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是什麼故事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是伯夷、叔齊不吃飯餓死的故事。不食周粟本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為敵方工作。
在不食周粟的故事中,伯夷和叔齊為了堅持自己的立場,寧願餓死也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上。伯夷、叔齊這種堅持原則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除了要有氣節外,也要適當掌握變通的技巧。
不食周粟故事簡介。
不食周粟的故事發生在商周時期,商末貴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愛小兒子叔齊,有意推翻嫡長子制度命次子繼承家業。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執意將家業由兄長伯夷繼承,然而伯夷也不願繼承,為了避免叔齊為難,遂於夜深遠走他鄉,但叔齊也是恪守禮制之人,見兄長不告而別,二話不說便尋他而去。
然後周朝建立,伯夷、叔齊仍未除去心中的芥蒂,認為周朝的建立違背禮制,發誓不與周人往來,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後守著心中的執念,餓死在首陽山。
② 成語不食周粟的故事
成語不食周粟的故事
【注音】bù shí zhōu sù
【典故】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史記·伯夷列傳》
【釋義】粟:小米,泛指糧食。本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為敵方工作。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有骨氣
【結構】動賓式
【反義詞】卑躬屈膝
【押韻詞】長驅直入、紛紅駭綠、戶樞不蠹、赫然而怒、毛發皆豎、原形畢露、水漿不入、不知世務、白色恐怖、星羅棋布。
【年代】古代
【謎語】最可笑的絕食
【成語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長子伯夷在父親死後堅決不肯繼承王位。後來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願出來為官,感到十分恥辱,就與弟弟叔齊決定不再吃周朝的糧食,兩人隱居在首陽山,專門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成語示例】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因為兩人曾經議定「不食周粟」,只好進了首陽山之後開始實行。 魯迅《故事新編·採薇》
成語解釋粟:小米,泛指糧食。原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節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成語簡拼BSZS
成語注音ㄅㄨˋ ㄕˊ ㄓㄡ ㄙㄨ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慶宏不食周粟作謂語、定語;指人有骨氣。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卑躬屈膝
成語例子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因為兩人曾經議定「不食周粟」,只好進了首陽山之後開逗差指始實行。(魯迅《故事新編 採薇》)
成語謎語最可笑的絕食
成語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長子伯夷在父親死後堅決不肯繼承王位。後來商朝滅山配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願出來為官,感到十分恥辱,就與弟弟叔齊決定不再吃周朝的糧食,兩人隱居在首陽山,專門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③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是什麼故事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商代末年,位於今河北東部的孤竹國國君有兩個兒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齊。孤竹國君喜歡小兒子叔齊,臨死前立下遺囑讓叔齊接班。
老爸死後,叔齊不願意違背立長子為王的規矩,堅持要讓位給哥哥。為了讓弟弟安下心來做國君,伯夷偷偷地離家出走了。哥哥出走後,叔齊也離開了王宮,四處尋找哥哥。兩人團聚後,決定不再回孤竹國。
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比較尊老敬老,兄弟倆便一起投奔,並在那裡定居下來。文王死後,武王繼位。繼位後的武王擴充兵力,准備討伐商紂。
當周朝的軍隊進軍到今孟津地帶時,伯夷叔齊瞅機會跑上去,叩馬而諫,認為周武王此舉不孝順、不仁義。武王的將士聽後,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幸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說:「這是兩個講道德的人。」並要求將士不要為難他們。
武王伐紂成功,天下一統為周,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兩人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兩個離開周朝的統治區,到一個叫首陽山的地方隱居下來,靠採集山上的薇菜充飢。
一位婦人看到他們後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糧食,可你們現在採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長的呀!」二人一聽,心想,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決定絕食等死,臨死之際,他們還唱了一首歌,歌曰:「用暴虐代替暴虐啊,還不知道錯在你自己。神農、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間都已消逝無跡,我們的歸宿在哪裡?」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真正原因
從伯夷、叔齊到孔子,都是非常嚮往原始社會末期的「禪讓制」的,這個禪讓制,比之「世襲制」,最接近現代的民主選舉制,代表了社會的進步。
伯夷、叔齊是最早的反對「以暴易暴」的「非暴力反抗」的踐行者,比聖雄甘地早了近三千年;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是對禪讓制不能在中國實行的失望,是對暴力革命取得勝利的絕望,心死了,身還能存活嗎?
只不過,伯夷、叔齊可以互讓君位,他們要求別人也能達到他們的思想,要求社會退回到原始社會的禪讓制,或者一步踏進現代的民主選舉制,到底是空想。
④ 不食周粟的典故
故大家應該都知道吧,那典故有哪些呢?下面請欣賞我給大家帶來不食周粟的典故,歡迎閱讀
粟:小米,泛指糧食。本指伯夷、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為敵方工作。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墨胎氏。孤竹在今遼寧盧龍東南。孤竹君生前立三兒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出走,欲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也不願作國君而逃避。
後來二人在路上相遇,聞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養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困岩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認為諸侯伐君以為不仁,極力勸諫。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采野果為生。
1. 冰清玉潔,以義不為孤竹之嗣,不食周粟,餓死首陽。
2. ”赤兔馬泣曰:“吾嘗聞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
3. 周武王滅商後,與其弟叔齊逃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4.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太原周黨不受朕祿,亦各有志焉。
5. 後發誓不食周粟,采蕨、薇以充飢,最後都餓死在首陽中。
6. 帝又曰:“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猶發議,在今甯得息談邪?
7. 夷齊以薇代糧,不食周粟,持志高潔,士寬雀大夫們常引以為同調。
8. 的長子和次子,武王滅商,兄弟二人逃往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9. 又掘一墳,亡者曰:‘予伯夷也,不食周粟而餓死,豈有厚葬哉。
10. 時夷雍之子名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於首陽,依麋鹿以為群。
11. 伯夷和叔齊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南),不食周粟而死。
12. 周滅商後,伯夷、叔齊入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為有氣節之人物。
13. 他發誓“不食周粟”,不事新主;不掙民國的錢,也不做民國的事。
14. 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慎尺早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15. 、叔齊不食周粟,避於首陽山採薇(俗名野豌豆),最後餓死的故事。
16. “不食周粟”、“老馬識途”、戚繼光“改斗”等典故都發生在這里。
17. 廣為流傳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採薇為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18. (12)伯夷:殷商末年的賢士,反對武王伐商,不食周粟而餓死於首陽山。
19. 武王滅周後,他們逃到首陽山(今山西永濟南),不食周粟,飢餓而死。
20. 叔齊,在商滅後發誓不食周粟,采蕨、薇以充飢,最後都餓死在首陽中。
21. 高士之粟,說的是商末伯夷、叔齊兄弟倆,周朝滅商後,不食周粟而亡。
22. 【成語釋義】傳說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逃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23. ”伯夷,商末孤竹君之子,周滅商後,與弟叔齊逃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24. 因相互辭讓君主之位而相偕去國;又因反對周武王以暴易暴,不食周粟而死。
25. 便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
26. ”蓋因怕夷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下;而文天祥被俘初未死,故以詩促其死節。
27. 畫商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避於首陽山採薇(俗名野豌豆),最後餓死的故事。
28. 該畫畫殷貴族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避至首陽山,採薇充飢,餓死於首陽山的故事。
29. 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後人妝點語也。
30. 該書將中國悲劇劃分為三大類型:“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伯夷不食周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