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說新語中有名的8個小故事(寫出第幾則)
方正第五之五十九、管中窺豹
(原文)王子敬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子敬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
(譯)王子敬(王獻之)只有幾歲大的時候,曾經有一次觀看門生們(晉時稱僕人們為門生)玩樗蒲(chūpú一種棋類游戲),看出雙方的勝負,就說:「南風不競。」(意思是南邊的要輸)僕人們見他是個小孩,瞧不起他,說道:「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里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子敬說:「我是遠慚荀奉倩(告鄭派荀粲),近愧劉真長(劉惔)。」(荀粲、劉惔二人從不與下層人接近)就拂袖而去。
方正第五之六十、謝公聞羊綏佳
(原文)謝公聞羊綏佳,致意令來,終不肯詣。後綏為太學博士,因事見謝公,公即取以為主簿。
(譯)謝公(謝安)聽說羊綏有才華,就希望羊綏能來見個面,可羊綏始終沒有來。後來羊綏擔任太學博士,有事面見謝公,謝公就立即讓他作了主薄。
方正第五之六十一、推人正自難
(原文)王右軍與謝公詣阮公,至門,語謝:「故當共推主人。」謝曰:「推人正自難。」
(譯)王右軍(王羲之)和謝公(謝安)到阮公(阮裕)那裡,走到門口,王對謝說:「我們倆都要推崇主人。」謝說:「推崇別人的確很為難。」
方正第五之六十二、魏祚所以不長
(原文)太極殿始成,王子敬時為謝公長史,謝送版,使王題之,王有不平色,語信雲:「可擲著門外。」謝後見王,曰:「題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韋誕諸人,亦自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長。」謝以為名言。
(譯)太極殿建成時,王子敬(王獻之)正擔任謝公(謝安)的長史,謝安給他送去牌匾,讓他題字,王子敬很不情願,他對使者說:「你把它扔到門外去。」謝安後來見到王子敬,對他說:「你到殿上去寫怎麼樣?從前魏朝韋誕等人,也是這樣做的。」王回答:「這就是魏朝國運不能長久的原因。」謝安認為他說的是名言。
方正第五之六十三、自量固難
(原文)王恭欲請江廬奴為長史,晨往詣江,江猶在帳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應,直喚人取酒,自飲一碗,又不與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獨飲?」江曰:「卿亦復須邪?」更使酌與王。王飲酒畢,因得自解去。未出戶,江嘆曰:「人自量,固為難!」
(譯)王恭想請江廬奴作他的長史,早晨就到江廬奴那裡,江還在床上。王恭落座,沒敢馬上說,過了很久才提及此事。江廬奴沒有反應,只是叫人拿了酒來,自己喝了一碗,也不理王恭。王恭笑著襪賀說:「怎麼好自己單獨喝?」江廬奴說:「你也想喝嗎?」於是又倒了一碗給王恭。王恭喝完酒,就借故離開。還沒走到門口,江廬奴感嘆道:「人能做到自量,真是不容易啊。」
方正第五之六十四、卿何如卿兄
(原文)孝武問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風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譯)孝武帝(司馬曜)問王爽:「你和你哥哥王恭相比怎麼樣?」王爽回答:「才華出眾,我不及王恭,若說起忠孝,我可不輸給別人!」
方正第五之六十五、何小子之有
(原文)王爽與司馬太傅飲酒,太傅醉,呼王為「小子」,王曰:「亡祖長史,與簡文皇帝為布衣之交,亡姑、亡姊,伉儷二宮,何小子之有?」
(譯)王爽和司馬太傅(司馬道子)一塊兒喝酒,太傅喝醉了,就叫王爽「小子」,王爽說:「我的祖父(王濛)和簡文帝是布衣之交,我的姑姑、姐姐都是皇後,你怎麼叫我小子?」
方正第五之六十六、張王相交
(原文)張玄與王建武先不相識,後遇於范豫章許,范令二人共語。張因正坐斂衽,王孰視良久,不對。張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讓王曰:「張玄,吳士之秀,亦見遇於時,而使至於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張祖希若欲相識,自應見詣。」范馳報張,張便束帶造之。遂舉觴對語,賓主無愧色。
(譯)張玄(張玄之)和王建武(王忱)原來並不認識,後來二人在范豫章(范寧)家相遇,范寧讓二人一起聊天。王忱仔細地觀望了張玄之很久,也不和張說話。張玄之非常失望,就走了,范寧苦苦勸解挽留他,他就是不肯留下。范寧是王忱的舅舅,就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地學子中的佼佼者,又有名望,受人賞識,你卻讓他這叢升樣尷尬,真是不可理喻。」王忱笑著說:「張祖希(張玄之)若想認識我,就應該來看我。」范寧急忙告訴了張玄之,張立刻穿戴整齊,來拜訪王忱。見面後二人舉交談,賓主沒有絲毫難為的感覺。
雅量第六
雅量第六之一、顏色自若
(原文)豫章太守顧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屬自圍棋,外啟信至,而無兒書,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賓客既散,方嘆曰:「已無延陵之高,豈可有喪明之責!」於是豁情散哀,顏色自若。
(譯)豫章太守顧劭,是顧雍的兒子。顧劭在豫章去世的時候,顧雍正興味盎然地和部屬們一塊兒下棋,僕人稟告豫章的信使到了,顧雍沒有看到兒子的書信。雖然當時神情未變,但心裡已經明白怎麼回事了。他的指甲掐進了手掌,血流出來,染到了坐墊上。賓客們散去後,顧雍才嘆息道:「我雖然沒有延陵季札失去兒子時那麼曠達,可我也不能像子夏那樣,因為喪子而失明,那樣就會招來人們的指責呵。」於是胸懷開朗,愁容散去,神色自若。
雅量第六之二、文王尋悔
(原文)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譯)嵇康押到東市受刑時,神色不變,他要琴彈奏《廣陵散》。彈罷說道:「袁孝尼(袁准)曾經要跟我學彈此曲,我因為捨不得就沒有教給他,《廣陵散》從今以後就絕傳了!」當時有三千多太學生上書朝廷,請求拜嵇康為師,沒有獲准。嵇康死後不久,晉文王(司馬昭)也後悔了。
雅量第六之三、倚柱作書
(原文)夏侯太初嘗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賓客左右,皆跌盪不得住。
(譯)夏侯太初(夏侯玄)曾倚著柱子寫信,當時正下大雨,雷電擊裂他倚的柱子,衣服著了火,夏侯太初依然神色鎮定,書寫如故。左右的客人,此時都東倒西歪,站立不穩。
雅量第六之四、此必苦李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王戎七歲的時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塊兒玩。發現路旁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小孩們都爭先恐後,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裡沒去。有人問他,他答道:「樹在路邊,結了那麼多果子卻沒人摘,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嘗,果然如此。
雅量第六之五、了無恐色
(原文)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
(譯)在宣武場,魏明帝讓人和拔掉牙的老虎搏鬥,百姓可以隨便圍觀。王戎才七歲,也來觀看,期間老虎攀著欄桿吼叫,聲音驚天動地,圍觀的人都驚恐地趴到地上,只有王戎站立不動,毫無懼色。
雅量第六之六、厚報其書
(原文)王戎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戎雖不受,厚報其書。
(譯)王戎擔任侍中的時候,南郡太守劉肇給他送來十丈筒中箋布,王戎雖然沒要,但卻很誠摯地給他回了一封信。
雅量第六之七、裴叔則被收
(原文)裴叔則被收,神氣無變,舉止自若。求紙筆作書,書成,救者多,乃得免。後位儀同三司。
(譯)裴叔則(裴楷)被抓後,神色不變,舉止鎮定。要來紙筆寫信,信寫完後,因為救助他的人很多,就得以赦免。後來官至儀同三司。
雅量第六之八、乃出牛背上
王夷甫嘗屬族人事,經時未行。遇於一處飲燕,因語之曰:「近屬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舉樏擲其面。夷甫都無言,盥洗畢,牽王丞相臂,與共載去。在車中照鏡,語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
(譯)王夷甫(王衍)曾托一個族人辦事,過了一段時間還沒辦。一次兩人在宴會上相遇,王夷甫借機對他說:「最近我讓你辦的事,怎麼還沒辦?」族人聽罷大怒,隨即舉起食盒朝他臉上扔去。王夷甫一句話也沒說,洗了洗後,就拉著王丞相一起乘車走了。在車里,王夷甫照著鏡子對王丞相說:「你看我的眼光,竟看到了牛背上。」
雅量第六之九、直是暗當故耳
(原文)裴遐在周馥所,馥設主人。遐與人圍棋,馥司馬行酒。遐正戲,不時為飲,司馬恚,因曳遐墜地。遐還坐,舉止如常,顏色不變,復戲如故。王夷甫問遐:「當時何得顏色不異?」答曰:「直是暗當故耳。」
(譯)裴遐到周馥那裡,周馥作東道請客。裴遐和人下圍棋,周馥的司馬過來給他敬酒,裴遐只顧下棋,沒有及時喝酒,司馬生氣了,撕扯裴遐,裴遐從座位上摔到地上。裴遐站起來後又回到座位上,舉止和平時一樣,臉色也沒變,還像剛才那樣,繼續接著下棋。過後王夷甫問裴遐:「當時你怎麼能不生氣呢?」裴遐回答:「只得默默承受啦。」
雅量第六之十、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原文)劉慶孫在太傅府,於時人士多為所構,唯庾子嵩縱心事外,無跡可間。後以其性儉家富,說太傅令換千萬,冀其有吝,於此可乘。太傅於眾坐中問庾,庾時頹然已醉,幘墮幾上,以頭就穿取。徐答雲:「下官家故可有兩娑千萬,隨公所取。」於是乃服。後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謂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
(譯)劉慶孫(劉輿)在太傅府任長史,當時很多有名望的人被他陷害,只有庾子嵩超然物外,沒有什麼事情讓劉慶孫離間。後來劉慶孫就因為庾生性節儉,家中富有,勸說太傅(司馬越)向庾借錢千萬,企望庾子嵩會吝惜不借,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太傅在聚會的時候向庾子嵩提到這件事情,庾此時已喝得酩酊大醉,頭巾落到幾案上,他把頭伸向頭巾,緩緩答道:「下官家確實有兩三千萬,您隨便拿去用吧。」劉慶孫這才老實了。後來有人把這件事告訴庾子嵩,庾說:「這可以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貳』 《世說新語》中有什麼小故事有那些
這類故事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很多條,舉出以下幾則為例:
言語第二之四十三、家果家禽
(原文)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中的小孩九歲了。孔君平(孔坦)去看望小孩的父親,父親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來。小孩擺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小孩說:「這是你的家果吧。」小孩應聲回答:「我沒聽說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言語第二之五十一、忘情不泣
(原文)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舉判皆少而聰惠,和並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懨。於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故不泣,不忘情故泣。」
(譯)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孫子和外孫,小時侯都很聰明。顧和很看重他們,但認為顧敷更聰明一些。顧和的偏愛讓張玄之很不滿意。當時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一次顧和與他倆一起去寺里,看到了佛涅槃的塑像,弟子們有哭的,有不哭的。顧和拿這件事問兩個孫子。張玄之說:「受到佛的愛護所以哭,沒有受到佛的愛護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或許是忘情的不哭,不能忘情的就哭了。」
方正第五之一、元方答客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租答慎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剛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等你不來,他已經走了。」朋友大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現在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你和我父親約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卻沒來,這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拉元方想表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不再理他。
雅量第六之四、此必苦李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王戎七歲的時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塊兒玩。發現路旁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小孩們都爭先恐後,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裡沒去。有人問他,他答道:「樹在路邊,結了那麼多果子卻沒人摘,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嘗弊敬,果然如此。
『叄』 世說新語中有哪些故事
1、【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扒畝寬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面如傅粉】語出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春亮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後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
3、【才疏志大】,《識鑒》: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後以才疏志大謂志向大而才能小。
4、耐碰《世說新語》這部書記載了漢魏至東晉的逸聞軼事,記錄了魏晉名士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如任誕、簡傲等。縱觀全書,可以了解到魏晉時期幾代人士的人物形象,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在中國文學史尚具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稱之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
『肆』 世說新語中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如《小時了了》《陳太丘與友期》此棚薯《人琴俱亡》《周處》《楊氏和核之子》等,下面摘一些。我有一個參考資料傳給你,是世說新語的原文和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言語)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言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森者游雲,矯若驚龍。」(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傷逝)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衣,諸君何為入我中?」(任誕)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譎)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假譎)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儉嗇)
王戎女適裴,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儉嗇)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汰侈)
『伍』 世說新語中有名的8個小故事是什麼
1、原文:孝武問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風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
譯文:孝武帝問王爽:「你和你哥哥比起來怎麼樣?」王爽回答說:「輪才華,我比不上哥哥王恭,至於忠孝,我又怎麼可以輸給他呢!」
『陸』 世說新語里有多少著名的故事
世說共一千多條,著名的成為成語的就很多。十個很難涵蓋,不過你只要十個。我就給列十個我認為很好的故事。
排調第二十五之一、諸葛瑾為豫州
(原文)諸葛瑾為豫州,遣別駕到台,語雲:「小兒知談,卿可與語。」連往詣恪,恪不與相見。後於張輔吳坐中相遇,別駕喚恪:「咄咄郎君!」恪因嘲之曰:「豫州亂矣,何咄咄之有?」答曰:「君明臣賢,未聞其亂。」恪曰:「昔唐堯在上,四凶在下。」答曰:「非唯四凶,亦有丹朱。」於是一坐大笑。
(譯)諸葛瑾擔任豫州牧時,派遣一名別駕到朝廷去,他對別駕說:「我兒子善談,你見了他可以和他聊聊。」到京都後,別駕幾次去找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諸葛恪都不見他。後來他們在張輔吳(張昭)家相遇了,別駕對諸葛恪喊道:「好厲害的郎君啊!」諸葛恪趁機嘲笑他說:「豫州都亂了,哪裡還厲害?」別駕答道:「君明臣賢,我沒聽說那裡亂了。」諸葛恪說:「從前賢明的唐堯在位時,他下面不是也有四個凶人嗎?」別駕說道:「不只有四個凶人,他還有一個不肖的兒子丹朱呢。」於是四座的人都大笑起來。
排調第二十五之二、晉文帝與二陳共車
(原文)晉文帝與二陳共車,過喚鍾會同載,即駛車委去。比出,已遠。既至,因嘲之曰:「與人期行,何以遲遲?望卿遙遙不至。」會答曰:「矯然懿實,何必同群。」帝復問會:「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堯、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時之懿士。」
(譯)晉文帝(司馬昭)和陳騫、陳泰同乘一輛車子,路過鍾會門前時,他們呼喚鍾會上來,喊罷就丟下他駕車跑了。等鍾會出來時,他們已經走遠了。鍾會趕到後,他們嘲笑鍾會說:「和人約好了出行,為什麼那麼慢呢?看見你在遠處也不追上來?」(鍾會的父親鍾繇,「繇」與「遙」同音)鍾會答道:「我矯然出眾,懿美豐盈,何必要和你們同群。」(陳騫的父親陳矯,司馬昭的父親司馬懿,陳泰的父親陳群)晉文帝有問道:「皋繇是什麼樣的人?」鍾會答道:「他前不如堯、舜,下不及周、孔,不過也是當時的懿德之士。」
排調第二十五之三、鍾毓為黃門郎
(原文)鍾毓為黃門郎,有機警。在景王坐燕飲,時陳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對曰:「古之懿士。」顧謂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黨。」
(譯)鍾毓作黃門郎,為人非常機智,一次在景王(司馬師)那裡喝酒,當時陳群的兒子玄伯(陳泰)、武周的兒子元夏(武陔)都在座,他們一起嘲弄鍾毓。景王說:「皋繇是什麼樣的人?」鍾毓回答道:「是古代的懿德之士。」鍾毓又回頭對玄伯和元夏說:「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黨。」
排調第二十五之四、俗物來敗人意
(原文)嵇、阮、山、劉在竹林酣飲,王戎後往。步兵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王笑曰:「卿輩意,亦復可敗邪?」
(譯)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在竹林下暢飲,王戎後來到了。阮籍說:「俗人又來敗壞我們的興致了!」王戎笑著說:「你們這些人的興致,也是別人能敗壞的嗎?」
排調第二十五之五、爾汝歌
(原文)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譯)晉武帝(司馬炎)問孫皓:「聽說你們南方人喜歡作爾汝歌,你能作嗎?」孫皓正在喝酒,於是就舉起酒杯向晉武帝勸道:「從前我是你的鄰居,現在我是你的臣民。敬你一杯酒,祝你萬壽無疆!」武帝聽罷很後悔。
排調第二十五之六、枕流漱石
(原文)孫子荊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譯)孫子荊(孫楚)年輕時想隱居,他本來要對王武子(王濟)說「要枕石漱流」,卻誤說成「漱石枕流」。王武子說:「流水可以枕,石頭能漱口嗎?」孫子荊說:「枕流,是為了洗耳朵;漱石,是為了磨礪牙齒。」
夙慧第十二之三、長安遠近
(原文)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譯)晉明帝(司馬紹)才幾歲的時候,坐在晉元帝(司馬睿)的膝上。有人從長安來,晉元帝問洛陽的消息,不禁潸然淚下。晉明帝問父親為什麼哭泣,晉元帝把王室被迫東渡的事情告訴了他,晉元帝問晉明帝:「你覺得長安遠還是太陽遠?」晉明帝回答:「太陽遠。沒有聽說人從太陽那裡來,這是顯然可以知道。」晉元帝對他的回答很驚詫。第二天,晉元帝召集群臣們宴會,晉把明帝的回答告訴了大家,並再次詢問。這次晉明帝答道:「太陽近。」晉元帝臉色大變,說道:「你怎麼和昨天的答復不同了呢?」晉明帝答道:「我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陽,不能看到長安。」
夙慧第十二之四、衰宗之寶
(原文)司空顧和與時賢共清言。張玄之、顧敷是中外孫,年並七歲,在床邊戲。於時聞語,神情如不相屬。暝於燈下,二小兒共敘客主之言,都無遺失。顧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復生此寶。」
(譯)司空顧和和當時的名流們一起清談。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孫子和外孫,年齡都是七歲,在坐榻邊嬉戲。當時聽大人們談話,他們的神情好象並不在意。晚上在燈下,兩個小傢伙一起敘述主客雙方的對話,竟沒有一點遺漏。顧和高興得離開座位,拎著兩個人的耳朵說:「沒料到我們這個敗落的家族又生了你們兩個寶貝!」
夙慧第十二之五、不須復褌
(原文)韓康伯年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兒曰:「已足,不須復褌也。」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譯)韓康伯(韓伯)很小的時候,家裡非常窮,到了最冷的季節,他還只穿了件短襖。母親殷夫人給他做衣服,讓康伯提著熨斗,她對康伯說:「你先穿著短襖,以後再給你做夾褲。」兒子說:「這就夠了,不要夾褲了。」母親問他原因,他回答說:「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熱,我現在穿上短襖,下身也覺得熱了,所以不要夾褲了。」母親非常詫異康伯的回答,斷定他將來一定會成為治國之才。
夙慧第十二之六、不減先帝
(原文)晉孝武年十二,時冬天,晝日不著復衣,但著單練衫五六層;夜則累茵褥。謝公諫曰:「聖體宜令有常。陛下晝過冷,夜過熱,恐非攝養之術。」帝曰:「晝動夜靜。」謝公出,嘆曰:「上理不減先帝。」
(譯)晉孝武帝(司馬曜)十二歲的時候,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夾衣,只穿著五六層的絹衣,晚上卻蓋著兩床被子。謝公(謝安)勸告他說:「聖上應該讓自己的身體保持規律。現在白天過冷,晚上過熱,恐怕不是養生的辦法。」孝武帝說:「白天動,晚上靜。」謝公出來後贊嘆道:「聖上的義理不比先帝差啊。」
夙慧第十二之七、愛過所生
(原文)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歲,服始除,桓車騎與送故文武別,因指語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應聲慟哭,酸感旁人。車騎每自目己坐曰:「靈寶成人,當以此坐還之。」鞠愛過於所生。
(譯)桓宣武(桓溫)死時,桓南郡(桓玄)才五歲,剛脫了喪服,桓車騎(桓沖)和桓溫屬下的文武官員道別,他指著這些人對桓玄說:「這些都是你家從前的官吏。」桓玄聽罷大哭,周圍的人都感到悲傷。桓沖常常看著自己的座位說:「靈寶(桓玄)成人後,我一定把這個位置還給他。」桓沖很疼愛桓玄,勝過自己的親生孩子。
豪爽第十三
豪爽第十三之一、王敦擊鼓
(原文)王大將軍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與之。於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捷,神氣豪上,旁若無人,舉坐嘆其雄爽。
(譯)王大將軍(王敦)年輕時,久有鄉巴佬的名聲,說話的口音也很重。晉武帝招呼名流們一起談論歌舞方面的事,大家都能說出點體會來,只有王敦隻字都說不出來,臉色顯得非常難看。這時王敦聲稱自己會打鼓,武帝就下令把鼓拿來。王敦從座位上揮袖而起,揚起鼓槌,奮力擂擊,節奏和諧快捷,神情豪邁奔放,旁若無人,四座無不贊嘆他的威武豪爽。
豪爽第十三之二、驅散婢妾
(原文)王處仲,世許高尚之目。嘗荒恣於色,體為之弊,左右諫之,處仲曰:「吾乃不覺爾,如此者甚易耳。」乃開後閣,驅諸婢妾數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時人嘆焉。
(譯)王處仲(王敦),世人給予他高尚的評價。他曾經放縱聲色,身體為此衰敗,左右的人規勸他,處仲說:「我竟沒有覺察到,不過這也好辦。」就打開後樓內室,把幾十名侍妾趕了出來,不管去哪裡都可以。世人對他的做法大加贊賞。
豪爽第十三之三、王敦自目
(原文)王大將軍自目高朗疏率,學通《左氏》。
(譯)王大將軍(王敦)認為自己高尚爽朗,疏放率真,在學問上通曉《左傳》。
豪爽第十三之四、唾壺口缺
(原文)王處仲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譯)王處仲(王敦)每次酒後,就朗誦「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邊誦讀一邊用如意擊打痰盂,痰盂口都讓他敲破了。
豪爽第十三之五、太子西池
(原文)晉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許。帝時為太子,好養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曉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
(譯)晉明帝(司馬紹)要建山水樓台,元帝(司馬睿)不答應。明帝當時是太子,喜歡蓄養武士,他就讓武士們晚上修建,到了早晨就建好了。就是現在的太子西池。
豪爽第十三之六、何敢不遜
(原文)王大將軍始欲下都,處分樹置。先遣參軍告朝廷,諷旨時賢。祖車騎尚未鎮壽春,瞋目厲聲語使人曰:「卿語阿黑,何敢不遜!催攝面去,須臾不爾,我將三千兵槊腳令上。」王聞之而止。
(譯)王大將軍(王敦)要到東下京都,執掌朝政。他先派參軍通告朝廷,向當時的名流暗示了自己的企圖。祖車騎(祖逖)那時還沒有鎮守壽春,聽到這個消息大怒,他對王敦的使者厲聲說道:「你告訴阿黑(王敦),竟敢如此無禮!叫他馬上收斂手腳撤退,稍有耽擱,我立即率領三千甲兵出擊,把他驅逐回去。」王敦聽到後即刻停止了行動。
豪爽第十三之七、三起三疊
(原文)庾稚恭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時,權重未在己。及季堅作相,忌兵畏禍,與稚恭歷同異者久之,乃果行。傾荊、漢之力,窮舟車之勢。師次於襄陽,大會參佐,陳其旌甲,親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疊。徒眾矚目,其氣十倍。
(譯)庾稚恭(庾翼)常有收復中原的志向,文康(庾亮)當政時,大權不在自己手裡。等季堅(庾冰)作了丞相,他懼怕戰爭,不敢發兵,和稚恭的主張沖突了,很久才同意他的行動。庾翼傾盡荊州、漢水一帶的所有兵力,出動全部船隻戰車。大軍駐扎在襄陽,庾翼召集部屬大會,擺開陣勢,他親手拉開弓箭對將士們說:「我們這次行動,就象這發出的弓箭!」說罷三發三中。將士們全神貫注,士氣大增。
豪爽第十三之八、恨卿輩不見王大將軍
(原文)桓宣武平蜀,集參僚置酒於李勢殿,巴、蜀搢紳莫不來萃。桓既有雄情爽氣,加爾日音調英發,敘古今成敗由人,存亡系才,一坐嘆賞。既散,諸人追味余言,於時尋陽周馥曰:「恨卿不見王大將軍!」
(譯)桓宣武(桓溫)平定蜀地後,召集部屬在李勢的宮殿里大擺宴席,巴、蜀兩郡的士大夫們也都到了。桓溫一向英雄豪邁,加上那天興奮,慷慨激昂,敘述古今成敗,事在人為的關系,四座為之贊賞。宴會散後,眾人還在回味他的話語,這時尋陽人周馥說:「遺憾的是你們這些人沒有見過王大將軍(王敦)!」
『柒』 世說新語的故事有哪些
《世說新語》的故事有:
1、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一覽無余:「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申昜,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
3、二童一馬:「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4、七步成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5、才高七步:同「七步成詩」。
6、才疏志大:「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後以「才疏志大」謂志向大而才能小。
7、千里蒓羹:「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曰:『有千里蒓羹,但未下鹽豉耳!』」
8、千岩萬壑:「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捌』 世說新語十大經典故事原文
世說新語十大經典故事原文是汗不敢出、雪夜訪戴、王戎賣李、夫子家禽、鱸蒓之思、嵇康打鐵、敏智元芳、高潔山濤、藍田食蛋、望梅止渴。
1、汗不敢出
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玖』 推薦幾則《世說新語》的故事
1、陳仲舉禮賢
陳仲舉(陳蕃)的言行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楷模,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裡,要去探望他。
主薄說:" 大傢伙兒的意思,是請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陳仲舉說:" 從前,周武王乘車經過賢人商容家門口,俯首而立。敬賢禮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訪一下賢人,有什麼不應該呢?"
2、割席
管寧華歆是好朋友,兩個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見地上有塊金子,管寧就象沒看見一樣,而華歆急忙把金子揀起來,地也不鋤回家了。
後來又一起讀書,外面有大官車馬喧嘩而過,管寧象沒聽見一樣,照樣讀書,而華歆卻丟下書,去看熱鬧了。管寧於是把兩人共坐的席子一割為二,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3、雪夜訪戴
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僕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於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
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9)世說新語里有哪些著名的短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劉裕對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剛登基便先後殺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擁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為擔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弒的悲劇,嚴格控制並殺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員,這其中就包括名將檀道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義慶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以免遭禍。本傳言「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這實際上是劉義慶借故離開京城,遠離是非之地。盡管文帝下詔勸解寬慰但架不住劉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劉義慶終於得以外鎮為荊州刺史。
外鎮後的劉義慶仍然如同驚弓之鳥,心有餘悸。他處在宋文帝劉義隆對於宗室諸王懷疑猜忌的統治之下為了全身遠禍,於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世說新語》這樣一部清談之書。
劉義慶《世說》的編纂時間大約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劉義慶任江州刺史期間,這兩年間有兩件事情值得注意。
一是元嘉十六年劉義慶在擔任江州刺史時招攬了許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為衛軍咨議參軍;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並為辭章之美,引為佐史國臣」,按照《世說》一書成於劉義慶及其門客眾手的說法,這是《世說》編纂的恰當時機。
二是元嘉十七年劉義慶調任南兗州刺史,前來接任他江州刺史職位的正是遭到貶斥,被解除司徒錄尚書事要職的劉義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見面後的悲慟情緒受到文帝劉義隆的責怪。
這些都與劉義慶對處境危難並因此尋求在魏晉文人的精神氣質中得到化解和超脫,因而與編纂《世說》一書緊密相關。
『拾』 世說新語的故事
《世說新語》的故事:《陳仲舉禮賢》、《雪夜訪戴》、《管寧割席》、《楊氏之子》、《周處》、《陳太丘與友期》、《枕流漱石》、《鑽核》、《小時了了》等。
1、《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玩耍、學習。有一天,他們兩個人一起在園中鋤菜,同時看見地上有塊金子,管寧就象沒看見一樣,而華歆急忙把金子揀起來,地也不鋤回家了。後來二人一起讀書的時候,外面有大官車馬喧嘩而過,管寧就像沒聽見一樣,照樣讀書,而華歆卻丟下書,去看熱鬧了。管寧於是把兩人共坐的席子一割為二,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2、《管中窺豹》
王子敬(即王獻之)很小的時候,曾經看一些門生在玩樗蒲這種游戲 ,看出勝負後,便說:「南風不競(南邊的要輸)。」門生們聽完,輕視他是小孩子,就說:「你這個小孩子只是管中窺豹罷了,至凱巧宴多隻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個斑紋。」王獻之聽完,瞪大眼睛說:「比遠的,我愧對荀奉倩;比近的,我愧對劉真長(劉惔)。」說完拂袖而去。
3、《雪夜訪戴》
王子猷居住在山陰,有一天夜裡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寬租打開窗戶,命僕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於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什麼不進去,王子猷說:「我本來盯銀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