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和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
在中國《升基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名著人們不僅熟知三國故事,三敬談國人物,就是在日亮笑碰常的交談中,人們也大量使用於三國故事,三國人物有關的成語俗語。
單刀赴會。本是寫蜀漢荊州守將關羽隻身前往充滿敵意的東吳參加會談。現在用來表達獨身一人前往敵營的意思。
空城計。本來是寫諸葛亮以詐術嚇退司馬懿。現在用來泛指力量,空虛而騙過對方的方針策略。
除了以上,還有,走麥城,過五關斬六將,身在曹營心在漢,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賠了夫人又折兵,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樂不思蜀,等等
❷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成語故事
桃園結義 草船借箭 三顧茅廬 樂不思蜀 望梅解渴
❸ 跟三國故事相關的成語有哪些
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有:髀肉復生、後患無窮、三顧茅廬、如魚得水、初出茅廬等等。髀肉復生,形容長久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無所作為。讀音:bì ròu fù shēng出處:《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後患無窮,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讀音:hòu huàn wú qióng出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三顧茅廬,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讀音:sān gù máo lú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簡液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如魚得水,意思是好像魚得到水一攔悔物樣。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讀音:rú yú dé shuǐ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初出茅廬,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前帆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讀音:chū chū máo lú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❹ 關於三國演義的成語
關於三國演義的成語有:草船借箭、過五關斬六將、望梅止渴、舌戰群儒、三顧茅廬、樂不思蜀等等。
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的釋義:
1、草船借箭:源自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坦嫌耐支箭,立下奇功。
2、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連過曹操五個關卡,斬了六員讓春大將才擺脫曹操投奔劉備,後比喻英勇無比或下決心克服重重困難,含褒義。
3、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當說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想到梅子酸而產生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4、舌戰群儒:本是寫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隻身前往東吳說服孫吳集團同心抗曹。現在用來表述以出色的辯才使眾人折服。
5、三顧茅廬:本指劉備三次親臨諸葛亮所住的茅廬去邀請諸葛亮為之效力。現在用來比喻真心實意地一再邀請。
6、樂不思蜀:本指蜀漢亡國後,後主劉禪被安置在魏都洛陽,過著豪華享樂的生活,感到非常滿足,不想再回蜀者罩中。現在用來泛指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想回到原有的環境中去。
❺ 三國演義里的成語
1、三足鼎立
[成語解釋]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典故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譯文:天下分成三分,鼎的三足分立那樣。
2、七擒七縱
[橡祥成語解釋]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典故出處]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那敬德鞭無虛舉,舉無不中。你便要一沖一撞,登時間早將你七擒七縱。
3、三顧茅廬
[成語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典故出處]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4、得隴望蜀
[成語解釋]隴:指甘肅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孝襪典故出處]巧如激《魯迅書信集致陶元慶》: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得隴望蜀。
5、舌戰群儒
[成語解釋]舌戰:激烈爭辯;儒:指讀書人。指同很多人辯論,並駁倒對方。
[典故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❻ 出自三國故事的成語有那些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❼ 三國演義經典成語故事20個
三國演義經典成語故事20個如下:
1、樑上君子。
釋源:《後漢書·陳蹇傳》:「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蹇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
說解:樑上君子,本指棲身陳蹇宅中房梁之上欲行盜竊的人。後泛指竊賊。蘇軾《東坡志林》三:「近日頗多賊,兩夜皆來人吾室。吾近護魏王葬,得數千緡,略已數去,此樑上君子當是不知耳。」
16、偃旗息鼓。
有勇無謀,是謂匹夫;有謀無勇,是謂文士;有勇有謀,方為大丈夫。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引《雲別傳》: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17、不出所料。
讒言之可怕處,就是傳播者並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哪怕是一丁點。
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逢紀因譖曰:「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
18、不知所雲。
諸葛亮這一生,誠懇忘我的工作,就是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情動難已,連自己說些什麼話都不清楚。
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19、如魚得水。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於是(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二人不悅,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玄德曰:「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復多言。」關、張見說,不言而退。
得了諸葛亮後的劉備,不僅是如魚得水,更是如虎添翼,這個混了半生,也沒有一塊落腳之地的一代英雄,終於是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最好規劃人,從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縱橫天下,開創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20、樂不思蜀。
《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三.後主傳第三》引《漢晉春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再受禪依樣畫葫蘆」: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司馬昭一次與劉禪及受降的蜀官會宴,故意地將蜀人扮蜀樂在宴前舞戲,眾蜀官因思鄉之情無不落淚,只有劉禪依然如故,嬉笑自若。
於是,司馬昭便問道:「不想念蜀國嗎?」
劉禪立即回答道:「在這里,太快樂了,不想念蜀國。」
最為有趣的還在後面:
郤正知道了這事後,對劉禪說道:「下次司馬昭若是再問你同樣的問題,你就哭著回答他說:『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國,怎麼能不想呢,天天想,日日想,夜夜想,沒有一時一刻不想,就如情人般想。』」
後然,司馬昭又一次問起了這個問題,劉禪倒是想哭著來的,可是情緒培養不夠,又因司馬這次突襲太突然,應准備的辣椒水、催淚彈等等都沒有配備周全,因而只得故作沉痛沉,閉著眼睛,將郤正所教的話,一字不搬地,重新復述了一遍。
司馬昭假意吃驚道:「你這話說得,怎麼跟郤正說的一模一樣,簡直就是一個模子裡面鑄出來的。」
劉禪真的是大吃一驚,馬上就睜開了眼,說道:「是啊,是啊,就是他教我這么說的。」
正如司馬昭所說的,即使有諸葛亮在,也不能將他輔作的周全,何況是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諸葛亮的姜維呢?
有人說,劉禪這樣做,是學他那曾寄於曹操屋檐下的英雄父親劉備般,行韜光養晦之計呢,但我更相信,這是人沒心沒肺的體現。
❽ 三國演義里有哪些成語故事越多越好
孟德獻刀[mèng dé xiàn dāo]《三國演義》里的情節,為了除掉禍國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計,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殺董卓,不料卻被發現,曹操隨機應變,以獻刀為名瞞了過去。
割須棄袍[ gē xū qì páo ]割掉胡須,丟掉外袍。 形容戰敗落魄的樣子。割須棄袍是一則成語故事,來源於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58回,曹操率軍與馬超在潼關交兵,曹軍被打敗後馬超追擊曹操時,曹操為了不被認出來,把胡須割掉,把長袍丟棄之事。描寫了曹操狼狽逃竄的景象。
桃園三結義[táo yuán sān jié yì]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三顧茅廬[ sān gù máo lú ]顧:拜訪;茅廬:草屋。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躍馬檀溪[yuè mǎ tán xī]躍馬檀溪,是指劉備在情急之下、驅趕乘馬跳出檀溪,從而逃脫追殺的典故。
怒鞭督郵[nù biān dū yóu]「怒鞭督郵」是中國經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情節,摘自小說第二回,主要敘述張飛毆打貪官污吏的經過,生動的刻畫出張飛這一人物正直好義的性格。
轅門射戟[ yuán mén shè jǐ ]是歷史典故,最早出自《三國志·呂布傳》,呂布為了阻止袁術擊滅劉備所使的計謀。後來羅貫中將這個典故改編為膾炙人口的「呂奉先射戟轅門」,也就是《三國演義》第十六回,是三國名將呂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場戰爭。
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火燒赤壁 [ huǒ shao chì bì ] 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❾ 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
關於三國的成語 :
草船借箭、
初出茅廬、
七步成詩、
赤膊上陣、
三顧茅廬、
吳下阿蒙、
出言不遜、
作姦犯科、
錦囊妙計、
偃旗息鼓、
知遇之恩、
緩兵之計、
步罡踏斗、
鼓角齊鳴、
謀事在人、
力排眾議、
舌戰群儒、
萬死不辭、
封金掛印、
養精蓄銳、
背若芒刺、
先禮後兵、
不出所料、
安身之地、
笑容可掬、
一面之詞、
強詞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