A. 春秋戰國時期的傑出歷史人物的故事(20字以內)
1、尊王攘夷: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2、問鼎中原:楚莊王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表明奪權決心。
3、退避三舍:宋楚之戰晉國支持宋國,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大勝。
4、一鳴驚人:楚莊王自比鳥兒,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形成大治局面。
5、老馬識途:管仲跟隨齊桓公回國途中入迷谷受困,建議用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6、負荊請罪:廉頗挑釁,藺相如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背著荊條負荊請罪。
7、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受吳王另訓練宮女,三令五申野塌,終顯成效。
8、圍魏救趙:趙軍京城被圍向齊國求救,孫臏圍魏國都城迫使魏軍回兵自救並擊潰魏軍。
9、胡服騎射:戰國趙國武靈王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
10、圖窮匕見:荊軻假稱向秦王獻上地圖,打開地圖拿畢帶出匕首刺殺秦王嬴政。
11、卧薪嘗膽:勾踐立志報仇手脊蘆復國,每天睡柴火上飯前嘗苦膽,終於滅掉吳國。
B. 春秋戰國時期名人名事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孫子、左丘明
老子,李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 苦縣(今鹿邑縣)人。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 孫子,姓孫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
他祖父田書公元前523年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並把樂安(即今山東惠民縣)封為采邑之地,於是全家徙至封地定居下來。
其他:
孟嘗君
中國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親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的少子、碰雹齊宣王的庶弟。孟嘗君襲其父田嬰的封爵,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在薛時,廣泛招納賓客,達3000餘人。秦昭王聽說孟嘗君的賢德,欲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入秦後,被任為相。後來秦昭王聽信讒言 ,囚禁孟嘗君並預謀殺害他。孟嘗君在門客的協助下 ,逃回齊國 。孟嘗君回到齊國之後,任為齊相。他堅持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國,並發展合縱抗秦的勢力。後來遭人誣告而為齊王所懷疑,謝病歸老於薛。後因日益驕奢的齊王仍笑雀帆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國,被魏昭王任命為魏相。他主張聯合秦國、趙國與燕國,共同討伐齊國,使戰國形勢為之一變。齊王死後,孟嘗君返國,中立於各諸侯國之間。 王安石寫過一篇文章
全文如下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嗚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吳起(BC440~BC381):
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年輕時曾在孔子徒弟曾參門下學習。初為魯將,BC412年,齊軍攻魯,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為取得這個立功名的機會,他殺死了齊國籍的妻子,此即「殺妻求將」),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以麻痹齊軍將士,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大敗。戰後魯國國君受讒言影響,對他甚為猜忌,吳起就入魏為將,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為西河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BC409年,吳起先在河西少梁築城,作為前進基地,然後率軍歲辯攻取秦河西地區的臨晉、元里,並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築洛陰、合陽,盡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76場,全勝64場,其餘不分勝負,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BC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激勵士卒,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這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12石之弩(一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支,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勇士以明法。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干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拚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裡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後,吳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錯設計陷害,被迫於BC383年投奔楚國。先任宛守,一年後升令尹,掌軍政大權,主持變法。吳起針對楚國積弊,剝奪舊貴族政治、經濟特權,裁減冗員冗費,用於選練軍隊,以求富國強兵。僅一年,貧弱的楚國開始強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並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秦國,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對改革的舊貴族追殺吳起,他無處可逃,於是趴在楚王的屍體上,被貴族們亂箭射死,屍體又被車裂。而在新王即位後追究冒犯先王屍體的罪行時,參與此事的貴族有七十餘家被滿門抄斬(報自己的大仇於死前,吳起之智可稱匪夷所思)。著有《吳子》一書(《漢書藝文志》錄《吳起》48篇),但已散佚,現存的版本據考證應是漢朝人所寫。又有人根據《左傳》描寫戰爭的真實程度、有傾向性地對魏、楚歷代先王贊美和對楚國貴族的鄙視提出《左傳》也是吳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軍事家、政治家、史學家三合一了。 贊曰:尉繚稱吳起「提七萬之眾,天下莫能當之」,實非過譽。後人言名將,必以「孫吳」比之。吳起每到一國,只要國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超級大國;入楚後又能以變法在短時間內使楚國重新強大起來,政治才華毫不遜於軍事才華,不應但以軍事家視之。後世儒生常以他的個人品德對他大加非議,又以他的結局作為不能變法的依據。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僅限於理論上),可是國家有事時,他們除了可恥的投降和毫無意義的自殺又能幹些什麼呢?
孫臏(約前380~前320)
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阿鄄之間人。孫武的後代。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研讀過孫武及晉將荀息、孫軫的兵書。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其才能,騙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由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任為軍師。前353年圍魏救趙,取得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韓,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破魏軍,俘太子申,龐涓自殺。主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著作有《孫臏兵法》。
田忌
生卒年不詳,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期齊國名將。
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任孫臏為軍師。田忌在孫臏的謀略和協助下指揮了兩次著名的戰役。
一次是桂陵之戰。齊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圍攻趙國的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認為魏在邯鄲城下經過一年多的苦戰,已筋疲力竭,出兵時機成熟,便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救趙。田忌原擬直接進攻魏主力,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批亢搗虛」的作戰方針,趁魏國國內防務空虛,直搗魏國都城大梁,迫使攻趙的魏軍「釋趙而自救」,待魏軍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結果,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敗魏軍。
再一次是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齊威王十五年),魏將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集大臣謀議「早救還是晚救?」鄒忌認為「不如不救。」田忌認為「應該早救。」孫臏則認為應等韓、魏兩敗俱傷時出兵,這樣既可令韓完全聽命於齊,又可有戰勝魏兵的把握。齊王採納孫臏的意見,暗中答應救韓,韓國因為仗恃有齊國的救援,堅決抗魏。五戰不勝,又向齊求救,齊威王抓住韓魏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十萬兵力救韓。齊軍仍以攻其必救的「圍魏救趙(這次是救韓)」戰法,直奔魏都大梁。龐涓聞齊進軍國都,遂撤消對韓的包圍而回師,欲擊破齊軍於大梁。魏惠王也大肆興兵遣將,以太子申為上將軍,率軍十萬迎擊齊師,企圖與齊軍進行決戰。孫臏根據魏軍驕傲輕敵,急於求戰必將輕兵冒進的情況分析,提出用逐日減灶以引誘魏軍追擊的策略。田忌乃使齊軍退卻時為十萬灶,第二天減到五萬灶,第三天減為三萬灶。龐涓追行三日大喜,認為齊軍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只帶輕騎銳卒,兼程追趕。孫臏計算魏軍的行程,判斷將於日落進入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乃於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要處設下埋伏。龐涓的追兵,果然在預計的時刻進入齊軍設的埋伏圈,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潰散,齊軍全面出擊,大敗魏軍,擒魏太子申,龐涓憤愧自殺。
這一仗,魏國遭到嚴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而齊國則逐漸強盛起來。
田忌因與齊相鄒忌不和,於馬陵戰後的第二年逃奔楚國,封於江南。齊宣王即位後,又受召回國復職。
廉頗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佔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持續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今河北柏鄉縣北)。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採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里,於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麼奇怪。現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麼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一代風流領山川之勝,英風浩氣激盪千秋。
公元前515年因避齊亂奔吳,至吳王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經其好友伍子胥推薦將其所著《孫子兵法》二三篇獻給吳王,並在吳宮教戰,實踐了兵法之妙,被拜為將軍,輔佐吳王,經軍治國,聯合唐、蔡二國於公元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伯喜否一起,率兵三萬,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消滅楚軍20餘萬,首創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績。史稱:「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伏越人,名顯諸侯。」而後因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辭官隱居而歿。
【左丘明】 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雙目失明, 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謂在其前。相傳《左傳》為其所著,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C. 戰國時期的名人有哪些
1、屈原
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顫彎。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2、廉頗,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國苦陘人,嬴姓,廉氏,名頗,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
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奔魏時居於大梁,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
3、荀子
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4、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栗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彎洞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5、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埋洞枯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D. 春秋戰國名人有哪些這篇文章全部給你盤點出來了!
說到名人其實大家也知道每個時期其實都是有沒個時期的名人的,真的挺多的,那麼春秋戰國事情又有哪些名人呢?因為這個時期比較的混亂了,所以有的時候分不太清楚,那麼下面我就給大家盤點盤點,對這個感興趣的網友跟隨我一起來揭秘學習看看吧!
春秋的名人
魯庄公,魯閔公,魯桓公,魯隱公,魯隱公,柳下惠,顏回,吳起,師文,高渠彌,鄭昭公,祭仲,鄭庄公,鄭庄公,鄭武公,子產,陳靈公,季孫行父,左丘明,曹劌,魯班,伍子胥,孫武,吳王夫差,吳王姬僚,吳王闔閭,吳王壽夢,齊國商人范蠡,西施,范蠡,鹿郢,勾踐,允常,晉獻公,晉惠公,晉懷公,晉文公,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趙衰,晉襄公,子產,叔向,趙鞅,李悝,李冰,商鞅,晏嬰,吳王僚,專諸,趙衰,百里奚,蹇叔,鮑叔牙,狐偃,介之推,管仲,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周桓王,齊桓公,宋襄公,周平王,秦襄公,鄭庄公,孫臏,龐涓,孔子,鬼穀子,昌平君,吳起,伯禽,微子,墨子等。
戰國名人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戰國時楚國大臣。宋玉 戰國時文學家。楚國人。廉頗 戰國時趙國將領。曾大破燕軍,任相國,封信平君。有「負荊請罪」事。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大臣。有「完璧歸趙」事。
觸龍 戰國時趙國大臣。一作觸詟。
趙勝(?-前251) 戰國時趙國宗室大臣。惠文王之弟,任趙相。「戰國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趙勝。
趙奢 戰國時趙國將領。曾大破秦軍,以功封馬服君。
趙括(?-前260) 戰國時趙國將領。趙奢之子,人稱馬服子。只知紙上談兵。統兵敗於秦軍白起,四十萬人被坑殺。
魯仲連 戰國時齊國人。一稱魯連。常為人排難解紛,不受酬報。
毛遂 戰國時人,平原君門下食客。曾自薦隨平原君赴楚,說服唯鏈巧楚王同意趙楚合縱。
虞卿 戰國時人。善於料事揣情。在趙為上卿,後辭趙至魏。
公孫龍(約前320-前240) 戰國後期名辯思想家。字子秉,趙國人。「白馬非馬」即其觀點。
尹文 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
鄒衍(約前305-前240) 戰國時思想家、陰陽家代表人物。一作騶衍。齊國人。學究天人,雄於辯口。
魏無忌(?-前243) 戰指鍵國時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異母弟,「戰國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無忌。
侯嬴(?-前257) 戰國時魏國人。以重諾守信名傳後世。
朱亥(?-前257) 戰國時魏國人。有勇力。曾刺殺魏將晉鄙,解邯鄲之圍。
黃歇(?-前238) 戰國時楚國大臣。「戰國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楚國黃歇。
荀況(約前313-前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在天道觀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在認識論上,提出「行貴於知」的觀點。
荀子 即荀況。
姬延(?-前256) 東周末代國王。慎靚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呂不韋(?-前235) 戰國末秦國大臣。衛國濮陽人。所著《呂氏春秋》(一名《呂覽喚正》),為雜家代表作。
甘羅 戰國時秦國大臣。甘茂之孫。十二歲時因功而任秦國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戰國時秦國人。由呂不韋推薦為宦,受太後寵幸,受封為長信侯。
鄭國 戰國末水利家。韓國人。所築鄭國渠為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韓非(約前280-前233) 戰國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韓子》(《韓非子》)五十五篇。
尉繚 戰國末秦國大臣。魏國大梁人。入秦為國尉,因稱尉繚。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戰國末趙國將領。長於用兵。
王翦 戰國末秦國將領。頻陽人。長於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戰國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荊軻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斬首。
荊軻(?-前227) 戰國末衛國人。先世為齊人。好讀書擊劍。衛人稱之為「慶卿」。游歷至燕後,被稱為「荊卿」(或「荊叔」)。刺秦王未遂被殺。
高漸離 戰國末燕國人。擅長擊築。曾於築內暗放鉛丸,撲擊秦始皇未中被殺。
樊於期(?-前227) 戰國末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後自刎獻頭於荊軻,以刺秦王。
項燕(?-前233) 戰國末楚國將領。下相人。勇而有謀。
田光(?-前227) 戰國末燕國人。以「節俠」自許。薦荊軻於太子丹,並自刎以壯其志。
猗頓 戰國時大工商業者。以經營河東鹽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縱 戰國時大工商業者。趙國邯鄲人。以經營鐵冶成業致富。
卓氏 戰國末大工商業者。趙國人。以鐵冶致富。
E. 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都出現了哪些名人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歷史名人有“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晉文公,名相管仲、藺相如伍敏,名將白起、田忌等人。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身為齊國公子的公子小白在其兄長齊襄公即位之後因國內朝局日漸混亂而出逃至莒國。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殺害,而公孫無知則在自立為君的第二年也遭遇殺害。之後齊國開始商討重立君主一事,而事先得到通知的小白則開始急忙回國。回國途中,小白雖因遭遇另一齊國公子糾核扮的堵截而受傷,但是最後還是先一步趕回了齊國。之後小白如願即位,是為“齊桓公”。
田忌——田忌賽馬田忌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名將,出生於齊國貴族的他因賞識孫臏而將其收為門客。之後腔氏枝有一天,喜愛與人賽馬的田忌又一次參加賽馬比賽。一同參與的孫臏發現雙方參賽的三匹馬的腳力都相差不大,於是便主動建議田忌加大賭注並保證會贏。之後孫臏採用下等馬對上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以及中等馬對下等馬的方式順利贏得比賽,他本人也因此名聲大噪。而田忌後來則在孫臏的輔佐之下先後於“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等戰事中取得勝利,其聲望也因此日漸高漲。
F. 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故事和人物
發生在戰國時期的故事和人物
一、戰國概覽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重要諸侯戰國七雄、戰國總結合縱VS連橫。
箸名事件:
三家分晉:時間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商鞅變法:時長254年,歷史同期諸子百家。
合縱連橫:重要諸侯7個,創立人周元王。
著名人物:屈原、孫臏、韓非子、孟子。
二、戰國概覽
前476年戰國開始,東周後期,周王室日漸衰弱,春秋時期原本上百個諸侯在不斷的紛爭和兼並下只剩下7個左右的大諸侯,戰國的名稱來源於西漢末年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具體開始時間有多個說法,公元前476年是由司馬遷根據《秦記》而得出,也是周元王元年;而下面2件事情發生,標志著戰國開始進入新的爭霸階段。
戰國和春秋,春秋時期,各大諸侯因受禮制約束,對周王室還存有一絲尊敬,之間的紛爭大都以點到為止,而到了戰國,禮崩樂壞已是定局,各大諸侯先後稱王,諸侯之間的摩擦也變成了殘酷的兼並和統一。
前403年三家分晉,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晉國,由於卿大夫引起內亂,最後晉國分裂成韓、趙、魏3個國家,史稱三家分晉。由此進入秦、楚、齊、趙、魏、燕、韓,七國爭霸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前386年田氏代齊,齊國原先是西周時期姜子牙的封地,世代齊王都姓姜,齊國也被稱為姜齊,但到戰國時,因為王室權力衰弱,最後被卿大夫田氏篡奪,雖然國號沒有變化,但實際上變為田氏齊國。
三、戰國概覽
前476年李悝變法-魏國崛起,在魏文侯的推動下,任命李悝為相,開始實施變法,主要如下:
推行法治-制定《法經》,是歷史上第一部系統的成文法典,制定了如何用嚴刑峻法來懲治不當行為,促進了社會穩定發展。
獎勵耕戰-大力發展農業,實行授田制和平糴法,積蘆世極指導農戶生產,提高農田利用效率,增加糧食產量並穩定糧食物價。
廢除世襲制-李悝廢除了那些沒有功勞但卻享受世襲帶來榮華富貴的貴族,轉而把財富和地位分給那些對國家有貢獻之人除了李悝制定內政之外,在軍事上吳起幫助魏國訓練出戰無不勝的魏武卒,在李悝、吳起等一眾賢臣的幫助下,魏國成為在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嶇起的諸侯,但好景不長,在魏文侯和李悝相繼去世,吳起遠走楚國之後,魏國開始逐漸走下坡。
前403年吳起變法-一楚國崛起,在魏文侯去世後,吳起因得不到重用來到楚國,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吳起沿用魏國思想開始對楚國變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但因吳起變法觸動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所以在楚悼王去世後吳起受到了陪嘩肢舊貴族的報復,最後吳起遇難,楚國變法中止,但因打下了基礎,楚國實力在戰國前期依然在線。
四、戰國概覽
前356年商鞅變法-一秦國崛起,在李悝變法60多年之後,商鞅帶著《法經》入秦,開啟秦國變法,在李悝的基礎上,商鞅加入了更加嚴苛的獎懲制度,嚴懲私鬥和厚賞軍功,讓秦國在軍事上快速崛起,成為戰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但商鞅最後的結局與楚國的吳起類似,因觸犯秦國舊部權勢的利益,最後在逃亡中遇難,但秦國在商鞅去世後依然把變法執行到底,打造了後來秦國統一的基石。
前334年蘇秦合縱-六國抗秦,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快速崛起,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對其他六國造成巨大威脅。此時著名的外交家蘆棗蘇秦登場,通過游說六國,成功讓六國達成合縱聯盟一起對抗秦國,使得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合縱讓秦國15年沒有作為。
懸梁刺股的蘇秦:
蘇秦早年窮困,投入在鬼穀子門下勤奮學習,出師後一路坎坷,但有幸得到燕文公的賞識,開啟游說之路,游說成功之後被任命為聯盟長,擔任六國國相。在聯盟解散後,為了報答燕國對他的知遇之恩,蘇秦投身到齊國,實則離間齊國,最後引發五國伐齊,幫助弱燕勝強齊。蘇秦最後結局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壯行。
五、戰國概覽
前318年張儀連橫-秦破聯盟,張儀和蘇秦一樣都是鬼穀子的學生,但歷史讓他們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在蘇秦用合縱聯盟策略壓制秦國時侯,張儀向秦惠文王提出連橫策路,以橫破縱,因六國聯盟內部本身就存在縫隙,張儀逐一離間擊破,其中有名的故事即是張儀戲楚。
張儀戲楚,在公元前313年,秦國忌憚齊國和楚國之間的合縱聯盟,故派張儀游說楚懷王,張儀向楚懷王提議,如能和齊國斷絕往來,則秦國願意奉獻給楚國六百里地,楚懷王欣然答應,故與齊國斷絕往來。但當楚懷王向張儀索要六百里地時,張儀卻說,楚懷王聽錯了,其實是六里地,楚懷王一氣之下發兵秦國,最後導致楚國大敗。
前307年胡服騎射-趙國崛起,趙國在趙武靈王繼位之前屬於國勢衰弱的國家,而當趙武靈王繼位後為了壯大實力,決定變革,向旁邊的胡人學習,他們的胡服簡單干練,非常方便,作戰時主打騎兵,擅長騎馬射箭,機動迅速。
趙國在向胡人學習之後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後期為數不多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國家,後來也就有了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頗負荊請罪等膾炙人口的典故。
六、戰國概覽
前284年五國伐齊-齊國衰弱,蘇秦為報燕國知遇之恩,決定幫助燕國消滅齊國,對齊國使出離間計,鼓動齊國滅掉中間的宋國,從而引起其他各國不滿,最後在燕國首領樂毅帶領下,泰、趙、韓、魏、燕五國聯軍伐齊,讓齊國一度瀕臨滅國境地,雖然在齊襄王繼位後齊國絕地反擊,但此役之後齊國元氣大傷,無力再抗擊秦國。
前266年遠交近攻-秦國出擊,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為相,提出遠交近攻策略,即是結交較遠的齊國,穩住中間的楚國和魏國,而對臨近的韓國和趙國重拳出擊,一步步擴大秦國領地,此舉一出奠定秦國兼並策略。
前260年長平之戰-紙上談兵,長平之戰發生於秦國和趙國之間,這是一場戰國時期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戰役。這場戰役中,泰國和趙國都是傾全國之力,本身秦國占據優勢,趙國將領廉顛守城3年不出。秦國使出反間計散步廉顛投降謠言,讓趙王用趙括取代廉顛,趙括因紙上談兵最後大敗秦國,至此其餘六國再無力量抵抗秦國。
七、戰國概覽
前247年贏政繼位-拉開序幕,秦莊襄王去世後,13年的嬴政(即之後的秦始皇)繼位,但當時嬴政還年幼,秦國主要由呂不韋把持,贏政直到22歲時才正式親政。先後平定了螺毐之亂,趕走了呂不韋,開始獨攬秦國政權,並重用李斯、王翦等人,正式開啟了統一大業。
前221年秦滅六國-天下統一,嬴政在准備7年之後,自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國正式開啟統一步伐,花費10年時間,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第一個統一封建王朝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年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影響後世深遠。
荊軻刺秦王:
秦國在公元前230年滅了韓國、在公元前228年滅了趙國,此時燕國感覺到巨大威脅,燕國太子丹故派出荊軻,計劃行刺秦王,但最後行刺失敗,燕國最後的希望也被撲滅。泰國在公元前225年水淹魏國,在公元前223年用計拖垮楚國,在公元前222年回過頭來消滅燕國,最後在221年消滅最後的齊國,由此春秋戰國正式結束。
八、戰國人物
孟子: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又被尊稱為「亞聖」,一生宣傳仁政,著名典故有「孟母三遷」。
在魏國時對梁惠王提出「五十步笑百步」,諷刺惠王宣揚自己仁義但實則與鄰國類似,沒有真正做到仁政;在齊國對齊王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一暴十寒),提醒齊王做事要持之以恆。另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等。
屈原:
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楚辭的創造者,著名作品有《離騷》等。屈原不僅是傑出的詩人,也是明辨是非的明臣,在秦國派造張儀游說楚懷王時,屈原就曾進諫楚懷王不要聽信張儀,應該堅決抗秦,只可惜楚懷王並未聽信屈原,最後還把屈原貶官。在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後,屈原投身汨羅江,後世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以此紀念屈原。
九、戰國人物
孫臏:
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脘兵法》,早年和龐涓一同學習兵法,龐涓率先出師來到魏國,後把孫臏也引薦至魏國,但因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故設計殘害孫臏。孫臏在使者幫助下來到齊國,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先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戰勝龐涓率領的魏國,著名典故包括「圍蔬救趙」「田忌賽馬」等。
藺相如:
戰國時期趙國重要謀士,面對強大的秦國有勇有謀、不卑不亢。在秦國提出用十五城池換取趙國的和氏璧時,上演著名的「完璧歸趙」,在泰國與趙國相約在「澠池之會」之時,勇敢地保護趙國尊嚴。後來官至廉頗之上,廉頗因此心生嫉妒,但藺相如憑借寬廣胸懷感化廉顏,最後廉顏上演「負荊請罪」,最後聯手廉頗,一起托抗秦國。
十、戰國人物
戰國四公子:
戰國四公子是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戰國末期,秦國越發強大,顯示出吞並六國的野心。各個諸侯國的貴族為了抵禦秦國的侵犯,網羅人才、禮賢下士,其中最具代表的即是戰國四公子,其中著名的典故包括:毛遂自薦、竊符救趙等故事。
扁鵲:
戰國時期的名醫,醫術高超,被尊為醫祖,遊行於各國,造福百姓。在治病過程中,總結了後世中醫常見的四大診法望色、聽聲、詢問、切脈,俗稱望間問切,奠定了中醫基礎;在著名《扁鵲見蔡恆公》典故中提到,扁鵲觀其面色,多次提醒蔡恆公有病在身,可蔡恆公最後並未採納造成悲劇。扁鵠不僅精通全科,而且也十分重視預防。
十一、戰國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助,齊國派孫脘和田忌出兵,正當田忌想直接前往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孫臏則提出,若我們現在直接攻擊魏國,那麼龐涓一定會撤軍回來,我們可以在回軍途中設下埋伏。
不僅可以解決趙國燃眉之急,也可以打魏國措手不及,最後田忌依技而行,在桂陵之戰中戰勝魏軍。圍魏救趙被寫入到三十六計中,表明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從事情的相反方向去考略,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毛遂自薦:
此故事也有趙國有關,當秦國強大時,變成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呼叫救援,平原君本想選擇二十個人一同前往,但最後只選了十九人,此時一位叫毛遂的人站出來,希望可以一同前往。
而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像把錐子放入袋子很快就會鋒芒畢露,但我在三年時間內都沒有聽到你的名字,感覺你不是很適合,而毛遂則回復道:我現在自我推薦,正式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里,如果你早一點把我放進去,或許早就可以顯露才能了。
平原君聽後覺得有道理就答應毛遂一同前去!在與楚國的會面中,毛遂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極力說服楚王,趙國和楚國屬於唇亡齒寒關系,應該一同抗秦,最後毛遂也幫助平原君完成任務!
十二、戰國貢獻
工業和商業:
在戰國時間,治鐵行業成為新興治鑄業,治鐵技術在世界名列前茅,在戰國出土的墓葬中鐵製品以農具和手工工具最多,這也提升了當時的生產效率。
而治銅在當時仍占據重要地位,除了禮器和樂器之外,錢幣也離不開銅的製造。各大諸侯都會發行自己的錢幣,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社會分工,開始有獨立的商人;右圖是戰國齊國的貨幣,有著獨立的刀幣體。
農業:
在戰國,隨著鐵器逐漸推廣使用,推動了興建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農民也學會根據不同地理和環境種植不同糧食,加上各國變法中都極大重視農業發展,此時農業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提升,為後代農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文化:
在戰國,隨著各大諸侯劇烈變革,以及有識之士紛紛崛起,許多學派逐漸形成、交相輝映,形成盛況空前的百家爭鳴(儒、道、墨、法、名、兵、農、陰陽等),他們在推動學術變革的同時,也為中華文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十三、諸子百家
儒家:
創始人是孔子,後續代表人物還有孟子、苟子、董仲舒、朱燕等,主張仁義禮智信、後被稱為五常,成為中華價值中最核心的要素。
道家:
創始人是老子,後續代表人物有莊子等,人們把老子和莊子並稱為老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墨家:
創始人是墨子,也是傑出科學家,墨子早年師從儒家,後創立墨家,主張兼愛(沒有任何親疏貴賤的愛)、非攻、尚賢、尚同等。
法家:
法家成型很早,最早可追述到夏商時期的理官,後來經由管仲、李悝、吳起、商鞅、樂毅等不斷壯大,最後經韓非加以總結集成。
名家:
名家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孫龍等,他們以嚴謹的邏輯思想而聞名,與墨家和數術家等並列為諸子百家中專門研究自然科學的學派。
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足歷史上最早創辦的官辦高等學府,創建於戰國時期,位於齊國國都臨潘(今山東省潘博市),在那裡是諸子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地點,匯集了儒、法、道、法等諸多學派,學術家門在那裡授徒講學、互相論,促進文化繁榮。
十四、山東博物館
山東博物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館內藏品有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陶文、封泥、璽印、簡牘等等,在那裡收藏著《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的竹簡,有效揭示戰國時期孫臏之謎,還有眾多的青銅器和陶器等,生動展現古時候手工匠人們的巧奪天工。
G. 春秋戰國歷史名人
歷史是一門兼具知識性、文化性與傳承性的學科,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變,每一段文化傳承都是通過歷史故事為載體而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不僅是歷史事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課程知識的重要補充。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春秋戰國歷史名人,歡迎閱讀與借鑒!
孟嘗君姓田,名文。他的父親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的異母弟弟。因為孟嘗君的生日是五月初五,按照當時的習俗,說這樣的孩子一旦長得跟門框一樣高了,對他的父母是十分不利的。於是,父親便想把他扔掉,可是母親捨不得,堅持著把他養大了。
長大後,他問父親為什麼不要自己,父親不耐煩地說出緣由。不曾想,孟嘗君的一番話令父親大吃一驚。孟嘗君說:“人生究竟是受制於天呢,還是門框?如果受制於天,那你再憂慮也是侍掘仿沒有用的,如果受制於門框,那就把門框抬高就是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孟嘗君的才能越來越顯現出來,父親也拋棄了偏見,讓他主持家政。父親去世後,他接替了父親的爵位及封地。
孟嘗君的門下有三千多門客,他們無論出身貴賤,只要到了孟嘗君這里,都能受到相同的待遇。
秦昭公聽說了孟嘗君的名氣,就邀請他到咸陽去,說是要拜他為丞相。孟嘗君的門客們知道後,都極力反對,可是,孟嘗君猶豫一番,最終還是到秦國去了。秦昭公親自歡迎他,孟嘗君則把一件純白的銀狐皮衣送給秦昭公作見面禮,秦昭公十分高興,命人把它藏在內府的庫里。
秦昭公本來真心打算拜孟嘗君為丞相,可是,他的大臣說:“這個人是齊國的貴族,手下又有那麼多的門客,他當了丞相,一定事事先替齊國著想,哪裡還會想著我們秦國呢?”
秦昭公一聽,有些後怕,馬上把孟嘗君軟禁起來。
孟嘗君後悔沒有聽取門客們的意見,冒險到秦國來。到了這時,只得想方設法地逃出去。他打聽到秦王身邊有個受寵的妃子,便託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救你們並不難,不過我也希望能有一件銀狐皮衣。”
皮衣只有一件,已經獻給秦昭公了,哪裡還能要回來這時,有一個門客站起來,說:“您放心吧,我有辦法。”
當天夜裡,這位門客便潛入王宮的內府庫里,把那件銀狐皮衣偷了出來。
孟嘗君把銀狐皮衣送給了那位妃子,妃子果然在秦昭公耳邊大說好話,並一再為孟嘗君求情,秦昭公真的釋放了孟嘗君,並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嘗君他們回國。
孟嘗君一刻不敢停留,急急忙忙往函谷關趕去。他怕秦昭公反悔,半路上更改了通行證,連自己的姓名也換了。半夜裡,他們來到函谷關,只見關門緊閉,根本無法出去。依照秦國的規矩,關口要在雞叫的時候才能開關放人,可現在離雞叫的時候還早,如何才能過關呢?
正在大家愁眉苦臉的時候,忽然有個門客學起了雞叫,他一聲接一聲地叫著,竟把關里的公雞引逗得全都叫了起來。
守關的兵士以為天要亮了,便開了關門,放孟嘗君他們出去了。
孟嘗君他們出關不長時間,秦國的追兵就趕到了。原來,秦昭公真的後悔了,他要殺掉孟嘗君,可惜追兵晚到了一步,孟嘗君已經跑遠了。
其實,這兩個立下大功的門客初到孟嘗君門下時,許多人還瞧不起他們,自從有了這次經歷,大家都很老纖佩服他們。
孟嘗君回到齊國,當了齊國的相國,他手下的門客就更多了。
一天,有一個叫馮諼的人,聽說孟嘗君善待門客,就穿著草鞋來見他。孟嘗君把他安頓在門客們居散坦住的傳舍里,讓傳舍的舍長善待他。誰知,這個馮諼每天吃飯的時候,都用手指彈自己的佩劍,一邊彈,一邊唱:“長劍回去吧,吃飯沒有魚。”
孟嘗君聽了,覺得很有趣,就對舍長說:“給他魚吃。”
馮諼吃到魚了,可是,他依然彈劍唱歌:“長劍回去吧,出入沒有車。”
於是,孟嘗君給他備了馬車。
這個馮諼“得寸進尺”,又彈劍唱道:“長劍回去吧,沒有錢養家。”
孟嘗君一打聽,知道馮諼家裡有個老娘,馬上派人送去許多吃的和穿的。如此一來,馮諼不再唱歌了。
有一天,孟嘗君派馮諼到他的封地薛城去收賬,臨行前,馮諼問孟嘗君:“回來的時候需要買點什麼?”
孟嘗君說:“你看著辦吧,家裡缺什麼,你就捎點什麼回來。”
馮諼到薛城之後,收回了十萬利息錢,他用這些錢置酒宰牛,把所有借債的人召集在一起,大家開懷暢飲。酒至半酣,他讓眾人把債券拿出來一一核對,有能力付出利息的,重新約定期限;沒有能力付出利息的,就把他們的債券一把火給燒了。
馮諼對大家說:“孟嘗君放債,是為了讓貧窮的百姓過上富裕的日子,之所以收利息,是為了養活那些門客。現在,已經富足的百姓與我約定了付利息的期限,還很貧窮的百姓,孟嘗君已經免除了他的債務這是多好的主人啊,我們可不能辜負他呀!”
眾人一聽,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嘗君十分生氣地問他:“你把債券都燒了,我這里的三千人吃什麼?喝什麼?”
馮諼說:“我臨走的時候曾問您需要買點什麼,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些回來。我覺得您這里什麼也不缺,就是缺少對老百姓的‘情義’,所以,就為您把‘情義’買回來了。”
孟嘗君這才恍然大悟。
後來,齊王聽信謠言,罷了孟嘗君的官,他的三千門客一鬨而散,只有馮諼一個人陪著他。他們回薛城的時候,百姓出城百里迎接,場面之大,讓孟嘗君十分感動。
孟嘗君對馮諼不停地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平原君的名字叫趙勝,是趙國的一位公子,在所有的公子中,他是最有能力的一位。秦國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趙王派他前往楚國求援,想與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
平原君准備帶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門客跟他一起去楚國,可是從手下三千門客里左挑右選,最後只選出了十九位,還差一位無論如何也選不出來了。就在他著急的時候,有一個坐在角落裡的門客站起身,自我推薦道:“您把我作為備用人員帶上吧。”
平原君十分驚訝,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到我門下有幾年了?”
那個門客說:“我叫毛遂,到您的門下已經三年了。”
平原君仔細打量他一番,搖搖頭說:“我聽說有才能的賢士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放在布袋裡,它的錐尖很快就會冒出來。可你已經來我門下三年了,我左右的人從未稱贊過你,可見你並沒有什麼才能。”
毛遂上前一步,大聲說:“從前我並未被放在布袋裡,所以,您看不到錐尖。您要是早點把我放到布袋裡,錐尖早就戳出來了!”
其他的門客都以為他在說大話,互相眉來眼去,用輕蔑的話譏笑他。
平原君很佩服毛遂的口才和勇氣,就決定由他湊齊這二十個人的數,辭別趙王,前往楚國去了。
平原君和楚王在朝堂上商議合縱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站在台階下等著。這場談判從早晨起,一直談到正午,任平原君說破了嘴皮,楚王就是不同意合縱抗秦的事。
這時,有一個門客走到毛遂身邊,對他說:“請你上去說一說吧。”
毛遂大步走上前去,手裡握著寶劍,高聲道:“合縱與否,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明白,怎麼從早晨說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結果呢?”
楚王一愣,問平原君:“他是什麼人?”
平原君說:“是我的門客。”
楚王一聽,非常不高興,便呵斥道:“我和你的主人說話,哪裡輪到你來插嘴,趕快下去吧!”
誰知,毛遂不但沒有下去,反而握著劍柄,又向前邁了一步。
毛遂說:“大王之所以呵斥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勢眾。但是,我現在距大王只有十步之遙,大王的命可是掌握在我的手中了。”
楚王聽他這么一說,心裡也有些膽怯了。他馬上換了一種口氣說:“那你有什麼高見,說出來聽聽。”
毛遂說:“楚國有五千里大地,一百萬兵士,曾經也稱霸於諸侯。可是,自從秦國強大起來,楚國就連吃敗仗,連自己的國君都成了秦國的俘虜,最後死在秦國。想一想,這都是楚國的恥辱啊!秦國的白起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子,帶著幾萬人馬,就奪取了楚國的都城,這等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人都為大王感到羞愧!今天,我們來和大王談合縱的事,這不單單是為了趙國,更主要的也是為了楚國,難道大王就不想報仇雪恨嗎?”
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臉紅心跳。
他連聲說:“有道理!有道理!”
毛遂追問:“這么說,合縱的事可以決定了。
楚王說:“決定了。”
毛遂馬上叫楚王的侍從拿來雞血、狗血和馬血,他手捧盛有動物血的銅盤,跪在地上,說:“按照規矩,請大王先歃血!”
楚王歃血後,平原君和毛遂也歃了血。
回到趙國後,平原君十分感慨地說:“我從前以為,憑我的眼力,是不會漏下天下的賢士的,可楚國之行,我知道我錯了。”
從此,平原君把毛遂尊為上客,凡事都徵求他的意見。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佔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著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並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著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夥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著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里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H. 春秋戰國時期有那些名人及其作品或事跡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老子、孔子等許多著名思想家
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他的學說和思想對後世有深遠喚和影響,代表作《道德經》。
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
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解釋「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階級社會里,這種普遍的愛當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隸主不把奴隸當人看待的奴隸社會里,他提出這種主張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具有古典人道主義
編訂文化典籍「五經」:《詩經》《尚書》《禮》《易》和《春秋》。
墨翟: 「兼愛」「非攻」「尚賢」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重民」思想
荀子: 唯物主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莊子: 世界是「我」的主觀產物,主觀唯心論;鄙視富貴利祿。
韓非子: 歷史向前發展,今必勝古,主張按現實需要變革;治國「以法為 本」「法不阿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慎租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和孝盯然後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有一次,毛空聽到一隻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隻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艾子說:「你說的那隻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麼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後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
荊柯刺秦王
I. 春秋戰國時期名人名事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孫子、左丘明 老子,李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 苦縣(今鹿邑縣答裂)人。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畢返,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 孫子,姓孫名武,字清數閉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 他祖父田書公元前523年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並把樂安(即今山東惠民縣)封為采邑之地,於是全家徙至封地定居下來。 其他: 孟嘗君 中國戰
J. 春秋戰國時期的傑出歷史人物的故事(20字以內)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有:老子、孔子、鬼穀子、莊子、齊桓公等等胡緩昌。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3、鬼穀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哪遊子。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一說是戰國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一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褲扒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