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你知道嗎茶葉,神農架,斷腸草是怎麼來的
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荼」即是「茶」字的前身。神農是中國上古時代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形象。傳說他不僅是中國農業、醫葯和其他許多事物的發明者,也是中國茶葉利用的創始人。神農是五帝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山洞裡。傳說他身體透明,頭上長有兩角,牛頭人身。因為他重視火德,火又是炎熱的,故稱「炎帝」。
神農嘗百草的時候,經常吃到有毒的植物.他就用「查」來解毒。可有一次, 神農發現一株長著黃搜橡盯色小花的植物,它的葉子還會一張一縮,奇怪極了,便採下葉皮吃進嘴裡,誰知這個草有劇毒,世和神農還沒來得及吞食隨身攜帶的「查」,毒性就發作了。後人們非常傷心難過就把那株草取名為斷腸草。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就奉他為葯王神,並建葯王廟,代代祭祀。後來還有人寫了一本《神農本草經》,表達對神農的敬意。
❷ 茶的來源(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1、茶的原產地是中國,傳說將茶作為飲品,發源於神岩辯老農氏。上古時期神龍氏嘗百草,期間在茶樹下支鍋煮水,偶然茶葉飄落,令神龍氏煮出了清香四溢、飲用完神清氣爽的茶水。
2、自神龍氏發現茶後,魯周公將其廣泛傳播開來,使無論平民百姓、達官貴人皆可飲茶,之後,茶葉繼續發展,廣泛傳播於海外,同時在唐宋時期最為興盛,於明清時期傳播達到巔峰。
3、根據典籍記載,正式的茶文化是在兩晉北朝的時期生成。茶文化最早產自於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古人認為飲酒醉人,而喝茶能夠明灶扒智,提出「以茶養廉」的想法,逐粗升漸興起清淡之風,並廣泛將茶水用於飲宴。
❸ 「神農中毒,得茶而解」,什麼時候流傳的這個傳說
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虧茄態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長年累月地跋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 按照這個記載的話,應該是還沒有製作過的茶樹的原葉了。
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裡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❹ 關於神農的神話故事有哪些
1、神農嘗百草
一次,神農氏采葯嘗百草時中毒,生命垂危,他順手從身旁的灌木叢中扯下幾片樹葉嚼爛吞下去,用以解飢療渴。奇跡出現了,這幾片樹葉救了神農氏的命。
於是,神農氏將這種樹葉命名為「茶」,並倡導植茶、喝茶。現代科學證明,茶葉的茶單寧等物質的確能抗菌殺菌、消炎解毒,而且具有防癌功能。
2、鏟草興鋤
鏟草興鋤傳說,神農時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後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草也不死了。
沒辦法,人們拿鏟子鏟草。地曬幹了,鏟草費力氣。有的勁使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扒,比鏟著得勁。從此有了鋤。
為了懷念他,舊時的葯鋪里,常掛著一幅畫像,那是一個濃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圍樹葉、手執草葯的人,他就是「神農氏」。
3、延齡草
一次,神農氏在深山老林采葯,被一群毒蛇圍住。毒蛇一起向神農氏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神農氏於死地。神農氏寡不敵眾,終被咬傷倒地。
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來救我。」王母娘娘聞聽呼聲後,立即派青鳥銜著她的一顆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盤旋窺瞰,終於在一片森林裡找到了神農氏。
毒蛇見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青鳥將仙丹喂到神農氏口裡,神農氏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青鳥完成使命後翩然騰雲駕霧回歸。
神農氏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一張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發芽長出一棵青草,草頂上長出一顆紅珠。神農氏仔細一看,與仙丹完全一樣,放入口中一嘗。
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興地自言自語:「有治毒蛇咬傷的葯方了!」於是,給這味草葯取名「頭頂一顆珠」。後來,葯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4、茶葉
神農氏嘗百草時,隨身帶著一隻能看到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幫助他識別葯性的活「儀器」——獐鼠,又名「獐獅」。民間有「葯不過獐鼠不靈」之說。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瀉不止。
神農氏把它放在一棵青葉樹下休息,過了一夜,獐鼠奇跡般地康復了,原來是獐鼠吸吮了青樹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農氏摘下青樹的青葉放進嘴裡品嘗,頓感神志清爽、甘潤止渴。
神農氏教人們種了這種青樹,它就是現在的茶樹。這就有神農架民間傳唱著「茶樹本是神農栽,朵朵白花葉間開。栽時不畏雲和霧,長時不怕風雨來。嫩葉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戶都喜愛」的山歌。
5、賜劍斬惡龍
上古時期,大九湖水清如鏡,鑲嵌在高山之間、大宮的仙女常下凡到湖中洗澡,炎帝神農氏也常在湖中浸洗葯草。後來,湖水被幾條惡龍霸佔,湖水被攪成了泥漿,腥氣沖天。
從此,仙女們再也不敢來洗澡,周圍數百里的黎民百姓也不得安生。當時有一年輕的獵人居住在湖邊,有一手生擒猛虎的好武藝,卻未斬過蛟龍。
一天,他偷偷觀看著惡龍混戰,有的口吐烈火,有的口伸利劍,有的飛沙走石,有的噴水千丈,撕來咬去,不分勝敗,只攪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獵人十分憤慨,拉開彎弓,連射九箭,可是卻沒有傷著惡龍一片鱗甲。獵人回到家裡正納悶,突然想起爺爺說過,斬龍要用斬龍劍,而且聽說只有神農氏才有此劍。
於是就去木城請求神農氏賜劍。獵人來到神農頂,看不見木城的蹤影,疲勞極了,索性坐下歇息,一會兒便進入了夢鄉,見一位白發老翁說:「這些孽龍,都是山中巨蟒,久煉得道。
互相爭奪九湖這個仙地,應該把它們斬了。」說著,給他一把寶劍,銀光閃閃,寒氣逼人。獵人醒來果然發現手中有把寶劍,精神倍增,連夜急奔湖邊,跳進湖裡,把這些惡龍全殺了。
❺ 神農發現茶葉的傳說故事
在古時候,神農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嶺採集草葯,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葯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草葯的性能。有一次,神農為了給人治病,到深山野嶺去採集草葯。神農采來了一大包草葯,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隨後分別品嘗草葯。神農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頓時感到口乾舌麻,頭暈目眩,他趕緊找一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休息。
這時,一陣風吹搭旁來,樹上落下幾片綠油油的帶著清香的葉子,神農隨後揀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沒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頓時感覺舌底生津,精神振奮,剛才的不適一掃而空。
神農感到好奇怪,於是,再拾起幾片葉子細細觀察,他發現這種樹葉的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的樹木不同,便採集了一些帶回去。回家後,神農研究半天,神農中是沒有發現什麼妙用。
神農准備煎葯時,打開鍋蓋,准備放葯時,一陣輕風拂來,神農採集的奇怪樹葉飄進水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這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
神農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身體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
從此,茶葉便被發現了!
石竹的傳說
不知是哪朝哪代,在東北的一座大山中住著一戶普通人家,姓石。老兩口只有一個兒子名叫石竹。家裡沒有財產沒有土地,全靠石老漢進山挖葯為生。不幸的是石竹呀呀學語的時候,石老漢在一次進山挖葯時摔死了。從此,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銀槐,日子過得更艱難。石竹媽一人挑起了撫養兒子的重擔,她每天進山挖山貨去換點糧食,摻和著野菜一起熬粥吃。就這樣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石竹媽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將石竹拉扯長大成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
窮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石竹這孩子樣樣都好,里里外外幫襯著媽媽。只是打小吃苦受窮,身子骨十分瘦弱,不但不能像別的小夥子一樣獨當一面地養活這個家,讓年邁的媽媽歇息歇息,而且從小就得了個見不得人的病尿炕。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了,卻不敢提娶媳婦的事。唉,又窮又有病,誰肯來作這家的媳婦呢,兒子懂事不說,做娘的卻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石竹媽從此進山就不挖山貨了,她學著石老漢挖起了草葯。可年紀大了,哪爬得了那叢山峻嶺,鑽得了那深山老林?
再說,草葯千千萬萬,哪一味能治好兒子的病呢?可石竹媽不畏山高路險,每天都去挖葯,每次發現了新草葯,她就自己先用口嘗嘗:辛的、苦的、麻的、澀的,做媽的先嘗盡人間甘苦。有好幾次,她被草葯毒著了,腫了臉,紅了眼,但她趕快吃些清熱解毒的草葯,終於又化險為夷。就這樣尋尋找找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可能治好兒子病的草葯還是沒找到。
轉眼到了第三年的五六月間,這天,石竹攔住又要出門的媽媽,哭著說:媽,別去了,我不治病,不娶媳婦了。您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我不但沒能報答您,反而拖知搏橡累您,做兒子的實在對不起母親啊。石竹媽也含著熱淚,摸著石竹的頭說,兒啊,做娘的知道你孝順,但是,天下做母親的哪能眼看兒子被病痛折磨而不去拯救呢?再說,如果找到了能治好你病的葯,那就不但能治好你的病,也能治好天下有這病的其他人,不但了卻我這個做媽的心事,也幫了其他做媽的人。說完,她就毅然出門了。
這一次她走得更遠,爬得更高。可是奔波一天,還是沒有新的發現。眼看天色已晚,山風陣陣,寒氣襲人。石竹媽不免嘆口氣,坐在一塊山石上歇歇腳。心想今天走遠了,今晚是趕不回去了。心裡惦記著生病的兒子,更想到自己年歲越來越老了,到時候別說爬山,連路也走不動了,怎麼能再去找葯呢?她越想越急越傷心,禁不住老淚縱橫,兩串熱滾滾的淚珠一直落到山石縫里。但沒想到奇跡在這時發生了,只見熱淚倘過的山縫縫里,忽然長出一株花兒來。
這花株只有一尺來高,細條條的葉,枝頂生花。花朵不大,幾朵小花聚合在一起像一把傘,粉紅色的小花在山風吹拂下微微擺動,彷彿在向她問好。石竹媽趕緊揉揉眼睛,心想莫不是年紀大了,老眼昏花,在這山野里過去怎麼沒有見過這么漂亮的花?可睜眼一看,那花還在那裡點頭微笑。石竹媽正驚訝之餘,又聽見一個甜甜的姑娘的聲音在說話:老媽媽,把這花全棵拔去,回家煎水給兒子喝,它可以治好你兒子的病。石竹媽只聽見聲音不見人,山野之中只有那花兒在微笑。石竹媽頓時明白了,這是花仙在幫助她,為她兒子治病呢。石竹媽一高興,人也來了精神,抬眼一看,啊,山野中星星點點長滿了這美麗的花兒呢。她趕緊拔了許多,抱著就往山下跑。
回到家,石竹正在著急,不知到哪兒去找媽媽。石竹媽高興地一五一十把山上的奇遇告訴了石竹,並按照花仙的 指點把采來的花連根煎水給石竹喝。葯一煎好,只覺草屋裡清香陣陣,石竹連服了三日,不但尿床的毛病治好了,人也變得精神多了,總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一樣。石竹本來就是孝順孩子,病一好,他就再也不要媽媽上山挖葯去奔波勞累了。不久,他就娶了一房媳婦,一家人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此後,石竹媽采葯遇見花仙,並用這花草治好了兒子石竹毛病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開了,凡得了類似那種毛病的窮人,都來找石竹媽要這花草去治病,沒有不靈的。人們感激花仙,更明白花仙也是被石竹媽的一片愛心所打動,才主動幫忙的。每次人們要找尋這花草時,都叫不出它的名兒,只知道是石竹媽找的花能治病,便順口叫它石竹媽的花,叫來叫去,就乾脆叫石竹花了。
至今,石竹花仍是一味中草葯,對主治小便淋漓澀痛有特效。一直到現在,石竹花也仍是一種最平凡的花,它沒有牡丹的富貴氣派,月季的風流不敗,芍葯的嬌艷多情,蘭花的芳香自賞可是它代表了母親的偉大情懷。它像石竹的母親一樣,為了孩子不辭千辛萬苦,為了後代默默奉獻。天下沒有無母之人,石竹也就成為無人不愛之花。
白頭翁是毛茛科白頭翁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還有兩個有趣的別名,一個叫毛姑朵花,一個叫老公花。
白頭翁有個特點:即全株密披白色的長柔毛。特別是它的花,花萼長得像花瓣一樣,藍紫色的花萼上也披上了白色的柔毛。每逢四五月間,它便開出葯黃色的小花朵來。
白頭翁在我國華北、東北以及江浙等地的野外都有生長,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和利用。它有什麼可用之處呢?原來,白頭翁的根可以入葯,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說起來,這裡面還有一個白頭翁名字由來的故事呢。
白頭翁
從前,在大湖邊上有座牛頭山。山下有個村莊,村裡有個小夥子叫阿寶。阿寶性情開朗,心地善良,又樂於助人,大夥兒都很喜歡他。
可是有一天,阿寶突然鬧肚子疼,那痛非比一般,痛得阿寶頭上直冒冷汗,連手腳都發涼了。當時恰巧左鄰右舍的人上山的上山,下地的下地,都幹活兒去了,沒人幫助。阿寶疼得實在忍受不住了,只好捂著肚子自己掙扎著去找鄰村的郎中看一看。他強忍疼痛剛走出村口,就實在支持不住了,一頭便倒在路邊的草地上。
不知過了多久,阿寶突然醒來,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拄著拐棍站在他身邊。老爺爺問阿寶怎麼會躺在路邊上,阿寶無力地回答說:肚子疼得利害,實在走不動了。老爺爺說:那就找點葯吃吧。阿寶說:讓我上哪兒去找呢?老爺爺用拐棍指著阿寶身邊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頂頭上長著絨絨白毛的綠草,說:這草的根就是葯,你挖一些回去熬湯,連喝幾次就會好的。阿寶心想:這草倒是常常見,山坡野地到處都是,果真能治病嗎?老爺爺不等阿寶開口,彷彿早就看穿了阿寶心裡的疑問,他捋著胡須說:我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還會用瞎話騙你嗎?說完就緩緩轉身離去了。
阿寶決心試一試,他忍住痛挖了一些那種頂頭上長白毛的綠草,回到家把草根熬水喝了,這一宿肚子就不怎麼疼了。一連喝了三天,病就全好了。鄰舍們來看望阿寶,也就知道阿寶的病是吃了一種草根治好的。
阿寶病好了,又上山砍柴。這一天,阿寶在去砍柴的山路上又碰上了上次的那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老爺爺拄著拐棍挺有精神地站在那兒,遠遠看去,白鬍子飄飄的,活像一位山裡的神仙。阿寶急忙走上前去說:謝謝你,老爺爺,你讓我吃的葯真好,我喝了幾回,病就好利索了。白發老爺爺笑呵呵他說:小夥子,我正想告訴你,那是我家祖傳的秘方。我見你心地善良又肯幫助村裡的人,我是想借你的嘴幫我傳給世人呢。阿寶點頭答應了。白發老爺爺又突然不見了。
從那以後,村裡的人不管是誰,要是犯了肚子疼痛的毛病,阿寶都會不分白天黑夜地扛上一把鍬,到野地里去挖那種頂頭上長白絨毛的綠草,回來就用草根煎水送給病人喝。喝過之後,肚疼毛病就都治好了。
有人好奇地向阿寶打聽,這是什麼葯,阿寶什麼時候學會用草葯治病的,阿寶是厚道人,他就一五一十地把他如何肚疼,如何遇見白發老爺爺等等,都告訴了大夥兒。人們又追問老爺爺上哪兒去了,問得阿寶直後悔:是呀,怎麼就沒問問白發老爺爺的住處呢?
第二天,阿寶就跑到第二次碰上老爺爺的地方,想再謝謝老爺爺,再說以後有什麼事也好再當面請教。可是,阿寶等了一天又一天,一連等了半個月,也沒見白發老爺爺再出現。
阿寶很失望,他坐在與老爺爺第二次相遇的山路旁邊,眼望著草地上許多頂頭長自毛的綠草直出神,突然,他看見一道亮光,從一棵頂頭長白毛的綠草處發出來,亮光中,那棵綠草迎風輕輕搖擺。阿寶突然發現:哎呀,這株草多麼像一位白發白須的老爺爺!阿寶心裡明白了,白發老爺爺恐怕是南極仙翁顯聖,下凡來傳授秘方,為人治病解除痛苦的吧?阿寶又想,不能讓後人忘了那位傳秘方的老爺爺,既然這種草還不知道名字,不如就叫它:白頭翁吧。從此以後,人世間就有了白頭翁這味草葯了。
直至今天,人們都在用白頭翁作一味中草葯。而且還在園林中作自然式的配置或者布置花壇等,用以美化環境呢。
這一天,他們一行三人來到了大同縣的地段,在一個靠近采涼山的聚樂堡里住下來歇息。說來也巧,正趕上村子裡的人鬧一種怪病,全身浮腫,四肢乏力,眼瞅著農田大忙季節,不能下地幹活,庄戶人心急如焚而又無可奈何,他們到處求醫問葯,都不見好轉。
聽說村子裡來了郎中,人們報著得病亂求醫的想法,去找大夫給瞧治。李時珍一看這么多病人,基本上是一個病情,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他們三人經過認真觀察,仔細分析研究,認為這是一種地方病,是體內缺乏一種東西所至。李時珍告訴大家:各位請不要擔心,我們能把大家的病治好,輕者三日下地幹活,重者七天全愈。明天我們上山采葯、熬治,保證葯到病除。眾人將信將疑,有人甚至說這也許是幾個江湖騙子,沒抱多少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時珍一行三人早早起床,准備上山采葯。出的村來,放眼望去,到處是一片片、一簇簇開著金黃色花兒的植物。李時珍一眼就認出來了,這就是萱草,經過仔細辯認,雖說與他所見到的萱草不太一樣,但是這里的比他見過的更好,角長、肉厚、六瓣、七蕊、色澤金黃。李時珍向來就有品嘗百草的習慣,他把黃花摘下來放在嘴裡慢慢咀嚼,感覺味甘而氣微涼,這絕對是萱草之中的上品。對治五淋、消乳腫,清熱、利尿、止血、安神都有療效,尤其是塊根療效更為明顯。他們三人當下就採摘了一筐萱草,又挖了一筐萱草塊根,沒費多少工夫,湯葯就熬好了,分發給各家各戶的病人,趁熱服下。
不出所料,三天之後一部分症狀輕的病人浮腫全消,能下地幹活了。到了第七天頭上,全村的病人都痊癒了。這時候,李時珍把采涼山的溝溝岔岔轉了個遍,發現了不少新葯材品種,進一步豐富了他老人家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一行三人見人們的病好了,悄悄地離開了聚樂堡。當人們知道是李時珍救了他們的命,一個個感激涕零,淚流滿面,從心底里感謝這位匡世名醫。後來,人們開始大量種植萱草,一方面當菜吃,一方面當葯材賣。再後來,有好事者自告奮勇,廣為募捐,在采涼山上蓋起了一座葯王廟,在廟里專門為李時珍塑了像,以此作為對李時珍的紀念。
❻ 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什麼意思
一、譯文
神農為了替民眾治病,親自了解各類草葯的特性,在一日之內遇到七十二種(應該是誇大了的,虛指)毒物,後來無意間得到了茶葉,神農吃了之後,解除了身上的毒性。
二、原文
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三、出處
《神農本草經》
(6)神龍與茶的故事裡查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相傳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吵者冊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升宏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二、作品賞析
《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葯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家所珍視。而且其作為葯物學著作的編撰體例也被長期沿用,作為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影響是極為深嫌型遠的。
三、作者簡介
《神農本草經》一名只是託名神農而已,決非秦以前之作。蒲陶、胡麻都是在漢武帝使張騫通西域以後,才得以傳入中國,故《本經》肯定為漢人的作品,而決非先秦古書。
❼ 一個人(好像是神農氏)中毒用茶解的故事
【神龍嘗百草的傳說】 版本一 太古時候,人們沒啥吃,靠捋草籽、采野果、獵鳥獸維持生活。有時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中了毒,重時就被毒死。人們得了病,不知道對症下葯,都是硬挺,挺過去就好了,挺不過去就死啦。神農帝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嘗百草,定葯性,為大家消災祛病。 有一回,神農的女兒花蕊公主病了。茶不思,飯不想,渾身難受,腹脹如鼓,咋調治也不見輕,神農很作難,想想,抓了一些草根、樹皮、野果、石頭面面,數了數,共十二味,招呼花蕊公主吃下,自己因地活忙,就走了。 花握圓昌蕊公主吃了那葯,肚子疼得象刀絞。沒大一會兒,就生下一隻小鳥,這可把人嚇壞了。都說是個妖怪趕緊把它弄出去扳了。誰知這小鳥通人性,見家人咯煩它,就飛到地里尋神農。 神農正在樹下打瞌睡,忽聽:「嘰嘰,外公!嘰嘰,外公!」抬頭一看,是一隻小鳥。嫌它吵人心煩,就一掄胳膊:「哇嗤——」的一聲,把它攆飛了.沒多大一會兒,這小鳥又飛回到樹上.又叫:"嘰嘰,外公!嘰嘰,外公!"神農氏覺得怪氣,拾起一塊土圪垃,朝樹上一扔,把它嚇飛了。又沒多大一會兒,小鳥又回到樹上,又叫:"外公,嘰嘰!外公,嘰嘰!"神農一犯思想,聽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說:"你要是我的外甥,就落到我的手脖上!"那小鳥真的撲楞楞飛下來,落在神農的左手脖上。神農細看這小鳥,渾身翠綠,透明,連肚裡的腸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農一出嘴,這小鳥接過量口唾沫星兒咽了。嘿,這唾沫是咋咽到肚裡的也看的清清楚楚。神農高興透了。 神農托著這只玲瓏剔透的小鳥回到家,家裡人一看,嚇得連連回退,說:「快扳了,妖怪,快扳了……」神農樂哈哈地說:「這不是妖怪,是寶貝喲!就叫它花蕊鳥吧!」 神農又把花蕊公主吃過的十二味葯分開在鍋里熬。熬一味,喂小鳥一味,一腔謹邊喂,一邊看,看這味葯到小鳥肚裡往哪走,有啥變化。自各兒再親口嘗一嘗,體會這味葯在自己肚裡是啥滋味。十二味葯喂完了,嘗妥了,一共走了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 神農托著這只鳥上大山,鑽老林,採摘各種草根、樹皮、種子、果實;捕捉各種飛禽走獸、魚鱉蝦蟲;挖掘各種石頭礦物,一樣一樣的喂小鳥,一樣一樣的親口嘗。觀察體會它們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經,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經脈里打圈圈,超不出。天長日久,神農就制定了人體的十二經脈和《本草經》。 神農想想,還不放心,就手托這只鳥繼續驗證,他來到太行山,轉遊了九九八十一天,來到小北頂(神農壇),捉全冠蟲喂小鳥,沒想到這蟲毒氣太大,一下把小鳥的腸打斷,死了。神農真後悔,極悲痛,大哭一聲。哭過,就選上好木料,照樣刻了一隻鳥,走哪帶哪。後來,神農在小北頂兩邊的百草窪,誤嘗了斷腸草,死了。到現在,在百草窪西北的山頂上,還有一塊像彎腰摟肚的人一樣的石頭,都說是神農變的。 為了紀念神農創中醫,制本草,人們把小北頂改名為神農壇,並在神農壇上修建神農廟。廟里塑了神農像,左手托著花蕊鳥,右手拿著葯正往嘴裡送。 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觀看神農壇風光,瞻仰神農塑像。 版本二 上古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葯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葯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葯,不死也要脫層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裡,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飢?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段扒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里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雲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採摘花草,放到嘴裡嘗。為了在這里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葯,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牆防野獸,在牆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裡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後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裡嚼嚼,喂到他嘴裡。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嘗百草。 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里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葯,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飢的五穀,醫病的草葯,來到回生寨,准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彌漫。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版本三 遠古的時候,人們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樹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蟲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傷。神農教人類怎樣播種五穀,用自己的勞動,保障有足夠的生活資料。 神農是慈愛的天神,他長的是牛頭、人身,力大無窮,他常常幫助窮苦人家耕種,像牛一樣,辛辛苦苦為人類服務。人類跟神農學會了種地,有了足夠的糧食,從此不愁挨餓一事。 可是,不少人吃飽飯之後,常常會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長時間也不好,只能挺到死亡為止。 這類事情被神農知道之後,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醫問卜,但他也沒有治療疾病的辦法。於是,他便與不少人商討,怎樣才能把人們患的疾病治好,使他們擺脫疾病的困擾。他想了很多辦法,如火烤水澆、日曬、冷凍等等,雖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狀有所緩解,但效果卻不理想。 有一天,神農來到山西太原金岡一帶,品嘗草木,發現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他就將帶有苦味的草,給咳嗽不止的人吃,這個人的咳嗽立刻減輕不少;把帶有酸味的草,給肚子有病的人吃,這個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醫嘗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僅要爬山走路尋找草木,而且品嘗草葯還有生命危險。神農為了尋找葯品,曾經在一天當中中毒70次,神農被毒得死去活來,痛苦萬分。可是憑著他的強壯的體力,又堅強地站起來,繼續品嘗更多的草木。大地上的草木品種多得很,數也數不清,神農為了加強品嘗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種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來鞭打各種各樣的草木,這些草木經過赭鞭一打,它們有毒無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熱,各種葯性都自然地顯露出來。神農就根據這些草木的不同賦性,給人類治病。他在成陽山上,曾經使用神鞭,發現不少療效顯著的草葯,如甘草可以治療咳嗽,大黃可以治療便秘,黃蓮可以消腫等等。所以對成陽山,後人管它叫神農原,也叫葯草山。 人類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農所發現的草木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為了治療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嘗更多的草木。一次,他在品嘗一種攀援在石縫中開小黃花的藤狀植物時,把花和莖吃到肚子里以後,沒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鑽心地痛,好像腸子斷裂了一樣,痛得他死去活來,滿地打滾。最後神農沒有能頂得住,被這種草所毒死。神農雖然被毒死,卻用他的生命,發現了一種含有劇毒的草,人們給它起名叫斷腸草。
❽ 誰知道神農嘗百草中關於他和 茶的故事
傳說神農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塵前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為此決心嘗遍百草,好吃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里,介紹給別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體的右邊袋子里,作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們注意。
相傳有一天,神農在採集奇花野草時,嘗到一種草葉,使他口乾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葯租兄唯袋,背靠一棵大樹斜躺休息。一陣風過,似乎聞到有一種清鮮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抬頭一看,只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律,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乾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以後,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弊培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葯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另有一種傳說: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蛤採集草葯,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葯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鑒別葯劑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采來了一大包草葯,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葯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昧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采葯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葯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種樹葉。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幼里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模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茶」,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葯。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茶」,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