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鑿壁偷光的故事
鑿壁偷光的故事講的是在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1)鑿壁偷光講述的是什麼的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 鑿壁偷光
【拼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釋】: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造句】 學習是很艱苦的事,沒有鑿壁偷光、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用例】(元·喬吉《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第三折》):「枉了你窮九經三史諸子百家,不學上古賢人囊螢積雪,鑿壁偷光,則學《金錢記》。」
【同義】囊螢映雪、焚膏繼晷、鑿壁借光
【反義】不學無術、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原 文: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 文: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啟 示:由於匡衡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我們要學習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學習的恆心與毅力。
⑵ 鑿壁偷光的故事內容是什麼
鑿壁偷光的故事簡寫:西漢丞相匡衡勤奮好學,幼年時期因家貧,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鄭洞,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燭光,讓燭光照在書上來讀,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終於使自己成為一名很有學問的人。
匡衡,東海郡承縣人。漢經學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費用,他「鑿喊瞎枯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後世評神譽價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漢代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漢書》列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傳。
⑶ 成語「鑿壁偷光」的典故,主要是講述了什麼故事
鑿壁偷光講述的是匡衡的故事,匡衡家裡世代務農,但是匡衡是一個非常好學的人,勤奮而又努力。因為家境貧寒,所以他只能幫別人做工來獲取讀書的費用。他曾經在當時的博士那裡學習了《詩經》,由於勤奮好學,所以他對《詩》的理解特別的透徹。雖然他勤奮好學,但是家裡面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燈燭,但是無法照到他的家。匡衡就把牆壁上面鑿了一個洞,然後引來了光亮,讓光照在書上,然後他來讀。
當地民眾和其他官員都是怒不敢言,因為匡衡是宰相,位高權重,底下的人也只能默默忍受著匡衡的腐敗,但紙終究遮不住火,匡衡的腐敗最終被皇帝發現了。匡衡的腐敗行為被發現後,皇帝將他貶為庶民。匡衡一路被皇帝提拔,最後因為腐敗,皇帝把他貶為庶民,趕回了家鄉。匡衡這一次也是徹底跌到了谷底,永無翻身之日。
⑷ 鑿壁借光的故事主要講了什麼
故事概括:鑿壁借光的故事主要為你講述的是在漢代又一個叫匡衡的人勤奮好學,但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白天要幹活,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匡衡沒辦法就利用鄰居家的小洞燭光刻苦學習,最後飽讀詩書成了有名的學者。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而孩子們卻不知道努力學習,要知道在古代窮人家的孩子到了晚上還得藉助燭光才能學習。這就是著名的鑿壁偷光的故事,那麼,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呢?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
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差念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笑肢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虛升困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⑸ 鑿壁偷光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鑿壁偷光講述了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的故事。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學習的事情。
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學識淵博。匡衡小時候家境貧苦,上不起學,但是他特別渴望讀書求知,每天幫父母幹完活都會去私塾門口聽先生講課。
「那個窮小子匡衡又來偷聽我們上課了。」
「文大郎,他不是你們家的鄰居嗎?」
「匡衡,送你個蘋果。」文大郎把蘋果砸到匡衡的頭上,哈哈大笑的走開了。
這時先生走過來,說:「匡衡,你又來了。」
匡衡雀衡說:「是的先生,我很想學習。請問先生,是不是聽了您講的這些書,我就能學會所有的知識了呢?」
「不不不,這些書只是茫茫書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為真正有用的人,必須博覽群書,做到胸中有文章。難得你這么好學,你每天都可以從我這拿走一本書,回家要好好地讀,有什麼不明白的你就來問我。」
(5)鑿壁偷光講述的是什麼的故事擴展閱讀:
近義詞
囊螢游攔輪映雪,漢語成語,讀音為náng yíng yìng xuě,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
成語故事
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神信它吊起來。
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⑹ 鑿壁偷光是什麼故事
鑿壁偷光出自《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譯文: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敏差燈燭,只是光亮拍則照不到,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居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寓意:
匡衡為了讀書替別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絲的亮光也要抓緊學習。這樣的態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質使匡衡成為大學者。
有時候,外部條件制約著許多人的進步,但是有心人會為自己創造前進的機會。艱襲拿棚辛只是一時的體驗,而經歷過這些艱難後所收獲的知識,才是人生寶貴長久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