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得意忘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要謙虛,低調。
《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州改如形骸。」謂因高興而物我兩忘。後以「得意忘形」形容高興得失去常態,忘乎所以。 元 鮮於必仁 《折桂令·畫》曲:「手掛掌坳,得意忘形,眼興迢遙。冊啟」宋 歐陽修 《試筆·李邕書》:「余雖因 邕 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殲型形者邪?」貶義
❷ 得意忘形成語故事_成語「得意忘形」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得意忘形成語故事_成語「得意忘形」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拼音】得意忘形déyìwàngxíng
【釋義】形:形態。形容高興得失去了常態,有時也可作領會事物的其內在精髓而忘其外在表現。
【主人公】阮籍
【近義詞】忘乎所以、自鳴得意、得意洋洋
【反義詞】悵然若失、心灰意冷
【出處】《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成語故事】
阮籍,陳留尉氏(今河南尉縣)人,又名嗣宗,是魏晉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從小失去父親,家境貧寒。但他勤奮好學,後來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隱士。阮籍本來很有抱負,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他對執政的司馬氏集團非常不滿,又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只得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縱情於山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此外,他還以寫詩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如:在非常著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中,阮籍就用迂迴含蓄的語言來表達了憂國和避世的心情。他的好友嵇康和他一樣,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對司馬家族的統治也抱有輕蔑和厭惡的態度。除嵇康外,阮籍的好友還有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以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他們七個人經常聚在一起,在山陽竹林之下,閑談、狂飲、作詩、彈琴,高興時就縱聲狂笑,不高興時就痛哭一場,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在這七人當中,阮籍大概是最為瘋癲的了,尤其是在喝醉的時候,常常哭笑無常。因此史書中描寫他時說到「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成語名字】得意忘形
【漢語拼音】dé yì wàng xíng
【成語解釋】
1、形,形體。「得意忘形」指因心意志趣獲得滿足而物我兩忘。語本《晉書。卷四九。阮籍列傳》。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
2、形,形式。「得意忘形」指文學藝術創作上,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語本宋。歐改衫族陽修〈李邕書〉。
【成語典故】
1、《晉書。卷四九。阮籍列傳》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於世。籍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痴,惟族兄文業每嘆服之,以為勝己,由是咸共稱異。
【成語註解】
1、嘯:大叫。
2、宋。歐陽修〈李邕書〉(據《歐陽文忠公集。卷一三○。試筆》引)
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謂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余偶從邕書而核弊得之耳。
【成語註解】
1、邕:李邕(公元678——747),字泰和,唐揚州人,李善之子。玄宗時任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為人剛正不屈,後為李林甫所害。精書法,初學王羲之,復自成一格。擅以行楷寫碑,筆力雄渾,風骨勁拔。
2、筆法:寫字作畫時用筆的方法。
3、相類:相似、相像。
【成語出處】
塌握(一)
1、金。蔡松年〈念奴嬌。九江秀色〉詞:「人間俗氣,對君一笑都釋。疇昔得意忘形,野梅溪月,有酒還相覓。」
2、元。丘處機〈報師恩。不僧不道不溫柔〉詞:「得意忘形還撲(朴)去,從教人笑不風流。」
(二)
1、元。鮮於必仁〈折桂令。輞川圖十幅生綃〉曲:「韋偃去丹青自少,郭熙亡紫翠誰描,手掛掌坳,得意忘形,眼興迢遙。」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
使用類別 用在「得意自滿」的表述上。
【得意忘形造句】
1、他才升了一個小組長,就得意忘形到這副德性!
2、我們如果因為一點成就就得意忘形,終究難成大器。
3、當知道獲得金牌的時候,我竟然得意忘形地歡呼起來!
4、他就在得意忘形的狂笑中,一腳踩空,從樓梯摔了下去。
5、當我們受到別人肯定時,應當謙虛為懷,可別得意忘形。
6、小王今晚有點得意忘形,所以忘掉應該有的禮貌,請大家別見怪。
7、我們就是要在敵人小勝後,得意忘形之際,來個出奇不意的偷襲。
8、你這次段考有點進步,應再接再厲,可別就得意忘形,鬆懈下來了!
9、他可能是太得意忘形了,邊開車邊唱歌,以致於樂極生悲,撞上了樹。
辨識
【近義詞】得意洋洋
【反義詞】灰心喪氣,垂頭喪氣
辨似:
形音辨誤
同 「得意忘形」及「得意洋洋」都有因稱心如意而興奮的意思。
異 「得意忘形」強調因得意而失態,程度較重;「得意洋洋」只描述極為得意的神態,程度較輕。
得意忘形 得意洋洋 辨似造句
小王今晚有點得意忘形,所以忘掉應該有的禮貌,請大家別見怪。
弟弟拿出剛領取的獎狀,得意洋洋地向大家炫耀。
【參考詞語】:忘形得意
【漢語拼音】:wàng xíng dé yì
【成語解釋】:猶「得意忘形」。見「得意忘形」(二)。
1、宋。歐陽修〈盤車圖〉詩:「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
【參考詞語】:得趣忘形
【漢語拼音】:dé qù wàng xíng
【成語解釋】:猶「得意忘形」。見「得意忘形」(二)。
1、元。熊禾《熊勿軒集。卷三。曝背龕記》:「閑以辭人才士、文章議論,遞而覽之。及其得趣忘形,則咄咄書空,莞爾而笑。」
【得意忘形的成語故事】
1、《晉書。卷四九。阮籍列傳》載,晉代的文學家阮籍,是個性格豪放、不拘禮教的人。他博學多聞,也有為國效力的壯志。但因生活在改朝換代的動亂時代,無法一展抱負,對統治者的作法也相當不滿。於是隱居山林,不參與任何事務,平常不是閉門讀書,就是遊山玩水,也常和嵇康、王戎等幾個好友在竹林里喝酒、彈琴、吟詩、喧鬧,而有「竹林七賢」之稱。興致高昂之時,常常手舞足蹈,大叫大笑,忘了自己。後來「得意忘形」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
2、李邕是唐代知名的書法家,他學習晉代王羲之、鍾繇等大書法家的筆法,筆力雄健勁拔,善寫行楷,自成一格。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剛開始接觸李邕的字時,並不十分欣賞他的風格,但後來愈看愈喜歡,還從中習得不少筆法,因此寫下〈李邕書〉這篇文章,描述自己對李邕書法的感受。他從李邕的書法中,看到了王羲之、鍾繇等大書法家的風格,領悟到書法的傳承性,可以透過一個人的筆法學到其它人的精華,對技藝的增長十分有幫助。但他也強調,自己雖然受到李邕的影響,但書寫形式並不完全相同,而是取其精髓。後來「得意忘形」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得其意而忘其形」演變而出,指文學藝術創作上,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
❸ 《得意忘形的老虎》讀後感
《得意忘形的老虎》這篇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農夫,他屋後的蘆葦地中,總升高是有野獸出沒。農夫想要找到野獸,並且射死它。有一隻老虎,在蘆葦叢里蹦蹦跳跳,農夫找准機會,一箭射死了老虎。農夫發現老虎的肚子下還壓著一隻死獐子,原來老虎抓到獐子後得意忘形,沒料到自己會中箭而死。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謹慎從事,不要被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以至於喪失了對危險的警惕。就像故事中的老虎吵昌尺一樣,因為捕捉到獐子,便得意忘形,最後死在了農夫的箭下。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短暫的勝利得意忘形迅臘,否則,可能會攤上災禍。
❹ 請問,從得意忘形這個詞我們能學到什麼講述了我國古代的什麼事情
說到得意忘形這個詞它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是出自於《晉書·阮籍傳》,這是一個含有貶義意義的詞語,它形容的是指高興的控制不住自己,然後就失去了常態,我們通常會用它來說,那些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會型改忘記了自己應該有的態度,那麼我們能夠從這個詞當中學到什麼,並且它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傢具體的說一說。
最後,以上內容僅代表小編個人觀點,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❺ 得意忘形成語故事
在中國古代南北朝的魏晉時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文人叫阮稽。
他從嫌鄭宴小學習非常刻苦,精通經書集子等中國傳統文化。由於他勤奮學習,長大後變長了一個博學多才的學者,而且他這個人的性情非常豪放。
長大後他也非常喜歡學習,當他學習讀書進入入迷狀態時,可以幾天芹銀甚至好幾個月都不邁出家門一步。
由於阮稽性情非常非常地豪放開朗,經常出外遊玩和訪問他的好友。他在外出遊玩時,由於迷戀所經過的山川河流的美好景色常常好幾個月都不回家。而且他還經常沉迷於朋友之間的交往之中,也是常常好幾個月都不回家。
阮稽得意的時候就盡情地享樂山川河流的美景和朋友之間的交往友誼,會忘記自己是長什麼模樣。
本意為因高興而忘掉一切。現多形容淺薄的人得志,高興得無法控制自己。
得意忘形的出處:
這個成語故事記載在唐·房玄齡《晉書·阮稽傳》中。書中是這么記載的「嗜酒能嘯,善彈叢巧琴。當其得意,忽忘形海」。意思是說阮稽經常酗著酒,吹著口哨,而且善於彈琴。當他得意的時候,忘記了身體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