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錄制繪本故事並加音樂
錄制繪本故事並加音樂可以用對應的APP去完成,因為這些軟體的用途就是用來錄制有聲故事,也就是可以說是用來錄制繪本故事的。
在錄制的過程中需要排除一切的雜音,然後就是錄制完以後,在後期剪輯的時候可以加上音樂,也就是點擊個人中心那裡,然後再點擊我的作品在添加創建專輯,然後再把音樂放到音軌上面就可以了。
錄制繪本故事加音樂可以通過軟體去完成,可以通過傻瓜式的軟體,也可以通過一些剪輯軟體去完成,主要就是把繪本故事的原因錄下來,然後就是放到剪輯軟體上面加音樂也是可以的,最主要的就是以後上這兩種方法錄制繪本故事並加音樂。
B. 聲音的錄制要選擇的三個聲音指標是什麼
錄音製作是一項綜合性的技術工作,涉及面很廣。它要求錄音師不但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還需具有較全面的電聲技術知識,更需要具備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能力;要求錄音師在電聲技術方面應掌握播音室的聲學特性,熟知傳聲器、調音台、錄音機、揚聲器以及聲處理器等多種錄音設備的基本原理。錄音師在錄音製作節目中需要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以便提高錄音與製作水平。同時還要努力學習、掌握迅速發展起來的數字新技術。除此之外,錄音師和專業審聽人員還必須接受聽覺訓練,在達到可感知約3dB的聲壓差和1%的音調變化後,還應具備較為准確地判斷節目聲像位置的能力,最後再加上高保真的臨場聽音經驗。也只有這樣,才能較為准確地判斷節目質量。實踐證明,聲音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人 類的主觀感覺(聽覺)和客觀實際(聲音)有其一致的方面,卻也有不完全一致的地方,甚至還會產生「錯覺」。可見聲音雖然是客觀的物理量。但人類的聽覺確實有其獨特理解的一面。所以,了解人耳的聽覺特性和對人耳聽覺進行聽音訓練對錄音師及電聲工作者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雖然科學技術已經比較發達的今天,但節目的質量優劣的最高和最後判斷者仍是通過其聽覺。
(1) 錄音與製作的基本要求
要錄制一個高質量的節目,除了要求錄音師具備藝術與技術水平之外,還要根據節目性質選用具有適合聲學特性的演播室,要求正確使用電聲系統中的各個電聲器件和設備,更重要的是在演播室內正確布置演播人員的位置以及正確地安放傳聲器的位置。
a. 由於聲音是一個聲場,每一個聲音都存在直達聲、反射聲及混響聲。拾音時,要利用傳聲器的指向性來達到拾取聲源的目的。
拾音時,傳聲器與聲源的距離是關系錄音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聲源的直達強度是隨著拾音距離的增加而減弱的,而混響聲強度則基本不變。應當注意的是,當拾音距離稍大時,由於空氣的吸收特性,拾音點的直達聲高頻分量會有一定的衰減。為了彌補這種拾音的高頻損失,應當使用高頻略有提升的傳聲器或將調音台的高頻略做提升。錄音時傳聲器的拾音距離越小,重放時越會給人以親切、舒服的感覺。所以,同一聲源拾音距離不同,會使重放的聲音具有不同的「氣氛」。
b.監聽系統是供錄音師和審聽人員通過聽覺感受來評價廣播節目質量和內容的一種專業設備。專業監聽系統應能為錄音師和審聽人員盡量地模仿出節目的最終重放效果,使其能正確判斷節目最後的藝術效果。而且監聽系統還應如實反映廣播節目的質量狀況,暴露出節目質量的缺陷,使錄音師和審聽人員容易發現節目質量存在的問題,以便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因此這種監聽系統與欣賞用揚聲器系統有著明顯的不同。
監聽系統的瞬態特性比一般重放揚聲器系統要求要高得多。專業監聽系統必須留有足夠的峰儲備(大約10~20dB),只有這樣才能在重放音樂節目信號顛峰時,不致因產生削波而影響重放音質。由於監聽系統是一個整合系統,各設備與設備之間的相互連接應從整體考慮。其中包括:揚聲器提供的最高准峰值直達聲聲壓級的確定、功率放大器額定輸出功率與揚聲器的配合以及揚聲器等力學品質因數與放大器阻尼系數的配合等。
c. 在錄音監聽系統中計量儀表(含音量單位表、峰值節目表和相關表)是提供錄音師和審聽人員能夠客觀地判斷出廣播節目質量(電平大小)和立體聲節目左右聲道信號相位關系的專門器件。用這些專業計量儀表客觀的計量節目質量(電平大小等)和用監聽系統供錄音師主觀判價節目質量形成互補,能夠較為全面地監控節目質量。
眾所周知,音量單位表(VU表)只能指示出節目信號的准平均值,而不能指示出節目信號的峰值,所以音量單位表一般不能反映出因節目信號過大引起的失真,而峰值表則可以。因此峰值表監測節目信號的峰值時比音量單位表更為優越,但峰值表並不能表示出節目的信號的響度,因為人耳對聲音的響度感受接近音量單位表,而又不是峰值表。因此,在錄制節目時,音量單位表和峰值表並用,更有利於保證節目的質量。
相關表,是顯示立體聲節目左、右聲道之間的瞬時相位關系的,其作是用來檢查立體聲節目信號相位是否正確。當相關表指示為0.5~0.7左右時,表示立體聲節目信號相位是正確的,當相關表指示為+1時,表示為是單聲道節目信號。因此,在錄制立體聲節目時,為保證節目質量,錄音師除要注意觀察音量單位表和峰值表外,還要嚴密注視相關表。
(2)錄音與製作工序
a. 語言節目的錄音與製作
語言節目的錄音與製作是指以語言為聲源的拾音與節目製作,如廣播節目中的新聞報道、詩朗誦、電影解說詞等等。語言節目信號是瞬變的,是發聲功率和持續時間的總合。經過頻譜分析的結果得知,一般應採用平均聲功率的概念。語言節目信號的聲級雖然比樂器演奏信號聲級要小一些,但是它的方向性極強。語言節目的錄音是以清晰度和可懂度為主。為了提高語言節目的清晰度,應採用混響時間及隔聲措施均符合要求的演播室。一般語言演播室的混響時間宜採用各頻段中平直的幅頻響應,在100Hz、125Hz稍呈下降更為理想。
(a)根據演播者的發聲條件、語言信號的特點、節目的特殊要求及傳聲器的特性來選用適當的傳聲器。語言節目錄音一般可選擇動圈或電容式傳聲器,但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其它類型的傳聲器。因為動圈式傳聲器的特點是清晰、耐用、價格便宜。因此,應為首選採用,而電容式傳聲器的幅頻特性好,靈敏度高。所以,宜在高質量語言節目錄音時採用。
(b)當只有一個播音員播新聞報道、解說詞時,通常只有一支單方向傳聲器。傳聲器與聲源的距離大約在20~30cm。如果兩人共用一支傳聲器時,則兩個都必須對准傳聲器的有效拾音區,否則拾音質量將受到很大的影響。若兩人共用一支雙方向傳聲器拾音時,可根據兩人的聲音特點和強弱,適當地分別調整兩個人與傳聲器的距離,以求達到兩人的聲音和諧與音量平衡。
(c)採用單支傳聲器拾音,較易確定拾音位置,調節操作也較簡單,但只適合小規模的錄音場合。若參加錄音的人數較多時,就要採用多支傳聲器錄音。
多支傳聲器拾音適合兩人以上的對話或座談會,傳聲器之間的距離不要太近,以防止聲波干擾。各路傳聲器拾取的信號應經過調音台進行音質、音量和均衡的調整,同時還要注意各路之間聲音的平衡。
通常在多支傳聲器拾音中,應採用「主傳聲器」方式。這是一種用單支傳聲器對演播現場進行全面拾音的方法。另外,再在一些聲部前面放置一些近距離傳聲器,作為輔助拾音。調音時,應使主傳聲器的聲音達到60~70%作為基礎。然後,再適當增減其他傳聲器的音量,以達到各部聲音的平衡。這樣的拾音即突出了主體聲源,又不至於漏掉某個聲源。一般情況下,主傳聲器供節目主持人或主要發言人使用。輔助傳聲器供采訪對象或嘉賓使用。
b. 室內文藝節目錄音與製作
文藝節目的錄音與製作是一種藝術的再創作,但在表現形式上卻和文藝作品或舞台表演藝術又有所不同。在節目製作中,錄音師利用電聲技術以及各種聲學設備創造性地把聲音信號記錄在磁帶或其它載體上,同時也把錄音師的藝術修養與審美觀體現在節目中了。
室內文藝節目的錄音是指在演播室內的錄音。它與在露天廣場錄音的方法是有所區別的。室內文藝節目錄音涉及面廣,技術性強。除了要有藝術上的要求外,還要特別重視錄音質量。
用廣播的文藝節目形式多種多樣,按其表現形式可分為音樂、戲曲、文學三大類。
(a)音樂節目又分為樂器和聲樂,器樂節目又有獨奏、重奏、協奏、合奏等形式。聲樂節目有民族、通俗、童聲等各種唱法,還有獨唱、重唱、合唱等多種形式。戲曲節目是指聲樂與器樂及語言相結合的節目。如京劇、詩歌及各種曲藝、地方戲等。
(b)文學節目是指以語言為主的節目。如話劇、評書、故事、快板、詩朗誦等。
要錄制好一場文藝節目,除了要詳細的了解所錄節目的內容外,還要了解所用的演播室的聲學條件。比如演播室的混響特性、聲擴散特性及近次反射聲等情況。在錄制不同的文藝節目時,對演播室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一個大型的演播室可以用於錄制大型交響樂、民族交響樂、大樂隊伴奏的戲劇、大合唱等。其大型演播室的面積一般在300~400m2左右,混響時間一般為1.5~2.0秒。用來錄制中型樂隊的演奏、民族音樂、歌劇、小合唱等節目的演播室面積大約在200m2左右,混響時間大約在1.0~1.2秒。用來錄制獨唱或小樂隊節目的演播室面積大約在100m2左右,其混響時間約為0.8秒。
文藝節目的頻帶寬、聲級高、動態范圍大,錄制時要選用高質量的傳聲器和錄音設備,而且要由有經驗的錄音師調音才能得到優秀的錄音製品。文藝節目的拾音可採用電容傳聲器、鋁帶或動圈傳聲器等。
(c)交響樂節目的拾音方法
交響樂是大型的音樂之一。在錄制交響樂時,一定要注意傳聲器的配置,傳聲器的指向性及特點要與樂器的特性趨於吻合,對於弱音樂器要加輔助傳聲器。對於不同的演播室,所使用的傳聲器的數量,離地面的高度及聲源的角度是不一樣的,要根據樂隊編制的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特點的傳聲器。同時,樂隊要注意本身的自然平衡。樂隊在演奏時,由於動態很大,強度聲級差有時達到100dB以上,因此要及時適當的控制錄音質量,要使樂隊前、後、左、右的聲音有充分地寬域感,並充分的體現出樂隊的立體域。
c. 廣播劇的錄音與製作
廣播劇是一種新興的廣播藝術形式,屬於聽覺藝術。它是由語言、音樂和音響效果組成的。廣播劇的特點是通過各種音響效果、語言、音樂和諧地統一組合在一起,來表現出故事情節與主體思想,塑造人物形象。通過聽眾豐富的想像力來展現劇中場景,產生聞其聲如見其人,尤如親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它是電聲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其它表現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廣播劇的錄音一般分為三個步驟:試音、正式錄音、節目製作。按劇本的不同角色進行試音,首先確定傳聲器類型、有效角、距地面高度和聲源的距離。並按劇本的要求對各個人物的聲音進行修飾、電平調整等工作。經過試音後,再按著制定的錄音方案開始正式錄音。同時,應注意每個音響效果(其中含室內、外的音響效果)必須達到預定的要求。
製作:將已錄好的語言和音響效果素材,按著劇本的順序進行合成。解說詞常作為轉場的手段,有時幾句簡單的解說詞就可以將劇情中的時間、地點、空間和情節發展充分地展現出來。因此,解說詞不論同期或分期錄音都應做到聲音清晰、圓潤親切,才能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d. 多聲道錄音與製作
隨著現代化錄音工藝的提高,錄音設備的迅猛發展。錄音機從單聲道發展到立體聲,繼而又是發展到多聲道(軌)錄音機。目前多聲道(軌)錄音機已經發展到4、8、16、24、48等多聲道。隨著多軌錄音機的出現,又出現了多聲道錄音技術—多聲道前期錄音技術和後期合成技術。由於多聲道錄音技術特殊的優點,使其在廣播、電視、唱片以及激光唱片等的錄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多聲道錄音的突出優點使節目的音質比例可以靈活的調整,各聲部容易平衡,聲像易於調整,節目清晰度好。而且,當有1個演員在錄音中不到位時,不會影響其他人員錄音,因此錄制節目節省時間,效率高。而在後期製作中又具有充分的調整和處理的餘地,易於藝術再加工。多聲道錄制還具有靈活多樣的優點,即可以合成單聲道及立體聲節目,還可以合成獨唱、獨奏及伴奏節目,所合成的音響效果都將超越樂隊原來的演奏效果。
多聲道錄音有兩方式:即多聲道同期分軌錄音及多聲道分期分軌錄音。
多聲道同期的分軌錄音,就是先把各個不同的聲源,同時錄在多聲道磁帶(其他載體上)的不同聲軌上,然後再製作合成所需要的節目。具體的是首先是把樂隊分成若干組進行錄音,根據分組情況分別安排在播音室內適當的位置,每組都有自己的專用傳聲器。為防止串音,可加大各傳聲器之間的距離或在各傳聲器之間設置活動吸聲屏風。要求演播室的混響時間要盡量短,並應具有強吸聲、強擴散的特性。同時在演播室內應得到好的擴散聲場。傳聲器也要採用銳指向性的。將樂隊布置好,傳聲器調整准確後,把各傳聲器拾取的節目信號送至調音台,對每一個傳聲器拾取的信號進行逐一的調整。此時,相鄰的兩路傳聲器之間的聲字隔離度至少要在15dB以上。再將這些送至調音台的節目信號進行各種音質高速或人工延遲、混響等聲處理,然後再將節目信號輸出到多軌錄音機記錄設備,把所有不同聲道的節目信號錄制到多軌磁帶所對應的聲跡上去,也可記錄在多軌載體所對應的聲跡上。
把錄好的多軌磁帶或其他多軌載體進行重放,把各軌信號分別輸入到調音台,再分別進行均衡、混響、延時等聲處理。按節目要求再進行音色、音量、聲像的藝術加工。這個過程稱作合成節目。
多聲道分期分軌錄音,在不同的時間里把聲源信號記錄在多軌磁帶或(多軌載體)的不同聲道(軌)上,這就是分期分軌錄音。它與同期分軌錄音的區別是:在不同時間里進行錄音,而同期分軌則是在同一時間里進行錄音。多聲道分期錄音相對同期錄音而言,它把一個完整的樂隊劃分為若干組,每組或每件樂器進行錄音,較同期多軌錄音有較大的錄活性。其具體錄音、合成與同期錄音基本相似。
e. 現場(實況)錄音
現場錄音與在演播室錄音不同。在現場錄音最大的特點是不論在錄音中發生什麼問題,錄音是不能停下來重錄的,只有一次成功,不能失敗。因此,要求現場錄音前應作好周密的計劃。對在錄音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好應付的准備,並對所用的錄音設備進行認真檢查、調試,使其處於良好狀況。現場錄音方法與在演播室錄音基本相同。重要的是要作好應急事故處理,保證錄音正常進行即可。
f. 立體聲節目錄音與製作
隨著立體聲技術的發展,出現許多種立體聲方式,但是作為記錄和廣播的成熟方式,二路立體聲仍是當前唯一已經普及,並被廣泛推廣的方式。
在二路立體聲錄音中,有三個很重要的因素,即「立體感」、「空間感」和「音樂平衡」。立體感:是聲源隨著所處的「空間環境」所產生的綜合作用給人們留下的聽覺感受。音樂平衡:是指錄音製品里的各個部之間的音量關系要保持相對平衡,比例要適當,這將影響到作品的藝術效果。若採用立體聲錄音方式,聽眾就可以准確地判斷出各種樂器的准確方向,以及它們前後的關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深度感,因而在兩組揚聲器之間聽到的是完整的聲像群了。
與單聲道傳聲器拾音相比,立體聲拾音有好幾種不同的方式,它們是A/B制式、X/Y制式和M-S制式。這三種制式拾音傳聲器的不同擺放方式以及各自的拾音范圍。
A/B制式錄音是法國人最先提出來的。它是利用並列放置的兩個相同規格和特性的傳聲器進行拾音的。左右兩個傳聲器的輸出信號分別送至調音台的輸入單元,通過聲像電位器把聲源分到左、右聲道,兩只傳聲器拉開2~3.5cm距離,指向性可以是無方向、也可以是心型的。A/B制拾音方式的突出優點是對傳聲器要求簡單,(實際上就是兩只性能一致的兩路傳聲器即可),在要求不太高的場合使用。它的缺點主要是存在時間差,使其單聲兼容效果差。
X/Y制式錄音首先由英國人提出來的,並且得到較廣泛採用。這種制式採用兩只特性完全相同的傳聲器,使之在主軸之間保持90~105°左右的夾角。任何聲源信號,將同時到達兩只傳聲器,不存在時間差,而拾取的兩聲道信號間只存在著強度差。因此,單聲道兼容性好,沒有相位干擾現象。常用作實況錄音或轉播。
M-S制拾音方法是丹麥人首先提出來的。它是使用重合正交傳聲器拾音的。即一隻傳聲器是心型的,主向朝向正方,稱M傳聲器;另外一隻是8字型,橫過來放置,主方向對准左、右兩側,稱S傳聲器。M傳聲器主要拾取中間聲像群聲源信號,S傳聲器主要拾取邊部聲像群信號,兩只傳聲器拾取的信號進行和差變換,而成為左、右聲道信號。M-S與X/Y制具備同樣的優點。它的缺點是對傳聲器性能一致性要求嚴格,否則會使聲像質量下降。
g. 廣播節目聲音質量主觀評價
廣播節目主要是為人類聽覺服務的。由於目前對廣播節目音質所採用的技術指標的測試方法還不夠完善,因此評價一個廣播節目的聲音質量還不能單憑物理量測試結果來確定其優劣,還必須通過人的聽覺來進行節目聲音質量的主觀評價。
這里介紹一種主觀評價方法,主要用來評價音樂、戲曲和語言等節目的聲音質量,重點評價其是否已經達到了在廣播、電視中播出的聲音質量標准。
它主要由5個相互關聯的部分組成:音質評價用語;聽音室的技術性能;評價用電聲設備的技術指標要求;評價方法及人員的組成;評價結果的統計方法。
評價廣播節目音質一般採用5分制進行評分,具體標准為:聲音很豐滿,清晰,層次分明,音色優美,沒有干擾(5分);聲音比較豐滿,清晰,層次比較分明,音色比較好,有干擾,但不易察覺(4分);聲音的豐滿度、清晰度、層次感和音色都一般,干擾可察覺,但影響不大(3分);聲音的豐滿度、清晰度、層次感和音色都明顯變差,干擾增加較多,影響收聽(2分);聲音的豐滿度層次感很差,又不清晰,音色變壞,並有嚴重干擾,無法收聽(1分)。
數字技術已是今天的主流,數字調音台、數字音頻工作站、MIDI合成與采樣、電子樂器音樂軟體、數字信號處理器等數字化新產品不斷問世。錄音技術藉助數字技術的發展,其錄音製品種類和數量都得到極大的發展。
由於科技發展,數字錄音技術為家庭錄音室的出現提供了條件,並使音樂家和音響製品製作人在家裡就可以進行錄音、製作自己的作品,數字設計概念,即使昂貴龐大的錄音室建於很小的家庭房間中,也可以建立一個綜合系統,通過計算機使音頻、視頻配音製作中諸多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也許就是明天錄音技術的變革
C. 如何錄制音頻
1、按window鍵進入計算機開始界面,搜索錄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