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24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計有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等共24個人物至孝的故事。
古人將他們的孝順故事編寫成《二十四孝》一書,成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因版本不同,所述故事的主人公也會有所不同,節選部分主人公孝心故事如下:
1、【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舜有個弟弟叫象,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4、【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
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
5、【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
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槐樹所在地改名孝感。
② 二十四孝分別是哪24個故事
二十四孝其實就是二十四個故事,分別是:
鹿乳奉親、孝感動天、戲綵娛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懷橘遺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二十四孝故事》簡介: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古語有雲:「百行孝為先」,可見「孝」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雖然是古代封建帝王社會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維護禮教,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孝,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的。其中雖不乏過時的、落後的、乃至不合情理(愚孝)的東西,但作為孝親的精神還是可借鑒的。《二十四孝故事》里的《孝經》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影響深遠,是古代以「忠孝」為核心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規范的集中體現。《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為什麼要「孝」?,「孝」就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叫做「慈烏反哺」:父母給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通過古人對父母的報恩方式能通過自己的思想認識,不一定件件照辦,而是通過這些故事,通過古人的盡孝方式來告訴後人怎樣去孝敬父母、關愛老人。
③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有哪些
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是指二十四個代表孝道的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們對孝道的崇尚和追求。以下是二十四孝故事的簡介:
孝感動天:孟母三遷,為了讓兒子上學,不惜遷居三次。
孝順父母:鄒忌讓父親吃掉自己的肉,以表孝心。
孝敬祖母:張良割股喂祖母,以表孝心。
孝治家國:管仲割肉喂母,以表孝心,後成為齊國宰相,為國扒檔斗家治理做出了貢獻。
孝報恩:孔融為了報答養育之恩春磨,不惜獻出自己的頭顱。
孝敬父親:李白為了孝敬父親,不惜放棄自己的文學事業。
孝敬母親:楊家將的母親為了教育兒子,不惜割下自己的耳朵。
孝敬祖父:曹操為了孝敬祖父,不惜放棄自己的官職。
孝敬祖母:陳慶之為了孝敬祖母,不惜放棄自己的官職。
孝敬父母:李時中為了孝敬父母,不惜放棄自己的官職。
孝敬父親:李清照為了孝敬父親,不惜放棄自己的文學事業。
孝敬母親:李清照的母親為了教育女兒,不惜割下自己的手指。
孝敬祖父:李白為蠢純了孝敬祖父,不惜放棄自己的文學事業。
孝敬祖母:李白的祖母為了教育孫子,不惜割下自己的手指。
④ 24孝圖的24個故事分別是什麼
24孝圖的24個故事如下。
孝感動天;鹿乳奉親;刻木事親;懷橘遺親;埋兒奉母;行佣供母;拾葚異器;湧泉躍鯉。
親嘗湯葯;扇枕溫衾;賣身葬父;嚙指痛心;戲綵娛親;卧冰求鯉;棄官尋母;百里負米。
蘆衣順母;聞雷泣墓;乳姑不怠;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滌親溺器;哭竹生筍。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
⑤ 二十四孝故事
一 二十四孝故事 卧冰求鯉 詳細點
王祥,晉朝琅琊(今山東臨沂)人,性至孝。其母早亡,繼母朱氏,生子王覽。朱氏偏愛親生兒子,常令王祥乾重活、吃糙飯。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
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葯必先嘗後進。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虧激孝敬繼母。
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繼母。繼母死後,王祥悲痛,依禮安葬。王祥對其弟王覽,十分愛護,王覽對兄長特別尊敬,兄友弟恭,遠近聞名,時人把他們的居處稱作「孝悌里」。臨沂「孝悌里」猶存。
(1)二十四孝故事擴展閱讀:
「卧冰求鯉」中的主人公介紹:
王祥(184年-268年),字休徵。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西孝友村)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大臣。
王祥於東漢末隱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後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爵睢陵侯。西晉建立,拜太保,進封睢陵公。
泰始四年(268年)去世,年八十五,謚號「元」。有《訓子孫遺令》一文傳世。
王祥侍奉後母極孝,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有「孝聖」之稱。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卧冰求鯉
二 《二十四孝圖》中孝道故事有哪些
一共有二十四個故事,分別是:忠孝雙全、望雲思親、上書救父、綵衣養親、哭竹生筍、打虎救父、鹿乳奉親、籠負母歸、棄官奉親、蘆衣順母、賣身葬父、親嘗湯葯、卧冰求鯉、聞雷泣墓。
百里負米、挨杖傷老、跪父留母、孝感繼母、勸姑孝祖、孝感動天、兄弟爭孝、嚙指痛心、老萊娛親、郭巨埋兒。
《二十四孝圖》中典故非常多,且作者對每一個典故,都有自己(兒童視角)的理解,兩者結合,呈現出文學創作的另一種路徑。
例:郭巨埋兒
典故講郭家貧困,已經窮到不能供奉母親了,認為兒子沒了可以再養,可母親只有一個。所以准備埋掉孩子,以供養母親。其孝心感動了天地,所以挖坑的時候,挖出了黃金,孩子也保住了。
(2)二十四孝故事擴展閱讀
成書背景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銷或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團祥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辨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
三 二十四孝的故事
1、孝感動天
據說舜的父親、繼母和他異母的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他們在舜修補谷倉時放火,在他掘井時填土企圖將其掩埋,但舜都成功逃脫了。舜雖心裡萬般委屈,但仍然反省自己,認為是自己侍奉的不好,絲毫不記恨家人,還對他們一如既往的好。
舜的孝行感動了上天,在他耕地時,大象跑過來幫他,小鳥來替他鋤草。堯帝聽說了,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各種考察,讓他繼承了王位。舜在當了天帝後,依然十分孝順自己的父母,對弟弟也很好,他的孝行便這樣流傳了下來。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十分孝順,每日都細心照料母親,從不懈怠。傳聞薄太後生病,病了足足有三年,漢文帝把母親照料的很周到,常常衣不解帶侍奉左右,湯葯他也是親自嘗過之後才拿給母親喝,其孝行因此傳遍天下。
3、嚙指痛心
孔子的弟子曾參很孝順父母,有一次他去山裡面砍柴,家裡面來了客人,母親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一時情急,只好咬破自己的手指,曾參突然覺得心疼,知道是母親在呼喚自己了,趕緊返回家中,得知緣由,忙去接待客人。
4、百里負米
孔子的弟子仲由家裡貧困,自己常常都是靠野菜為生,但他為人孝順,總是跑到百里之外背了米回來給父母吃。
後來父母去世了,他游學到楚國做了官,跟隨他的車騎有百輛,存起來的糧食有萬鍾,仲由享受著此時的榮華富貴,不由感慨自己曾經吃野菜的日子,想到再也不能跑百里給父母背米了,十分傷心。孔子還贊他說:「你對父母的侍奉,真是生時盡力,死後盡思。」
5、賣身葬父
因家裡貧困,父親死後,董永只能將自己賣身到富貴人家賺取錢財,好安葬父親。一次在槐樹下偶遇一女子,自願與他結為夫婦。不料那女子一個月便完成了債主要的三百匹錦緞,幫助董永還清債務贖了身。在回家路上又經過那棵槐樹,女子告知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織女,天帝被董永的孝心感動,派她前來相助,說完便飛上了天。
6、聞雷泣墓
魏晉時期營陵人王裒,其父被司馬昭殺害,他終身不肯朝西坐著,並發誓永不做晉臣。母親在世時非常怕打雷,死後他便將母親安葬在山林比較清靜的地方,一到雷雨天氣,他便不顧風雨跑到母親墳旁,安慰母親不要害怕,自己陪在左右。
他教書時,每次讀到《蓼莪》篇,就會思念父母而哭泣,後來他的學生乾脆跳過這個篇章不讀了,怕惹得他難過。
7、棄官尋母
宋代天長人朱壽昌,在他七歲時,生母因被嫡母嫉妒趕出家門嫁到了別處,母子就此分離。五十多年,他們都沒有再見過面。神宗皇帝時,朱壽昌做了官,但他一心想著到母親,便辭了官位。
後來,他有了線索要到陝西去尋母,說若找不到自己也不回家了,終於在陝西一帶找到了母親,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他便將母親和兩個弟弟接回家中住在一起。
四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