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主要內容是什麼講了怎樣的故事-趣歷史網
第十七回匡秀才重遊舊地趙醫生高踞詩壇
話說匡太公自從兒子上府去考,尿屎仍舊在床上。他去了二十多日,就如去了兩年的一般;每日眼淚汪汪,望著門外。那日向他老奶奶說道:「第二個去了這些時總不回來,不知他可有福氣掙著進一個學。這早晚我若死了,就不能看見他在跟前送終!」說著,又哭了。老奶奶勸了一回。忽聽門外一片聲打的響,一個凶神的人,趕著他大兒子打了來,說在集上趕集,佔了他擺攤子的窩子。匡大又不服氣,紅著眼,向那人亂叫。那人把匡大擔子奪了下來,那些零零碎碎東西,撒了一地,筐子都踢壞了。匡大要拉他見官,口裡說道:「縣主老爺現同我家老二相與,我怕你么!我同你回老爺去!」太公聽得,忙叫他進來,吩咐道:「快不要如此!我是個良善人家,從不曾同人口舌,經官動府。況且佔了他攤子,原是你不是。央人替他好好說,不要吵鬧,帶累我不安!」他那裡肯聽,氣狠狠的,又出去吵鬧,吵的鄰居都來圍著看,也有拉的,也有勸的。正鬧著,潘保正走來了,把那人說了幾聲,那人嘴才軟了,保正又道:「匡大哥,你還不把你的東西拾在擔子里,拿回家去哩,」匡大一頭罵著,一頭拾東西。
(看這席話費勁,謊話連篇,辨認忒麻煩。比如,婁公子當初拜會楊執中時,潦倒得快要餓死,幫鹽商做點事,還虧了人家七百兩銀子,鎖在獄中,如何先前到京城去了? 黃進士關聯楊執中,楊執中關聯趙雪齋,編出楊執中作中介,無非令黃進士拜會黃秀才有據可信。看這席話又惡心,左一句右一句稱郎中趙爺,趙爺連進士也沒空見,好大做派;前一句奇後一句奇,捕風捉影,偏要說成驚世駭俗。看這席話直覺得醜陋,一個麻子一個鬍子,一唱一和,無非貶那知縣、那進士斷子絕孫,揚我一群虛名庸才,自娛自樂。看這席話暴露其愚蠢,浦墨卿已說到二者實難兼得,願棄進士,選虛名。支劍峰接嘴說,兒子中了進士也行,還是要進士的。浦墨卿說兒子與父親分別中進士才行。說到底不是不想要進士。這群末流才疏學淺,考不上才聚在一起泛酸。景蘭江從目的上理論:考進士為名,搞詩會也為名,趙爺憑詩出了名,比那進士還有名,考進士有多傻? 這一套歪理,根上就偏了。考進士一途,得的是功名富貴,周進、范進賴以登天,在當時為正途。若看輕功名富貴,又可如王冕隱沒山居,保持君子的操守。這群烏合之眾,要德沒德,要才沒才,要錢還沒錢,只能依附於官僚公子,附庸些風雅,相互吹噓,自我麻醉。浦墨卿席間出選擇題,匡超人選做名士,不做進士,認了一丘之貉,眾人自然拍手。匡超人少年聰慧,舉業初展,卻與此般人等同流合污,把習性中的惡全暴露出來,實令扼腕。)
匡超人聽得,才知道天下還有這一種道理。景蘭江道:「今日我等雅集,即拈『樓』字為韻,回去都做了詩,寫在一個紙上,送在匡先生下處請教。」當下同出店來,分路而別。只因這一番,有分教:交遊添氣色,又結婚姻;文字發光芒,更將進取。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匡超人長了眼,開了竅,漸漸棄了舉業文章,醉心以詩閑游,得意於狐朋狗友哄抬的虛名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❷ 莊子文言文故事及翻譯
庖丁解牛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翻譯 有一個姓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 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進刀時發出(讀'huo')地響聲,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廚師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了解),(看到的)沒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見一樣)。
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
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
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沒有厚度,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游刃有餘)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
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為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滿意足。
拭好了刀把它收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你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道理 想到庖丁解牛。牛無疑也是很復雜的,庖丁解牛,為什麼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掌握了它的機理。
牛與牛當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麼牛,它們的機理都是一致的;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
生活也一樣,如果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 做事不僅要掌握規律,還要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復實踐,向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復,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坐井觀天」形容眼界狹小,所見有限。 《莊子·秋水》
「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莊子·秋水》
「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莊子列禦寇》
「貽笑大方」指讓內行人笑話,含被動義。《莊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後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 出處 《莊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釋比喻追求功名利祿。 《莊子·秋水》
「孤雛腐鼠」比喻微賤之物了。《莊子·秋水》
「太倉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 《莊子·秋水》
「太倉一粟」比喻極大的數量中一個非常小的數目。 《莊子·秋水》
「夏蟲語冰」 比喻人囿於見聞,知識短淺。 《莊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雛腐鼠 顧盼多姿
管中窺天 邯鄲匍匐 邯鄲學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銷雨霽 井底之蛙 井蛙之見 見笑大方 秋水盈盈
壽陵失步 視死若生 雙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倉稊米
太倉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見 望洋興嘆 非愚則誣
學步邯鄲 夏蟲不可以語冰 夏蟲疑冰 夏蟲語冰 夏蟲朝菌
向若而嘆 以管窺天 用管窺天 一日千里 曳尾塗中
貽笑大方 遺笑大方 魚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錐刺地
原文(一) 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fú)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於是鴟(chī)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yé)?」 譯文(一) 惠子做了魏國的宰相,莊子去看望他。
有人對惠子說:「莊子到魏國來,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所以惠子非常擔心,在國都里搜捕了幾日幾夜。
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雛(yuān chú),你知道它嗎?鵷雛鳥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這時,一隻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雛鳥(yuān chú)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鵷雛鳥,發出『嚇』(hè)的怒斥聲。
現在你也想用你的魏國(相位)來恐嚇我嗎?」 原文(二)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二)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呀。」
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是從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既然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卻又問我,所以我說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出處:《莊子·秋水》——戰國·莊子 (2)子非物有眼講的是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 莊子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
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知識,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 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 莊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強,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道德經》或《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
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惠子相梁》出自《莊子·秋水》,作者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周。
在這篇短文中,莊子將自己比作鵷雛鳥,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了惠子醉心於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丑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yuān chú ),子知之乎?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lǐ)泉不飲。於是鴟(chī)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譯文
惠子相梁
惠子在梁國當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魏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雛,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在這時,一隻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雛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原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1)。
惠子曰:「與人居(2),長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4)!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5)。
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6),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7),自以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譯文】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弔唁,莊子卻正在分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歌。惠子說:「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傷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著瓦缶唱起歌來,不也太過分了吧!」 莊子說:「不對哩。
這個人她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仔細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只是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氣。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元氣,元氣變化而有了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
死去的那個人將安安穩穩地寢卧在天地之間,而我卻嗚嗚地圍著她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曉於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1),若蠅翼,使匠石斲之(2)。
匠石運斤成風(3),聽而斲之(4),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
』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6)。
'自夫子之死也(7),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譯文】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堊泥塗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
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裡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見匠石說:『你為我也這么試試』。
匠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雖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夥伴已經死去很久了。」
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原文】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1),?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2),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3)。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4),目大不??」蹇裳躩步(5),執彈而留之(6)。
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7),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8),見利而忘其真(9)。莊周怵然曰(10):「噫!物固相累(11),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12)。
莊周反入,三月不庭(13),藺且從而問之(14):「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15)?」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令(16)'。
今吾游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游於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17),吾所以不庭也。」 【譯文】 莊子在雕陵栗樹林里遊玩,看見一隻奇異的怪鵲從南方飛來,翅膀寬達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著莊子的額頭而停歇在果樹林里。
莊子說:「這是什麼鳥呀,翅膀大卻不能遠飛,眼睛大視力卻不敏銳?」於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著彈弓靜靜地等待著時機。這時突然看見一隻蟬,正在濃密的樹蔭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記了自身的安危;一隻螳螂用樹葉作隱蔽打算見機撲上去捕捉蟬,螳螂眼看即將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體的存在;那隻怪鵲緊隨其後認為那是極好的時機,眼看即將捕到螳螂而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
莊子驚恐而警惕地說:「啊,世上的物類原本就是這樣相互牽累、相互爭奪的,兩種物類之間也總是以利相召引!」莊子於是扔掉彈弓轉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園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後面追著責問。 莊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
弟子藺且跟隨一旁問道:「先生為什麼這幾天來一直很不高興呢?」莊子說:「我留意外物的形體卻忘記了自身的安危,觀賞於混濁的流水卻迷惑於清澈的水潭。而且我從老聃老師那裡聽說:『每到一個地方,就要遵從那裡的習慣與禁忌。
』如今我來到雕陵栗園便忘卻了自身的安危,奇異的怪鵲碰上了我的額頭,遊玩於果林時又喪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園的人不理解我又進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譯文]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
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
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於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於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麼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教師總結: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
引申: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於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惠子相梁》 惠子在魏國當宰相,莊子前往去見他。
有的人對惠子說:「莊子來,是想取代你的位置的。」於是惠子感到驚恐,在國中搜捕了三天三夜。
莊子前往見他,說:「南方有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這鵷鶵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棲息,不是竹子不吃,不是甘泉不喝。在這是貓頭鷹得到一隻腐爛的老鼠,鵷鶵飛過,抬頭看著他說:『嚇(發怒的聲音)』現在你想用你魏國的宰相之位來嚇我嗎?」《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玩。
莊子說:「鯈魚游出水面悠然自得,這是魚的樂趣。」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樂趣?」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樂趣?」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樂趣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
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樂趣』的話,既然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樂趣還來問我,我是在橋上看到的。」。
庄 子 寓 言 精 選1、庖丁解牛【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頂,砉然響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譯文】庖丁為梁惠王宰牛。
手到的時候,肩倚的時候,腳踩的時候,膝頂的時候,那聲音十分和諧,就跟美妙的音樂一樣,合於堯時的《經首》旋律;那動作也很有節奏,就像優美的《桑林》舞蹈。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稱贊說:「哈,好啊!你的技術是怎麼達到這樣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對梁惠王說:「我喜歡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術又進了一步。
我開始解剖牛的時候,看到的無非是一頭整牛,不知道牛身體的內部結構,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三年以後,我眼前出現的是牛的骨縫空隙,就不再是一頭整牛。
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憑感覺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來看去,就能知道刀應該怎麼運作。牛的肌體組織結構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我進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縫隙,從不碰牛的骨頭,更不消說碰大骨頭了。
技術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是用刀砍。
而我宰牛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經有幾千頭,然而刀口鋒利得仍然像剛在磨石上磨過的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牛的肌體組織結構之間有空隙,而刀口與這些空隙比起來,薄得好像一點厚度也沒有。
用沒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體組織間運行,當然綽綽有餘羅!所以十九年過去,我的刀還跟新的一樣。雖然我的技術已達到了這種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時候,還是絲毫不敢馬虎,總是小心翼翼,心神專注,進刀時不匆忙,用力時不過猛,牛體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攤泥土一樣從骨架上滑落到地上。
這時,我才松下一口氣來,提刀站立,顧視一下四周,心滿意足地把刀揩拭乾凈,收藏起來。」梁惠王聽了,高興地說:「好極了,聽了你的這一席話,我從中悟到了修身養性的道理。」
【寓意】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掌握了事物的規律,辦事就可以得心應手。(「目無全牛」、「游刃有餘」、「躊躇滿志」成語,即出自本篇。)
2、佝僂承蜩tiao【原文】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橛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譯文】孔子前往楚國,路過一片樹林,看到一個駝背老人,手裡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術非常嫻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沒有一個能逃脫的,就好像信手拾來一樣輕而易舉。
孔子驚奇地說:「您的技術這么巧妙,大概有什麼方法吧!」駝背老人說:「我的確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時候,如果能夠在竹竿的頂上放兩枚球而不讓球掉下來,粘的時候知了就很少能夠逃脫;如果放三枚不掉下來,十隻知了就只能逃脫一隻;如果放五枚不掉下來,粘知了就像用手拾東西那麼容易了。
你看我站在這里,就如木樁一樣穩穩當當;我舉起手臂,就跟枯樹枝一樣紋絲不動;盡管身邊天地廣闊無邊,世間萬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裡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麼東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響不了我對知了翅膀的關注,怎麼會粘不到知了呢?」孔子聽了,回頭對弟子說:「專心致專,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啊!」【寓意】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3、井底之蛙【原文】埳(kǎn)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fū);還虷(hán)、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
於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
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譯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相梁
出處:《莊子·秋水》
惠子相(xiàng)梁(1),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鳶雛(yuān chú )(2),子知之乎?夫鳶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3)不食,非醴(lǐ)泉(4)不飲。於是鴟(chī)得腐鼠,鳶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1.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
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
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2.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
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❸ 買櫝還珠什麼意思是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出自哪本書有什麼啟示
買櫝還珠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那麼,大家知道買櫝還珠是什麼意思嗎?它出自那本書,它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買櫝還珠是什麼意思,它出自哪本書,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以及給我們的啟示。
這一則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主次分明,不能夠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它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