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著名的美術家的故事
徐悲鴻
江蘇省宜興縣內有條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橋名屺亭橋。徐悲鴻於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原名壽康,年長後改名為「悲鴻」。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常應鄉人之邀作畫,謀取薄利以補家用。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
徐悲鴻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每日午飯後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還能為鄉里人寫「時和世泰,人壽年豐」等春聯。13歲隨父輾轉於鄉村鎮里,賣畫為生,接濟家用。背井離鄉的日子雖然艱苦,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並想借機學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後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遠的徐悲鴻在20歲時再度來到上海,開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日後的赴法留學打下了一定的法語基礎。其間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贊許和指點,增強了繪畫創作的信心。他還結識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吳道子、閻立本、李思訓,五代黃筌,北宋李成、范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為的支持下,他觀摩各種名碑古拓,潛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深得北碑真髓,書法得以長進。後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在日本,徐悲鴻飽覽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畫家能夠會心於造物,在創作上寫實求真,但在創作上缺少中國文人畫的筆情墨韻,無蘊藉朴茂之風。
徐悲鴻從日本歸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在京期間,相繼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旅歐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24歲的徐悲鴻到法國學習繪畫。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目睹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優秀作品。徐悲鴻深深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制。」於是,他刻苦鑽研畫學,並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弗拉芒格擅長於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本功訓練,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習,下午去敘里昂研究所畫模特兒,有時還抽空去觀摩各種展覽會。此期間他有幸結識了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每星期日攜畫到達仰畫室求教。達仰「勿慕時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畫的藝術思想對他影響較大,使得他沒有追隨當時法國日漸興盛的現代派畫風,而是踏踏實實地鑽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在繼承古典藝術嚴謹完美的造型特點的同時,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留學4年之後,徐悲鴻的繪畫水平已達到可與歐洲同時期的藝術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畫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由於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在那裡,徐悲鴻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於畫家康普,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並且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各種動物,以提高自己的寫生能力。
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後,便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一寸時光,在名師們正規而系統的訓練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鑽研下,繪畫水平日漸提高,創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體、風景為主題的優秀的素描、油畫作品,如《撫貓人像》、《持棍老人》、《自畫像》等。
徐悲鴻在旅歐的最後階段還先後走訪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義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羅馬及瑞士等地。美麗的異國風光令他陶醉,歐洲繪畫大師們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淺。長達8年的旅歐生涯,塑就了他此後一生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
技融中西 名垂畫史
學有所成的徐悲鴻在32歲這一年回到中國,開始在國內投身於美術教育工作,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他參與了田漢、歐陽予倩組織的「南國社」,積極倡導「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國精神」。他陸續創作出取材於歷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繪畫,這些畫作借古喻今,觀者從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摯之情。1931年日軍侵華加劇,民族危亡之際,徐悲鴻創作了希望國家重視和招納人才的國畫《九方皋》;1933年創作了油畫《徯我後》,表達苦難民眾對賢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國畫《愚公移山》,贊譽中國民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後勝利的頑強意志。除此之外,還創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現實題材,《灕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題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動物題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徐悲鴻在擔任政務、行政工作的同時,仍筆耕不輟地進行創作,滿腔熱情地描繪新中國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為戰斗英雄畫像,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搜集一點一滴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不幸的是,這一切藝術活動因畫家過早地離開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鴻的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畫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義的光與色的表現與古典主義嚴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結合。在早期中國油畫家中,傑出者首推徐悲鴻。在素描方面,徐悲鴻成績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繪畫訓練的習作,為他的國畫和油畫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又是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的藝術品。其一生中,僅畫人體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鴻在國畫方面的造詣也很深厚。他是國畫創新的藝術實踐者,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第一個把歐洲古典現實主義的技法融入到國畫創作中,創制了富有時代感的新國畫。以人們熟知的畫家的馬畫為例,從這類作品中既能欣賞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造型和筆墨之美,又能觀察到物象局部的體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鴻憑藉著他的天才智慧、堅毅的精神和畢生的努力,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少有的能夠全面掌握東西方繪畫技法的藝術大師。
② 明代有哪些著名的國畫呢這些國畫有些什麼故事呢
明代前期的繪畫從洪武、永樂、到宣德、成化弘治時期,基本上形成了三大體系,即一,繼承元代水墨畫的文人畫,二是宮廷「院體」繪畫,三是活躍也江浙一帶民間畫壇的「浙派」繪畫,這三部分中以宮廷和「浙派」繪畫在這一時期佔有重要地位。王履《華山圖》、
洪武、永樂時期為初級階段,宣德、成化、弘治為鼎盛期,到了嘉靖,萬曆以後,明王朝政治的腐敗,「院體」畫派隨之衰微,代表畫家初期的有:趙原、卓迪、周位、王仲玉等,鼎盛時期有:謝換、商喜、倪端、李在、石銳、周文靖等,他們技藝全面,師法南宋「院體」,成化、弘治之際,宮廷畫家主要以畫花鳥著稱於時,代表人物有:呂紀、林良、山水、人物畫主要有;吳偉、王諤成,正德時期朱端的人物、山水、石竹也是相當有水準的。
明代中葉以後宮廷畫派和「江浙」畫派趨於衰敗,取而代之的事「吳門派」,最有代表的就是「吳門四子」,也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唐伯虎)、仇英。
明後期主要有擅長花卉畫的徐渭,還有同時的周之冕、孫克弘、也是以花鳥畫著稱,畫法兼工帶寫,較為妍麗,別成一派。
明晚期繼吳派以後,較早的宋旭、顧正誼、董其昌三家,各自標榜門戶、相互影響。
③ 朱仁民的人物故事
從浙江舟山沈家門漁港往東,臨近出海口有個小島,在普陀山、朱家尖等島嶼包圍下,顯得極不惹眼。臨近高昌一看,卻又非比尋常:島嶼淺灘里、長堤上矗立著306尊花崗岩羅漢雕塑,或盤石而立,漏襪或把盞向天,或奮力掙扎,或庄或諧,亦喜或悲,而他們又有一個共同特點——全部面東而向,東面便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漲潮時,海水裡的羅漢只剩下頭、手置於水面,神靈活現;退潮時,返念激身態盡顯,個中滋味橫生。
島上兩座山坡連體而立,山門面東而開,遠觀如觀音入海,島上一日兩度潮,浪花吮吸礁岸、鹽花浸漬卵石。該島又名「蓮花島」,島主朱仁民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島主」,現任杭州潘天壽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院長。
落魄「島主」夢
命運總喜歡和人開玩笑。要說朱仁民的海島情結,就不得不提到他多舛的命運。朱仁民出身於畫壇大師之家,外公是赫赫有名的國畫大師潘天壽,舅舅是現中央美院院長 潘公凱,然而朱仁民七歲時卻因「出身問題」,隨父母遷到舟山島沈家門,開始了30餘年的海島「放逐生活」。
生活將他拋至天涯海角。他在島上當過漁民、鐵匠、救生員、教師……從張網、出漁、刷漆、打鐵、教書到游泳池救生員、舞台設計、美術幹部,35年中,他的行蹤遍布這片東海之濱。
從小的耳濡目染,使朱仁民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打魚的閑暇,他也會潛心學習素描。他的身體里流淌著家族傳承下來的藝術天賦——他自學的繪畫,不僅獲得國畫大師陸儼少「將門虎子、潘老遺風」的稱譽,還獲得1979年全國美展的銅獎,與丁紹光、羅中立等人一起被譽為畫壇新星。
如果不是此後再一次遭遇「命運的玩笑」,或許他早已在藝術界功成名就。1981年,他正在創作一幅300米×3米的中國畫巨作《大道·海天篇》時,竟然從高架上摔下來,造成腰椎損傷,醫生當時斷言:「你再也站不起來了。」當上世紀80年代轟轟烈烈的全國水墨運動展開時,他只能躺在普陀山上破敗的隱修庵中靜養——他每天靠母親的兩個學生輪流送飯。 朱仁民躺在床上,每日所見,就是窗外靠近舟山沈家門的那個尚不知名的小島。生活的苦楚,孤單的心境,讓他悟透了很多人生道理。在摔傷4年多後,奇跡發生了,朱仁民又重新站了起來。他光著腳,眼中噙著淚,對著普陀山跪拜,又對著大海叩首。他記得那年是1984年,買島之夢就此萌生。他決定有生之年在這座曾日日所見的懸水島上實施自己的藝術構想:將自己對藝術、自然的崇尚合二為一,打造一件大地藝術品,一個藝術之島。
朱仁民離開普陀山後,四處雲游,他先到新加坡,後漂泊至加拿大,又從加拿大到歐洲,坎坷鑄就了他的堅毅。
1992年,朱仁民回國,在杭州創辦了潘天壽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當時國內景觀設計行業仍是空白,這為他帶來了大量財富。1996年,朱仁民在舟山1399個島嶼里,選擇了那個沈家門海港邊的小島。那年,他支付了9萬元,獲得了荒島的40年的使用權,並把小島取名為「蓮花島」,自號「蓮花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