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追問8個故事原型
故事的八個原型角色這篇是純理論性的東西,比較無趣。但因為對於故事分析相當重要,所以先寫出來,以便今後有個概念上的參考。長篇小說或通常的電影故事,大致能辨識出十來個或更多的角色(有名有姓有情節),這類故事我們稱為Grand Argument Story——即對主題進行了完備探索的大型故事。八個原型角色針對的就是這類故事。八個原型角色是基於寫作主題而言的,當你看到傳統的主角竟然不是我們這里定義的主角,不必感到奇怪。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中那位越獄的英雄安迪,在我們的定義中他是guardian(導師);主角(protagonist)是故事的敘述者瑞德。這個理論(稱為理論抬高自己了,但也沒吵悶彎其他更好的詞)受到Dramatica(一種故事理論,網址點這里)的啟發。不過Dramatica實在是太復雜了——包括它的角色理論,我花了很多時間吃透它,最後意識到規則太多的理論對罩稿於創作不是幫助,而是枷鎖。我們知道故事的基礎單元是場景(scene),每個場景都包含一個沖突(conflict)。角色之間為什麼會產生沖突,是因為他們對故事寫作主題(writing theme)看法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任何沖突都源自於想法上的差異。如果沒有主題這根看不見的線,那麼觀眾會感到故事比較模糊,或者缺乏情感力量。在一個好的故事中,作者選擇沖突的標準是這個事件是否隱含著主題辯論。這樣看來,故事就是對某個觀點的證明(主角做出選擇的意義)。在故事的證明過程中,必須周全考慮其他不同觀點,這樣才不至偏頗。在真實世界中,對於某個有爭議的話題有大量不同觀點。故事不可能反映所有觀點,所以就把觀點分成八類,形成八個原型角色。如果故事主題是「老媽和老婆只能救一個,你救誰」,那麼下面是八個角色的典型動機:主角(protagonist):這個問題我很迷升悶惘,但我會去面對,不會逃避。如果實在沒辦法,我願意犧牲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反角(antagonist):這個問題我很迷惘,再想想……這是個沒意義的問題,避開它。或許把雙方都滅掉,那就不存在問題了。
導師(guardian):我是過來人,你應該去面對問題,不要逃避。我支持你。同謀(contagonist):我是過來人,這種問題最沒意思了。想想別的好玩事情。以上是四個關鍵角色,下面是四個輔助角色:跟班(sidekick):我對你有信心,你去哪裡,我也跟你去哪裡。懷疑(skeptic):這有意義嗎?萬一你死了呢?如果你沒死,會不會內疚一輩子?理智(reason):因為你只有一個老媽,所以你應該先救她。(或者別的理由、別的結論)情緒(emotion):昨天跟老婆吵架了,管她呢!救老媽。主角是故事的核心角色,他的選擇以及高潮之後的結尾,揭示了故事想要證明的觀點——也就是我們說的「中心思想」。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拯救大兵瑞恩》。Cpt. Miller和他的隊伍選擇留下來參加戰斗,還要保護瑞恩,希望奇跡發生。評論家筆下的「故事主題」指的是老年瑞恩在影片結尾時說的話,意味著犧牲的價值,表明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但對於作者來說,這不是故事主題,而是故事試圖證明的觀點。主角(或反角)在一開始可能對主題沒有特定觀點(迷惘),也可能持有其他四個輔助角色的觀點(偏見)。主角(或反角)不是過來人,所以一定不可能持有guardian或者contagonist的觀點。在故事進程中,主角的觀點可以不斷發生變化,例如《獅子王》中,辛巴一度接受了Reason角色的觀點。所以主角對主題的態度可以是一條曲折的線,但結尾時主角的態度必定與故事開始時不同,這就是所有教科書上說的角色弧度(character arc),意味著主角改變了。不過作者必須認識到,在一個好的故事中,人的性格是不變的,改變的只是他的態度——觀察世界的方式。在《肖申克的救贖》中,越獄的英雄Andy對「堅持習慣vs打破習慣」這個主題的看法從頭到尾都沒動搖過(雖然他有沮喪的時刻),他堅持自認為好的習性——自由的生命。所以這個角色是不變的。Red才是故事的主角,因為他改變了。假如你把Red的故事去掉,只剩下Andy越獄這個事件,整個故事突然就降格為晚報里聳人聽聞的報導了。
對於Red來說,他已經習慣了監獄生活,而且還混得不錯。這種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我們從其他人身上同樣看到了這一點(包括那隻鴿子)。作者向我們表明了一個觀點,打破習慣去適應新生活是多麼艱難;即使大家都認為自由的生命更美好,但習慣了束縛,不一定人人都有勇氣。可是「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優秀作家就是有辦法讓讀者沉浸在故事當中,把寫作主題深深地埋起來,我們的思維永遠都不會在閱讀或觀影過程中突然從情節里跳出來,發現角色們正在爭論某個大道理。把主題看成核心,八個原型角色的態度是八根輻條,每根輻條的長度表示每個角色對主題的互動深度,最外面的大圓表示讀者頭腦中的完滿情感體驗。一個好的故事是個基本接近大圓的八角形,如下面的示意圖:a near perfect theme space如果有些角色刻畫得比較弱,那麼這個八角形的面積就比較小,讀者的體驗就不夠圓滿,如下圖:a weak theme space如果徹底忽略了某角色,即使其他角色刻畫再完美,讀者感覺這個故事還是有缺陷,如下圖:a defective theme space我們發現,如果反角和同謀的思想弱,那就意味著主角和導師也同樣弱。Robert McKee在Story當中提到「對抗原理」: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魅力取決於對抗力量的思想是否旗鼓相當。對抗力量越強大越復雜,人物和故事必定會闡述得越充分。現在來定義八個原型角色。主角(protagonist):為了解決問題,他思考、並用行動追求問題的答案。特點是思考、追求。導師(guardian):他是「過來人」。他鼓勵和引導主角面對問題,並提供幫助。特點是引導、精神幫助。反角(antagonist):為了解決問題,他重新考慮之後,認為逃避、甚至消滅這個問題才是上策。特點是重新考慮、逃避。同謀(contagonist):他是「過來人」。他引誘主角遠離問題,並設置障礙。特點是引誘、阻礙。
以上四個角色對主題有直接關聯,我們稱為「四個關鍵角色」。如果採用多人稱視角(POV,point of view)敘事,通常那些視角人物(POV person)會在這四個角色當中選取。四個輔助角色,他們往往通過與四個關鍵角色的互動對主題產生間接影響:跟班(sidekick):主角在路上不能太孤單了,他需要有人陪伴,這就是sidekick的情感功能。他無條件相信主角,並提供行動上的幫助。特點是信念、行動支持。懷疑(skeptic):這個角色是對sidekick的情感平衡。特點是不信任、用行動(行為和對話)反對。理智(reason):這個角色本身的性格通常也是比較理性的,碰到事情喜歡分析一番,或權衡利弊,他的立場由此而改變。特點是自控、邏輯。情緒(emotion):是對reason的平衡。該角色的觀點可以隨時按照自己當時的情緒變化而改變。特點是失控、憑感覺。有些故事中,一共就只有四個角色,例如《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機械姬》,這類故事的四個角色通常是四個關鍵角色。八個原型角色的典型例子:《星球大戰IV》原型角色不加修飾地作為具體角色,會顯得比較臉譜化(所以才叫「原型」)。《星球大戰IV》的角色比較臉譜化,所以沒有過多解釋的必要了,大家一看便明白。作為入門例子還不錯。主角 Protagonist - Luke SkywalkerLuke Skywalker導師 Guardian - Obi-wan KenobiObi-Wan Kenobi反角 Antagonist - Grand Moff TakinGrand Moff Tarkin同謀 Contagonist - Lord Darth VaderDarth Vader跟班 Sidekick - R2D2 和 C3POC3PO R2D2懷疑 Skeptic - Han SoloHan Solo理智 Reason - Princess Leia
Princess Leia Organa情緒 Emotion - ChewbaccaChewbacca真實角色與原型角色的差異可能非常大,千萬不要限制自己的想像力。比如提到guardian,我們眼前總是出現鄧布利多、甘道夫這樣的白鬍子老爺爺導師形象,可是在《沉默的羔羊》中guardian是食人魔漢尼拔;《羅馬假日》中男女主人公在guardian和protagonist之間輪番置換,他們互相啟發,一起成長,這是two-hander故事處理得最完美的一個例子(上次介紹BL類型故事的時候,為了簡化只好把這部分省略掉。她的問題背後的實質是應該讓自己成熟起來,不再像傀儡似的背誦別人寫下的答案。而生活就是她最好的老師。)著名的海德醫生,主角和反角是同一個人,平時他是好人,喝了葯水之後就變壞了。《肥佬教授》中的那位胖教授,喝了葯之前和之後也是正反兩個角色。災難片或MITH中的自然界常常是反角,因為自然不需要對人類的問題作出回答,所以無需面對,算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迴避。當然還有神。很多實際人物,因為他們觀點一致,可以歸到同一個原型角色。俗話說人以類聚,就是這個意思。不同人物持有相同觀點,有三種處理辦法:第一,如無必要,去掉多餘的角色,因為他對故事的貢獻重復了;第二,歸成一群,他們實際性格各異、互補,形成一個單獨的原型角色。例如江南六怪。又例如《獅子王》中的豬和狐狸,他們倆是單一的Reason原型角色;第三,同型角色安排在不同場景,例如《星球大戰IV》中,Luke的叔叔也是懷疑型角色,他與Han Solo不會在同一個場景中出現。角色之間的實際關系必須按照情節需要。我們看到很多故事中同謀與反角沆瀣一氣,《星球大戰IV》里,達斯·維達與帝國將軍就是這種關系。但《沉默的羔羊》中,同謀是奇爾頓,他與兇手沒有接觸,他反而想通過捉拿兇手為自己謀利益。原型角色的內容還有很多,光說理論太枯燥了,我們今後在用實例分析故事的過程中慢慢學習別人的好經驗。
按照這個原型角色理論,在具體創作中會帶來一些便利,但也有別扭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失去了傳統的hero(英雄)、villian(壞蛋)、男主角、女主角這些概念,因為主角或者反角只有一個。但總體而言,好處大於壞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在任何一個故事中,相同的觀點沒有必要刻畫兩個獨立角色,因為重復的情感是無效的、對故事是有害的。我建議創作手藝還沒有定型的新作者試試這種新的原型角色思路,說不定能少走彎路。出於同樣的道理,我還建議用英語代替中文術語,比如contagonist,你知道是「同謀」或者「幫凶」。但同謀、幫凶這樣的詞對思維的干擾太大了,尤其在生活類的故事裡,只有觀點不同,沒有好人壞人之分。用我們不太熟悉的語言來作為概念,能消除某些天然的偏見。
¥
5.9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故事的八個原型角色
故事的八個原型角色
這篇是純理論性的東西,比較無趣。但因為對於故事分析相當重要,所以先寫出來,以便今後有個概念上的參考。
長篇小說或通常的電影故事,大致能辨識出十來個或更多的角色(有名有姓有情節),這類故事我們稱為Grand Argument Story——即對主題進行了完備探索的大型故事。八個原型角色針對的就是這類故事。
八個原型角色是基於寫作主題而言的,當你看到傳統的主角竟然不是我們這里定義的主角,不必感到奇怪。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中那位越獄的英雄安迪,在我們的定義中他是guardian(導師);主角(protagonist)是故事的敘述者瑞德。
第 1 頁
這個理論(稱為理論抬高自己了,但也沒其他更好的詞)受到Dramatica(一種故事理論,網址點這里)的啟發。不過Dramatica實在是太復雜了——包括它的角色理論,我花了很多時間吃透它,最後意識到規則太多的理論對於創作不是幫助,而是枷鎖。
我們知道故事的基礎單元是場景(scene),每個場景都包含一個沖突(conflict)。角色之間為什麼會產生沖突,是因為他們對故事寫作主題(writing theme)看法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任何沖突都源自於想法上的差異。如果沒有主題這根看不見的線,那麼觀眾會感到故事比較模糊,或者缺乏情感力量。
第 2 頁
在一個好的故事中,作者選擇沖突的標準是這個事件是否隱含著主題辯論。這樣看來,故事就是對某個觀點的證明(主角做出選擇的意義)。在故事的證明過程中,必須周全考慮其他不同觀點,這樣才不至偏頗。在真實世界中,對於某個有爭議的話題有大量不同觀點。故事不可能反映所有觀點,所以就把觀點分成八類,形成八個原型角色。
如果故事主題是「老媽和老婆只能救一個,你救誰」,那麼下面是八個角色的典型動機:
Ⅱ 如何才能問出別人的心事(高分)
告訴你一個很管用的方法:首先,你要揣測出他可能是那方面的心事,然後,根據他的心事,結合自身,「編」出一件自己的類似的事,然後,再跟他交談,最好能表現出是你有心事,請他幫你解決心事的,那樣他就會放開對你的防備,並且對你產生很強的信任感,這樣他就會打開他的心扉,向你吐露他的心悉散明事了。不過有一點要說明的事,你不要掘陸「編」的太離譜了,而且你得確信自己不會讓他知道那是你編睜告的。不妨試試。呵呵。
Ⅲ 如何優雅地問男朋友感情經歷
直截了當的平心靜氣的優雅鎮寬的問,其實你大大方方的問出來,比拐彎抹角的好多了,他告訴你他的過往,你也可物嫌以告訴他你的罩旅手過往,這沒什麼的,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
Ⅳ 怎樣采訪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備。新聞故事是真實的故事,不能像寫小說一樣虛構。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的准備。
一、查找相關資料
1、通過網上搜索等途徑,找到有關被采訪對象的所有文章,並判別哪有文章有價值。教你簡單的判別依據:看媒體的好壞,記者的信譽程度。
2、找到此人的簡歷。簡歷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故事是簡歷的擴大。要背人物簡歷。關心出生日期、社會背景(如是否經歷文革)等。研究一個人,從研究此人的簡歷開始。
3、擬訂采訪提綱
根據已經被寫到的內容,挑選 10 個有意思的故事,針對它們製作采訪提綱,成為這10 個故事的加強版。
針對已有故事製作采訪提綱,目的是補充和豐富這些故事的細節。按照新聞的 5WH 要素,針對矛盾和沖突、針對故事的細節(誰先走進會場,誰先伸出手,穿什麼衣服)來擬訂采訪提綱。要避免被采訪對象所左右。記者與被采訪對象是合作關系,他想宣傳他的產品、他這個人、他的公司,記者想寫個精彩的故事,獲得大家的好評,你的目的與他是不一樣的。他談未來、談現在、打算、理念等,對於故事是沒有價值的,是宣傳,讀者需要他的過去、困難、矛盾及矛盾的解決,這些是他不願意談的。因此,采訪提綱如果不夠好,會被他帶著走,抽不出來。
4、約請采訪對象
想約的采訪對象一定不要放棄。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堅持不懈,不停騷擾。你只要努力,就可以采訪到任何人。辦法總是有的。
採用騷擾戰術,死嗑。要有巨嘩茄大的通訊錄庫。發簡訊、寫郵件、打電話、托朋友、托更多的朋友說明采訪意圖,一次不行第二次,二次不行三次,總有一天他會給你半小時,只要你有半小時你就成功了。只要你坐到他的辦公室,約到10分鍾,提前半小時到,也許就是40分鍾,問題問得好也許就變成1 小時。做為記者,要理直氣壯,只要是這個行業的人都可以采訪。采訪他是對他好,是關注他,是因為他有名,他沒有道理不接受。不在於你在哪個媒體,而在於你給他帶來幫助。
實在約不到,可以跟別的記者旁聽。如果你不去采訪重要亂族察人物,只參加新聞發布會,你永遠做不出穗凱來的。記者的成功就在於你采訪重要人物的次數,沒有采訪重要人物的經驗,你永遠不知道如何采訪。
5、采訪之初
首先要給采訪對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達,事先養足精神,且衣著得體。用半小時左右問時間表,即問他的簡歷。人在被問及過去時往往比較放鬆,可以任意去講。可能會涉及細節,要了解哪些跟故事有關、哪些無關,只追問有關的細節。得到20%對你的故事有幫助。采訪時讓他回顧童年,他會很高興,後面他就可能講出他原本不願意講的。
其次問細節。在問矛盾之前可以問一些細節。充滿文章的細節是最打動人的,故事會非常豐滿。細節看來與沖突無關,但讀者會感覺被帶入現場,使故事具備非常強的現場感。如果你不問,被采訪對象不會意識到細節的重要性。細節問得越來越詳細越好,尺度掌握在不讓對方厭煩為佳,有點煩都沒關系。主要的細節問題到最後20%時間再問。要不厭其煩地細問,如果你前面80%的時間表現好,出於彼此的尊重他會配合。但你是在消費他的忍耐度,如果他厭煩了站起來離開,你采訪已經大功告成。
然後問矛盾。針對事先准備好的故事來問矛盾。沖突代表矛盾,他往往不願意去講。問矛盾的技巧非常高。一定不要讓被采訪人了解你知道多少,所以記者一定要少說話。最好讓他感覺到你知道一切,只是來求證一下。用老的事實得出新的事實。對方臉一紅、語速一加快、情緒一激動,新的事實就出來了。如果對方很放鬆、談笑風生,那采訪就會失敗。他的智商比我們高,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他可以不說假話,卻讓我們為他搖旗納喊。采訪他的對立面得到更多的矛盾,用對方的觀點來刺激他,雙方觀點交鋒是讀者願意看的。
掌握提問技巧。問題一定要非常直接簡單明了,非常具有封閉性,就像法官問罪犯的是非問題。開放性的問題問不清事實。要讓他知道你的邏輯是清晰的,而不是天上地下地胡亂問。他不知道你的邏輯時、他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他就會厭煩。
最後確定主題。一篇文章如果沒有主題,就沒有必要寫。但80%記者不明白文章一定要有主題。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主題,而不能有多個主題(采訪提綱里可以預定幾個主題)。半小時采訪結束後,就應確定主題,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候,就應知道哪些故事需要加強、哪些故事不必再問。長篇故事有7 個故事就足矣,但究竟寫幾個,由主題決定,而主題須在采訪時就確定。
采訪要全程使用錄音。不用錄音機的記者是傻記者。采訪過程中不能記筆記。語言只能傳遞有限的信息,所以一直看著對方的神情,而不能記筆記。記筆記會把耽誤獲取最重要的信息。采訪時間只能1.5小時左右,超過則疲憊。采訪的經驗是鍛煉出來的。
采訪結束後整理錄音。整理錄音會幫助你熟悉采訪過程,能幫助你熟悉材料和細節,使你的腦子里充滿材料。語言只能給受眾40%信息,所以錄音多聽幾遍,就會聽出很多弦外之音。直到今天,重要的文章我都一定要親自整理錄音。如果錄音沒錄上,那就像世界末日。采訪之後,要花一天的時間把所有錄音整理成文字,每句話都整理出來。
圍繞思考主題。如果整理錄音得到的材料指向不明確,說明采訪失敗;如果70%指向一個方向,就指向一個模糊的主題。可以用50個字、10個字寫實標題,再慢慢壓縮,得到一個短標題。如果出現多個主題怎麼辦?這正是考驗記者的概括能力的時候。需要把幾個好主題的共性找出來,在上面再提練一個主題。
6、寫作
把對話體變成故事體,90%記者作不到。作到有主題,把對話體變成故事體,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對話體可閱讀性很差,一點都不精彩,必須改寫成故事體。羅列是不行的,一篇消息不能幾件事。要把每個故事寫成特寫,特寫首先需要場景,場景則需要很多細節。特寫無非是一個場景,加上人物的動作,動作產生結果。場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電影一樣。作為記者,要製造場景,然後把場景迭加。寫好故事的前提是寫特寫。不會寫大故事,先寫小故事。
只有一個技巧:開頭是一個切入點,找一個高潮、矛盾的中心、激化的轉折,把場景推出,讓人物打鬥一番,後面就可按時間順序推出故事,其實就是簡歷的擴大版。完成這些工作,故事就寫成了。故事不太豐滿時,可以場景之間加上事實。場景要清晰,像照片、像電影鏡頭。場景+事實可將讀者帶到現場,讓讀者感受主人公的人生。
細節是關鍵。細節是對話體變成故事體的關鍵。沒有細節的故事就顯得很假,有細節的故事就顯得真實,這非常重要。為細節花精力是頭疼的,但必須為了得到細節到處尋找。可以用別人的材料來豐富你的細節。這不是抄襲,只是用補充不足的細節、事實。對於名人來說,采訪者很多,得到的細節和事實很多。你豐富到你的句子成分中,豐富你的故事。最不重要的是觀點,觀點沒有價值。
幾個不要。作者千萬不要跳出來,不要發任何議論,實在忍不住就讓人物來說。引語不要太多。只有強烈表達其個性時才用引語。引語要變成細節或事實。不要把采訪經過寫到故事裡,采訪如果精彩可寫采訪手記,如果有評論可另寫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可混同。
修改文字。只有當大局已定時,才開始遣詞造句。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長句子變成短句子,長句子很累,像論文。句子不要頭重腳輕,要勻稱。短句子天生就是勻稱的。不要用被動句,只要有主語的就用主動句。消滅形容詞,形容詞是沒用的,會讓人覺得作者很輕浮,要用細節將形容詞替換掉。要把句子作到精減。每個字都是成本,成本很重要。字越多讀者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他索取的就越多。可刪可不刪的一定要刪掉。這是很痛苦的,不捨得是不行的,實在下不了手請編輯幫助。
標題和第一段。標題很重要,第一段很重要,必須花 30% 的時間去好好考慮。標題和第一段(前300字)都是文章的廣告,不會寫標題和第一段的人是不會寫廣告的人。如果讀者讀到 20 字還覺得沒有意思,他不會繼續讀下去。要花很多時間,約 20%的時間去想標題。例如丁磊的標題「誰是誰的江湖夢」,很精彩。例如《百年孤獨》的第一句,把時間推到未來,又把時間推回過去,讓人覺得歷史的滄桑和興趣性。不知道如何把故事弄精彩時,把時間拉來拉去、用進行時是一種技巧和辦法。
態度。只有專注,排除一切干擾,才可以24小時寫作。文章不是一口氣寫出來的,所以不開夜車,而是掌握一套方法,把寫文章變成步驟,每次只作一點點,使每個步驟都是可操作的,使每個環節上都是簡單的。只有對話體變成故事體這個階段,才是需要高度注意力的。99%的人都不是天才,所以要用慢功夫去熬出來,用工匠的方法來寫作。要用一種工匠的心態對待工作。
每篇文章都改4遍,每篇文章都寫到75分以上。勤奮很重要。直到今天除了睡覺就是工作,喜歡打游戲但是很克制,為了把記者作好確實下過苦功。向很多人學習。看電影也是學習。
二、專門話題怎樣寫評論
基本觀點:一篇好的評論必須做到,不管是贊成你觀點還是不贊成你觀點的人,都會從中受益。沒有針對性的文章是沒有價值的,只是感情的宣洩。如果替換主語還成立的話,就是糟糕的評論,是PR文章,而不是評論。事實和細節仍然是重要的,觀點只是為了傳達事實。在評論中有細節非常重要。評論不要感情用事,別人讀你的評論是為了收獲你的信息。你的職責就是記錄事實,不是為了表達感情。寫評論一定要冷靜,要傳達很多細節,細節是金子。新聞發布會也可以看到很多細節,而不是他發布的產品,可惜大家往往沒有帶著眼睛去。如果簡單認為評論只是作是非判斷,是非常粗暴的。世界是紛繁復雜的,決不只有是與非,因此觀點也是豐富的觀點,而支撐豐富的觀點就需要豐富的事實。證明一個公理或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沒有意義的,只是浪費大家時間。所以如果標題是一個公理,那就是垃圾。看魯迅的雜文,他的觀點很多並不正確,卻傳遞很多知識,每篇文章都不可替代,一點都不覺得枯燥,很有趣味性,很好看。
三、怎樣讀書
書是好東西,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你的一切。可惜大家都不讀,不仔細讀。新聞教科書美國有幾本,其中美聯社的《如何成為頂級記者——美聯社新聞報道手冊》非常好。新聞上的所有定義和知識都有。
文學
文字好不好還是很重要的,文字需要具有音樂的美感。文言文具有音韻之美,白話文不具有這種美感。聞一多、徐志摩等把白話詩發展到一個高度。白話文要寫得美其實是不容易的。
建議讀《北島詩選》,北島用很少的字造成很多的意境。李杜的詩。讀《史記》等古文,學習美的文筆。讀毛澤東的詩詞,《毛選》。毛的新聞作品,包括消息、評論、調查報告都寫得很好。毛的文章的聲勢,不容置疑的氣勢,有助於改掉文章不小器,粘點偉人的仙氣。
Ⅳ 如何才能引導別人說出他們內心的故事和想法
我們都是從孩子過來的,雖然時代不一樣,但是很多心路歷程其實是差不多的。比如孩童時期想要什麼,希望爸爸媽媽怎麼做,但是這些很多都是放在心裡的。想要孩子說出來,你可以從自身經歷出發。真正的朋友是無話不說的,那你就要放下身為父母的威嚴。例如說一些小時候的糗事,像你家孩子那麼大的時候,你也有過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想著不寫作業去「稱霸世界」等等。聊天的時候最好不要自稱爸爸媽媽,直接用「我」。在那一刻,拋棄掉父母的身份,以一個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敘述你的過往。
Ⅵ 朋友的男朋友該不該追問他的過去。
要不要去了解男方的感情史?
這個話題其實很不好解答。冒然說要,或者不要,都不合適。因為人往往容易把握不住度。
所以這個話題其實應該切入的角度是:動機。
也姿攔就是說你想要了解男方感情史,是為了以後更好的相處,還跡純胡是想測試/求證一下你們之間的感情。
我們先說測試/褲激求證。
這里強調的一點是:不要測試感情。
且不說人性經不起測試。
測試感情這種事是會上癮的,一般測試無果後,人往往選擇的不是收手,而是會繼續測試下一次,下下次……
彷佛有一個聲音對你說:「他這次只是隱藏的比較好,再測試一下。」
為什麼會上癮?
比如一雙筷子,當你想要測試它的硬度,只會不斷加大力度,直到筷子斷了。這就是測試到最後的結果。
而在感情沒有破碎之前,你也不知道極限在哪裡。
所以如果是以測試和求證為動機,那最好不要去了解男方的感情史。
Ⅶ 百度知道中如何追問別人的回答
用網路「hi」可以追問,也就是你把他加為聯系人,和他聊天
Ⅷ 用百度知道。怎麼追答別人的追問啊
手機網路知道,目前好象還沒有讓前拆追答功能。
手機網路坦棗雖然方便,但功能不全,還有待百悔備度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