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搜集資料,了解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並列舉幾個經典事例
一、屈辱歷史
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
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更是陷入了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狀況。
甲午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根據條約規定,把「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大片領土割讓給日本,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而且還造成了台灣和大陸難以彌補的隔閡,遺患至今。
它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從而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英、美、日、俄、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侵入中國,8月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中國政府賠償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毀茄約9.8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這實際上就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大清國國家應允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螞余源鐵路沿線要地。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
中國人民在遭受屈辱的同時,中國也一步步沉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部落後挨打的近代歷史,也是一部恥辱史。
二、事例
1、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1860年9月,於天津登陸的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城下,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幾萬守兵龜縮在城牆內(即如今二環路以內的范圍),郊外任由侵略軍劫掠。
10月6日,英法聯軍攻入海淀鎮,到處焚掠,當晚即侵入圓明園。少量拿著刀矛的清兵一戰即敗,護園大臣只好投水自殺。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眼花繚亂的侵略軍馬上開始了瘋狂的劫掠。
10天以後,聯軍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劫掠,英法侵略軍像發狂的野獸一樣,把園內珍寶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全部搗毀。至此,圓明園中的珍寶盪然無存了。
英法聯軍瘋狂搶劫圓明園之後,還不滿足。英使額爾金發表聲明說:「只有焚毀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於是,英國將軍們在他們的政府支持下發布了焚毀圓明園的命令。
10月17日,聯軍騎兵團就在園內到處放火。10月18日清晨,英國密克爾騎兵團3500餘人進園縱火,一時圓明園成了一片火海,火勢三日不熄。
一座經營了150多年,綜合中西建築藝術成就,聚集了古今藝術珍品和歷代圖書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壯麗宮殿和園林,在慘遭侵略軍大肆搶掠和焚燒後化為烏有了。
2、八國聯軍劫掠北京
1900年8月15日,經過兩天的激戰,八國聯軍攻下北京各個城門。清兵、義和團在京城各處與侵略者展開激烈的巷戰,仍無法阻擋八國聯軍的鐵蹄。15日晚,美軍在正陽門上架起大炮。
幾聲炮響,大清門(民國時改稱中華門,於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天安門被次第炸開。
紫禁城城門毫無遮攔地暴露在悶態侵略者面前。就在紫禁城被攻陷的當天清晨,慈禧太後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出京城。
城破之後,八國聯軍在午門廣場進行了一場「國際大閱兵」。英美俄日等國的侵略者們,穿著不同的軍裝,舉著不同的國旗,喊著不同的口號,全副武裝,列隊走過午門廣場。
簡短的閱兵儀式後,紫禁城的大門在禮炮聲中轟然打開,侵略者的隊伍浩浩盪盪開進了紫禁城。八國聯軍以征服者的姿態,完全接手了北京城。此後,京城百姓經歷了一年的亡國歲月。
為了滿足軍士的貪婪,各國將領允許士兵在北京城無所顧忌地燒殺搶掠三日。古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躪和摧殘。地安門至西安門的房屋被焚毀殆盡,前門至東四牌樓也是滿目荒涼。
八國聯軍不僅放火燒房,還破壞了許多精美的建築物。英軍將天壇偏殿改為磨坊,法軍將內務府大高殿的門座、殿宇亭座和門窗拆毀。先後駐扎過俄軍和英軍的頤和園也無法倖免。
京城百姓也遭到了八國聯軍的殘忍屠殺,僅在庄王府一處,就有1700多名義和團團民被屠殺。一次,法軍在一條死胡同里足足射擊了10分鍾,直至不留一人後才罷手。時人記錄北京城「死屍遍地,腐爛熏蒸,慘難寓目。
」許多清朝官員舉家自戮,「各處朝衣朝冠之男屍,補服紅裙之女屍,幾於觸目皆是。」怡親王被某國軍隊俘虜,被命令為士兵洗衣服,不但勞作極為繁重,而且還經常餓肚子,不堪受辱的怡親王最終選擇自盡。
戶部尚書崇綺在城破之前隨榮祿逃到保定府,當他聽說妻子率領全家自殺後,萬念俱灰,自縊身亡。
王公貴族之家尚且如此,平民百姓的境遇就更加悲慘了。城破之後,北京大街小巷回盪著婦女的慘叫和洋兵的淫笑。
時人記載,聯軍「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良賤老少,盡驅諸裱褙衙門」,「作為官妓」,任聯軍「入內遊玩,隨意奸宿。」
當時傳說「黑兵」見了女人就像發瘋一樣。許多婦女聽到槍響就投井,以至於一口井中曾打撈出五六具屍體。
八國聯軍對北京城的劫掠,不但是北京人心中無法彌合的創痛,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3、旅順大屠殺
中日甲午戰爭是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一場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而結束。
這場戰爭的結果,不僅導致了中日兩國命運的改變,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成為遠東戰爭的策源地,更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向殖民地與半殖民地淪陷的進程。
旅順作為這場戰爭的主要戰場之一,被日軍佔領後遭受了空前的屠城浩劫。1894年11月21日傍晚,日本侵略軍闖進旅順口,對平民百姓進行了持續三天四夜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見人就殺,婦孺不免」,屍骨堆積成山,碧血橫流成河,近兩萬人慘死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旅順大屠殺慘案」。
殉難同胞的「萬忠墓」就是這段歷史的真實見證。
4、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5、平頂山慘案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佔領中國東北,雖然中國政府軍隊撤出東北三省,但是民間抗日義勇軍一直在反抗日本軍隊。
日本軍隊在攻擊抗日武裝的同時,也經常屠殺抗日根據地的中國普通民眾以報復中國武裝的抗日行動。1932年9月15日,抗日救國軍第四路、第十一路進攻撫順,重創日本軍隊。
日本軍隊展開報復行動,於1932年9月16日將撫順煤礦附近的栗家溝、平頂山等村村民3000餘人集中,之後實施了滅絕性的屠殺,之後又追殺了聞訊逃亡的千金堡村24名居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頂山慘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大屠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旅順大屠殺:一段不能被忘記的慘痛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庚子劫——八國聯軍劫掠北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圓明園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近代史是中國發展的「清醒劑」
Ⅱ 中國近代屈辱史 簡略 100字左右
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隨後,西方列羨稿強接踵而來,發動了一系列侵華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給中國人帶來深重災難。然而,面對強敵,中國人兄閉孝民從來沒有屈服過。他們英勇反抗外來侵略,積極探索復興道路。
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浪高過一浪。在反對外來侵略的過程中,經歷抗爭、失敗、在抗爭的多次反復。
中國人民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反對國內態薯外反動派的斗爭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樣,近代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壓迫、追求民族獨立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2)近代屈辱歷史怎麼講故事擴展閱讀:
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開展革命斗爭迫切需要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到20世紀20年代初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正是這種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同時具備,才構成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的艱巨使命,歷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這是總結近代中國革命斗爭的經驗教訓所得出的基本結論。
Ⅲ 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事件
有: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
1、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轎嫌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這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
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閉州手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3、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
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於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卻因滬尾(今台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台灣島的戰略目的。
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䜣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後期台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法軍統帥尼格里也身受重傷。戰爭的失敗直接導致法國總理茹費里等內閣集體垮台。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於台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4、甲午中日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跡態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
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大清帝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Ⅳ 近代中華屈辱的歷史中華兒女奮力抗爭愛國愛民的故事
一、屈辱條約
1、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清廷原稱「萬年和約」,後世又稱「江寧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約於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租旅、伊裡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割讓香港島;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培型核事;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南京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一步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並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2、天津條約
清咸豐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爆發於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結束。
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3、北京條約
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
三個條約約文現存於台灣地區,典藏於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該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4、璦琿條約
又稱《璦琿城和約》,是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始予認可。
5、《馬關條約》
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配掘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二、中華兒女奮力抗爭
1、劉胡蘭
1946年秋,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幹部轉移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2、楊靖宇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
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3、張自忠
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制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
旋即被日軍殺害,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後,重慶成千上萬的人們哭拜英靈,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憤地唱著復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爛,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堅決為張自忠將軍報仇。翌年5月,其部在當陽地區將圍攻張自忠將軍的日軍酋首橫山武彥擊斃。
4、狼牙山五壯士
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5、趙登禹
為了有效消滅進攻陣地的敵軍,趙登禹要求部隊待敵進至百米之內,再突然出擊,以手榴彈炸,用大刀砍。由於兩軍混雜,使敵飛機、大炮、坦克無法發揮作用。入夜,趙登禹又利用敵軍警戒疏忽,率部從兩翼迂迴敵人側後,進行包抄襲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死傷甚眾。
戰斗中,趙登禹腿部被炸彈擊傷,但仍裹傷出擊率部眾與敵肉搏相拼。激戰數日,敵人多次攻擊不果,銳氣盡挫,中國軍隊取得喜峰口戰役勝利。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Ⅳ 近代中國所受的屈辱有哪些事例
1、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在狹義上指焚燒圓明園,廣義概念焚燒范圍不僅只是圓明園一處,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園等,其焚毀的范圍及程度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
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5)近代屈辱歷史怎麼講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物游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Ⅵ 了解中國近代的屈辱史,並列舉幾個。
一、屈辱史
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成為半前孫悶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
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更是陷入了積貧積弱、任人宰割凱春的悲慘狀況。甲午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它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從而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英、美、日、俄、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侵入中國,8月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
中國人民在遭受屈辱的同時,中國也一步步沉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部落後挨打的近代歷史,也是一部恥辱史。
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每每想起,都會痛徹肺腑。在近代中國走向衰落,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同時,解決民族獨立的問題成為中華民族的首要任務,一部中華民族抗爭史也由之而起。
二、事例
1、火燒圓明園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
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860年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禛(後來圓明園遺址的雍正帝),並賜名圓明園。
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10月17日,英國首席代表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捕獲的英法「僑民」十八人虐待致死為口實,照會清政府:「圓明園者,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也,誓必毀為平地」。
野蠻地英軍於10月慧彎18、19兩日,將北京西北郊的五園(即圓明園、暢春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園林焚為灰燼。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
英法侵略軍到達圓明園後把圓明園搶劫一空。之後,為了銷贓滅跡,掩蓋罪行,英國全權大臣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大火連燒3天3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圓明園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現僅存建築遺址,並建立圓明園遺址公園。
2、五卅(sà)慘案
五卅(sà)慘案(也稱為五卅血案,或寫作五▪卅慘案)因發生於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國主義愛國運動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5月30日,上海學生兩千餘人在租界內散發傳單,發表演說,抗議日本紗廠資本家鎮壓工人大罷工、打死工人顧正紅,聲援工人,並號召收回租界,被英國巡捕逮捕一百餘人。
下午萬余群眾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閘巡捕房門首,要求釋放被捕學生,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英國巡捕竟開槍射擊,當場打死十三人,重傷數十人,逮捕一百五十餘人,造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
3、八國聯軍侵華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國聯合軍隊。
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後以大清王朝戰敗,聯軍佔領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陝西西安,談和後清朝付出白銀4.5億為終。
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派遣士兵約23000人,軍艦約18艘,陸戰隊約540人總派遣的軍隊人數為23540人,奧匈帝國派遣的人數最小隻是象徵性派遣75人,日本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八國聯軍侵華是指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激起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擴大對華侵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聯合進兵中國。
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佔領北京。侵略軍在華屠殺人民,掠奪財物,踐踏中國主權。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鴻章等人乞和。
11月,侵略軍增至10萬分別入侵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並進兵山西。沙俄還單獨出兵17萬分六路入侵中國東北。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4、《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
《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5、《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
①、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詳情為賠償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該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奴役性條約。它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開啟了資本主義浪潮。
《辛丑條約》真確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關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辛丑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卅慘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燒圓明園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近代史是中國發展的「清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