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周恩來有哪些小故事,要簡短哦.
這里說一段周恩來「夜乘公交車,調查北京市民乘車難」的佳話。
1954年某一天下午5點多鍾,周恩來對秘書何謙、衛士趙行志說:「群眾反映北京市公共汽車擁擠得很厲害,一下班要在路上浪費一兩個小時,今天咱們去乘公共汽車,了解一下情況。」說著,周恩來披上大衣,帶著秘書和衛士出了國務院北門,來到北京圖書館停靠站。
等一會兒,公共汽車來了,周恩來等群眾都上車了,才最後上車。車上果然很擁擠,沒有空座位。周恩來往裡走了幾步,手握住吊環,站在車中間。汽車開動了,人們在擁擠中顧不上東張西望。一直走了幾分鍾,站在周恩來對面的一個乘客才大聲叫起來:「哎呀!,這不是周總理嗎?」「總理」?「總理?!」車廂內立即活躍起來,有的乘客站起來讓坐,有的往中間擠,有的把手伸過來。隨行的秘書和衛士見此情景,心裡十分緊張,忙往周恩來身邊靠攏一些,恐怕他被擠倒。周恩來揮動著一隻手臂,對大家說:「請坐!請坐!別擠!別擠!不要動。」
乘客們請周恩來坐下,他堅決不坐。一個乘客湊上來,握住他的手說:「總理,您那麼忙,怎麼還來坐公共汽車?」周恩來笑著回答:「我也來體驗一下你們的生活嘛?」接著,周恩來就和乘客們攀談起來。問他們都冊橋是哪個單位的?住在什麼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時間?有的乘客光顧和周恩來談話,忘了下車,坐過了站;有的乘客擠不到周恩來跟前,總不甘心。新上來的乘客向他打招呼,下車的乘客又向他告別。隨行的同志勸他說:「公共汽車上的情況就是這樣了,咱們趕緊回去吧。」周恩來不肯,下了這趟公共汽車,又上了無軌電車,在北京城轉了大半圈。
回來後,周恩來將交通局等有關部門的領導找來召開專門會議,討論和制定解決公共汽車擁擠的具體措施。他還指示:「國務院各部門和有關單位,如有條件的話,都要用大車接送職工上下班。」經過周恩來的努力,緩和了北京市乘公共汽車擁擠的問題。
周總理的風采(視頻)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248493
敬愛的周總理永垂不朽 (視頻)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248481
周恩來總理逝世記錄片-1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248474
十里長街送總理(視頻)
http://8181000lg.16789.net/s-helpSite/index.asp?ActionX=ReadArt&NewsID=1248460
凝聚中華民族精英的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和半個世紀的核心領導成員 在五四運動時,他是天津地區的學生運動領袖。以後,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8個發起組之一的旅歐共產黨組織的創建,是其主要負責人之一。這個旅歐黨組織雖然是一個海外支部,但卻培育了中國共產黨後來的兩代核心領導成員,即周恩來和鄧小平等。周恩來從1924年回到祖國後,就一直活躍在中國政治舞台的前沿。在1927年大革命後期的中共五屆一中改姿橘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席政治局常委會議。從此,他就進入了中共中央核心領導層,直到去世,長達半個世紀。
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進行武裝斗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建人之一
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最早認識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和從事軍事工作的領導人之一。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他負責指導各個地區的農村游擊戰爭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在中央蘇區,他參與中央紅軍的主要領導。在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領導和指揮的偉大長征的戰略轉移的實現,也凝聚了周恩來運用軍事指揮藝術的心血。此後,他協助毛澤東運籌帷幄,參與制訂各個戰爭時期一些重大的戰略決策和戰役計劃,為中國革命戰核團爭的勝利貢獻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參與制定決策,並組織實施。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有的老同志說,周恩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副帥」,不無一定道理。
⑵ 周恩來的小故事有哪些
1、周恩來的小故事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個性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
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
「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
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務必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十分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周恩來的小故事二
有一年冬天,周恩來還按蔣媽媽說的把一把瓜籽種在花壇里,天天澆水,就是長不出苗來。周恩來去問蔣媽媽是怎樣回事,原先,要到春天種才行,冬天怎樣能種呢第二年春天。
周恩來又將瓜籽種下,果然出苗了,還結出了幾個大南瓜,周恩來高興得很。之後,周恩來回憶說:「我的媽媽把我帶到大運河她自己的家裡,我從那裡了解到勞動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周恩來在天津讀書時,蔣媽媽不顧行路艱難,還去看望她。周恩來高興極了,陪蔣媽媽在天津到處去看看,臨走時送她一個搪瓷碗,請她保重身體。
3、周恩來的小故事三
1907年,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養母陳氏也患肺結核病逝。那時,周恩來剛滿10歲,父親又遠在他鄉,不得不像成年人擔起家庭的重擔。
他含著眼淚葬送了兩位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周家本來經濟狀況就不好,加上給兩位母親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錢,周恩來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
把家裡值點錢的東西都當了出去換錢維持生活。東西當凈了,又硬著頭皮向親戚借錢。可有的親友在周家興旺時常登門拜訪,如今周家敗落了,卻沒有一個人幫忙。
世態之炎涼使周恩來很有感觸,真是「貧居鬧市無人向,富在深山有遠親」。周恩來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園改成了菜園,種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當時他還很小,沒有鋤頭高。
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長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糧。人民間的貧富之分,使周恩來認識到是社會黑暗造成的,從此,萌發了反封建的意識。
4、周恩來的小故事四
在學校里,周恩來生活十分儉朴,每一天,他就帶兩個「火燒」上學,穿著十分樸素,夏天總是穿一件白長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單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蘭大褂。
但是,他對別人十分關心。有一次,周恩來去打開水,看到燒火的校工吳老頭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葯,而且,還掏出自己僅有的8個銅元說:「您用它買點葯吧」。
吳老頭明白周恩來十分節約,連買書的錢都是從嘴上省出來的,就說:「孩子,你來看我,我就很高興了,你的生活也不寬裕,我怎樣忍心收你的錢呢」。
周恩來誠摯地說:「大爺,你別客氣了。你快點治好病,讓大家喝上您燒的開水是最要緊的啊!」吳老頭緊緊握住周恩來的手,老淚縱橫。
5、周恩來的小故事五
為了過好習字關,他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堅持每一天練一百個大字。有一天,周恩來隨陳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
一路上風塵勞累,年幼的恩來已精疲力盡、呵欠連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堅持練完一百個大字再休息。
陳媽媽見狀,心疼但是,勸道:「明天再寫吧!」「不,媽媽,當天的事當天了!」周恩來說服了陳媽媽,連忙把頭埋在一盆涼水裡。
一下子把瞌睡蟲趕跑了,頭腦也清醒多了。一百個字剛寫完,陳媽媽一把奪過恩來的筆說:「這下子行了吧,快睡覺!」
「不!」周恩來仔細看完墨汁未乾的一百個大字,皺著眉頭認真地說:「陳媽媽,你看這兩個字寫歪了。」說著,周恩來白嫩的小手又揮起筆來,把那兩個字又寫了三遍,直到滿意為止。
⑶ 齊國的故事
齊國是周朝的 諸侯國之一,先為 姜姓,後為 媯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齊桓公是 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出現於西周初年,當時周武王為酬謝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呂尚(姜太公)於營丘建立齊。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呂氏齊國,史稱呂齊。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遷逐齊康公,並於前386年放逐 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田氏仍以「齊」作為國號,故又稱田氏齊國,史稱田齊。齊國成為 戰國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國所滅。
起屹
武王伐紂,建立 周朝。武王封師尚父於齊。按照《春秋》的筆法,齊國是侯爵。師尚父即 呂尚(即姜子牙),又稱太公望,輔佐周文王、 周武王,周朝開國功臣之一。其女邑姜為周武王夫人,生周成王。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褲扮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這是在經濟上,齊國成了大國。
武王崩,成王就位,周公旦攝政。管蔡作亂,淮夷叛周;周天子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 無棣, 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獲得征伐的權力,所以,在政治上,齊國也成了大國。
春秋初期,齊國通過不斷兼並周邊小國,國力進一步強盛。在經過襄公亂政後,齊桓公小白上台。他任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齊國國力進一步加強,成為當第一強國。齊桓公以「 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 中原諸夏,討伐 戎、 狄、 徐、 楚,安定周室,從而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桓公之後,齊國因內亂失去霸主地位。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並。景公時期,陳氏勢力大為膨脹,在政治斗爭中取得勝利。景公去世後,陳氏聯合鮑氏殺晏孺子,
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公胡晌灶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戰國時期,陳和為齊相,前386年,遷齊康公於海上,因魏文侯賄於周王被立為諸侯。這樣呂齊滅亡。
自齊太公呂尚立國至齊康公呂貸失國,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國君,呂氏享國六百六十餘年。國亡,族之子孫散居齊、趙、燕、衛各地。太公呂尚其後世嫡系謹瞎子孫皆為呂氏。
(3)周安來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齊國的文化
齊文化主要繼承姬周文化。戰國時各地諸侯相爭,使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但齊文化還是保留了較多的 周文化因子。
戰國時各地文字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齊國文字則屬於東方齊系。由於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分文字有所差異。因此齊國文書與其他諸侯國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⑷ 周恩來生平事跡有哪些......XD 急~~~ 回答好的加分哇.....
周恩來,字翔宇,別名少山、伍豪等,祖籍浙江省紹興,1898年3月5日(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生於江蘇淮安。
淮安這個地方,文化發達,經濟繁華,既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又有鴉片戰爭中抗英英雄關天培的祠堂。周恩來「少游江淮,縱覽名勝」,熱愛祖國的山河和歷史上的英豪,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他小時候讀章太炎發表在《國粹學報》上的文章,「當時雖然讀不大懂,卻啟發了我的愛國的民族思想」。他曾在林則徐寫給關天培詞的輓聯前默默哀悼。悔散伏後來,1939年周恩來回紹興,談到團結抗戰時,還談到祠前的對聯,勉勵大家勿忘關天培的氣節。
周恩來的母親萬氏,精明強干,周恩來從小就耳儒目染。他在不滿一周歲時過繼給了叔父。過繼母陳氏知識豐富,會詩文書畫,教周恩來認字誦詩,從小培育了他豐富的感情。「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等詩詞,和南宋梁紅玉在淮安抗擊金兵,西漢時淮安名將韓信乞食漂母到建立漢業;震撼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等,熏陶著他幼小的心靈。他的乳母蔣氏,使他懂得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
在他不到10歲的時候,本來已經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墮入了清貧困苦的境地。兩個母親相繼死亡,父親為了生活而長年在外謀事,幼小的周恩來不得不去富戶叩門借債,或是送衣物進當鋪
典押。
國仇家難,從小教育了周恩來。
1910年春天,12歲的周恩來隨三堂伯周貽謙到奉天(今遼寧省),進銀川(今鐵嶺)銀岡書院讀書,半年後,轉入沈陽東關模範兩等小學堂。這一年,日本軍國主義正式吞並中國的鄰邦朝鮮。在東北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上,留下過少年周恩來的足跡。
「憶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戰兮心酸。」一次,校長在課堂上問大家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慷慨答道:
「為了中華之崛起!」
這一誓言,此後貫徹在他的一生中,滲透在他的各項活動中。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後來自覺參加革命的。
1913年春天,周恩來身穿一件褪色的藍布長衫,來到天津,入南開學校讀書。天津舊稱天津衛,是捍衛中國京都的門戶,1860年被迫開埠,九個帝國主義國家在這里有租界,成為一個典型
的半殖民地城市。南開學校是一所仿照歐美方式開辦的私立學校,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他在這里上了四年學,汲取了近代教育的各方面的知識,這對他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參加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編輯《敬業》、《校風》刊物,發表小說、文章;參加新劇團;當選學校演講會副會長、江浙同學會會長;參加天津備界群眾舉行的救國儲金募款大會;參加全校演說比賽;等等。在這些活動中,反映出青年周恩來的憂國愛國之思。他在文章
中說:「處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發千鈞之際,東鄰同種,忽逞野心,噩耗傳來,舉國騷然,咸思一戰,以為背城借一之舉,破釜沉舟之計。」他在詩中說:「極目青郊外,碧攜煙蠶布正濃。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蹤」。他針對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國的「二十一條」條約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弱冠請纓,聞雞起舞,吾甚望國人上勿負是期也。」他同情窮苦人民,「則思推己及人,視天下飢如己飢,溺如己溺」。他注重鍛煉身體,要改變「東亞病夫」的面貌。就是他參加演出話劇,也是為喚醒人民,「欲重整河山,復興祖國」。
1917年夏,周恩來中學畢業,籌劃去日本考官費留學。他給同學贈言說:「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這表明了他的一貫志願。但是,怎樣才能使中華騰飛?當時,教育救國說,實業救國說,甚至軍國主義救國說,彌漫塵上。周恩來是一個扎實、謹慎的青年,他需要認真考察一番。
當時的日本,明治維新後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既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繁華世界,更有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飢餓和失業大軍,軍國主義分子叫囂著要侵略中國。看到這樣的現實,周恩來拋棄了軍國主義可以救中國的想法。他處於彷惶、苦悶之中,在給人寫的信中說過:「家國恨,天下事,不堪一提!極目神州,愴懷已達極點!」「苦吾民矣,為之奈何!」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了。周恩來在日本報紙上看到一些關於十月革命的介紹,以極大熱情關注俄國革命的發展。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閱讀了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精髓》、約翰.里德的《震動環球的十日》、界利彥創辦的《新社會》雜志等,尤其是日本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河上肇的著作如《貧乏物語》和由他創辦的《掘枯社會問題研究》,給了周恩來深刻的印象。科學社會主義影響著周恩來的思想,周恩來的思想開始變化,正如
他在詩句中所說:
「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周恩來決定「返國圖他興」。他於1919年4月回到中國,接著就投入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迫使北洋政府不敢貿然在巴黎和約上作屈辱的簽字,五四運動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周恩來積極參加了**示威。他創辦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在報上大聲疾呼:「國民啊!黑暗勢力『排山倒海』的來了!」我們「要有預備!要有辦法!要有犧牲!」這張報辦得「很有精神」,「敢言」,「其『主張』與『評論』二欄,又有特點,敢說是全國的學生會報冠」。從1919年8月下旬到10月初,為了支援山
東人民的愛國斗爭,周恩來與天津各界人民代表兩次進北京到總統府門前示威,他負責後勤供應和宣傳、報道。這期間,天津五四運動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周恩來、郭隆真,鄧穎超、諶志篤、馬駿等20名男女學生組成了覺悟社。《覺悟社社員歌》中提出了「階級斗爭」。
「世界潮流,洶涌澎湃,來到中華地,
社會革命,階級斗爭,大家齊努力。」
這年11月,日本駐福州領事指使歹徒打死打傷中國學生和警察,並令驅逐艦侵入中國海域,派水兵登陸挑釁。天津人民決定抵制日貨。日本駐津總領事提出「嚴重抗議」。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鎮壓學生。周恩來等20餘人被捕。在牢房中,他們沒有屈服,繼續燃起光明的火炬。周恩來向難友們宣傳馬克思主義。
據當時的《檢廳日錄》記載:
1920年5月14日 議決「由周恩來介紹馬克思學說」。
5月28日 「周恩來講馬克思學說,歷史上經濟組織的變遷同馬克思傳記。」
5月31日 「由周恩來講馬克思學說,唯物史觀」。
6月2日 「仍由周恩來講馬克思學說,唯物史觀的總論同階級競爭史」。
6月4日 「仍由周恩來續講馬克思主義――經濟論中的余工余值說。」
6月7日 「周恩來續講馬克思的學說――經濟論中的《資本論》同『資本集中說』,
今天馬氏學說已經講完了。」
這說明,五四時期,周恩來已經在系統地宣傳馬克思的學說。他是我國有數的幾個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者之一。
經過周恩來等在獄中斗爭和獄外愛國學生和人民群眾的支援,反動政府終於把被拘的學生全部釋放了。
半年的牢獄生活,使周恩來更加堅定、凝練,觀察問題、考慮問題更加深刻了。他深深感到苦難的中國需要有根本的改造,而改造必須有更加強大的社會力量,要「到民間去」,進行「農工組織之運動」。而且必須有正確的思想、理論來指導。周恩來後來談到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時,說道:自己的「思想是顫動於獄中」,一種革命意識的萌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1920年11月,周恩來坐海輪去法國,進一步研究馬克思主義,考察和學習歐洲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經驗。他說:「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應用之於吾民族間者。」
周恩來初到歐洲的時候,對於採取什麼主義來救中國,思想上還沒有最後確定。究竟是採取俄國十月革命的暴力手段呢?還是採取英國的社會改良主義的作法?他當時的思想認識是:「若在吾國,則積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強鄰環處,動輒受制,暴動尤貽其口實,則又以穩進之說為有力矣。執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無成見,但以為與其各走極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導國人。至實行之時,奮進之力,則弟終以為勇宜先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生產調敝,滿目瘡痍,
物價高昂,民生窘困。1921年1月,他到倫敦,對英國進行考察。英國這時正處在戰後第一次經濟危機之中,資本家瘋狂地剝削工人,煤礦工人舉行聲勢浩大的同盟罷工。這些使周恩來感到「勞資戰爭,舍根本解決外其道無由」。2月,他回到法國,辨析了工團主義、行會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派思潮,終於認定:中國應該走社會主義的道路。
這年春天,周恩來經張申府、劉清揚介紹,加入了在巴黎的共產主義小組。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八個發起組之一,周恩來成為黨的創建人之一。從此,周恩來一直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終身。
1921年底,周恩來和趙世炎開始醞釀建立旅歐青年的共產主義組織。他們約李維漢到巴黎見面商量,然後分頭進行。周恩來經常奔波於德、法之間,傳達和貫徹旅歐黨組織的意見,在青年中啟發革命覺悟。經過多方籌備,1922年6月,在巴黎西郊布倫森林中召開了成立大會,建立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趙世炎為書記,周恩來負責宣傳,李維漢負責組織。這個組織後來由中共中
央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批准,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
周恩來在西歐的將近四年中,豐富了理論知識和多方面的實踐經驗。
1921年7、8月間,中國旅法的勤工儉學生聯合華工和各界僑胞,成功地開展了一場反對北洋政府秘密借款的斗爭,迫使它的用出賣國家主權為代價同法國政府和資本家簽定的5億法郎借款合同中途停止。周恩來積極支持這一斗爭,並向國內作了詳細的報道。法國政府採取了報復手段,決定從9月15日起停發對勤工儉學
生的維持費。同時,即將開學的里昂中法大學剝奪了勤工儉學生的入學權利。勤工儉學生被推入了絕境,他們採取進占里大的行動。里昂的警察逮捕了勤工儉學生的先發隊,將他們押送回國。
從此,五四運動後形成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基本結束。
1923年5月,國內發生了山東臨城的劫車案,土匪扣留了30多名西方乘客,帝國主義各國借機提出要共同管理中國的鐵路。到6月12日,被劫持的旅客已全部獲釋,但7月間法國《巴黎時報》透露列強共管中國鐵路「不日即將見諸實行」。周恩來看到報紙後,決定發動旅法華人起來開展保衛國家主權的斗爭。7月3日,他主持旅法華人各團體聯合會議,商討行動計。8日,又召集22個旅法團體的代表開會,組成「臨時委員會」,發出《致國內各界公電》,指出「鐵路共管,等於亡國,旅法華人全體反對,望農工商各界速起力爭」。國內人民也強烈反對這事,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連續發表蔡和森、張太雷等的文章。帝國主義見眾怒難犯,後來不得不將「共管」方案擱置。在這次斗爭中,周恩來始終是旅法華人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有5萬工人遠渡重洋到法國,「以工代兵」,表示中國的參戰。周恩來到法國時,留在法國的華工還有2000多人。他們吃的是黑麵包,住的是帳篷和木板工棚,遭受奴役。旅歐黨團組織十分重視華工,建立了統一的組織華工總會,並且對華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階級教育和共產主義教育,幫他們辦好《工人旬報》。周恩來經常到巴黎近郊的華工聚居地區比央古,深人工廠和工棚,同華工辦事處負責人談話,了解工作情況,進行指導幫助,有時還去作報告。旅歐期間,他自己
也當過工人。在他的帶動和號召下,旅歐黨團組織和它所屬的各單位經常召開各類華工會議,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深入華工中活動。華工領袖袁子貞、馬志遠等先後加入了旅歐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
1922年8月,孫中山指派王京歧到法國組織中國國民黨駐法支部。此前,即這一年的6月15日,中國共產黨在《對時局的主張》中曾提出願與「國民黨等革命民主派及革命的社會主義各團體」「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王京歧一到法國,周恩來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同他取得聯系。1923年6月16日,周恩來、尹寬、林蔚等代表旅歐青年團與王京歧達成協議,80餘名團員全都以個人身分參加了國民黨旅歐組織。這是在國內統一戰線
尚未正式建立前,歐洲已經實現國共合作,成為第一次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的先聲。由於旅歐共產黨員、青年團員遍及法國、德國、比利時,國民黨總部就令駐法支部改為駐歐支部。1923年11月25日,在中國國民黨駐歐支部成立大會上,周恩來當選為執行部的總務科主任,在執行部長王京歧歸國期間,周恩來代理部長
職務,實際負責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在統一戰線中,周恩來強調要遵循共同的革命綱領,聯合其他革命勢力,積極從事國民革命工作。但是,決不能「拋並共產主義不信」,忘了「國民革命後還有無產階級向有產階級的『階級革命』」。他和王京歧合作,一個對外,一個理內,關系處埋得非常好。後來周恩來被調回國,王京歧深感「現中央(廣東)奪之東歸,全歐黨務影響非淺」。
中共和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組織是很重視共產主義理論學習的,專門辦了側重於理論的雜志《少年》。周恩來在這段時間內讀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同時,結合在歐洲的斗爭實踐,寫了很多文章,提出了不少卓越的見解。
他認為:「中國民族欲圖生存,必須打倒帝國主義。帝國主義不倒,中國民族也萬難解放。帝國主義列強和新舊軍閥、封建餘孽、洋行賣辦,濫官乃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他說:只有全中國的工人、農民、商人、學生聯合起來,實行國民革命,才能救中國。而工人階級是「最可靠的主力」。
他主張中國革命要分為兩步來走,第一步是國民革命,是無產階級和有產階級合作以推倒當權的封建階級,第二步才是無產階級向有產階級的「階級革命」。「不走到第一步,何能走到第二步?」
他在進行工人工作中,對工會的性質、任務、作用、組織以及工會與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作了系統論述。他說,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工會主要是「促進工人的階級覺悟,宣傳無產教化,散布革命種子」,就是「預備破壞」舊制度,在奪取政權之後,工會的主要作用「是在建設」。工會與黨的關系是「極密切而永不相欺的」,黨是「勞動運動的先驅,社會革命的向導」
。工人運動的目標應該是「改良工人狀況,引導工人為經濟的奮斗,協助工人政黨圖謀工人階級的解放,取消工銀奴役,以達到最後共產主義的勝利」。
對於世界形勢,周恩來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美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指出「他們預備的是帝國主義戰爭」。他卓有遠見地預言:「太平洋上的帝國主義戰爭終有爆發之日」,在日美之戰起來後,謀中國獨立的戰士「要切實地預備乘機掀起太平洋上革命之潮」。
旅歐這段時間,對於周恩來來說,除了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為以後從事中國革命的領導工作打下多方面的基礎外,同時在組織上也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戰友,這為中國革命准備了眾多的領導幹部,其中有朱德、李富春、王若飛、陳延年、陳喬年、鄧小平、聶榮臻、李維漢、劉伯堅、蔡暢、傅鍾、何長工、李卓然、劉鼎、張伯簡、林蔚、郭隆真、熊雄、孫炳文、穆青、歐陽欽、袁子貞、馬志遠、李大章、邢西萍等,而周恩來和趙世炎等是旅歐黨團組織的創立者和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