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孔子的生平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生平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20 10:01:05

A. 孔子生平事跡簡介

一、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游戲。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山。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襪大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15]。郯子博學多才,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二、適齊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溪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的文化。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只好辭退孔子,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三、初仕魯國

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後做司空,再升為大司寇,期間亦行攝相事。

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在此事件中「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

魯定公十三年,孔子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策劃實施「隳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但圍攻郕邑的攻勢功敗垂成。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誅殺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認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後世學者所杜撰。

由於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使魯定公不問朝政,並讓孔子與魯定公、季桓子等人之間在道德與政策上的分歧難以彌合,最終孔子去魯適衛。

四、周遊列國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五、留衛期間

孔子到了衛國,在前往陳地時,途經匡城,顏刻舉策指著郭外缺口說:「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誤告首豎以為是魯國的陽虎,而遭圍捕。子路感到憤怒,奪戟准備交戰,但被孔子阻止。過程中孔子曾與顏回失散,一度以為顏回已死。

衛靈公提供孔子與仕魯時同等的俸祿。居住一段時間後,遭人誣諂而離開。

孔子在蒲城滯留幾個月後返回衛國。拜見衛靈公夫人南子時,孔子朝著北面,低頭俯地,不正視;夫人南子亦於帷幕中再拜孔子。子路得知後,為此事甚感不滿,表面上不說,但孔子心裡明白,孔子便對著子路向天發誓說:「我如果不對的話,就讓老天厭棄我吧!」數月後,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游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感嘆:「我從未見過像愛好美色那樣愛好道德的人啊!」便離開衛國。

六、過宋之危

孔芹早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弟子打算盡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七、相失於鄭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八、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伐蔡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九、晚年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前479年3月9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歷3月9日,格里歷3月4日,夏歷二月十一),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孔子的生平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潛心致力於古文獻整理,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為核心,「仁」即「愛人」,倡導推行「仁政」,且應以「禮」為規范,「克己復禮為仁」;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其深遠。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B. 孔子的生平事跡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家世與生平
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後裔。如果把傳說與信史結合起來,子姓孔氏有著顯赫的世系。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娀氏之簡狄生契。契的後裔湯建立了商王朝。周滅商後,封紂的庶兄微子啟於宋。微子啟傳位於其弟微仲。微仲後四世弗父何讓國於弟,為宋卿。弗父何後四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孔氏。孔父嘉後三世防叔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梁)。

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72歲時娶18歲的顏征在,生孔丘仲尼。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征在曾見到麒麟。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2],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周時尺寸,大約1.76米,一說1.83米),被稱為「長人」。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宏睜先師」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我、端木賜。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原憲、公冶長、樊須、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對古籍的整理編修
相傳《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使用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寄託孔子的政治理想。(現在一般認為《春秋》是孔子對魯國原始國家歷史材料進行編輯後寄託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春秋》非孔子所編撰。)《春秋》一書所載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稱為春秋時代。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書,是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獻:《論語》。漢代定型的《禮記》一書中也有關於孔子思想的記述(如其中的《大學》 及《中庸》等),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孔子家語》一書,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之說,近年來,逐步得到學界重視。南宋時,朱熹將《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反映被稱為亞聖的孔丘之後最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四書集注》,是謂四書。四書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易經)、《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

孔子與中華文化
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論,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獨尊儒術」後,中華文化從此和孔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國學大師柳詒征以孔子為蔽碰歲「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由於齊相國晏嬰的反對,孔子幾年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吵埋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其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陳、蔡之間絕糧,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衰。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後,孔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C. 孔子生平事跡

孔孔子出生平凡,卻有著驚人 事跡 ,你知道他身上什麼事跡。下面由我列舉幾個關於孔子生平主要經歷,希望你喜歡。

孔子的人物生平簡介

1.貴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周 初三 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貴族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這就是其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2.聖人降世

叔梁紇的正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小妾為他生了長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叔梁紇請求顏氏讓她三個女兒之中的一個立為妾,顏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於是徵求三個女兒的 意見 。長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兒顏征在(顏徵在)願嫁叔梁紇。顏征在時年不滿二十歲,而叔梁紇已經六十六歲,年齡相差懸殊,兩人為婚於禮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並且 懷孕 ,故謂之“野合”。孔子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歷公元前551年,格里歷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時於陬邑昌平鄉誕生。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yú dǐng,意為頭頂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冊稿碼“仲尼”。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記·孔子世家》說。

3.早年經歷

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於防。 叔梁紇死後,顏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於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所以稱自己雖然已經十五歲了,但志向在於做學問。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敬凳親顏征在去世。這一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迎娶了宋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生涯事跡

4.步入仕途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 天下 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魯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來到魯國朝見,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

5.魯國內亂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孔子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州哪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晉魏獻子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這可以說是仁義了。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晉國鑄刑鼎。孔子認為晉國的滅亡,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已經40歲了,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

6.出仕修經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眾多弟子跟著孔子走遍各國,跟隨他學習。 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到陽虎,後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確表態,隨後孔子被升為小司空。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魯國大治。離開魯國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隳三都的 措施 ,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D. 孔子的生平事跡簡介

孔子生平事跡
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 余歲時開始授徒講學.
魯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後升為司空和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並用,收回被齊國侵佔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後,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後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 ,遂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飄泊生涯 ,時孔子 55 歲.孔子 14 年中先後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 484 ),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 68 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 .
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 語》中.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敬鄭纖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穀生焉」 ,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並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迴避了關於人死後是否變鬼的問題.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准,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認為「過猶不及」.孔子主張恪守「中道」,如《論語》記載 ,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叢數主張「德刑並用」,「寬猛相濟」; 對學生,性格過於進取的加以遏制,過於謙退的加以鼓勵.孔子反對過激的言行,但同亮仿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的「鄉願」行為,稱「鄉願,德之賊也」.
孔子注重社會倫理問題,把禮看成是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區別華、夷的標志.他譴責破壞周禮的行為,對魯國季氏竊用天子之禮,「八佾舞於庭」 極為憤慨,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張「正名」,試圖用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產生變化的社會現實,要求人們「克己復禮 」 .但是,在不違背周禮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結合時代的變化對周禮的具體內容有所損益.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已廣泛使用,孔子賦予了它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范疇之一.
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雖具有一些傳統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當時是有利社會進步的.所以在戰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漢以前並未受到統治者的特別重視.
漢代以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孔子的思想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視.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對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以後,歷代統治者進一步採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 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的需要,片面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五四運動以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進步思想家的批判.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的一些學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學工作者,對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統的研究和評價,取得了很大成就.
孔子思想學說主要匯集在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中,《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亦有有關孔子言行的記載.

E. 孔子一生的經歷

孔子的家族祖上曾經是殷商的後裔,原本是宋國的臣民,後來宋國出現內亂,孔子的父親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名字叫做叔梁紇,在當時的魯國是出名的勇敢之士,叔梁紇先娶了施姓。

施姓女子為他生下九個女兒,只生下一個兒子,叔梁紇為兒子起名孟皮,但是孟皮先天殘疾,他的腳患有疾病。這樣一來,殘疾的兒子並不適合繼嗣,所以叔梁紇一直計劃再娶。叔梁紇果真在晚年的時候,續娶了一個女子顏氏,顏氏非常的年輕,叔梁紇老當益壯,兩人結婚後生下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孔子。

孔子之所以聰明,人們傳說是因為他的母親,因為他擁有母親年輕的基因,也擁有父親成熟的基因。孔子年幼時聰明好學,知識非常的淵博,孔子繼承父親的優點,生的非常的高大,而且不僅詩書禮儀精通,對於騎射音樂也都很有研究。孔子長大後曾經做過倉庫管理員,隨後憑借出色的能力,在仕途上一路升遷,最後坐到了宰相的位置。

但是當時魯國君主受到蒙蔽,孔子因此受到打擊,之後他選擇游歷諸國,但是所到之處其思想不被統治者接受。政治上遭受到了失敗,使得孔子將精力全部放到了教育事業上。孔子打破了公立教育的壟斷性,建立起第一個私利教育學校,使得許多貧窮臘返子弟都受到了教育。

(5)孔子的生平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輪判飢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

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沖族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F. 關於孔子的生平事跡簡介

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下面是我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 事跡 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的生平事跡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時,孔子出生於春秋末期的魯國陬邑,也就是當今的山東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 家和 政治 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從宋國逃出來的殷遺貴族的後裔,宋國夏邑是其祖籍,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過著清貧的生活。三歲時,父親就離開人世。母親顏氏就帶著他離開出生地尼山,來到闕里。生活拮據的他,做過許多工作來補貼家用。雖然經濟上困難,但也抵擋不了孔子對求學的熱情。孔子聰明早慧,對知識非常的渴求,經常去 拜訪 各位名師,請他們指教,向他們學習。

17歲時,孔子的母親顏氏離開人世。孔子多方打聽才將父母親合葬在一起。19歲時,給貴族擔任職事,管理東西。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後一年便有了第一個兒子孔鯉。23歲,孔子開始招收徒弟,在民間進行講學,開設了私人講學之風,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還到各國去周遊講學,推廣“仁”“禮”的思想,傳播教育 文化 ,開創了儒家思想。除此之外,曾擔任國家官職,與權貴斗爭;雖然多次遭遇艱險,但還是有幸的存活下來。

晚年被接回魯國,雖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間,他專心編著了《春秋》等書籍。73歲逝世,死後葬在了泗水。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一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孔子資料簡介
孔子被世人尊稱為“孔聖人”,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他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開創了一個思想核心為“仁”和“禮”的思想學派。孔子不僅是個偉大的思想家,他還是一個頗有成就的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以子為姓,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孔子從小就刻苦好學,從他在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老師時卻還是認為自己的學問不夠,選擇不遠千里地前往洛陽拜老子為師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對追求學問的熱衷。孔子曾帶領他的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以增加自己的學識和見聞。晚年時期回歸後,孔子仍舊繼續他講學事業,培養學生,同時他還對六經等古籍進行整理和修訂。而世人皆知的《論語》不是孔子自己所著,是由他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所記錄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的,書中有不少可供人學習的孔子 典故 或孔子的言行。

孔子是哲學思想上的大家,他崇尚仁義、禮樂,提倡德治。在推崇人道精神的同時,孔子還注重建立制度以維持社會秩序。孔子還提出了利與義之間要更為重視道義的義利觀念,以及重視民生,先富後教的經濟思想。除了在道德和經濟方面,孔子在其他領域比如 旅遊 方面、藝術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思想成就。而這些使孔子成為偉大思想家的同時,也對中國 傳統文化 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與子路的 故事
孔子是子路的老師,但是更多的時候兩個人卻像一對好朋友,不僅僅因為子路可以直言不諱,更是因為子路可以頂撞孔子,批評孔子,可能這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唯一的,所以孔子對子路的評價也是比較高的,子路對於孔子也是非常尊敬的。

子路對孔子是尊敬的,雖然一開始的時候子路見了文弱的孔子有點不屑,孔子教導其要學習,子路說“何學之有?”可見其傲慢與伉直。孔子也不生氣,說,要是能夠裝上羽毛,裝上鋒利的箭頭做成一隻弩箭,那麼不就射得更加的深了嗎?於是子路拜謝,說“敬受教。”可見子路是魯莽的,而孔子對於子路也是大度的。而聽過孔子的話後,子路立即對孔子表現出了尊敬。

在子路與孔子相處的過程中,子路有問題總是向孔子積極的討教,比如子路問強、子路問孔子怎麼治療國家等,同時子路也毫不諱言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與孔子不同的 意見 ,比如孔子在衛國的時候去見南子,子路就非常不贊同,孔子也並沒有擺出師長的架子,而是積極主動的向子路解釋,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並沒有將子路完全的當做是一個弟子。

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總是積極的啟發自己的弟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子路總是第一個發言的,孔子問學生們的志向的時候,子路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志向,願意與朋友共用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一起乘坐自己擁有的車馬,一起共用好的衣服,即使是弄壞了也無所謂,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子路的豪放。

孔子與子路之間在長期的共處下也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信任,孔子在周遊列國找不到施行自己思想的國度的時候,想要紮起小木筏漂流出海,孔子說,跟隨我的可能只有子路了,子路聽了很高興,可見兩個人是互相信任並且推崇的。

孔子與子路的情誼是相當深的,孔子對子路也是相當了解的,聽說衛國發生政變後,孔子就說“子路死矣!”真的知道子路慘死,孔子在中庭大哭,甚至是“覆醢”。顏回死了,孔鯉死了,後來子路也死了,孔子受到接連的打擊,於是在子路死後一年,公元前479年也去世了。

猜你喜歡:

1. 孔子的生平簡介

2. 顧維鈞的主要事跡介紹

3. 孔繁森個人事跡材料

4. 孔子生平故事

5. 范仲淹個人事跡簡介

6. 孔子生平事跡

7. 孔子生平事跡

G. 孔子的生平簡介_孔子的生平事跡

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那孔子的生平簡介是怎樣的?孔子生平有哪些 事跡 介紹?下面是我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簡介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的生平簡介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就是說要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而在 教育 方面,孔子施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說根據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思想對中國的發展乃至整個世界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世界十大 文化 名人的首位。

孔子出身貴族,是商湯的後裔,商並派姿亡後,微子啟建立了宋國,死後傳位給弟弟微仲,其後世得孔姓。孔父叔梁紇六十六歲娶得顏氏之女顏征在,彼時顏征在還不滿二十歲,年齡相差有點大,這在當時於理不合,所以兩人住在尼山,後得孔子。

孔子三歲時父親病逝,被父親的正妻趕出家門,孔子長大後深知努力學習的意義,志在學問,後踏入仕途。魯國內亂時,孔子逃到齊國,齊國大夫欲加害於他,後又逃回魯國,經過這么多年磨練,已小有成就。與季氏出現矛盾後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旅途,絕絕先後到過衛國、陳國、蔡國、葉國等國,均未得到重用。最終回到了魯國開創私塾,專心教學。公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三歲時病逝,很多弟子為他守墓三年,只有子貢一人守了六年。孔子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了《論語》。
孔子的生平事跡
孔子學習非常的刻苦,並且要完全掌握知識的精髓深意才能滿意。有一次,孔子向魯國的著名樂師師襄子學習彈琴,孔子一連十天練習同一首音律仍然沒有要求開始學習新的 樂譜 曲子。一日,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已經可以開始學習彈奏新的樂曲了。”孔子反對道:“我雖然熟悉了彈琴的形式。但是還沒有掌握演奏優美音律的方法啊。”又過了段時日,師襄子建議孔子:“你現在已經掌握演奏音律的技巧了,可以開始學習彈奏新的樂曲了。”孔子繼續反對說:“我還要掌握如何領會演奏音律時的意境啊。”

這樣又過了段時日,師襄子催促說:“你已經領會到這首音律的意境了,可以開始學習彈奏新的樂曲了。”孔子則肅穆地回答:“不,我還沒有感受到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然後又過了段時日,不待師襄子催促,孔子恍然大悟的說:“我感受到這首曲子作者的思想了,雄姿英發,帝王之相,古時的聖賢之王啊。這只能是周文王的樂曲吧。”

師襄子聞聽後,佩服得五體投地,贊賞道:“您說的很對,這首樂曲就是周文王的《文王操》啊。”
孔子簡介
孔子,春秋時期人,以子為姓,氏為孔,名為丘,字仲尼。他出生在如今的山東曲阜,而原籍則在現今的河南商丘。孔子之名不論是在 歷史 上還是現在都被人們廣為熟知,他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政治 家。

孔子曾跟隨老子學習,學成後帶領著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晚年時孔子修訂了《詩》《書》等六經。據傳,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德才兼備的人有七十二個。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以及他弟子的弟子將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語行為和思想記錄下來,並整理成冊,命名為《論語》,此書後來成為了儒家的經典典籍。

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孔子創始的儒羨物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和“仁”,他主張道德上的仁愛思想、政治上的禮治思想,並且崇尚世界大同, 天下 為公。不僅是道德與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例如他提出了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富民思想;因材施教、不恥下問的教育思想;重視實事求是的史學思想等。從孔子的各種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並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同時還是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大家。

孔子一生成就無數,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備受世人的贊美和傳頌。後人也利用了建孔廟、建祠堂、拍電影等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偉大的人,使他的事跡得以一直被流傳。

猜你喜歡:

1. 聖人孔子的生平事跡

2. 文聖孔子的生平

3. 王陽明生平簡介

4. 孔子的歷史簡介

5. 歷史人物孔子的身世

6. 孔子孟子的簡介

H. 孔子的生平故事

了解一個國家就要先了解它的歷史,歷史故事是讓我們最容易了解中國歷史、外國歷史、世界歷史、清朝歷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歷史最快捷方法。經典歷史故事等你來品味。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孔子的生平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一、艱難的童年。

公元前550年前,孔子的父母(66歲的著名勇士「叔梁紇」和16歲的純情少女「顏征在」)相愛,他們沖破禮法的種種制約勇敢地結合在一起。由於他們的結合不符合禮法,故稱「野合」。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誕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內「尼丘」山的一個山洞中(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歲時,父親叔粱紇去世,享年69歲。其正妻施氏大權在握,孔父之妾施氏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因患小兒麻痹症而殘疾,備受歧視高鎮。19歲的孔母顏征在無法在孔家立足,帶著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內闕里,過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受人歧視的艱難生活。

15歲時,孔子立志做學者。

17歲時,年僅33歲的孔母顏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會的歧視心力交瘁而死。

二、青壯年時期

19歲時,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賜鯉魚表示祝賀,故孔子為其子取名為鯉,字伯魚(伯表示排行老大)。

20歲時,孔子開始當「委吏」,管理倉庫。第二年,孔子開始當「乘田」,管理畜牧。

27歲時,孔子開始創辦私人學校。此後,孔子擁有了較高的聲譽。

35歲時,魯國發生內亂,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魯昭公,魯昭公敗逃。孔子離開故鄉到了齊國。第二年,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第三年,齊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謀害孔子,孔子逃回魯國。

三、政治上的輝煌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時,擔任魯國首都的市長「中都宰」,政績卓著,四方則之。

第二年,孔子升任小司空,管理司法部門。後升大司寇,並代理宰相。夏天孔子隨魯定公與齊侯相會於夾谷。孔子識破了齊國劫持魯定公的陰謀,並逼迫齊國歸還了侵佔魯國的土地,取得了魯國外交史上最輝煌的勝利。

第三年,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大治。

第四年,為鞏固魯國中央政府的權力,削弱三桓的勢力,孔子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欲拆毀三桓都城的城防。三桓中,孟孫氏和叔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墮都。兩家墮都後,三桓中的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拒絕墮都,並得到孟孫氏的暗中支持。墮三都的`重大行動半途而廢。

第五年春季,齊國因魯國任孔子為大司寇而大治,恐其強盛,故採用美人計,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魯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只好離開魯國到國外尋求機遇。

四、周遊列國

公元前497年,55歲時,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這年春天,孔子到達衛國。十月,孔子受諂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師徒又遭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7歲時,孔子返回魯國。五月,魯定公死,魯哀公立。

59歲時,孔子見不能得到重用,又離開魯國,再次來到衛國。孔子與衛靈公政見不一,只好離開衛國西行,經過曹國到達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於孔子,孔子微服而逃。

60歲時,孔子經過鄭國到陳國。在鄭國首都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時,孔子離開陳國前往蔡國。

62歲時,孔子離開蔡國往葉。後又離葉返蔡。

63歲時,在陳蔡之間,孔子師徒被圍困絕糧,許多弟子因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到達楚國,楚君欲重用孔子,並欲封500里地給孔子,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只好離楚返衛。

67歲時,孔子夫人亓官氏死。

68歲時,孔子在弟子們的擁戴下,季康子派人用錢迎孔子回歸魯國。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至此結束。

五、晚年生活

孔子回到魯國後,很受尊敬,享受國老的待遇,但政治戚殲粗上得不到重用。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改唯樂。

69歲時,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去世。

70歲時,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去世。

72歲時,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衛國的政變中遇害。

公元前479年,73歲時,孔子去世。魯哀公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守墓六年。以墓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為孔廟。

閱讀全文

與孔子的生平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個男明星的喜歡列表都是美女 瀏覽:884
男生說我野生美女怎麼回復 瀏覽:631
經濟和法學哪個好考研 瀏覽:969
我們認為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177
哪些經濟類的專業對創業有好處 瀏覽:882
平度幸福村在哪裡 瀏覽:640
工地健康證怎麼收 瀏覽:400
紅旗渠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846
愛情怎麼做到有始有終 瀏覽:604
三亞灣住哪裡經濟劃算 瀏覽:861
幸福里傢具城怎麼樣 瀏覽:988
舟山企事業單位食堂哪裡找 瀏覽:248
南寧與貴陽哪個城市經濟好些 瀏覽:890
浙江嘉興有哪些美女 瀏覽:559
幸福是什麼免費下載 瀏覽:169
什麼是國企事業 瀏覽:409
童話故事的丑小鴨變成什麼鳥 瀏覽:73
美女的數怎麼寫 瀏覽:441
獸醫經濟如何 瀏覽:384
去婦幼辦健康證需要查什麼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