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和魯迅鄰居
寫出了魯迅不光是個神情嚴肅讓人生畏,還是一個很會講笑話、善良喜歡和小孩子接觸玩耍。特色:1.語言和動作描鉛畝寫很生動 2.通過槐歷森一些小小的事爛激來表現魯迅的性格。.......
Ⅱ 魯迅名人的故事100字
1. 魯迅的名人簡介、名人故事、名言。
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型兄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故事:幫助青年
魯迅在廣州時,一個青年受他的感化,隨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後,魯迅熱情的留他在自己景雲里的寓所住,後來那人又讓魯迅給他在上海找個工作。魯迅很為難的情況下找到郁達夫說實在沒辦法,須請一家書店報館名義上請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魯迅自己拿出,由達夫轉交給書店報館作為月薪發給他。魯迅對青年的提攜幫助程度可見一斑。
名言:
1、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 魯迅
2、時間,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 魯迅
3、教育植根於愛。 —— 魯迅
4、時間對於我來說是很寶貴的,用經濟學的眼光看是一種財富。 —— 魯迅
5、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 魯迅
6、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 魯迅
7、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 魯迅
8、社會上崇敬名人,於是以為名人的話就是名言,卻忘記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種學問和事業。 —— 魯迅
9、學習專看文學書,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輕重,後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 —— 魯迅
2. 魯迅的幾個短小的名人故事
1、有一年,魯迅離家在蘇州讀書,到了冬天,外面下雪,天氣異常寒冷,可魯迅還想繼續讀書,可實在太冷,沒有辦法。這時,他想到了古人頭懸梁錐刺骨的故事。第二天,魯迅想到辣椒驅寒,茶葉提神,就賣掉了上學期學校頒發的金質獎章,去買了茶葉和紅辣椒。
到了晚上,魯迅在屋裡生起了煤火,燒了熱水,泡上茶。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個辣椒,就這樣一直讀書到深夜。如此的艱苦閱讀,魯迅終於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國家外派留學生資格。這一段艱苦讀書的歷程,為魯迅日後的偉大成就打下堅實基礎。
2、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朴,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發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發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發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發,理發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著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發。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發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理發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
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發師好清聽了大窘。
3、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卜襪襲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
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4、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一次,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復:「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
5、有一次,小魯迅和夥伴們看完社戲,大家一起搖著小船,唱著歌兒回家。已經深夜了,周圍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大家又累又餓,不知道是誰出了個主意:現在正是羅漢豆成熟的季節,船上又有柴火,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著吃。大家聽了紛紛贊成,小魯迅也高興著答應了。
大夥立刻把船靠到岸邊。岸上的田地里,烏油油的,到處都是結結實實的羅漢豆。一個小夥伴喊著:「阿發,這邊是你們家的,這邊是六一公公家,我們偷哪一邊的呢?」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魯迅也緊跟著跳了上去。阿發一邊跳,一邊說:「讓我來看看吧!」
他一摸豆莢,大聲得叫著:「偷我們家的吧,我們家的豆都可大著呢!」於是,大家馬上紛紛出發,在阿發家的豆田裡,每人摘了一大捧。回頭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裡,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回到船上,年齡大的去生火了,小魯迅和年齡比較小的小夥伴就在一起剝豆。
沒過一會,豆就煮熟了,哇,一陣陣豆香直往鼻子里鑽,真香啊!小魯迅和大夥搶著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飽飽的肚子,搖著小船繼續回家!
3. 名人讀書故事 (要簡短100字左右)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4. 中國名人故事魯迅讀後感100字
關於魯迅的讀後感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這正是兒童特有的.曾幾何時,我已經遠離了童年,進入了少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為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著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屬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時候,總去那裡享受著春日的陽光,秋日的清風,還有那片總被我採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小時候,每天一吃完飯嘴都不擦就去鄰家串門子,和小夥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時不時還跌進泥坑變出個"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樣的花,又生怕主人找來,就把花藏在樹洞里,一會兒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們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舊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使我在讀過文章後有了這么多感動.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一起熱愛自然,嚮往自由。
5. 名人讀書故事100字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他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裡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6. 魯迅名人故事簡寫3篇
一、魯迅讀來書時,還要幫源助家裡做些事,特別是為父親的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後,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
二、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第一學期結束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發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把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卻走到鼓樓街去把它賣掉,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
以後,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人困時,他就把辣椒摘下一隻來,分成幾片,放到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上唏唏。此時,他頓覺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書攻讀。
三、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7. 關於魯迅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寬容的故事
魯迅家裡有兩個保姆,不知何故,發生了幾次口角。魯迅受不了整天的吵鬧,竟病倒了,晚上經常失眠。隔壁的俞芳小姑娘問道:「大先生,你為什麼不喝止她們?」
魯迅微笑著說:「她們鬧口角是因為彼此心裡都有氣,雖然可以暫時壓下去,但心裡那股「氣」是壓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與其三個人或兩個人失眠,那麼還不如讓我一個人失眠算了。
2、演講
名流免不了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
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過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做客
有一次,魯迅的侄女在魯迅家作客,吃晚飯時,她問道:「你和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那麼一點不像。「哪一點不像?」魯迅問道。「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鼻子又扁又平。」
侄女說。「你不知道,」魯迅笑了笑,「小時候,我鼻子跟你爸爸的是一樣的,只是後來才變扁變平了的。」「那是為什麼呢?」侄女不解地問。「那是到了後來,我住的環境比較黑暗,到處碰壁,所以把鼻子都碰矮了!」魯迅說。
4、風趣
廣州的一些進步青年創辦了南中國文學社,希望魯迅為創刊號撰稿。魯迅說:「文章還是你們自己先寫的好,我以後再寫,免得有人說魯迅來到廣州找青年來為自己捧場了。」「我們都是窮學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文學社青年說。「要刊物銷路好很容易,」魯迅風趣而又嚴肅地說,「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是銷路好的!」
5、辣椒驅寒
魯迅很喜歡吃糕餅糖果等甜食。有一回,人家送了柿餅給他,他喜歡得不行,藏起來自己偷偷享用,捨不得給別人吃!只有在女士來做客時,才「大方」地拿出來,因為女士們胃口小,只能吃個一兩片而已!
他還能吃辣椒。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有一次他期末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發給他一枚金質獎章,魯迅沒有把獎章作為自我炫耀的標牌,卻懂得實惠,跑到鼓樓街把它賣了,買一大串紅辣椒回來。
每讀書至夜深人靜、天寒人困之時,就摘下一隻辣椒來,分成幾截,放進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噓唏不已。只覺周身發暖,睡意頓消,於是捧書再讀。
8. 魯迅的名人故事
1.理發故事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朴,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發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發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發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發,理發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著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發。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發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理發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發師聽了大窘。
2.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愛書情結
魯迅先生從少年時代起,就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一生節衣縮食,購置了多冊書本。他平時很愛護圖書,看書前總是先洗手,書臟了就小心翼翼地弄乾凈。他自己還准備了一套工具,訂書、補書樣樣都會。一本破舊的書,經他整理後,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時不輕易把自己用過的書借給人,若有別人借書,他寧可另買一本新書借給人家。
4.標點的稿費
大家知道:標點符號雖然其貌不揚,但在文章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呢。可當年的出版界對標點符號不重視,在支付稿費時,往往把它從字數中扣除,不給稿費。一次,魯迅應約為某出版社撰寫書稿,由於事先探知該出版社不支付標點符號的稿費,因此他的書稿通篇沒有一個標點符號.
編輯看了書稿後,以「難以斷句」為由,回信要求魯迅加上標點符號。魯迅回復:「既要作者加標點符號分出段落、章節,可見標點還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標點也得算字數。」那家出版社沒辦法,只好採納魯迅的意見,標點符號也折算字數支付稿費了。呵呵!
5.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6.煙罐驅貓
魯迅晚年來到上海專事寫作,50多歲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靜更深魯迅在寫作,外面的貓不停地叫,屢屢打斷他寫作的思路,魯迅隨即拿起手邊的五十支裝鐵皮的香煙罐,對著可惡的貓一一發射。
7.戲弄特務
有一次,魯迅在上海的街頭蹓躂,身後總跟著一小特務盯梢。當然這對魯迅來說是常有的事。魯迅故意將他當成乞丐,坦然地轉過身去遞過一塊銀元:「買飯吃吧。」
9. 魯迅先生小時候的名人小故事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回給他一枚金質獎章。答他立刻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他晚上寒冷時,夜讀難奈,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汗驅寒堅持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推薦於 2017-11-23
2條評論
熱心網友2
Ⅲ 魯迅先生的三個有趣的小故事是什麼
第一個故事
魯迅家裡有兩個保姆,不知何故,發生了幾次口角。魯迅受不了整天的吵鬧,竟病倒了,晚上經常失眠。隔壁的俞芳小姑娘問道:「大先生,你為什麼不喝止她們?」
魯迅微笑著說:「她們鬧口角是因為彼此心裡都有氣,雖然可以暫時壓下去,但心裡那股「氣」是壓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與其三個人或兩個人失眠,那麼還不如讓我一個人失眠算了。
第二個故事
名流免不了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
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過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第三個故事
有一次,魯迅的侄女在魯迅家作客,吃晚飯時,她問道:「你和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那麼一點不像。「哪一點不像?」魯迅問道。「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鼻子又扁又平。」侄女說。「你不知道,」魯迅笑了笑,「小時候,我鼻子跟你爸爸的是一樣的,只是後來才變扁變平了的。」
「那是為什麼呢?」侄女不解地問。「那是到了後來,我住的環境比較黑暗,到處碰壁,所以把鼻子都碰矮了!」魯迅說。
第四個故事
廣州的一些進步青年創辦了南中國文學社,希望魯迅為創刊號撰稿。魯迅說:「文章還是你們自己先寫的好,我以後再寫,免得有人說魯迅來到廣州找青年來為自己捧場了。」「我們都是窮學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文學社青年說。「要刊物銷路好很容易,」魯迅風趣而又嚴肅地說,「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是銷路好的!」
第五個故事
魯迅很喜歡吃糕餅糖果等甜食。有一回,人家送了柿餅給他,他喜歡得不行,藏起來自己偷偷享用,捨不得給別人吃!只有在女士來做客時,才「大方」地拿出來,因為女士們胃口小,只能吃個一兩片而已!
他還能吃辣椒。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有一次他期末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發給他一枚金質獎章,魯迅沒有把獎章作為自我炫耀的標牌,卻懂得實惠,跑到鼓樓街把它賣了,買一大串紅辣椒回來。每讀書至夜深人靜、天寒人困之時,就摘下一隻辣椒來,分成幾截,放進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噓唏不已。
只覺周身發暖,睡意頓消,於是捧書再讀。
Ⅳ 求魯迅的婚姻故事詳細一點
一、魯迅與朱安
1906年,魯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親催歸完婚的電報。
魯迅回說,讓姑娘另嫁他人為好。
母親電報的內容改為:母病速歸。
孝子魯迅匆匆回國,等待他的當然是一場婚禮。
這位生性開朗、喜讀小說的母親魯瑞,一生與魯迅情感極好,唯獨在兒子婚姻這件事上,做了她應該做又萬不該做的強迫。
光緒三十二年農歷六月初穗搏六(1906年7月26日), 桀驁不馴的青年魯迅,被裝了一條假辮子,頭戴禮帽,身著禮袍,一套新郎行頭,木然迎親。
新娘朱安的腳怯生生從轎簾中伸出來,中等大小,半天懸空,急欲著地。
而綉花鞋終於不慎掉地,鞋頭塞有一大團棉花。
她舊式女人的小腳露餡了。
揭開蓋頭,魯迅看到一張狹長的臉,臉色萎黃,顴骨凸出,前額高而近禿,發育未足,似有病容。
當夜,魯迅坐了一宿,徹夜未眠。
此後幾天皆在母親房中看書、入睡。
4天後,魯迅便借口「不能荒廢學業」,與二弟周作人啟程回日本,一走3年。
傳統婚制把他請進了婚姻的城堡,但他把朱安當成「母親送給我的一份禮物,我自當好好供養。
但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從此,兩人分別陷身婚姻的墳墓,一人在里頭,一人在外頭,只有荒原與冷雨,兩人都吞噬了無盡的苦澀。
1909年8月,魯迅回國。
1910年7月,回紹興,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雖身在紹興,魯迅卻以公務纏身為由,回家次數寥寥,實則有意迴避朱安。
彼時魯迅剛剛30歲,當為一個男人的猛虎之年。
但他心境寂寥,形容枯槁,時時「囚發藍衫」,抽煙買醉,貌若其《酒樓上》伶仃溺飲的回鄉青年,陷於苦悶的人生、灰暗的命運。
他在寫給好友許壽裳的信中說:「仆荒落殆盡……又翻類書,薈集逸書數種,此非求學,以代醇酒婦人者也。」自嘲中道出肺腑之言。
話中可見逃避婚姻的禁慾者魯迅對待女人的態度——女人如醇酒,可解萬古愁,欲求之,卻禁之。
他如同一個苦行僧,承擔著存在與禁慾的絕望,而把「力比多」轉移到整理故紙堆,鬱郁心事,寄託青燈黃卷,後編成《古小說鉤沉》。
而朱安在周家年復一年獨守空房,無望地等待又等待,身體與青春一起枯萎埋沒,一直到心如枯燈,命若苦瓜。
1912年,魯迅受蔡元培之邀,由南京轉北平教育部任職。
前幾年,他住在「S」會館的「補樹書屋」里,據《吶喊自序》說,「那裡弔死過一個女人……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地落在頭頸上。」可見際遇寂寥。
魯迅在漫長的沉寂中潛入歷史,抄古碑,拓片……他的枕下,一度藏有一把匕首,尋思「去自己死掉……」到1919年錢玄同等人來找他,他終於呼嘯而出,為新文藝吶喊助威,寫出《狂人日記》等篇章。
1919年11月,魯迅用賣掉紹興老屋的錢,購置了北京八道灣的一座三進式四合院。
作為周家長子,魯迅有大家庭理想。
他把母親與朱安接到北京,安排在中院。
二弟周作人一家、三弟周建人一家,分住在大且宜於兒童游戲的後院。
這時,魯迅與朱安徒有其名的婚姻已經維持了13年。
魯迅年近40,朱安年已43,蹉跎難以言表。
魯迅繼續堅決地 *** 著朱安。
據郁達夫說,此時正當壯年的魯迅為壓抑 *** ,特意穿單褲睡硬板床。
魯迅自己也有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如果不得已過單身生活,不合常態,生理變化不免導致心理變化,變得偏執,變得世事無味,人物可憎。
1923年,魯迅與周作人反目割席,憤而出走,搬到磚塔胡同。
搬家之前,魯迅問了朱安的去向——是留在八道灣,還是回紹興朱家?朱安黯然回答:「八道灣我不能住,我獨個人跟著叔嬸侄兒侄女猜譽祥過,算什麼?紹興朱家我也不想去。
你搬到磚塔胡同,橫豎總要人替你燒飯、縫補、洗衣、掃地,這些事我可以做……」言語十分自卑凄苦。
1924年5月,魯迅借債重新購置了西三條胡同21號,即「我的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虛雀棗樹」之居所。
兩人同在一個屋檐下,日常見面,形同陌路,日日無話。
飯間對話,也無非問菜味鹹淡如何,答應者或點頭,或曰「是」與「不是」。
朱安為魯迅做了棉褲,魯迅棄之 *** ,後來周母叫孫伏園勸說,他依然 *** ——魯迅之禁慾,居然禁慾到一條胯下之棉褲!母親問他朱安有什麼不好?魯迅只搖搖頭回答:和她談不來,談話沒味道,有時還自作聰明。
魯迅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告訴她,日本有一種點心很好吃,她說是的,是的,她也吃過的。
其實這種點心不但紹興沒有,全中國也沒有,她怎能吃到?
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定居後,曾一度與朱安同住的俞芳問她以後怎麼辦?朱安激動又失望地說:「過去大先生待我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順著他,將來總會好的。」又打了一個比方:「我好比是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
可是現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
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又說:「看來我這輩子只好好好服侍娘娘(周母)一個人了,萬一娘娘歸了西,從大先生一向的為人看,我以後的生活他是會管的。」——這時,朱安真如一隻蝸牛落地跌傷了。
魯迅有了海嬰後,朱安面露喜色,為自己「無後之錯」略微感到解脫。
還想著,自己死後,有海嬰給她燒紙,送庚飯,送寒衣,閻王不會認為她是孤魂野鬼,罰她下地獄,讓她挨餓受凍……
1944年,唐弢等人為保存魯迅遺物,勸阻出售魯迅藏書,到北平逗留。
由魯迅學生宋紫佩陪同,去拜訪朱安。
此時的朱安,已是白發蒼蒼,敝衣霜容,生活貧苦。
朱安禁不住沖著來人說:「你們總是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這是她唯一也是最後的一聲吶喊,猶如杜鵑滴滴啼血。
她曾經是魯迅的禮物,最後,她成為魯迅的遺物,而從來不是一個人,一個妻子。
嗚呼悲哉!雖兩人都是一個時代的犧牲品,但朱安無疑承受了加倍的冷遇與痛苦。
其一種冷遇與痛苦,直接來自魯迅。
魯迅雖曾說自己也是「陪著作一世的犧牲」,但他後來有許廣平與周海嬰;而朱安做了一輩子無怨無尤的家僕,坐了一輩子無夫無子的冷宮。
終其一生,魯迅對她敬重有餘而形同陌路。
在一生受囿於舊婚姻囹圄的女性中,朱安是妻性最不解放、境遇最悲苦的一個。
二、魯迅與羽太信子
學者孫郁說:在魯迅的個人生活中,有兩件事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
一個是他的婚姻生活,一個就是與弟弟周作人的失和。
從八道灣遷至西三條胡同,是魯迅大家庭理想的破滅,從此,他與多年相敬相親的周作人,永遠地分手了。
魯迅與周作人,一直兄弟怡情,魯迅對二弟的照顧與啟蒙,真真切切地「長兄如父」。
周母曾說:「三兄弟住在一起十分友愛,曾經不止一次當著我的面說,兄弟永不分家。」關於魯迅與周作人的失和原因,疑雲重重。
但大致上,直接導因是因為:羽太信子。
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給魯迅遞來一封絕交信:
魯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
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也不想責誰——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里來,沒有別的話。
願你安心,自重。
作人
七月十八日
兄弟兩人此段時間里的日記都語焉不詳。
周作人事後撕去兩頁日記,對個中原委,周作人說:「不辯解。」「大凡要說明我的不錯,勢必須先說對方的錯。
不然也總要舉出些隱秘的事來做材料。
這都是不容易說得好,或者不大想說的,那麼即使辯解得有效,但是說了這些寒磣話,也就夠好笑,豈不是前門驅虎而後門進了狼嗎?」多年來,有眾多學者或好事者紛紛揣測魯迅與羽太之間的瓜田李下,但不免是局外人的饒舌。
羽太信子,日籍女子,當年魯迅與周作人留學日本寄住「伍舍」時,羽太是他們的使女。
據說,此女出身貧寒卻性喜奢侈。
1909年,周作人與她結婚,1911年,攜妻歸國。
較之朱安,羽太信子肌膚豐美,略有幾分姿色。
又據說,患有歇斯底里症與臆想症。
癔病發作時,如譫如囈。
在魯迅好友許壽裳和三弟周建人的回憶中,兄弟失和的原因,大抵是因為信子持家揮霍,又不滿魯迅的「家長」地位,而「啟孟(周作人)真昏」,聽信婦人讒言。
當年魯迅在教育部的薪金每月300元,還有講課、稿費等收入,周作人也不輟筆耕,兩人的收入比一般職員的收入,已高出10多倍,但家用仍然時時拮據,月月虧空。
魯迅整日勞頓,出門坐的是黃包車。
而作人與信子一家,出入動輒轎車,奴僕成群,極盡奢華。
魯迅曾感嘆,自己黃包車運來的,怎敵得轎車運走的?
魯迅從八道灣搬出後,昏迷高燒數月。
直到1936年臨終前,給母親的遺書中還在說:他是被八道灣驅逐的,死不瞑目。
而周母說:大先生和二先生的不和,完全是老二的過錯,大先生沒有虧待他們。
魯迅的憂憤,曲折地寫在新編歷史小說《奔月》中,發表時,筆名為宴之敖。
他解說,「宴」,從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
他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驅逐出去的。
小說中,把嫦娥刻畫成一個抱怨吃「烏鴉炸醬面」而獨自吞服仙葯奔月的女子,意在諷刺那位一味貪圖享樂的二弟媳。
羽太信子是魯迅家庭生活里一個打不開的死結。
魯迅遭遇到一個黑匣子彈弓;而沒有這個彈弓,魯迅不會急遽走出早先的大家庭理想,能否遇見許廣平,將是無法預測的命運。
三、魯迅與許廣平
北京女子師范大學。
國文系講師魯迅留給學生許廣平的第一印象是:兩寸長的頭發,粗而且硬,筆挺地豎著,當得「怒發沖冠」。
衣上多補丁,皮鞋四周也滿是補丁,在講壇上跳上跳下,因此,兩膝蓋的大補丁,也掩蓋不住了。
受青年敬仰的導師魯迅,除了在思想上閃爍著刀鋒般的睿智與光芒,在生活上,依然是中年荒落,滿身補丁。
在他講授中國小說史的課堂上,學生許廣平每每坐在第一排,目光明亮而熱烈,寫滿 *** 與崇拜。
1925年3月,魯迅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來信,信中向他求教「中國女子教育的前途」等問題,信末署名是:謹受教的一個小學生許廣平。
魯迅當天就回了信,令許廣平欣然不已。
多年後,這兩封信,被放在了《兩地書》第一輯的首要位置,也正是魯迅與許廣平最初的精神交往。
此後,兩人的心靈火花在頻遞的書信中不斷地迸發。
通信一個月後,許廣平第一次到魯迅西三條的家做客。
坐在魯迅命名為「老虎尾巴」的書房中,許廣平有一種「探險」的奇特情感。
(編輯/廖小紅)
許廣平向魯迅吹起了青春的風。
苦澀的仙人球,孕育了芒刺中的花。
此時的魯迅,漸漸地春風得意,與女學生的交往也漸漸放開。
1925年端午節,魯迅請許廣平等幾位女師大學生及俞芬、俞芳姐妹來家吃飯,席間酒酣暢談之際,魯迅舉止灑脫起來,「以拳擊 『某籍』小姐兩名拳骨」,又「案小鬼(許廣平)之頭」——精神之愉悅,漸漸帶來肢體之放鬆。
魯迅似乎要迎來他生命中遲到的春天了。
然而,魯迅的身上畢竟積滿了數十年舊生活的灰塵,讓他沉重得難以聳身一搖,輕易迎接新的愛情。
他的內心掙扎又彷徨:「異性,我是愛的,但我一向不敢,因為我自己明白各種缺點,深怕辱沒了對手。」魯迅向許廣平解剖了自己的種種「舊痾」與「不配」,末了質問:「為什麼還要愛呢?」許廣平用英國詩人勃朗寧的詩來應對,回答得無比清脆:「神未必這樣想!」
作為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與一個絕望的存在主義者,加之在禁慾生涯里禁錮成城堡的肉身,魯迅對愛情陷於一種憧憬而焦慮的兩難抉擇。
就在兩人確定戀愛關系(據考證為1925年10月20日)的前後幾天,魯迅創作了他的愛情傷感小說《傷逝》,表達自己對沒有附麗的愛情的懷疑與反思,也是對許廣平的一種回答。
看《傷逝》,不是看到「愛情」,卻是看到了愛情死後魯迅的「虛空」。
子君的愛情宣言是多麼勇敢堅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而涓生的愛情態度則類似於卡夫卡式——打開門縫窺望自己的愛人菲莉斯又旋即閉上門來隔絕自我、逃避婚姻——退縮與警惕,絕望與虛無。
於是,像子君那樣勇敢的許廣平,向魯迅颳起了愛的飈風。
不懾於人間的冷漠,壓迫,一心一意向著愛的方向賓士。
——1925年10月,許廣平《同行者》
不自量也罷,不相當也罷,合法也罷,不合法也罷,這都與我們不相干!
——1925年10月,許廣平《風子是我的愛》
愛情在某種意義上,接近於神的力量,它如同波提切利名畫《維納斯的誕生》里的風神,吹開枯枝上的花,引領肉身飛翔。
在許廣平愛情風力的猛烈吹拂下,魯迅終於不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當許廣平在他「老虎尾巴」的書房裡主動握住了他的手,魯迅終於展顏一笑,對許廣平說:「你戰勝了!」
1926年8月26日,魯迅與許廣平一同乘車南下。
魯迅受林語堂之邀到廈門大學任教,許廣平則先回廣東老家。
1927年10月,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同居。
那一年,魯迅46歲,許廣平28歲。
朱安與魯母依然住在北京西三條的家,由魯迅供給生活用度。
兩人的結合,受到了諸多的輿論攻擊。
向來鼓吹文明與性解放的二弟周作人,撰文抨擊魯迅此舉是「一個道貌岸然者的『色情』私奔」;一封署名為「崇拜魯迅的青年」的匿名信則說:「魯迅先生,昨與某某諸人同席,二人宣傳先生討姨太太,棄北京之正妻而與女學生 *** ……此事關系先生令名及私德,於先生大有不利,望先生警戒之……」
盡管,許廣平訂下了同居契約:「我們以為兩性生活,是除了當事人之外,沒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縛,而彼此間在情投意合,以同事一樣相待,相親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
我們不是一切的舊禮教都要打破嗎?所以,假使彼此間某一方面不滿意,絕不需要爭吵,也用不著法律解決,我自己是准備著始終能自立謀生的,如果遇到沒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麼馬上各走各的路……」
然而,魯迅在兩人結合的初始,仍帶著肉身的沉重與思想的禁錮,「不知如何安置自己的肉身倫理」(劉小楓語)。
他向朋友介紹許廣平時,稱其為自己的「助手」。
朋友許欽文邀他們到杭州,為他們補度蜜月,魯迅卻讓人預定了一個3人間,囑咐許欽文:「白天有事,你盡管去做,晚上可一定要到這里來!」於是,住宿安排得十分別扭:魯迅與許廣平分睡兩邊床,許欽文作隔山,睡在中間床。
當然,沐浴在愛情中,魯迅也煥發出一股子少年狂。
一次,在越秀山遊玩,魯迅忽然要抒發愛情與青春的沖動,他在許廣平及幾個朋友面前意氣風發,縱身一躍,跳入身前的一個小土堆。
但是結局很尷尬,他碰傷了自己的腳,一拐一拐地出來,數月難癒合——畢竟年歲不饒人啊。
在許廣平懷孕5個月後,他們終於向親朋好友公開了同居事實。
1929年9月,海嬰誕生。
魯迅以一個丈夫與父親的身份,沉浸在歡悅之中。
那日清晨,魯迅手持一棵小松樹,把祈福與感恩之心,輕輕放在母子倆的床邊。
生命的怒放與生命延續之喜悅,催開了魯迅性情中極為溫柔的一面。
他用溫度計給海嬰的洗澡水量溫度;他用深情的口吻給日本醫生坪井寫《答客誚》:「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魯迅在《芥子園畫譜》上題詩致許廣平:
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心知。
在魯迅的生命中,許廣平充當了諸多角色:學生,秘書,精神戰友,生活伴侶。
在生活與工作上,物質與精神上,承擔起了事無巨細的責任。
為魯迅查資料,找參考,抄稿,記錄談話,保管文稿,接待來客,打理家務,安排生活用度……
魯迅曾對許廣平說:「做一個文學家的妻子,是很難的。」除了形而下的難,還有形而上的難。
正如卡夫卡先後兩次與菲莉斯訂婚又解約,菲莉斯事實上充當了一個犧牲品的角色。
作家對愛情雖是渴望,但對婚姻卻有一種天性上的拒絕。
作為一個嚴格要求獨立精神與個人私密創作空間的異類,他難以接納同一個人(即使是「妻子」)長期侵入到他的空間之中。
劉小楓解釋卡夫卡兩次解除婚約,便是要掐斷與外界的頻道,「保持自己的天堂」。
而魯迅,早在《傷逝》里,就安排了子君的離開與死去,也正是一個作家(涓生或魯迅)在遭遇「存在與愛情」困境時,表現出的自私與保留自我世界的需要。
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的日子,除了會客,魯迅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放在了創作上,夜以繼日,焚燒自我。
就其情感生活來說,從一個愛情虛無主義者與愛情懷疑論者,到在一樁婚姻中相安近10年,這不能不說是降臨在「絕望的存在者」魯迅身上的一個奇跡。
當然,也是因為許廣平的福祗降臨於魯迅——「男人的拯救,有時是要依靠女人的。」
四、魯迅與蕭紅
魯迅晚年重病卧床時,既不能看報,也不能看書,只能安靜地躺著。
但有一張小畫,是他放在枕畔不斷看著的。
這是一張木刻畫,畫上有一個穿大長裙子的女人,飛舞著翩翩的長發,迎風蕭蕭而奔跑,在她的腳邊,盛開著一叢紅玫瑰。
蕭紅問許廣平:魯迅先生有很多畫,為什麼只選了這張放在枕邊?許廣平回答:我也不知道。
二人都是聰明人,心裡也許都有所思,但不便於說出來。
近年來,有許多重讀魯迅的人,對此作出了「斯芬達克斯猜想」,認為魯迅病中眷戀的這幅木刻畫,與蕭紅有關:那畫中人,長裙,長發,不像是短發干練的許廣平,倒是蕭紅,有兩把海嬰喜歡抓著玩的長辮子;那女子迎風奔跑有「蕭蕭」狀,腳邊花色則為「紅」;而玫瑰,自然寓意「愛情」。
換言之,魯迅喜歡蕭紅!
持這樣說法的人,其中有餘 傑,他斷定在魯迅與蕭紅的內心深處,有親密的愛意與心靈的碰撞,憑他敏感的閱讀「直覺」;演過話劇《魯迅》的演員濮存昕也說,魯迅是喜歡蕭紅的,憑他作為一個中年人的情感經驗。
這個「喜歡」的信息,大致是來自於蕭紅在1939年寫的《回憶魯迅先生》一文。
這是一篇能深入魯迅心靈的憶文,其中有幾個細節頗耐人尋味:
「魯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說『誰穿什麼衣裳我看不見的』。」但他對蕭紅的衣著每每看在眼裡,還對她的一套衣裙大加評論:「紅上衣配咖啡色格子裙,顏色渾濁了,不大漂亮!」
一次,蕭紅要赴一個宴會,要許廣平給她一條綢帶來束發。
為著取笑,許廣平把一根桃紅色發帶系於蕭紅頭發上,兩人慾引來魯迅的贊美,不想,魯迅的反應非常激動——「他一看,就生氣了,眼皮往下一放,說:『不要那樣妝她……』許先生有點窘了。」
1934年,蕭紅與蕭軍來上海後,也住到四川北路的大陸新村,成為魯迅的鄰居。
待二蕭愛斷情傷之後,蕭紅陷入無限的傷感與無助,因此天天來魯迅家,一耽擱就是一整天。
一個下午,魯迅正在校對一本著作,蕭紅走進他的卧室,魯迅從圓椅上轉過來,向著蕭紅,微微站起,說:「好久不見,好久不見。」蕭紅詫異了:「不是上午剛來過?即使先生忘了,可是我每天來呀……」
在青年作家中,魯迅的確是極喜愛蕭紅的,他曾稱贊過蕭紅的文學才華:「比誰都更有前途。」蕭紅的小說《生死場》有魯迅為她作的序,「對於生的堅強,死的掙扎」的描寫「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從個人氣質來說,蕭紅敏感而脆弱,率真而倔強,細膩而孤獨,與魯迅「陰性性格」的一面十分貼近。
兩個孤獨善感而有才華的靈魂產生吸引,是自然而然的事。
「不讓我叫你『悄女士』,難不成叫你『悄嫂子』,『悄嬸嬸』,『悄妹妹』……」魯迅寫信稱呼蕭紅時,心態有難得的俏皮與調侃,年輕與天真。
——魯迅誠然是喜歡蕭紅的。
但「喜歡」雲者,只能說是人類的一種憐惜情感:喜愛、歡喜,欣賞、欣悅……若涉及男女情愛層面的「喜歡」,則需慎言了。
感情是絕對個人的隱秘體驗,沒有證據之鑿鑿,外人的任何臆斷都未免顯得是捕風捉影了。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中,談到類似問題時有一個巧妙風趣的譬喻:「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譬如勇士,也戰斗,也休息,也飲食,自然也 *** ,如果只取他末一點,畫起像來,掛在妓院里,尊為 *** 大師,那自然也不能說是毫無根據的,然而,豈不冤哉!」
因此,還是回到魯迅在病床上常看的那幅木刻畫吧。
馮羽先生在魯迅的日記里查到線索,得知該畫是蘇俄版畫家皮科夫為波斯詩人哈菲支(現譯為哈菲茲)詩集首頁做的裝幀。
哈菲茲是十四世紀波斯的抒情詩人,其詩歌的氣質與另一位魯迅喜歡的詩人裴多菲有很接近的特徵。
在他的時代,如一隻夜鶯,哈菲茲詠嘆青春與愛情,歌唱自由與民主。
而蘇俄版畫家皮科夫為哈菲茲抒情詩集首頁配的這幅插圖,正應和了哈菲茲的詩歌精神:一位拿著詩集的行吟詩人在凝神沉思;一位長發飄飄的女人健美而意氣風發,渾身散發青春的芳澤;她腳下的玫瑰,叢生而怒放,綻放出生命與愛情的熱度。
這幅木刻畫透露出兩個關鍵的信息:青春與愛情。
人物刻畫那麼富有張力,生命氣息那麼飽滿美好。
凝視此畫,忽地豁然而領悟:魯迅在重病彌留之際,之所以久久矚目這幅木刻畫,毋寧說,是一個自量生命將朽的人,對青春與愛情的深深留戀呀!如同病榻上的瓊西①對最後一片常青藤葉的眷戀。
魯迅曾經是那樣一個血液翻騰的鏗鏘青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其生命之張揚,胸腔之激憤,奡奡如劍客。
然而即便是猛士如山,終有一天他也會病來如山倒,成為一個生命線節節潰敗、氣息奄奄的病人。
人在此時,定會回想自己往日歲月里的種種,那些欣慰終生的,抱憾終生的,耿耿於懷終生的(看魯迅的那句遺言——一個都不寬恕!)……
而青春與愛情,作為生命中最美好的要素,是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兩件東西,又似流水與光陰逝去便挽留不住的。
凝視畫片那一刻,魯迅必定在用靈魂作無數次無聲的吶喊:「啊啊——青春!啊啊——愛情!」
至於畫中那個奔跑的女子,你可以聯想到她是蕭紅——因為蕭紅身上也正有奔跑的青春——但畢竟,畫中女子只是青春與愛情的一個虛擬載體,實不必牽強地把她與現實中的任何人對號入座。
然後,如有靈犀一點通,一日,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的幾句詩跳入我眼來,剎那間破譯了「魯迅喜歡蕭紅」的密碼:
我深深地被你吸引
並不是因為我愛你
而是為我那漸漸逝去的青春……
希望你能用得到。
Ⅳ 魯迅關於「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具體事例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是魯迅先生最著名的《自嘲》詩。
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更被作為魯迅之寫照。
「橫眉冷對千夫指」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魯迅的鬥士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之主將一生不曾放下匕首與投槍。橫眉冷對的千夫,不僅包括黑暗勢力,還和同時代文人錢玄同、顧頡剛、周揚等,魯迅都斗得不亦樂乎,甚至和十餘年好友林語堂,也能拍桌互罵乃至隔空對罵。
當然,這些主要是學術之爭,文人和而不同,除去學術和思想上的爭端,大家對先生都還是極欽佩的。拿林語堂來說,魯迅去世後,他從未承認過和魯迅反目,反而處處推崇魯迅。
許廣平曾對魯迅說:你的弊病,就是對一些人太過深惡痛絕,簡直不願在同一地呼吸。
編輯搜圖
愛憎分明是魯迅的性格特點,相比冷對千夫,「俯首甘為孺子牛」則完全是另一種境界。
魯迅從來不對孩子們擺架子,他在北京搬到磚塔胡同後,因為表情嚴肅,鄰家的俞芳姐妹三人有些怕他,不敢同他說話。
魯迅主動和俞芳攀談:你種的芋艿樹葉子太少,以後不要摘除老葉,這樣種不好芋艿。
大姐俞芬責備妹妹呆,魯迅微笑說:小孩子總有她的想法,要多講道理,指責和呵斥不能解決問題呵。
俞家三姐妹漸漸和魯迅熟了,他常給孩子們買糖果和點心。俞芳屬豬,俞藻屬牛,魯迅便稱呼她們為「野豬」、「野牛」,兩個孩子也給魯迅起綽號「野蛇」,魯迅並不生氣,只是笑著說:蛇也有不是野的么。
編輯搜圖
茅盾十二歲的兒子生病,整日在家休養,魯迅怕他太悶,特地約他出來帶去看電影。
徐懋庸來拜訪魯迅,兩人談話半天,魯迅突然問:你有幾個孩子?得知徐懋庸有兩個兒子,他立馬帶徐到商店裡買了兩斤高級糖果,帶回去給孩子品嘗。
魯迅每天都有信件,當時的郵遞員是步行送信。魯迅只要有空,傍晚就會自己親自取信,並給郵遞員敬煙,倒水,請他在門洞里坐坐,歇歇力梁橡,並攀談幾句。魯迅說,這是表示對郵遞員的感謝。
一次,魯迅在寒冬坐人力車,發現車夫只穿著單褲,魯迅問為何不穿棉褲,車夫回答:生活艱難,飯都吃不飽,哪還有餘錢買棉褲呢?魯迅聽罷給了他一個銀元,叮囑他務必買條棉褲穿。
還有一次是雪後,地面滑濘,車夫連人帶車一起滑倒在地,車上的魯迅門牙被撞掉,滿口是血,車夫腿也受傷。魯迅並未責怪,卻急急詢問車夫傷勢如何。到家後家人問起,他含笑說:沒什麼事,只是靠腿吃飯的跌傷了腿,靠嘴吃飯的撞壞了嘴。
編輯搜圖
對於後進,魯迅從來都是不吝照拂。
女作家白薇受魯迅教導良多,但她起初並不敢親近魯迅。一次,她和友人去見魯迅,進了書房卻低頭不敢正視魯迅,魯迅拿蒲扇幫她扇風緩解她的緊張,然後耐心講解美術書畫作品,白薇後來說:當時就感覺魯迅是父輩的嚴肅可親的長者。
日本學者增田涉是魯迅學生,魯迅每天午後在家為他單獨講解三小時作品,時間伏渣鍵長達一年,沒有間斷。
鄭振鐸和魯迅只有一次謀面,後來他寫信向魯迅請教《三言》,魯迅自己並沒有收藏這書,於是他從朋友處借來全本,抄下目錄給鄭振鐸。鄭還詢問過魯迅是否有《西湖二集》,魯迅就把自己的半部明末版送給了他。
賀非翻譯《靜靜的頓河》,請魯迅寫後記,魯欣然應允,寫完後記,他並花了整晚時間,將譯本校改一遍才交給賀非,賀大為感動,魯迅自己卻為此生了一場病。
編輯搜圖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不止是詩,也是魯迅先生人生的寫照。
我們上學時都學過不少魯迅的文章,但在那時候缺巧,其實並無法真正讀懂,也無法真正理解先生。
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年少。
少年時,我們都不太愛讀教科書里的魯迅文章。但當我們成年後,當我們踏入社會後,我們再讀魯迅才明白魯迅的深刻、悲憫乃至偉大。
Ⅵ 魯迅的柔情閱讀理解
1.(1)魯迅陪俞芳姐妹玩積木。
(2)魯迅給俞芳姐妹買蘿卜。
(3)魯迅請人吃元宵。
(4)魯迅的「童心」及「貪玩」。
⑤魯迅對僱工們的寬容。
⑥魯迅多付錢給人力車夫。
2.本文就是要通過俞芳姐妹,也就是孩子的眼光來體現魯迅的柔情,可以更好地刻畫出魯迅的游搜察這種思想。
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通過對比的手法,鮮明、深刻地揭示出魯迅具有柔情的內心世界。
4.真豪傑也應該有柔情的神茄一面,熱愛孩子同樣是一個英漏頌雄所應具有的品質。引用這兩句話,更好地說明了魯迅具有柔情。
5.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寬容,互相理解,要學會與人為善。
Ⅶ 魯迅的柔情,通過讀這篇文章,你認為人與人之間應當如何相處
魯迅住在北京磚塔胡同的時候,有幾個小鄰居。其中有一位小女孩叫俞芳,如今俞芳已經年近九旬了,她回憶起當年與魯迅的交往時,宛如還是在昨天……
魯迅剛剛搬到磚塔胡同61號,給小俞芳的第一巧知印象是神情嚴肅,讓人望而生畏。然而,這一印象到第二天就變了。第二天上午,魯迅送給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積木。那時,積木還不多見,可把小姐妹樂壞了,馬上就在院子里比著搭起來。魯迅也興致勃勃地參加進來。
很快兩姐妹就與魯迅熟悉了。他們之間無拘無束,魯迅叫俞芳「野豬」(因為俞芳屬豬),而叫她的妹妹「野牛」(妹妹屬牛)。於是,姐妹倆群起而攻之,叫魯迅「野蛇」。魯迅迷惑不解地說:「蛇也有野的么?」兩姐妹仔細一想,都哈哈大笑起來,是啊,蛇本來就是「野」的!
俞芳姐妹還經常敲魯迅的「竹杠」。北京冬天的晚上,十分寒冷,那時常常有一些老百姓冒著寒風,走街串巷地賣蘿卜。那時冬天的水果很少,即使有價格也貴得嚇人,一般老百姓是買不起的。而蘿卜就便宜了,一個大蘿卜只要一兩個銅板,又大又甜,可以當水果吃,所以就流行起賣蘿卜來。每當賣蘿卜的小販一聲吆喝「蘿卜賽梨喲」,俞芳的大姐就拉著魯迅讓他請客。魯迅的母親——太師母就出來打「圓場」,笑著說:「這次讓我請客吧!」太師母這話一說,全屋子的人頓時活躍起來。
那時,北京街上還有一種挑擔賣桂花元宵的,這種點心比較貴,俞芳姐妹不僅沒有吃過,連想也沒有想過。有一次,大姐異想天開,竟然要魯迅請大家吃桂花元宵。三個小女孩你一言,我一語:「大先生,元宵多甜啊,可香呢,熱騰騰的,多好吃啊,吃一碗文章都寫得出來,覺都睡得香些……」魯迅本來是不打算遷就三個小姑娘的,但是看到她們垂涎欲滴的樣子,再加上太師母也點了頭,於是也就同意了。結果,太師母、魯迅、朱安、俞芳三姐妹以及三個幫工,每人一碗,一共要了九碗。
這段回憶讓我想起魯迅的詩句「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英雄,其實是最溫柔的人。魯迅當然有他睚眥必報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縷縷柔情。魯迅很多時候都是慈眉善目的。魯迅尤其喜歡孩子,喜歡海嬰和所有的孩子。
魯迅不僅在孩子那兒尋找純潔和單純,他自己也有著一顆「赤子之心」。平時,魯迅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在幾所大學里兼課,白天很早就出門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是一有空,他也會像小孩一樣跟俞芳姐妹一起「貪玩」。俞芳記得,有一次,魯迅拿著放大鏡,在太陽底下把紙點燃。魯迅是不需要「驗證」這一科學原理的,因為憑他所擁有的科學知識,他當然知道聚焦的過程。那麼,他為什麼還要這樣聚精會神則讓地用放大鏡點燃紙張呢?我想,他一定是出於「好玩」,僅僅是好玩,沒有什麼別的用意。「好玩」比所有的「意義」還要有意義。還有一次,魯迅在滿碗的水面上放縫衣針,一次又一次,直到針不下沉才肯罷休。這也是出於「好玩」。沒有這分童心童趣,魯迅也就不是魯迅了。我認為,「愛」和「好奇」,永遠是「憤怒」和「恨」的底子。
不理解孝盯消魯迅的柔情,就無法理解魯迅為什麼沒有被無邊的黑暗所壓垮。從一個小女孩的回憶里,我豐富了自己關於魯迅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