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禮儀經典故事
禮儀經典故事(11篇)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並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裡,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孫做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准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乾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務。
7、文明禮儀的楷模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禮貌的楷模。他認為:隨地吐痰、留長指甲、不刷牙等陋習,都是違反文明禮貌的行為,是與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不相稱的。他提倡「誠忠形外」,注意「一舉一動之微」的文明。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
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襪凱鄭異常濃厚。
4、委屈獎的來歷
上海公交22路車售票員柯莉萍,曾獲得一個很特殊的獎項——「委屈獎」。一天,一名男青告頌年買車票時,故意將一口痰吐在一張伍角紙幣上,又扔在車廂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責男青年的同時,也悄悄地注視著柯莉萍。只見她彎下腰拾起紙幣,用餐巾擦去痰沫,隨後又禮貌地向男青年遞上車票。柯莉萍的行為受到了乘客的贊揚,男青年更是自感慚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後,同事向車隊匯報了此事,車隊領導於是向柯莉萍特別頒發了「委屈獎」,以鼓勵全隊的售票員。
給大家講個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招工,對學歷、外語、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質人才都來應聘。
這一些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後一關:總經理面試。 這些年輕人想,這很簡單,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准十拿九穩了。
沒想到,這一面試出問題了。一見面,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鍾,你們能不能等我?」
年輕人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
老闆走了,年輕人一個個躊躇滿志,得意非凡,閑不著,圍著老闆的大寫字台看,只見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資料一摞。年輕人你看這一摞,我看這一摞,看完了還交換:哎喲,這個好看。
10分鍾後,總經理回來了,說:「面試已經結束。」
「沒有啊?我們還在等您啊。」老闆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面試。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因為,本公司從來不錄取那些亂翻別人東西的人。」
哎呀,這些年輕人一聽啊,捶胸頓足。
他們為什麼這么感慨萬千呢?他們說:「我們長這么大,就從來沒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
在與自己的同事一道外出參加一次宴會時,財政局幹事姜克美因為舉止有失檢點,從而
招致了大家的非議。
姜克美當時在宴會上為了吃得暢快,在開始用餐之後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減輕自己身上的「負擔」。他先是松開自己的領帶,接下來又解開領扣、松開腰帶、捲起袖管,到了最後,竟然又悄悄地脫去自己的鞋子。尤其令人感到不快的是,姜克美在吃東西時,總愛有意無意地咂巴其滋味,吃得訇然做響,並且其響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高過一浪」。 姜克美在宴會上的此番作為,不僅令他身邊的人瞠目結舌,而且也叫他的同事們無地自容。大家就此紛紛指責姜克美:丟了自己的人,丟了單位的人,也丟了大家的人。
有一個媽媽把一個橙子給了鄰居的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便討論起來如何分這個橙子。兩個人吵來吵去,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由一個孩子負責切橙子,而另一個孩子選橙子。結果,這兩個孩子按照商定的辦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興興地拿回家去了。
第一個孩子把半個橙子拿到家,把皮剝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機上打果汁喝。另一個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來磨碎了,混在麵粉里烤蛋糕吃。
從上面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然而,他們各自得到的東西卻為物盡其用。這說明,他們在事先並未做好溝通,也就是兩個孩子並沒有申明各自利益所在。沒有事先申明價值導致了雙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場上的公平,結果,雙方各自的利益並未在談判中達到最大化。
如果我們試想,兩個孩子充分交流各自所需,或許會有多個方案和情況出現。可能的一種情況,就是遵循上述情形,兩個孩子想辦法將皮和果肉分開,一個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個拿皮去做烤蛋糕。然而,也可能經過溝通後是另外的情況,恰恰有一個孩子即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這時,如何能創造價值就非常重要了。
結果,想要整個橙子的孩子提議可以將其他的問題拿出來一塊談。他說:「如果把這個橙子全給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還了」。其實,他的牙齒被蛀得一塌糊塗,父母上星期就不讓他吃糖了。
形象是禮儀的基本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宴會,對面一個女孩子把我看暈了,戴了四枚戒指,一枚是綠色的翡翠的,一枚玳瑁的黑色的,一枚瑪瑙的咖啡色的,一枚玫瑰金的彩色的。由於穿著高領衫,項鏈沒看見。耳環則有兩組:一紫一藍。人家很大方的問我:「好看嗎?」
我說:「你聽真話還是假話?」
她說:「啥意思?」
我說:「那就跟你簡單說吧,反正你這東西就是好東西。」
她說:「那什麼意思?」
我說:「放一塊不好看!」
她說:「為什麼呀?」
我說:「遠看像棵聖誕樹,近看像個雜貨鋪。你戴的飾物質雜色亂,串了味了!」
分析:
形象設計其實就是一個穿著打扮、言談話語、舉止行為。要注意同質同色原則,其具體含義是:質地色彩要相同,搭配要協調。
講話的禮儀技巧
那天,我到一個單位去了,負責人沒趕回來,女秘書剛趕回來,這女秘書大概是大學生剛參加工作,經驗少,氣喘吁吁跑來了,說:「金教授我們頭還在後面呢,我先回來了,頭交代了,讓我好好伺候你,要什麼就給什麼。」
我說:「你誇張了,你這不是犧牲了嗎?你不能這么說。你也別跟我說別的,咱們搞一點喝的吧。」因為當時在一個酒店大堂里呢,兩個人傻站著,不合適。
她很實在的問我:「金教授喝點什麼呀?」
有經驗的人是不問這個問題的,喝點什麼?吃點什麼?你想去什麼地方玩?這叫開放式問題,你會給客人無限大的選擇空間!
如果你是當爸爸的,你寵你家孩子,你問他:「孩子,今兒禮拜六,打哪玩兒去?」美國迪斯尼!你飛得過去嗎?當時那女孩子那麼問我,我就說:「不客氣了,來杯路易十三吧。」
她當時眼都直了:「你還真要?」
我說:「為什麼?」
她說:「一瓶一萬多,沒帶那麼多錢,我口袋裡一共三千多。」
我說:「我告訴你吧,有經驗的人,此時一定要問封閉式問題。」
分析:什麼是封閉式問題?給出所有選擇,讓對方從中從中選擇。比如你招待金教授喝水,你要這么說:「金教授喝茶,還是喝礦泉水?」等於告訴老金,不喝茶就只能喝礦泉水,不要想路易十三了。因此:「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操作形勢很強的。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都是有講究的。
9、朱德尊師
1957年初,朱德在雲南政治學校禮堂和大家一起看戲。開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圍的觀眾愉快地交流,這時,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攙扶下走進禮堂,朱德見老人來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軍禮,禮畢又親切地叫了一聲「葉老師」,然後,朱德又請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後,自己才坐下。原來,這位老人叫葉成林,是朱德早年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
說到文明禮儀,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
在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樂樂和爸爸媽媽一起乘公共汽車去婆婆家吃飯。樂樂從陶麗站上車,上車後,樂樂找座位坐下,公共汽車開到四大站時,有很多人上車,其中有一位是老奶奶,老奶奶滿頭白發,樣子很和藹。當時車上已經滿座了,車開的時候,老奶奶一搖一晃,差點兒摔跤。樂樂看見了,連忙站起來說:「老奶奶,您好!請你到我的座位上坐吧!」老奶奶感激地說:「謝謝你了,小朋友,你真乖!」樂樂說:「老奶奶,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公共汽車很快開到龍城站,老奶奶舉手示意下車,樂樂連忙趕上去對老奶奶說:「我扶您下車吧。」老奶奶笑著說:「好!好!」樂樂扶著老奶奶一步一步往車門走,公共汽車上的叔叔阿姨們都主動讓出一條通道,樂樂扶著老奶奶走下車級,樂樂說:「老奶奶,您走好,再見!」老奶奶說:「再見了,小朋友!」頓時,車上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文明禮儀如同春天的小草,清新而有生機;文明禮儀如同一道橋梁,讓你我之間的距離更加親近;文明禮儀如同太陽的光芒,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某雜技團計劃於下月赴美國演出,該團團長劉明就此事向市文化局作請示,於是他撥通了文化局局長辦公室的電話。
可是電話響了足足有半分多鍾時間,不見有人接聽。劉明正納悶著,突然電話那端傳來一個不耐煩的女高音:「什麼事啊?」劉明一愣,以為自己撥錯了電話:「請問是文化局嗎?」「廢話,你不知道自己往哪兒打的電話啊?」「哦,您好,我是市歌舞團的,請問王局長在嗎?」「你是誰啊?」對方沒好氣地盤問。劉明心裡直犯嘀咕:「我叫劉明,是雜技團的團長。」
「劉明?你跟我們局長什麼關系?」
「關系?」劉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和王局長沒有私人關系,我只想請示
一下我們團出國演出的事。」「出國演出?王局長不在,你改天再來電話吧。」沒等劉明再說什麼,對方就「啪」地掛斷了電話。 劉明感覺像是被人戲弄了一番,拿著電話半天沒回過神來。
Ⅱ 求:伊索寓言的三個故事和它們的寓意以及點評〔點評最好100字以上〕...
狐狸和葡萄
飢餓的狐狸看見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來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會兒,無可奈何地走了汪辯,他邊走邊自己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
這就是說,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說時機未成熟。
狼與鷺鷥
狼誤吞下了一塊骨頭,十分難受,四處奔走,尋訪醫生。他遇見了鷺鷥,談定酬金請他取出骨頭,鷺鷥把自己的頭伸進狼的喉嚨里,叼出了骨頭,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說:「喂,朋友,你能從狼嘴裡平安無事地收回頭來,難道還不滿足,怎麼還要講報酬?」
這故事說明,對壞人行善的報酬,就是認識壞人不講信用的本質。
掉在井裡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隻狐狸失足掉到了井裡,不論他如何掙扎仍沒法爬上去,只好獃在那裡。公山羊覺得口渴極了,來到這井邊,看見狐狸在井下,便問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覺得困頌缺機會來了,心中暗喜,馬上鎮靜下來,極力贊美井水好喝,說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並勸山羊趕快下來,與他痛飲。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當他咕咚咕咚痛飲完後,就不得不與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辦法。狐狸早有準備,他狡猾地說:「我倒有一個方法。你用前腳扒在井牆上,再把角豎直了,我從你後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來,我們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議,狐狸踩著他的後腳,跳到他背上櫻巧,然後再從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後,准備獨自逃離。公山羊指責狐狸不信守諾言。狐狸回過頭對公山羊說:「喂,朋友,你的頭腦如果像你的胡須那樣完美,你就不至於在沒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這故事說明,聰明的人應當事先考慮清楚事情的結果,然後才去做。
善 與 惡
力量弱小的善,被惡趕走到了天上。善於是問宙斯,怎樣才能回到人間去。宙斯告訴他,大家不要一起去,一個一個的去訪問人間吧。惡與人很相近,所以接連不斷地去找他們。善因為從天上下來,所以就來得很慢很慢。
這就是說,人很不容易遇到善,卻每日為惡所傷害
Ⅲ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2、孔子拜見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3、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
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
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 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4、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
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
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二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5、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Ⅳ 歷史課本上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2個是不是假故事
關於堯、舜、禹之間的關系,上古名作《尚書》和春秋著作《論語》等都提及過,但它們都沒有明確表示三者是禪讓關系,描述得很模糊,有點含糊其辭的意味。真正提出三者為禪讓關系的是《孟子》,裡面記載道:"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孔子曰:'唐虞爛游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意思很明顯,天與賢或子就是肯定了賢者勝任的制度,而"唐虞禪"三個字則明確點明了唐虞王朝是遵行禪讓制的。然而,小解參考了相關資料後分析,卻發現這一禪讓其中的水分太大,甚至懷疑它是否是虛構的。
堯讓位於舜是情不自願之舉,他被舜囚禁在了平陽,而不是傳說中的和平共處;舜接替了帝位,並在39年後讓位給了禹,而這一過程也是被逼迫的,因為禹將舜趕下台後,將之流放到了南方,直至死去。
Ⅳ 堯舜讓位50字
堯在位七十年後,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後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晌備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宴梁毀備、很能乾的人物。堯很渣友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考驗了三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Ⅵ 古代職場經典禮儀故事
古代職場經典禮儀故事
1.誠信知禮--燕昭王求賢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裡,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沖橋培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准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消念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乾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散唯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盪盪殺奔齊國。
齊閔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2 .團結友愛--心平氣和的劉銘傳
清廷派駐台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台灣的大功臣,台灣的第一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的,
資料共享平台 《古代職場經典禮儀故事》()。劉銘傳的被任用,有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一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誰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面談。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暗中卻仔細觀察他們的態度。只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劉銘傳一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牆上的字畫。後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只有劉銘傳一人答得出來。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台灣總督。
按語:沒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堅毅持久、克服萬難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麼偉大的事業。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首先便須磨煉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勤儉自力--忍辱負重
陸遜,字伯言,三國時期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最初在孫權的將軍衙署做東西曹令史,後來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管縣 事。縣中連年亢旱,他開倉賑濟貧民。勸農督桑,政績優異。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一帶,山賊騷擾,侵害百姓。陸遜獲得准許自行招兵,深入險隘征討,一一盪平,被升為定威校尉,屯駐利浦。
鎮守陸口的都督呂蒙,計劃奪取荊州,揚言有病回到吳國的京城建業(今南京市)。陸遜去見他,對他說:“你的防地和關羽相連,怎麼不遠遠地離開?沒有適當的人接替實在令人擔心。”呂蒙說:“你說的完全對,可是我病重了。”陸遜說:“關羽恃著勇氣慣於欺凌別人。如今建立了攻打樊城、水淹七軍、斬龐德、擒於禁的大功,意氣驕橫思想鬆懈,只專心北伐進軍,不留意我們,聽到你病了,一定更加不會作防備。我們出其不意地進攻,定然可以成功。你見了主上,要好好商定主意。”呂蒙見了孫權,就推薦陸遜接替自己,並說:“陸遜計謀深遠,才能足以擔當重任。他還沒有名聲,關羽不會顧忌他。若任用他,叫他不動聲色暗中行事,一定可以成功。"孫權就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都督代替呂蒙鎮守陸口。”陸遜到了陸口,寫信給關羽,稱頌功德,表示慶幸自己能得到盟軍強有力的庇護,措辭極為謙恭。關羽本來就輕視陸遜,認為他只是個書生,後生小子;看了來信非常高興,不再有什麼防範。陸遜奏報孫權,提出偷襲荊州的方略。孫權就暗中調動軍隊行動,派陸遜和呂蒙為前鋒部隊,一出兵就攻戰了公安、南郡,跟著又攻下宜都、房陵、南鄉。關羽在樊城前線得到急報趕緊回師,卻已進退失據,部下士兵逐漸潰散,終於敗走麥城,被吳將潘璋所截殺。荊州全部落入東吳手中。陸遜以功勞升為右將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劉備為報殺關羽、奪荊州之仇,親自統率七十萬大軍討伐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人馬前往抵禦。劉備從巫峽、建平直至夷陵連營七百里,先派吳班帶領數千人在平地立營,顯示老弱,進行挑戰。吳軍將領都紛紛要求出戰。陸遜說:“ 這里頭一定有陰謀詭計,我軍只許堅守,靜待局勢的變化。”果然劉備在山谷中埋伏了重兵,因誘敵不成,只好作罷。陸遜認為劉備軍隊初來,銳氣正盛,應當避免交鋒。敵方求戰不得,相持日久,自然鬆懈,然後再捕捉戰機。可是部下的將領體會不到他的意圖,以為他害怕強敵,懦怯畏戰,都心懷憤恨不滿。這些將領,有的是孫策時的舊將,有的是公室貴戚,就各恃身份,不想聽從號令。陸遜按劍厲聲宣布:“我雖然是個書生,但接受了主上的重任。國家所以要委屈諸位聽我節制調度,是因為我有些長處,能夠忍辱負重的緣故。各人要負責嚴守隘口,不得妄動。軍法無情,切莫違犯!”後來,劉備移營於山林間,陸遜用火攻計,火燒七百里連營,乘勝追擊,蜀軍兵敗如山倒,劉備連夜逃回白帝城去了。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一句 成語 :“忍辱負重”。意思是能不避怨謗,忍受屈辱,承擔重任
Ⅶ 百里奚讓位的故事
【原文】秦穆公使賈人載鹽,徵諸賈人,賈人買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將車之秦,秦穆公觀鹽,見百里奚牛肥,曰:「任重道遠以險,而牛何以肥也?」對曰:「臣飲食以時,使之不以暴;有險,先後之以身,是以肥也。」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其沐浴為衣冠與坐,公大悅,異日與公孫支論政,公孫支大不寧曰:「君耳目聰明,思慮審察,君其得聖人乎!」公曰:「然,吾悅夫奚之言,彼類聖人也。」公孫支遂歸取雁以賀曰:「君得社稷之聖臣,敢賀社稷之福。」公不辭,再拜而受,明日,公孫支乃致上卿以讓百里奚曰:「秦國處僻,民陋以愚無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處其上,請以讓之。」
【譯文】秦穆公讓商人裝運鹽,向商人下了任務,商人五張羖羊皮買下百里奚,讓他把鹽車 趕往秦國,秦穆公看鹽車,看到百鉛判里奚的牛很肥壯,問:「負載重,道路遙遠而艱險 ,牛怎麼還這么肥?」(百里奚)回答道:「臣按時給它喝水吃料,不用粗暴虐待的手段驅使它;路難走時,用身體或在前或在後幫著拉車推車,因而牛肥。」穆公了解到他是位君子,讓相關人員給百里奚洗頭洗澡換衣裳帽子,賜給他座位與他交談,穆公十分高興,某天與公孫支論政,公孫支很驚訝的說:「君耳目聰明,思慮審察,大概得到聖人了吧!」穆公說:「是的,我很欣掘祥賞百里奚的話,他像是聖人。」第二天,公孫支就要把上卿的槐散改職位讓給百里奚,說:「秦國位置偏僻,人民孤陋寡聞,愚昧無知,國家的根基十分危險,臣自知不足以官居其上,請求讓他替代我(管理國家)」。
望採納
Ⅷ 水滸中宋江曾對四人提過讓位,卻無人敢接,這兩人敢接他卻不敢讓,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水滸傳說通俗一點就是講一些山匪強盜們的故事,這些人在梁山自稱好漢,可每天卻過著被朝廷通緝的日子,本質和山匪並沒有什麼區別。既然是山匪,那就會有領頭人,能當上領頭人的也算是當地的地頭蛇了,有眾多小弟簇擁又不受太多規矩管束,這絕對算是一個不少人都眼紅的位置。
只是後來有個人卻真是讓宋江慌了,那就是盧俊義。盧俊義的武功高強不必多說,他還殺死了史文恭,這怎麼看都非常有資格當老大啊!宋江看到盧俊義自然又上演了一場讓位的戲碼,可是他並不想真的讓位,便提前知會阮小七等人配合他演戲,同時還把讓位的理由說的非常扯淡,什麼你長得比我帥,你出身比我好這種話,完全不提盧俊義完成了晁蓋遺囑一事。盧俊義也是非常有眼色,他看宋江等人的配合就知道這只是走個過場罷了,如果他真的答應下來那後果才是不堪設想,便也對讓位毀虧州表示了拒絕。
宋江雖然四次假意讓位空掘,可四次的結果其實都在他的算盤里,他只敢給這些不敢接過讓位的人讓位,有兩個人他是絕對不敢提出讓位的,因為他們真的會一口接下!第一個就是柴進,梁山的幾任老大都曾被柴進幫助過,同時他自己出身也非常尊貴,整個梁山也沒有比他強的,若是他想要這個位置,那宋江還真得乖乖奉上!
第二個則是魯智深,魯智深也曾幫助過宋江,但這並纖蔽不是主要的原因。我們都知道魯智深其人比較大大咧咧,如果宋江要讓位給他他才不會想那麼多彎彎繞繞,肯定是滿口答應。魯智深自身也非常具有領導氣質,由他帶領梁山眾人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可是我們也都看到了,宋江在這兩人面前那是絕口不提讓位一事,就是怕他們敢接他自己卻不敢讓,所以他只敢對幾個不會接下讓位的人讓位,可以說是非常狡猾了。
Ⅸ 商鞅變法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
戰國初年,周王室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了,主宰天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這七國不斷地進行兼並戰爭,都想統一天下。如何加強實力呢?出路只有一條,就是改革。當時各國紛紛進行改革,秦國也是其中之一。
地處西陲的秦國,因經濟、文化落後,百姓蒙昧,國力衰微,常遭魏國等中原大國的歧視和欺負。這種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決心改變秦國的形象。當時有衛國人公孫鞅,欲展才學,他見到孝公的求賢令後,就投秦一試。公孫鞅見到秦孝公,闡述了自己的治國理論,認為秦國要想強盛,唯有變法圖新。孝公聞言大悅,與公孫鞅秉燭達旦三日。秦孝公變法決心既定,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公孫鞅的變法措施很快獲得秦孝公的首肯,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當回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兩金子。」此言一出,觀者嘩然,因為扛這根木頭到北門去實在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大家議論紛紛,但就是沒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詐。
看看圍觀者越來越多,公孫鞅又下令將賞金加到五十兩。話音剛落,一個紅臉漢子推開人群走到木頭跟前說:「我來試試,最多不過是白扛一趟唄。」說著,他一哈腰,一較勁,一下子將木頭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門走去。左庶長公孫鞅連聲誇贊這漢子是個好百姓,並當眾兌現了賞金。
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轟動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對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認真執行才是。
公元前356年,公孫鞅的變法令正式公布了。
新法一公布,就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的許多特權都被剝奪了。大臣甘龍、杜執公開與公孫鞅論戰,其他反對派也到處攻擊新法。公孫鞅面對貴族們的挑戰毫不退縮,他命人把反對派統統抓起來,在渭水河邊一次就砍了700多顆人頭,血水把河水都染紅了。這樣一來,再也沒人敢公開跳出來反對新法了。
經過幾年的變法圖新,秦國的實力大為提高。老百姓男耕女織,糧食布帛漸漸多了,社會秩序也好得多,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昇平局面。秦國漸漸富強起來。
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孫鞅又公布了第二次變法令。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廢「井田」,獎勵墾荒。誰開墾的土地就歸誰所有,田地可以自由買賣;建立地方行政機構,把貴族封邑之外的土地、人口統編為31個大縣,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吏進行管理;為了便於向東發展,將國都從原來的雍城遷到渭河北面的咸陽。
新法還規定了賞罰嚴明,不管普通百姓,還是王公貴族,凡有違紀者,一律依法懲治。這第二次變法令的頒布,更加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引起了他們更強烈的仇視。
舊貴族們懾於公孫鞅的強硬手法,不敢公開跳出來反對,就挑唆太子出面。太子出面反對變法,使已經升任大良造侍叢、統管秦國軍政大權的公孫鞅十分為難;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自然不能治他的罪,但若不予理睬,很可能使變法遭到失敗。
公孫鞅本奏秦孝公,道:「朝廷的法令必須上下共同遵守,如在上的人不遵守,下面的百姓就會對朝廷失去信任,新法就不能貫徹始終。所以太子犯法,應與百姓同罪。」
在場的大臣們一聽,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支著耳朵聽公孫鞅說下去。但是,公孫鞅話題一轉:「太子的過錯,完全是他的兩位老師長期以來惡意教唆的結果。太子年幼,他的言行,應該由老師負責。所以,我請求大王允許將太子的兩位老師治罪。」
秦孝公看到太子脫了干係,也就很痛快地答應了公孫鞅的請求,將太子的兩位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分別處以割鼻和刺字的刑法。這樣一來,其餘的大臣就更不敢批評新法了。
秦國地廣人稀,鄰近的「三晉」人多地少,公孫鞅就請秦孝公出遲慶了賞格,叫鄰國的農民到秦國來種地,給老旦櫻他們田地和住房。秦國人自己則主要用於服兵役,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公孫鞅還將秦國的度量衡作了統一規定,進一步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公元前340年,公孫鞅乘魏軍兵敗馬陵之機,親率大軍進攻魏國。秦軍先頭部隊一鼓作氣攻佔了魏國的都城安邑,逼得魏國遷都議和。為了表彰公孫鞅的功績,秦孝公將商邑一帶的15座城池封給了他,稱他為商侯。故此,以後人們也管公孫鞅叫商鞅。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不過20來年的時間,秦國就從一個荒蠻之邦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周天子還特意派使臣去慰勞秦孝公,封他為「方伯」,承認了秦國的霸主地位。其他國家看到了秦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紛紛效仿,一時間,變法圖新之風大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不慎患了重病,他將商鞅叫到跟前說:「我的病怕是好不了了,最使我不放心是繼位的問題。太子年輕不懂事,難保不被別人利用。我思慮再三,唯有把王位傳給你才能確保秦國繼續強盛下去。你願意接受嗎?」
商鞅一聽國君思慮秦國的前途要「讓位」,怎敢答應,只是勸阻國王要安心養病,不要胡思亂想。
不久,秦孝公不治而亡,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先前反對變法的人立即活躍起來,他們不斷向新君陳說變法的不是。秦惠文王當然也沒忘記商鞅當年給他定罪的事,他下令以「謀反」罪逮捕商鞅,並以「車裂」刑法處死了他。
商鞅雖然死了,但他的新法已在秦國民眾中紮下了根,再也無法改變了。他的變法為秦國的迅速崛起並最終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