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臨沂的神話故事和臨沂歷史故事,要多一點,要交給老師。
《諸葛亮攆豬》
在白沙埠鎮的諸葛城,李官附近
諸葛亮「攆豬」
東漢年間,諸葛亮南伐,路過中丘城,看到田地荒蕪,莊稼欠收,就尋訪百姓,人們苦不堪言,原來這里每逢雨季山洪爆發,洪水泛濫,淹沒了田地莊稼,民不聊生。此情此景,諸葛亮非常難過,他決定就地屯兵駐扎,疏水治洪,為民造福。
一天,他坐著木車,來到北山上(現在的茶山),看到整個山上石塊亂滾,他便坐在一塊大石塊上,兩眼雙閉,念動咒語,頓時石塊在山上像輕輕的皮球離開了地面,,變成了一群豬,並齊刷刷地往前跑諸葛亮緊緊地跟在後面。路上的行人哪裡見過這等場面,驚奇的說:「這位道士在哪裡攆來了這么些豬,要去干什麼?」他一路上高高興興,邊走邊唱,不知不覺來到鴻福寺北釣魚台。
這時諸葛亮看到一位婦人在河邊洗衣服,便又得意地唱起來,「奇怪奇怪真奇怪,北山上的石頭變豬來,為民造福福來到,擋住洪水潤良田。」這位洗衣的婦人說:「你這道士趕來一群石頭有何用?」頃刻間這一大群豬變成了石頭,北至釣魚台,南至東安靜,排列的整整齊齊,足有五里長,石頭自然成堤,擋住了河水,沂河再不泛濫,兩岸人們五穀豐登,安居樂業。
諸葛亮「攆豬」的故事流傳至今,現在當你站在沂河兩岸,從釣魚台沿河南望時,一排排白色的大石塊,身上長出了斑斑苔蘚,正卧伏在岸邊,恪盡職守;靜心聆聽,河風中還挾載著輕輕的呼吸聲……
龍王廟的傳說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涇河老龍因觸犯了天條,被唐朝魏徵夢斬於市野後,它陰魂不散,總想找機會報仇雪恨。
這一天,它旋著陰魂,四處飄盪,忽見一條大河流向東方。心想,魏徵把我無端地腰斬,害得我不能騰雲布雨,成為無家冤鬼,我何不佔據此河,逼兩岸人家祭貢牲畜果品,供我受用。於是,它陰魂一晃,鑽入水中,抓住一條大水蛇,來了個借屍還陽,變成了一條粗大的蛇龍,在沂河裡作起妖使起法來,經常鬧的水漫堤開,民不聊生。
有一天,蛇龍駕著黑風,驅著洪水來到人們面前,兇狠地說:「這條河歸我所有,你們要想活命,每月必須送些酒肉和一對童男童女來。」
當時,人們為了活命,只好忍痛按月送一對可憐的孩子給蛇龍。
沂河西村有個叫高大的小夥子,眼見鄉親們被蛇龍糟蹋的活不下去了,心裡像刀絞般難受,決心要除掉這條蛇龍。他問村裡的長輩,「你們能想法救大夥嗎?」長輩們說:「孩子,要想降服這條蛇龍,只有去請教蒙山山神啊!」
於是高大辭別了親人,一路上吃盡了千辛萬苦,找到了蒙山山神。
山神啟開慧眼,打量著高大說:「要除掉這個禍害,必須心誠膽大有勇氣,你小小年紀不害怕嗎?」高大倔強地說:「看我小嗎?秤砣雖小壓千斤,我一定豁出性命除掉這條禍害。」
蒙山神聽罷,滿意地點點頭,回身從石匣里取出一柄神劍說:「這柄神劍劈山山開,斬妖妖死,你用它對准蛇龍,連刺七七四十九劍,就能治服它。不過每刺九劍蛇龍就會對你降一次災難,刺到四十九劍時,你就會變一條龍,再也不能成人了。年輕人,你不後悔嗎?」
高大毫無懼色地說:「只要殺死蛇龍,解除兩岸人們的痛苦,死也不怕。」
高大辭別了山神,不知走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才找到蛇龍蜇伏的穴洞,他潛入水中和蛇龍大戰起來。
好個高大,揮神劍連向蛇龍猛刺七劍,頓時濁浪滔天,飛沙鋪頭蓋臉地向他襲來。蛇龍張開巨口,噴出一股烏黑冷水,頓時寒冷徹骨,眼看就要把高大凍僵了,可他憋住氣,堅持揮劍猛刺。一直刺了二十一劍時,蛇龍口吐金光,高大忽見眼前出現了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這美女千嬌百媚地摟著他說:「年輕人,你何必自找苦吃,干這種傻事,跟我走,過一輩子和和美美的日子吧!」高大凝神鎮定了一下自己,一咬牙推開這叫人心盪神迷的美女,又和蛇龍大戰起來。你來我檔,蛇龍身上被刺了四十七個血洞時,從四面八方鑽出無數的水蛇,沒頭沒腦地纏咬著高大,令他昏迷,但他咬緊牙關,拼盡全力向蛇龍刺去致命的兩劍,霎時血如噴泉,河水變紅,蛇龍那巨大的屍體浮出水面。高大也慢慢地倒在水裡,變成了一條龍。
從此以後,沂河再不泛濫,兩岸稻花飄香,人們又過上安心舒適的日子。
人們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高大,在鴻福寺東旁,修建了一座金壁輝煌的龍王廟,祈保平安。
時過境遷,如今龍王廟早已盪然無存,但廟前兩棵數摟粗的松柏樹,還在見證著這美麗的傳說。
㈡ 求臨沂神話傳說
龜蒙頂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這地方有一座無名的大山,山的頂上有一個老龍潭,潭水深通東海。每逢大旱,潭水就會霧氣騰騰的升起來,行雲布雨,澆灌花木莊稼。因此這里山清水秀,花果累累,黎民百姓都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老龍潭裡卻出現了一隻碾盤大的烏龜。這山上繕寫再也來不了雲霧和雨水了。從此,草木枯萎,百花凋零,鳥飛獸散。只有不知羞恥的蝙蝠充當了無辜的馬前卒。桃花開的時候,由成群的蝙蝠開路,烏龜便拖雲帶霧地下了山。它渴了要喝騾馬血,餓了要吃黃牛肝,一次禍害牛馬各一百頭,才回到龍潭裡曬晾肚皮。到了菊花開的時候,又同蝙蝠們拖雲帶霧地下了山,這季節它不再禍害牛馬,而是渴了要喝童男血,餓了要吃童女肝,一次禍害男童女童各一百名,才又回到老龍潭裡龜縮起身子來。這樣一來,大山周圍數百里以內,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剩下的人都是些老弱病殘。他們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大山下有個村莊叫白馬關,村裡住著白蓮、白原姐弟倆。在他們還不懂事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在他們剛剛懂事的時候,父親又去世了。父親臨去世前,把小姐弟倆叫到跟前告訴他們:山裡下來的老和尚說過,要是有一位心靈手巧的童真少女,綉出百隻蒼鷹,一齊放出去,就能啄瞎龜的眼,吃光龜的肉,除此一害。白蓮、白原牢牢記在心中,從小立下大志,一心為民除害。他們在烏龜下山的時候,嚴嚴實實的躲到山洞裡。烏龜回山後便一心一意的種蠶、養蠶,抽絲,織絹。一有空閑,白蓮就學習刺綉。當他們長到十四五歲的時候,抽夠了五彩絲,織足了白錦絹,白蓮試綉了一隻金翅鳥,金翅鳥撲稜稜飛上了天。於是弟弟手執長矛監視著烏龜的動靜,白蓮就在屋裡綉著鷹。她起五更睡半夜,廢寢忘食,每天都有一隻雄姿勃勃,眼珠咕嚕轉的蒼鷹出現在雪白的絹子上。每綉一隻,白蓮便把它鎖在櫃子里,恐怕他飛跑了。她一連九十九天綉出了九十九隻蒼鷹,眼看再綉一隻,小姐弟的願望就能實現,山上又會花果累累,人們又能安居樂業了。就在這個時候,一隻蝙蝠窺探到了消息,悄悄飛去報告了烏龜。天蒙蒙亮,白原正睡著覺,那烏龜拖雲帶霧來到村前,對准白蓮的綉房,噴出三口妖風,刮開了房門,刮開了花窗。白蓮一陣頭暈目眩,停止了手中的針線,倒在了地上。被風聲驚醒的白原見勢不妙,背起姐姐進了山洞,待白蓮清醒以後,一雙美麗的眼睛失明了,最後的一隻蒼鷹沒有綉完,小姐弟相抱痛哭了一場,但他們並沒有氣餒。白原跑遍了四外八鄉,為姐姐求醫治眼。這天又除外求醫,路上遇到了一百歲農夫告訴他:在遙遠的喜馬拉雅山上有一種雪葡萄,聾子吃了聽得見,瞎子吃了看的著,沒有治不好的病。白原把這喜訊告訴姐姐後,立即就要啟程去采雪葡萄。姐姐流著淚說:「別的難處先不講,光是走路就得三年,有苦就讓姐姐自己吃吧,你小小的年紀哪裡受得了那麼多的磨難!」白原不聽姐姐的勸說,執意要去。他把姐姐託付給百歲農夫,便打點好行李辭別了家園。
走了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天又一天。側著身子進山林,披著白原登高山。攀著石縫過懸崖,抓住葛藤下深澗。衣裳劃得蓑衣樣,頭發蓬亂如草團。野果野菜充飢腸,山泉冰雪潤心田。白雲就這樣艱難的前進著。
這一天,他正過怪石崗,忽然聽到一聲吼叫,他登上怪石抬頭一看,近前一隻二目閃著寒光的猛虎大搖大擺的走了過來。身下怪石張口說道:「白原白原回去吧,小小年紀別遭難,要是猛虎看到你,姐弟從此難再見!」白原沒有膽怯,依然攀爬牽拉的往前走。當他正過墨松林,一陣狂風搖天撼地。他側身躲進樹洞里一看,百斤重的大雕抓住一頭野羊,呼嘯著飛了過去。老松樹張口對他說:「白原白原回去吧,小小年紀別遭難,百斤大雕看見你,從此難再回家園!」白原沒有膽怯,照舊攀爬牽拉往前走。。。。。。
走了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天又一天,白原終於來到了喜馬拉雅山。在哪白皚皚的雪山頂上,他看到了青藤綠葉,找到了水靈靈的雪葡萄。他迎著寒風,踏著冰雪,抽藤編筐,把筐里裝滿了雪葡萄。他不顧勞累,背起筐來往回走。一路上,聾、瞎、跛、癆等所有的病人,吃了他贈送的雪葡萄都恢復了健康。不久,他回到了家鄉,讓姐姐吃了雪葡萄,眼睛立時亮了。白蓮顧不得親一親受了千辛萬苦的弟弟,一心撲在了白絹上,飛針走線,不過半日就綉完了第一百隻蒼鷹。
白蓮、白原每人懷抱五十隻蒼鷹,走上村後的山樑,興高采烈地齊聲說道:「去吧,去吧,飛去吧,去把烏龜的眼啄瞎,去把烏龜的肉吃光!」說罷,向著老龍潭方向,一撒手,百隻蒼鷹展開翅膀,一起呼叫著飛向了老龍潭。正在潭邊得意洋洋的曬蓋的烏龜,來不及躲閃,就被上下翻飛、嗷嗷嘯叫的蒼鷹啄瞎了眼,吃光了肉。剩下的骨架又被群鷹拉拉扯扯拖到龍潭上,化作了烏龜一樣的巨石,嚴嚴地蒙蓋在潭水之上。那些為烏龜通風報信做開路先鋒的蝙蝠,大多數都充當了蒼鷹的食料,剩下的鑽進了鼠洞,只有黑夜裡才能爬出來瞎飛。從此,這山上山下又花果累累,山清水秀,黎民百姓又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後來人們在那巨大的烏龜石上,為白蓮、白原姐弟修了廟,塑了像,樹了碑。碑文刻寫的就是這個故事,最後的幾句是:
「龜妖化巨石,蒙住老龍潭,頂上建廟宇,光輝留人間。」
人們從中取了三個字,作為山峰的名字-----------「龜蒙頂」。
八大崮
在沂水縣泉庄與王莊兩區交界處,並排屹立著險峻而壯觀的八大崮------墩子崮、雲頭崮、枕頭崮、歪頭崮、錐子崮、剪子崮、掖刀崮和珠連崮。
相傳,很久以前,這里並沒有八大崮,八崮東面散布著零星的村莊,西面的高山深澗里伏居著一個大蟒精。大蟒精窮凶極惡,時常變成人形到村子裡騷擾。
驛站村有一戶姓王的老漢,兩天光景,老伴和女兒都被蟒蛇精背走了。老漢撕心裂肺般的難受。從此,他無心做莊稼活,更無心修建家園。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王老漢只好以打漁來消磨時間,他覺得這樣可以消愁解悶。
有一天,老漢照舊來到河邊打魚。第一網竟打出個紅光光、軟綿綿的怪物,打開一看,啊!原來是個女子。這女子長的眉清目秀,花朵一樣美。王老漢滿心歡喜,他把這女子當成自己親生女兒一樣疼愛。他自己去地里做莊稼活,讓女兒在家裡綉花描雲。
晌午十分,王老漢正在地里鋤草,忽然發現西邊深洞里煙霧彌漫,一霎間,狂風大作,天昏地暗,山嶽為之顫動,看勢頭,定是蟒蛇精出動了。他撒腿就往家裡跑,跑到家門口,見女兒正坐在家門前的墩子上綉花,便催女兒趕快進屋。可是女兒呢,無論父親怎麼催促,還是認認真真地綉完了最後一針,才沖父親一笑,站起來整理綉花樣子。
這當兒,妖風已刮進村了。門前那棵大柳樹的枝條被狂風撕扯著,扭動著,抽打著地皮「啪啪」作響。突然,「咔」的一聲,柳樹林被攔腰折斷了。王老漢嚇出了一身冷汗,見女兒還在慢騰騰的收拾花樣,他一氣之下,奪取了女兒手裡的針線筐拋了出去,只聽得咔嚓嚓一陣巨響,針線筐里的剪子、錐子、掖刀和剛剛綉成的枕頭,彩雲花朵,一齊飛向天空,頓時化作幾座大山自天而降,把蟒精牢牢的壓住了。
王老漢一下子被這驚心動魄的場面嚇呆了, 而女兒卻哈哈大笑起來,一高興竟把坐著綉花的墩子一腳踢了出去,接著把手脖上戴的一串珠鏈擼下來拋向天空,又是一陣雷鳴般的響聲,珠鏈牢牢纏住了蟒精的脖子,綉花墩徑直飛去壓住了蟒尾,蟒精動彈不得,就死去了。
王老漢鎮靜下來,回頭看女兒,女兒早已無影無蹤了。猛抬頭,只見一仙女正駕著祥雲向東南方向飛去。王老漢恍然大悟,才知道這是仙女下凡來整治人間妖蟒、為民除害的。一陣山風吹來,妖霧退去。
王老漢放眼四望,只見八個仙崮出現在人間,自南向北並排而立,形成了一道南至馬脖山,北至黃草山長達數十里,蜿蜒崎嶇的山脈。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和八個山崮的形狀分別起了以上的名字。
鬼穀子洞的傳說
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在那個時候的山東境內有個強大稱雄的齊國。齊國有一名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名叫孫臏。孫臏曾從師鬼穀子學藝。鬼穀子大號叫王禪,他出生的山洞在蒙山之上,叫「鬼穀子洞」。這名、這號、這洞的來歷,有一段神話傳說。
古時候,在那峻拔秀麗的蒙山腳下,有一家姓王的富戶,家中有一位相貌出眾的小姐名叫王勝仙。這位小姐從小就聰明伶俐,但她不學穿針引線,描龍綉鳳,喜歡的是咬文嚼字,攻讀詩篇。到了十七歲那年,她已經通曉天文地理,滿腹詩文了。
勝仙常常抱怨自己是個女子,一肚子才藝沒地方使。因此,她整天悶悶不樂,常常面對詩書獨自**,久而久之養成了一個孤獨的脾氣。
這年中秋佳節,月明星稀,天清氣爽,勝仙獨自在後花園里賞月散步,看花解悶。但是轉了一圈兒,也沒找到一朵稱心如意的花兒。當她走到菊花池旁,一眼看到菊花下孤零零地長著一株高高的穀子,谷穗黃澄澄、沉甸甸,大得出奇。她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這么秀氣的谷穗,不由得又驚又喜,一伸手掐下谷穗放到了嘴裡。沒想到,谷穗一入口,「唰」地一下子鑽到了她的肚子里。
原來,這棵穀子是天上一位神仙變的。因為他在天宮冒犯了天條,被玉帝貶到人間,來到蒙山水簾洞落了腳。這天,時值中秋夜晚,心事重重,怨恨玉帝,走出水簾洞,來到了王勝仙的後花園,借賞花消愁 。不巧正碰上了王勝仙,一急之下,便變成了一棵穀子隱在菊花下面。沒想到偏偏叫王小姐看見了,更萬萬想不到王小姐會掐下來。本來他想立即現出原形逃走,又一想,王小姐是個閨閣千金 ,要是她手中的谷穗變成個人飛走,還不把她嚇個半死啊!他心裡只盼著王小姐能把他扔到一邊,等小姐一走遠,就趕快現出原形溜走。誰知王小姐愛不釋手,玩弄一會又把他「吞」肚子里去了!
說來也怪,王勝仙自從吃了這穗穀子,就懷了「谷孕」,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她知道這是「穀子」壞了她的清白,自個渾身是嘴也說不清了。她不敢向家裡人誰,只是怨自己嘴饞,惱那可恨的穀子。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快十個月了,王勝仙在家裡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躲進蒙山上的一個山洞裡。不久,就生下了一個白生生、胖乎乎的兒子。她看著懷里的孩子,想著那惱人的穀子,就給這孩子起了個名字叫鬼穀子。鬼穀子沒有父姓,就隨了自家姓王,又恨自個嘴饞惹的禍種,就又給孩子起了個大號叫「王饞」。王饞就是後來修道成仙的王禪,王勝仙生王禪的洞,後人就稱「鬼穀子洞」。
㈢ 山東臨沂蘭山區的神話傳說
蘭山區-風土人情
境內舊俗,男婚女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主要程序示是:
提親--媒人提親也叫「說媒」。提親後父母雙方相互了解,若中意則請人查男女「生辰八字」,按十二屬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剋便選擇吉日「下聘傳柬」,訂下終身。男女不見面,全由父母包辦。男女青年只好「聽天由命」,故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和「嫁給當官的是官娘子,跟著殺豬的是
捋腸子」之說。
定親--送書子 也叫「定親」。雙方確定聯姻後,男方備好「定親禮(衣料、首飾、現金等)」饋贈女方。書子上要寫明男女年齡、家長和媒人姓名,雙方交換,作為聯姻依據。又稱「傳柬」、「過紅子」。送日子根據男女雙方的命相,查定結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稱「送日子」。將新娘的冠笄、坐帳及上下轎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屬相等事宜皆書其上。雙方各自通知親友,親友便以錢物為禮品相贈,男方稱「送禮」,女方稱「送填箱」。
結婚--也叫「娶媳婦」。結婚前幾天選擇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家送些新娘嫁衣、魚、肉、雞等物名曰「送催妝」,以示結婚日期將到,要按時發嫁。男方熱鬧非凡,布置新房,張貼對聯和「雙喜」,請廚師辦酒菜。新娘發嫁有盡早之俗,一般有兩個男大客,又稱「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稱「看轎的」或「稱車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姐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頭臉蓋著「蒙頭紅」,下轎後,被兩名架媳婦的婦女扶著,男前女後系紅綢子,名曰「領紅」,踏紅氈或紅席入門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棗,寓意為「早立子」。撒栗子和大棗者邊撒邊說:「先撒栗子後撒棗,大的領著小的跑。」意多生兒女。新郎踩床後,要大口吃雞蛋,旁白:「大口咬著黃,日子過的強。」夜間新郎、新娘同吃「寬心面」,喝「合婚酒」。鄰里男女不分老少入洞房「鬧房」。洞房內通宵達旦不熄燈,謂之「長明(命)燈」。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的弟弟到洞房送「尿盆」,邊送邊說:「我為哥嫂送尿盆,嫂子為我早生侄。」新郎新娘入睡後,還有人在房外偷聽里邊的動靜,謂之「聽房」
寡婦改嫁--喪夫之婦稱「寡婦」。舊時寡婦不嫁稱「守節」。有「嫁夫隨夫,喪夫隨子」之倫,即寡婦不允許再過第二道門檻。如若再嫁,公婆視為不孝,鄰里斥為「不守貞節」。社會輿論則認為死後一劈為二,兩個男人各得一半。改嫁者娘家反對,公婆阻攔,只好深夜孤身逃走。離走之後亡夫家在身後用谷秸「火」燒,意為燒走「喪門星」。
境內居民自古以來以農為主,崇尚勤勞細作,勤儉持家之風。歷來以「人生天地間,庄戶最為先」為信條,有「玩龍玩虎不如玩土」之說。對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傳。
舊時,農民勞動時間長,強度大。春節過後,便「開凍先出糞,備好钁和杴」,開始勞動。春種、夏鋤、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春天開始,忙於倒糞、送糞,備足土肥,為一年豐收打下基礎。素有「種地不施糞等於瞎胡混」和「莊稼(是)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接著整地,適時下種,即「穀雨前後,種瓜點豆。」隨後便是以鋤草、滅蟲為主的田間管理,使其苗全苗旺,「通收之年,不收無苗之田」。夏天因多風雨冰雹,故收麥有搶收搶打的習慣一般是「八分熟十分收」,「忙不忙先打場」。麥收後搶墑下種,爭日爭時,俗話說:「五月田,早一宿高一拳」。如墑情好,下種忌深,素有「五月豆,半邊露」之說。夏天鋤過地便來到了立秋季節,雜草生長開始緩慢,「立了秋的草棒打倒」,於是出現了「立了秋掛鋤鉤」之俗。秋收秋種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俗話說:「三春不如一秋忙」。這時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早、午兩餐都在地頭吃,邊收邊耕邊種,不敢怠慢。種麥宜早不宜晚,有「白露兩邊看早麥」和「早種麥強起晚施糞」之說。「人勤地不懶」,莊稼長不好皆以「懶」論之。
過去,農業生產力底下,農民常說,「有飯天給吃」。莊稼長得好,稱「神長」,打糧多謂之「神收」,有天旱「祈雨」和久旱逢雨而「敬天」的迷信習俗!
㈣ 臨沂有什麽民間傳說
臨沂的得名 來源於 沂河。
有金雀山 和銀雀山。
在銀雀山 同時挖掘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從而結束了歷史上關於孫子和孫臏是否同一個人的爭論。
臨沂的風俗習慣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善良的蒙陰人民,漸漸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方言和習俗,非常有地方特色和民間特性。但是,隨著現代文明的普及,有些傳統的東西已逐漸被世人忘卻……為了使大家能有一個交流、懷舊的窗口,也為了使我們都能回想起兒時的記憶,請朋友們把你腦海里曾有的場景展現在這里,供大家回味……
傳柬(尖兒),意喻:男女在正式定婚前,女方的親友(多是女方的大娘、嬸子、姐妹或叔、舅等)到男方家走訪、取男方送給女方的禮物和商議定婚的具體事宜。
送祝美(送粥米):給剛剛生了孩子的婦女送賀禮(送月子);一般是送些雞蛋、小米、掛面、紅糖等。近些年演變成除了上述東西外,還送些數額不等的現金以及嬰兒服飾、用品等。
請家堂、送家堂:大年三十這一天,把自家的已故列祖列宗的亡靈「請」回家過年叫請家堂;一般在年初一的下午(也有的在年初三以前),家族成員再舉行一個小儀式,鳴放鞭炮、燃香焚紙將其送走叫送家堂。
供仰:在堂屋靠北牆當中,擺上桌子,放上自家的已故列祖列宗的亡靈的牌位,桌子上擺上雞、魚、肉、菜等供品以示紀念。
過年時,農村有些人家在大門口內橫放一根木棍,意喻攔截其它遊魂野鬼不得進入家門;現代還有一層意思,意喻告知准備串門的來客,本家有祭祖的「供仰」桌,提醒客人有心理准備,進門後是否給該家的祖宗磕頭。
叫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因為受驚嚇或因為疾病,致使神不守舍時,家族裡有威望的長者為該人祈禱、還願……
回門:新婚後三天,小兩口回女方娘家叩拜雙親並小住一至三天。
看意(日)子:老百姓家庭每逢有兒娶女嫁、門市開業、打牆蓋屋、上樑安門、出地槽(也就是挖堅決)、修墳等等活動時,請懂「天乾地支」的明白銀(人),也稱先生,幫忙挑選的日期。
出門(門兒):一般是指帶上禮品等走親戚。現在又增加了一個含義,即:走出家鄉到較遠的地方打工或者其它活動。
看風水:選宅基、墓地等活動時,也是請懂「天乾地支」的明白銀(人),也稱先生,幫忙查看吉凶。
潑湯:家有老人故去,老人的兒子、女兒、兒媳、侄子、侄女、孫子、孫女,先在靈前守靈哭靈(有的地方同輩的弟、妹也要守靈送湯);湯:是上好的小米熬好的粥。孝子賢孫們披麻戴孝,在主事人(司儀)的帶領下,把老人的靈牌放在大街上,全體叩拜,將小米粥撒在靈位前,好讓老人的亡靈吃飽喝足後,在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路上不挨餓。
潑湯的意思:老人故去後,晚輩們給老人敬上的從陽間到陰間的送行飯。
潑湯一般是三次,也有地方潑五次或七次。潑湯的間隔時間,主事人是根據來吊儀(弔唁)客人來的時間隨時定,但整個潑湯時間一般不低於三至五小時。
敬天:比如,過了麥收季節,全村湊些錢,宰豬殺羊,各家各戶送上貢品、卷紙、香、黃表等,一同磕頭「敬天」,感謝蒼天今年給的好光景,祈求來年更好地收成。
就像我們的土話和方言一樣,我們平時幾乎不說、不用,反自是旮旯糊器里幾乎都想不起來咧……我暫時想到的就這些……
還有一些習俗,雖然有一定的具體做法,但沒有給這種形式起一個名稱,比如:有很多人得病後將煎完的中葯渣倒在大街或路口上,意思是讓過往行人將病灶和晦氣帶走以及將病根造(踩)死。
農歷五月十三為雨節,又稱下雨節、竹醉日,傳說是黃帝誕辰日,山東民間又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鄄城傳說,這天還是關公單刀赴會之日,赴會之前要磨刀,因為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梁山傳說這一天是「關公磨刀斬小妖」的日子;臨沂傳說,這一天一般都雷聲隆隆,乃是關老爺的霍霍磨刀聲;淄川、博山傳說,「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
倉山的風俗習慣:嫁娶
說親、相親、看家、見面禮、下柬子、過紅、下福子、下聘禮、送日子、迎親,填箱(封禮)、四色禮(男方送女方禮物,一般為肉、魚、粉條、點心);拜天地、入洞房、鬧房(鬧新媳婦)、過對九(回門,又稱長、短趟子)等。大客(kei)、小客(kei),結婚後要瞧客(kei)。
喪禮
死人,少年叫夭、沒,成年人叫走、老。老人死後儀式比較復雜,有守欞、跪棚、潑湯、上香、三跪九叩、辭欞、行路祭、出棺、圓墳、五七、百日墳、周年等。(行禮、孝衣(帽),因親近長幼而有別,裡面大有學問)
喜慶
生孩子——出紅子(男女有別,男箭、女弓)、送米糖、紅雞蛋(大小紅之分)、過百日、抓周、祝壽等。
遷居——「溫鍋」等。
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