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越王劍的故事是怎麼樣的
越王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經歷數年精心鑄造出來的。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5把名貴的寶劍,這5把越王劍,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珍品。
關於越王鑄劍及越王劍在後世的傳奇,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故事。
劍是兵器,然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這冰冷嗜血的凶器,慢慢地經過文化之手的不斷摩挲,竟然成了一樣看上去很美的文化吉祥物,洋溢著一種類似浪漫的溫柔。中國人說起劍來,絲毫不為其原始的兵器功能所擺布。
劍在我國的歷史可追溯至商周,在我國歷史和文化中,被賦予極高的地位,所謂王者劍、君子器。劍貫穿了幾乎整個我國歷史君王賞賜、壯士互贈、美人定情,宣示權力、張揚誓約、銘表信義。
我國歷史上有種種神奇的鑄劍故事。如干將莫邪鑄劍,出自我國古代神話故事集《搜神記》,屬於小說家言。但是,類似這種傳說,將劍化之以文,成了劍文化。其文化,藉助劍之傳說,宣揚的是劍之外的東西。
公元前6世紀中葉,當中原各國動盪之際,南方的楚、吳、越之間也開始了激烈的征戰,一度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吳楚兩國爭霸之際,與吳國相鄰的越國也不甘寂寞,乘吳忙於攻楚之際,經常襲擊吳國。
公元前496年,伐楚獲勝回國的吳王闔閭趁越王允常新喪,王子勾踐即位,國勢未穩之際,大舉興兵伐越。年輕的越王勾踐用奇謀大敗吳師,吳王闔閭負傷而死。
公元前494年,吳越大地又發生了一場慘烈的大戰,吳王夫差一舉擊潰了越王勾踐。越王勾踐淪為吳王夫差的僕役。在飽嘗失國的屈辱中,勾踐在苦苦地尋找一個人和一把劍。
勾踐聽說,有個叫歐冶子的人能鑄造削金斷玉的神奇利劍。
歐冶子在越國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並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
少年時代,歐冶子從舅舅那裡學會了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歐冶子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我國冷兵器之先河。
以短勝長的目的訴求,必然導致短之精良鋒利,於是,當中原地區還是青銅器為主要武器材質的時候,在百越的群山之中,生存安全的壓迫,激發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毅力決心,終於發現了越人精良的冶煉鑄造技術,鐵兵器開始了。而此鐵兵器,一開始就是合金的兵器。
於是越王勾踐請來歐冶子,他不但為勾踐鑄造了湛盧、純鈞、勝邪、巨闕和魚腸5把名貴寶劍,還向越國傳授了鑄劍技術。而這把越王勾踐劍,無疑是出自歐冶子之手。
凡是傳統手工業發達的地區,傳統的農耕時代必然是土地資源等匱乏、農業生產水平和產量不高的地區。浙江龍泉,這個浙南小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農耕養活不了人,於是尋找別的活路,甌江兩岸的山裡、甚至甌江河床里居然都是含鐵的礦石。這里更是群山環抱,柴薪取之不盡,甌江水恰好用來淬火。
神奇的是連周圍的山上都有天然的上好的磨刀石。於是龍泉迎來了越國的歐冶子!當時人們用天上飛落的隕石製作劍的刃部。因為隕石中所含的鐵質遠比青銅堅硬,但這種隕鐵非常稀少。後來,歐冶子終於找到了隕鐵的替代物,為越王鑄造了堅兵利器。
而且,相傳在那個時候,許多人都認為,鐵是一種低俗的材料會帶來厄運,因此,有惡金之稱,一般只用來鑄造農具。王所用的配劍自然也就不會是鐵劍,當是合金所制。
《千字文》中說:「劍號巨闕,珠稱夜光。」巨闕是古代名劍,是傳說中劍祖歐冶子為越王鑄造的5把神劍之一。撰寫《千字文》的周興嗣受制於1000個散字,只能舉巨闕為例,作為寶劍乃至兵器的代表。
傳說巨闕劍初成時,越王勾踐坐於露壇上,忽見宮中有一馬車失控,橫沖直奔,驚嚇了宮中的飼養的白鹿。於是越王勾踐拔出歐治子剛鑄成的巨闕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卻在這拔劍一指時,手中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
隨後,勾踐又命人取來一口大銅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鐵鍋刺出了一大個缺口來毫不費力,就如切米糕般輕易。巨闕也因此而得名。
傳說當年在造巨闕劍時剩下了一塊鍛造所用的神鐵,於是歐冶子用這塊神鐵,造就了一把匕首「龍鱗」。這把匕首,後來受用於朝廷之中,因太過鋒利而被用於古時最殘酷的死刑「凌遲」。
據《越絕書》記載,歐冶子後來奉越王命為楚王鑄劍。他遍訪閩越,在龍泉秦溪山下開爐鑄劍,最後鑄成「龍淵」、「工布」、「泰阿」3把劍。它們削鐵如泥,風吹發斷,能屈能伸,精美絕倫。敬獻給楚王後,楚王大喜,於是封歐冶子為將軍。
《越絕書·寶劍篇》中記載,當時的寶劍鑒賞大家薛燭曾這樣評論越王勾踐的「純鈞」劍: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鈑,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釋……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此一物。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記載:「越王允常,即勾踐之父命歐冶子鑄劍。」歐冶子到閩、浙一帶名山大川遍尋適宜鑄劍天下第一劍山湛盧山之處。當他見到湛盧山清幽樹茂,薪炭易得,礦藏豐富,山泉清冽,適宜淬劍,就結舍於此鑄劍。
歐冶子三年辛苦,終於鑄就了鋒芒蓋世的湛盧之劍。那時世上五大名劍是:湛盧、鉅闕、勝邪、魚腸、純鈞,名列第一的是湛盧。此劍可讓頭發及鋒而斷,鐵近刃如泥,舉世無可匹者。後代詩人題詩寫道:斗間瞻氣有雙龍,人間何處問歐冶?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湛盧山也因此稱為「天下第一劍山」。《東周列國志》中記載,湛盧寶劍鑄成,越王視之為國寶。越國被吳國攻滅,吳王闔閭獲此劍。但有一天此劍忽然不見了,而某日在楚昭王的枕邊突然發現這把寒光閃閃的寶劍。
相劍者入宮解謎說:「此乃吳中劍師歐冶子『湛盧』寶劍,吳王無道,殺王僚自立,又坑殺萬人以殉其女,吳人悲怨,豈能得此劍?此劍所在之國,其國祚必綿遠昌熾。」
楚昭王大悅:「此乃天降瑞兆也!」
可見,湛盧寶劍已成為預示國家興亡的神物了。
唐朝詩聖杜甫有詩詠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歷代詩文提及湛盧的很多。
湛盧劍幾經輾轉流傳,據說唐時為薛仁貴獲得,後傳到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手中,岳飛父子遇害後,湛盧劍就不知下落了。
Ⅱ 求有關於刀劍作為禮品送人 的歷史故事或者典故,越多越好!有關於名刀或者名劍的流傳方面的典故。
夫刀劍之由出,已久矣。前王後帝,莫不鑄之,但以小事記注者,不甚詳錄,遂使精奇挺異,空成湮沒,慨然有想,遂為記雲。
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以庚戌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為星辰,背記山川日月。
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辛卯,三月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二寸頭方。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采牛首山鐵,鑄一劍,銘曰夾,古文篆書,長四尺一寸。
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歲次戊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周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長五尺。
簡王夷,在位十四年。以元年歲次癸酉,鑄一劍,長三尺,銘曰駿,大篆書。
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歲次丙午,鑄一劍,長三尺,銘曰誡,大篆書。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歲次丁巳,采北只銅,鑄二劍,名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埋在阿房宮閣下,一在觀台下,長三尺六寸。
前漢劉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於南山得一鐵劍,長三尺,銘曰赤霄,大篆書。及貴,常服之,此即斬蛇劍也。
文帝恆,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歲次庚午,鑄三劍,長三尺六寸,銘曰神龜,多刻龜形,以應大橫之兆。帝崩友做,命入玄武宮。
武帝徹,在位五十四年。以元光五年,歲次乙巳,鑄八劍,長三尺六寸,銘曰八服,小篆書。嵩、恆、霍、華、泰山五嶽皆埋之。
宣帝詢,在位二十五年。以本始四年,鑄二劍,長三尺,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皆小篆書。
平帝衎,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歲次辛酉,掘得一劍,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書。
王莽,在偽位十七年。以建國五年,歲次庚午,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銘曰神勝萬里伏,小篆書,長三尺六寸。
更始劉聖公,在偽位二年。自造一劍,銘曰更國,小篆書。
後漢光武秀,在位三十三年。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一劍,文曰秀霸,小篆書,帝常服之。
明帝庄,再位十八年。以永平元年,歲次戊午,鑄一劍,上作龍形,沉之於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章帝炟,在位十三年。以建初八年,鑄一金劍,令投於伊水中,以厭人膝之怪。弘景按:《水經》雲:「伊水有一物,如人膝,頭有爪,人浴輒沒,不復出。
安帝祜,在位十九年。以元初六年,鑄一劍,藏峨眉山,疑山王也。
順帝保,在位十九年。以永建元年,鑄一劍,長三尺四寸,銘曰安漢,小篆書,後改年號。
靈帝宏,在位二十二年,以建寧三年,鑄四劍,文曰中興。一劍無故自失,並小篆書。
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於幽谷得一劍,長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王常服之。
齊王芳,以正始六年,鑄一劍,常服之。無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後有禪代之事,兆始於此,尋為司馬氏所廢。
蜀主劉備,以章武元年,歲次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劍,各長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一與太子禪,一與梁王理,一與魯王永,一帆帶與諸葛亮,一與關羽,一與張飛,一與趙雲。並是亮書,皆作風角,處所有令,稱元造刀五萬口,皆連環及刃口,列七十二鏈柄中,通之兼有二字。房子容曰:唐人尚書郎李章武本名方古,貞元季年,為東平帥,李師古判官因理第,掘得逼劍,上有章武字方。古《博物志》張茂先亦曰:蜀相諸葛孔明所佩劍也。乃改名師古,為奏,請為章武焉。蓋蜀主八劍之一也。
後主禪,延熙二年,造一大劍,長一丈二尺。鎮劍口山,往往人見光輝,後人求之不獲。
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銅越炭作之,文曰大吳,小篆書。又赤烏年中,有人得淮陰侯韓信劍,帝以賜周瑜。
孫亮,以建興二年,鑄一劍,文曰流光,小篆書。
孫皓以建衡元年,鑄一劍,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
晉武帝司馬炎,以咸寧元年,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
懷好轎衡帝熾,以永嘉元年造一劍,長五尺,銘曰步光,小篆書。
成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銘曰興國。
穆帝聃,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五口劍,銘曰五方單符,隸書。
孝武帝昌明,以大元元年,於華山頂埋一劍,銘曰神劍,隸書。
宋武帝劉裕,以永初元年,鑄一刀,銘其背曰定國,小篆書,長四尺,後入於梁。
少帝義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銘曰五色,小篆書。
後廢帝昱,以元徽二年,於蔣山頂造一劍,銘曰永昌,篆書。
順帝准,以升明元年,掘得一刀,銘曰上血,其刀照一室。帝奇之,至二年七月,帝使楊玉候織女,玉候女不得,懼死,用以弒帝,果如銘。故知吉凶其徵先見矣。
齊高帝蕭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銘曰定業,長五尺,篆書,自製之。
明帝鸞,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銘曰朝儀,長四尺,小篆書。
梁武帝蕭衍,以天監二年即位,至普通中,歲在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用金、銀、銅、鐵、錫五色合為之,長短各依劍術法,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並小篆書。
〈諸小國刀劍總在此〉
前趙劉淵,以元熙二年,造一刀,長三尺九寸,文曰滅賊,隸書。
後趙石勒,以建平二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萬人,頭尖三尺六寸,銘曰建平,隸書。勒未貴時,耕地得一刀,銘曰石氏昌,篆書。
石季龍,以建武十四年,造一刀,長五尺,銘曰皇帝石氏,隸書。
後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騰馬,隸書。
前涼張寔,造刀百口,無故刀盡失,文曰霸。
後魏昭成帝拓跋犍,以建國元年,於赤治城鑄刺刀十口,金鏤赤治字。
道武帝珪,以登國元年,於嵩阿鑄一劍,銘曰鎮山,隸書。
明元帝嗣,以泰常元年,造一劍,長四尺,銘背曰太常。至真君元年,有道士繼天師白,為帝造劍,長三尺六寸,隸書。因改元真君。
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於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隸書。
前秦符堅,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工,銘曰神術,隸書。
前燕慕容[人雋],以元璽元年,造二十八口刀,銘曰二十八將,隸書。
後燕慕容垂,以建興元年,造二刀,長七尺,一雄一雌,隸書。若別處之,則鳴。
後秦姚萇,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銘曰中山,長三尺七寸,隸書。
西秦乞伏國仁,以建義三年,造一刀,銘曰建義,隸書。
後涼呂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銘背曰麟嘉,長三尺六寸。
南涼禿發烏孤,以太初三年,造一刀,狹小,長二尺五寸,青色。匠人曰:當作之時,夢見一人被朱服,雲:吾是太乙神,來看汝作雲!此刀有獻必鳴,後落突厥可汗所有也。
南燕慕容玄明,以建平元年,作刀四口,文曰建平,隸書。
西京李暠,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銘曰百勝,隸書。
北涼沮渠蒙遜,以永安三年,造刀百口,銘曰永安,隸書。
夏州赫連勃勃,以龍升二年,造五口刀,背刃有龍雀環,兼金鏤作一龍形,長三尺九寸,銘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邇,如風靡草,威服九區。宋王劉裕破長安,得此刀,後入於梁。
〈吳將刀〉
周瑜,作南郡太守,造一刀,背上有「盪寇將軍」字,八分書。
蔣欽,拜列郡司馬,造一刀,文曰司馬,隸書。
周幼平(周泰),擊曹公,勝,敗平虜將軍,因造一刀,銘背曰幼平。
董元代(董襲),少果勇,自打鐵作一刀。後討黃祖於蒙沖河,元成引刀斷沖頭為二流,拜大司馬,號斷蒙刀。
潘文珪(潘璋),拜偏將軍,為擒關羽,拜固陵太守,因造一刀,銘曰固陵。
朱君理(朱治),少受征討,黃武中,累功拜安國將軍,作一佩刀,文曰安國。
〈蜀將刀〉
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敵。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
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鏈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後被范強殺,將此刀入於吳。
諸葛亮,定黔中,從青石祠過,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測。
黃忠,漢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於漢中擊夏侯軍,一日之中,手刃百數。
〈魏將刀〉
鍾會,克蜀,於成都土中得一刀,文曰太一。會死,入帳下王伯升,伯升後渡江,刀遂飛入水。
鄧艾,年十二,曾讀陳太丘碑,碑下掘得一刀,黑如漆,長三尺余。刀上常有氣凄凄然,時人以為神物。
董卓,少時耕野,得一刀,無文字,四面隱起作山雲文,斸玉如泥。及卓貴,示五官郎將蔡邕,邕曰此項羽之刀也。
袁紹,在黎陽夢有一神授一寶刀,及覺,果在卧所,銘曰思召。紹解之曰:思召,紹字也。
郭淮,於太原得一刀,文曰宜為將。後遂為將軍,及與蜀將戰,敗失此刀。
王雙,曾於市中買得一刀,賣人曰:得之者貴。因不見。雙後佩之,為魏將,後與曹真一刀換也。
Ⅲ 劍的歷史
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戰國後期,隨著鐵器的興起,青銅劍逐漸走向了衰落。西漢以後,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那個時候沒有皇帝,只有王,王喜歡玉,從玉字的造字結構就可以看出。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等特點,適用於鑄造各種器具、機械零件、軸承、齒輪等。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茄信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大御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一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顫仿輪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編輯本段]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製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製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製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製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編輯本段]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它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劍也是由青銅鑄造的。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編輯本段]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因而本網對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研究,至隋唐為止。
[編輯本段]青銅器上的紋飾
一一動植物形象紋
「蟠虺紋」因圖形為盤繞成組的蛇形得名,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虺是上古典籍記載的劇毒蛇,所謂似蛇而小。「蟠虺紋」僅見於春秋時期。
「象紋」與「象鼻紋」也是青銅器上的常見紋飾。象,通相。既是一種溫順的大型動物,又常作為太平吉祥的象徵,還有就是「出將入相」的輝煌。
「獸面帶紋」過去亦稱「狩帶紋」,是青銅器上一種變形為帶狀裝飾紋的動物面部形象組合。這種紋飾帶出現於西周晚期,流行於春秋戰國。
一一幾何圖形紋
幾何圖形指菱形、三角形、圓形及其他相連成組的變形圖案等。比較典型的有:「圈帶紋」或稱「串珠紋」,多為輔助紋飾,流行於商周時期;「三角雲紋」常交錯其他紋飾,流行於戰國時期;「菱形斜格紋」多見雜以「渦紋」和「S」形圖案,流行於戰國;「環帶紋」,舊稱「公字紋」,表現為連續的「S」形波浪帶圖案,上下充填「竊曲紋」或環紋,流行於西周晚期;「竊曲紋」很早就見於《呂氏春秋》的記載,「竊曲紋」的變化很多,如蜷曲若雙環而其中之一有目形者,有兩端內曲呈一如意頭狀者,不一而足。
Ⅳ 「劍」的來歷是什麼
關於劍的起源,至今並無定論。
劍,古代兵器之一,屬於「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中國在商代開始有制劍的史料記載,一般呈柳葉或銳三角形,初為銅制。
商代青銅冶煉業的發達已經有了很短的古劍,但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國君諸侯為保護自己,竭力搜尋工匠高人鑄造利劍。
春秋時期的短劍多用於防身,據《孔子家語》載:"(學生)子路戎服見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
如今最廣核迅為人神氏基知的春秋劍術家是越女,《吳越春秋》中記載了"越女論劍"的故事:她是勾踐時期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無名少女,從小喜歡擊劍,全憑自己感悟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劍術,范蠡聞其大名,邀請她來京城擔任軍中武師。在進京途中遇到一位老劍客袁公,要求與越女一較高下,兩人折竹枝比試,少女守三招後一招擊中,袁公不敵飛身上樹遁走。後少女向勾踐論劍道,提出形神相應、動靜互制、長於變化、出奇制勝的劍術理論,然後當場表演,果然以一擋百,由此受到勾踐賞識獲封號為"越女",並將她的劍法傳授給越國軍官金庸就是以這段典故寫成了小說《越女劍》。
1965年12月的時候,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就有越王勾踐劍。它的長度有55.6厘米,插於黑漆劍鞘里。當人們將它從劍鞘內抽出時,頓時有一種寒氣逼人的感覺,劍身呈紫黃顏色,毫無銹斑,其光亮、色澤如同新鑄成的一般。仔細一看,劍身還布滿略顯黑色的菱形紋飾,劍格正面用藍色琉璃,劍格背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花紋,在靠近把手的部位,有兩行用金絲鑲嵌的鳥篆文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越王勾踐為了雪恥復國,卧薪嘗膽、發奮圖強的故事在中國傳頌了兩千多年,也使許多人從中受到激勵。勾踐所在的越國地區原本就有質地精良的銅、錫和非常發達的青銅冶鑄技術,當今浙江著名的旅遊勝地--莫干山,就是因為傳說中的鑄劍名師干游謹將、莫邪夫婦曾在那裡鑄劍而得名。越王勾踐為了強兵強國,著力發展兵器的冶鑄,所以才能有這么精良的銅劍問世。
Ⅳ 劍的歷史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為兵。
據以上所述,無論劍之創始人為誰,其出生於黃帝時代,可無置疑。黃帝於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系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祖」,確可當之無愧。
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制技術亦逐漸進步。春秋戰國之時,並定劍制,詳言制劍之法。周禮考工記雲:「周官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兩從半之,以其臘廣為之。莖圓長倍之。中其莖,役其後,身甚五其莖,重九鏘﹝按:周禮六兩半為一鏘﹞,謂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長四其莖,重七鏘,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重五鏘,下士服之」。又考古記雲:「劍,古器名,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謂之臘,或謂之鍔﹝即劍身﹞。背刃以下,與柄分隔青,謂之首﹝即劍盤﹞,首以下把握之處曰莖﹝即劍柄﹞,莖端旋環曰鐸」。
中國在商代開始有制劍的史料記載,一般呈柳葉或銳三角形,初為銅制。當時通常是作為長兵器之下的輔助武器,但在吳、越等河川較多的地區則因水戰較多而是將劍作為主要武器,春秋時代的名劍也因此大多出於這些地區。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出土的「鄂爾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是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銅劍,約在早商時期的公元前15世紀。此劍通長25.4厘米,劍身近似柳葉形,厚脊,雙面刃,直柄,中間有兩道凹槽,柄首略呈環狀,柄與劍身銜接處的兩側有凸齒,劍身向下斜凸成鋒,柄部纏繞麻繩。
春秋戰國,劍為步戰主要兵器,並不斷加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漢武帝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 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主要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 隋唐,佩劍盛行。《隋書·禮儀志》載:「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號侯,皆只佩。綬亦如之。」 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視為飾物,抒以凌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 後劍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成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 著名的史學家顧頡剛曾經在其著作《史林雜識物鋒前》中提到過兩位學者張政和李平心先生對於中國劍來源的觀點。張政認為「劍非吳越人所發明,大約從塞外傳來」,而李平心則認為「劍實來自西域」。
而學者馬明達先生在其著作《說劍叢稿》中也提到對於寶劍的起源問題。他指出:「第一,根據考古發現,基本可以確認西周初期有劍,但那是一種長度僅十幾厘米或二十幾厘米的又可稱為「匕首」的短劍,同春秋後期興起於吳越的劍明顯不同。第二,對劍的來源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仍強調這種短劍的出現同北方游牧民族有關,認為「中原佩劍之風顯然受西北游牧人的影響」。而他自己則「同意西周初期已經有劍。在其來源上,傾向於劍並非周人所固有,而是受了基斗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影響的觀點」。
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認為,中國春秋時代已有很長的劍,不能說罩清是外國或胡人傳來的。
中國劍真的來源於外來民族嗎?北師大教授王子今在《「鑌鐵」與張騫西行的動機》一文中指出:「有的學者曾經認為,中原的『劍』,來自北方游牧民族。正如李學勤先生所指出的:『這種看法的釀成,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發現春秋以前的劍。』由於20世紀50年代有陝西長安張家坡和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至春秋初年劍的出土,中國周圍古代文化的劍,或與中國劍形制無關,或年代晚於中國劍,都不能作為中國青銅劍的起源。」
李學勤認為:「劍(指長劍)的最早來源現在還在研究之中,西周的時候有短劍,沒那麼長。再早的時候,在商代的短劍情況現在還不十分清楚,可以說,正在研究之中。我認為,春秋時候的長劍是從西周的短劍發展而來的。當提到「有學者認為中國劍可能是外族傳來」的時候,李學勤則明確地否定了這一說法,他說:「我個人是不會同意這個意見。很明顯,中國春秋時代就已經有很長的劍了,怎麼能說是外國或者胡人傳來的呢?特別不是胡人傳來的,胡人傳來的是專門的一種兵器,是短劍之類的一種兵器。」
李學勤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劍,可能始於中國東南的吳越地區。
在李學勤的《青銅劍的淵源》一文中也有過這樣的表述:「林遮峪、白浮一類帶獸頭形首的劍,其實是北方民族短劍的一種,和所謂鄂爾多斯式的鋒刃器乃是一體,而與以桃氏劍為代表的長劍不會有直接聯系,至於由西南而來的柳葉形劍,和後來長劍有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但尚缺少中間的鏈環。」
在文章中,李學勤還提到了一件雲雷紋有翼劍,認為它與長劍有密切聯系。這種劍流行於東南地區,「長19厘米,首、莖中空,直通劍身,莖上有兩箍和一對小翼,劍身有脊,基部圓角,從莖至身,遍飾雲雷紋及斜角雲紋,確系珍異之品」。它產生的具體年代應當在西周中晚期,其形制特點,近於春秋戰國的長劍,而柳葉形劍等卻沒有。
文章後面,李學勤說:「浙江長興雉城發現的雲雷紋劍之一,長度已達到35.8厘米,這已經足夠用以揮舞劈刺了。如此說來,嚴格意義上的劍,恐有可能始於東南,即吳越地區。」
Ⅵ 古代的寶劍 名稱和故事介紹 越多越好
軒轅夏禹劍 :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是一把聖道之劍。
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是一把仁道之劍。
赤霄:劉邦所持,斬蛇起義,亦是一把帝道之劍。
泰阿 :楚國的鎮國之寶,亦是一把威道之劍
七星龍淵: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亦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干將莫邪: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莫邪是一把摯情之劍。
魚腸:一把勇絕之劍。
純鈞: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承影: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歷史上有十大寶劍!它們分別是
第十承影
遠古的一個黎明,天色黑白交際的一瞬間,一雙手緩緩揚起。
雙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劍柄,只有劍柄不見長劍劍身,但是,在北面的牆壁上卻隱隱投下一個飄忽的劍影,劍影只存片刻,就隨著白晝的來臨而消失,直到黃昏,天色漸暗,就在白晝和黑夜交錯的霎那,那個飄忽的劍影又再次浮現出來。揚起的雙手劃出一條優雅的弧線,揮向旁邊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輕輕的「嚓」的一聲,樹身微微一震,不見變化,然而稍後不久,翠茂的松蓋就在一陣溫和掠過的南風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輪,昭示著歲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長劍又歸於無形,遠古的暮色無聲合攏,天地之間一片靜穆。這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就是在《列子。湯問》之中被列子激賞的鑄於商朝後來被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藏的名劍:承影。
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7
第九純鈞
春秋時期,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經過數年卧薪嘗膽終於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睡了一個甜美的午覺醒了過來,心情非常舒暢。飲了一壺上好的龍井新茶後,勾踐興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游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不大一會兒,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薛燭就趕來了。賓主一番客套寒喧之後,就帶著隨從來到室外寬闊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台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線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
落座之後,勾劍掃了一眼身邊的薛燭,心想這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閱劍無數,一般刀劍肯定難入他的法眼,於是,勾踐一開口就叫手下取來了自己頗為得意的兩把寶劍:毫曹和巨闕。哪知,薛燭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隨便地說了一句:「這兩把劍都有缺點,毫曹光華散淡,巨闕質地趨粗,不能算寶劍。」說完他還在溫暖的陽光里懶懶地打了一個哈欠。勾踐頗感意外,覺得很沒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個貼身侍從耳邊吩咐了幾句,過了一會兒,侍從率領幾百個鐵甲武士護送一把寶劍來到台下。薛燭感到好笑,問道:「大王這么興師動眾,拿來的是什麼劍啊?」勾踐對薛燭的態度有一絲不快,他沒好氣地吐出了兩個字:「純均」。只聽見「咣啷」一聲,薛燭從座位上仰面摔倒,束發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發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呆滯。好大一會兒,才突然驚醒,只見他腳尖點地幾個縱躍掠下台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後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才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只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象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斷崖崇高而巍峨……過了好久,薛燭才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勾踐點了點頭:「是,」他得意地接著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麼?你說說道理。」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乾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勾踐滿意地頻頻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吧。」 故事見於《越絕書》。
純均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7.5
第八魚腸
黑鐵一般的大鷹向大殿疾飛的時候,專諸也正端著親手烹制的梅花鳳鱭炙走上殿來。
天空里陽光獵獵,大鷹疾飛如故。大殿間甲士陳列,專諸穩步向前。雲朵被飛鷹的氣勢驚呆紛紛遊走起來。王僚被專諸手裡的菜香所吸引,提了提鼻子,向前欠了欠身,他只看到菜沒有看到專諸。那道菜叫梅花鳳鱭炙,梅花是嚴冬的寒梅,鳳鱭是太湖裡只在酷暑出現的鳳尾鱭魚,炙,是用嚴冬寒梅的枝桿來烤炙盛夏太湖裡的鳳尾鱭魚。
飛鷹已經看到大殿的輪廓,天色突然暗了下來。專諸已經來到王僚的面前,把菜放在案上,殿內燈火依舊。
烏雲在天空翻滾,大鷹已經收翅。
王僚吞著口水,看著面前的美味。專諸穩穩地正在用手掰魚。伴隨著一聲響雷,飛鷹向大殿凌空擊下。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凜冽的殺氣從魚腹中激射而出,他被驚呆了。魚腸劍已經出鞘(魚腹),它穩穩地依偎在專諸的手中,疾速向前,兩把訓練有素的鐵戈從面前交*攔住,魚腸劍從縫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進。面前有三層狻猊鎧甲。第一層穿透,第二層穿透,穿透第三層時,魚腸劍發現自己已變成了斷劍。劍斷,然而殺氣未斷。魚腸劍依舊向前。飛鷹將大殿擊碎的時候,魚腸劍也挺進了王僚的心臟。飛鷹在受傷下墜的時候滿足地打了一聲呼哨。斷成一半的魚腸劍在王僚漸漸減弱的心跳中哼起了無聲的歌曲。被刀鋒劍雨撲倒的專諸,用最後一絲力氣,向著臉下的土地,綻出了一個寂寞的微笑。……夫專諸之刺王僚,飛鷹擊殿……見於司馬遷《史記。刺客列轉》
魚腸劍是一把勇絕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
第七第六干將莫邪
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干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干將扇扇子,擦汗水。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干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干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將莫邪,干將只將「干將」獻給吳王。干將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曉,武士將干將團團圍住,干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裡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干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干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干將」劍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的大湖裡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城。可是,當地人卻時常發現,這條白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著淚水。
六百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佩劍突然從鞘中跳出躍進水裡,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意在致謝,然後,兩條龍脖頸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而在第二天,縣城裡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小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干將、莫邪是一把摯情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5
第五七星龍淵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此劍鑄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無法知道其真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話說伍子胥因*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見於《吳越春秋》。
七星龍淵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8
第四泰阿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晉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借機滅掉楚國。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風鬍子對道: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見於《越絕書》。
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9.3
第三赤霄
秦朝時,有這樣一個沒有出息、渾身都是毛病的青年。他懶,從來不幹家裡的農活。他好酒,常常醉成一灘爛泥。他好色,見著漂亮姑娘就邁不開腿。他沒有禮貌,對官對民都大大咧咧。最可氣的是他好撒謊,好吹牛。他經常讓人看他左腿上的七十二個黑痣,他不說這是皮膚病而說是天相圖。他經常遙望咸陽,搖頭嘆氣: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他撒謊越來越離譜。他不知從哪兒弄來一根生銹的鐵棍,告訴鄉里人說這是一把從南山仙人那裡得來的寶劍,名字叫:赤霄。他把它奉為至寶,整日「劍」不離身。他還說自己不是人而是天上的一條赤龍。他的牛越吹越大。他說他早就認識始皇帝,始皇帝是白龍,他還說始皇帝不如他,因為他是法力更高的赤龍,他將來要取而代之也做皇帝。他還說他知道始皇帝的元氣已化為一條白蛇最近一段時間正在豐西澤附近游弋。他說他要斬去這條白蛇,他邊說還邊用撿來的鐵棍比劃了一下。人們都把他的話當笑話、大話,沒有人相信。
可是,在一個晚上,一切都變了。這天晚上,鄉里幾十個結伴去縣里學徒做工的青年走到了豐西澤,這個青年也在其中,但他不是去做工而是湊熱鬧,他一邊走一邊掏出酒壺喝酒。這幫人走到豐西澤時停住了腳步,說來也怪,最近,去縣城學徒做工的人經常有人莫名其妙地消失在豐西澤附近,所以,為保險起見,大家派了一個身手敏捷的青年先走幾步前去打探,過了一會兒,探子嚇得面無人色逃了回來,他說他走一段路聞到前面隱隱有腥氣,於是爬上一棵大樹瞭望,看見一條碩大的凶惡的白蛇正擋在道路中間,象在等待什麼。人群大驚失色,再也不敢向前。這時,這個青年分開眾人向前走去,他說那條白蛇在等他,他要斬了它。他一邊說一邊拔出鐵棍,腳步踉踉蹌蹌,看來他喝了一路,到現在已經喝醉了。人們屏住呼吸看著他歪歪扭扭遠去的背影,心裡都在說:這個傻小子……一夜過去,這個青年也沒有回來,人們知道他一定成了蛇的美餐。雲開霧散,大家繼續前行。走了一段路,突然,他們看見一條碩大的白蛇,被斬為兩截扔在路邊。再向前走了幾里地,發現這個青年正躺在路邊呼呼大睡,他的身體上方有一團雲氣籠罩,雲中有條赤龍正在懶懶洋洋地飛來飛去。而手中的那根鐵棍不見了,代之的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上清晰鐫刻著兩個篆字:赤霄。這一刻,人們都相信了這個青年原來說的話都是真的。這個青年就是劉邦。這把劍就是斬蛇起義的赤霄劍。
赤霄劍是一把帝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9.7
第二湛瀘
湛瀘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視著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
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
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撫劍淚落,因為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所謂仁者無敵。
湛瀘劍是一把仁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10
第一軒轅夏禹劍
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軒轅夏禹劍!對這樣一把劍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黃帝、夏禹!對這樣兩個人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勇氣、智慧、仁愛……一切歸於兩個字:聖道。
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
中國古代名劍譜
(0)軒轅劍 黃帝所鑄 首山之銅 天文古字 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1)騰空 顓頊所有 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2)禹劍 夏禹所鑄 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 藏之會稽山
(3)啟劍 夏王啟鑄 銅 三尺九寸 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 銅 三尺二寸 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5)夾劍 夏王孔甲鑄 牛首山之鐵 銘曰夾 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劍銘曰夾
(6)定光 殷太甲鑄 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7)照膽 殷武丁鑄 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8)含光 殷代 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 承景脊練
(9)鎮岳尚方 周昭王鑄 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 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
(10)昆吾劍 周穆王時西戎獻 鏈鋼 長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
(11)駿 周簡王鑄 銘曰駿大篆書 三尺 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12)干將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 鐵 吳越春秋載吳王闖廬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莫邪
(13)越五劍 越歐冶子造 銅錫 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ぬ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14)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 採金 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5)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 鐵英 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6)太阿工布鐵劍三枚太阿工布誡 秦昭王鑄 銘曰誡大篆書 三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7)定秦 秦始王鑄 采北祗銅 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 三尺六寸 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8)神劍 漢太公所得 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19)赤霄 漢高帝所得 鐵 銘曰赤霄大篆書 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0)神龜 漢文帝鑄 三尺六寸 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 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1)八服 漢武帝鑄 銘曰八服小篆書 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2)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 上銘直千金壽萬歲 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23)毛 漢宣帝鑄 二劍銘皆小篆書 三尺 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24)衍 漢平帝所得 上有帝名大篆書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 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6)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 銘曰更國小篆書
(27)秀霸 漢光武所得 銘曰秀霸小篆書 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8)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 七尺 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29)龍彩 漢明帝鑄 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0)金劍 漢章帝鑄 金質 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1)安漢 漢順帝鑄 銘曰安漢小篆書 三尺四寸 永建元年鑄
(32)中興 漢靈帝鑄 文曰中興小篆書 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 上有金字銘曰孟德 三尺六寸 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紹所得 上銘曰思召 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卧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35)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 採金牛山鐵 三尺六寸 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36)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 一丈二尺 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青虹 魏武帝鑄魏
(38)三劍 魏太子丕造 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39)文士劍 楊修獻魏文帝 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0)吳六劍 吳大帝所有 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 采武昌銅鐵 文曰大吳小篆書 各三尺九寸 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42)流光 吳王孫高鑄 文曰流光小篆書 建興二年鑄
(43)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 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 建衡元年鑄)
(44)步光 晉懷帝鑄 銘曰步光小篆書 五尺 永嘉元年鑄
(45)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 銘曰五方單符
(46)隸書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神劍 晉孝帝鑄 銘曰神劍隸書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7)定國 宋武帝鑄 銘曰定國小篆書 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48)永昌 宋廢帝昱造 銘曰永昌篆書 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49)梁神劍 陶弘景造 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 長短各依劍術法 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
口(鎮山 北魏道武帝造 隸書 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此二劍 )
(50)沉水龍雀 夏赫連氐造 銘曰大夏龍雀 魏志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 銘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劍 唐晉公王鐸所有 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53)火精劍 唐德宗所有 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54)酉蕃寶劍 宋 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55)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 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雲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
(56)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 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 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
Ⅶ 古人鑄劍的傳說 給咱講講
干將莫邪鑄劍的傳說 在棠溪冶鐵鑄劍橫貫千年的歷史當中,除了冶鐵史燦爛輝煌、劍鋒直逼天下之外,還有流傳於當地的有關冶鐵鑄劍的眾多歷史故事和傳說。在我們走訪棠溪的過程中,在當地流傳的婦孺皆穗凳知的故事不下幾十個。這些故事與冶鐵鑄劍的熊熊爐火鍛錘聲聲渾然一體,難分彼此。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史載最多的莫過於干將、莫邪鑄劍和三王墓的故事了。 這個故事說的是楚國的鑄劍大師干將莫邪夫婦給楚王鑄劍,三年才鑄成。楚王一怒之下,想殺死他們。寶劍有雌雄二劍。當時,干將之妻懷有身孕,丈夫對妻子說,我此去送劍,楚王必定殺我,你如果生的是男孩,長大了就告訴他:出門望著南山,見有松樹卡在石頭上,寶劍就在樹的背後。於是,干將帶著雌劍見楚王,楚王果然大怒,殺了干將。 干將的兒子名舉搭叫赤,他長大後,問母親父親在哪裡,母親就如實地告知了他。赤在母親的指點下找到雄劍後,日夜尋思著要向楚王報仇。 楚王夢見一個男孩,兩條眉毛之間寬一尺,說要報仇。楚王就懸千金捉拿他。赤聽到後,逃往深山。有一位俠客遇見他問赤為何悲傷,赤便回答要報殺父之仇。俠客說,聽說楚王要懸賞捉拿你。把你的腦袋和寶劍拿來,我為你報仇。赤說太好了,便拔劍自刎,割下頭顱雙手捧著獻給了俠客,身子卻僵硬直立。俠客說,我不會辜負你。這時,赤的屍體才倒下。俠客帶著人頭和寶劍見楚王,楚王十分高興。俠客說這是勇士的頭顱,應該用大鍋煮它。楚王允諾,赤的頭顱煮了三天三夜未爛。俠客便對楚王說,只要大王能去鍋前看它一眼,頭顱必定煮爛。楚王就走到湯鍋邊,此時,俠客突然揮劍向楚王的頭砍去,楚王的頭應聲掉進滾鍋中。俠客也揮劍砍斷自己的頭顱入滾鍋中,三個人頭都煮得稀爛,無法分出是誰,於是,只好將肉湯分成三份埋葬,所以統稱「三王墓」。 關於三王墓的傳說,駐馬猜答旅店人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這個故事就發源於棠溪河畔,三王墓就在天中腹地汝南。遺憾的是,除了干寶(晉汝南人)在他的《搜神記》中提到該墓在汝南外,魏曹丕的《列異傳》、後漢范曄的《楚王鑄劍記》、明馮夢龍的《故今談概》以及後來的魯迅小說《鑄劍》,雖都是寫同一個故事,卻並未指出故事的原發地。但盡管如此,莫邪、干將鑄劍和三王墓的故事卻給天中的歷史,尤其是棠溪鑄劍添注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天中後人,怎不為此而榮耀之至呢?
Ⅷ 中國古代十大寶劍的來歷和故事都有啥
第十 承影
遠古的一個黎明,天色黑白交際的一瞬間,一雙手緩緩揚起。
承影雙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劍柄,只有劍柄而不見長劍劍身,但是,在北面的牆壁上卻隱隱投下一個飄忽的劍影,劍影只存片刻,就隨著白晝的夜交錯的霎那,那個飄忽的劍影又再次浮現出來。
揚起的雙手劃出一條優雅的弧線,揮向旁邊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輕輕的"嚓"的一聲,樹 身微策一震,不見變化,然而稍後不久,翠茂的松蓋就在一陣溫和掠過的南風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輪,昭蔽纖陪示著歲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長劍又歸於無形,遠古的暮色無聲合攏,天地間一片靜穆。
這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就是在《列子·湯問》之中被列子激賞的鑄造於商朝、後被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藏的名劍:承影。
承影 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7
編輯本段
第九 純鈞
純鈞春秋時期,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宏蠢經過數年卧薪嘗膽終於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睡了一個甜美的午覺醒了過來,心情非常舒暢。飲了一壺上好的龍井新茶後,勾踐興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游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不大一會兒,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薛燭就趕來了。賓主一番客套寒暄之後,就帶著隨從來到室外寬闊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台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線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
落座之後,勾踐掃了一眼身邊的薛燭,心想這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閱劍無數,一般刀劍肯定難入他的法眼,於是,勾踐一開口就叫手下取來了自己頗為得意的兩把寶劍:毫曹和巨闕。哪知,薛燭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隨便地說了一句:「這兩把劍都有缺點,毫曹光華散淡,巨闕質地趨粗,不能算寶劍。」說完他還在溫暖的陽光里懶懶地打了一個哈欠。
勾踐頗感意外,覺得很沒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個貼身侍從耳邊吩咐了幾句。過了一會兒,侍從率領幾百個鐵甲武士護送一把寶劍來到台下,薛燭一見,從座位上仰面摔倒,束發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發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好大一會兒,才突然掠下台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後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才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只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扶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像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像壁立千丈的斷崖高聳巍峨……
過了好久,薛燭才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勾踐點了點頭"是。接著他得意地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麼?你說說道理。"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勾踐滿意地頻頻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吧。"
純鈞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7.35
編輯本段
第八 魚腸
黑鐵一般的大鷹疾飛時候,專諸也正端著親手烹制的梅花鳳鱭炙走上殿來。
魚腸天空里陽光獵獵,大鷹疾飛如故。
大殿間甲士陳列,專諸穩步向前。
雲朵被飛鷹的氣勢驚呆,紛紛遊走起來。
王僚被專諸手裡的菜香所吸引,提了提鼻子,向前欠了欠身,他只看到菜沒有看到專諸。那道菜叫梅花鳳鱭炙,梅花是嚴冬的寒梅,鳳鱭是太湖裡只在酷暑出現的鳳尾鱭魚,炙是用嚴冬寒梅的枝桿來烤炙盛太湖裡的鳳尾鱭魚。
飛鷹已經看到大殿的輪廓,天色突然暗了下來。專諸已經來到王的面前,把菜放在案上,殿內燈火依舊。
烏雲在天空翻滾,大鷹已經收豎巧翅。王僚吞著口水,看著面前的美味。專諸穩地正在用手掰魚。
伴隨著一聲響雷,飛鷹向大殿凌空擊下。
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凜冽的殺氣從魚腹中激射而出,他被驚呆了。
魚腸劍已經出鞘(魚腹),它穩穩地依偎在專諸的手中,疾速向前,兩把訓練有素的鐵戈從面前交叉攔住,魚腸劍從縫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進。
面前有三層狻猊鎧甲。
第一層穿透,第二層穿透,穿透第三層時,魚腸劍已變成了斷劍。劍斷,然而殺氣未斷。魚腸劍依舊向前。
飛鷹將大殿擊碎的時候,魚腸劍也挺進了王僚的心臟。
飛鷹在受傷下墜的時候,滿足地打子一聲呼哨。
斷成一半的魚腸劍在王僚漸漸減弱的心跳中哼起了無聲的歌曲。
被刀鋒劍雨撲倒的專諸 ,用最後一絲力氣,向著臉下的土地,綻出了一個寂寞的微笑。
魚腸是一把勇絕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
編輯本段
第七、第六 干將莫邪
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
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
干將莫邪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
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
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
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
干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干將扇扇子、擦汗水。
鑄劍
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
莫邪知道干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河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
干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
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突然笑了。
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
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
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 兒。
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風,宛如仙女。
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他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
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
一雄一雌,取名干將、莫邪,干將只將"干將"獻給吳王。
干將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嘵,武士將干將團團圍住,干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裡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
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干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干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干將"劍也不知去向。
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的大湖裡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城。
可是,當地為卻時常發展,這條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淚水。
故事後續
六百年過去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劍突然從鞘中跳出進水裡,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致謝,然後,兩條龍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
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
而在第二天,縣城裡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
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不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惹事生非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干將、莫邪是摯情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5
編輯本段
第五 七星龍淵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七星龍淵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世巨龍盤卧,是名"龍淵"。
此劍鑄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無法知道其事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 (全名「七星龍淵劍」,故又作「七星劍」,後改作「龍泉劍」)
故事來源
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一天慌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滾滾。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七星龍淵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8.8
編輯本段
第四 泰阿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
泰阿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
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 大劍師聯手所鑄。
但是兩 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是一把諸 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三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
晉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借機滅掉楚國。
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
這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破,自已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定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
戰斗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
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
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啊,泰阿,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
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
奇跡
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吵走石,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
風鬍子對道:"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的劍氣之威啊!"
泰阿是一把威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9.3
編輯本段
第三 赤霄
秦朝時,有這樣一個沒有出息,渾身都是毛病的青年。
赤霄他懶,從來不幹家裡的農活。
他好酒,常常醉成一灘爛泥。
他好色,見著漂亮姑娘就邁不開腿。
他沒有禮貌,對官對民都大大咧咧。
最可氣的是他好撒謊,好吹牛。
他經常讓人看他左腿上的七十二個黑痣,他不說這是皮膚病,而是說是天相圖。
他經常遙望咸陽,搖頭嘆氣:"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他撒謊越來越離譜。
他不知從哪兒弄來一根生銹的鐵棍,告訴鄉里人說,這是一把從南山仙人那裡得來的寶劍,名字叫:赤霄。
他把它奉若至寶,整日"劍"不離身。
他還說自己不是人,而是天上的一條赤龍。
他的牛越吹越大。
他說他早就認識始皇帝,始皇帝是白龍,他還說始皇帝不如他,因為他是法力更高的赤龍,他將來要取而代之也做皇帝。
他還說他知道始皇帝的元氣已化為一條白蛇,最近一段時間正在豐西澤附近游。他說他要斬去這條白蛇,他邊說還邊用撿來的鐵棍比劃了一下。
人們都把他的話當笑話、大話、沒有人相信。
可是,在一個晚上,一切都變了。
這天晚上,鄉里幾十個結伴去縣里學徒做工的青年走到了豐西澤,這個青年也在其中,但他不是去做而是湊熱鬧,他一邊走一邊掏出酒壺喝酒。
這幫人走到豐西澤時停住了腳步,說來也怪,最近,去縣城學徒做工的人中經常有人莫名其妙地消失在豐西澤附近,所以,為保險起見,大家派一個身手敏捷的青年先走幾步前去打探。過了一會兒,探子嚇得面無人色逃了回來,他說他走一段路聞到前面隱隱有腥氣,於是爬上一棵大樹瞭望,看見一條碩大而凶惡的白蛇正擋在道路中間,象在等待什麼。人群大驚失色,再也不敢向前。
他一邊說一邊拔出鐵棍。腳步踉踉蹌蹌,看來他喝了一上路,到現在已經喝醉了。
人們屏住呼吸看著他歪歪扭扭遠去的背影,心裡都在說:這個傻小子……
一夜過去,這個青年也沒有回來,人們知道他一定成了蛇的美餐。
去開霧散,大家繼續前行。
故事後續
走了一段路,突然,他們看見一條碩大的白蛇被斬為兩截,死在路邊。再向前走了幾里地,發現這個青年正躺在路邊呼呼大睡,他的身體上方被一團運雲氣籠罩,雲中有條赤龍正在懶洋洋地飛來飛去。而他手中的那根鐵棍不見了,代之的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上清晰鐫刻著兩個篆字:赤霄。
這一刻,人們都知道了這個青年原來說的話都是真的。
這個青年就是劉邦。
這把劍就是斬蛇起義的赤霄劍。赤霄是一把帝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9.7
編輯本段
第二 湛瀘
湛瀘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
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
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
它就象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視著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
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
湛瀘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扶劍淚落,因為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
所謂仁者無敵。
湛瀘劍是一把仁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10
編輯本段
第一 軒轅夏禹劍
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
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
軒轅夏禹劍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
軒轅夏禹劍!
對這樣一把劍,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黃帝、夏禹!
對這樣兩個人,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勇氣、智慧、仁愛……一切歸於兩個字:聖道。
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
劍氣激射指數:無窮大……
Ⅸ 中國古代的十大名劍都是誰,它們有什麼傳說或者故事
十大名劍分別是:軒轅、湛瀘、赤霄、太阿、龍泉劍、干將、莫邪、魚腸、純鈞和承影。
承影出現在《列子·湯問》之中,此劍是列子所鑄,後來被衛國人孔周所藏。
純鈞則是越王勾踐的寶劍,勾踐曾經自豪的說:「這把劍是天下人共同鑄造的劍,鐵是天下鐵,水是天下水。是天雷打鐵,雨水冷卻,龍王作爐,天帝裝炭而成的。歐冶子當年更是以心血錘劍數十載,才方有劍來!」
軒轅劍自然是黃帝所鑄,據說劍身一面是日月星辰,一面是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是農耕畜養的方法,一面是統一四海的計策。黃帝更是用此劍殺死了蚩尤。
Ⅹ 有關「劍」的歷史故事
中國歷代名劍
(0)軒轅劍 黃帝所鑄 首山之銅 天文古拍弊字 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1)騰空 顓頊所有 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2)禹劍 夏禹所鑄 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 藏之會稽山
(3)啟劍 夏王啟鑄 銅 三尺九寸 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 銅 三尺二寸 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5)夾劍 夏王孔甲鑄 牛首山之鐵 銘曰夾 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劍銘曰夾
(6)定光 殷太甲鑄 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7)照膽 殷武丁鑄 銘曰照膽古文篆書 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8)含光 殷代 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 承景脊練
(9)鎮岳尚方 周昭王鑄 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 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
(10)昆吾劍 周穆王時西戎獻 鏈鋼 長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
(11)駿 周簡王鑄 銘曰駿大篆書 三尺 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12)干將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 鐵 吳越春秋載吳王闖廬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莫邪
(13)越五劍 越歐冶子造 銅錫 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ぬ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14)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 採金 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5)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 鐵英 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6)太阿工布鐵劍三枚太阿工布誡 秦昭王鑄 銘曰誡大篆書 三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7)定秦 秦始王鑄 采北祗銅 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 三尺六寸 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8)神劍 漢太公所得 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茄賀慶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19)赤霄 漢高帝所得 鐵 銘曰赤霄大篆書 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0)神龜 漢文帝鑄 三尺六寸 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 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1)八服 漢武帝鑄 銘曰八服小篆書 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
22)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 上銘直千金壽萬歲 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23)毛 漢宣帝鑄 二劍銘皆小篆書 三尺 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24)衍 漢平帝所得 上有帝名大篆書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 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6)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 銘曰更國小篆書
(27)秀霸 漢光武所得 銘曰秀霸小篆書 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顫握之
(28)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 七尺 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29)龍彩 漢明帝鑄 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
30)金劍 漢章帝鑄 金質 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1)安漢 漢順帝鑄 銘曰安漢小篆書 三尺四寸 永建元年鑄
(32)中興 漢靈帝鑄 文曰中興小篆書 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 上有金字銘曰孟德 三尺六寸 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紹所得 上銘曰思召 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卧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35)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 採金牛山鐵 三尺六寸 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36)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 一丈二尺 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青虹 魏武帝鑄魏
(38)三劍 魏太子丕造 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39)文士劍 楊修獻魏文帝 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0)吳六劍 吳大帝所有 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 采武昌銅鐵 文曰大吳小篆書 各三尺九寸 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42)流光 吳王孫高鑄 文曰流光小篆書 建興二年鑄
(43)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 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 建衡元年鑄)
(44)步光 晉懷帝鑄 銘曰步光小篆書 五尺 永嘉元年鑄
(45)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 銘曰五方單符
(46)隸書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神劍 晉孝帝鑄 銘曰神劍隸書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7)定國 宋武帝鑄 銘曰定國小篆書 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48)永昌 宋廢帝昱造 銘曰永昌篆書 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49)梁神劍 陶弘景造 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 長短各依劍術法 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 口(鎮山 北魏道武帝造 隸書 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此二劍 )
(50)沉水龍雀 夏赫連氐造 銘曰大夏龍雀 魏志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 銘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劍 唐晉公王鐸所有 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53)火精劍 唐德宗所有 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
54)酉蕃寶劍 宋 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55)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 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雲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
(56)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 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 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貫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