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梯田講的是個什麼故事

梯田講的是個什麼故事

發布時間:2023-05-21 22:07:26

① 游元陽梯田記表達了作者什麼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鄉。
1、《游元陽梯田記》是由崔雲所寫,主要講述了回到元陽之後遊玩的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懷念及思鄉之情。元陽梯田是世界文化遺產衡旅,亦是哈尼族農耕文碧坦化的源頭。
2、文中寫到:到了山腳下,只見一條彎彎的咐慧凳盤山公路如一根銀白的綢帶子系在崇山峻嶺中,扶搖直上。山路兩旁的油菜花開了,鳥兒啾啾鳴叫,清新的空氣如溪水般涌來。頓時,好心情也如這初春的陽光,明媚而又歡快。

② 梯田的前世今生

在很久以前,人類因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變換生活的地方,受自然和人為的作用影響。酷熱、火山、地震、洪水、泥石流、乾旱、颶風等自然因素和種族間的競爭、不合理的制度反抗、侵略等而被迫搬離原居住地。人類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從來都沒有安分過,一直在冒險在流動,現在仍如是。

梯田很多地方有,中國尤其多,從中國南方到中部,它們遍布山頭,這些是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是艱苦勞動和血汗澆築的成果。南方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而水稻生長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結實。南方的人口由於地理位置更宜居而越來越多,平地太少,只能向坡地進發,雖然艱難,開出的梯田還是能養活一部分人。

聽爺爺講,太祖爺爺住進山裡來時到處還是荒野,沒有幾處平地。他們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硬是把那些向陽的山坡地都建成了梯田,山溝中修了水塘用於灌溉兼養魚。他們從江西一路向北,到處尋找宜居地,最後遷往湖南這大山裡落腳。他們還不是第一拔,平地或易於開墾的坡地都被人早佔用了。他們則只能往更遠更深的山裡去墾荒發展,兄弟多人齊心協力,沒日沒夜勞作,用純手工在山坡上開墾出一排排的梯田,他們就是拓荒者。

山裡的石頭很多,他們就用石頭砌築整齊的石牆,在裡面鋪上碎石塊,再用粘土夯實,然後在上面鋪表層土,表層土不夠就從其它地方挑過來,一丘丘傍山而建的帶狀梯田就可以積水種稻穀了。梯田隨山勢折彎,像大山繫上的腰帶。它們隨季節的不同而變換色彩,有時枯黃,有時翠綠,有時像撒下了金子般的黃,還有各種花色裝飾它們。實在太美了!梯田是人們生活的希望,是農人修理地球,引以為傲的傑出作品。他們在大山裡築路,開田,墾土,挖山塘,修水渠……幾代人,一輩輩,他們的希望就在田野上奉獻著。

他們從沒有想過,自己辛苦修建的設施,有些只在幾代人後便沒有再被充分利用了。這里有社會制度的原因,也有其它因素。祖輩花苦力修築建起的農地,不能傳承,別人也要吃飯生活,就要分田地給他們。不是自己費力辛苦努力修建的梯田,在損壞時維修也沒亂禪那麼積極。漸漸地有被洪水沖刷倒塌的梯田,有離山腳居住地太遠的梯田,不再見當年金子般的稻穀飄香了。它們垮塌沒人修,長滿了荊棘和野草,芒草與樹苗,逐漸又恢復到了當年開墾時的模樣。這是自然的輪回。曾經人們活動的印記終將被抹平。近路平坦的大塊田地也建起了住房,但也沒有住上多少年便又空置了。人一直都在流動,不斷在漂。

過去的人尋找屬於那一代人的田園生活,他們勤勞,勇敢,想為後代創造能世代享用的產業。理想很豐富,現實可不允許。戰事與分產,把土地的主人不斷變換,梯田不再被人珍惜,當代人是沒有參與建設的,也沒有人想祖輩們的辛苦,前人的勞動成果損毀後維修甚少。幸好現在農業科技得到了較大發展,即使人口早翻了幾翻,也能用平原的收成來滿足人們絕大部分需求,使山坡的梯田才顯得不再那麼珍貴了。山裡的人靠梯田的產出太微薄,吃飯雖沒有問題,但生活還有其餘開支,所以他們不再耕種那幾畝薄田。他們選擇遷往城鎮,有過不舍,但大多屬於無奈。

退耕還林使很多田地恢復到了原始的狀態,有些昔日產糧的梯田已變成了林地,林子綠綠蒼蒼,再也不見了當年稻海泛金的豐收景象。有些人家還住在山裡,但他們的後代已不知道山裡的某處山坡曾經是前輩們花幾代人辛勤勞動打造的愛心梯田,產出過填飽肚子的糧食,在那裡繁育的一代辯陪搭又一代的後輩都是靠那些梯田上的作物養活長大的。現在梯田在消亡,不知道是有幸還是不幸。孩子的父輩已在國家號召的退耕還林中把田地栽上了樹苗。現在已成長起來了,梯田變成了人工林子。

有些地方的梯田規模很大,也建得很漂亮。近年,越來越多的城裡人攜拿往村裡觀光。政府發現了商機,他們把梯田建成了花海,打造得很漂亮,成了地方一景。靠旅遊帶動地方經濟,民宿也旺了起來,種花是超過了種糧的。這或許是部分梯田未來的最好歸宿,它們將被保留下來,只是功能有所轉換罷了。

現在還沒有定位好特殊功能的梯田,沒落也只是時間的問題。那些梯田像掛在山坡上的帶子,很窄很窄,連農具都是特製小號的,現在的年輕人又有幾個學會了耕種?還有多少人願意一輩子使用那些最原始的工具費時費力地種地?即使以種地為生,農民也希望藉助農業機械解放自己的雙手,省時省力吃上飯還有點剩餘才好。但梯田自然滿足不了他們的願望,現代機械化不是為梯田而設計的,大都無法使用。

其次,現在父母沒有幾個希望自己的兒女再像祖輩們那樣,守著幾畝薄田過世外桃園的生活,雖有煙火氣,但還是太辛苦了點。拚命讀書雖不一定能實現階層跨越,但也有了在城裡找份體面工作的通行證,努力工作實現中產後,曾經農民的孩子起步又高了一點點。走出大山是幾代人的夢想。農民不再回那山溝,祖輩生活的地方成了故鄉,永遠也回不去了。曾經養育過我們的土地—— 坡地的梯田,只有在旅遊時帶孩子們去開發成景點了的梯田跟他們講講,祖爺爺們過去也是耕種這樣的土地生活的。讓孩子多少了解點幾千年來中國的稻作文化 —— 發展與變遷。看看,也算是對過去自己相似環境生活成長的一種懷念,對梯田未來存在與否浮想一番。

那些小規模的梯田沒落了也很正常,社會在不斷進步,淘汰一些東西也不必為它們退出舞台而悲傷。當年前輩們修建時的付出實屬艱難,但大都發揮了應有的功用。再見了!梯田,謝謝你們曾不知養育了多少代人們 —— 農民曾經的樂土—— 山溝溝中一代代人繁衍生息的母親!

③ 上堡梯田的歷史傳說

關於上堡梯田,當地民間有個美麗的傳說:不知何年何月,有天傍晚有瘋癲兩個客人路過南安府西北的一個茅棚野店。店裡有一個婦人專給過往客人提供喝水、吃飯、住宿之便。這兩個瘋癲客,先喝了一百碗茶,將碗迭在一起。又吃了一百碗飯,也將碗迭在一起。再回看那婦人,婦人不嫌他倆喝多了吃多了,還是笑嘻嘻的。瘋癲客很感激,問店婦:「這個地方叫什麼?」店婦長嘆說:「叫上堡,是石山荒嶺無田無土的窮地方。」瘋客把茶碗、飯碗攏在一起,捂著肚子說:「不妨,一層山一層田,吃得上堡人成神仙。」店婦知道這兩人有些來歷,忙又說:「光有山有田沒有水也活不了命呀!」那個癲客試探著問:「要有一碗酒糟就好了。」店婦果然端出一碗滿滿的甜酒糟來。癲客提起水壺就往酒糟上篩,一邊篩一邊念:「上堡、上堡返激,高山崬上水森森。」第二天店婦請瘋癲客起來,兩客人卻不見了蹤影。走出門外一看,遠遠近近的山坡上全是一層一迭的水田,像上樓的梯子一樣。以後人們就叫它做「梯田」。
傳說固然美好,終難考證,史書中關於上堡梯田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理學家、明都御史王守仁撰寫的《立崇義縣治疏》,文史里記載,從廣東遷入的客家先民來到這荒山野嶺,為了維持生計,便依山建房,開山鑿田。坡度平緩處則開墾大田,坡陡狹窄處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之中,無不奮力開鑿。從山腳開到山頂,不浪費寸土塊石,讓它姿攔們都變成田地,長出糧食。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對此也有所提及。這一塊塊、一排排、一壠壠的梯田猶如橫在天地間的一部厚重史詩,足可見證客家先民的智慧和汗水。成為客家農耕文明的一道奇觀。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贛南著名攝影家李雪明的第一張反映上堡農民在梯田中勞動的黑白照片在報紙上發表後,上堡梯田漸漸聞名全國,以至每年總有無以計數的攝影家、作家、畫家們一次次來到上堡跡世胡,走進梯田群。以照片、以彩畫、以詩文讓山裡的風情走向外面的世界,讓外面的遊人一批又一批走近上堡梯田,領略壯麗的風光。

④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歷史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邊緣,以游牧為生。1300多年前,氣候和生存條件的惡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遷移,最後在哀牢山脈定居下來,由原來的游牧民族演變為一個依靠梯田生存的農耕民族。

哈尼人的生活用具也逐漸由鞭具、鞍具變為了谷船、釀酒鍋等農耕用品,哈尼族的文化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年他們都有對水的祭祀,魚成為哈尼族的食物,同時也成為哈尼族的裝飾品,甚至在他們的傳說中,天、地、人都是魚的產物,曾經用來驅趕羊群的鞭子被祖先丟在了遷徙的路上,沒有留下任何記憶。

為了適應哀牢山氣候及整體的自然環境,哈尼人的村寨多建於海拔1400~1800米的半山向陽坡地,既避開了低海拔河谷地帶氣候炎熱潮濕和瘴癘流行的威脅,又躲開了高海拔地帶常年雲霧蒸騰和陰冷潮濕的弊端。那些建在半山向陽坡地上的哈尼村寨,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全年日照1630小時,降雨約1000毫米,氣候溫和、陽光和煦、降水充沛,最適宜人居。

他們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築大溝,把下瀉之水悉數截流,然後在大溝下安寨、開田,將截流之水用於梯田的灌溉。哈尼人在大山上挖築了4653條骨幹溝渠和無數小溝渠,單是能灌溉面積50畝以上的骨幹溝渠就達662條。條條溝渠如銀色腰帶纏繞在大山之間,保證了水稻種植的用水之需。

哈尼族的祖先在漫長的遷徙之路上,積累了豐富的水稻種植技術和經驗。從海拔100多米到海拔近3000米,如何灌溉好每一塊梯田,對於今天的水利學、工程學、管理學來說,都是一項難題。哈尼梯田灌溉的秘密是自然分水法。這種方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學,避免了因為水的利用而產生的糾紛。哈尼人根據具體情況,還制定了20多條規則,這種關於合理管理水資源的准則,使得每家的梯田都能夠及時、適量、均等地得到滋養。

哈尼梯田是哈尼人經過數千年時間方耕耘出的成果。時至今日,多數哈尼人依然過著原始、單純、周而復始的農耕生活。那麼,如何讓哈尼梯田得以保護和延續呢?經過13年漫漫申遺路,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這一座座優美的「田山」,彷彿就是做櫻大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書,直觀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與社會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繁衍生息的漫長歷史。這個民族擁有的不僅是梯田,他們吟唱的哈尼古歌代代相傳,《哈尼阿培聰坡坡》、《窩果策尼果》等史詩,都來自哈尼族原始宗教中巫師身份的「摩匹」的口頭傳承;他們舉行著神奇的葬制,向現代文明展示著豁達超脫的生死哲學。他們的民間故事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他們的風俗、禮儀、服飾、自然觀、飲食,無不充滿奇異的魅力和精妙的智慧,令現代社會嘆為觀止。而所有這一切非物質文化因素,都是作為世界遺產頌配的哈尼梯田文化生態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得以完好的保存和延續。梯田是哈尼人的命脈與精魂,哈尼族先民當初心懷對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在巍峨群山中建設家園、開墾梯田、耕種稻米。梯田的耕作需要人,需要傳統的稻耕技術。

然而,哈尼梯田傳統的生態農業模式,日漸受到耕作梯田勞動強度過大、收入低、新建山寨砍伐樹木和為提高糧食產量而使用化肥、農葯等的沖擊。年輕一代的哈尼人現在已不太願意從事這種傳統的耕種,他們更喜歡外出打工或在當地通過做導游以及生產和銷售旅遊產品來賺取生存之資。

盡管哈尼梯田目前還沒有出純豎現大面積拋荒現象,但耕種者大都是老年人,在插秧、收割時請人幫忙,或者全年僱人養護,收成也歸別人,以此來維持梯田的運作。

閱讀全文

與梯田講的是個什麼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國企事業 瀏覽:403
童話故事的丑小鴨變成什麼鳥 瀏覽:69
美女的數怎麼寫 瀏覽:436
獸醫經濟如何 瀏覽:381
去婦幼辦健康證需要查什麼 瀏覽:745
哪些肉類小零食比較健康 瀏覽:139
婚姻是怎麼過的完整版 瀏覽:328
長沙高塘嶺辦健康證在哪裡 瀏覽:607
故事黔驢技窮中的黔是什麼簡稱 瀏覽:861
健康系統已滿18歲怎麼還有 瀏覽:531
聚少離多的婚姻如何經營 瀏覽:992
受傷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508
政治經濟生活如何對外開放 瀏覽:961
婆婆在婚姻中什麼體驗 瀏覽:816
河北事業改革職教中心如何改革 瀏覽:837
婚姻線和兒女線怎麼區分 瀏覽:287
都是什麼病不能辦健康證 瀏覽:768
銀行放水提振經濟錢都流向哪裡了 瀏覽:846
辣木籽對人健康有什麼好處 瀏覽:249
農信公務員事業單位哪個更適合你 瀏覽: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