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絲綢的傳說是什麼
有點多,慢慢看。
在絲綢發源地中國,有關蠶絲的傳說和神話很多。根據各種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傳說和神話首先是和黃帝及其正妃嫘祖聯系在一起的。
黃帝是神話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大約生活在五千年以前,以統一華夏民族的豐功偉績而載入史冊。在這個過程中,黃帝正妃嫘祖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作為中國絲綢文化的締造者,留下了悠久的神話傳說。
有關嫘祖與蠶絲的神話在各地有不同的傳說,下面是比較流御衡胡行的一種:嫘祖母儀天下,經常帶領婦女織麻網、剝獸皮,負責生產衣冠。因為勞累過度,嫘祖病倒了,飲食無味。一天傍晚,幾個女人在山上采野果給嫘祖吃,發現了桑樹上結著的白色小果子。眾人摘下帶回家,發現怎麼也咬不爛,便倒進鍋里煮起來。煮了好長時間,還是咬不爛。一個女子隨手拿起木棍,插進鍋里亂攪,拉出來一看,木棍上纏著很多像頭發絲的細白線。這是怎麼回事?女子們繼續邊攪邊纏,不久,煮在鍋里的白色小果子變成雪白的細絲線,晶瑩奪目,柔軟異常。她們立即把這個稀奇事告訴嫘祖。嫘祖詳細觀看之後,高興地說:「這不是果子,不能吃,卻有大用處。你們立下一大功。」說也怪,嫘祖自從看了這白色絲線後,病情全部好轉了。她親自帶領婦女上山看個究竟,在桑樹林里觀察了好幾天,弄清了這種白色小果是一種蟲子吐絲纏繞而成的,並非樹上長出來的果子。她回來之後把此事報告黃帝,並要求黃帝下令保護桑樹林。從此,在嫘祖倡導下,開始了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的歷史。
後人為了紀念嫘祖衣被天下、福澤萬民的功績,尊稱她為「先蠶娘娘」,為之建祠祭拜。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祭祀先蠶之禮就已開始,此後歷朝歷代循而未改,皇後要親自栽桑養蠶,以示榜樣。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曾經詩贊嫘祖。1949年以前,在很多蠶區能夠看到一些與先蠶祠近似的蠶神廟,供奉著「先蠶」嫘祖。在當代中國,有許多地方還舉辦了嫘祖文化節以示紀念。
另外一個著名的關於絲綢起源的神話傳說,則是「馬頭娘」的故事。遠古時期一位父親出外征戰,家裡女兒思念父親。一天,女兒開玩笑地對自己養的一匹公馬說:「如果你能幫我把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那匹馬聽了這話,真的跑去把父親接了回來。為了感謝那匹馬,父親精心地照顧那匹馬,誰知馬不喜吃食,而每次見到姑娘則非常興奮,高聲長嘶。父親感到非常奇怪,偷偷地責問女兒。女兒就把先前對馬說的戲言告訴了父親。父親惱怒之下殺了那匹馬,將馬皮掛在院中。後來,父親再次出征,女兒在院子里玩,用腳踢馬皮,說:「你是畜生,怎麼能娶人當媳婦呢?你被殺死剝皮,不是自找的嗎?」話還沒說完,只見馬皮騰空而起,卷著姑娘不見了。過了幾天,姑娘和馬皮化成了蠶,在樹上吐絲。鄉親們便把這種樹叫作「桑」。桑者,喪也,是說姑娘在桑樹下獻身。父親知道了,十分傷心。一天,蠶女乘著此馬,從天而降,對父親說:「天帝封我為女仙,位在九宮仙嬪之列,在天界過得很自在,請不必為女兒擔心。」說罷,升天而去。後來,各地紛紛蓋起蠶神廟,塑一女子之像,身披馬皮,俗稱「馬頭娘」,亦稱馬明王、馬鳴王,祈禱蠶桑豐收,十分靈驗。這個傳說經過民間藝人的加工改造,在浙江省湖州地區便形成了廣為流傳的敘事詩《馬鳴王贊》,既積淀了濃郁的絲綢文化傳統,也反映了有關養蠶的生產知識和生產習俗。
在四川省,關於蠶神有另外一個版本。四川簡稱蜀,蠶桑業發達,自古以來流傳著關於蠶叢的神話。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蜀」字是由一棵彎曲的桑樹以及樹下一隻蠶蟲而構成的。蠶叢是古代蜀國首位稱王者,一位養蠶專家鎮攔。據說他攔山的眼睛跟螃蟹一樣向前突起,頭發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向左交叉(通常漢族傳統衣服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後率領部族從岷山遷居成都,鑄就了古蜀國的輝煌歷史,也使四川盆地有了「蠶叢古國」的別稱。考古發掘中,三星堆出土了不少與蠶叢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縱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飾等。由於蠶叢在古代蜀國的開創之功,以及常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蠶桑,他被後代子民立祠紀念,尊奉為青衣神。
當然,在所有關於絲綢文化的神話故事當中,最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便是牛郎織女了。起初,織女和牛郎分別作為星宿名稱而出現在古代典籍當中,後來民間對於織女星和牛郎星隔河互映的天文景象賦予了神話傳說,經過不斷演義、加工、提煉,使之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含義,以牛郎放牛種地、織女生產絲綢的形象,說明了絲綢文化在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社會分工中具有典型意義。
『貳』 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之路的故事20字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悔團。下面是我整理的絲綢之路的故事20字,歡迎閱讀。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明前悉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准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激乎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from 本文來自學優高考網www.gkstk.com,全國最大的高考資源網 end#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乾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於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叄』 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之路的故事——張騫出使西域
漢中城固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肩負出使月氏任務。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匈奴人堂邑父為向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從長安到西域,必須通過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被拘留和軟禁。
張騫在此被迫娶匈奴的女子為妻,生了孩子。但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張騫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公元前129年,敵人的監視漸漸有所鬆弛,張騫趁匈奴人的不備,果斷地離開妻兒,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王庭。
張騫是西漢開辟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個使者,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漢朝時中國史書對羅馬帝國的稱呼)。
(3)絲綢的故事講的是什麼內容擴展閱讀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