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不離書本的成語
手不釋卷
手不釋卷(shǒu bù shì juàn),出處為三國·魏·曹丕《典論·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其解釋為: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手不釋卷,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出乎指隱處:《歲廳三國志·吳書·呂蒙傳逗猜》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基本信息
名稱:手不釋卷
出處:《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貳』 手不釋卷這個成語出自於哪一個人
手 不 釋 卷 這個成語出自於哪一個人?——答案:三 國 時 的 吳 國 大 將 呂 蒙。
【成語注音】:ㄕㄡˇ ㄅㄨˋ ㄕˋ ㄐㄨㄢ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成語字數】:四字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卷,不能讀作「juǎn」。
【成語辨形】:卷寬兆正,不能寫作「券」。
【成語辨析】: 「手 不 釋 卷」和「孜 孜 不 倦」都可形容人「好學的樣子」;但「手 不 釋 卷」是具體的,語義范圍很小。而「孜 孜 不 倦」是非具體的,語義范圍很大。
【近義詞】:學 而 不 厭、愛 不 釋 手
【反義詞】:不 學 無 術
【燈謎】: 卷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指 勤 奮 好 學
【英文】: very diligent
【故事】:
三 國 時,呂 蒙 是 吳 國 的 大 將。
一 次,他 點 兵 3 萬,用 船 80 余 只 襲 擊 荊 州。水 手 一 律 身 著 白 衣,大 批 精 兵 埋 伏 在 船 艙 里。 黑 夜,船 到 當 陽 江 邊,烽 火 台 的 漢 兵 厲 聲 盤 問。吳 軍 詐 稱 是 商 船,要 求 靠 岸 避 風,漢 兵 信 以 為 真。約 至 二 更,船 上 吳 軍 突 然 襲 擊,占 據 了 烽 火 台。隨 後,呂 蒙 帶 兵 長 驅 直 入,輕 取 荊 州。
呂 蒙 作 戰 勇 猛,平 時 卻 不 肯 讀 書,沒 有 文 化 知 識,孫 權 鼓 勵 他 學 習 史 書 與 兵 法。呂 蒙 總 是 推 說 軍 隊 事 多 沒 有 時 間猜段 學 習。孫 權 勸 道:「漢 先 武 帝 從 前 行 伍 出 身,卻『手 不 釋 卷』。」呂 蒙 深 受 感 動,從 此 勤 勉 自 學,受 益 匪 淺,學 問 提 高 很 快。
『叄』 手不釋卷什麼意思
[ shǒu bù shì juàn ]
手不離書本。形容勤學不倦。《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典論·自敘》:「上(指曹操)雅好詩書文籍態沖,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釋:帆碰殲放開。卷:書本。
出 處
《三國吵肆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肆』 手不釋卷的故事內容概括簡短
手不釋卷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餘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台的漢兵厲聲盤問。吳散森螞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台。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手不釋卷:手裡不離開書本,形容讀書勤奮。
呂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東南)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軍事家。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其部屬。從孫權攻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沖埋等大破曹操於赤壁。
初不習文,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死。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春如……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劇,艱難、困苦)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伍』 20字左右手不釋卷的故事是怎樣的
手不段笑釋卷的故事:三國時期,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以前人手不釋卷的例子勸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手不釋卷,漢語成語,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手不釋卷的故事: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以前人手不釋卷的例子勸學,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呂蒙聽了孫權的話,深受感動,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發憤學習,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野燃游,屢建奇功。
手不釋卷,漢語成語,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頌銷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陸』 手不釋卷的故事20字
我們為了描述一個人書本不離手, 勤奮好學時常會用手不釋卷這一成語,那麼這一成語講了怎樣的故事,主人公又是誰呢?
手不釋卷的主人公是漢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本是太學生,研習搜纖過《尚書》,比較好學,因而就算是在行軍打仗之時,也不忘爛如學習.他勤於政事,又經常和大臣們講論經典,半夜才睡覺。太子勸他注意身體,他說「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手不世歷仿釋卷來自《孫權勸學》
《三國志》中《孫權勸學》里寫道:「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以光武帝為例說:「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打戰的時候,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手不釋卷讓呂蒙不僅有勇還有謀
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導後感到很慚愧,於是開始大量讀書,學習兵法。以至於魯肅再次見到呂蒙時,為他的進步感到驚訝,說:「你現在的謀略才能已不再是從前那個呂蒙了!」呂蒙回應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自此以後,呂蒙成為智勇雙全的大將。
不管是在哪個年代,讀書學習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能不落後於時代的步伐。
『柒』 勤學苦讀的相應成語故事是什麼手不離書的成語故事是什麼尊師好學的成語故事是什麼
牛角掛書
【拼音】
niú jiǎo guà shū 123
【含義】
比喻讀書勤奮。
【用法】
作定語;指勤奮讀書
【示例】
我們要學習他牛角掛書的讀書精神
【出處】
《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手不釋卷
【拼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123
【含義】
釋:放開;卷:書籍。不肯放下手裡的書本。形容讀書用功、勤奮。也形容看書入迷。
【用法】
用於褒義。
【示例】
① 梁實秋《秋室雜文·談考試》:「我出門散步,河畔田埂上也常見有三三兩兩的孩子們手不釋卷。」
② 馮玉祥彎首《我的生活》第一八章:「激鬧漏那時第十五旅長賈焜亭(名德耀,日本士官學生,平日手不釋卷,筆不停揮,頗有學識眼光。)對這些情形也總是搖頭,和我抱同樣的感想。」
【出處】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近義詞】
① 愛不釋手
② 學而不厭
③ 韋編三絕
④ 懸梁刺股
【反義詞】
① 一曝十寒
【故事】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他點兵3萬,用船80餘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台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台。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見他年輕有為,而且身當要職,勸他要多讀些書,以增長知識。呂蒙想:讀書是文人學者的事,領兵上陣只要能打勝仗就行,便推託道:「部隊里事情太忙,沒有空閑時間讀書。」
孫權聽了,很嚴肅地說:「你說事情忙,難道比我還要忙嗎?我在少年時代,就曾讀過一些經書,後來主持國家軍政大計,又在百忙之中陸續讀了一些歷史和兵法的書,自己覺得很有長進,對工作也很有益處。象你這樣的明爛青年,聰明記性好,如果認真讀書,特別是多讀些歷史和兵法,那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收獲和成就。」孫權還舉了兩個好學的軍人為例:「光武(漢光武帝劉秀)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曹操)亦謂老而好學,你為什麼不能自求上進呢?」
呂蒙很受感動,從此勤奮讀書,努力自學,在文化上提高很快。
『捌』 手不釋卷故事(20字左右)快一點 越短越好,越簡單越好(不超40字)!
1.手不釋卷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謹敏。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渣伏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2.典故:《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光如晌攜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注引《江表傳》
3.釋義: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4.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勤奮好學
手不釋卷相關知識點:
1、近義詞:學而不厭、愛不釋手
2、相反詞:不學無術
3、成語造句
谷秸的最大樂趣,是手不釋卷,閉門讀書。
他的一生養成了好讀的習慣,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釋卷。
說到學習,現在有很多同志可謂手不釋卷,無時不學,因此,他們進步也快。
『玖』 手不釋卷的故事概括
《手不釋卷》的故事20字概括:劉秀在行軍作戰的緊張時期,仍然抓緊點滴時間,認真讀書學習。「手不釋卷睜脊銀」的原義是手中總是拿著書卷,比喻勤奮好學;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手不釋卷」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三國魏·曹丕《典論·自敘》。啟示:一個人的成才,環境、機遇、天賦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勤奮好學的人,哪怕外在野桐因素對他再不利,他仍能憑借不懈的努力最終獲得成功。悉宴而懶惰之人,哪怕他的天賦再出眾,外在環境對他再有利,他的成就也將有限。
『拾』 手不釋卷的譯文是什麼
《手不釋卷》文言文翻譯:顧炎武外出遊歷,帶了很多馬和騾子跟著自己。到了險要的關口,就叫來身邊的老兵詢問這里的詳細情況;有的與平時聽說的不一樣,就在客棧里打開書本仔細核對校正。他有時自己騎馬走在路上,就在馬背上默念各種經典著作,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偶爾有忘記的內容,就立即前往書肆差帆蘆中復轎肆習書本內的知識。
《手不釋卷》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虛帶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10)手不離書的成語故事是什麼擴展閱讀:
成語故事「手不釋卷」出自三國時期,手不離開書本,形容讀書勤奮。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