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故事用文言文怎麼說
5.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者②。
欲負而走③,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鍾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准備背著它逃跑。
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
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6.請君入瓮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後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瓮,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
興惶恐叩頭伏罪。 【譯 文】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
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
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
周興陰笑著說銀鄭:「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 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 進瓮里吧。」
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畝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8.唇亡齒寒 【出 處】 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原文(《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鋒耐頌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於盟府。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庄乎,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
3.望梅止渴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有一次,曹操率領部隊行軍時一時沒有找到水源,士兵們都乾渴難忍。於是曹操傳下命令說:「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結滿枝頭,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這話,。
冬至後105天為寒食節,又稱「禁煙節」、「冷食節」。
它與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只有一天之差。所以現在民間很多地方,都把二節合到一起過了。
不過在這個合二為一的節日中,寒食比之於清明是個次要又次要的角色。它既無資格與清明節「舉案齊眉」,也沒有能力與之「分庭抗禮」,按眼下商界流行的說法,它很象是一個曾有過輝煌,卻因經營不善、舉步維艱,終至被別家兼並的沒落企業。
它麾下那些原先燦然有光的文化元素也隨著歲月的磨蝕、名稱和形式的式微而漸至湮沒了。但是翻開史書細看,你會大吃一驚的發現,在久遠的古代,寒食原是個非常盛大的民間節日,清明只是它的輔節。
先有寒食後有清明,因有寒食而有清明。現在寒食節所處的這個卑微的局面,實在是主僕易位了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詩,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寒食節的原委。相傳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文公的兒子重耳為避後母驪姬的迫害,帶著一眾臣屬流亡國外。
途中少不得備嘗艱辛。話說這天行至衛國境內,重耳竟至餓到暈厥。
隨從介子推見狀,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給重耳吃了,以渡此厄。十九年後,君臣一行得以復國,重耳即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殺伐決斷,賞功罰過,手段真個了得。唯大封功臣之際,不知怎麼的獨忘了割肉飼己的介子推。
子推見狀,不願靦顏求賞,就回老家帶著老母隱居到了綿山之中。晉文公經人們提醒,想起子推,得知已然離去,非常後悔,帶人親自到綿山去找,但見群山逶迤,林海蒼莽,實在無跡可覓。
有大臣向文公獻計說:「介子推是個大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三面點火而留下一面,他害怕燒死老母,一定會從無火處負母而出。」此計本來大妙,無奈舉火時奸臣孤偃、趙衰來了個四面舉火。
正值春季草枯風高,大火著了三天三夜,介子推與老母無路可出,遂被燒死於一棵大柳樹下。 面對焚林余煙、焦黑屍身,晉文公不由得倒身下拜、頓足嚎啕。
眾臣見狀,無論真心假意,都也跟著大放哀聲,聲音響徹四野(介公嶺至今尚有「哀號坡」地名)。隨後,文公止哀傳令:一,在綿山為子推建廟,讓其享受四時祭奠;二,綿山改稱「介山」,綿山所在定陽縣改為「介休縣」;三,放火焚山的這天定為「寒食節」,全國軍民人等,此節前後一個月內嚴禁舉火煮食,只吃冷食。
此即為「寒食節」由來。介休,介休,介子推於此休矣!有的文章解釋為介子推在這里休息過的意思,豈不可笑! 至於清明節,緣於這樣一段故事:介子推死後,細心的人發現他靠在身後的大柳樹上,用脊背堵著一個樹洞,洞內有一片寫有血書的衣襟。
這就是介子推的遺書啦。遺書是一首詩。
詩曰: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君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第二年的寒食節,重耳又領著群臣來到綿山,在山下寒食一天,然後於第二天登山祭奠。這時,只見那棵死柳已然復活,萬條綠絛隨風起舞,十分的興盛。
於是重耳就把這棵復活的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這就是為什麼先有寒食後有清明,清明又比寒食晚一天的原因。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寒食習俗首先在山西流行。最初為斷火一個月,但人們不能耐受,多生疾病,曹操於是下令停止寒食。
後又恢復,但依次減為七天、三天,最後定為一天。細考寒食節的變遷,開始時只是個單一性、地方性的民間節日,節俗活動十分單調,僅有寒食和禁火,流傳區域止於並州一帶,但到南朝時,已傳至荊楚一帶。
「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雲頭。」
這是極寫杭州西湖寒食節的熱鬧場面。花天酒地,紅船滿湖,遊人如織,一派昇平景象。
由於統治者的重視和推薦,江南富庶之鄉的參與,平淡的寒食節逐漸豐腴起來,至唐代達到鼎盛,加入了諸如斗雞、走馬、郊遊、擊球、盪鞦韆等活動,演變為中華民族的重大傳統節日。 寒食節衰微的原因,其實仍在於它這個不近人情的習俗。
寒食清明,節當暮春,正是人們遊玩踏青、上墳祭祖的最佳時機,但是寒食節要求禁火,因此人們只能將掃墓活動定在清明,以便焚燒紙錢,這使得清明節變得越來越重要,加之到得後世,寒食焚火的習俗因紀念對象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及思想情感關切甚淺而日漸淡漠,故清明節後來居上,漸漸取寒食節而代之遂不可免。 不過也由此足證,寒食節是個典型的官方「行政命令」的產物,而非有的文章所謂「人民要表達對介子推精神的紀念」。
所謂的「介子推精神」是什麼?有人說是「忠孝兩全」。翻遍古今典籍,介子推並無經天緯地之才,黃鍾大呂之音,除了割肉焚身的一段佳話,他沒有在歷史上、在晉文公的霸業上留下任何別的印跡。
烈則烈矣,壯則壯矣,卻與「人民」何干?與「忠孝」何干?先說「忠」,若說割肉奉主是為忠,那為什麼晉文公搜山時他又避而不出呢?臣違君命是為「忠」嗎?寧願柳下作鬼,而不願作一個於國於民有用的諫礪之臣,是為「忠」嗎?若說「。
B. 故事,用在文言文中怎麼翻譯
1、舊事 舊業 如:知農不離其故事,則革必墾矣 2、先例 如:宣帝 循 武帝 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3、典故 如: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而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
C. 故事,在古文中什麼意思
「故事」在古文中的意思
1、舊事、舊業。
引證:戰國·法家《商君書·墾令》:知農不離其故事。
譯文:知道農民是不會放棄他們的本業的。
2、先例。
引證: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譯文:漢宣帝劉詢沿襲漢武帝的先例,延攬選拔有名望的儒家學者和有卓越才能的人在身邊。
3、典故
引證:宋·歐陽修 《六一詩話》: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而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
譯文:自從《西昆集》出版以後,當時的人都爭相效仿它。詩體產生了變化,而老一輩的先生擔心他們常用典故,文字語言生僻難懂。
4、節外生枝的事。
引證:《紅樓夢》第六一回:「吃膩了腸子,天天又閙起故事來了。」
譯文:吃厭煩了腸子,現在又天天鬧事了。
(3)古文有故事這句話怎麼翻譯擴展閱讀:
「故事」作為文學體裁
一、「故事」的發源: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像天地萬物都和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
二、「故事」的特點:
1、語言富於動性。
2、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復細膩的景物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作者不應該在故事中對人物或事件大加評論。
3、愛情故事主要以描寫男女愛情為基調,愛情文章探討愛情意義,描寫愛情的形式。可以用真實的事件做為寫作背景,或是美化了的言情故事。
D. 故事很長我用餘生給你講 這句話用文言文怎麼表達
要翻譯「故事很長,我用餘生給你講」用文言文來說,先來看看句子裡面的詞語可以用哪些文言詞語來替代。故事:事。很長:延之久。我:余。用餘生:以剩歲。給你講:曰於汝。「故事很長我用餘生給你講」用文言文可以這樣說:事延之久 余以剩歲曰於汝也。
E. 故事怎麼翻譯文言文
5.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悉伏》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者②。
欲負而走③,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鍾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准備背著它逃跑。
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
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6.請君入瓮 出處:唐•張鷟《朝野僉載•周興》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興與丘神績通謀,太後命來俊臣鞠之。 俊臣與興方推事對食,謂興曰:「囚多不承,當為何法?」興曰:「此甚易耳!取大瓮,與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圍如興法,來起謂興曰:「有內狀推兄,請兄入此瓮。」
興惶恐叩頭伏罪。 【譯 文】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 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 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 來俊臣嚴查此事。
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 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 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 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 勸我喝,邊喝邊聊。
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 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 說:「哦,請快快指教。」
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 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 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 進瓮里吧。」
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處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翻譯: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如螞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8.唇亡齒寒 【出 處】 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原文(《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於盟府。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庄乎,其愛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睜橡攜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者,其虞、虢之謂也。」
3.望梅止渴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有一次,曹操率領部隊行軍時一時沒有找到水源,士兵們都乾渴難忍。於是曹操傳下命令說:「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結滿枝頭,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這話,。
「故事」在古文中的意思
1、舊事、舊業。
引證:戰國·法家《商君書·墾令》:知農不離其故事。
譯文:知道農民是不會放棄他們的本業的。
2、先例。
引證: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譯文:漢宣帝劉詢沿襲漢武帝的先例,延攬選拔有名望的儒家學者和有卓越才能的人在身邊。
3、典故
引證:宋·歐陽修 《六一詩話》: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而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
譯文:自從《西昆集》出版以後,當時的人都爭相效仿它。詩體產生了變化,而老一輩的先生擔心他們常用典故,文字語言生僻難懂。
4、節外生枝的事。
引證:《紅樓夢》第六一回:「吃膩了腸子,天天又閙起故事來了。」
譯文:吃厭煩了腸子,現在又天天鬧事了。
(5)古文有故事這句話怎麼翻譯擴展閱讀:
「故事」作為文學體裁
一、「故事」的發源: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像天地萬物都和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
二、「故事」的特點:
1、語言富於動性。
2、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復細膩的景物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作者不應該在故事中對人物或事件大加評論。
3、愛情故事主要以描寫男女愛情為基調,愛情文章探討愛情意義,描寫愛情的形式。可以用真實的事件做為寫作背景,或是美化了的言情故事。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翻譯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1.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譯: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
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2.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翻譯: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
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
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其實他又怎麼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
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室中雕文盡以為龍。
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 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神無主。
是葉公非好龍也,夫似龍而非龍也。翻譯: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
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
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4.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 翻譯: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
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
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5.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譯: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
(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翻譯: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
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
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
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7.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翻譯: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便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是足夠的。
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
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那壺酒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沒有喝到酒。8.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憫:耽心、憂慮的意思。長:生長、發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謂:告訴。病:勞累。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趨:趕去。非徒:不僅只是。
(戰國時候),宋國有個農民種了一塊地。栽下禾苗後,他希望它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長得很慢,他心裡非常著急。怎樣才能讓禾苗盡快長高呢?
天氣很好,艷陽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後,他很得意地對家裡人說:「累死我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別翻譯了,現在人譯文言文,1000個人能譯出來1000個樣,會耽誤你持經意.直接找本佛教詞典和漢語詞典,再找一本簡繁字對照字典(其中幾部經文中都有對照,有賣的),來回倒著看.這種方法不行的話,就只好去佛學院了.沒別的招了,持經意,可不是小事,不能隨便找人來譯. 在古時,世尊涅槃後,由迦葉尊者主持集結僧團,由阿難尊者誦出大部分經文.參與集結的僧人,都是沒有涅槃的世尊的諸大弟子,像我們後來熟知的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羅睺羅尊者、大目鍵連尊者==,是僧團中的高僧帶著貝葉經文從天竺來到震旦,由當時授菩薩戒的弟子(很多人)在一起譯,一句話,就反復推敲,這一推敲就譯了一個月,現在的白話經文與文言文對照,有誤差.希望樓主,能精進努力學習文言文經文,早日受持經文.。
掩耳盜鈴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鍾者②。欲負而走③,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鍾況然有音⑤。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智伯消滅范氏的時候,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鍾,准備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鍾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
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鍾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鍾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只耳朵緊緊捂住。
害怕別人聽到鍾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了,這就太胡塗了。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買鞋子時,忘記把量好的尺碼帶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說:「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哲理評析]
故事中楚國人滑稽可笑的做法違背了哲學中物質與運動關系的基本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位物質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說,整個宇宙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之中,不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具體說,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人類社會到思維領域,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文中的楚國人,雖然看到了船、水、劍的客觀存在,卻忽視、否認了它們的運動,是一種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的錯誤表現。
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注釋
黔——音錢,就是黔州,在現今貴州省境內。
龐然——龐,音旁,龐大,形體或數字很大。龐然,身體高大的樣子。
應應然——小心謹慎的樣子。
駭——音害,驚駭,就是恐懼的意思。
遁——音盾,逃遁,跑開、逃避的意思。
搏——音脖,搏鬥,就是雙方對打。
狎——音狹,表示親近但態度放盪、不莊重。
踉——音狼,踉蹌,亂步行走的樣子。
喊——老虎跑哮、大叫的聲音。
柳宗元——人名,生於公元七七三年,死於公元八一九年,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作家,著有《柳河東集》。
評點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世界上有很多東西貌似強大,樣子很可怕,但其實沒有什麼可怕的。從而說明,革命人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敵人所嚇倒,而要充分想念自己的力量,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奪取勝利。
貴州這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進一頭驢來,運到之後卻沒有什麼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腳下。一隻老虎看到它是個形體高大、強壯的傢伙,就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了,隱藏在樹林中偷偷觀看。過了一會兒,老虎漸漸靠近它,小心謹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有一天,驢大叫起來,老虎嚇了一大跳,逃得遠遠的;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來來回回走動,但終究不敢向驢進攻。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又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了老虎。老虎因而很高興,心裡盤算著說:「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於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後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