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花的花語和傳說故事有哪些
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荷花歷來為古往今來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荷花花語和 傳說 ,希望對你有幫助。
荷花的花語
清白、高尚而謙虛(高風亮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表示堅貞、純潔、無邪、清正的品質。低調中顯現出了高雅。 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荷花的傳說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蓮花寶座將玉姬打入湖中,並讓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間多了一種玉肌水靈的鮮花。
在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中,據說晴雯死後變成芙蓉仙子,賈寶玉在給晴雯的歿詞《芙蓉女兒誄》中道:“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
雖然後世的紅學專家們都認為這不過是作者借詠晴雯之名而贊黛玉之潔,不過無論如何荷花總是與女兒般的冰清玉潔聯系在一起的。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
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 方法 ,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荷花的繁殖方式
種子育苗
首先要破殼。5-6月將種子凹進的一端在水泥地上或粗糙的石塊上磨破,浸種育苗。要保持水清,經常換水,約一周左右出芽,兩周後生根移栽,每盆栽一株,水層要淺,不可將荷葉淹在水中。90%左右當年可開花,但當年開花不多。
分藕栽植
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翻盆栽藕的最佳時期。過早栽植會有寒流影響,種藕容易受凍害。北方地區遇寒流時可用透明農膜覆蓋。栽插前,盆泥要和成糊狀,栽插時種藕頂端沿盆邊呈20度斜插入泥,碗蓮深5厘米左右。大型荷花深10厘米左右,頭低尾高。尾部半截翹起,不使藕尾進水。栽後將盆放置於陽光下照曬,使表面泥土出現微裂,以利種藕與泥土完全粘合,然後加少量水,待芽長出後,逐漸加深水位,最後保持3-5厘米水層。池塘栽植前期水層與盆荷一樣,後期以不淹沒荷葉為度。
太空育種
1994年7月,由廣昌縣白蓮科學研究所與中科院遺傳研究所合作,將442粒廣昌白蓮種子搭上940703號返回式衛星,在太空中停留時間355小時35分鍾,繞地球238圈後成功返回地球。經篩選培育,形成了太空蓮1、2、3、36號等多個品種。2002年、2006年,廣昌白蓮又先後搭乘“神舟四號”飛船、搭載實踐8號育種衛星再上太空。其中,太空蓮36號單蓬結實可達22粒左右,百粒可重100克左右,被譽為最優秀的籽蓮品種。太空荷花的培育要過“三關”:
一、輻射關:太空荷花是由返回式航天器將荷花種子攜帶至太空,在宇宙中強輻射、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場的環境下,大部分種子將壞死,只有少數種子能夠存活。存活的種子發生基因變化,才有可能成為太空荷花。
二、篩選關:由於太空中的植物種子基因誘變是不定向的,有可能變好,也有可能變差。在返回地球後,根據育種目標、開花情況,保留花大、色艷、形美、花期長等優良品質,從而產生備選的太空荷花。
三、穩定關:經過幾年時間反復篩選後,不斷從每代荷花中選出優良組織進行培育,淘汰基因不穩定的株系,最終將基因優良、遺傳穩定的荷花保留下來,才能確定為新品種。[10]
荷花的栽培技術
水質
荷花是水生植物,生長期內時刻都離不開水。生長前期,水層要控制在三厘米左右,水太深不利於提高土溫。如用自來水,最好另缸盛放,曬一二天再用。夏天是荷花的生長高峰期,盆內切不可缺水。入冬以後,盆土也要保持濕潤以防種藕缺水乾枯。
施肥
荷花的肥料以磷鉀肥為主,輔以氮肥。如土壤較肥,則全年可不必施肥。腐熟的餅肥、雞鴨鵝糞是最理想的肥料,小盆中施半兩即可,大盆中最多隻能施1-2兩,切不可多施,並要充分與泥土拌和。生長旺期,如發現葉片色黃、瘦弱,可用每盒0·5克尿素拌於泥中,搓成10克左右的小球,每盆施一粒,施在盆中央的泥土中,7天見效。
越冬
入冬以後,將盆放入室內或埋入凍土層下即可,黃河以北地區除埋入凍土層以下還要覆蓋農膜,整個冬季要保持盆土濕潤。
荷花的民俗風情
觀蓮花:早在宋代,每逢六月廿四,民間便至荷塘泛舟賞荷、消夏納涼。盪舟輕波,采蓮弄藕,享受浩月遮雲的夏夜風情,好不愜意。
放荷燈:是日夜,以天然長柄荷葉為盛器,燃燭於內,孩兒持以玩耍;或將蓮蓬挖空,點燭作燈,置於屋內及庭院;或以千百盞荷燈沿河施放,隨波逐流,星光閃閃,波光粼粼,燭光點點,十分好看。
評選市花: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許多城市為適應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相繼開展了市花的評選活動,先後推舉荷花為市花的城市有山東濟南市、濟寧市、湖北孝感市、洪湖市、河南許昌市、廣東肇慶市、江西九江市等7市。90年代澳門回歸前制定特區的區旗、區徽,也選用荷花為圖案。
這是因為這些城市和特區的歷史淵源,民風習俗、情操陶冶與荷花息息相關。盡管他們遙隔數千里,發展的道路各異,然而,人們對荷花的喜愛心態卻一脈相承,只是情韻各異。
山東濟南市:1987年8月18日(陰歷:六月二十四),荷花被譽為濟南市“市花”,此後每年都舉辦荷花節。大明湖更是煥發了生機:垂柳披拂,荷花掩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山東濟寧市:濟寧市荷花栽培約有二千年的歷史。濟寧市的荷花新品種已達六十餘種。
河南許昌市:20世紀80年代荷花被譽為許昌市“市花”,更促進了荷花 文化 的繁榮發展。
湖北孝感市:自古以來孝感城野荷遍地,尤以城西蓮花湖為最盛。今日孝感市區便是蓮花池之一隅。湖邊有“荷花墩”,城內有荷花池,“泮沼荷香”已成為孝感八景之一。
湖北洪湖市:以洪湖聞名的湖北洪湖市,水域面積758平方公里,荷花到處盛開,使之成為荷花的海洋。1987年,洪湖撤縣立市,1991年市人大通過決定以荷花為“市花”。
廣東肇慶市: 種植 荷花近千年的廣東肇慶市,以瀝湖七星湖的荷花最為著名。已成為肇慶人民最喜愛的花卉之一。
江西九江市:市花定為“荷花”,荷花因為“迎驕陽而不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成為聖潔代表,友誼象徵和使者。荷花,又名蓮花,與九江淵源頗深,山有蓮花峰,洞有蓮花洞,佳作有《愛蓮說》,廟有蓮花驛寺,池有蓮花池。
賞荷佳地:首推“麴院風荷”,是中國西湖夏季賞荷名園。相傳,麴院曾是南宋時期釀制官酒的作坊,作坊里的人閑時在院中廣種荷花,於是夏季荷花盛開時,荷花香夾帶著濃濃的酒香,香飄滿園,於是麴院風荷便因此得名,也成為了西湖十景之一。
位於中國無錫濱湖區的馬山千波路就是不可錯過的賞荷佳地。當下,千波路旁一路皆是開滿紅荷翠葉的荷花塘,隨風搖曳的傘狀荷葉簇擁在一起,將千姿百態的蓮花襯托得尤為嬌俏可人。八月花期,是賞荷的最佳時間。
微山湖被稱為“中國荷都”,有十萬畝荷花池。微山湖美的內涵豐富多彩,橫無際涯謂其闊,清波盪漾謂其雅。論其絢麗奪目,則要數滿湖鋪天蓋地的荷花了。每屆夏秋,百里湖面花團錦簇,荷香彌漫。花有紅、白兩色,紅的嫣然如霞,白的冷艷似雪。面積如此大的荷花盪,全國亦不多見,堪稱一大奇觀。
京城日壇公園的荷花花大葉麗,清香遠溢,亭亭玉立,吸引了眾多遊人觀賞,花期能持續到9月。頤和園,可欣賞雨後天晴“蓮紅綴雨”的盛景。站在西堤向西望去,治鏡閣湖、藻鑒堂湖兩個湖區儼然是荷的天下。飄飄盪盪的荷葉鋪滿了整個湖面,荷葉上殘留的雨珠在晨光中晶瑩剔透,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帶著晨露愈發嬌艷。微風過後荷花清香撲面而來。陽光傾瀉下來,在荷葉的尖上匯為一滴露珠,又滑進湖裡。
2. 保定古蓮花池導游詞
作為一名專門引導遊客、助人為樂的導游,往往需要進行導游詞編寫工作,導游詞是講解當地的基本情況,介紹風土人情的文章。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保定古蓮花池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遊客:
你們好!
歡迎你們來到古蓮花池,我是你們的鋒判鬧導游xx。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古蓮花池位於保定市區中心。與直隸總督署南北相遙。古蓮花池正門坐南朝北,門前一對石獅雄踞左右,門樓歇山翹角、三門三楹,中門上方高懸民國初年大總統徐世昌手書的「沖賣古蓮花池」大字橫匾。
白蓮花池原名雪香園,為元代汝南王張柔所建。始建於公元1227年,現總面積24000平方米,其中池塘面積790O平方米、蓮池自古就環水置景,以水為勝,因荷得名。並匯集了中國南北古建築園林風格的精華。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婆娑蓮漪的池塘和繁茂荷花,明代稱其「蓮花池」。明朝後期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擴建。知府查志隆把蓮池作為一面」水鑒」,並令增建一門上懸水鑒公署四字橫匾,秉政應鑒之碧水蒼天,以激人勵己。清興建蓮池書院,乾嘉時代成為蓮池鼎盛時期,山、水、樓、台、亭、堂、廡、榭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蓮池藏石刻可謂一大景觀。僅北塘北側的碑刻長廊,就長達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國年間及解放後書法名家書寫的碑刻l40餘通,成為蓮池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蓮池這座古老的園林,融南北園林藝術風格於一體,博得了園林專家和文物專家的贊賞。目前,蓮池復原十二景及周邊歷史街區改造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蓮池將以更加迷人的秀麗風光喜迎四面八方遊客。
好,遊客朋友們,古蓮花池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保定古蓮池始建於金正大四年,原名「雪香園」,由於園內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稱為古蓮花池。古蓮池佔地24000平方米,是中國十大歷史名園之一,xx年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銀罩。
古蓮花池的始建者是蒙古軍事將領張柔,元代仍為私人苑囿,明代成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為皇帝行宮後,經過進一步擴建,建成了佔地100畝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譽。雍正年間直隸總督李衛又在院內創辦了書院。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務,恢復了蓮池書院,聘請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盧溝橋事變,蓮池書院從此走完了輝煌的歷史。
古蓮花池現存建築大部分是清代建築,由於融合了中國江南和北方不同的造園藝術,形成北方園林的三湘七澤之趣,成為中國古代園林的典範,現存的主要建築濯錦亭、水心亭、水東樓、藻詠亭、君子長生館、響琴、灑然亭、高芬軒環池而建,直隸圖書館、觀瀾亭、不如亭分散園中。池塘占據了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每到夏季,東塘芙蓉如面,粉紅嬌麗;西塘荷花如雪,淡雅清新。古蓮花池躋身中國十大歷史名園,不僅因為它7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更重要的是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古蓮花池坐落在保定古城,它用那獨有的古香古色,各種經典的建築,吸引了眾多遊客。
走進古蓮花池,首先見到的就是一座假山,它由溝通南北兩塘的東渠環抱。山上怪石林立,從遠望去,有的似玲瓏寶塔,有的像仙鶴引頸,有的如猿猴掻耳,有的同駿馬賓士。千奇百怪的形狀,讓我陶醉其中。
繞過假山,我來到了美麗的蓮花池。蓮花池很大,幾乎佔了公園的四分之一。一片片荷葉挨挨擠擠,像一個個碧綠的大玉盤。池中的荷花更是千姿百態:有的剛剛結出花蕾,嫩綠嫩綠的;有的頂著粉紅色的花骨朵,含苞待放;有的綻開了一兩片花瓣,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嬌羞欲語;有的伸展花瓣,吐露嫩黃的花蕊,像一位美麗的少女,亭亭玉立。真可謂是「映日荷花別樣紅」啊!
古蓮花池不僅有美麗的風景,還有一個傳說故事:「蓮葉托桃」。它是園中亭頂的獨特造型。綠色翻卷的大蓮葉正中,拖著一隻大紅桃。這一構制新奇而又自然。傳說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慈禧太後扮成村婦,連夜出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蓮池設計了「蓮葉托桃」亭頂樣式,諧「連夜脫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後喪權辱國的醜行。慈禧太後回京路過保定,看到「蓮葉托桃」惱羞成怒,當即傳旨殺了這個老匠人。
古蓮花池裡還有舉世聞名的碑刻長廊、蓮池書院和一些建築。古香古色的蓮花池,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為保定古城做出貢獻。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張柔由滿城移駐順天軍(金代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重新修築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修建蓮池。因池內荷花茂盛,故名「蓮花池」。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後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建。知府查志隆把蓮池作為一面「水鑒」,並令增建一門,上懸「水鑒公署」四字橫匾,以激人勵己:秉政應鑒之碧水蒼天。從此,蓮池成了達官貴人雲集的場所,「水鑒公署」也成了蓮池的別稱。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一時間人才濟濟,揚名中外。蓮池又辟為皇帝的行宮,乾隆、嘉慶、慈禧等帝後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駐蹕。乾隆帝曾多次來這里並賦詩贊美蓮池。
1920xx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蓮池園林以池為主體,臨漪亭為中心,主要建築有水東樓、藏書閣、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濯錦、灑然、不如、六幢、觀瀾等亭,宛虹橋、曲橋和元建白石橋等,構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使人領略到古典園林之美。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古蓮花池,地處河北保定市蓮池區,是保定八景之一,稱「漣漪夏艷」。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古蓮池不僅以「林泉幽邃,雲物蒼然」聞名,更因與蓮池書院同處一址而聲名遠播。總面積為2.4萬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積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島為界分為南北兩塘,蜿蜒曲折的東西二渠將兩塘溝通一體。南塘呈半月形,外圍峭壁環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規則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楊柳垂絲。水心亭居其中。蓮池自古就環水置景,以水為勝,因荷得名。園中諸景建制小巧玲瓏,優雅別致,拙中見巧,朴中有奇,匯集了中國南北古建築園林風格的精華。蓮池實為中國北方古代園林明珠,前人曾用「幾疑城市有蓬萊」形容她,有"城市蓬萊"、"小西湖"的美譽。
古蓮池初名雪香園,為元代汝南王張柔建造,建成於公元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後的志書,就把它隨俗稱為「蓮花池」。到了清代,興建了蓮池書院,一時間人才濟濟,揚名中外。蓮池又辟為皇帝的行宮,皇帝多次出遊駐蹕。古蓮池幾經修建,達到了極盛。園內瓊樓玉閣,典籍文物,珠璣珍玩,以及奇花異卉,仙禽靈獸,畫舫樓船,芙蕖香荷,盡托於山山水水之間,交織成畫,交織成詩。山、水、樓、台、亭、堂、廡、榭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3. 保定古蓮花池有什麼故事
蓮葉托桃。據說是慈禧太後讓人給她刻個祝壽的雕塑,結果被人狠狠地諷刺了一遍,多讀幾次就明白了,「蓮葉托桃」不就是「連夜脫逃」嘛!
4. 名人和蓮花的故事
1.唐玄宗與蓮花池 唐玄宗晚年獨愛蓮花,與蓮花結下不解之緣,這與楊貴妃有著密切的聯系。 楊貴妃,小字玉環,弘農華陰人,出身官僚世家。其膚如凝脂,貌似蓮花,美艷異人,是洛陽第一美女。開元二十八年(740年)作為壽王妃的楊玉環到驪山華清宮游覽,正遇唐玄宗巡幸華清行宮,兩人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天寶四載 (745年)八月初六,玄宗在度過60周歲誕辰的第二天,就急忙冊封27歲的楊玉環為貴妃。這時的楊貴妃臉色白嫩,臉型豐滿勻稱,酷似蓮花,被玄宗稱贊為「蓮臉」,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描寫李隆基(唐玄宗、又叫唐明皇)和楊貴妃(楊玉環)的故事《長恨歌》中所贊嘆的「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正因為這樣,玄宗開始對蓮花情鍾獨有。天寶六載(747年),他詔令擴建驪山華清宮,並利用驪山的溫泉,專門修飾了兩個沐浴大池,時稱「供奉兩湯」,唐玄宗專用的浴池,稱御湯,引驪山溫泉入池,浴池四壁多用大理石堆砌,壁上雕有九龍飛翔之狀,龍頭為白玉石雕。溫泉似從九龍嘴中噴人池內,故時人又稱九龍池或九龍湯。在御湯的正中,安放了一朵「石蓮花」。這朵石蓮花是「安史之亂」前范陽節度使安祿山進獻。其雕刻巧奪天工,酷似蓮花,深得玄宗喜愛,故安置於御湯中央,又使石蓮「才出水際」,一眼望去,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被群臣稱贊為蓮花湯或蓮花池。每逢冬至,唐玄宗便攜帶貴妃來此避寒沐浴。 而褲敏祥一到夏季,玄宗則攜同貴妃往太液池賞荷觀月。唐朝太液池在長安城北 大明宮內,即今陝西省西安市北偏東處。池分東西兩部分,西部較大,中間用渠道相連。池內千葉白蓮盛開,美不勝收。有一年秋8月,玄宗在太液池宴席作 樂,熱鬧非常。群臣看著池內亭亭玉立的千葉白蓮,酷似美麗的少女,嫻靜多姿,一致稱贊蓮花的嬌艷。而半醉半醒的唐玄宗則指著楊貴妃對左右大臣說:蓮花雖美,但不解人意,這怎麼能與既善解人意又貌似蓮花的貴妃相比!此後,人們拿汪又常以「解語花」來比喻美麗的少女。唐玄宗還用蓮花汁調香粉作御墨,謂其曰:龍者劑。 此外,每逢夏秋之際,玄宗還常與貴妃至曲江池與興慶宮龍池賞荷避暑。興慶宮的大龍池是數里大池,池內植白蓮,池中央建有水殿。白天,玄宗與貴妃泛舟池上,入夜,便寢宿水殿之中觀荷納涼,直至拂曉。(摘自《中國荷文化》) 2.乾隆與荷花造景 乾隆(1711~1799年),雍正第四子,1735~1796年在位期間,遍訪中國名山大川,曾六下江南,吸取了江南園林的意趣和造園手法,結合北方的具體條件加以融洽。尤其是把江南園林中的奇葩——荷花,引種到了北方皇家苑囿,使荷花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應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當他第三次南巡至杭州西湖時,不禁被麴院風荷亭亭的蓮荷、幽靜的庭院所折服,回京後便在皇家苑囿圓明園中,按照西湖麴院風荷布局的格調,築台建亭,疊石砌池,栽柳植荷,創造了又一座蓮荷風情園——麴院風荷,而成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避暑山莊位於河北承德熱河西岸,佔地約560公頃,是一座大型的天然山水園。它始建於康熙年間。康熙三下江南,看到江南的秀麗風光,就決意在承德把江南名山大川之名勝匯集於一園,因此建造了這座避暑行宮。到了乾隆年間,又增添了許多以荷花為主景的名勝。例如,坐落在山麓的「曲水荷香亭」,下臨曲沼,「藕花無數,荷植亭亭」,頗具山鄉特色。另外,臨湖傍水的「觀蓮所」,面對「芙蕖萬柄,涵光照影,天葩瓊蕊,誠為罕觀」。其所如亭,四面開窗,近水傍堤專供賞荷,為乾隆三十六景之十四景。因山莊湖中有溫泉注入,故這里的荷花花期甚 長,有時已過寒露,湖中仍見荷花盛開,乾隆有詩曰:「荷花仲秋見,惟因此熱泉。」 乾隆一向敬仰荷花,尤其是荷花的君子節操。他認為荷花精神是「以屈為 神,丈夫之道;淡而無華,高節乃現」。公元1792年夏,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青蓮島煙雨樓中消胡搏夏,見眼前一片荷花,搖曳生姿,不禁詩興盎然,作《對荷》一首:「花盛原因開以遲,樓陰一片綺紈披。屈為信理固宜是,淡拂華高乃在茲。鹿苑不妨姿游奕,鴛湖豈必較參差。設如座喻對君子,杏樹依稀與論詩。」 乾隆六下江南,對江南的采蓮風俗也頗為歡喜,寫有《采蓮曲》:「薰風拂池塘,明霞映州渚,盪漾木蘭船,采蓮不知暑,蓮花如錦葉如蓋,芳香自送搖清簌,疑有天孫為弄梭,不然洛浦飄衣帶。采蓮采蓮夏復秋,青青葦岸忽白頭。徘徊不覺露畢濕,獨喜紅芳載滿舟。」 (摘自《中國荷文化》) 3.朱自清與《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蘇揚州人,是一位散文領域里高等的風景畫家,被譽為「美文」或現代散文的代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政變的消息傳到北京,使當時正在北平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的朱自清十分震驚,惶惚不安。「四一二」的槍聲,打亂了朱自清的思緒,眼睜睜看著一幕歷史悲劇開場,他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澀滋味。7月盛夏的一個夜晚,他獨自來到了西院幽靜的荷塘邊。後來,他把這晚在荷塘邊的漫步和遐想,寫成一篇散文,這就是《荷塘月色》。 (摘自《中國荷文化》)
5. 荷花池背後的故事
離別前和資深前輩的聚餐交流中,談到了成長,也談到了管理,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希望共勉。耐嘩基一個荷花池,第一天荷花開放的很少,第二天開放的數量是第一天的兩倍,之後的每一天,荷花都會以前一天兩倍的數量開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那麼請問: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第15天?錯!是第29天。可能最開始憑直覺會認為是第15天蘆指,但結果並非如此。他把這個故事叫做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受益匪淺。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開始用力盛開,但是總感覺自己綻放的不夠,所以漸漸感到厭倦,在第10天、第20天、甚至第29天的時候,選擇了放棄。很多人的奮斗經歷也像生長中的荷花,一開始卯足了勁,但是由於前面的大部分階段都處在淤泥中,所以成效並不那麼明顯,在第1天、第5天,甚至到半個月的時候選擇了放棄。越接近成功越困難,越需要堅持。無論是創業還是人生,我們缺少的不是能力、技巧、模式,需要的是堅持和毅力,只有堅持量變,才能最後完成質變,才能突破成功的臨界點,取得最後的成功。
馬雲曾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大部分人都是在離成功一步之遙卻放棄了。中國有句老話「行百里者半九昌謹十」,就是說走一百里路,走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因為很多人堅持到九十里就放棄了。人拼到最後,拼的不是運氣和聰明,而是毅力。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據說人這一生大概能遇到7次左右的機會,都是可以改變人生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往往都是在前期日復一日的投入和堅持才能遇到這樣的機會。所以說,如果有夢想就要先動起來,然後堅定不移的去執行下去。
6. 有關於恩施的民間傳說故事
恩施日報“人來人往”問恩施州城的很多地名的來歷,恩施州城附近的很多地名不是太熟悉,要從相關的地圖核對地名,又要是查找相符合的地方。下面我給大家整理的關於恩施民間傳說故事,希望能幫到你們。
五峰山蓮花池的傳說
施南城東的天池嶺下,有一口蓮花池,四周有五座山峰看守著。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是一片荒蕪焦土,很少人煙的地方。
有一年,東鄉有個叫譚順山的獵戶,和父親一起出山賣獸皮。剛剛走到天池嶺,忽然狂風大作,譚順山一下子被卷到了賣好空中。後來他睜眼一看,自己躺在了一個松軟的土堆上。
這時候已是半夜,四周黑蒙蒙的,譚順山又飢又渴。他使勁爬起來,猛然看見遠處有一點亮光,金黃金黃格外耀眼。他跑去一看,卻見前面橫著一口大塘,那金光是從水裡面發出來的,把四周的山都照得有點亮了。一時間,水中突然升起了一朵大蓮花,撲鼻的香味不斷從水面飄來,四周原來光禿禿的山上,慢慢長起一片樹林。過了一陣,天漸漸亮了。
譚順山又驚又喜,趕忙回頭找父親。找到父親後,把昨夜看到的奇事講了一遍。父親忙說:“這是神蓮呀!” 他們回到山裡,趕忙把遇到神蓮的事告訴了鄉親們,大家邀伙結伴去看神蓮。後來,他們覺得這個地方有靈氣,乾脆和一些鄉親把家搬到了天池嶺下,人們辛勤勞動,使這一帶變成了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
這事傳到了施南府的於老爺耳里,這老爺心想:“把這神蓮弄來獻給皇上,定能得個高官。”他趕忙派幾個下人,化裝成幾個老百姓的樣子溜達到天池嶺,乘夜深人靜的時候把蓮花偷偷地采走了。
鄉親們不見了神蓮,都非常著急,四周查訪下落,於老爺生怕露了馬腳,於是栽贓譚順山父子,把他們捆起來投到了塘中 ……
以後,神蓮的下落,七說八不一,有的說神蓮化作了一團大火,燒死了於老爺就騰雲飛上了天;有的說,神蓮又飛回了天池嶺,化成了五座山峰,保護著大水塘。居住在大水塘邊上的人們,為了紀念神蓮就給自己的山寨取名為“蓮花池”。周圍的五座山峰就世世代代地守護著這個神池。此後,這一帶地方又變成了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中缺鉛
龍洞河的神話傳說
恩施城北有兩個龍洞,洞里流出來的水四季不斷。傳說這水是從東海流過來的。
在很古很古以前,恩施到處是一片焦土,老天爺不下雨,莊稼得不到收,居住在這里的土著百姓,日子十分清貧。
在母豬岩附近,住著黃家兩兄弟,哥哥叫大龍,弟弟叫小龍。兄弟倆看到地里的禾苗枯黃,鄉親們個個焦愁,心裡十分難過,便商議去東海找龍王借水。兄弟倆告別了鄉親,背著干糧和草鞋就上路了。干糧吃完了就吃野果,草鞋穿爛了就打赤腳,他們翻了七七四十九道山,趟過了七七四十九條河,終於來到了東海邊。
兄弟倆在海邊轉了半天,怎麼也找不到下海的路,急得他兩對大海高喊,“龍王開門!龍王開門!”海水總是翻著波浪,卻不見一個蝦兵蟹將。忽然,從遠處走來一個柱拐杖的白鬍老漢,兄弟倆連忙上前請教下海的門路。老人指著前面的一顆大榆樹說:“你們在樹上雷三拳,在樹根上拍三掌,大海就會開門讓路。”說完就飄飄離去。兄弟倆按照老人的指教行事,果然大海開了一條水路,兄弟倆直奔龍宮大殿,拜見老龍王,把借水的事敘說了一遍。
老龍王說,“東海離你們這里如此遙遠,水不能流過去,要借水,你們二人就變成龍,從海底鑽個洞,直通你們家鄉,我的海水才能給你們。小夥子,為了家鄉要水,你們變成龍後就永遠變不成人了,願不願意?”兄弟倆異口同聲地回答“為了家鄉要水,我們什麼都不怕,變什麼都心甘情願!”老龍王點點頭說,“好吧你們把眼睛閉上。”兄弟倆剛一閉眼睛,頭上就長扮陪出一隻角。老龍王指著海底的一塊礁石,叫兄弟倆朝著家鄉的方向鑽起洞來。
鑽呀,鑽呀,也不知道鑽了多少晝夜,也不知道鑽了多少路程。這天,小龍對大龍說:“哥哥,我們分開鑽吧,鑽兩個洞口,水不是流的更多一些嗎?”大龍覺得弟弟的話有道理,於是,兄弟倆就分開朝家鄉的方向鑽。鑽呀,鑽呀,忽然亮光一閃,洞鑽穿了。大龍鑽的洞在母豬岩的北頭,小龍鑽的洞在母豬岩的南頭,那滔滔不絕的海水,從洞里嘩嘩地流出來了。從此恩施這帶地方就變成了山明水秀的地方。
鄉親們看到兩股長流不斷的水,卻不見大龍和小龍回來,都懷念他們兄弟倆,就給大洞取名為“大龍洞”, 小洞取名為“小龍洞”。
“金子壩”由來的傳說
“金子壩”古時又叫“巾子壩”,方圓二十餘里。它的樣子好像一朵蓮花,所以古人常稱這里是“觀音坐蓮”。人傑地靈,風水寶地。
相傳明代萬曆年間,有個姓秦的,一家七口,住在北邊的山塝上。那裡的田地很肥沃,俗有“一籽落地,萬顆歸倉”之美譽。田上的飛禽走獸也特別多。到了秋季後,秦家父子就在田邊獵打野獸,有吃有賣,年積月累,家裡很富裕。
山塝外的人知道了,便邀伙結伴,找秦家父子帶路獵獸。秦家父子帶著人們穿密林,攀藤葛,在荒林到處找。剛到林中,看見一群錦雞,便追趕捕捉。秦家父子在山塝上住習慣了,自然跑得最快,追趕到“普陀岩”邊,錦雞不見了,卻在岩邊撿到一塊金子。從此這里的人們把這里稱之為“金子壩”。
壩灣有個大財主,認為金子就是錦雞變的,便一人暗在這一帶找金子。他在山塝找來找去,忽然又見到一群錦雞,追到另一處岩邊,碰巧也撿到一塊金子。他自然歡喜不盡。
財主很貪心,第二天又一人暗自上山尋找黃金,來到一處岩邊,又看到一塊金子。剛要伸手去拿,突然岩邊跳出一隻黃額老虎,嚇得他不顧一切,跑往家去,財主被老虎吃掉。
財主的家人帶著很多人到處尋找,財主沒找到,卻撿到了財主的頭巾,所以古人有時開玩笑說也叫“巾子壩”,(這也點牽強附會)。
其實“金子壩”,真是黃金地帶,俗有“一籽落地,萬谷歸倉”之美譽。這地方,古往今來,家家富裕,人人幸福。
“母豬籠”的由來傳說
在恩施州城南面有一個叫母豬籠的地方,古代稱為穿洞大包。附近有個財主,詭計多端。看見別人的錢財,他總要想方設法欺騙到手。
財主家有兩個放豬娃,大的十三歲,小的十一歲,都是王寶城的兒子。一天,財主的惡婆娘要他倆到穿洞河坡上去放豬。山高坡陡,有幾頭豬兒溜滾到穿洞河裡去了。
兄弟倆看見豬兒滾到河裡去了,嚇得哭了起來。財主知道後,火冒三丈,狠狠地把兄弟倆毒打了一頓。財主罵道:“小雜種,滾回家去,喊你大人來賠豬。不然,老子要你兩個的狗命。”
王寶城見兩個兒子渾身打得像豬肝,心如刀絞。王寶城沒辦法,只得帶著兩個兒子到河坡上去找豬。他們來到穿洞大包,天快黑了。忽然聽到前面有豬叫聲。他喜歡至極,以為是滾到河裡的豬爬了起來。走近一看,是一頭母豬帶著十幾只小豬,站在他們前邊。三人幾乎同時說:“哪家的豬?趕快趕回去。”多少聲都無人應答。父子三人便不再管那些豬,很掃興地頭也不回,直往回家的路上走。
說也奇怪,那群豬在後邊也跟著他們來了。古人常言道,“豬來窮,禍事到;狗來富,沒事找”。王寶城覺得很不吉利。急忙向外邊趕豬,不管怎麼攆,它們總是不走。王寶城想“人畜一般,天黑了,它們就在這兒算了,反正明天有人來找。”要兒子撈捆稻草,鋪在屋的當頭;又叫老伴提兩桶潲水來喂它們,那豬吃了後相安無事地睡在草上。
常言道,“惹了禍事多焦愁,逼人憂慮心煩悶”。這天晚上,全家沒有睡好覺,鼓著眼睛等到天亮。天亮財主找上門來要賠豬,財主的事難辦呀。
天剛亮,財主帶著家丁,乘著嬌子,來了。他老遠就大吼大叫要賠豬。若賠不起他們就放火燒茅草棚。那群豬就從屋的當頭跑了出來,站在外邊,“咯哼咯哼”地叫。財主看見那些豬油光水滑,膘肥肉壯,就說“有豬不賠,休想賴掉”。家丁們腳慌手亂地搶豬,抓了一大陣,一頭豬也沒有逮住。財主拉開圈子圍著抓,那些豬全部跑到轎子里去了。財主趕快叫家丁把轎子抬起跑了。
天快要黑了,王寶城一家更加憂愁起來,要是有人來找這群豬,那不是禍上加禍嗎?
卻說,財主的家丁們抬著裝著豬的轎子使勁地跑,累得滿頭大汗。母豬在轎子里亂拱亂撞,小豬又叫又跳。來到穿洞大包邊,兩頭豬兒從轎子里拱出來跑了。在一路的財主急忙喊,“”住轎,趕快抓豬”。哪知轎子剛放下,那群豬全部跑到了穿洞大包上去了。
財主和家丁們又到包上攆豬。那群豬,一會兒穿密林,一會兒鑽刺蓬,一會兒拱草籠,在包上東竄西竄,搞得他們身上撞起烏包,臉上掛起了血口子,衣服刮破了,鞋子竄爛了。已經到了天黑,連一根豬毛也沒有抓到手。
最後攆到大坑邊,那群豬全部鑽到了大坑裡去了。財主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跟著跳了下去,那些豬又拱又咬,財主大聲喊救命,拚命往坑上爬。剛爬到坑邊,忽然草叢中有跳出一隻大母豬,用嘴把財主又拱到大坑裡去了。
財主的家丁們聽到喊聲,來到大坑邊,只見大坑被大樹包圍的黑壓壓的,像豬籠子一樣,不知深淺,都不敢下去。他們借著月光一看,有無數頭豬把財主又撬又拱,又拖又咬,財主直滾到消水坑裡死了。後來,這里的村民就把這個大坑取名為“母豬籠”。
“大龍潭”的傳說
城外清江邊上的大龍潭又叫打龍潭。從前,潭裡住著一條孽龍,吃飽了魚蝦,就在潭裡興風作浪,掀翻江中的船隻,淹毀兩岸的莊稼。老百姓吃夠了他的苦頭,就去求山菩薩治龍。山菩薩說:“我管得了山裡管不了水裡,沒法治它。不過,聽說它身上有三塊反鱗,只要把反鱗打掉,它就會變老實”。
誰也沒有本事去打龍,孽龍照樣為非作歹。年復一年,潭南岸出了個姓柴的放牛娃,個子生得矮小,爹媽給他取名叫疙瘩。疙瘩三歲能識地里百樣草,六歲能辨山上千種樹,九歲能和牯牛摔“抱滾”,十二歲爬懸崖擒飛鼠。疙瘩見龍潭年年不得安寧,起誓要制服孽龍,為民除害。
有一天,疙瘩出門放牛,見到三個人,一個是捕虎的,一個是捕鳥的,一個是捕魚的。疙瘩走到捕虎的人前面請教制服孽龍辦法,捕虎人說:“捕虎用陷阱,龍不走地上,我的辦法沒有用,你去問捕鳥的”。捕鳥的人說:“捕鳥要下套子,龍不入山林,我的辦法沒有用,你去問捕魚的”。捕魚的是個白鬍老漢,正忙著做竹綳子(炸魚用具),不理會疙瘩。
疙瘩不灰心,把牛攆上坡,回頭幫老漢做竹綳子,邊做邊問,“您做的竹綳子捕多大的魚?”老漢說:“小捕小魚,大捕大魚,籮筐大的竹綳子,捕得龍大的魚”。疙瘩一聽,暗自高興,連忙回家做了個籮筐大的竹綳子。
孽龍又出來作亂。擺擺尾巴,大水淹北岸;踢踢腿,大水淹南岸。打個滾,潭裡的石頭飛上天,打得滿山的房屋像米篩,滿坡的良田成石灘。疙瘩氣紅了眼,提起大竹綳子就往龍潭跑。孽龍見有人來闖龍潭,張開血盆大嘴沖過來。孽龍看得真切,一下子將大竹綳子丟進龍口。一拉繩子,大竹綳子撐住了龍的嘴。
這時候的孽龍,好比強牛穿上鼻繩,天大的力氣使不出來,疙瘩乖乖地拉著沿潭跑。到了潭口沙灘上,疙瘩抽出牛鞭就打,打得孽龍鱗片亂飛,磕頭求饒,疙瘩才放過手。打這以後,孽龍再不敢興妖作怪,大龍潭一直風平浪靜。
“金鴨子”由來的傳說
清江流經恩施州城東門的地方,名叫撿兒灣。不管哪年漲水,別的地方都淹了,就是這里淹不到。據當地老輩子傳說,在撿兒灣岩砍下,有一隻美麗的金鴨子。
清朝道光年間,施南府來了一位姓胡的知府。胡知府看中了撿兒灣,便令人趕走百姓,把衙門建在那裡。胡知府生性貪婪,把土著人不當人。他仗著手中的大印,來不來就戳印捉人。滿城的百姓對胡知府的大印又恨又怕。
有一個田阿公,常在清江河裡打魚。胡知府限他每天交一筐清江魚,交不出來就捉去打屁股。田阿公無奈,只得每天早出晚歸下河打魚。可因田阿公生了一場大病,有兩天沒能交魚。胡知府就要蓋印封門收船。
田阿公實在無法,只好駕船到撿兒灣的深水潭裡去下網捕魚。他劃著船兒,撒了一網又一網,竟連蝦也沒有撈到一個。太陽偏西,打麻眼了,田阿公心裡又急又氣,就靠岩邊撒下最後一網。他喘了口氣,然後慢慢地收網。心裡七上八下的,擔心又會落空,回去無法向官府交魚。他收著收著,覺得這一網很重,等網出水時,忽見水面上閃出道道金光。急忙將網提到船上,仔細一看,是一隻黃燦燦的金鴨子。
他又驚又喜,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忽然,金鴨子開口講話了,“老阿公,放了我吧,我會報答你的”。田阿公說,“要我放你好辦,可你得答應我一件事。”金鴨子說,“那樣的事?”“幫我在水裡趕出魚來,因我打不到魚,知府老爺就會打我,還要蓋印封我的茅屋,沒收我的小船”。說著,田阿公竟流下了眼淚。金鴨子點了點頭說,“這好辦,我幫你”。
田阿公連忙將金鴨子放入水中。金鴨子遊了幾步又轉頭說,“老阿公,以後若有為難之事就找我,你只要在水裡碰三下就行了”。一眨眼,金鴨子不見了。
田阿公還在愣神,漁船周圍到處冒起泡泡來,還躍起了幾條大魚,有一條竟還蹦到船上。田阿公高興極了,連忙撒開網,每一網都是沉甸甸的,不一會兒就打了好多好多的魚。田阿公心裡暗暗感謝金鴨子,收了網,歡歡喜喜的劃船回家了。
一連三天都是這樣,不免引起了別人的注意。老實的田阿公就把遇到的稀奇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別人。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胡知府耳里。一天下午,田阿公剛搖著小船靠了岸,過來兩個衙役用鐵鏈子拴起他就走了。田阿公忙說,“差官老爺,我有魚交呀”。一個衙役惡狠狠地說,“今天不要魚,知府大人要你”。不容分說,把他捆去見胡知府。
到了堂上,胡知府驚堂木“啪”的一拍,“老頭,聽說你在河裡見到一隻金鴨子,是真的嗎?”田阿公忙說,“小人不敢瞞”。胡知府笑嘻嘻地道,“把金鴨子交出來,自有你的好處。否則,定要你進大牢。”田阿公忙說,“大人,金鴨子是清江河裡的神,我怎麼弄得到。”胡知府把眼睛一瞪,說:“放屁,限你三天,過期嚴辦,退堂”。
田阿公回到家裡,心裡想這下可闖了大禍,蒙了頭不知怎辦,嗨,還是去找金鴨子想辦法。第二天要黑的時候,田阿公劃船來到老地方,照金鴨子說的那樣做,用石頭在水裡碰了三下。不一會兒,水面上嘩啦啦地一陣響,金鴨子果真來了。它問道,“阿公,找我有什麼事?”田阿公把自己為難之事告訴了金鴨子。金鴨子說:“這不難,把我帶去就是。不過,把我交給那些壞東西後,阿公要叫城裡人趕快搬家,不給衙門里的人說”。田阿公答應了。
卻說胡知府得到了金鴨子,嘴都喜歪了,忙叫人放了田阿公。田阿公急忙挨家挨戶催人搬家,老百姓搬到了高山上。當天夜裡雷聲大作,從未見過的瓢潑大雨;清江像萬馬奔騰,大水一下漫上岸上來了。胡知府正在書房裡和小老婆欣賞金鴨子,水已進了衙門,一個浪頭打來,胡知府滿身是水,他想跑,大水跟著他攆。小老婆抱著金鴨子,嚇得直打哆嗦。金鴨子突然開口說:“丟大印退水,丟大印退水”。胡知府忙叫人拿出印來。金鴨子又說:“大印交我,大印交我”。胡知府把大印交給了金鴨子,跳入洪水中不見了。水還在上漲,直到胡知府的官帽從水裡漂了起來,這水才漸漸消退。
自那以後,清江邊上的人就常去求金鴨子。至今(注,本書80版),娃娃們下河洗澡,還愛用石頭在水裡碰幾下招呼它。
“龍泉洞”的傳說
恩施城外有個龍泉洞,又名“倒龍嵌”。在清朝嘉慶年間,龍泉洞的地方大旱成災。老百姓無吃無穿,只好找些草根、樹皮充飢。
有一天,龍泉洞忽然湧出許多魚蝦來。人們非常高興,就捉魚撈蝦,維持生活。
當地有個財主,要霸佔龍泉洞,不準百姓到這里挑水、捉魚撈蝦。百姓質問他:“水是天生有的,魚是地皮生的,為什麼不許弄?”為了活命,百姓還是到龍泉洞挑水、捉魚撈蝦。說也奇怪,百姓們去,平安無事,可財主一到洞門前,洞內又叫又吼,泉水直翻,搞得財主驚心膽顫。財主不敢去龍泉洞,卻攔路搶劫老百姓的魚蝦。老百姓只好等天黑以後,悄悄去挑水、捉魚撈蝦。
有戶窮苦人家,只有父女兩人。老漢叫向發森,女兒叫向英琴,這天老漢摸去挑水、捉魚,在回家路上被財主看見了,搶了魚蝦,倒潑了泉水。向老漢昏倒在地上。
第二天早晨,向英琴把父親背回家,就來到龍泉洞背水、捉魚。救父親的活命要緊,財主帶著凶幫趕來,又要搶奪。見向英琴長得美貌,起了壞心,伸手拉住她,想侮辱她。向英琴大聲呼救,又抓又咬。這時岩洞里轟隆作響,“昂”的一聲,飛出一條青龍來,青龍飛騰盤旋,頓時天昏地暗。
財主嚇得骨軟筋酥,癱在地上,那些惡奴家丁也呆若木雞,倒在坡旁。青龍著地,口銜向英琴,送回家中,在老漢床前放下,隨即吐出一顆亮晶晶的寶珠,送給了父女。然後調轉龍頭,邊往外飛,剛飛到洞口,就筋疲力盡,落了下來。以後這洞就叫龍泉洞。
“官王廟”與匾的故事
清朝同治年間,施南府出了個書法家,名叫李奪魁。據說,他寫的字在全國數一數二,曾受過皇上的嘉獎。
清朝末年,朝政腐敗,買官賣爵成了風氣。當時,買一個秀才的名號,價高八百兩銀子。那年,湖廣學台孔祥麟到施南府主考秀才。一日,他上鰲脊山“文昌宮”遊玩,見魁星樓前掛著一塊匾,上書“秀奪金鰲” 四字,是李奪魁的手筆,筆力遒勁,孔祥麟十分喜愛。說:“我看匾上的每一個字都值得一個秀才。”當時,隨從的有四個富家子弟聽見了,半夜就把此匾偷走了,鋸成四塊送給了孔學台,孔學台果然都讓他們 “中”了秀才。
清朝,恩施州城關坡有個官王廟,一天官王廟落成,士紳們請李奪魁寫匾,照例先設酒宴招待他。李奪魁多喝了幾杯,寫匾時已經飄飄然了,他帶著醉意,揮筆寫下了“義接桃圓”四個大字,就走了。第二天,李奪魁酒醒了,又到關王廟去,匾已經做好,掛上去了。他仔細一看,大呼“趕快取下來!”原來字寫錯了, “結”寫成了“接”, “園” 寫成了“圓”。 士紳們見字寫得實在太好,捨不得取下來,還是一直掛著那塊錯字匾。
以後,有人請李奪魁寫字,總是先用酒把他灌醉,因為他醉後寫的字,比醒時寫得更好。
7. 古蓮花池有什麼傳說
古蓮池初名雪香園,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在臨漪亭的基礎上建立。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張柔,由滿城移駐順天軍(金代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重新修築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重修蓮池。後為行軍千戶喬惟忠的私人宅地。因池內荷花茂盛,故名「蓮花池」。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後期, 水東樓
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擴建。知府查志隆把蓮池作為一面「水鑒」,並令增建一門,上懸「水鑒公署」四字橫棗碧匾,以激人勵己:秉政應鑒之碧水蒼天。從此,蓮池成了達官貴人雲集的場所,「水鑒公署」也成了蓮池的別稱。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敗岩游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一時間人才濟濟,揚名中外。蓮池又辟為皇帝的行宮,乾隆、嘉慶、慈禧等帝後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駐蹕。乾隆帝曾多次來這里並賦詩贊美蓮池。 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察銷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蓮池園林以池為主體,臨漪亭為中心,主要建築有水東樓、藏書閣、藻詠廳、君子長生館、響琴榭、高芬軒、寒綠軒及臨漪、濯錦、灑然、不如、六幢、觀瀾等亭,宛虹橋、曲橋和元建白石橋等,構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使人領略到古典園林之美。古蓮池園內瓊樓玉閣,典籍文物,珠璣珍玩,以及奇花異卉,仙禽靈獸,畫舫樓船,芙蕖香荷,盡托於山山水水之間,交織成畫,交織成詩。山、水、樓、台、亭、堂、廡、榭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8. 你知道和保定古蓮花池的故事嗎
聽說這個池子旁搜前邊有個桃樹,某年慈禧太後大壽的時候,桃子掉下來落到伍漏散荷葉上,然後慈禧太後看到臉色一黑,說是蓮葉托桃不吉利,從此就腔氏把桃樹砍了。
9. 桂林的民間故事
桂林的民間故事
廣西桂林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個譽滿中外的山水城市。以下是勵志網分享的關於桂林的民間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興坪蓮花岩里的鍾乳石,有的像飛禽,有的像走獸,千奇百怪。不過,最吸引人的還是洞里的蓮花池。在寬敞平整的池裡,一盤盤大小不同的、圓圓的鍾乳石面闊底小,像朵朵蓮花、片片蓮葉、個個蓮蓬浮在水面。池底鋪滿厚厚一層小指頭大小的鍾乳石,像閃著碧玉般光彩的蓮米。這是哪裡來的呢?
從前,蓮花岩附近山升祥腳小,住著一個孤苦伶仃的孤兒叫趙水。他只有一間破草屋和一口清水塘。塘水是從一個泉眼流來的,可它又從塘底的一個洞流到暗河裡去了。所以這口塘養不得魚,種不得稻,趙水只好給鄰村的大地主張歪嘴看牛。
趙水每天把牛趕上山,牛自己吃草,他就砍了一根金竹,做了一支小竹笛吹起來。趙水的笛聲十分動聽,引來了百鳥百獸,和它們交上了朋友。
趙水在山上吹笛子的事給張歪嘴曉得了。他想:“趙水是我雇來的,不能讓他這么快活自在。”就給趙水立下一條新規矩:每天看牛回來,要砍回一擔乾柴,割回一捆青草。
這樣,趙水吹不成笛子了,百鳥感到無聊,百獸覺得沒趣。有一天,孔雀帶著飛鳥們幫趙水銜來很多青草,足有一大捆;獅子領著野獸們幫他弄來很多乾柴,足有一大擔。趙水又吹起動聽的笛子,百鳥百獸又伴著他的笛聲,盡情地唱歌,跳舞。
玩樂了一陣,孔雀和獅子對趙水說:“莫看牛,砍柴賣,受人管束不自在。”趙水聽了覺得有道理,他就把牛退給張歪嘴,從此以砍柴為生。每天以百鳥百獸幫他撿柴,趙水吹笛子給它們聽,再也不受張歪嘴的管束,自在得很。
一年一年過去了,趙水長成了大後生並笑明。一天,百鳥百獸幫趙水砍夠柴,趙水卻沒心吹笛子。孔雀問趙水:“你怎麼愁眉苦臉的?”獅子問趙水:“你怎麼不吹笛子呢?”
趙水傷心地說:“白天和你們在一起蠻快活,回到家,我一個人就孤零零的了。”
天鵝說:“趙水趙水你莫急,我來幫你想主意。”
過了兩天,天鵝從天上瑤池來一顆碧玉一樣晶亮的蓮米,送給趙水說:“你把蓮米種在門前池塘里,就有伴了。”
趙水把蓮米種下池塘,很快就生出了蓮莖,幾天工夫,碧綠的蓮葉鋪滿水面,鮮艷的蓮花開滿池塘。接著,在蓮花蓮葉叢中,長出一個個碧玉碗一樣的蓮蓬。綠葉映著紅花,紅花襯著蓮蓬,美極了。趙水白天上山砍柴和鳥獸們一起很快樂,回到家,就在蓮塘邊觀賞蓮花,還天天晚上對著滿池的蓮花吹笛子。怪呢!趙水吹笛子時,蓮蓬里的蓮米,就丁冬,丁冬,丁丁冬冬地掉小水,像有人在池塘里彈著琴為他伴奏。他不吹,丁冬聲也沒有了。
一天晚上,圓圓的月亮又大又明亮,趙水一邊吹笛子,一邊側耳細聽蓮塘里丁冬丁冬的琴聲。吹完一曲,他就望著滿塘的蓮花獃想起來:“要是天天晚上有個人在身邊,彈著琴為我伴奏,那多好呀!”
趙水剛這么一想,就聽見丁東一聲響,蓮塘中間長出一朵又大又美的紅色蓮花。一會兒,蓮花變成一個年輕姑娘,手裡捧著琴,踏著一盤盤蓮葉,來到趙水身邊。
趙水偷偷一看,見姑娘穿著蓮葉一樣碧綠的衣裳,披著蓮花一樣粉紅色的輕紗,長得像仙女一樣漂亮,把趙水看呆了。
姑娘笑迷迷地對趙水說:“趙水哥,我是蓮花姑娘,天鵝請我來和你做伴的。”
趙水樂得拉著蓮花姑娘的手,回到屋裡結成了夫妻。
從此,趙水上山砍柴,更加熱情地吹笛子給百鳥百獸聽。晚上,夫妻雙雙對著蓮花池吹笛子彈琴,日子過得甜甜蜜蜜的。
有一年天大旱,九十九天不下一滴雨,田裡沒有一點收成,愁壞了窮苦鄉親們。可是,張歪嘴卻了壞了,他要趁機高價賣穀米,低價買田地。
天旱得河水井水都幹了,只有趙水屋邊的泉水,照常汩汩地冒水出來流進蓮花池,池裡的蓮花、蓮葉和蓮蓬,還是那麼美。鄉親們靠只口泉水才沒渴死。可是,沒有吃的東西,真急人哪!趙水接連好幾天懶得吹笛子了。蓮花姑娘問道:“趙水哥,為什麼不吹笛子,光嘆氣?”趙水說:“眼看著鄉親們快餓死了,我哪有心思吹笛絕告子!”蓮花姑娘安慰趙水說:“你莫愁,我有辦法救大夥。”蓮花姑娘叫趙水告訴鄉親們,都下蓮花池撈蓮米。果然,蓮花池底鋪著厚厚的一層蓮米,撈呀,撈呀,就是撈不完。鄉親們吃上香噴噴的蓮米飯,喝上甜甜的蓮米粥,一個個都感謝蓮花姑娘。趙水也更愛蓮花姑娘了。人們又聽到了蓮花池的笛聲和琴聲。
張歪嘴見蓮米救了大家的命,害得他發不了橫財,氣得嘴巴更加歪。他帶著一幫狗腿子來到蓮花池,下水就砍蓮花。池塘里的蓮花、蓮葉、蓮蓬全被大壞了,氣得趙水流著眼淚哇哇大哭。蓮花姑娘說:“趙水哥,你莫哭,我們蓮花池他們毀不了。”她對趙水哥悄悄地講了幾句話,趙水這才笑了。等狗腿子們樂顛顛地爬上來,蓮花姑娘和趙水,一個用琴丁丁冬冬彈,一個用笛子嗚咿嗚咿地吹,合奏起蓮花落來。怪得很,一曲蓮花落才吹罷,被大爛了的葉子又合得好好的;被大斷了的蓮莖,又一根根豎起來;被大落的蓮花、蓮蓬,又長到蓮莖上。蓮蓬里的蓮米,又丁冬丁冬地掉下水。
張歪嘴見了,氣得眼睛出綠火,帶著狗腿子,要抓蓮花姑娘和趙水。趙水夫妻不慌不忙,手拉著手雙雙跳進蓮花池,踩著一盤蓮葉,走到池中間,自顧吹笛彈琴呢!張歪嘴和狗腿子們跟著撲下蓮花池,蓮花姑娘伸出手指一翻,托著張歪嘴他們的蓮葉也跟著翻了一下,把張歪嘴他們一個個撲通撲通翻下水去。蓮花姑娘又向屋邊的泉眼一招手,從那兒湧出一股大水來,嘩嘩嘩地沖下蓮花池,把張歪嘴他們卷進暗洞,沖到地下暗河裡去了。
第二天,不見蓮花姑娘和趙水,也不見蓮花池。原來,收拾了張歪嘴之後,趙水吹笛子喊來了百鳥百獸,請它們幫忙,把蓮花池搬到後山裡去了。
後來,人們在仙境一般美的蓮花岩里找到了這口蓮花池和許多飛禽走獸。春天和夏天,當蓮花池灌滿水時,還能聽到仙樂一般動聽的丁冬丁冬的琴聲和嗚咿嗚咿的笛聲,這是蓮花姑娘和趙水在合奏呢!
從前,陽朔福利莫家有個大財主叫莫懷台,百姓們背地裡都喊他莫壞胎。他是莫懷仁的本家,為人刻薄刁滑,做事狠心手辣。如果講莫懷仁是樹上的竹葉青,那莫壞胎就好比洞里的赤練蛇。
自從劉三姐到陽朔傳歌後,窮人們一跟上劉三姐,就好象吃了豹子膽,天不怕地不怕,不服他莫壞胎的管制了。莫壞胎一想起這事,就氣得吃不下飯,誰不好覺。他派人四處搜尋,要抓劉三姐。但抓來抓去,劉三姐的影子沒見著,倒賠了不少銀子。後來聽說劉三姐成仙走了,他也慢慢放下這條心,以為從此萬事大吉了。哪曉得劉三姐走後不久,三姐傳下的歌卻越唱越多,越傳越遠。那真是山歌越唱越開懷,灕江兩岸成歌海。莫壞胎感到奇怪,派人出去一打聽,才知道劉三姐人雖走,還留了本歌書在陽朔。莫壞胎認為歌書比劉三姐更可怕,就買通官府,貼出告示搜查歌書。還規定:交出歌書的,賞銀三百兩;隱藏歌書的,查獲後要嚴加治罪。
窮人都是心連心的,大家看了告示,沒有一個人吭聲。莫壞胎四面撒網,到處摸魚,為了一本書出動了許多家丁。家丁們像癩皮狗,到處亂咬亂嗅,翻騰了幾個月,也沒撈到一片紙、半個字。莫壞胎起得咬牙切齒,整天破口大罵,拿手下人來出氣。
有一天,一個家丁急急忙忙跑來向莫壞胎報告,發現犁頭山上有三個看牛妹崽捧著一本書在唱山歌。莫壞胎一聽馬上來了精神,親自帶領一幫奴才前去搜查。他趕到犁頭山偷偷地一瞅,果然有三個看牛妹崽坐在山頂上,圍著一本書邊看邊唱。莫壞胎洋洋得意的想:這一回你就是插了翅膀,也逃不出我的手心啦!
莫壞胎命令奴才們悄悄地向頂包圍過去,一定要捉住三個妹崽,繳獲歌書。奴才們用手當腳,翹著屁股往上爬,剛爬到半山腰,就被三位妹崽發現了。三位妹崽急中生智,將幾頭牛軲狠命地打了幾鞭,牛軲被大痛了,大聲哞叫著向奴才們沖去,嚇得莫壞胎和奴才們連連後退。三為妹崽也跟著牛軲乘機沖出了包圍圈。等莫壞胎和奴才們清醒過來時,三為妹崽已經跑到山根底下了。莫壞胎哪肯甘休,對著奴才們吼叫道:“一定要把她們抓回來,抓不回來,我要你們的腦袋。”奴才們翻過了三座山,越過了九道嶺,又繞過福利鎮,來到灕江邊一看,三位妹崽就在他們的眼前啦!
“哈哈,這回看你們還往哪裡逃?”奴才們都高興得狂叫起來。莫壞胎也在後面得意的叫道:“一定要抓住她們,我連人帶書一起要!”
三位妹崽齊聲唱著歌兒罵道:“你娘生你就壞胎,滿肚壞水沒人埋,妄想姑姑落你手,除非日從西邊來。”莫壞胎挨了罵,領著奴才們發瘋似的朝三位妹崽撲了過去。三位妹崽卻不慌不忙,每人從頭上拔下一枚金釵,對著莫壞胎奴才們晃了兩晃。莫壞胎和奴才們頓時被晃得眼話繚亂。過了一陣子,大家睜開眼睛看時,三位妹崽不見了,歌書也被一隻斑鳩叼走了。在他們的面前,突然出現了三塊大小不同的石頭。奴才們心裡害怕,莫壞胎也有些心虛,可是又不肯就此罷休。他抬頭望瞭望天,見斑鳩還沒飛遠,就壯著膽子領著大家去追,想要追回歌書。
奴才們跟著莫壞胎往前追呀追,一追追到大崴山。大崴山上有個石櫃,櫃口形狀像把鎖,斑鳩飛到這里,嚓的一聲,鑽進櫃里不見了。
莫壞胎趕到石櫃面前觀察一番,見石櫃鎖口不大,櫃也不太深,心裡樂滋滋的想:這回是水缸里抓王八,是拿九穩了。他要在奴才們面前逞能,親自捉住斑鳩,撈到歌書,就搶先上前,把手伸進鎖口,在石櫃裡面亂摸。哪知道這把石鎖能自動開合,莫壞胎的手剛伸進去,石鎖就呀的一聲上下合攏過來,把莫壞胎的手卡在櫃裡面了。
“來人呀,痛死我了,快幫我把手扯出來。”莫壞胎又哭又叫,臉都煞白了。奴才們這一下著了忙,趕緊跑過來,一個樓住一個的腰,然後再樓住莫壞胎的腰使勁往外拉。拉呀拉呀,石鎖突然把口一張,松開了莫壞胎的手,莫壞胎還來不及喊一聲高興,身體就不由自住地隨著那拉力往山下滾去,像滾冬瓜那樣滾到山溝溝里摔死了。
莫壞胎完蛋了,鄉村裡除了一大害,老百姓都很開心。他們說,福利鎮那邊三塊石頭是那三個妹崽化身,三個妹崽都是劉三姐變的,大崴的石櫃也是劉三姐點化的。為了紀念劉三姐,就給這些石頭取了個名字,叫劉女仙石。
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吧,劉三姐的歌書就被鎖起來了。聽說後來有人看見,隔些時候斑鳩就會把歌書搬出來曬太陽。
桂林西門外有座趙家山,這山圓滾滾的像一個車輪。趙家山的東北面有座白牛山,東南面有座牯(gǔ)牛山。碧綠的陽江從北往南流過白牛山和趙家山的中間,再流過牯牛山西邊的山腳,然後一直流入灕江。三山一水之間,是一片廣闊的田地。老人家說,這一帶地方叫做“二牛推車”,還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早先,這里的田地大半被地主趙剝皮霸佔了,逼得農民只好替趙剝皮做長工,或者租趙剝皮的田地來種。即使有幾家有一兩塊小土地的,也是膽戰心驚地過日子,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給趙剝皮霸佔了去。
不要以為這里有一條河,種田就不愁水了,這里的水比金子還貴呢!因為這里地高水低,要用水灌田非得用水車不可。農民哪裡有錢買水車!倒是趙剝皮在陽江里堵了幾個壩,在壩邊裝了幾架大筒車(利用水力推動的竹製大水車,當地農民稱為“筒車”),使陽江的水流到田裡來。趙剝皮當然不會白白給農民用水,誰要用水,誰就得先交水錢。農民自己到河裡去挑水,趙剝皮也不準。他說陽江這一路的水是他的,自己到河裡去挑水也得給他錢!有一回,有個農民因為沒有錢買水,眼看禾苗就要乾死了,半夜到陽江挑水,不料給趙剝皮知道了,趙剝皮當時就把這個農民的水桶沒收了,還狠狠地打了這個農民一頓,把他的腿都打斷了。所以,當地的農民只好忍飢挨餓,籌錢買水。那些實在拿不出水錢的,只好眼巴巴地望著田干禾枯,顆粒無收。
趙剝皮家裡有一個長工叫趙家。他心腸好,最肯幫助農民兄弟。他看見哪家人手少了,便悄悄地去幫著耕田、插秧、耘田、收割。趙剝皮不在的時候,他就悄悄地把趙剝皮的牛借給農民用。哪家沒錢買水,他就悄悄地挖斷田埂,讓水流到那缺水的田裡。趙家幫農民做事這樣盡心,哪個窮苦人不喜歡他呀!
趙剝皮見來租牛、買水的人越來越少了,覺得有點奇怪,就派狗腿子去打聽,才知道是趙家搞的鬼。趙剝皮氣得眼睛冒出火來,把趙家吊起來,結結實實地打了一頓,並且不給一文工錢,將他攆了出去。
農民們見趙家被趙剝皮打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心裡就像是自己挨打那樣痛。這個找葯,那個敷傷,東家送來了茶水,西家送來了米糧,不到一個月,趙家的創傷就慢慢地好起來了。他才起得床,就要下田做活,怎樣勸也勸不住。他仍像以往一樣,幫了這家幫那家。
可是農民越來越窮了,沒有錢租牛買水,哪能種田呀!大家都挺發愁。村裡年紀最大的'老爺爺忽然想起來,在白牛山腳下的塘里有一頭大白石牛,牯牛山上的石欄里有一頭石水牯牛。老輩人說,你們不要以為這兩頭牛是石頭的,心腸好的人就能用得動它們。講是這么講,可從沒有人試過呀!現在沒有別的辦法,也就試一試吧。找誰來用牛呢?不用說,當然是找趙家了。老爺爺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大家,大家立刻贊成。
大家跟趙家一起來到白牛山腳下。趙家開口說:“白牛,白牛,起來和我們耕田吧!”說也奇怪,那睡在爛泥塘里的白石牛忽然爬起來了。趙家牽了大白牛,和大家又爬到牯牛山上。趙家又開口說:“牯牛,牯牛,出來和我們耕田吧!”說也奇怪,那伏在石欄里的石水牯牛也爬起來了。趙家牽著兩頭石牛到了田裡,安上犁,左邊是大白牛,右邊是水牯牛,就嘩啦嘩啦犁起田來。石牛力氣大,趙家的力氣也大;石牛跑得塊,趙家跑得也快,不到兩天工夫,農民的田就都犁好耙好了。石牛不但會耕田,還會背水呢,他們天天馱著大桶到河裡去背水,陽江的水不能背,趙家便趕著他們到灕江去背水。這樣,農民也用不著向趙剝皮租牛、買水了。趙剝皮因此更恨趙家,他起了惡心要對趙家下毒手。
有一天夜裡,趙家趕牛背水回來,坐在山腳下休息,不提防背後一根悶棍向他打來,他頓時昏倒在地。接著,頸脖上、胸口上、肚子上又被戳了幾刀,善良勤勞的趙家就這樣被趙剝皮殺死了。
趙家被暗害的消息很快傳開了。農民們又是悲痛又是憤恨。大家都知道這是趙剝皮下的毒手,但是上哪裡去伸冤哪!縣老爺和趙剝皮是一個鼻孔出氣的。大家噙著眼淚將趙家埋葬在白牛山和牯牛山中間那座小山的山頂上,為的是讓他的墳對著他生前用過的那兩頭石牛,對著他生前幫大家耕種過的田地。往後,大家就把埋葬趙家的小山叫做趙家山。埋葬趙家的那天,天忽然變得陰暗起來。山上擠滿了窮人,大家放聲痛哭,哭聲將山頭都震動了,流出的眼淚使得陽江水都漲滿了。
把趙家葬下去的第二天,就出了怪事。趙家的墳頭上長出了一根苗,這根苗眼看著一會兒比一會兒長大起來,長得和一根葡萄藤一樣。長呀長,這根藤由趙家山跨過了陽江;長呀長,這根藤就搭到了白牛山頂上;這根藤一下就開了一百朵黃花,朵朵花都有碗口一樣大,香噴噴的。農民在田裡聞到了花香,做起活來就不覺得勞累了。
到了晚上,就更奇怪了。這一百朵黃花變成一百盞燈,亮堂堂的,把周圍幾十里的田地都照亮了。這時,大白牛從爛泥塘里爬起來,水牯牛也從石欄里爬出來。它們走到趙家山前,圍著山走了起來。看呀,趙家山團團轉起來了,河水從陽江轉到趙家山頂,又從趙家山頂流到農民的田裡去了。
第二天清早,農民田裡的水就是滿滿的了,兩頭石牛又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躺下了,趙家山也停止了轉動,一百盞燈又變成一百朵黃花了。花兒還是那樣香噴噴的,農民在田裡聞到了,做起活來就更有勁了。
趙剝皮謀害了趙家以後,以為農民們沒有趙家幫忙,一定要來求他的。哪知道過了幾天,還不見有人來求他,他覺得非常奇怪,又派狗腿子出去打聽。狗腿子回來照實一說,趙剝皮不相信。他出去一看,果然見趙家山和白牛山的山頂上架著一根開著大黃花的粗藤。他很惱火,走到趙家山上,聽見停在黃花藤上的一隻鳥在叫:“趙家不死,萬萬年!趙家不死,萬萬年!”趙剝皮更惱火了,叫人把趙家的墳挖開,並且灌進了鐵水,又叫人把黃花藤砍斷。黃花藤被砍斷以後,流了三天三夜的血水,把綠瑩瑩的陽江染成紅殷殷的了。
趙剝皮以為這下就可以放心了。哪知道趙家用過的兩頭石牛,照樣給農民耕田背水,它們還把趙剝皮的筒車撞翻了。趙剝皮氣得要命,帶著狗腿子去整治石牛。石牛發起怒來,把趙剝皮和他的狗腿子通通撞到陽江里淹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