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官渡之戰故事概括
官渡之戰故事概括: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袁紹因為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屢次拒絕部屬的正確建議,一再喪失良機,最終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全軍潰敗。
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結束,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出奇制勝,以兩萬左右的兵力擊破袁軍十萬。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戰爭,雖屬於封建攔滲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1、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荀攸又在文丑追擊曹操之時,獻策輜重餌敵之計,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文丑。又在糧食將盡之時,建議攻擊輕敵的韓猛,劫軍糧、燒輜重。
2、曹操曾經世肢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搜衡世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3、後來,適逢「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於是,許攸投奔曹操。許攸透漏出烏巢為袁紹囤糧之地,應當速速燒掉袁紹軍糧。曹操依計而行,深夜直奔烏巢,放火燒糧,最終,使袁紹不戰自敗。
5、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斗,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② 官渡之戰講了一件什麼事情你知道嗎
官渡之戰是中國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統軍在官渡(今中國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區與袁紹軍隊的一次決戰。
劉備不敵曹操逃到鄴城(冀州的治所,在今河北臨漳西南)後,袁紹才感到曹操是個強大的敵人,決心進攻許都,與曹操決戰。
原來勸他攻打許都的田豐,這時候卻不贊成馬上進攻,他說:「現在許都已經不是空虛的了,怎麼還能去襲擊呢!曹操兵馬雖少,但他善於用兵,變化多端,可不能小看他,我看還是作長期的打算。」袁紹不聽田豐的話,田豐一再勸諫,袁紹反認為他擾亂軍心,把他下了監獄,他向各州郡發出文書,聲討曹操。
公元200年,袁紹集中了十萬精兵,派沮授為監軍,從鄴城出發進兵黎陽(今河南浚縣)。他先派大將顏良渡過黃河,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這時候,曹操早已率領兵馬回到官渡,聽到白馬被圍,准備親自去救。
他的謀士荀攸勸他說:「敵人兵多,我們人少,不能跟他硬拼。不如分一部分人馬往西在延津(在今河南延津西北)一帶假裝渡河,把袁軍主力引到西邊然後再派一支輕騎兵到白馬,打他個措手不及。」
曹操在大營里剛脫下靴子想睡,聽說許攸來投奔他,高興得來不及穿靴子,光著腳板跑出來歡迎許攸,說:「好啊!您來了,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許攸坐下來後說:「袁紹來勢很猛,您打算怎麼對付他?現在你們的糧食還有多少?
曹操說:「還可以支持一年。」許攸冷冷一笑,說:「沒有那麼多吧。曹操改口說:「對,只能支持半年。許攸裝出生氣的樣子說:「您難道不想打敗袁紹嗎?為什麼在老朋友面前還要說假話呢。曹操只好實說:「軍營里的糧食,只能維持一個月,您看怎麼辦?
許攸說:「我知道您的情況很危急,特地來給您捎個信。現在袁紹有一萬多車糧食、軍械,全都放在烏巢,淳於瓊的防備很松,您只要帶一支輕騎兵去襲擊,把他的糧草全部燒光,不出三天,他就不戰自敗。」曹操得到這個重要情報,立刻把荀攸、曹洪找來,吩咐他們守好官渡大營,自己帶領五千騎兵,連夜向烏巢進發。他們打著袁軍的旗號,沿路遇到袁軍的崗哨查問,就說是袁紹派去增援烏巢的部隊,袁軍的崗哨沒有懷疑,就放他們過去了。
曹軍到了烏巢,圍住烏巢糧屯,放了一把大火,把一萬車照糧草,燒得一干二凈,烏巢的守將淳於瓊匆忙應戰,也被曹軍殺了。正在官渡的袁軍將土聽說烏巢起火,都驚慌失措。袁紹手下的兩員大將張郃、高覽帶兵逃散,袁紹和他的兒子袁譚,連一國演義中白馬坡民明顏良巫投降,曹軍乘勢猛攻,袁軍四下盔甲也來不及穿戴,就帶著剩下的八百多騎兵向北逃走。
經過這場決戰,袁紹的主力基本被消滅,過了二年,袁紹病死。官渡之戰,曹操利用袁紹恃強驕躁、不善用人、疏於籌策的弱點,後發制人,玫守相濟,把握戰機,出奇制勝,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③ 官渡之戰講了什麼故事
主要內容: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或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
曹操採納了荀或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袁紹因為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屢次拒絕部屬的正確建議,一再喪失良機,最終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全軍潰敗。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薯罩弊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戰爭結果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悶嫌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數族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④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主要說什麼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
並且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4)官渡之戰是哪個故事擴展閱讀:
建安五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蔽知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
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
此鄭謹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
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宏叢消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沖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而還,袁軍潰敗。
⑤ 官渡之戰故事梗概 官渡之戰故事簡介
1、中國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純高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蔽衡、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並進做並尺駐易守難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顏良,敗袁軍。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
2、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謀士荀彧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余,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⑥ 官渡之戰成語典故_官渡之戰成語故事
官渡之戰,是 三國 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 歷史 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官渡之戰 成語 典故 ,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官渡之戰 成語典故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 軍事 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官渡之戰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枝沒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並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綉等。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滑罩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並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 天下 。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 政治 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處於四戰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綉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猛讓納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綉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內郡太守張楊欲出軍救援呂布時卻為部下楊丑所殺,曹操解除進攻徐州呂布的後顧之憂,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張楊舊部眭固殺楊丑,欲北投袁紹,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綉投降曹操。劉表坐觀成敗,孫策保守江東。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官渡之戰戰役評論
勝敗原因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並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1、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斗,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歷代評價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沖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同時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作為曹魏大臣的劉放評價:“以二袁之強,守則淮南冰消,戰則官渡大敗;乘勝席捲,將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
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於官渡也。曰:“克紹官渡,由白馬。僵屍流血,被原野。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沙醿傍,風飛揚。轉戰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後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 神武 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干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北魏時期的大臣盧淵評價:“昔魏武以弊卒一萬破袁紹,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勝負之變,決於須臾,不在眾寡也。”
宋朝理學家范浚認為官渡之戰是以奇取勝,“曹操與袁紹相持官度百餘日,操順而紹逆,故操軍雖不敵而不為寡,然卒所以勝紹者奇也。紹遣淳於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糧運,操自將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官渡之戰,袁紹兵十餘萬,曹操兵僅十分之一,擊破之。”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評價:“淳於瓊等既破,張郃復降,據《三國志》說:袁紹的兵就此大饋,這大約因袁紹的兵駐扎日久,銳氣已挫,軍心又不甚安寧,遂至一敗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於瓊,固然有膽氣,也只是孤注一擲之舉,其能耐,倒還是在歷久堅守、能挫袁軍的銳氣上見得。軍事的成敗,固然決於最後五分鍾,也要能夠支持到最後5分鍾,才有決勝的資格哩。”
猜你喜歡:
1. 火燒赤壁的典故
2. 三國演義成語故事大全精選
3. 割席分坐成語故事
4. 火燒赤壁典故
5. 老驥伏櫪的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