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中歷史
漢中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朝代(如秦、唐、宋等)是作為國家的一級行政區治所存在的,例如在秦代設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秦為郡縣二級制,郡為一級行政單位,成都地區屬於蜀郡),唐代中期漢中為山南西道的首府所在地(唐開元至五代時為道、州、縣三級制,道為一級行政單位,成都地區屬劍南道),北宋漢中曾為利州路的治所興元府所在地(宋設路、州、縣三級制,路為宋一級行政單位,成都地區屬於成都府路)。元代蒙古軍占漢中,為了切斷漢中地區與成都地區的聯系,讓四川「無險可守」,逐漸撤消了漢中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治所的地位,並入以關中地區為治所的行政單位,至此漢中開始隸屬於陝西省。在歷史地理學、政治地理學案例中,漢中是一個典型的行政區劃(西北地區)與自然區劃(西南地區)不一致的城市。即使現在看來無論是地理氣候、方言習俗還是飲食習慣,漢中與陝西的關中、陝北地區都有很大的差異,而與川北極為相似。
綜述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台望江樓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漢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宋元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清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編輯本段]漢中名人
以下列出的歷史名人包括漢中本地人以及在漢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當代人物僅列出1949年以後出生的漢中籍名人。
歷史名人
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漢中有史記載的最早的名人,生卒年不詳。有「傾城傾國」「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事實上,但事實上,周幽王和褒姒也只起到了加速亡國的作用。
劉邦(前256—前195):漢高祖,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沛縣)人,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前207年12月,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建國時,國號定為「漢」);前202年2月28日,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7月建都長安。登基後,劉邦採取的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張騫: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出生在漢中城固縣,他兩次奉命出使西域,聯系了當時西域五十二國,加強了西北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打通了我國與中亞、西亞的陸路交通,促進了中外貿易往來。他說服了漢武帝發使者通西南之塞,開發邊遠地帶。元朔六年(123年)、受封為博望侯,後拜大行令,列於九卿。
李固:(公元96年-147年),南鄭(今城固)人,東漢時以忠正耿直著稱於世,有「北斗喉舌」之稱。歷任荊州刺史、泰山太守,政績天下第一。東漢時北海郎對李固推崇備至,曾上書皇帝說:「好是正直,卓冠古今,當世莫及」。其名言「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至今為人吟詠和稱道。他主張「權去外戚、政歸國家」,被梁冀誣陷死中。
蔡倫:東漢和帝時,中常侍尚方令,他發明了造紙術,製成了「蔡侯紙」。朝廷推廣,惠澤學林。鄧太後以為蔡倫供職朝廷,年久有功,封為「龍亭侯。」食邑三百戶,封地在漢中城以東的洋縣龍亭鎮。今有墓、祠供人憑吊。
劉備(161—223):漢昭烈帝,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公元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後人尊稱稱劉備為先主。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在漢中生活征戰多年。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楊王孫:西漢時漢中城固縣人楊王孫,久居長安,家累千金,卻竭力提倡簡葬。臨終,囑其子:「吾死,裸葬,以復吾真。」並對勸告的親友說:「厚葬無益死者也。」死後裸葬於終南山。為我國古代提倡簡葬的著名人物。
鄭子真:真名鄭朴,祖居褒谷。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谷口,世號「谷口先生」。清人有詩贊曰:「漢代名流重子真,潔身卻聘隱垂倫,風高不讓嚴陵瀨,褒谷魚台似富春」。
文同: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畫竹。宋神宗熙寧六年春至十年冬(1073一1077年)知興元府及洋州時,屢游褒谷石門,觀「玉盆」刻石,曾以漢中山川景物為題作詩30首寄蘇軾,蘇亦以詩唱和。時洋州篔簹谷翠竹修篁,文同在谷中築「披錦亭」,公餘即赴谷中精研畫竹技法,總結出畫竹「必得先成竹胸中」的畫理。成語「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即源於此。
陸游: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應著名愛國將領四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來到漢中,襄贊軍務。在漢中期間,他瞻仰漢中古跡,赴散關前沿陣地,所見所聞,所歷所感,更堅定了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信念。詩人認為,是漢中的金戈鐵馬戰斗生活,使他「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奠定了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吳玠、吳璘:抗金名將,先後於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與金軍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大戰三次,擊敗金軍。吳氏三代扼守漢中80多年,保衛了南宋半壁河山。
方孝儒:被稱為「讀書種子」、「明之學祖」的方孝儒,在明朝開國名臣宋濂精心雕琢和陶冶下,「進修之功,日有異而月不同」。在他任明建文帝「託孤」大臣之前,曾任漢中府學教授達七年之久。其間,他粗衣糲食,兢兢業業地教授諸生,「由是山南皆知向學」。對漢中的教育事業卓有貢獻。因朝廷政治風雲突變,方孝儒慘遭殺害,誅及十族。後人在漢中修建「方正學祠」,以作紀念。
王世鏜:近代書法大家,原籍天津。中年客居漢中市蓮花池畔。1924年,集韻語而成《稿訣集字》。漢中道尹阮貞豫邀漢上名流為之注釋,刻石嵌於寶峰寺,遂有拓本流傳。1932年,於右任見拓本,曾詫為古人書,愛不釋手。後致電邀王赴南京,於先生盡出其所藏,世鏜融會筆端,書作名動金陵,慕名者絡繹不絕,於右任先生譽其為「古之張芝,今之索靖,三百年來,世無與並」。
張魯: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之時,在漢中張魯的五斗米道活動,設義舍、建政權長達24年,使漢中成為亂世之中安定和富庶的地方。
何挺穎(1905~1929):字策庸,號科生,陝西南鄭人。1915年入縣立高等小學,1920年,考入漢中聯立中學讀書,參加過反帝愛國學生運動。1924年,來上海浦東中學學習,1925年初,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參加了「五卅」運動。後轉入上海大學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初,率部隨毛澤東、朱德向贛南進軍,轉移途經吉潭村時遭敵襲擊不幸犧牲。
楊育才(1926年~1999):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1926年生,陝西勉縣人。1953年7月,金城戰役時任偵察排副排長,奉命率小分隊奇襲白虎團,為金城反擊戰取得最後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1953年10月13日,被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同年12月15日,朝鮮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江隆基(1905年~1966年) :陝西省西鄉縣人,著名教育家,蘭州大學前任校長。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三屆甘肅省委委員。
石門研究學者:石門研究學者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北魏酈道元、宋代歐陽修、趙明誠、洪適,明代楊慎,清代吳大征、王昶、阮元、畢沅、楊守敬、康有為、羅秀書等均有著錄。近代出入漢中的書法家於右任、王世鏜、高道天、文伯子等人,多次攀蘿捫葛,赴石門瞻仰摩崖風采。自漢唐以來,出入於漢中的文學家、藝術家還有王遠、沈銼期、岑參、元稹、李商隱、孫樵、晏袤、宋琬、王漁洋等等。
當代名人
哈輝:女,陝西省漢中市人,回族。2000年7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國學形象大使,新雅樂創始人,全國青聯委員,中國古典詩詞研究中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華吟誦學會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江亦曼:女,漢族,陝西省西鄉縣人,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黨組書記、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
楊懷保:男,漢族,80後,中共黨員。生於漢中市勉縣定軍山鎮。現為團中央委員,孝基金理事長,湘潭大學商學院07級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曾當選為「陝西省十大孝子」,並先後榮獲「全國道德模範」、「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湖南省大學生品學獎」、「全國優秀共青團員」、「2007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首屆中國大學生十大自強之星標兵」等榮譽稱號。
吳向飛:男,陝西漢中人,音樂創作人、製作人、歌手。由EMI百代音樂版權公司版權代理。曾獲得第十屆中國歌曲排行榜年度最佳填詞人大獎、中國原創總評榜年度最佳填詞人大獎、2008MusicRadio中國TOP排行榜「港台最佳填詞人」(迄今內地唯一獲此獎項的填詞人)。
胡蝶:1983年2月16日生於陝西漢中,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曾為北京電視台主播,2007年12月30日晚,在「白象杯」第五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總決賽中獲冠軍,成為7年來唯一一位獲冠軍的女選手。進入央視後主持《今日亞洲》。2009年7月27日起,開始主持《朝聞天下》。
廣龍,漢中市寧強縣人,現為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導演。曾參與執導了《奧運會開幕式》、《國慶大閱兵》、《5.12汶川行》、《影像中最美的城市》等大型紀錄片,並獨立執導了電影《我的父老鄉親》、電視劇《拯救之非常地帶》等影視片。
⑵ 兩漢三國真美漢中作文怎麼寫
我記過一段旅遊詞判高蠢如下。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江和嘉陵江滋養的富饒盆地。這里山富靈氣、水蘊詩意,是大熊貓繁育的樂園、朱䴉守望的凈土,被認為是世界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
天漢大地史冊煌煌勝跡歷歷,漢高祖劉邦屯兵漢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取三秦而定天下念納。三國時期這塊 「棧閣北來連攏蜀,漢川東去控荊吳」的戰略要地曾演繹了多少英雄故事。這里孕育了開拓絲綢之路的張騫,長眠著造紙術的鼻祖蔡倫,留下了李白、杜甫、陸游等偉大詩人的壯麗詩篇。
以漢中的歷史文化為重點寫,漢朝,漢族,漢字都從這里發源,蕭何月下最韓信,張良功成身退隱居留壩紫柏山等。三國時期漢中發生的的事就更多了,三國演義里的黃忠定軍山力劈夏侯淵,馬岱在當今漢台區中心廣場那叫虎頭橋的地方斬魏延。曹操攻打漢中,留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成語。 諸葛亮在漢中屯兵八年,六齣祁山,鞠躬盡瘁,遺命歸葬定軍山下。 接下來文化方面,書法方面。古漢台里的漢魏十三品摩崖石刻《袞雪》(這有個關於曹操的故事你可以自行網路)《石門頌》都是漢隸中的瑰寶。
然後可以提一下,漢中的生態掘陪環境。最後展望下未來,應該就可以了。
⑶ 三國與漢中
樓主你好,我是土生土長的漢中人,首先感謝你對漢中的關注,我很榮幸向你介紹一下我們漢中在三國時期的輝煌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漢中這塊「棧閣北來連隴蜀,漢川東去控荊吳」的戰略要地,曾演繹了許多驚天動地的英雄故事。一部名著《三國演義》,約有半部在講述與漢中有關的事件。公元一世紀末至公元二世紀前半葉,作為戰略要地的漢中,再一次茄掘成為中國歷史的亮點。
三國時期,魏蜀相爭。漢中成為曹操進攻劉備,魏滅蜀並吳的軍事目標;又是劉備北伐曹魏的軍事基地。同時,張魯也在漢中稱過王,創建五斗米教,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政權。魏蜀兩大政治勢力在這里發生了激烈碰撞,於是就有了《三國模滲演義》中描述的老將黃忠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的激烈場景,有了曹操褒谷口殺楊修、馬岱虎頭橋斬魏延的歷史悲劇。尤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一代名將諸葛亮在漢中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為輔佐劉備滅曹復漢,他在漢中屯兵8年,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於漢中勉縣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墓漢柏漢桂相映成趣,後由皇帝下詔修建的顫碼核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位於漢中西部的定軍山,似乎至今還震盪著隆隆的戰鼓聲;而在古戰場耕種的農民,不經意地會翻撿到一枚枚生銹的扎馬釘,翻撿到一段段依然鮮活的三國故事。
如今,三國旅遊到漢中,你可以游覽武侯墓、武侯祠、定軍山古戰場、天盪山古戰場、古陽平關、馬超墓祠、劉備立漢中王設壇處、諸葛亮讀書台、張魯城遺跡、諸葛亮制木牛流馬處等久負盛名的觀光景點,盡情領略三國時期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⑷ 中洲島以前是刑場
中洲島位於中國廣東省廣漏掘州市的珠江口,是一個曾經被用作刑場的小島。據歷史記載,自唐朝開始,中洲島就被作為執行死刑和流放罪犯的場所。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洲島的刑場規模逐漸擴大,被用作酷刑、火刑、斬首等極其殘忍的刑罰。據說,這些刑罰的執行曾經引起了島上惡劣氣氛和不斷流傳的詭異傳說。
到了清朝,中洲島的刑場規模更加壯大,成為南國重要的刑場之一。由於廣東省地處海濱,海盜、私船等非法行為頻繁,中洲島成為當時鎮壓海盜、漁民等的重要場所。據史書記載,當時的中洲島曾經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扒數殺,引起了當時廣大民眾的強烈反感和聲討。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中洲島的刑場逐漸廢棄。如今,這個曾經飽經血腥和慘烈的小島已經成為廣州市的一個風景名勝區,吸引著眾返此核多遊客前來參觀和觀光。
⑸ 千古奇冤!魏延才是諸葛亮欽定的接班人,卻死於楊儀的奪權陰謀!
-1-
魏延和楊儀,這一文一武是蜀國中期的兩大棟梁,諸葛亮生前,在軍務方面最倚重的便是此二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家似乎都覺得魏延天生反骨仔,所以諸葛亮很不喜歡他,但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對魏延的倚重程度絲毫不比對楊儀少。
可惜魏延和楊儀就是尿不到一個壺里,兩人勢同水火。文武不和,國家不寧。諸葛亮生前對這種局面一籌莫展,他非常器重這兩人的才華,可是文武不和,只能盡力調和矛盾,小心翼翼地施展平衡術。
這種平衡在諸葛亮死後卻立刻被打破。因為諸葛亮臨死前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非但斷送了魏延的性命,還把這員悍將牢牢釘在了「反骨仔」的恥辱柱上。
-2-
那是公元234年10月,五丈原。第五次北伐依然毫無進展,諸葛亮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臨死之前,諸葛亮特地招來了包括魏延在內的軍中要員,當著所有人的面把北伐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魏延,同時叮嚀道:「我死之後,千萬不要發喪,大軍要如同我生前一樣,緩緩退入漢中。」
也就是說,在大軍退入漢中之前,對外依然宣稱諸葛亮統帥全軍,魏延的臨時統帥身份不能公開。
正是甚至算不上錯誤的這個錯誤安排,送掉了魏延全家的性命。
接到命令後魏延立刻接管了整個北伐軍團,並且嚴格遵循諸葛亮的遺囑,名義上所有軍令依然來自於諸葛丞相,而魏延則成了「影子統帥」,只有楊儀、姜維、王平、費禕等少數高級將領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即使在司馬懿追來後魏延也沒有露面,而是像往常一樣由姜維和楊儀二人出面指揮大軍。
楊議對此恨地牙癢癢,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比眼睜睜看著討厭的傢伙踩到自己卜陪頭上更加讓人難以忍受了,最可恨的是,楊儀一直相信自己將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沒想到搞了半天諸葛亮居然欽定了魏延這個老匹夫!
當然,諸葛亮其實並沒有打算把衣缽都傳給魏延,他只是把軍權暫時交給了魏延,而行政權的繼承人諸葛亮另有人選——很遺憾,那個人依然不是楊儀。
失望與憤怒交織在一起,楊儀的眼中已經能噴出火來,如果有機會,楊儀恨不得親手摘下魏延的腦袋。
像楊儀這么聰明的人,如果想做一件事永遠不愁找不到機會——機會很快就來了。
當北伐大軍走出秦嶺棧道,退入斜穀道口的時候,魏軍的威脅已經徹底解除,魏延決定立即就地發喪,並且在發喪期間向三軍公開宣布諸葛亮生前對自己的任命。
這是魏延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
事實上,這也只能說是一個不是錯誤的錯誤,魏延的安排從軍事上講沒有任何問題,只是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已經和楊儀陷入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中。
這個安排正好給了楊儀千載難逢的機會。
-3-
楊儀立刻糾集了自己的黨羽:王平和馬岱,三人經過連夜的密商,決定使用最野蠻型弊則最粗暴的方式奪權:突襲魏延本部軍馬,誅殺魏延。
楊儀在軍中威望很高是頂級智囊,王平統帥的無當飛軍和馬岱統帥的西涼騎兵都是蜀國最精銳的部隊,不管從人數還是戰鬥力上都比魏延本部兵馬高出許多。
其次,全軍在開闊地褒口為諸葛亮發喪時,必然聚集一處,各營駐地相距不會遠,地形條件極易實施軍事突襲,就算魏延用兵如神也來不及應對。
最妙不可言的地方在於:根據諸葛亮的遺命,魏延一直擔任大軍的「影子統帥」,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魏延已經被諸葛亮欽定為北伐軍團的接班人了!
楊儀對時機的把握真是精準到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境界。
當魏延還在為諸葛亮的喪事忙碌,打算忙完這些就公開自己的統帥身份,但他不知道死神已經偷偷降臨。在一個毫無預兆的午後,王平的無當飛軍暴起發難,像魏延大營發起了突然進攻,同時還齊聲高喊「魏延要領軍叛國投敵。奉丞相遺命可得而誅之!」
魏延的兵將們果然措手不及,立刻發生了大潰敗——沒有誰願意自己人打自己人,尤其是對方還宣稱魏延是叛國賊,軍心瞬間就散了。
魏延帶著還忠於自己的士兵且戰且退,由於他是前鋒部隊,在部署上更接近北方,所以魏延的撤退方向也是朝向北方魏國本土的。
這是魏延犯得第二個不是錯誤的錯誤,楊儀迅速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看吧,魏延打算投敵!
但魏延已經顧不得這些了,他用最快的速度擬好一封奏摺,派最可靠的親兵快馬發往成都,將今日之事上奏給後主劉禪,與卜棚此同時,楊儀的奏摺也已經上路,內容恰好跟魏延的奏摺相反。
在無當飛軍的迅猛攻勢面前,魏延很快就撐不住了,部隊徹底被打散,魏延終於撐不住了,於是,他選擇了拋下部屬,跟幾個兒子騎上快馬向漢中方向逃亡。
這時候就該馬岱出場了,馬岱精銳的西涼騎兵撒開大網,展開地毯式搜捕,終於在漢中的虎頭橋旁追到了魏延。
此時的魏延,迷惑,憤怒而絕望。他始終不明白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自己會遭到突然襲擊,為什麼王平馬岱會對自己反戈相向,為什麼他們宣稱自己要投敵叛國?
馬岱沒有功夫跟魏延解釋,他指揮著騎術精湛的騎兵將魏延緊緊包圍,然後將弓拉滿,瞄準了魏延……
魏延到死都沒有弄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
-4-
當馬岱把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時,楊儀居然神經質一般地爆發了,他一把搶過頭顱狠狠摔在地上,又在上面使勁踩踏了一番,一邊踩一邊罵:「賤貨,你還敢跟我過去嗎!」(庸奴!復能作惡不?)發泄完之後,楊儀依然覺得不解恨,又派人到漢中,將魏延三族全部夷滅,斬草除根。
可憐魏延一代名將,征戰一生,卻死的如此不明不白!而楊儀此舉,也打破了蜀漢權力場上只斗爭不殺戮的先例。
幾天之後,楊儀和魏延的奏摺同時送到了成都,面對兩位重臣兩封截然相反的奏摺,劉禪陷入了羅生門式的震驚中,立刻派蔣琬去前線調查情況,可是蔣琬還沒走多遠,前線再一次傳來消息:魏延已經死了,楊儀正率領軍隊向漢中方向撤退。
魏延死了,所有話語權都在楊議的手中了,更何況楊議也的確把大軍安然無恙地帶回來了,所以成都方面再也沒有追究這件事情,等於坐實了魏延謀反的大罪。
所謂成王敗寇,便是如此。
直到幾年之後,隨著楊儀失勢,事情的真相逐步被揭露出來,但這時候,已經不可能替魏延平反了,因為這個冤案涉及到太多蜀國高層,一旦推翻之前的定論,抽的不是楊儀的耳光,而是整個朝廷的耳光。
於是,在蜀國的史書上,故事變成了這樣:諸葛亮臨死前與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密謀讓魏延斷後,並且下令如果魏延不從命,大軍便不管他自己走。而魏延聽說自己被諸葛亮排除在核心團隊之外後怒不可遏,竟然甩下大軍自己南歸了,還燒毀了棧道,楊儀率領大軍走小路,夜以繼日行軍,終於在斜穀道口追上了魏延,想不到魏延竟然發難攻打楊儀,幸虧王平大喊了一生: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難道想造反嗎!於是魏延大軍鳥獸散,而魏延本人也在逃跑過程中被誅殺。
在這個記載中已經放棄了楊儀對於魏延投敵叛國的指控,但依然保留了魏延的罪人身份。更不幸的是,這個故事經過加工後又被羅貫中寫入《三國演義》。
從此,蜀漢最後的名將被死死釘在了恥辱柱上。
-5-
幸好,在裴松之引注的魏國史書《魏略》中,記載了另一個故事,一個更接近真相的故事:
這個故事被埋藏在正傳之外,也被排斥在《三國演義》之外,所以,魏延,這位蜀國中期唯一的名將,諸葛亮欽定的北伐軍團接班人,比姜維更有資歷接管蜀國軍權的重臣,就這樣憋屈的死了。
只能在歷史和民間留下了一串罵名。
⑹ 高分懸賞!古代灰常強大的三國傳說這個文章出自哪還有下文么
這芹閉個是最早發布的 http://www.pixelgame.net/bbs/viewthread.php?tid=111596&extra=&page=13 家鄉關於三國的神散槐話傳說大合集 ,作者下雨也打傘,他說要在2016年之前更新完這部小說,話說自沖首友從今年2月份到現在都木有更新,但應該是他的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