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褚時健的勵志人生故事
2001年大年三十。一大早,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居委會書記任新明便上山摘菜、殺雞。像前兩年一樣,他要帶上燒好的菜,到監獄陪褚時健過年。這是褚時健入獄後的第三個春節。
從1979年到玉溪卷煙廠蓋職工宿舍認識了褚時健,「褚廠長」一直是任新明的偶像,那時他二十齣頭,褚時健五十多歲。褚時健看中他年輕肯干,便提拔他做事,後來把煙廠的輔料交給他做。他們既像朋友,又似父子。「在我眼裡,他就是個神一樣。」任新明說。
「褚廠長」出事後,他十分想不通。那麼好的人,為什麼會遇到這種事。在他看來,「褚廠長」對國家貢獻多,就應該多拿一點。
那兩年,只要貼個「褚」字,沾個「馬」(褚時健夫人馬靜芬)字的人都要被徹查盤問。很多原來和褚家來往密切的人,都不敢來了。專案組的人說任新明,「沒見過你這樣的人,大家都跑了,你怎麼還天天來。」任新明說,「我不一樣,沒有他就沒有我,砸鍋賣鐵我也得幫他。」
「做事先做人」,這是他從「褚廠長」身上學到最重要的東西。他自己和整個大營街都是在紅塔集團的蔭蔽下富起來的,現在是他報恩的時候了。
他把「褚廠長」的外孫女接到自己家中。這個自幼養尊處優的小女孩,現在失去了母親,外公外婆深陷囹圄,成了一隻孤雁。徵求她父親的意見後,任新明把她帶到了自己身邊。小女孩要上初中,他找到玉溪最好的中學,向校長懇求:「幫幫忙,我的孩子沒什麼,這是褚廠長的孩子。」
他天天送這女孩子上學、放學,心裡想的就是等「褚廠長」夫婦出來,他能把孩子好好交到他們手中。等女孩初中畢業,他花了不少錢,把她送到加拿大讀高中。
任新明一邊做飯,一邊想起從前在煙廠,都是「褚廠長」做飯。「褚廠長」喜歡逛農貿市場,也愛做飯。他做飯非常好吃,就是味道要硬一點。「褚廠長」做的雲南「蘸水雞」是一絕,蘸水無比美味,他每次吃剩下都要打包。
天輪到他給「褚廠長」燉雞了。
但到了獄中相對,兩人反而沒多少深沉的話要講。「褚廠長」只是問他的企業做得怎麼樣,而他一遍又一遍地讓老人注意身體。
這是褚時健在獄中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2002年,他辦了保外就醫。
「他們原來在玉溪卷煙廠的房子漏雨。我和褚廠長說,是不是修一下。他說你看著辦,我就修了。我和我愛人在裡面生著火住了三天,把房子烘熱了。等到馬老師回來,說真不敢相信。」任新明回憶。後來,在褚時健夫婦的堅持下,他們的外孫女改跟任新明姓「任」。
像褚時健這樣出獄後的企業家,若要重出江湖,多半從事老本行。任新明也和褚時健討論過,但褚時健覺得,社會變了,現在做出「褚煙」也未必好賣。
一天,75歲的褚時健和任新明說,自己要種橙子。這是褚時健老家華寧縣的傳統作物。
任新明極力反對,「你那麼大歲數,就安享晚年吧。我來負責你生活,也吃不掉多少。」
「我閑不住。」褚時健說。他向昔日朋友們籌了1000萬,包下了哀牢山上2400畝的政府農場。
「當時沒敢想大規模。搞規模要投資,我投不起。但我有個目標,就是我這個橙要搞到最好。所以我起個名字叫『雲冠』,雲南的冠軍。」褚時健對我說。
所謂英雄本色,說的是男人失意落魄時,怎樣找回尊嚴。
從二十多歲開始,褚一斌就一心想離開父親。
一個具有絕對權威的父親並不是一件讓人愜意的事,尤其對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而言。他有了堅強的靠山,也生活在山的陰影里。
剛從學校畢業,褚一斌就被父親安排到煙廠做工人。一天工作11個小時,他沒太多空間設想自己的理想和未來。老父代他做了規劃,但不是他想要的。
更難堪的是,不論他走到哪裡,人們都會說,「這是褚時健的兒子」。他想往外跑,想給自己爭一口氣。
剛好一個朋友說有機會去日本留學,褚一斌要奮力一搏,脫離父親的庇護。褚時健給他的條件是「成家了就可以走」。
這有點像民國時期新青年離家求學前的最後一個任務。褚一斌在半年時間內迅速完婚。1987年,他奔赴日本求學,其後在新加坡定居並從事金融工作。此後,褚家突生變故,盛極而衰,褚一斌一直流寓在外。
「我對老爺子一直很佩服,也同情。作為兒子,我肯定想盡力幫他,但我又不願把自己犧牲掉。」褚一斌說,起初自己不太想回來,因為父親實在是個性格很強悍的人。
褚時健家族觀念極強,家族的事業需要有人繼承。在父親的強烈要求下,褚一斌最終還是回到玉溪。他結束了自己的事業,第二次進入到父親的事業里。
「我今年五十幾歲了,走到哪裡還都是『褚老的兒子』。」褚一斌有些無奈。但他也到了知天命之年,對這些也釋然了。
褚一斌的做派和褚時健截然不同。盡管也回國幹了幾年農業,在他身上還能清晰感受到海外生活多年的金融精英氣息。
2007年底,他剛回國,受父命所託去看一塊地。那天,他和村長、支書、會計等人聊到很晚,索性住了下來。會計把床讓給了他,他才躺下把被子一蓋,就被沖鼻的味道熏個夠嗆。
「從那裡作為一個起點,現在我一個月不去田裡還真覺得少了點什麼。原來的朋友叫我去打球,我說我正打著呢,不過不是用球桿,是用鋤頭。我的球場也夠大,有幾千畝地呢。」褚一斌玩笑道。他搞金融時做海外市場,常年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現在終於能睡個安穩覺了,身體也好了不少。
12月的玉溪,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加之天氣陰沉,我們在褚家位於大營街的別墅小院里烤火,聊天,並在火上烤起了紅薯、雞翅和雲南特色的包漿豆腐。
正熱哄哄的吃著,原本在客廳休息的褚時健忍不住跑了出來,「我來指導你們一下,他弄得不好吃。」
可惜他最終還是沒加入我們。他看了一會我們燒烤,又看了一會院內的花草,最後在一棵結著黃澄澄橙子的小橙樹前久久駐足。
「前年冬天,也是在這里烤火。我一個做基金的朋友來看望老爺子,說您這個東西我給您打包上市多好,老爺子不同意。」褚一斌說。金融是他的本行,可以感覺到,他對資本的看法和父親並不一致。
「我相信我父親對社會進步是理解的。拒絕上市,一個是他年齡大了,一個是他覺得自己承載不了上市後對社會的責任。他的表達方式比較簡單直接。但這個事情我覺得只是時機成熟與否的問題。」在褚一斌看來,眼下「褚橙」的重點還在種植。至於「褚橙」上市,現在不可能,但未來可期。
時代變了,幫助褚時健種橙子的是講義氣、人情味、榮譽感、責任心,但最終燒起來的一把火卻是電商的營銷能力。而未來的發展,還需要繼承者更多的權衡和探索。
「你怎麼評價自己的一生?」我問褚時健。
「讓別人去評價吧,我很難評價。但有一點,我在做事的時候,不怕自己吃虧,怕別人吃虧,這是我的優點。」褚時健回答。
少年得志,壯年失勢,中年一飛沖天,老年跌入谷底,卻能以八十高齡絕地反彈,褚時健人生大起大落,大悲大喜都與社會變革息息相關。
「我的心態是不計較社會對我的不公平。因為現實你沒有方法,多少人都得低頭。別人說我們這一家,是叫花子養鸚哥,苦中作樂。」他還真的養了不少鳥,客廳地上一排的籠子,不知其中有沒有鸚哥。
「我來雲南五年了,好像社會上任何有頭有臉的人都受過褚老的恩。」烤著火,萬科的公關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帶媒體上山見褚時健的情景。那位媒體人發了條拜訪褚時健的朋友圈,立刻就有老領導來回復他,說一定要帶話給褚老,感謝褚老在他們當年最困難的時候,送了一輛車,解決了采訪出行的問題。「全部人都覺得領了他的恩。你看這么多淘寶小商家崛起,大家並不會說我感謝誰誰,只會覺得是自己的努力。」
而此時褚時健鑽進廚房,先是煞有介事地指揮正在做飯的廚師如何蒸香腸,接著又顛起炒勺炒起了豆豉,炒了幾下,似乎覺得無趣,他又把炒勺塞到了廚師手裡。
這個老頭兒,還是閑不住。
2. 華寧有哪些民風民俗
彝族風俗之華寧篇
華寧縣鏡內的彝族舞之一,三道紅保存比較完整的舞蹈就是《煙盒舞》也就是他們自稱的"跳樂",據說彝族先民在田間地里勞動之餘,偶爾用裝旱煙的牛皮煙盒談彈響得到啟示,後經漫長歲月演變為現在樣子的煙盒舞。
煙盒舞,屬自娛性舞蹈,人數多寡,不分季節均可跳完。由於舞步時快時慢,左右擺身劃斜步,或轉或穿梭,運動量大。因此,青年男女在玩場上跳得比較多,有少數老年人也跳煙盒舞。
煙盒舞,有正弦和雜弦之分,但最年基本的是正弦。它分一步弦、二步弦、三步弦,學會正弦,其他雜弦套路就比較容易掌握,外地人到本村或本村人到外地頭能統一步伐。跳法是:首先由彈四弦者起調指揮,其餘兩手各持煙盒作為伴奏,腳上動作多,以肩帶動手臂隨身體擺動,身體上部稍往前傾,兩腿呈微屈狀態,遇重拍,身體下沉,全身出力,節奏輕快活潑,給人以歡快、熱烈之感。
祭龍節
祭龍節,是華寧縣彝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各地習俗大同小異,日期在農歷二月初一至初四左右,是彝族先民圖騰崇拜的遺俗,祭祀的主要願望是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這種祭祀活動最隆重的要數華溪鎮大興寨。正月十五這天由群仔攔眾推選產生當年抱龍人(即祭龍主持人)。抱龍人必須是選身體健康。為人正直,娃娃成行的人擔任,抱龍人確定後,就由抱龍人找幾個小夥子砍一些刺棵,把進入龍樹區的道路堵塞,祭龍之前禁止人畜通行。
正月三十日,全村殺一頭全身黑色的大肥豬,把豬肉煮熟後,除頭以外全部分給各家各戶,豬的每個部位(包括內臟)有幾戶人家就要分做幾份。不論貧富,一視同仁。當天下午,派幾個青年人把通向龍樹區的路障(刺棵)撤除,抱龍人從頭到腳打扮得煥然一新,領著村子裡的人(月子婆除外),抬著豬頭到龍樹前去叩頭獻飯,祈禱,內容大體是:今年又開始敬奉龍王爺,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我們一定感謝龍王爺大恩大德。祈禱完畢,大家就在草謹滾坪上自由鬧玩,若有結婚三年還沒生兒育女的,就到龍樹前面打一碗水往高處潑,越潑得高越好,嘴裡念念有詞:"給我有,我拿一頭酒(一挑的二分之一)"村裡的小夥子就擁上去一邊打他的屁股,一邊開玩笑說:"你不成,你不成。"
二月初一開始,全村四排房子(共六十多戶),每排人家各煮一天飯,午餐做糖稀飯,抬到公房,請全村人去吃。白天,青年人上山打獵,在家的男女老少跳跳唱唱,有的跳煙盒箅,有的打響竿。晚餐以白酒(用糯米飯捂制的食品)為主食,請到的人越多越使主人高興,反之則不好,認為是人家看不起。
傍晚日落前後,由抱龍人領著全村十多歲的男娃娃,每人手持青樹枝在村子裡轉,抱龍人念著祭龍時的祈禱詞,跟著的男娃娃一邊走,一邊用石塊或紫禾把村子裡各家門堵起來,堵的越多越吉利,表示金銀財寶堆到大門檻。堵得少的反而不高興。其餘幾天舉行同樣的活動。
最後一天吃過晚飯,男孩子手中的青樹枝全部交給抱龍人拿到龍樹面前堆放著,村民也到那裡,大家一齊叩頭獻飯後,抱龍人就宣布祭龍活動全部結束。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華寧縣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彝族又稱過小年。
每逢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新裝,高舉火把,歡度節日。關於火把節的由來,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很古以前,天庭有一個巨惡凶神,他依據天皇的指令,常常到人間橫征暴斂,敲詐勒索百姓,因此,激起彝族人民的反抗,為了戰勝凶惡巨神,勇念晌胡敢的彝族人民點燃了千萬支火把,把通天的梯子燒斷了,這就斷了凶神回天的去路,他們和凶神激戰了九天九夜。終於殺死了凶神。消息傳到天上,這可惹惱了天王,立即撒下了千千萬萬個"天蟲",想把彝族人民地里的莊稼通知吃絕,讓彝族人民餓死。鋪天蓋地的"天蟲"在快要成熟的莊稼地里吃了三天三夜。眼看莊稼將毀於一旦,彝族人民為了活命,保住莊稼,他們集中在一起,決定"舉火把,燒天蟲"。於是,不分男女老幼,個個舉火把,連續三天三夜,燒死了成千上萬的"天蟲"鑽進土裡,到了第二年又鑽出來吃莊稼。因此,彝族人民又舉火把燒"天蟲"。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成為彝族人民的火把節。
彝族人民過火把節已有很長的歷史,早在清.宣統《寧州志抄本.風俗》上就有關於漢族效仿彝族過火把節的記載,"季夏月......,二十五日,剁生,飲酒。雜生肉諸菜,以蒜劑之,謂之剁生,夜燎松炬,高丈余,謂之火把,照屋與田。強力者,各持出郊外平曠相撲較勝負,是為星回節,土人謂之火把節"。今天的火把節,五月端午過後,彝族各家各戶便上山砍來小碗口大的松樹扎泡曬干,製成火把,以備火把節到來之時使用。節日一到,家家接姑娘,邀親朋,戶戶客人滿座,遠近村寨,鑼鼓喧天,一片歡騰,響竿舞。各種腔調的彝族民歌迎來了各族兄弟,為節日增添了熱鬧氣氛。
晚上是節日的高潮,當日落西山黃昏到來之際,家家在門前燃起火把,村前村後一片彤紅,"哦!哦!哦!"的歡呼聲從四面八方傳來,首先,各人手執火把在屋內來回揮舞,燎盡蛛絲,燒掉晦氣,然後,到田地角祭過田公地母,又執火把在田埂上來回周轉。這進,田間繁星點點,恰似星回大地(故火把節又名星回節)直到火把燒盡,剩餘的一小段火把柄定要收藏起來。留到秋季新谷登場,燒火煮出來的新米飯又香又甜。
入夜,場園內、公房裡,篝火通明,男女老少歡歌起舞,未婚男女趁此機會選擇配偶,高潮之後,老少盡興而歸。然而,在寂靜的山村裡,還不時聽到三弦發出優美溫柔的弦律。
3. 華寧縣的旅遊
通紅甸火龍溫泉
通紅甸火龍溫泉位於通紅甸村北里許小婆左河邊,周圍群山崢嶸,水出於石灰岩洞中,年均出流量0.2立方米/秒,水溫50℃,熱氣蒸騰,屬碳酸泉,含硼、鈉、鍶等有益人體元素,邑人因陋就簡,壘石為池,池旁另有一清涼小泉,開溝引冷水摻入池內方能沐浴,清代曾建寺於池旁供祀祠和洗浴者投宿。
春雷古洞
春雷古洞俗稱龍洞,位於寧州鎮四公里陽暮山麓龍洞河旁,系中生代石灰明稿激岩形成,因洞深迴音如春雷得名,洞深約數公里,遊人入內步行四小時尚未終極,洞內寬窄懸殊,高矮迥異,寬處10米,窄處約1米。高者30餘米,低者半米許。
象鼻山溫泉森林公園
象鼻山溫泉森林公園位於華寧縣城東南8公里,由象鼻溫泉、多鎖橋、翠屏山、象鼻嶺、度假村等組成,距昆明市132公里,距玉溪市40公里。因泉水出自象鼻嶺下而得名。
萬松山風景區
萬松山風景區以松樹成林而得名,為古寧州人八大景之一。」景區位於縣城東部,面積約1平方公里,由萬松山、慈光寺、烈士陵園、名人墓、鎖水塔、迎春橋、華竹苑等景點組成。慈光寺、鎖水塔、迎春橋皆為保存較好的明清遺物,慈光寺又是聊齋故事「狐狸冢的發源地。
西沙印月泉
西沙印月泉位於華寧縣城以西10公里的沖麥村,當地村民把它叫做雙月潭,這是因為有兩處比較集中的泉眼形成了兩個潭,一處離村子較近,泉水供村民們日常生活所用,另一處離村子稍遠,潭的面積激襪也要大些,西沙印月的美景就出自這里。西沙印月泉潭底都是白沙,白沙上面又有一層黑沙,泉水湧出把白沙翻起,白沙就把黑沙推開,形成各種形狀。西沙印月曾與象鼻溫泉、樓山聳翠等景觀一起,被秒為老寧州八敬肢景。
4. 建水臨安歷史
元置建水州,清改縣。因水得名。據《元史》:建水古稱步頭,亦雲巴甸,每秋夏溪水漲溢如海,夷謂海為惠,□為大,故名惠□。漢語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
唐元和年間設縣至今。明清時期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長官稱知府。民國元年(1912)10月,改知府為府長,臨安府所在地的建水縣被裁撤,由臨安府府長兼理建水縣行政事務。第二年國民 *** 統一撤銷府的建制,「復設縣治於建水,改名為臨安縣」。又一年,仍恢復建水縣舊名。
建水古城位於昆明之南220公里,東鄰彌勒縣、開遠市和個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靠石屏縣,北同通海縣、華寧縣毗連。建水交通方便,蒙(自)--寶(秀)鐵路接滇越鐵路,連接省會昆明及河口,通往越南的首都河內。
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唐南詔時築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阿白部。元時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
建水以古文化著稱滇南。建水從前是臨安府所在地,其古文化和古建築,不僅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建水城,還分布在轄區內各處。單在縣城西邊13公里處的團山村,就全是百年古建築,外地人到此參觀,無不瞠目驚嘆。
團山(彝語:有金有銀的地方)村,建在一個半坡上,共有百餘戶人家,全是磚木建築的深宅大院,古色古香,一戶挨一戶,櫛次連毗,像是一個博大豐富的古建築博物館。歷史的風雲變幻都隱藏在其中。到此觀光,使人引發一種懷舊的心思,給人覺得時序的遞移在這里似乎是遲緩下來了。
浙江杭州縣城的臨安府是南宋建的,雲南建水古城的臨安府明朝建的,這倆個地方都是歷史上的臨安府,只是不同的朝代建的。一般指的歲衡是前者,顯然歷史上前者更知名,無論是經濟地位還是政治地位,都比後者高。
①南宋建炎三年 (1129) 升杭州置,治所在錢塘、仁和二縣 (今浙江杭州市)。紹興八年(1138) 年正式定都於此。轄境約相當今浙江杭州、海寧、餘杭、富陽四市及臨安縣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 改置杭州路。
②明洪武十五年(1382) 改臨安路置,屬雲南布政司。治所在建水州 (即今雲南建水縣)。轄境約當今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大部,通海、華寧、峨山、新平等縣及越南部分地方。清代屬雲南省,治所在建水縣 (今雲南建水縣)。轄境約當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部,通海、華寧、峨山等縣及越南部分地方。1913年廢。
(1)南宋建炎三年(扮姿1129年)升杭州置,治錢塘縣(今杭州市)。轄境約當今浙江省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脈東南地區及杭州灣北岸的海寧等地。紹興八年(1138年)定為都。元時改為杭州路。(2)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臨安路為府,治建水州(今雲南建水縣)。屬雲南省。轄境相當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除外)及通海、華寧、新平、峨山等縣地。清因之。1913年廢。
浙江杭州縣城的臨安府是南宋建的,雲南建水古城的臨安府明朝建的,這倆個地方都是歷史上的臨安府,只是不同的朝代建的。
一般指的是前者,顯然歷史上前者更知名,無論是經濟地位還是政治地位,都比後者高。①南宋建炎三年 (1129) 升杭州置,治所在錢塘、仁和二縣 (今浙江杭州市)。
紹興八年(1138) 年正式定都於此。轄境約相當今浙江杭州、海寧、餘杭、富陽四市及臨安縣地。
元至元十五年(1278) 改置杭州路。②明洪武十五年(1382) 改臨安路置,屬雲南布政司。
治所在建水州 (即今雲南建水縣)。轄境約當今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大部,通海、華寧、峨山、新平等縣乎缺做及越南部分地方。
清代屬雲南省,治所在建水縣 (今雲南建水縣)。轄境約當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部,通海、華寧、峨山等縣及越南部分地方。
1913年廢。(1)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置,治錢塘縣(今杭州市)。
轄境約當今浙江省桐溪、富春江以北,天目山脈東南地區及杭州灣北岸的海寧等地。紹興八年(1138年)定為都。
元時改為杭州路。(2)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臨安路為府,治建水州(今雲南建水縣)。
屬雲南省。轄境相當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除外)及通海、華寧、新平、峨山等縣地。
清因之。1913年廢。
1 .雲南建水臨安府 明朝平定雲南以後,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元臨安路為臨安府,府治由通海移遷建水州(今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屬雲南布政使司。
清初,臨安府隸永昌道,後改隸分巡迤東道。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增設迤南道(駐普洱城)轄四府,改臨安府隸之。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水州為建水縣,建水仍為臨安府治。光緒十一年(1886年),添設臨安開廣兵備道駐蒙自城,領三府軍務,又改臨安府隸之。 民國元年(1912年)廢臨安府為臨安縣。
2 . 杭州-臨安府
杭州原為地方政權吳越國(907年~978年)的都城。宋建炎三年(1129)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對杭州的歷史功績,以其故里"臨安"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級別為"行在,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臨安府(杭州)。
臨安不僅將城市與優美的風景區相結合,而且還有許多園林點綴其間。杭州成為南宋都城後,由於城市規格的升級,南宋當朝更加重視城市的各方面建設。
認識了喜歡旅行的美途游記的朋友,所以就經常出去旅行,雲南是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還是有不少值得一去的地方。我已經去了好幾次了,最長的一處是和美途游記的朋友一起去的。不光去了以上說的地方,還在揚州觀光旅遊了4/5天,逛了不少地方
建水古城位於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稱步頭,亦名巴甸。漢時屬益州郡母掇縣地,西晉屬寧州興古郡,唐為南寧州都督府東爨烏蠻地。南詔政權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在此築惠歷城,屬通海都督。惠歷為古彝語,就是大海的意思。因為當時每逢夏秋之季,壩子里溪水漲溢如海,漢語譯為建水。元時設建水州,屬臨安路(路治在通海),並在建水置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統轄臨安、廣西(今瀘西縣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稱建水州,改路為府,臨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為臨安縣,次年復稱建水縣。
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城周六里三、城牆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雄偉壯觀。清順治初年,李定國攻佔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座城樓毀於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後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但已破損不堪。解放後 *** 又撥款修葺,才煥然一新。
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又建建水州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行院,境內人才輩出,明代有文進士30人,武進士23人,文舉人288人,武舉人29人。清代有文進士33人,武進士15人,文舉人412人,武舉人355人。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佔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亦不多見,加上建水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緻,故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建水城內外留下了許多充滿深厚文化意韻的建築物,古代寺廟、祠庵和樓台亭閣達50餘處。有建於元代的文廟,清代的雙龍橋,還有燃燈寺、東林寺、玉皇閣等文物古跡。這些歷盡滄桑,古跡斑駁的瑰寶、閃爍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輝。
建水古城位於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稱步頭,亦名巴甸。
漢時屬益州郡母掇縣地,西晉屬寧州興古郡,唐為南寧州都督府東爨烏蠻地。南詔政權於唐元和年間(810年前後)在此築惠歷城,屬通海都督。
惠歷為古彝語,就是大海的意思。因為當時每逢夏秋之季,壩子里溪水漲溢如海,漢語譯為建水。
元時設建水州,屬臨安路(路治在通海),並在建水置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統轄臨安、廣西(今瀘西縣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稱建水州,改路為府,臨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
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為臨安縣,次年復稱建水縣。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
城周六里三、城牆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雄偉壯觀。清順治初年,李定國攻佔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座城樓毀於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後再度毀損。
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但已破損不堪。解放後 *** 又撥款修葺,才煥然一新。
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年間又建建水州儒學。
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行院,境內人才輩出,明代有文進士30人,武進士23人,文舉人288人,武舉人29人。清代有文進士33人,武進士15人,文舉人412人,武舉人355人。
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佔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亦不多見,加上建水文廟規模宏大,建築精緻,故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建水城內外留下了許多充滿深厚文化意韻的建築物,古代寺廟、祠庵和樓台亭閣達50餘處。
有建於元代的文廟,清代的雙龍橋,還有燃燈寺、東林寺、玉皇閣等文物古跡。這些歷盡滄桑,古跡斑駁的瑰寶、閃爍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輝。
建水臨安酒店是五星級的,建水沒有其他的五星級酒店。
1、簡介
建水酒店座落於雲南省建水縣臨安鎮中心黃金地段,西接文安府廣場和文廟,南鄰人民商場和北正購物中心,北臨紅運大世界,建水酒店的優越的地利位置為賓客提供了食宿、玩樂和購物之便。晨間可在文安府廣場慢跑健身,夜幕可駐足觀賞古城朝陽樓雄偉壯麗,休閑時分割在清式一條街漫步人生,享受這清朝歷史風韻下的寧靜和現代文明碰撞交匯的繁華。
2、設施
酒店擁有客房111間,其中標准房間98間,單人房間12間,普通套房3套,豪華套房2套,能滿足200多人住宿;餐飲設有豪華包間11間,大餐廳一個,可同時容納1200多人就餐;設有大、中會議室,可容納200人以上人員參會。酒店客房內配備了空調、液晶電視、電話、寬頻網路系統等現代化設備,餐飲則以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文獻明邦等特點符合當地口味的飲食,具有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名稱文化韻味。
5. 寧州是哪個省
雲南的寧州,即今雲南省華寧縣寧州鎮。據道光《雲南志抄·地理志》載為「漢益州郡地」。
寧州鎮位於玉溪市東部,華寧橡行縣西南部,滇中湖盆區南緣,位於東經102.9´~103.9´;、北緯23.9´;~24.4´;之間。東接盤溪鎮,南連華溪鎮,西與通海縣的楊廣鎮毗鄰,西北瀕江川縣的雄關鄉、路居鎮,北壤青龍鎮,東北靠通紅甸鄉。轄區面積437.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3.8平方公里。寧州鎮境內群山環繞,峰巒重疊,溪壑交錯,屬高山丘陵、河谷盆地相間地形。西北和東北山樑隆起較高,東南低,南北走向的大卓旗山脈與十八學士山脈縱向切割,形成「兩脊夾一槽一盆地」的地貌。寧州鎮多梁虧嘩民族雜居,以漢族、彝族、苗族空耐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5%,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
6. 華寧縣第一中學的辦學理念
悠久的辦學歷史,積淀了學校深厚的教育文化傳統,形成了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校訓感召了一代代的師生。校政和諧、校紀井然,人文氣氛濃厚,學校品位不俗,圖書館有《萬有文庫》、《中國大網路全書》、《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等藏書7萬余冊;理化生實驗室等基礎設施齊全,校園網路裝備現代,有三項發明獲國家專利。近三年來,教師獲獎及發表省級以上論文共500餘篇,學生中獲國家、省、市級獎160多人次。近三年來,我校完成了四個國家級課題的研究:《心理健康與創新能力發展的關系研究》、《中小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師德師風建設樣本校研究》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研究》;一個市級課題研究:《「體驗式」教育教學研究與實驗》;編寫校本教材15本(冊):《國學選讀》、《國學選練》、《華寧民間故事集萃》、《誰筆集》、《教海拾珍》、《學海揚帆》、《個性文選》、《校史相冊》、《學生選課手冊》、《語文高答燃考分類經典試題訓練》、斗舉升《高考語文知識積累與提取策略》、《信息技術要點與強化》、各科《導學案》、《高考數學考點精煉》。
近五年來,教師發表和獲國家、省級獎的論文有40餘篇,獲各級表彰的教師有100多人次,學生中獲空老全國、省、市各種競賽獎的有200多人次,體現了較好的辦學效益。
7. 母豬龍」是什麼
母豬龍是一個村子。
母豬龍村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青龍鎮祿豐村委會。位於青龍鎮東北邊,距離青龍鎮30公里,國土面積2110.4畝,海拔1810米。
年平均氣溫14.2℃,適合種植烤煙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89畝,林地1200畝,人均耕地1.6畝,共有經濟林果地100畝。
(7)華寧縣有什麼民間故事擴展閱讀:
母豬龍村到2018年底,該村已簽定帶游豎農業承包合同3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
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有村規民約及相關的管理制度,村委會制定村組幹部考核管理制度磨和、村組財務管理辦法。政務公開以村內的牆、宣傳圖片、圖畫、村委會的蠢大文化宣傳隊為主,財務公開以口頭公開、廣播公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