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湘妃竹的由來主要內容
由來:
晉張華《博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
任昉《述異記》曰:「湘水去岸三十許里有相思宮、望帝台。舜南巡不返歿葬於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慟哭,淚下沾竹,文悉為之班班然。」
舜死於湘之蒼梧,他的兩個妃子奔喪痛哭,揮淚沾竹,竹盡淚斑。後就用「湘妃斑竹、湘妃竹等」寫憂愁悲傷的相思之情,或指斑竹、竹上水珠。
湘妃竹又名斑竹,是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植物桂竹的變型,產於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竹竿布滿褐色的雲紋紫斑。稈高7-13m,莖3-10cm。稈具紫褐色斑塊與斑點,分枝亦有紫褐色斑點,與原變種之區別在於稈有紫褐色斑塊與斑點,分枝亦有紫褐色斑點。為著名觀賞竹,稈用作制工藝品及材用。
2. 巜斑竹》在中國神話故事指的是什麼
《斑竹的故事》,實際上就是《湘妃竹的故事》,實際上就是跟湖南有關的一個美麗的故事,《神話故事 斑竹的故事》
講一個跟湖南有關的兩個美麗的女子的故事。「湖南」,簡稱「湘」,古代又稱「瀟湘」。這兩位美女的女子,又稱「湘妃」,是我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帝舜」的愛妃。一為娥皇,又稱「湘君」;一為女英,又稱「湘夫人」。
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她們曾經幫助大舜機智地擺脫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後卻鼓勵舜以德報怨,寬容和善待那些死敵。她們的美德因此被記錄在冊,受到民眾的廣泛稱頌。
晉代王嘉的《拾遺記》稱,他們的船用煙熏過的香茅為旌旗,又以散發清香的桂枝為華表,並在華表的頂端安裝了精心雕琢的玉鳩,這是記載中最古老的風向標,它可以為水手調整帆具提供依據。
舜帝晚年時巡察南方,在一個叫做「蒼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說,娥皇和女英聞訊前往,一路失聲痛哭,其情形很像孟姜女和韓娥,而她們的眼淚灑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麗的斑紋,世人稱之為「班竹」。她們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陣後,居然飛身躍入湘江,為偉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狀之壯烈,真是曠世罕有,顯示她們自始至終都是忠於丈夫的模範妻子。
3. 【康氏叢鈔】「斑竹」稱「湘妃竹」丶「淚竹」由來之資料小集
湖南省寧遠縣九嶷山上的竹子,稱作斑竹,這竹子身上總是累累斑痕。這斑痕的來歷,自古流傳著一個非常感人的傳說。相傳舜帝南巡的時候,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未能隨他同去,後來舜帝死於蒼梧之野,二妃聞之,由北至南,奔喪而來,沿途撫竹痛哭,淚水灑在竹上成了累累斑痕,過後竹上的淚痕不能褪去,便盡成了斑斑淚痕,因稱此竹為「斑竹」。由於此竹的斑痕是娥皇丶女英二妃的淚水染成的,後來二妃在過湘水的時候淹死在湘江,二人的魂靈變成了湘水之神稱為湘妃,故又稱此竹為 「湘妃竹」丶「淚竹」。
現將有關這方面的傳說資料小集於此:
晉•張華《博物志》卷八《史補》:「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 『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又《初學記》卷八《竹》引晉•張華《博物志》:「舜死,二妃淚下,染竹即斑,妃死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康接:崩拆笑:稱帝王之死。啼:哭泣。涕:指淚水。舜妃:即指娥皇丶女英,堯的兩個女兒,同時嫁給舜,稱二妃。後來舜南巡死於蒼梧之野,二妃南下奔喪,至湘中過湘水時遇大風而淹死在湘江,成湘水之神,號湘妃,又稱湘君丶湘夫人丶湘女丶湘娥等。詳況參見本人孝御嘩已發之「康氏釋名」之《湘君》丶《湘夫人》二文。湘水:即湘江,湖南省境內最大之水流,注入洞庭湖。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湘水去岸三十里許有相思宮、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於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慟哭,淚下沾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 文,同「紋」,指花紋,此指斑紋丶斑痕。蒼梧:地名,在今廣西丶湖南二省交界地帶。
元•李衎《竹譜詳圖》卷六:「淚竹,生全湘九嶷山中。……《述異記》雲:『舜南巡葬於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亦名 『湘妃竹』。」 康按:淚,「淚」的異體字。九嶷山: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寧遠縣。
明•王象晉《羣芳譜》:「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 」羣,「群」的異體字。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第五章五:「舜到晚年,到南方各地去巡視,就中途死在蒼梧之野,……他的兩個……妻子……奔喪到南方去,路上看見異鄉風物,止不住傷心地哭泣,眼淚像泉水般的奔涌,這些傷心的眼淚灑在南方的竹林上,竹林上便通掛著她們的斑斑點點的巧行淚痕。所以以後南方便有了『斑竹』、又叫『湘妃竹』的這一種竹。當她們走到湘水,不幸風波起來,弄翻了船,她們就遺恨地淹死在江中,成了湘水的神靈。」
汪中超《神州迷異•〈奇花異木•斑竹一枝千滴淚〉》:「九嶷山斑竹,竹身上有著累累淚痕。這一奇特現象,勾起了人們詩意的想像。……九嶷山海拔二千二百米,在一千五百米高處生長一種斑竹,一般直徑約一厘米到三厘米,……民間傳說是舜帝南巡到此死了,她的女兒 (康按:這兒作者有誤,應是「妃子」) 湘妃痛哭不已,淚水灑到竹子上,留下淚痕,螺紋似的紫色斑點,又稱淚竹、湘妃竹。淚痕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斑竹生長的地方,是在苦竹叢下,濕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溫度在攝氏二十八度。這里有一種寄生的青苔,竹筍一出來,就被它纏上,一直隨著竹子生長,人們把竹子砍下,颳去青皮,就出現了密密的斑痕,這就是詩人筆下的 『千滴淚』。」
4. 湘妃竹的神話傳說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岩洞里,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舜帝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並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捨。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後,與其呆在家裡久久盼不到音隱轎塌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於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於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灶圓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幹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後,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後,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幹了。最後,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陳鼎《竹譜》稱「瀟湘竹」「淚痕竹」。竿部生黑色斑點,頗為美麗。是我國竹傢具的優質用材。《陣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群芳譜》:「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
註:《陣物志》所言堯之二女,舜之二妃,以及其他著作中湘妃、瀟湘妃子、湘君等指娥皇和女英二人。西漢劉向《列女傳》有: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娥皇為後,女英為妃……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從列女傳可得知,所雲瀟湘妃子為娥皇、女英。
竹長在南方,是四君子之一,它性剛品柔,幽靜淡雅,在南方帆此隨處可見片片竹林,密密麻麻,整齊的生長著,堅韌挺拔.剛正不阿.筆直的枝幹,翠綠的葉子.一年四季長青不敗.生命力極為頑強,像那正人君子.謙虛不張揚,竹林是我們的最愛,特別是盛夏時節走進竹林,靜寂優雅,陽光從縫隙中透過,給那片濃綠披上了外衣,竹林中飄著淡淡的清香,心中滿是安逸舒適.
在岳陽的君山島上滿山都是竹林,在那裡長有一種湘妃竹。它因為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出名,君山島也被稱為愛情島也許和他有很大關系,那種竹子不同平常的竹子,它的身上因為多了斑點,所以叫湘妃竹,也稱斑竹.據說是舜帝的兩個妃子因思念他,日夜傷心,哭出血淚,染紅了竹子。那種斑點有黑色,也有紅色.因為有了這故事,竹子也被賦予了傳奇色彩。
傳說,舜帝的二個妃子娥皇女英千里尋追舜帝。到君山後,聞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淚成血,落在竹子形成斑點,故又名「淚竹」,或稱「湘妃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