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禪理故事
禪理故事(5篇)
唐朝時有一位崇信法師,他的師父是道悟禪師。
他在禪師身邊待了很長時間,天天侍候師父。
他覺得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師父並沒有給他指示禪機心要。
有一天,崇信忍不住向師父說道:「我來到這里之後,你還沒有指示我禪修心要。」
師父卻說:「從你來了,我無時無刻不在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問:「你是怎麼指示的?」
師父說:「你端茶來,我就喝;你端飯來,我就吃;你向我磕頭,我就低頭領受。哪一樣不是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聽了師父的開導,低下頭,很長時間都不說話。
師父說:「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你如果當下悟到了就悟了,如果思量就會有偏差)」
崇信在一瞬間,不再思量揣度,一下子悟道了。
接著,他又進一步請教師父:「如何保持悟性呢?」
師父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逍遙自在地過日子,隨緣隨分,就用普普通通的凡心,並沒有其他的高妙之處)」
禪一樣講究成佛,因為佛是一種真諦,是大徹大悟後的心境。很多和尚為了這可能會花上數十年,甚至一生的功夫。他們並不知道成佛只是一種心境,不可妄求,否則只會越修離佛越遠。
青年時候的馬祖就是如則團州此,幸好,他還有一個得道的師父懷讓。
那時,馬祖整天獃獃地坐在那裡參禪。佛堂前的花兒開了,他看不到,天上的朗朗晴空,他沒注意到;甚至連木魚聲,他都聽得快沒有感覺了。他只是枯枯地坐在那裡。
這些都被師父懷讓看在眼裡,過了很久,懷讓准備開導他了。
懷讓問馬祖:「你整天在這里坐禪,到底想要得到什麼呢?」
馬祖答道:「我想成佛呀。」回答乾脆利落,不帶任何遲疑。
懷讓不聲不響,從牆邊拿起一塊磚頭,在馬祖附近的石頭上就磨了起來。
起初,馬祖沒有注意到。當他注意到了時,完全被老師的行為吸引了。
馬祖不解地問:「師父,您磨磚頭作什麼呀?」
懷讓若無其事地說:「我磨磚頭作鏡子啊。」
「磨磚也能作鏡子?怎麼可能呢?」
懷讓卻並不驚奇,仍然語調平緩。他說:「磨磚頭不能作鏡子,那麼坐禪又怎麼能成佛呢?」
馬祖就問道;「怎麼樣才能成佛呢?」
「這道理就好比人們駕牛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還是打牛?」看到馬祖無法回答。
懷讓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要成佛?如果學坐禪,彈並不在於坐卧。如果要成佛,佛無定形。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也不應該有取合。你執著於坐禪,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禪悟:
禪要不執著、禪無定法。無論是參禪,還是追求佛家真如都不能死死地抓住具體的外物和形式因素,那樣只能是背道而行。成佛也是禪師的一大追求,只是禪家的佛已經沒有孫蔽神聖的彼岸光芒,他是任何人都可以接觸的,他就在你開悟的瞬間。
一天晚上,七里禪師正誦經時,一個強盜破門而入,手持尖刀威脅七里說:「快拿錢出來,否則就要你的命!」
七里望著眼前年輕的強盜,平靜地說:「或圓請不要打擾我誦經。錢在對面桌子的抽屜里,你自己去拿。」說完繼續誦經。
待他把經誦完後,又叮囑說:「年輕人,不要把錢拿光了,明天我還要交一些稅款。」
這個強盜依言在抽屜里留下了一點錢,拿起大部分錢正准備離開,七里和尚交待說:「年輕人,收人家的禮物應該說聲謝謝。」
那個強盜向他致謝後走了。
數天後強盜被捕,招認了自己的罪行,並交待自己所搶劫過的人家,其中包括七里在內。
當七里被叫來時,他說:「這個年輕人不是強盜,至少據我所知,確是如此。錢是我給他的,他已謝過我了。」
這個強盜最終被判刑,在獄中他深刻反省自己的罪過。
刑滿釋放後,他立即前來叩見七里禪師,請求收他為徒
古剎里新來了一個小和尚,他積極主動地去見方丈,殷勤誠懇地說:「我新來乍到,先幹些什麼呢?請方丈支使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對小和尚說:「你先認識和熟悉一下寺里的眾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方丈,殷勤誠懇地說:「寺里的眾僧我都認識了,下邊該去幹些什麼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說:「肯定還有遺漏,接著去了解、去認識吧。」
三天過後,小和尚再次來見方丈,滿有把握地說:「寺里的所有僧侶我都認識了。」
方丈微微一笑,因勢利導地說:「還有一人,你沒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特別重要。」
小和尚滿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地尋問著、一間屋一間屋地尋找著。
在陽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尋思著。
不知過了多少天,一頭霧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裡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頓悟了,趕忙跑去見老方丈……
禪悟心得:
世界上有一個人,離你最近也最遠;世界上有一個人,與你最親也最疏;世界上有一個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記……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人這一生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所以古希臘的作者在太陽神阿波羅的神廟門上留下了這樣的警訓:「人啊,認識你自己!」
看不清自己,不認識自己,結果往往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活著,不明白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如果活了一輩子,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應該去幹些什麼都沒搞清楚,又何談活得幸福、做出成就呢?
人生第一要事:認識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義
很多人活得夠用心、夠努力、夠忙碌、夠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樂、不幸福、不成功,因為他們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不知道什麼該堅持什麼該放棄。
人們總是喜歡去關注別人,卻忘了花點兒時間去審視自己,於是便有了諸多煩惱。其實人這一生應付自己就夠頭疼的了,何苦再把別人的煩惱加諸於自己身上呢?
要開心每一天,我們就需要更多的「覺悟」。如何去做呢?借一雙佛眼,看清自己,認識自己。
活著,只要能對自己有一種清醒的認識,就能活得明白,活得真實,活得從容,活得快樂。
自立法師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日本,有一位名叫良寬的禪師,在山上用茅草搭建了一座茅蓬,一個人居住在那兒修苦行。
在一個中秋佳節的夜晚,雲高月朗,月兒似潔白的玉盤懸掛在天空。良寬禪師被溫柔的月光吸引了,於是獨自漫步到山中賞月。就在這時,有一個小偷溜進了他的茅蓬。這小偷對他已經窺視很久了,只是沒有下手的機會。這天他發現禪師離開了,認為是個好機會,便立即闖入茅蓬行竊。誰知進屋一看,裡面空空的.,什麼值錢的東西也沒有。因為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怎麼會有讓小偷看得上眼的東西呢?小偷自認倒霉,於是空著手跑了出來。
小偷正要下山,恰巧良寬禪師回來了,小偷與寬禪師碰了面。良寬禪師早已知道他的來意,什麼也沒說,只是對他笑笑。這時已經夜深,一陣山風吹來,使人感到有幾分寒意,良寬禪師見他衣衫單薄,唯恐著涼,於是將自己身上的袈裟御了下來,披到他的身上,並很溫和地對他說:「朋友啊!辛苦你了,今天你特地光臨我的地方,我沒有什麼東西給你,就把這件袈裟送給你吧!」 小偷接過袈裟,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只想趕緊離開這個地方。良寬禪師望著他的背影,仰頭看著天上的月亮,自言自語地說道:「啊!如果我能夠把這光明美麗的月亮也送給他,那該多好啊!」 小偷聽到了這句話,心中為之一震,也就是因為這一句話,開啟了他的智慧。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寬禪師的開示。
第二天早上,良寬禪師走出茅蓬門外,看見他的袈裟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那兒。這個小偷從此革面洗心,不再干偷盜的事了。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本具了無限光明,只是被過多的私慾所障蔽,人性變得渾濁起來,因此也就有了對物質的佔有與掠奪,有了爭斗和盜竊。良寬禪師用寬容的態度和施捨的行為教化小偷,用智慧的語言感化小偷,取得了明顯效果。
B. 蘇軾和佛印禪師的故事有哪些
1.吟詩賞月——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蘇東坡在杭州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昌江,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 「好吧!」
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道:「蓮萍撥開,游魚出來,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船板撥開,佛印出來,憋煞人轎伏裂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蘇東坡拉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2.求人不如求己——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同游靈隱寺,來到觀音菩薩的像前,佛印禪師合掌禮拜。
忽然,蘇東坡問了一個問題,「人人皆念觀世音菩薩,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觀世音菩薩念誰?」
佛印禪師:「念觀世音菩薩。」
蘇東坡:「為何亦念觀世音菩薩?」
佛印禪師:「他比我們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3.八風吹不動——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有一次,蘇東坡學禪有所領悟,覺得心智洞明,了無雜念,不覺喜從中來。遂按捺不住激情,鋪箋揮筆,寫了一首詩:
「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詩是在贊佛,同時卻又暗含著作者自己有其超然的境界,已達到了心能轉物而不為物轉的地步,佛性堅定如盤石,連八風(得、失、謗、揚、贊、嘲、憂、喜)也吹不動了。蘇東坡寫好了這首詩,自己反覆吟哦,覺得非常滿意!這時,他想起了好朋友佛印禪師來,他想禪師如果看到這首詩,一定會大大的贊賞一番,甚至會拍案叫絕。於是,他立刻把那首詩抄在詩箋上,用信封封好,就差人過江去金山寺,將這首詩面交佛印禪師。
然而,事情卻出乎蘇東坡的預料。佛印禪師讀完蘇東坡的詩後,在那首詩的下端,批上「放屁」兩個大字,交給傭人帶回。東坡看後,禁不住連喊「豈有此理?」遂乘船渡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論。
當東坡來到佛印禪師的門口,正要舉手敲門進去時,忽然發現門扉上貼著一張字條,端正地寫著:「八風吹不動, 一屁過江來。」
蘇東坡看到這兩句,當下醒悟,非常慚愧。
4.東坡輸玉帶——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有一天,蘇東坡穿著整齊的官服,過江來拜訪佛印禪師。他到金山寺時,恰巧佛印禪師正要上殿講經,聽眾擠滿了整個大講堂;佛印禪師跟蘇東坡是開慣玩笑的,這時,他環視講堂,對蘇東坡說:「蘇學士!你來得真不巧,這里沒有你的坐位了。」蘇東坡聽了,也就幽默地答道:「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暫時借你的四大(指身體)來當坐位呢?」
東坡與佛印是常常開玩笑的,佛印禪師又是極有涵養的,於是毫不介意地說:「也好,但是我有個問題問你,你如果回答得出,我就把身體給你當坐位;假如你回答不出,那你身上掛的那條玉帶,就要解下留在這里做閉閉紀念。」
「這個打賭很有意思,好!你盡管問吧!」蘇東坡滿懷高興,他對這場打賭,好像是穩操勝券,蠻有把握似的。
佛印禪師不慌不忙地問道:「學士說要借我四大來當坐位,學士是懂得佛法的,佛經上不是說:『四大皆空,五蘊無我』嗎,請問居士到底要向哪兒去坐呢?」
才華橫溢的蘇東坡,給佛印禪師這么一問,竟然啞口無言,只好認輸,解下身上的玉廳族帶,雙手捧送給佛印禪師。
5.打餅祭佛——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
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已猜著了幾分,於是故意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餅吃,豈敢空來打擾?」
6.一喝有多重——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蘇東坡經常與照覺禪師論禪,當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話題時,忽有省悟,做了「未參禪前」、「參禪時」、「參禪悟道後」三偈,以表心得。
未參禪前的境界是: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到了參禪時,其心得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及至參禪悟道後,其心境是: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自覺禪悟後,對佛法更是自視很高。曾聽到寒山寺佛印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非常不服。因此,他微服求見,相探究佛印禪師的禪功。剛見面,蘇東坡就說道:「聞禪師禪悟功高,請問禪悟是什麼?」
佛印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蘇東坡答道:「姓秤,乃秤天下長者有多重的秤!」 佛印禪師大喝一聲,說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蘇東坡無以對答,禮拜而去。
7.佛與牛糞——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有一次,東坡到金山寺與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
佛印看了一下東坡,點頭贊道:「好庄嚴,像一尊佛。」
東坡非常高興,佛印隨口也問東坡:「學士,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揶揄說:「像一堆糞!」。佛印聽了,並不動氣,只是置之一笑。
東坡高興的回家,告訴蘇小妹說:「我今天贏了佛印禪師!」蘇小妹頗不以為然的說:「哥哥,其實今天輸的是你。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糞,所以才視禪師為糞。」 蘇東坡啞然,方知自己禪功不及佛印禪師。
禪,不是知識,是悟性;禪,不是巧辯,是靈慧。不要以為禪師們的機鋒銳利,有時沈默不語,不通過語言文字,同樣的有震耳欲聾的法。
8.東坡吃草——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一天,蘇東坡先生去找好友佛印和尚下棋,剛走進寺廟,東坡先生就高喊一聲:"禿驢何在?"只聽見佛印和尚應聲回答:"東坡吃草."旁邊的人都一愣,他們兩個人卻哈哈大笑起來。
9.大千世界一禪床——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蘇東坡要去拜見佛印禪師,他事先給禪師寫信,要求禪師像趙州禪師迎接趙王一樣,不必出來迎接。
蘇東坡自以為了解禪的真義,佛印禪師應該以最上乘之禮——不接而接來接他。可是等他到了後,卻看到佛印禪師跑出寺門迎接他,於是以為抓住了取笑禪師的機會,說道:「看來你修行沒有趙州禪師灑脫,我叫你不要來接我,你卻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的路來接我。」
蘇東坡認為這次機鋒相對禪師必居下風,而禪師卻答以一偈道:「趙州當日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似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 意思是說:趙州不起床接見趙王,那是因為趙州不謙虛,不是境界高。而我佛印出門迎接你,你以為我真的起床了嗎?其實,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禪床!雖然你看到我出來迎接你,事實上,我仍然躺在大千禪床上呢!
10.「屍骨」未寒——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一天,蘇軾和佛印泛舟長江之上。一葉扁舟,隨波逐流,二人開懷痛飲,好不愜意。時屆深秋,金風瑟瑟,波紋粼粼,兩岸景色宜人。酒過三巡,佛印文興大作,遂向蘇東坡索對句。
少刻,蘇東坡將手往左岸一指,含笑不語。佛印循指舉目張望,只見岸上農夫荷鋤歸家,遊人踏月回去,不解蘇東坡用手所指的含意。佛印正納悶間,忽見河岸上有一條大黃狗正在啃肉骨頭,頓時恍然大悟。
佛印莞爾而笑,隨即將自己手中由蘇東坡題有詩句的扇子拋到江中。此時二人心照不宣,相對撫掌大笑。
原來,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的動作,卻是一副精巧的雙關啞聯。這就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東坡詩(屍)
11.磬里有魚——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蘇軾摯友佛印。雖是出家人,卻頓頓不避酒肉。這日,佛印煎了魚下酒,正巧蘇軾登門來訪。佛印急忙把魚藏在大磬(木魚)之下。蘇軾早已聞到魚香,進門卻不見,心裡一轉,計上心來,故意說道:「今日來向大師請教,『向陽門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麼?」佛印對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舊句深感詫異,順口說出下句:「積善人家慶有餘。」蘇軾撫掌大笑:「既然磬(慶)里有魚(余),那就積點善,拿來共享吧。」
12.既來之,則安之——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有一天,東坡與佛印在杭州同游,東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問佛印禪師:「這是什麼山?」佛印說:「這是飛來峰。」蘇東坡說:「既然飛來了,何不飛去?」佛印說:「一動不如一靜。」東坡又問:「為什麼要靜呢?」佛印說:「既來之,則安之。」
13.風吹光頭本無帽,不念生死何有心。
江南才子蘇東坡,已好久沒有與自幼出家的佛印,在一起作詩對句了。這一天,蘇東坡親自步行到佛印的寺院,見到佛印就談笑風生,一再要求與其作詩對句。佛印扭不過只好答應。
他倆來到上房,佛印叫徒兒泡上茶,兩人對面而坐。
蘇東坡搶先說:念善填平滄海。佛印對到:生惡地動山搖。
蘇又說:心地拳大小,唯撐大千界。印對:大千微塵子,風吹飄虛空。
隨之蘇說:道道不離方寸間,人歇名號不得閑。印對是:所動皆是妄心造,無生涅槃何有心。
蘇接著說:唯佛亦有三不度,(無緣、無善、無信)。印對說:名號無別度盡人。
兩人都相視之一笑,喝了口茶繼續對句。
蘇說:六度萬行增智慧,印對說:凡夫唯住名號中。
蘇問印:你天天行持念佛嗎?印答說:吃喝睡覺樣樣作,時時唯佛在念我。
蘇又問:何知是佛在念你?印答說:是佛住在心想中。
蘇又問說:我也按佛經中說去認真修行,可就是心中老是疑,往生不得決定?印回答說:讀懂自己,法要契機,不順佛願,何生決定。
蘇至心請教說:何順佛願往生決定?印答說:專念名號,佛施決定。
蘇東坡非常滿意感謝佛印的開示,隨口而說:生死只當風吹帽,無懼無恐平常心。佛印聽後笑笑回對說:風吹光頭本無帽,不念生死何有心。
希望採納和關注謝謝~
C. 急: 禪的故事及感悟
讀懂禪的故事,感悟人生平常心
將禪的啟示用平常心解讀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一份淡定的心態。
從前有座山,
山裡有座廟,
廟里兩個和尚講故事……
弟子問慧海禪師:「師父,您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之處,活得如此瀟灑自在?」
慧海回答道:「就是困了睡覺,餓了吃飯;吃得心安,睡得放鬆。」
弟子大吃一驚道:「這似乎沒什麼與眾不同,每個人都這樣的呀。」
慧海笑著說:「並不是這樣。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什麼也不多想,所以吃得舒坦,睡得安心。而世間芸芸眾生,吃飯的時候多為瑣事煩惱,睡覺的時候又尋思著算計別人,怎麼能活得輕松自在呢?」
弟子聽完之後感悟道:「如此看來,平常的生活守住一份平常心,就是真正的禪。」
禪非深不可測的玄機,只是普通人的平常心態而已,就是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做事認真做,為人不計較。
人生總有苦樂兩面。太苦了,要常喚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要常想人生苦的一面。將禪的啟示用平常心解讀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一份淡定的心態。
佛道:禪的故事
1. 莊周夢蝶
小和尚向禪師請教快樂之事,禪師對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黃昏,莊周一個人來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沒有這樣放鬆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他。他必須強迫自己摒除雜念,因為只有那樣他才能不去想別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狀態中。
他仰天躺在草地上,聞著青草和泥土的芳香,盡情地享受著,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變成了一隻蝴蝶,身上色彩斑斕,在花叢中快樂地飛舞。上有藍天白雲,下有金色的土地,還有和煦的春風吹拂著柳絮,花兒爭奇斗艷,湖水盪漾著陣陣漣漪……他沉浸在這種美妙的夢境中,完全忘記了自己。
突然,他醒了過來,完全不能區分現實和夢境。當他認識到這只是一個夢的時候,他說:「莊周還是莊周,蝴蝶還是蝴蝶。」
很長時間以後,他終於幡然醒悟:原來那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兒就是他自己。然而現在他還是原來的莊周,和原來沒有任何的變化,只不過現在,他的心態和原來不一樣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夢境,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禪師說:「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了莊周的心。這樣的小事也能讓他快樂,還有什麼事能讓他憂愁呢?」小和尚聽完禪師的話,終於明白了快樂的道理。
生活禪理1 人生處處有快樂
2. 禪師送餅子
龍潭崇信禪師未出家前在道悟禪師的寺旁擺了一個攤,靠賣餅子為生,生活十分貧困,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天黑了就在別人的屋檐下睡覺。
道悟禪師見他生活如此艱苦,就把寺中的一間小屋讓出來給他住,崇信為了感謝道悟禪師,每天送給道悟禪師10個餅子。每當崇信送餅子給道悟禪師的時候,道悟禪師總是非常高興地收下了,等崇信回去了,道悟禪師就叫人從10個餅子中取出一個還給崇信。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天時間。
兩年後,崇信終於忍耐不住了,他問道悟禪師:「我既然送你餅子,你為什麼要每天還我一個呢?你這樣做是因為看不起我嗎?」
道悟禪師聽了他的話,向他解釋道:「你能每天送我10個,我為什麼不能每天換你一個呢?」
崇信辯道:「我既然能每天送你10個,難道還在乎你還給我的這一個嗎?」
道悟禪師哈哈大笑說:「我不嫌你的10個多,難道你嫌我的一個少嗎?」
這幾句話讓崇信頓有所悟,從此以後他決定出家,不在沉迷在世俗的籠罩之下了,他要去尋找真正的禪理,來詮釋生命的真正意義。
道悟禪師說道:「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萬,萬物皆從一而生。」
崇信應道:「一生萬物,萬物皆一!」
生活禪理2 萬物皆從一而生
3. 求子殺子
有一位中年婦女,曾經養育了一個兒子,還想再生一子,苦於不知求子的方法。她問其他的女人:「誰有本領使我能再生養一個兒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夫人,回答她說:「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個兒子。但是,你必須去行祀天之禮。」
她見有希望,忙不迭地又問老婦人,「祀天只禮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來做祀品呢?」
老婦人不緊不慢地告訴她:「把你兒子殺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幾個兒子。」
這位中年婦女信以為真,求子心切,准備殺死她的兒子來祀天。一位禪師知曉此事,忍不住嘲笑地說:「世界上也真還有這樣的愚人,傻到這種地步,為了求生一子,為了一個未出生的兒子,而去殺死身旁活著的兒子。」
愚蠢的人就是這樣,為了轉瞬即逝的快樂,竟然作繭自縛,自投火坑。他們正在做著形形色色損理害己的事情。卻又痴心地以為這是去往凈土西天的途徑。
生活禪理3 不要為了轉瞬即逝的快樂而作繭自縛
4. 佛就是自我
有一次,一位學僧問惟寬禪師:「狗有佛性嗎?」
惟寬禪師答道:「狗是有佛性的。」
「馬有佛性嗎?」
「馬是有佛性的。」
「為什麼這些動物都有佛性呢?」
「因為它們都是眾生,眾生均有佛性。」
「既然這樣,那麼你有佛性嗎?」
「我沒有佛性。」
「那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你沒有?」,
「因為我不是你所說的眾生。」
「你不是眾生,是佛嗎?」
「我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麼?」
「我不是一個『什麼』!」
「佛性到底是什麼?是我們能看,或是能想到,或是能感覺到的嗎?」
「什麼也不能,只能悟到。」
惟寬禪師反過來問學僧:「荒天沒有水,瘠田沒有肥,能耕嗎?」
學僧答道:「不能。」
「往荒田裡注水,往瘠田上施肥,就一定能種出糧食嗎?」
「恐怕不能吧!」
「香里有沒有佛?油里有沒有佛?」
「沒有。」
「買香油,買油燒能燒出佛嗎?」
「當然不能!佛到底是什麼?」
惟寬禪師最後說:「真正的佛,是一種澄靜的智慧,一種明亮的作為,不是燒香磕頭就能得到的。事事妙圓,處處空寂,無爭執,無慾望,一切都可以放下或者犧牲。這就是真佛!自我就是佛,佛就是自我。」
生活禪理4 肯定自我就是真我
5. 敬鍾如佛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房中出來就聽到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立刻被那種與眾不同的鍾聲吸引了,他仔細聆聽,神態極其專注。鍾聲停了以後,他向侍者詢問道:「今天早上敲鍾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來的,才來了沒幾天。」
奕尚禪師說:「你去把他找來,我有話要問他。」那個新來的和尚來了,奕尚禪師問道:「今天早上你敲鍾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只是為了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
奕尚禪師道:「我看不是這樣的,敲鍾的時候你一定是想著什麼,否則,你不會敲出這樣的鍾聲的。我仔細聽過了,今天的鍾聲格外高貴響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這樣的聲音。」
小和尚想了想然後說到:「我沒有刻意要想著什麼,在我還沒有出家以前,我的老師告訴我說:『做什麼事都要用心,打鍾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鍾,因為鍾即是佛,只有虔誠、齋戒、敬鍾如佛,才配去敲鍾。』」
奕尚禪師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敲鍾是這樣的,做任何事也要這樣。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鍾的禪心,以後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這位小和尚從此事事恭謹,無論做任何事都牢記禪師的教誨,保持敲鍾的禪心,終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後來的悟由禪師。
生活禪理5 凡事用心定可成功
6. 佛祖與侍者
有個人為南陽慧忠國師做了30年的侍者,慧忠國師看他一直任勞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日開悟。
有一天,慧忠國師像往常一樣喊道:「侍者!」
侍者聽到國師叫他,以為慧忠國師有什麼事要他幫忙,於是立刻回答道:「國師!要我做什麼事嗎?」
國師聽到他這樣的回答感到無可奈何,說道:「沒什麼事要你做的!」
過了一會,國師有喊道:「侍者!」
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樣的回答。
慧忠國師又回答他道:「沒什麼事要你做!」
這樣反復了幾次以後,國師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聽到慧忠國師這樣喊,感到非常不解,於是問道:「國師!您在叫誰呀?」
國師看他愚笨,萬般無奈地啟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說道:「國師,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塗了嗎?」
慧忠國師看到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說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實在你太辜負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國師!不管到什麼時候,我永遠都不會辜負你,我永遠是你最忠實的侍者,任何時間都不會改變!」
慧忠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為什麼只會應聲,被動?進退都跟著別人走,就不會想到自己的存在!難道他不能感覺自己的心魂,接觸自己的真正的生命嗎?
慧忠國師道:「還說不辜負我,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認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認自己是佛祖,佛祖與眾生其實並沒有區別。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實在是太遺憾了!」
生活禪理6 失敗是因為自己輕視自己
7. 磨磚與靜坐
馬祖是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時候,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坐在那裡神情專注,便向弟子問道:「你這樣是在做什麼?」
馬祖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聽他這樣說,就順上從地上撿起一塊磚,然後在一塊平滑的上頭上磨了起來,神情是那麼的專注和堅毅,和馬祖的神情是一樣的,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感覺。
馬祖非常疑惑地問道:「禪師,你在做什麼呀?」
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難道你看不見我在做什麼嗎?」
馬祖又問:「磨磚有什麼用呢?」
懷讓禪師說:「我在磨磚,我想把它磨成鏡子。」
馬祖說:「磚本身是沒有光的,就算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
懷讓禪師就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靜坐又怎麼能夠成佛呢?」
馬祖慚愧地問道:「弟子愚笨,請師傅指點,怎麼才能成佛呢?」
懷讓答道:「有一個人在趕車,可是那個車子就是不走,於是他就拿起鞭子拚命地打車,馬兒在那裡低著頭吃草,車子還是不動。你說是應該打車,還是應該打馬兒呢?」
馬祖終於醒悟了:「坐禪只是成佛的一種手段,若想真正地成佛,只坐禪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從心裏面感悟。」
生活禪理7 不追求形式 要真正理解
8. 尋找鑽石
有一個叫哈費特的人做了一個夢,夢里有一個老僧告訴他說:「如果你能夠找到第一塊鑽石,你將得到整個鑽石礦!鑽石就在淌著白沙的河裡。」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的腦子里都是鑽石的影子。
於是,哈費特把他所有的家產全部換成了錢,然後就走上了尋找鑽石的路。他風餐露宿,在外面找了很多年,當一切希望都泯滅的時候,他自殺了。
買下哈費特房子的那個人,有一次在後院的河水中洗衣服。太陽照過來,河裡的沙子突然變成了白色的,河沙中有什麼東西在閃閃發光,他挖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天然的鑽石。於是他就拿來鐵鍬和篩子,把河水中的沙子全部挖了出來,用篩子篩過以後,各種大大小小的鑽石紛紛呈現在他的面前,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那個人想:「哈費特辛辛苦苦地去尋找鑽石,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他哪裡想得到,其實鑽石就在他家的後院里!」
後來那個人把其中的幾個大的鑽石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女王封他作了大官,從此他過上了豐裕的生活。
生活中處處都有寶藏,關鍵在於你如何去發現它。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好的東西總在別人手中,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旦失去了就後悔莫及了。
生活禪理8 鑽石就在你家後院
9. 盲人的燈籠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增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嘆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我了。」
僧人頓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身邊啊!」
生活禪理9 點燈照亮別人更照亮自己
10. 禪師與強盜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住在大山裡的禪師,他們討論關於美德的問題。這時候,一個強盜也找到了禪師,他跪在禪師面前說:「禪師,我的罪過太大了,很多年來我一直寢食難安,難以擺脫心魔的困擾,所以我才來找你,請你為我澄清心靈。」
禪師對他說:「你找我可能找錯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強盜說:「我做過很多壞事。」
禪師說:「我曾經做的壞事肯定比你還要多。」
強盜又說:「我殺過很多人,閉上眼睛我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禪師回答說:「我也殺過很多人,我不用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強盜說:「我做的一些事簡直沒有人性。」
禪師回答:「我都不敢想那些以前我做的那些沒有人性的事。」
強盜聽禪師這么說,就用一種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禪師,說:「既然你是這么一個人,為什麼還在這里自稱為禪師,還在這里騙人做什麼!」於是他起身輕松地下山去了。
年輕人在旁邊一直沒有說話,等到那個強盜離去以後,滿臉疑惑地向禪師問道:「你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很了解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從未殺生。你為什麼要把自己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呢?難道你沒有從那個強盜的眼中看到他已經對你失去信任了嗎?」
禪師說到:「他的確已經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難道沒有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釋重負的感覺嗎?還有什麼比這樣更能讓他棄惡從善呢?」
年輕人激動地說:「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美德!」
遠處傳來那個強盜歡樂的叫喊聲:「我以後再也不做壞人了!」這個聲音響徹了山谷。
生活禪理10 讓別人因自己而感到快樂
11. 克契的謙讓
克契到佛光禪師那裡學禪也有好一段時間了,由於個性客氣,遇事總會想辦法自己打理,盡可能不麻煩別人,就連修行,也是一個人悶著頭默默地進行。
一天,佛光禪師問他說:「你來我這兒也有12個年頭了,有沒有什麼問題?要不要坐下來聊聊?」
克契連忙回答:「禪師您已經很忙了,學僧怎好隨便打擾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眼,又是三個秋冬。
這天,佛光禪師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點他,主動問道:「克契啊!你在參禪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麼問題嗎?有的話就要開口問。」
克契答道:「禪師您那麼忙,學僧不好耽誤您的時間!」
一年後,克契經過佛光禪師禪房外,禪師再對克契語道:「克契你過來,今天我有空,不妨進禪室來談談禪道。」
克契禪僧趕忙合掌作禮,不好意思地說:「禪師很忙,我怎能隨便浪費您的時間?」佛光禪師知道克契過分謙虛,這樣的話,再怎樣參禪,也是無法開悟的,得採取更直接的態度不可了,所以當佛光禪師再次遇到克契的時候,便明白地對克契說:「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你為何老是不來問我呢?」
只見克契仍然應道:「老禪師,您忙!學僧實在是不敢打擾!」
這時,佛光禪師大聲喝道:「忙!忙!我究竟是為誰在忙呢?除了別人,我也可以為你忙呀!」佛光禪師這一句「我也可以為你忙」的話,頓時打入了克契的心中。
謙遜固然是種美德,然而過度執著於謙遜,卻可能使你錯失了開悟的契機。
閉門苦思數年,也許不如與禪師的一席對談,能使你茅塞頓開,恍然大悟。看來進退取捨的智能與節度,也是生活與修行的重要功課了。
生活禪理11 過度謙遜會失去機會
12. 丹霞禪師
丹霞禪師未出家時曾一度追求功名。有一天,有人對他說:「做官還不如做佛。」於是他就來到了馬祖那裡,請求他收留。
可是馬祖禪師不肯收留他,對他說:「每個人都有因緣,你的因緣不在我這里,你還是到別的地方去吧!」於是,丹霞就來到了石頭禪師那裡,石頭禪師收留了丹霞,命他每日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一做就是好幾年,丹霞從無怨言。
有一天,石頭禪師命大家除草,讓大家都回去拿除草的工具,可是丹霞卻拿了一把剃刀。石頭禪師看他已經開悟,便為其剃度。
過了一段時間,丹霞去見馬祖,感謝他指點之恩。他直接進入大殿,騎在祖師的聖像上,眾人大驚,急忙向馬祖稟報。馬祖出來看到他這樣,歡喜地說,「我子天然!」從此,丹霞即以「天然」為名。
嚴冬的時候,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寺中沒有足夠的木材了,丹霞便把大殿上的木雕佛像丟入火種取暖。眾僧紛紛斥責丹霞對佛大不敬!
丹霞說道:「我是在燒取捨利子,而不是在燒火!」
眾人厲聲斥責說:「木刻的佛像里怎會有舍利子?」
丹霞說:「既然是木頭,拿來燒火又有何妨?」眾人啞然。
有一天,下了一天的雨,雨剛停,丹霞禪師與另一位道友欲趕往某地,他們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她穿著綢布衣服,系著絲質的衣帶,沒有辦法走過那條泥濘的小路。
丹霞說:「來,我抱你過去。」然後就把那位女子抱過了小路。然後他們繼續趕路,直到天黑時,道友才對丹霞說:「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的行為不檢點,為什麼要那麼做呢?」
丹霞驚異地說:「什麼?那個女人嗎?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管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至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本文轉自《中華勵志網》 http://www.zhlzw.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
(64)
有個新來的和尚對趙州說道:「我從長安來,橫扛著一條拄杖,卻不曾碰著一個人。」
趙州答道:「不是因為沒人,是因為你的禪杖太短。」
和尚頓時就傻了眼。
(158)滿了嗎
一位學僧對無德禪師說:「禪師!在您座下參學,我感到已經夠了,現在想告假雲游四方。」
禪師問道:「夠了是什麼意思?」
學僧一本正經地答道:「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禪師說道:「那好吧。不過在你走之前,先幫我裝一盆石子來吧!」
學僧很快就裝了一大盆石子拿來。 l
禪師指著盆里的石子問學僧:「這一盆石子滿了嗎?」
學僧答道:「滿了。」
禪師隨手抓了好幾把沙放進盆里,沙子滲進縫隙,並沒有溢出來。
禪師問學僧道:「滿了嗎?」
「滿了!」學僧肯定地說。
禪師又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盆里,石灰也沒有溢出來。
禪師再問道:「滿了嗎?」
學僧想這回可放不下東西了吧,把我十足地說道:「滿了!」
禪師順手又再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也滲了下去。
「滿了嗎?」禪師又問。
(174)
多少重
蘇東坡經常與照覺禪師論道,當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話時,忽有省悟,做了「未參禪前」、「參禪時」、「參禪悟道後」三偈,以表心得。未參禪前的境界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到了參禪時,其心得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及至參禪悟道以後,其心境是: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自覺禪悟後,對佛法更是自視很高。曾聽到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非常不服。因此,他微服求見,想探究承皓禪師的禪功。剛見面,蘇東坡就說道:「聞禪師禪悟功高,請問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蘇東坡答道:「姓秤,乃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說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蘇東坡無以對答,禮拜而去。
D. 佛學經典哲理小故事
佛學經典哲理小 故事 是認識精彩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啟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鑰匙,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佛學經典哲理小故事。
佛學經典哲理小故事1:古魯的三位老師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魯即將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師是誰?”
古魯微閉雙目,沉思片刻,緩緩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過無數個老師。即使給我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我也難以將他們一一說出來。不過,真正讓我受益終生的,是這樣三位老師。
”我的第一位老師是一個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處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嶇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請教,我到什麼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對我說,‘這里是荒郊野外,方圓幾里都沒有人家。如果你願意和一個乞丐住在一起的話,你就跟我走’。於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個月。每天早上,我隨他一起上路乞討。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無定所,可他總是非常快樂,從未有過失望。每天晚上睡覺前,他總是對我說,‘感謝上天的眷顧,相信明天會更好’。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都在堅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樣,時常陷入困頓之中。於是,我開始感到絕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棄自己的功課。每每在這樣的時候,我都會想起那個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對我說的那句話,‘感謝上天的眷顧,相信明天會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師是一條狗。有一天,我因為口渴來到河邊,碰巧,有一條狗也來到河邊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發現水裡也有一條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條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著落荒而逃。可口渴難耐,那條狗又不得不回到河邊。盡管非常害怕,它還是一躍,跳進了水裡,立刻,水中的那條狗不見了。由此我感悟到這是上天給我的一個啟示:盡管你會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裡去。
“我的第三位老師是一個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個小鎮上遇到一個小男孩,他的手裡捧著一根點燃的蠟燭,他要到寺里去敬獻他的蠟燭。我對小男孩說,‘這蠟燭是你自己點的嗎’?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問他,‘點燃的時候,蠟燭就會發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蠟燭卻不會發光。你能告訴我,這光是從哪裡來的嗎’?小男孩咯咯地笑著,並不急著回答,而是一口氣吹滅了蠟燭,然後問我,‘你看,我現在把蠟燭吹滅了。你能告訴我,那蠟燭的光跑到哪裡去了嗎’?讓我自視淵博的學問頓時化為烏有。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無知淺薄、愚蠢遲鈍。”
其實,人無常師,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學習的機會——世間萬物皆為吾師。學習乃人生之常道,然師常師者未若師自然也。天上的雲朵,地上的樹木,自然萬物皆可為我師。
如果說一個老師是一座 游泳 池,那你可以在此學會游泳。而一旦你學會了游泳,整個海洋就都是你的。
佛學經典哲理小故事2:寂靜的天空返程前,手機已沒電。所有的牽絆,不得已都要放下。獨自登上列車,從成都到鄭州,一個晝夜輪回里,孤單是我唯一的盛宴。
火車穿過城市與村莊,穿過山澗,穿過荒原。我坐在窗前,無喜亦無憂,看長長的河流,看野外桐花半落,也看見一隻鳥,安靜地停在墓碑上。
我的面前,放著一杯可沖飲奶茶。是她送的,我不忍拆開包裝。這么想,又覺得矯情,可我真是喜歡她——那樣溫婉而高潔的女子,又是庄嚴而慈悲的法師。
她是成都高山寺的主持,法名一晴。自幼體弱多病,三歲入了空門,方漸漸好了。這么說,我想起妙玉。“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用來形容她,真一點也不為過。
知道一晴法師很久了。一位作家朋友采訪高山寺歸來,感慨不已:“要復興那樣一家寺院,談何容易!真是難為她了,年紀輕輕,竟有如此悲心!”她的確年輕,剛過三十周歲。研究生 畢業 後,她可以留校任教,也可以到市中心的寺院常住,她卻選擇來到偏遠的高山寺—— 一座在地震中嚴重毀壞的觀音禪院。
我對重建寺院沒有概念,卻對一晴法師心生好奇。讀過她的 文章 ,文思靈動,悲心如月。我中紅樓的毒頗深,從來偏愛女子,何況是這般脫俗高才的人兒?
五一時,朋友告知,高山寺正組織佛法班活動,若去倒是好時機。我便隻身前往了,並不瀟灑,手機上關懷或擔憂的簡訊,自登車便不曾停止。
初見她,是在後山的瓦礫堆里。她身材嬌小,穿著寬大的僧袍,正和工人商議事情。不便相擾,我正欲繞行,她卻遠遠地合掌,微笑。心中一凜,似在哪裡見過這般情景?忙點頭問好,再轉身急急離去,有些倉皇。對她,竟是心存敬畏。
寺院規模不大,卻極雅緻,飛檐交錯,文竹相映。朋友說,能發展到此真不容易,一年前都是廢墟,全憑法師和她僅有的一位弟子里外操勞!我點頭道:“幸而已接近尾聲,以後可盡享清閑了。”朋友看我一眼,深嘆口氣:“世人哪知她們的悲心?這才是開始啊!”
晚上,終於和法師聚在一處。談及經歷,她坦言,自幼隨香港師公長大,性格孤僻,除了出家,似乎也無別路可走。我無聲地笑了,黛玉妙玉,哪個不是孤僻的性子?
問及寺院規劃,她的弟子輕問:“師父,我來說吧?”她微笑著點頭。她的弟子說,寺院建設困難重重,以後任務更加艱巨,但不管多難,她們都會堅持下去。以後要定期開辦佛法班,同時發展慈善事業,援助貧困老人和 兒童 ,還要開展義診活動,帶動當地形成良好的民風。說這些時,一晴法師安靜地坐在旁邊,手捻佛珠,偶爾做些補充。
我在寺里住了兩天,由於工作緣故,不得不提前離開,遂向一晴法師辭行。她知我乘車要一晝夜,再三叮囑小心。整理好了行囊,臨出寺院,又見她匆匆趕來,特地贈我一如意,還有一杯奶茶,並無多話,只說:“以後要常來啊!”我點頭,再點頭,心中滿溢感動。
火車在轟隆中前行,我在聽一首蒙語民間歌曲,《ongmanibamai》,出自專輯《寂靜的天空》。歌詞並不懂,卻極喜歡歌里意境。移目蒼穹,雲來了,又去了,霧靄漫漫,塵埃散盡,千百萬年來,所有的一切都在改變,唯有虛空依然。人呢?在這繽紛多變的塵世間,什麼是你永恆的守護?
這一世,註定是紅塵中人,為情痴,為愛困,奔波勞碌是宿命。而在人生旅途中,慶幸認識了這么一個女子,她選擇山居,守著清貧,守著晨鍾暮鼓,只為實現心中的大願。
佛學經典哲理小故事3:盲人點燈一個禪師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行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禪師也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遠遠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旁邊有個路人說道:“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禪師也覺得非常奇怪,等那個打燈籠的盲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禪師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燈籠是什麼樣子,燈光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
盲人說:“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和我一樣的盲人了,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禪師非常震動地感嘆道:“原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別人!”
盲人沉思了一會兒,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禪師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別人碰撞過?”
禪師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你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我而撞到我了。”
禪師頓悟,感嘆到:“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的身邊啊!”
禪思禪悟:點燈照亮別人的同時,更照亮了自己。這就是助人為樂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別人也就等於幫助自己。
E. 急: 禪的故事及感悟
讀懂禪的故事,感悟人生平常心
將禪的啟示用平常心解讀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一份淡定的心態。
從前有座山,
山裡有座廟,
廟里兩個和尚講故事……
弟子問慧海禪師:「師父,您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之處,活得如此瀟灑自在?」
慧海回答道:「就是困了睡覺,餓了吃飯;吃得心安,睡得放鬆。」
弟子大吃一驚道:「這似乎沒什麼與眾不同,每個人都這樣的呀。」
慧海笑著說:「並不是這樣。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什麼也不多想,所以吃得舒坦,睡得安心。而豎配世間芸芸眾生,吃飯的時候多為瑣事煩惱,睡覺的時候又尋思著算計別人,怎麼能活得輕松自在呢?」
弟子聽完之後感悟道:「如余蘆指此看來,平常的生活守住一份平常心,就是真正的禪。」
禪非深不可測的玄機,只是普通人的平常心態而已,就是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做事認真做,為人不計較。
人生總有苦樂兩面。太苦了,要常喚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要常想人生苦的一面。將禪的啟示用平常心解讀一番,有了平常心,就有了一份可貴的平靜、一份淡定的心態。
佛道:禪的故事
1. 莊周夢蝶
小和尚向禪師請教快樂之事,禪師對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天黃昏,莊周一個人來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沒有這樣放鬆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為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他。他必須強迫自己摒除雜念,因為只有那樣他才能不去想別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狀態中。
他仰天躺在草地上,聞著青草和泥土的芳香,盡情地享受著,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變成了一隻蝴蝶,身上色彩斑斕,在花叢中快樂地飛舞。上有藍天白雲,下有金色的土地,還有和煦的春風吹拂著柳絮,花兒爭奇斗艷,湖水盪漾著陣陣漣漪……他沉浸在這種美妙的夢境中,完全忘記了自己。
突然,他醒了過來,完全不能區分現實和夢境。當他認識到這只是一個夢的時候,他說:「莊周還是莊周,蝴蝶還是蝴蝶。」
很長時間以後,他終於幡然醒悟:原來那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兒就是他自己。然而現在他還是原來的莊周,和原來沒有任何的變化,只不過現在,他的心態和原來不一樣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夢境,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禪師說:「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了莊周的心。這樣的小事也能讓他快樂,還有什麼事能讓他憂愁呢?」小和尚聽完禪師的話,終於明白了快樂的道理。
生活禪理1 人生處處有快樂
2. 禪師送餅子
龍潭崇信禪師未出家前在道悟禪師的寺旁擺了一個攤,靠賣餅子為生,生活十分貧困,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天黑了就在別人的屋檐下睡覺。
道悟禪師見他生活如此艱苦,就把寺中的一間小屋讓出來給他住,崇信為了感謝道悟禪師,每天送給道悟禪師10個餅子。每當崇信送餅子給道悟禪師的時候,道悟禪師總是非常高興地收下了,等崇信回去了,道悟禪師就叫人從10個餅子中取出一個還給崇信。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天時間。
兩年後,崇信終於忍耐不住了,他問道悟禪師:「我既然送你餅子,你為什麼要每天還我一個呢?你這樣做是因為看不起我嗎?」
道悟禪師聽了他的話,向他解釋道:「你能每天送我10個,我為什麼不能每天換你一個呢?」
崇信辯道:「我既然能每天送你10個,難道還在乎你還給我的這一個嗎?」
道悟禪師哈哈大笑說:「我不嫌你的10個多,難道你嫌我的一個少嗎?」
這幾句話讓崇信頓有所悟,從此以後他決定出家,不在沉迷在世俗的籠罩之下了,他要去尋找真正的禪理,來詮釋生命的真正意義。
道悟禪師說道:「一生十,十生百,百生千萬,萬物皆從一而生。」
崇信應道:「一生萬物,萬嘩衫物皆一!」
生活禪理2 萬物皆從一而生
3. 求子殺子
有一位中年婦女,曾經養育了一個兒子,還想再生一子,苦於不知求子的方法。她問其他的女人:「誰有本領使我能再生養一個兒子?」
女人中有一位老夫人,回答她說:「我可以使你心想事成,再生一個兒子。但是,你必須去行祀天之禮。」
她見有希望,忙不迭地又問老婦人,「祀天只禮一定要行的,但以何物來做祀品呢?」
老婦人不緊不慢地告訴她:「把你兒子殺死,取其血以祀天,肯定可以再生幾個兒子。」
這位中年婦女信以為真,求子心切,准備殺死她的兒子來祀天。一位禪師知曉此事,忍不住嘲笑地說:「世界上也真還有這樣的愚人,傻到這種地步,為了求生一子,為了一個未出生的兒子,而去殺死身旁活著的兒子。」
愚蠢的人就是這樣,為了轉瞬即逝的快樂,竟然作繭自縛,自投火坑。他們正在做著形形色色損理害己的事情。卻又痴心地以為這是去往凈土西天的途徑。
生活禪理3 不要為了轉瞬即逝的快樂而作繭自縛
4. 佛就是自我
有一次,一位學僧問惟寬禪師:「狗有佛性嗎?」
惟寬禪師答道:「狗是有佛性的。」
「馬有佛性嗎?」
「馬是有佛性的。」
「為什麼這些動物都有佛性呢?」
「因為它們都是眾生,眾生均有佛性。」
「既然這樣,那麼你有佛性嗎?」
「我沒有佛性。」
「那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而你沒有?」,
「因為我不是你所說的眾生。」
「你不是眾生,是佛嗎?」
「我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麼?」
「我不是一個『什麼』!」
「佛性到底是什麼?是我們能看,或是能想到,或是能感覺到的嗎?」
「什麼也不能,只能悟到。」
惟寬禪師反過來問學僧:「荒天沒有水,瘠田沒有肥,能耕嗎?」
學僧答道:「不能。」
「往荒田裡注水,往瘠田上施肥,就一定能種出糧食嗎?」
「恐怕不能吧!」
「香里有沒有佛?油里有沒有佛?」
「沒有。」
「買香油,買油燒能燒出佛嗎?」
「當然不能!佛到底是什麼?」
惟寬禪師最後說:「真正的佛,是一種澄靜的智慧,一種明亮的作為,不是燒香磕頭就能得到的。事事妙圓,處處空寂,無爭執,無慾望,一切都可以放下或者犧牲。這就是真佛!自我就是佛,佛就是自我。」
生活禪理4 肯定自我就是真我
5. 敬鍾如佛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房中出來就聽到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立刻被那種與眾不同的鍾聲吸引了,他仔細聆聽,神態極其專注。鍾聲停了以後,他向侍者詢問道:「今天早上敲鍾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他是新來的,才來了沒幾天。」
奕尚禪師說:「你去把他找來,我有話要問他。」那個新來的和尚來了,奕尚禪師問道:「今天早上你敲鍾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只是為了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
奕尚禪師道:「我看不是這樣的,敲鍾的時候你一定是想著什麼,否則,你不會敲出這樣的鍾聲的。我仔細聽過了,今天的鍾聲格外高貴響亮,只有真心向佛的人才能敲出這樣的聲音。」
小和尚想了想然後說到:「我沒有刻意要想著什麼,在我還沒有出家以前,我的老師告訴我說:『做什麼事都要用心,打鍾的時候想到的只能是鍾,因為鍾即是佛,只有虔誠、齋戒、敬鍾如佛,才配去敲鍾。』」
奕尚禪師面露喜色,提醒他道:「敲鍾是這樣的,做任何事也要這樣。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鍾的禪心,以後你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這位小和尚從此事事恭謹,無論做任何事都牢記禪師的教誨,保持敲鍾的禪心,終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後來的悟由禪師。
生活禪理5 凡事用心定可成功
6. 佛祖與侍者
有個人為南陽慧忠國師做了30年的侍者,慧忠國師看他一直任勞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要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日開悟。
有一天,慧忠國師像往常一樣喊道:「侍者!」
侍者聽到國師叫他,以為慧忠國師有什麼事要他幫忙,於是立刻回答道:「國師!要我做什麼事嗎?」
國師聽到他這樣的回答感到無可奈何,說道:「沒什麼事要你做的!」
過了一會,國師有喊道:「侍者!」
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樣的回答。
慧忠國師又回答他道:「沒什麼事要你做!」
這樣反復了幾次以後,國師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聽到慧忠國師這樣喊,感到非常不解,於是問道:「國師!您在叫誰呀?」
國師看他愚笨,萬般無奈地啟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說道:「國師,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塗了嗎?」
慧忠國師看到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說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實在你太辜負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國師!不管到什麼時候,我永遠都不會辜負你,我永遠是你最忠實的侍者,任何時間都不會改變!」
慧忠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為什麼只會應聲,被動?進退都跟著別人走,就不會想到自己的存在!難道他不能感覺自己的心魂,接觸自己的真正的生命嗎?
慧忠國師道:「還說不辜負我,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認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認自己是佛祖,佛祖與眾生其實並沒有區別。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眾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實在是太遺憾了!」
生活禪理6 失敗是因為自己輕視自己
7. 磨磚與靜坐
馬祖是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時候,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坐在那裡神情專注,便向弟子問道:「你這樣是在做什麼?」
馬祖馬上起身答道:「我在修行,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聽他這樣說,就順上從地上撿起一塊磚,然後在一塊平滑的上頭上磨了起來,神情是那麼的專注和堅毅,和馬祖的神情是一樣的,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感覺。
馬祖非常疑惑地問道:「禪師,你在做什麼呀?」
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難道你看不見我在做什麼嗎?」
馬祖又問:「磨磚有什麼用呢?」
懷讓禪師說:「我在磨磚,我想把它磨成鏡子。」
馬祖說:「磚本身是沒有光的,就算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
懷讓禪師就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靜坐又怎麼能夠成佛呢?」
馬祖慚愧地問道:「弟子愚笨,請師傅指點,怎麼才能成佛呢?」
懷讓答道:「有一個人在趕車,可是那個車子就是不走,於是他就拿起鞭子拚命地打車,馬兒在那裡低著頭吃草,車子還是不動。你說是應該打車,還是應該打馬兒呢?」
馬祖終於醒悟了:「坐禪只是成佛的一種手段,若想真正地成佛,只坐禪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從心裏面感悟。」
生活禪理7 不追求形式 要真正理解
8. 尋找鑽石
有一個叫哈費特的人做了一個夢,夢里有一個老僧告訴他說:「如果你能夠找到第一塊鑽石,你將得到整個鑽石礦!鑽石就在淌著白沙的河裡。」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的腦子里都是鑽石的影子。
於是,哈費特把他所有的家產全部換成了錢,然後就走上了尋找鑽石的路。他風餐露宿,在外面找了很多年,當一切希望都泯滅的時候,他自殺了。
買下哈費特房子的那個人,有一次在後院的河水中洗衣服。太陽照過來,河裡的沙子突然變成了白色的,河沙中有什麼東西在閃閃發光,他挖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天然的鑽石。於是他就拿來鐵鍬和篩子,把河水中的沙子全部挖了出來,用篩子篩過以後,各種大大小小的鑽石紛紛呈現在他的面前,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那個人想:「哈費特辛辛苦苦地去尋找鑽石,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他哪裡想得到,其實鑽石就在他家的後院里!」
後來那個人把其中的幾個大的鑽石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女王封他作了大官,從此他過上了豐裕的生活。
生活中處處都有寶藏,關鍵在於你如何去發現它。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好的東西總在別人手中,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旦失去了就後悔莫及了。
生活禪理8 鑽石就在你家後院
9. 盲人的燈籠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增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嘆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我了。」
僧人頓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身邊啊!」
生活禪理9 點燈照亮別人更照亮自己
10. 禪師與強盜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住在大山裡的禪師,他們討論關於美德的問題。這時候,一個強盜也找到了禪師,他跪在禪師面前說:「禪師,我的罪過太大了,很多年來我一直寢食難安,難以擺脫心魔的困擾,所以我才來找你,請你為我澄清心靈。」
禪師對他說:「你找我可能找錯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深重。」
強盜說:「我做過很多壞事。」
禪師說:「我曾經做的壞事肯定比你還要多。」
強盜又說:「我殺過很多人,閉上眼睛我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禪師回答說:「我也殺過很多人,我不用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他們的鮮血。」
強盜說:「我做的一些事簡直沒有人性。」
禪師回答:「我都不敢想那些以前我做的那些沒有人性的事。」
強盜聽禪師這么說,就用一種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禪師,說:「既然你是這么一個人,為什麼還在這里自稱為禪師,還在這里騙人做什麼!」於是他起身輕松地下山去了。
年輕人在旁邊一直沒有說話,等到那個強盜離去以後,滿臉疑惑地向禪師問道:「你為什麼要這樣說,我很了解你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從未殺生。你為什麼要把自己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呢?難道你沒有從那個強盜的眼中看到他已經對你失去信任了嗎?」
禪師說到:「他的確已經不信任我了,但是你難道沒有從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釋重負的感覺嗎?還有什麼比這樣更能讓他棄惡從善呢?」
年輕人激動地說:「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美德!」
遠處傳來那個強盜歡樂的叫喊聲:「我以後再也不做壞人了!」這個聲音響徹了山谷。
生活禪理10 讓別人因自己而感到快樂
11. 克契的謙讓
克契到佛光禪師那裡學禪也有好一段時間了,由於個性客氣,遇事總會想辦法自己打理,盡可能不麻煩別人,就連修行,也是一個人悶著頭默默地進行。
一天,佛光禪師問他說:「你來我這兒也有12個年頭了,有沒有什麼問題?要不要坐下來聊聊?」
克契連忙回答:「禪師您已經很忙了,學僧怎好隨便打擾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眼,又是三個秋冬。
這天,佛光禪師在路上碰到克契,又有意點他,主動問道:「克契啊!你在參禪修道上可有遇到些什麼問題嗎?有的話就要開口問。」
克契答道:「禪師您那麼忙,學僧不好耽誤您的時間!」
一年後,克契經過佛光禪師禪房外,禪師再對克契語道:「克契你過來,今天我有空,不妨進禪室來談談禪道。」
克契禪僧趕忙合掌作禮,不好意思地說:「禪師很忙,我怎能隨便浪費您的時間?」佛光禪師知道克契過分謙虛,這樣的話,再怎樣參禪,也是無法開悟的,得採取更直接的態度不可了,所以當佛光禪師再次遇到克契的時候,便明白地對克契說:「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你為何老是不來問我呢?」
只見克契仍然應道:「老禪師,您忙!學僧實在是不敢打擾!」
這時,佛光禪師大聲喝道:「忙!忙!我究竟是為誰在忙呢?除了別人,我也可以為你忙呀!」佛光禪師這一句「我也可以為你忙」的話,頓時打入了克契的心中。
謙遜固然是種美德,然而過度執著於謙遜,卻可能使你錯失了開悟的契機。
閉門苦思數年,也許不如與禪師的一席對談,能使你茅塞頓開,恍然大悟。看來進退取捨的智能與節度,也是生活與修行的重要功課了。
生活禪理11 過度謙遜會失去機會
12. 丹霞禪師
丹霞禪師未出家時曾一度追求功名。有一天,有人對他說:「做官還不如做佛。」於是他就來到了馬祖那裡,請求他收留。
可是馬祖禪師不肯收留他,對他說:「每個人都有因緣,你的因緣不在我這里,你還是到別的地方去吧!」於是,丹霞就來到了石頭禪師那裡,石頭禪師收留了丹霞,命他每日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一做就是好幾年,丹霞從無怨言。
有一天,石頭禪師命大家除草,讓大家都回去拿除草的工具,可是丹霞卻拿了一把剃刀。石頭禪師看他已經開悟,便為其剃度。
過了一段時間,丹霞去見馬祖,感謝他指點之恩。他直接進入大殿,騎在祖師的聖像上,眾人大驚,急忙向馬祖稟報。馬祖出來看到他這樣,歡喜地說,「我子天然!」從此,丹霞即以「天然」為名。
嚴冬的時候,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寺中沒有足夠的木材了,丹霞便把大殿上的木雕佛像丟入火種取暖。眾僧紛紛斥責丹霞對佛大不敬!
丹霞說道:「我是在燒取捨利子,而不是在燒火!」
眾人厲聲斥責說:「木刻的佛像里怎會有舍利子?」
丹霞說:「既然是木頭,拿來燒火又有何妨?」眾人啞然。
有一天,下了一天的雨,雨剛停,丹霞禪師與另一位道友欲趕往某地,他們遇到一位美麗的女子,她穿著綢布衣服,系著絲質的衣帶,沒有辦法走過那條泥濘的小路。
丹霞說:「來,我抱你過去。」然後就把那位女子抱過了小路。然後他們繼續趕路,直到天黑時,道友才對丹霞說:「出家人不近女色,你的行為不檢點,為什麼要那麼做呢?」
丹霞驚異地說:「什麼?那個女人嗎?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管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至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本文轉自《中華勵志網》 http://www.zhlzw.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
(64)
有個新來的和尚對趙州說道:「我從長安來,橫扛著一條拄杖,卻不曾碰著一個人。」
趙州答道:「不是因為沒人,是因為你的禪杖太短。」
和尚頓時就傻了眼。
(158)滿了嗎
一位學僧對無德禪師說:「禪師!在您座下參學,我感到已經夠了,現在想告假雲游四方。」
禪師問道:「夠了是什麼意思?」
學僧一本正經地答道:「夠了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禪師說道:「那好吧。不過在你走之前,先幫我裝一盆石子來吧!」
學僧很快就裝了一大盆石子拿來。 l
禪師指著盆里的石子問學僧:「這一盆石子滿了嗎?」
學僧答道:「滿了。」
禪師隨手抓了好幾把沙放進盆里,沙子滲進縫隙,並沒有溢出來。
禪師問學僧道:「滿了嗎?」
「滿了!」學僧肯定地說。
禪師又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盆里,石灰也沒有溢出來。
禪師再問道:「滿了嗎?」
學僧想這回可放不下東西了吧,把我十足地說道:「滿了!」
禪師順手又再倒了一杯水下去,水也滲了下去。
「滿了嗎?」禪師又問。
(174)
多少重
蘇東坡經常與照覺禪師論道,當談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話時,忽有省悟,做了「未參禪前」、「參禪時」、「參禪悟道後」三偈,以表心得。未參禪前的境界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到了參禪時,其心得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及至參禪悟道以後,其心境是: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自覺禪悟後,對佛法更是自視很高。曾聽到荊南玉泉寺承皓禪師禪門高峻,機鋒難觸,非常不服。因此,他微服求見,想探究承皓禪師的禪功。剛見面,蘇東坡就說道:「聞禪師禪悟功高,請問禪悟是什麼?」
承皓禪師不答反問道:「請問尊官貴姓?」
蘇東坡答道:「姓秤,乃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禪師大喝一聲,說道:「請問這一喝有多少重?」
蘇東坡無以對答,禮拜而去。
F. 禪悟7:四個小故事說盡人生道理
1.痛苦
有人去找禪師求得解脫的方法,禪師讓他自己悟出。
第一天,禪師問他悟到了什麼?
他不知,禪師便舉起戒悄讓鎮尺打他一下。
第二天,禪師又問。
他仍不知,禪師舉起戒尺又打了他一下。
第三天,他仍然不知,
當禪師舉手要打他時,他卻擋住了。
於是禪師笑道:「你終於悟出了這個道理——拒絕痛苦。」
感悟:
人活著,必然會經歷一些失敗和痛苦。
最大的悲劇,是活在悲傷里不肯出來。
而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悲傷面前,足夠清醒和果敢。
我們無法阻擋傷痛和不幸的降臨,
但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心情,選擇拒絕痛苦,拋掉痛苦,
以一種全新的姿態,積極的心情迎接生活。
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2.價值
有兩根竹子,它們分別被做成了晾衣桿和笛子。
晾衣桿很不服氣地問笛子:「憑什麼你價值千金,而我卻一文不值?」
笛子說:「因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經歷了千刀萬琢,精雕細刻。」
感悟:
人生中,所有掌聲背後,都是無數個日夜辛苦匍匐,
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榮耀伴隨的往往是滿身傷痕。
要想人前顯貴,必先人後受罪。
願你不畏艱辛,努力打磨自己。
暗自上進,沙粒成珠,驚艷四方!
3.取捨
有一支淘金的隊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極其痛苦。
只有一個人輕鬆快樂地走著。
別人問:「你為何如此愜意?」
他笑著說:「因為我帶的東西最少。」
感悟:
人之所以活得累,不過滑迅是背負的慾望太多。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你總是固執的想要更多,那麼到最後很可能一無所獲。
有舍才有得,越簡單越快樂!
刪繁就簡,才能輕裝上陣。
最好的活法莫過於:
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4.知足
有兩只老虎,一隻生活在籠子里,一隻生活在荒野中。
它們都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十分不好,互相羨慕對方。
有一天,兩只老虎決定交換身份,開始它們都很快樂。
但不久,兩只老虎都死了。
一隻飢餓而死,一隻憂郁而死。
感悟:
人常常會羨慕別人的生活,卻對自己擁有的幸福熟視無睹。
殊不知,你現在忽略的,也許正是別人嚮往的。
別人的啟粗未必是最好,自己的也並不是一文不值。
很多東西,很多人和事,擁有時不珍惜,失去了方覺可貴。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懂得知足,方可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