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名人故事20個字左右
一、名人故事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李清照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該故事講述的是李清照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二、名人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三、名人故事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就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思考。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者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忙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就是書籍的話,然而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四、名人故事
民族英雄岳飛生逄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最後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
五、名人故事
玄獎就是唐代一位高借,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最後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禮貌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Ⅱ 神話故事《哪吒鬧海》全文
陳唐觀的將軍李靜的妻子在懷孕三年零六個月後生了一個肉球。突然間容光煥發,跳出一個男孩。李靜不高興,一位名叫太乙的道士來祝賀他。他將這個孩子命名為哪吒,收為徒弟,並當場向他贈送了兩件珍品:乾坤圈和渾天綾。
哪吒七歲的時候,乾旱就破裂了,東海龍王不落水,還要晚上去海邊搶男孩和女孩。哪吒見義勇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 ,並殺死龍王的兒子敖丙。
龍王去了天宮抱怨,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
因此,東海龍王邀請三兄弟討論復仇。第二天,四海龍王帶領水手們掀起波浪,淹沒了陳塘關,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想反擊,但收到李靖的阻攔,並收去哪吒的兩件法寶。哪吒為了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悲憤自刎。事後, 太乙真人借蓮花與鮮藕為身軀,讓哪吒重生。復生後的哪吒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打敗龍王,為民除害。
、
(2)長兄落水講述了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根據學者的研究,哪吒最早寫作那吒,更多出現在唐代及此後與毗沙門有關的佛經中。「哪吒」是一個異國語音的名字,這意味著它不是在中國製作的。哪吒的確是一個舶來的神名。在唐以前,我國所有地方都沒有「哪吒」的記載。,「哪吒」的進口當屬唐代,經以後歷代文人的演義,它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形象。
、
《哪吒鬧海》摘自明代神話小說「風神閻儀」的神話故事。由於哪吒的天真爛漫與不畏強權的品質,引得人們喜歡。故事中因妖龍作祟,傷害百姓,引出哪吒大鬧龍宮。
因為故事膾炙人口,幾經改編造就了一批動畫影視作品。其中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創作的《哪吒鬧海》,被譽為「色彩鮮艷、想像空間大」的藝術品,遭國內外好評,到現在仍被然是經典。
Ⅲ 一個人落水後,等著上帝救他最後被淹死的故事
麥克唐納牧師生活在一個山谷里。40年來,他照管著教區里所有的人,施行洗禮,舉辦葬禮、婚禮,撫慰病人和孤寡老人。
突有一日,天降大雨,洪水猛漲,老牧師爬上了教堂屋頂。正在他渾身顫抖之際,有人劃船飛馳而來,對他喊道:「快上來,我帶你離開這里。」
牧師看了看他,回答道:「40年來,我一直按照上帝的則沒敬旨意做事,施行洗禮,舉辦葬禮,撫慰病人和孤寡老人。我一年只休一個星期的假期,而在這一個星期的假期中,我去了一家孤兒院幫助做飯。我真誠地相信上帝,因為我是上帝的僕人。因此,你可以駕船離開,我將停留在這里,上帝會救我的。」
那人劃著船離去了。兩天之後,水位漲得更高,老牧師緊緊地抱著教堂的塔頂,水在孫慎他周圍打著旋。這時,一架直升機飛來,飛行員對他喊道:「神父,快點,我放下吊架,你把吊帶在身上系好,我們將帶你到安全地帶。」
老牧師回答道:「不,不。」他又一次講述了他一生的工作和他對上帝的信仰。這樣,直升機也離去了。
幾個小時之後,老牧師被水沖走,淹死了。
他對察帆自己最後的遭遇頗為生氣。而見到上帝時,上帝更是驚訝,上帝喊道:「麥克唐納神父!多令人驚奇!」
老神父凝視著上帝,說:「驚奇?40年來,我遵照你的旨意做事,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當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讓我被水淹死了!」
上帝回望著他,迷惑不解地說:「你被淹死了?我不相信,我確信我給你派去了一條船和一架直升機。」
事實上,在我們的生命中,類似於船與直升機的機會一直存在著,我們需要的只是正確地認識它們,這樣,那些我們熟視無睹的,或看似偶然的事件就會變成真正的機會。常常聽到有人感嘆:「我不是一個幸運的人,沒有好運。」實際上是他們忽略了自己身邊的機會,就像那個老牧師一樣,不理會船和直升機對他意味著什麼,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Ⅳ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哈姆雷特_奧賽羅_李爾王_麥克白莎士比亞不僅在英國文學史上很有名,在世界上,在中國都是十分有名的,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他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8部戲劇、155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戲劇家的作品。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靈魂人物,他們的作品往往能反應一個時代的靈魂。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世人皆知,更是中小學時就要求去看的名著。但是其中晦澀難懂的政治主題卻不一定差團是小孩子能懂的,下面就和我一起來看看莎士比亞四大悲劇都有哪些吧。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悔慶畢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英語: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是他最負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習慣上將本劇與《麥克白》[1]、《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並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戲劇中叔叔克勞地謀害了哈姆雷特國王,竄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葛簇特;王子哈姆雷特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報復。劇本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偽裝的、真實的瘋癲 —— 從悲痛欲絕到假裝憤怒 —— 探索了背叛、復仇、亂倫、墮落等主題。《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亞戲劇中是最長的一出,也是英國文學中最富震撼力、影響力的戲劇之一,並似乎「不停地被他人講述、改編著。」[2]本戲劇是莎士比亞有生之年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並自1879年以來就雄踞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榜首。[3]戲劇影響了眾多作家,包括歌德、詹姆斯·喬伊斯、艾瑞斯·梅鐸等人,並被稱為「在《灰姑娘》之後最常被搬上熒幕的戲劇。」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來自於阿姆雷特傳奇(Amleth),出自十三世紀的薩克斯·格勒麥蒂克斯的作品《格斯塔·達諾拉姆》[6],並在十六世紀由學者弗朗西斯·迪·貝勒弗萊斯特重新講述。他也可能參考了伊麗莎白時代的《烏哈姆雷特》(Ur-Hamlet)。莎士比亞也讓演員理查德·伯比奇[8]出了名。[9]在之後的400多年中,劇中角色都有頗負盛名的演員們來擔任。戲劇有三個早期版本,存在於《第一四開本》,《第二四開本》,和《第一對開本》當中。版本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行文、甚至是整段劇幕。戲劇的結構以及角色的深度都吸引著評論家的注意。其中的一個例子是哈姆雷特在刺殺叔叔時的遲疑,這個辯論長達幾個世紀: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戲劇拖延的手法而已,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將哲學與道德之間的問題復雜化,討論了冷血謀殺、精密復仇、慾望受挫的矛盾。最近,精神分析家研究了哈姆雷特的潛意識,碧芹女性學家也重新分析了被邊緣化的人物歐菲莉亞(英語:Ophelia)和葛簇特(英語:Gertrude_(Hamlet))。 哈姆雷特歷史 該劇寫於1598年至1602年夏季之間。這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戲劇傑作的第一個印刷本是所謂「壞四開本」,是個沒有作者授權的盜版。1974年出版的《哈姆雷特》共4042行,29551字,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最長劇本。劇本主人翁哈姆雷特是位丹麥王子。他在劇中第三幕第一場的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英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是戲劇史上流傳最廣的台詞之一,也是許多現代演員惡夢般的表演難點。在劇場中,哈姆雷特是在西方各國扮演最多的角色之一,也對成熟的男演員提出了巨大挑戰,因為哈姆雷特在劇中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哈姆雷特主要角色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丹麥王子。在城外透過遇見父王的鬼魂,知道自己父親乃遭到叔父克勞地毒害,經過一次舞台劇的演出證明叔父克勞地為殺父兇手...為了報復,經歷痛苦掙扎後他達成目的,整個王宮也陷入死亡的恐怖中。他最後也中了致命的毒劍死去。克勞地 (Claudius)——丹麥現任國王。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後繼任王位。在哈姆雷特知道其為殺父兇手後,他百般阻撓,最後死在侄子復仇的毒劍下。鬼魂 /丹麥前任國王(King Denmark, Ghost)——哈姆雷特的父親死後化成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時,哈姆雷特正在國外。葛簇特 (Gertrude)——丹麥王後,王子的親生母親。先王死後改嫁克勞地,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這種關系被視為亂倫,所以引起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誤喝下克勞地預藏的毒酒,當場身亡。波隆尼爾 (Polonius)——克勞地的御前大臣。他是出名的老頑固,阻撓哈姆雷特與自己女兒歐菲莉亞之間的愛情。哈姆雷特總是假裝呆頭呆腦來戲弄他。為了監視哈姆雷特,他躲在一塊掛毯後,偷聽哈姆雷特與王後的談話時,被王子一劍刺死。雷爾提 (Laertes)——波隆尼爾的兒子。為了父親和妹妹的死用劍殺死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劍下,盡管當時哈姆雷特沒有意識到劍是帶毒的。歐菲莉亞 (Ophelia)——波隆尼爾的女兒。她與哈姆雷特陷入愛河,但種種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們無望結合。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他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赫瑞修 (Horatio)——哈姆雷特在大學的好友。他沒有直接捲入王室之間的陰謀,成為哈姆雷特的傳聲筒,莎士比亞用他來烘托劇情。雖然他曾揚言要自殺,但卻是唯一活到劇終的主要角色。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 (Rosencrantz & Guildernstern)——都是哈姆雷特的大學同學。他們受克勞地之請前來照顧哈姆雷特。雖然兩人在劇中無太大用處,王子很快就懷疑兩人是間諜。當國王下密令要處死遠在英國的哈姆雷特時,他把名字偷換了。於是兩人在幕後莫名其妙地死去。福丁布拉 (Fortinbras)——挪威王子。在劇中只有短短過場戲。他的重要性在於,由他說出全劇的最後台詞,似乎象徵一個更為光明的未來,闡述了劇作主題。 哈姆雷特劇情概要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迪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緊接著,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崗時出現了父親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說明自己是被克勞迪斯毒死並要求哈姆雷特為自己復仇。 隨後,哈姆雷特利用裝瘋掩護自己並通過"戲中戲"證實了自己的叔父的確是殺父仇人。由於錯誤地殺死了心愛的奧菲莉亞的父親波羅涅斯,克勞迪斯試圖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機逃回丹麥,卻得知奧菲莉亞自殺並不得不接受了與其兄雷歐提斯的決斗。決斗中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因誤喝克勞迪斯為哈姆雷特准備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也雙雙中了毒劍,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克勞迪斯並囑托朋友霍拉旭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後來人。 哈姆雷特起源 哈姆雷特式的傳奇廣泛存在(如在義大利、西班牙、拜占庭、阿拉伯等地),其核心主題「英雄是傻瓜」可能發源於印歐地區。一些前哈姆雷特的古代作品可以找到。第一個是匿名人所著的斯堪的納維亞《赫羅爾夫與卡其色傳奇》。其中,被謀殺的國王有兩個兒子——赫羅爾夫與卡其色——他倆在故事中隱姓埋名,而不是像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那樣假裝癲瘋。第二個是羅馬布魯圖斯傳奇(legend of Brutus),出現於兩個獨立的拉丁作品當中。故事的主角盧修斯,改名為布魯圖斯(愚鈍的),來躲避父兄們所遭遇的不幸,並最終殺死家族的兇手國王塔克文。十七世紀北歐學者托夫斯(Torfaeus)將冰島英雄阿姆羅德(Amlodi)、西班牙王子阿姆巴勒斯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作了對比。類似的地方包括王子裝瘋,意外地在母親卧室里誤殺國王的大臣,最終殺死自己的叔叔。 許多更早的傳奇元素包括十三世紀的《阿姆雷特的一生》(Vita Amlethi),它是薩克斯·格勒麥蒂克斯所著的《格斯塔·達諾拉姆》中的一部分。故事的文字是拉丁文,反映了經典羅馬觀點中的道德與英雄主義,並在莎士比亞時代廣為流傳。重要的相似處包括王子裝瘋、他的母親與篡位者通姦、王子殺死背後的奸細等。薩克斯的故事在1570年被弗朗西斯·迪·貝勒弗萊斯特翻譯到法國,出現在他的《歷史悲劇》一書當中.貝勒弗萊斯特美化了薩克斯的文字,基本上將篇幅長度翻倍,並敘說了英雄的憂慮。 哈姆雷特評論史 十七世紀早期,戲劇就因其中的鬼魂和對憂郁、瘋癲的生動描繪而著名,並導致詹姆士一世和卡洛琳時期的戲劇中出現了一連串瘋癲事件。雖然戲劇深受人們喜愛,觀眾眾多,但十七世紀復辟時期的評論家認為《哈姆雷特》太原始了,認為其整合程度、禮儀態度上都不合規范。這種觀點在十八世紀被反轉,評論家們認同哈姆雷特是英雄——一個優秀的青年,但生不逢時 。十八世紀中葉,哥特文學影響了心理分析和神秘主義分析,將瘋癲和鬼魂重新推到了前台。直到十八世紀末期,評論家和演員們才開始將哈姆雷特視為一個思維混淆、內心矛盾的人。在此之前,他要麼是瘋了,要麼不是;要麼是英雄,要麼不是;沒有什麼中間迴旋的餘地可言。這些發展反映出文學評論的根本改變,即更多地注重人物而非劇情。到了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批評家認為《哈姆雷特》中內部的、個人的矛盾反映出在那個年代裡對內心掙扎和內部特點的注重 。同樣,批評家們開始注意到哈姆雷特拖拖拉拉的特點,並認為這不單單是個寫作手法。這種對角色特徵和內心斗爭的分析持續到了二十世紀,之後評論向多方面發展。 結構 《哈姆雷特》與同時代的戲劇有所不同。例如,在莎士比亞的年代,戲劇通常遵循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即戲劇應該注重劇情,而不是人物。在《哈姆雷特》當中,莎士比亞翻轉了這一規則,將重點放在了獨白,而不是劇情上,這樣觀眾就可以獲悉哈姆雷特的動機和思想。除了「壞」四開本以外,戲劇看似斷斷續續、情節不規則。例如,在掘墓戲時 ,哈姆雷特似乎決志行刺克勞地:但在下一幕時,當克勞地再次出現,王子卻突然軟了下來。學者們依然就此爭辯不休,不知這是否是創作中的瑕疵,還是故意增添主題中思想混淆與二重性的手法[89]。最後,其它戲劇一般時長兩個小時,而作為莎士比亞篇幅最長的作品,《哈姆雷特》,這個總計4042行,29551字的作品,需要超過4小時的時間來完成演出。甚至在今天,戲劇也通常只演其中的一部分,也只有在影視版中才進行全部的演出。《哈姆雷特》也使用了莎士比亞擅長的手法——戲中戲,即使用故事中講述的另一個故事來進行敘述。 哈姆雷特有關的電影 《哈姆雷特》曾多次被搬上銀幕,比較廣為人知的版本(其他詳見「哈姆雷特」消歧義(英語:Hamlet (disambiguation)))有: 1948年,《皇子復仇記》,黑白電影,勞倫斯·奧利維爾自導自演,更憑此片獲多項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哈姆雷特》,俄羅斯俄語版,科津采夫執導,斯莫克圖諾夫斯基主演。1969年,《哈姆雷特》,首部彩色版,Tony Richardson執導,Nicol Williamson主演。1990年,《王子復仇記》,霍高·薛科維尼執導,米路·吉遜主演。1996年,《哈姆雷特》,首部足本電影版,簡尼夫·班納自導自演。2000年,《哈姆雷特之後現代叛逆篇》,現代曼克頓版,Michael Almereyda執導,伊森·霍克主演。 奧賽羅 《奧賽羅》(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是莎士比亞大約於1603年所寫作的一出悲劇。戲劇被認為是根據義大利短篇小說《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編而成,後者是由喬凡尼·薄伽丘的門徒吉拉爾迪·欽齊奧寫成,並於1565年出版。劇情圍繞這四位角色展開:供職威尼斯部隊的摩爾軍奧賽羅;妻子苔絲狄蒙娜;副將凱西奧;和騙取他信任的旗官伊阿古。由於戲劇情節跌宕起伏,涉及種族、愛情、嫉妒、背叛,《奧賽羅》依然常在今天上演,並為眾多作品提供了創意基礎。 奧賽羅人物 奧賽羅 (Othello),摩爾人(黑人)、威尼斯將軍。苔絲狄蒙娜 (Desdemona),奧賽羅的妻子、勃拉班修的女兒。伊阿古 (Iago),奧賽羅的旗官、愛米利婭的丈夫、反派角色。凱西奧 (Cassio),奧賽羅的副將。愛米利婭 (Emilia),伊阿古的妻子、苔絲狄蒙娜的女僕。比恩卡 (Bianca),凱西奧的愛人。勃拉班修 (Brabantio),威尼斯元老、葛萊西安諾的長兄、苔絲狄蒙娜的父親。洛特利哥 (Roderigo),風流和有錢的威尼斯人、暗戀苔絲狄蒙娜。威尼斯公爵 (Duke of Venice)葛萊西安諾 (Gratiano),勃拉班修的弟弟。羅多維科 (Lodovico),勃拉班修的親戚、苔絲狄蒙娜的表親。蒙泰諾 (Montano),塞普勒斯總督、奧賽羅的前任。小丑,奧賽羅的僕人。官長、紳士、信使、傳令官、水手、侍從、樂工等。 上一頁 0 /5 下一頁
Ⅳ 司馬光一文中面對一群落水的情況眾人的表現是什麼樣的用原文詩句回答
眾人的表現是:眾皆棄去。
原文:
司馬光砸缸
佚名 〔宋代〕
群鋒段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譯文
司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裡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故事介紹:
司馬光砸缸,著耐型名歷史故事,發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講述昌基猜司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於《宋史》。「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
這個故事發生在河南光山,河南省光山縣教育局從二00八年開始啟動申報工作,申請將司馬光出生於光山的史實寫進中小學語文教材。在教育部有關司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經多方專家歷時兩年的審慎考證,去年十月終獲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
Ⅵ 有沒有關於甲午中日戰爭愛國將領英勇作戰的故事
翁同龢
清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出生於北京城內石駙馬街羅圈胡同。翁家世居蘇州府常熟縣(今屬江蘇).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字二銘,號邃重,道光進士。曾任禮部、戶部、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充任上書房總師傅,授讀恭親王、諄郡王、惠郡王、鍾郡王。晚年曾任同治皇帝師傅,是道光、咸豐兩朝的重臣。翁同龢的母親許氏,出身於一個官僚家庭,自幼通《詩》、《易》,曉五經,尤好讀史書。許氏婚後,由於翁心存長期在京為官,不常回家,全部家務就由她一人操辦。翁同龢有兄姊四人。長兄同書,字祖庚,號葯房,道光進士,官至安徽巡撫。次兄同爵,曾任陝西、湖北巡撫,署理湖廣總督。兩位兄長學問上都有一定功底,翁同龢深受影響。兩位姐姐也都聰明過人,大姊壽珠尤其聰明,詩書過目成誦不忘。翁同龢是兄姊中最小的一個,備受兄妹疼愛。翁同龢四歲以前,父親曾先後出任四川、江西等省學政,全家跟隨,生活不太安定。其間,母親和大姊教他閱讀了《三字經》、《千家詩》,背誦了幾十首唐詩宋詞及近人吳梅村的詩,開始了啟蒙教育。六歲那年,父親回京任職,翁同龢遂入私塾就讀。在私塾的前兩年,他的功課早晚由大姊輔導,他的《四書》、《五經》和《毛詩》都是大姊親自教授的。
翁同龢八歲時,父親辭官回鄉,供養老母,他也隨之回到了家鄉。在故鄉,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鄉居10多年,翁同龢利用其家有大量藏書的優越條件,牢記魏人董遇的"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派物余、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的名言,終日埋頭讀書。清明時節,春暖花開,不少人家子弟披紅戴綠、踏青外游,可他除隨父兄掃墓外,曾不出書房一步。夏日,氣溫上升,揮汗如雨,他仍手不釋卷;蚊蟲四集,他便在案下置一空瓮,將兩腳放進去,讀書不止。嚴冬,則手持銅爐,吟誦不輟。他先後閱讀和瀏覽了先秦諸子、唐宋八大家等人的著作不下百餘種,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翁同龢九歲那年,參加童子試,一舉考進了由其父擔任主講的縣游文書院。在這里,他常與同學聚集在一起切磋學問。翁同龢好談歷代典章制度,尤好談《周禮》,認為周公、孔子所講的道理在當今也可以行得通,士大夫立志當以周公、孔子為榜樣。他的議論,常常遭到同學的非議,翁同龢堅持己見,常與他們爭得面紅耳赤。
在游文書院讀書期間,翁同龢還同常熟、昭文(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分常熟縣置,1912年並入常熟)兩地的書法家交往,與他們結交為友。研摩碑帖,從而為他後來書法自成一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由於他天資聰穎,學習勤奮刻苦,再加上家庭的影響,翁同龢在鄉里漸漸有了名氣,正如他自己所言:"少壯才名第一流。"
鄉居期間,在父兄指導下,翁同龢開始習作八股文,准備走讀書做官的道路。正當他在仕途的道路上舉步之時,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英國侵略軍從廣東沿海北上,進犯長江門戶吳淞口要塞,江南震驚,百姓紛紛舉家遷避。翁同龢一家避居蘇州(今屬江蘇)。在蘇州,翁同龢游覽了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的舊居"端園"和祠廟白雲寺,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銘刻在心。三個月後,全家回到常熟,過了不到一年的平靜生活。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國侵略軍侵高族入長江,沿江守軍潰散,百姓四散逃命。翁同龢全家再次逃難,避居常熟南鄉釣渚渡衛家濱。釣渚渡離明末抗清英雄瞿式相故居不遠,距顧炎武當年隱居的唐市語廉涇也只有數里之遙。在釣渚渡,父親又一次給他講述了瞿式相和顧炎武英勇抗清的故事,使他的愛國思想進一步萌發。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清政府與英國侵略者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戚羨弊》,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八月,英軍退出長江,翁同龢全家回到常熟城裡。日子剛剛安定,不幸之事又接踵而至。一年之內,合家三喪,先是大姊因難產而亡,接著是二嫂楊氏病卒,不久則是年老的祖母病故。大姊去世時,翁同龢正在蘇州府參加府試,惡耗傳來,遂棄筆離開考場,回家治喪。大姊的去世,給翁同青以沉重打擊,曾一度卧床多日,性格從此變得抑鬱寡言,但在學業上仍不懈怠。道光二十五年(1845),翁同龢考中博士弟子生。次年,翁同龢又參加府試,補上了諸生。
道光三十年(1850)春,翁心龢奉召回京任職,翁同龢陪同雙親一同進京。是年,正趕上禮部舉行貢試和撥貢試,翁同龢遂參加了這兩次考試,均考取第一名,被封為七品京官,在刑部供事。對此,翁同龢並不滿足,而是繼續努力,供職之餘,他把精力全部用於研讀經史、練習楷書和作八股文上。咸豐二年(1852),他22歲那年考中舉人。咸豐六年(1856),即他26歲那年,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風起雲涌之時,參加廷試,一舉考中一甲一名。
二、屢次充任考官為國選拔人才
翁同龢中狀元後,被授為修撰,在翰林院供職,參加庶吉士學習。
咸豐八年(1858)六月,正在參加庶吉士學習的翁同街被咸豐皇帝破格任命為副考官,奉命典試陝西,正考官則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蔭。這對翁同龢來說,是一種殊榮。可並沒有引起他多大的熱情,因不久前他的愛妻湯孟淑不幸病逝,此時的翁同龢仍沉浸在悲痛之中。但聖命不可違,且按規定考官必須准時到達考點,容不得半點推延。
七月底,翁同龢極力剋制自己,打點行裝,辭別親友,同潘祖蔭一同踏上了西去陝西的旅途。
翁、潘二人由直隸出發,取道山西,經近一個月的車馬勞頓,到達陝西省城西安。
八月中旬考試開始,翁、潘二人坐堂主考,巡察整個考場,要求極為嚴格。
由於氣候不適、水土不服,翁同龢主考的當天就病倒了,寒熱發作,徹夜難眠。但他為報皇恩,強忍病痛,堅持支撐著批閱薦卷,直到三場試作閱畢。
發榜時有人告發,獲第三名的考生張批績所答試卷為抄襲他人之文。翁、潘二人同監臨核准後奏請,將張除名。對張之所為,翁同龢極為憤慨,本想嚴加訓斥,後得知張已60有餘,大自己兩旬還多,只好作罷。事後,翁同龢曾大發感慨,認為八股取士有其不足之處,同時對名落孫山者寄予一定的同情。
八月底,陝西典試結束,即將回任的考官們欣賞翁同龢的書法,紛紛請他題字留念。此時雖翁同龢病體尚未痊癒,但他不負眾望,揮毫潑墨,來者不拒,一寫就是幾日,致使病情加重,經多方調養,直到九月底方能下床走步。正值此時,一道聖旨飛傳西安,翁同龢被任命為陝西學政,視察陝西全省各府、縣考試童生及生員事宜。
十月初,翁同龢帶病上任,足跡遍布800里川,經過兩個多月的勞累,至咸豐八年(1858)十二月視學完畢。鑒於病魔纏身,他便上書奏請開缺。
咸豐九年(1859)一月,皇上恩准翁同龢開缺,返京調養。二月,翁同龢從陝西起程回京。三月底,回到了北京。
回京後的第三年,同治元年(1862)翁同龢被任命為鄉試正考官,典試山西。這以後,他曾多次涉及文衡,屢次充任考官,所以門生故舊遍布朝野,為清王朝選拔了大批人才。
三、入值弘德殿行走備受帝後信賴
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四日,"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兩太後諭令翁同龢為弘德殿行走,同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藻、實錄館協修徐桐負責教育年僅10歲的同治皇帝。充任帝師,這是朝廷對翁同龢的器重和信賴,翁同龢非常高興,向兩太後表示,一定竭盡全力,輔導皇上,報答皇恩。
十月十七日,翁同龢、倭仁和徐桐第一次進宮授讀。天剛剛廉亮,翁同龢就來到弘德殿候駕,倭仁、徐桐也隨後來到。待同治帝駕到,翁同龢等立即向前行君臣大禮,同治帝喊了一聲"師傅",隨後君臣趨步進入書房。同治帝坐兩面東,師傅們坐東面西,一天的授讀正式開始。
這一天首先授讀的是倭仁和徐桐,講授的是《尚書》和《孟子》的有關章節。膳後,翁同龢接著講授,他講的是《帝鑒圖說》。此書內容更深,但圖文並茂。翁同龢針對同治帝年幼的特點,深入淺出,使同治帝聽得津津有味,深深佩服翁同龢的學問,翁同龢第一次授讀成功。
翁同龢講完《帝鑒圖說》後,又給同治帝講授了《聖祖廷訓格言》、《清朝開國方》、《經史語錄》、《毛詩》、《孝經》等課程,並指導同治帝學詩作論。
翁同龢深知自己所教的學生並非凡夫俗子,而是一代天子,典學成否,直接關繫到清朝的興亡,非同小可,因此他授讀格外認真。每天寅時(早晨四點左右)入值,申時(下午五點左右)回家,一年四季,除生病外,幾乎日日如此,有時甚至帶病進講。有時為弄清一個問題,查找一本書,跑遍北京大小書鋪。為使皇帝能學會作詩,他專門編輯了《唐詩選讀》,親自抄呈,交同治帝帶回宮中閱讀。同治帝閱讀古文有困難,他便將常用文言虛詞集錄成冊,附上例文注釋,供同治帝閱讀。因筆不合手同治帝書法不佳,翁同龢親自到筆店買了兩支上等筆送給同治帝。在教育方法上,他也極為講究。當他看到皇帝精神疲倦時,就停止授課,讓皇帝到庭中散步,藉以解除疲勞;當同治帝表示作論太難、提議不妨先由師傅作幾段時,翁同龢便如此照辦。翁同龢不但在授讀上下功夫,而且對妨礙同治帝學習的一切作法,那怕是太後所為,他也敢直言勸阻。所以,翁同龢的講授,深得同治帝和太後的好評,稱贊他"講授有方"、"入值甚勤"。
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間,還奉命去養心殿為兩宮皇太後進講《治平寶鑒》一書的有關章節。對翁同龢來講,給垂簾聽政、掌握實權的兩官皇太後進講比給年幼無知的同治帝進講更為榮耀,但一旦出錯,不但貽笑士林,而且有可能被革職為民,身敗名裂。因此,在第一次給兩宮皇太後進講的前夜,他將要進講的內容溫習再三,幾乎一夜沒睡。他第一次進講的題目是《宋孝宗與大臣陳俊卿論唐太宗能受忠言》。在進講中,翁同龢反復闡述了君主虛懷納諫、禮賢下士與國家利益的關系,講得不僅儀節規矩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語言流利、剖析精當,兩宮皇太後及在場王公大臣無不感到滿意。此後,他還給兩宮皇太後進講了關於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治事跡的15個專題。在進講這些專題時,他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並借兩太後的提問,根據個人所見所聞,如實陳述,大膽批評當朝弊政,並相應提出改正意見,其中許多意見後來被採納。他如此敢於直言進諫,這在當朝上大夫中是極少見的。
同治十年(1871),正當翁同龢為進講再作努力之時,其母許氏病逝,翁同龢上奏獲准回籍治喪,離開弘德殿上書房,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治喪期滿才回京復職,再次入值弘德殿,擔任同治帝師傅,直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皇帝病逝。
翁同龢入值弘德殷期間,由於他聰明能幹、備受皇帝和太後信賴,所以屢受殊榮。同治四年(1865),他奉旨閱看文宗實錄,按例只有親王、大學士才有資格閱看前朝皇帝實錄。在仕途上,由譽事府右中允特接侍講,再擢為國子監祭酒,進而提為太僕寺正卿、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皇帝親政後,推恩賞給他一品頂戴,真可謂一帆風順,步步登高。
四、兩度出任刑曹按律理獄辦案
光緒元年(1875)八月,翁同龢奉旨暫行代理刑部右侍郎,直到光緒二年(1876)初始任毓慶宮行走,擔任光緒帝師傅,任職僅有四個月。時間雖短,但翁同龢卻在有限的時間里力主按律辦案,作了大量工作。這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平了反。
這一奇案是這樣的:杭州府餘杭縣(今屬浙江)城廂鎮一豆腐店伙計葛品連,同治十二年(1873)春娶畢秀英為妻。畢氏天生貌美,又喜穿綠色衣服,系白色圍裙,人送綽號"小白菜"。葛、畢婚後,租借了新科舉人楊乃武的一間房子,毗鄰而居。時楊乃武喪妻不久,兩家來往頻繁,楊乃武與小白菜也曾單獨來往過,但並無傷風敗俗之事。葛品連突然於同治十三年(1874)初冬暴病而亡,葛母懷疑可能是兒媳小白菜與楊乃武串通謀殺親夫,送上告餘杭知縣,鳴冤請驗。
餘杭知縣劉錫彤接狀後,送帶領三班衙役開棺驗屍,判定葛品連是中毒而亡。於是,劉錫彤下令拘捕嚴審小白菜,小白菜供認實不知情,劉錫彤便下令施用酷刑,小白菜仍供實不知情。劉錫彤之子劉海升,游手好閑,曾誘奸過小白菜;縣衙役何春芳也曾企圖強奸葛畢氏,未遂。劉海升和何春芳二人恐小白菜口供將二人牽連進去,遂恐嚇小白菜:只要她供認是與楊乃武通謀殺丈夫,可免除死罪,否則罪加一等。小白菜受刑不過,只好按劉海升和何春芳二人指定的去說,承認葛品連是自己與楊乃武合謀毒死的。劉錫彤下令拘捕楊乃武到堂,楊乃武則堅不承認。劉錫彤為包庇其子,便將不實之驗屍記錄及審訊記錄上報杭州府,請求"二審"。杭州知府陳魯不去核實,據劉錫彤提供的材料,對楊乃武嚴刑拷打,楊乃武不堪受皮肉之苦,只好含屈成招。府又報省,並擬定處死小白菜、楊乃武。
浙江巡撫楊昌睿曾親自審訊,小白菜、楊乃武料難翻案,屈供如前。楊昌睿曾派衙役去餘杭縣調查,但由於所派衙役受劉錫彤重賄沒有深究,楊昌睿聽信虛言,仍照杭州府所擬罪名上報刑部。在此時,楊乃武在獄中寫了一篇親筆辯供,揭發餘杭知縣劉錫彤之子劉海升和縣衙役何春芳對小白菜所行不軌之事,並設法將親筆辯供送給他的姐姐葉楊氏。葉楊氏遂同楊乃武之後妻楊詹氏身背"黃榜"(冤單)進京呈控。葉楊氏、楊詹氏二人進京後受盡艱難,刑部受理,認為此案有疑,廷旨交浙江巡撫親自復查。復查中,楊乃武、小白菜雙雙翻供,浙江巡撫感到此案棘手,此案於是被擱置下來。直到光緒元年(1875),由於楊詹氏、葉楊氏幾度進京四處鳴冤,吏科給事中王書瑞上書提出異議,浙江籍京官聯名上奏請再行審問,西太後慈禧才下令刑部盡速復審。
此時,刑部六堂官中,由於種種原因,主事的只有翁同龢一人。翁同龢接旨後,詳細閱讀了有關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有關材料,發現了許多疑點,遂奏准暫不入奏。
為徹底查清案子的來龍去脈,翁同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他先後走訪了熟於案律的同行同僚、在京的浙江籍官員許多人,與他們共同探討此案,征詢他們對此案的意見。經過調查,翁同龢越發堅定了自己對此案有疑的看法,表示案情一日不明,決不草率定案。後唯恐自己判斷有誤,又進一步調查核實,並上奏西太後。西太後採納了翁同龢的意見,下令將所有人犯、證人押解刑部審訊,對葛品連再次開棺驗屍。結果,人證、物證證明葛品連並非中毒而亡,而是暴病而死,小白菜、楊乃武並無串通害人之舉,二人無罪獲釋,案情大白於天下。
案情既然大白於天下,翁同龢便同其同僚數人陳奏西太後慈禧應按律懲治此案中行為越律者。為收買人心,以示清明,西太後慈禧採納了翁同龢等人的意見,將浙江巡撫楊昌睿以下100多名官吏革職、充軍。至此長達三年之久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得以了解。
光緒五年(1879)一月,翁同龢被任命為刑部尚書,直至此年五月。
此次在刑部任上,翁同龢對刑部進行了整頓,撤換了部分不稱職的官吏;對含糊不明易被偷梁換柱的律例規定,作了明確的界定;親自查看大案、疑案的案情材料,堅持依法辦案,按律治罪。
翁同龢兩度出任刑曹,前後在任時間相加不過10個月,時間雖短,但由於他能按律理獄辦案,所以在任期間備受西太後慈禧和王公大臣們的贊賞。
五、擔任毓慶宮行走循循善誘光緒帝
光緒元年(1875)十二月一日,兩宮皇太後降旨翁同龢和侍郎夏同善擔任毓慶宮行走,充任剛剛即位、年僅四歲的光緒皇帝的師傅。
翁同龢接旨後,喜憂並舉。喜的是兩宮皇太後一再重用自己,再為帝師。憂的是要將一個年僅僅四歲的孩童塑造成一代聖主,責任重大。他考慮再三,一再推辭,但終未獲准,且西太後慈禧溫諭再三,要他"盡心竭力,濟此艱難",翁同龢只好勉力從之。
光緒二年(1876)三月二十一日,是翁同龢向光緒帝進講的第一天。翁同龢首先教光緒帝寫了"天下太平"、"光明正大"八個字。接著,又教光緒帝朗誦了"帝"、"德"二字。最後,進講了《帝鑒圖說》的首篇《三皇五帝》。從這一天起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月毓慶宮書房被撤,翁同龢擔任光緒帝師傅達20多年之久。20多年中,翁同龢盡心盡力,循循善誘光緒帝,彼此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翁同龢授讀的前兩年,主要是教光緒帝認字、讀生書、背熟書。翁同龢規定生書每天讀20遍,熟書每天讀50遍。當時課文雖短,但由於光緒帝年幼不諳世事,且體弱多病,常常讀到一半就不再讀了。師傅催促,權作耳旁之風。每每見此情景,翁同龢便心急如焚,有時不免和風細雨申斥幾句,光緒帝則嚎陶大哭,索性多日不開口讀書。翁同龢見硬的不行便來軟的,慢慢左勸右勸,但光緒帝軟硬不吃,翁同龢只好面奏兩宮皇太後,西太後聽後極為不滿,決定用不準多吃食物來嚴加懲罰。翁同龢則於心不忍,又生一計,何不去求助於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環。奕環來到書房,先是厲聲訓斥,接著良言相勸。對父親的一威一震,光緒帝多少有所顧忌,但久而久之此法也失去了效力。
翁同龢認為長此以往總不是個辦法,遂與其他師傅商定,相對減少讀書遍數,每讀完一遍由師傅當著光緒帝的面記下,讀完為止。採用此法後光緒帝好了一陣,但時間一長,舊病復發,且與師傅們辯論,認為讀書不在遍數多少,應以是否熟練為標准。但對於"熟練"的標准,師生認識不一,彼此爭論不休。師傅們一計不成又使一計,規定:如光緒帝不讀完規定的遍數,便請他在位子上久坐不準動。可一個四、五歲的孩童哪能坐得住,為此光緒帝常常大哭不休。翁同龢本不同意此計,見光緒如此鬧騰,便宣布取消,事情才歸平息。
光緒二年(1876)至光緒四年(1878)毓慶宮書房是半天上課,隨著光緒帝年齡的增長,自光緒四年(1878)改為全天上課,要讀的書越來越多,本來畏懼的光緒帝越來越畏難。翁同龢見光緒帝年已漸大,不督促他讀好書會貽誤光緒帝終生,禍及整個大清王朝,便與其他師傅商定採用罰讀法,少讀一遍罰加兩遍。此法採用之初,光緒帝以閉口不讀相對抗,接著便大聲哭叫,對此翁同龢和其他師傅們全然不顧,並將光緒帝所作所為記錄下來,上奏西太後。有一次,光緒帝一怒之下離開書房,罷學回宮而去。翁同龢和其他師傅們不得不上奏,求助於西太後慈禧。後經西太後慈禧良言相勸,再加上師傅們承認自己的行為偏激,光緒帝才答應回書房。這樣,一場轟動皇宮的里學風波才歸平息。
經過光緒帝罷學這場風波,翁同龢和師傅們得出教訓,認為罰讀法也並非一個勸學的好辦法。於是,經翁同龢提議,師傅們決定改用表揚法,每讀完一遍表揚一番,從正面進行教育。表揚法採用後,光緒帝感到心情非常舒暢,學習的積極性大增,一改往日不良學風,學業不斷長進。
翁同龢不但在學業上是光緒帝的良師,而且在生活上也是光緒帝的益友。光緒帝從小體弱多病,膽子小,每逢雨天電閃雷鳴之時特別害怕。每當此時,翁同龢總是將光緒帝抱在懷中,安慰他不必懼怕;光緒帝從小離開父母進宮,由太監服侍,太監們知道皇帝乃一孩童,常常敲詐,當得不到滿足時,便怠慢光緒帝。翁同龢得知後,有時當面訓斥不規太監,有時上奏兩太後責罰。為此,光緒帝視翁同龢為知己,有什麼喜悅都願意與翁同龢述談。
年復一年,至光緒七年(1881)光緒帝已是11歲的英俊少年,開始明事知禮。此時,西方列強的侵略已開始從沿海地區向中國內地深入,中國面臨著危機。因此,翁同龢決定加強對光緒帝的教育,在保留《四書》、《五經》等20多門有關封建倫理道德課程的同時,又增設了有關中外史地、洋務運動和早期改良主義者著作方面的課程。
翁同龢在給光緒帝講授新增設的課程時,結合當時發生的重大政治、軍事、外交事件,積極引導光緒帝思考現實問題,從而將毓慶宮書房與整個社會聯系起來。光緒帝聽了這些新增設的課程後,感到受益非淺。這對他在政治上成熟較早,特別是後來發動維新變法運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翁同龢除在學業上教授光緒帝外,還注意對光緒帝加強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翁同龢第一次給光緒帝進講時,就給光緒帝講授了"帝德如天"的道理。在以後長達22年之久的授讀過程中,翁同龢時常規勸光緒帝在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方面應莊重大方,不要迂腐。
經翁同龢等人精心教誨,光緒帝隨著年齡的增加,變得越來越懂事,立志要作一位象康熙那樣的一代聖主,因此讀書非常勤奮,每天黎明前就進書房讀書,一年四季,幾乎天天如此。每到春節放假時,他仍堅持到書房讀書。為滿足自己的學習慾望,他常常向師傅們索取新書,所讀書的范圍越來越大,在光緒十五年(1889)親政前總共讀了八、九十種書。這些知識為他親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光緒十五年(1889)光緒帝親政後,翁同龢同往常一樣仍到毓慶宮書房給光緒帝授課。為滿足光緒帝對西學的探求,他還繼續不斷向光緒帝呈送有關西學的著作,並且常在書房同光緒帝討論時政。這一切引起了西太後慈禧和帝黨官僚的疑忌。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月,西太後慈禧下令裁撤光緒帝的毓慶宮書房。至此,翁同龢結束了長達22年之久的毓慶宮教授生涯。
六、首次出任軍機大臣遭受革職留任處分
光緒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軍機大臣。
翁同龢此次出任軍機大臣,主要參與了兩項重大政治活動。一是參與處理雲南軍費報銷舞弊案;二是參與中法越南交涉事宜。
光緒五年(1879),雲南巡撫杜瑞聯就雲南非法軍費報銷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攜巨款赴京打通關節。崔、潘二人進京後在軍機處、戶部四處活動,最後以向軍機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戶部經辦司員、書吏行賄8萬兩為條件,了結此項報銷。
光緒七年(1881)六月,此案被告發,西太後命刑部審理。刑部最後查明5萬兩銀子的用處,另外3萬兩賄賂了王景二人。不久,江西道監察御史洪良品上奏彈劾王、景二人貪贓枉法。西太後命停親王和翁同龢傳問洪良品。結果查明洪良品所言只是捕風捉影,無證人證據。西太後遂命諄親王、翁同龢傳訊崔、潘到案,與周瑞清、戶部承辦司員、書吏等當面對質。王、景二人見劣跡敗露,遂上奏獲准辭職。但此案還未最後判決,西太後令徹底查清。
翁同龢等在進一步清查中,發現所謂王、景二人受賄的3萬兩白銀沒動仍存在錢庄,另外5萬兩大多列為"別敬"、"贈敬"、"節禮"等項,涉及到許多官員。諄親王力主嚴追,翁同龢則認為,窮追不舍,涉及官員之多,恐難結案;京官俸銀微薄,下官贈與,向有此例,不能視為受賄。為此翁同龢和諄親王產生分歧,案子一擱就是三個月。
三個月過去,西太後令翁同龢迅速結案,翁同龢遂作了進一步調查;認為王、景二人雖有受賄之意,但無受賄之舉,按律應從輕處罰;其餘5萬兩,大多屬饋贈,不便查出。對此,諄親王仍持反對態度。翁同龢便心平氣和地向諄親王反復陳述"法不阿貴","貴為同法"的道理,表明斷案應按律從事。後諄親王表示同意按翁同龢之意上奏,西太後則於光緒九年(1883)八月,分別處分了案中人犯。至此,長達三年之久的雲南軍費報銷舞弊案結束。
翁同龢首任軍機大臣參與的第二件事就是直接參與決策中法越南問題交涉事宜。
19世紀80年代法國政府基本控制越南後,開始向中國侵略。翁同龢力主抗法,反對李鴻章妥協退讓的政策,支持入越作戰的劉永福的黑旗軍。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主和派一味妥協退讓,致使法國侵略者於光緒十年(1884)二月將戰火燃到鎮南關一帶,中越邊境危機,西太後為此於四月撤換了軍機處的全套班子,翁同龢也沒有倖免,遭革職留任處分,退出軍機處。
七、勉強出任戶部尚書帝後二黨逐漸形成
光緒十一年(1885)十一月二十九日,廷命翁同龢出任戶部尚書。翁同龢接旨後極為恐慌,因翁同龢深知此時清朝危機四伏,財政拮據,出任戶部尚書,負責一切大小開支,是一件相當棘手的差使,而自己又是外行,輕則為人指責,重則革職丟官。但又一想自己在中法戰爭中的革職留任處分剛剛撤消,不便推就,只好強硬著頭皮勉強走馬上任。
光緒十三年(1887)八月二十三日,黃河決口,西太後令戶部撥款200萬兩賑濟。翁同龢受命後為之一驚,此時國庫空虛,哪來200萬兩白銀賑災修河?遂召戶部諸官連日商討籌款事宜,最後大多贊同廣開捐例籌款。所謂廣開捐例,就是大肆賣官鬻爵。翁同龢認為廣開捐例,會造就一大批貪官污吏,害國害民,所以極力反對廣開捐例籌款。後因西太後同意此法,翁同龢只好遵命領旨,盡心辦理,但至光緒十四年(1888)底才收到捐銀80萬兩,遠遠不足以用來修河賑濟。不久,內務府光緒帝大婚典禮籌備處又要求戶部再投100萬兩。翁同龢窮於應付,不得不舉借外債,從此清政府開始靠借債苟延殘喘。
同年,發生了李鴻章私自與美商合夥籌開華美銀行的事件。李鴻章為籌措巨款,舉辦海軍,修築鐵路,建造頤和園,取悅於西太後,派人頻繁與美商聯絡開辦了此銀行,其中美商出資居多,實為美商節制。
光緒十三年(1887)七月,翁同龢得知後,極為震驚,認為銀行乃國家的大政,銀行被洋人節制嚴重損害了國家的主權。遂力陳西太後萬不能批准。九月,翁同龢又策動80多名御史上奏,彈劾李鴻章開辦華美銀行是欺君賣國。此外,翁同龢利用醇親王奕環與李鴻章爭權奪利的矛盾,多次游說醇親王,要奕環出面向西太後陳奏,阻止李鴻章的行動。
Ⅶ 有對話的歷史小故事(短一些)
1、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謀害自己,常吩咐侍衛們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靠近我!」有一個晚上曹操在帳中睡覺,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為他覆蓋。曹操立即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後繼續上床睡覺。
半夜起來的時候,假裝吃驚的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大家都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在夢中殺人,惟有楊修知道了他的意圖,下葬時嘆惜的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曹操聽到後十分厭惡楊修。
終於在「雞肋事件」中以擾亂軍心為由,殺了楊修。
2、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當過放牛郎,交了一些窮朋友。稱帝後,有兩個從前的窮朋友來見他。因兩人的話說得不一樣,兩人的命運也各不一樣。第一個人被引進宮內,他一坐下便指手劃腳地說:「我主萬歲!皇上還記得嗎?從前你和我都替財主放牛。
有一天我在蘆花盪里,把偷來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沒等煮熟,大家都搶著吃。你把罐子都打爛了,撒了滿地的青豆,湯都潑在地上了。你只顧從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葉送進嘴裡,卡住了喉嚨。還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葉吞下,才把卡在喉頭的草葉咽進肚裡去。」
朱元璋聽了他的述說,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為了保住體面,他把臉一沉厲聲喝道:「哪來的瘋子,替我亂棍打出去!」這個抱頭竄出的倒霉蛋,去給朱元璋的另一位舊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說了這件事。
那個放牛娃泯嘴一笑,說:「你看我去,保得富貴。」於是他大搖大擺走進宮來,一見朱元璋,納頭便拜,然後敘起舊來:「皇上還記得嗎?當年微臣隨著你大駕都騎著青牛去掃盪蘆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湯元帥在逃,你卻捉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在了咽喉之地,多虧菜將軍擊退了他。那次戰斗我們大獲全勝。」
朱元璋對舊友吹噓的那場戰爭心知肚明,但他卻把醜事說得含蓄動聽,面上有光。又想起當年大家飢寒交迫有難同當時的情景,心情激動,立即封這位舊友為御林軍總管。
3、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把持朝政,不但獨攬大權,更想進一步登上帝位。他為了試探朝中的大臣是否服從他,便想出一條計策來當眾檢驗。
他叫人牽了一頭鹿來獻給秦二世,並在群臣面前指著鹿說:「這是我獻給您的馬。」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開玩笑吧?明明是一頭鹿,怎麼說成是一匹馬呢?」
趙高於是問左右的大臣:「這究竟是鹿還是馬?」大臣們大都害怕趙高,所以有的人默不作聲,有的人為了討好趙高,就說獻上的是馬,只有小部分正直的大臣堅持說是鹿。趙高暗中記下了那些正直大臣的名字,後來就借故把他們殺害了。
4、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5、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此時是公元961年)。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禁軍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