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培養孩子愛看書,愛聽故事的習慣
一、讓孩子具備一定的識字功底。從四五歲開始認字,到六七歲時,要能獨立地看兒童故事之類的書籍,再大一二歲,就可以看長篇幅的兒童書籍了。
二、培養孩子愛聽故事的習慣。這項工作,其實從寶寶小時候就可以做了,寶寶很小時,就可以對著他(她)講故事,每晚睡覺前,都把講故事當成了催眠曲。等到孩子五六歲時,他(她)也就自然愛聽故事愛看故事的好習慣了。
三、父母和孩子同讀書。孩子五六歲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看故事書,父母先引導孩子讀,培養孩子認字讀書的習慣。時間一長,孩子也就慢慢養成愛看書讀書的習慣了。
四、從孩子喜歡的書類培養讀書習慣。不同的小孩喜歡不同類型的書籍。有的喜歡讀網路自然類,有的喜歡讀故事類的書,有的喜歡科幻類的書,各有喜好。父母要看自己的孩子喜歡那一類,先從孩子喜歡的書類培養看書讀書習慣,慢慢過度到別的書類,等孩子的讀書視野開闊了,再看別的書籍他(她)也就不感到吃力無趣了。
五、多鼓勵多表揚。在培養孩子看書讀書的過程中,鼓勵和表揚是不可少的。孩子天性喜歡得到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有了父母的表揚和贊許,孩子看書讀書的動力更足,興趣也更濃。
⑵ 如何基於《指南》培養幼兒的繪本閱讀能力
關於如何基於《指南》培養幼兒的繪本閱讀能力有如下回答:
1、引導幼兒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首先,內容的選擇要淺顯,便於幼兒閱讀。幼兒生活經驗較少,所以內容的選擇應盡量是一些淺顯易懂、貼近生活的童話、詩歌、故事、兒歌、童謠等。這樣便於亮襲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閱讀。
《指南》對「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分解目標有:能說出所閱讀的幼兒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能根據故事的部分情節或畫面的線索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或續編、創編故事。對看過的圖書和聽過的故事能說出自己的看法。能初步感受文學語言的美。
⑶ 親子閱讀的技巧與方法
閱讀是要讓孩子有智扒攜慧,是培養孩子情商和語文等等的方式之一,可分為靜態閱讀和動態閱讀;有些孩子無法靜下來看一本書,家長不必喪氣,可採用動態閱讀的方式,帶孩子去看戲、聽音樂、郊遊、表演等多元化活動,一樣能讓孩子汲取人生智慧,閱讀是模仿來的,不是天生的;不論是靜態閱讀或動態閱讀,只有愛閱讀的家長才能讓孩子也親近閱讀;最重要的是用心 「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以下是我為您搜集整理提粗喊供到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一、關於孩子的閱讀,請問方素珍老師有什麼理念要傳遞給家長?
親子共讀不但能增進親子關系,也能奠定孩子語文學習和培養情商的基礎。閱讀沒有艱深的理論,只要與孩子共讀一本好書,就是一種幸福,不要錯過享受孩子偎在懷里共讀的時光。
二、3~7歲的孩子,還需要「親子」閱讀嗎?如何進行?
當然需要嘍!3~7歲的親子閱讀會讓孩子因親密的共讀產生安全感,借著有趣的書和孩子一起學習和討論,是教養孩子最輕松的方式之一。
開展親子閱讀很簡單,只要摟著孩子,打開一本書開始朗讀或指讀,讓書本成為孩子另類的玩具、親子溝通的'橋梁。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可選擇文圖並茂的繪岩此野本,共讀繪本時有幾個小技巧可參考:
1、聽一聽:先讓孩子傾聽故事、看看圖畫。
2、猜一猜:具有懸疑性的故事,可隨時中途提問,請孩子思考回答。
3、演一演:說故事時可以配合道具演出,增進注意力和趣味性。
4、問和答:在一問一答的互動之中,幫助孩子系統地了解整個故事。
5、運用聲音、肢體、表情,讓說故事更有吸引力。
6、學習做道具和應用道具,讓說故事更有氛圍。
7、有些繪本故事不必一字不漏地朗讀,也可試著改編,增刪內容情節。
三、3—7歲孩子閱讀中的一些誤區,如何避免?
家長要先有個認知,並非所有的繪本都適合自己的孩子,給孩子選擇繪本首先考慮孩子的年齡、接受力和理解力。當家長和孩子開始親子閱讀後,就會發現自己和孩子的興趣在哪兒,然後再去找相關主題的繪本圖書進行深入閱讀。
不必刻意教認字。只要是有趣的故事,孩子愛聽,就會一直要家長重復說故事,看圖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會認得一些字。閱讀沒有一定的章法,怎麼高興怎麼念,不過千萬不要看完後,強迫孩子歸納「主要內容」或「中心思想」,以免破壞和孩子共讀的美好感覺。
四、3—7歲的年齡段,請給些親子閱讀的建議。
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對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是有差別的。親子閱讀的重點不是會講或講得生動,關鍵在於和孩子共讀的那種親密感。每天晚上在孩子睡前抽出一二十分鍾的時間,陪他看一兩本書,一起討論書中的情節,或者展開想像,進行深入的拓展,是親子最幸福的時光。
以下是一些數據,謹供參考。
1、歲特徵:會捕捉物體的外觀形象、喜歡明亮的色彩、體驗現實世界和想像間的不同樂趣。
2、適讀書籍:想像力豐富且誇大的書、可以數數的書、重復的故事和有押韻的兒歌或童謠。
3、歲 特徵:能夠辨別書中細微的差別、自行透過玩樂享受閱讀。
4、適讀書籍:選擇故事較長、情節較復雜的故事、選擇圖畫較細致的繪本、無字的繪本。
5、歲 特徵:能清楚理解語言的意思、能表逹復雜的情感、普遍以個人主觀意識上的是非對錯來區分事物、容易對陌生或未知事物過度想像,衍生負面情緒。
6、適讀書籍:善惡分明的民間故事、富有想像情結的童話、身體的發展和自主性的議題、與孩子心理狀態相關的繪本。
7、歲特徵:對發現世界和其如何運行展現出極大的熱忱。
8、適讀書籍:知識性的科學類繪本、關於家庭與小區的故事、講述價值觀判斷、人際關系或性別角色差異的繪本。
9、歲特徵:開始能從他人的角度做出價值判斷、期盼與同儕發展更親密的人際關系、尋求脫離成人獨立,但仍需要溫馨和安全的感覺、受到壓力時可能會和家人相處不和諧或反抗、對男女差異感到好奇。
適讀書籍:知識性的讀物、幽默趣味的短篇故事、橋梁書。
五、閱讀是一輩子的事,覺得興趣的培養最關健,家長如何在這點上下工夫呢?請給些建議。
閱讀是要讓孩子有智慧,是培養孩子情商和語文等等的方式之一,可分為靜態閱讀和動態閱讀;有些孩子無法靜下來看一本書,家長不必喪氣,可採用動態閱讀的方式,帶孩子去看戲、聽音樂、郊遊、表演等多元化活動,一樣能讓孩子汲取人生智慧,閱讀是模仿來的,不是天生的;不論是靜態閱讀或動態閱讀,只有愛閱讀的家長才能讓孩子也親近閱讀;最重要的是用心 「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⑷ 如何引導幼兒「喜歡聽故事,看圖書」(3分)
【答改猜案】:(1)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 (2)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3)引導幼兒體中殲搏會標識賣祥、文字元號的用途。
⑸ 閱讀圖畫書5個環節
閱讀圖畫書5個環悶簡賣節
家長們知道關於閱讀圖畫書5個環節有什麼嗎?小朋友對於圖畫書的興趣會比較大,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會認為圖畫書里的圖畫是生動有趣的,但是在閱讀過程中家長可以引導,下面我為大家分享關於閱讀圖畫書5個環節。
環節一:引導傾聽,激發閱讀興趣
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並且善於傾聽才能理解語言。作為閱讀活動第一步——傾聽,我們著眼於激發興趣,即採用各種方法讓孩子傾聽,進而對故事產生興趣。
(1)先玩後聽:故事《小貓釣魚》中有許多角色:小貓、青蛙、烏龜、小雞、小鴨,活動前,教師先找來長毛絨做的這些小動物玩具,讓孩子們把玩,當孩子對這些玩具熟悉以後,教師再告訴孩子們有一個有關這些小動物的好聽的故事,吸引孩子們注意傾聽。
(2)先看後聽:在閱讀《我上托兒所》這則故事時,教師先出示圖畫書中一幅畫面,來吸引孩子注意傾聽,還根據故事的內容設計情景,如用木偶表演吸引孩子聽故事。豐富的方法激發了孩子通過傾聽閱讀故事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傾聽習慣。
環節二:聽看結合,了解故事情節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故事情節,咐尺我們將小圖書放大做成教具,讓幼兒邊聽教師講故事,邊看圖書螞逗。我們還將原畫掃描進電腦並配音,讓幼兒像看小電影一樣閱讀圖畫書。
環節三:看看講講,引發幼兒表達
在聽和看中了解故事情節以後,教師即提供足量的圖畫書,保證孩子人手一冊,讓他們在自主閱讀中,自由地看看、講講。教師可以邊巡視邊有針對性地與幼兒交流,圍繞圖畫書的內容提些問題,如「故事中誰和誰是好朋友?」「小鳥的朋友是誰?」這樣既可了解孩子聽故事的效果,也利於教師發現幼兒個性化的學習需要。
環節四:圖文對應,加深幼兒理解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求幼兒能夠在畫面和故事情節之間找到對應,如在閱讀圖書《拉小車》時,當教師念到「拉小車,小姑娘拉來什麼?拉來小魚,給貓吃」時,要求孩子尋找到相應的畫面。將故事情節與畫面相對應,有助於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同時,也能促使幼兒產生會看書、能讀故事的欣喜之情。
環節五:復述講述,鼓勵多元表達
在閱讀活動的結束階段,教師允許幼兒自主選擇多種形式來復述或講述故事,鼓勵多元表達。如幼兒可以用看小電影的方法來講述故事,也可以邊翻圖書邊講故事,還可以和老師一起邊問邊答,復述故事。
作為閱讀活動的延伸,教師還臨摹圖畫書中的形象或畫面,做成各種小玩具,放在區角活動區,讓幼兒玩玩、講講,以此鞏固幼兒的閱讀效果,引發幼兒進一步的學習興趣。
事實證明,在這樣的閱讀活動中,幼兒聽、看、說的能力大大提高。他們思維敏捷、語言流暢、敢於表達、善於交流,各方面能力較其他同齡孩子有較大的提高。
圖畫類童書的三大妙處
廣泛積累,為寫作打好基礎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喜歡大人拿著圖畫書給我講故事。不論是什麼內容的故事,只要是有人願意給我講,我都能聽得津津有味,如果能配合一本精美的圖畫書來看圖說故事的話,那我的興趣就更加高漲了。等我自己認識一些字和圖畫之後,我還主動去找一些圖畫書來看,並且一邊看一邊說,自己給自己講故事聽。
等到讀了小學三年級之後,便開始有作文課了。在很多同學為寫作文大傷腦筋的時候,我的寫作才能已經得到了老師的一致好評。其實我也沒受過什麼特別的訓練,如果您問我為什麼作文能寫這么好,我當時還真說不清楚。直到後來長大之後才逐漸明白,我之所以能夠擁有較好的寫作天分,就是要歸功於小時候的廣泛閱讀,圖畫書看得比別人多,說得比別人多,寫起來自然就流暢了。
在圖書中體會自然的`人性
不要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待「讀圖畫書」這件事。對於孩子來說,每一個有趣的故事都是童年的美好回憶。
有一個《米諾貓上街去買魚》的故事,我和女兒都非常喜歡,大意是一位老爺爺身體不好,於是請小貓米諾去幫他買魚。小貓米諾一路上總在尋思:「我自己把魚吃了吧,然後回去向老爺爺道個歉。」找什麼理由呢?比如魚一直在哭,很可憐,所以把魚放了;魚突然長了翅膀,飛走了;碰到了一隻飢餓的貓,把魚送給它吃了……那又該怎麼道歉呢?是要裝可憐,還是直接乞求原諒?還是一邊道歉一邊表演雜技,來逗老爺爺開心呢?
這個故事我一直很喜歡,因為故事的內容既有趣又人性化,結局還很溫馨、幽默。孩子可以看到一隻貓沒有壓抑它的天性(愛吃魚),也沒有為自己的想法辯護(想吃魚),一切都很自然合理,如果說小貓米諾一路上總是在想如何忍耐著不吃魚的話,那麼這個故事就有點壓抑自我、否定自我,就有點太過於做作,而失去了原有的幽默和趣味了。
看圖說話,發揮無窮想像力
那些配著大幅圖片的圖畫書,甚至是通篇找不到幾個字的「無字書」,正是訓練孩子講故事、寫作文的最佳教材哦。因為色彩豐富、可愛異常的圖片比一個乾巴巴的作文題目有趣得多,孩子寫起來也更有積極性和創造力。
孩子學不到東西或者是不願意學,多是因為他們覺得無趣或是受到了逼迫。看圖畫書本來就應該是一件沒有壓力的事情,就讓孩子輕松地去看吧。至於他們能學到什麼,並不是一兩天能夠看得出來的,這時家長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⑹ 鹽言故事怎麼聽書
鹽言故事怎麼聽書如下:
來到小說的閱讀界面中,點擊手機屏幕中心,然後在右下角就能夠看見「聽」的功能並點擊。這時候就進入了小說的聽書模式,還可以設置定時關閉。
聽書,顧名思義,是用聽的方式來「看書」,相對於用眼看書,聽書是用耳朵聽專業演員按純物書上的內容講故事。
聽書這種方式來之已久,我們所熟悉的評書、評話、評彈,都屬於聽書的范疇。文學作品的朗讀,或直接將文學作品分角色演繹成的廣播劇,成為桐哪聽書的新內容分類。
好處:
第一,聽書比讀書節省視力,眼睛是靈魂的窗子,當然要盡全力去保護,此外也可以當做一種緩解疲勞的方式,當你看書看累了時,聽聽書,這樣緩解了視力疲勞也充分調用的大腦的感官神經。
平常也沒有機會聽人家講,往往等到會話需要用到該字時,有聲書本的專業讀者,他們的發音當然比較正確,聽他們的讀音,總錯不到哪去。
第四,這些讀書人讀起書來,依照書中情節,有高有低,時而婉轉凄艷,時而慷慨激昂,實在能引人入勝,趣味盎然。
有一位嬌滴滴的女讀書人為了要模仿一個無賴,而特地將聲音放慢壓低,聽在耳中,覺得她真是可愛極了,另外,他們模仿外國人、南方人、黑人、法語、西班牙語...等等,真是令人嘆為「聽」止。
⑺ 正確指導孩子讀書,如何指導孩子看圖書
我是個語文老師,又是一個母親,引導孩子學會閱讀,喜歡讀書,是我一直在做的事。讀書的好處就不一一陳述了。比如,讀書知不足,讀書長智慧,讀書拓視野。更有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等等。可是,要讓孩子愛上讀書,會讀書,不管作為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還需刻意引導。下面簡要說說我的做法:
最後,明確讀書的意義。我之所以把這點寫在最後,是因為我認為讀書的意義不是老師和家長可以講懂的。做到了前面幾點,就不用再說教,孩子已經能夠體會到讀書的好處,明確讀書的意義了。這樣,好讀書,讀好書,將會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讓孩子終身受益。
⑻ 如何教寶寶閱讀
講故事法 成人以口語早肆笑的形式,加上適當的表情、動作,把圖書里的故事內容講給兒童聽。美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兒童聽成人講故事是一種社會性交往活動。講故事是用一種交談或對話的方式進行的活動,這對兒童的閱讀能力和文字認識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講故事法與朗讀法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僅要用口頭語言來講故事,還需要運用適當的體態語言去演繹故事的內容。成人在講故事時應根據故事的內容,控制自己說話的聲調、音量和速度,用臉部的表情和身體的動作等來表達角色和故事情節的變化。在講故事的同時,可以引導兒童一邊聽故事,一邊看圖書插圖及文字,可以促進兒童理解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對應關系。朗讀法 成人用自然的氣息,清晰而響亮的聲音,正確而流暢的語音,把圖書中的文字一字一句的念給兒童聽的方法。這是一種旨在使兒童通過語言接受圖書信息的、具有傳遞關系的指導方法。朗讀圖書是最簡單、最方便的一種指導方法,而且通過國外學者的研究發現,圖書朗讀對兒童早期的閱讀提高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成人要選擇適合於兒童特定年齡階段的興趣特點和需要的圖書,在朗讀之前,要先對圖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於故事發展情節、角色人物的特點、語言風格有所理解,從而有助於朗讀時更好地運用聲音、語氣、語速去表達作品。 讓兒童坐在自己的身邊,書的高度與兒童視線平行,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還可以在朗讀前引導兒童通過觀察封面圖畫預測故事情節,然後向兒童提出驗證各自預測的要求,使兒童帶著問題聆聽故事,吸收新的信息,思考新的問題,建構圖式。討論法 討論是成人與兒童一起圍繞所閱讀的圖書,提出一定的問題,進行相關的討論,以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和閱讀圖書的方法。可以是一邊朗讀或講故事,一邊與兒童進行討論;也可以是閱讀前或閱讀後的討論,具有一種兒童與成人共同獲取圖書信息、共同建構意義的關系。在討論中,成人的提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提問的類型而言,有以下幾種:引導兒童觀察和描述的提問,引發兒童回憶和比較的提問,啟發兒童聯想和想像的提問,引發兒童因果推測的提問,引發兒童假設、質疑的提問。當然,成人也要鼓勵和激發兒童的提問,通過雙向互動的探討問題的方式,兒童對圖書作進一步的分析,將接收的新信息與原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由表及裡地分析和綜合,擴展了自己的猜測或修正自己的預測,極大地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分享閱讀法 分享閱讀主要指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成人和兒童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游戲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家長引導著兒童一起閱讀圖畫、理解故事,並逐步從圖畫閱讀過渡到對文本的學習和進一步的拓展活動。 北京師范大學的伍新春副教授認為分享閱讀對於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激發幼兒的閱讀動機有著獨特的作用。首先閱讀故事的主題和內容要豐富有趣,尤其是故事的情節發展要符合幼兒想像和思維的特點。這樣的故事對初學閱讀的幼兒來說,就容易激發他們閱讀的動雹賣機和願望。 其次閱讀故事的語言要優美自然,詞彙豐富,這樣的故事不僅能夠使幼兒在「聽故事」時覺得生動有趣,而且可以容易讓幼兒由「聽故事」過渡到自己「講故事」,從中體驗到成就和勝任感,並由此進一步提高他們閱讀的興趣和願望[1]。同時分享閱讀還可以促進師生和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兒童在閱讀活動中體驗到來自於成人的關愛和快樂。 故事表演法 兒童閱讀故事圖書後,在成人的引導下,以玩偶或自己扮演角色的形式,把圖書故事內容、情節表演出來的一種方法。這是在圖書閱讀後較陸含長一段時間里進行的延伸學習的方法,對兒童的言語、思維、理解和表達等綜合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要鼓勵兒童模仿故事裡的各種動物的動作、叫聲,模仿各種人物的活動姿態、行為與動作。幫助兒童學習故事裡角色的語言特點,特別是對話語言。另外,要啟發兒童把日常生活中自己觀察到的、看到的人們說話的表情、語氣、音調等運用到故事的角色語言中,發揮他們的表演潛力。
⑼ 如何有效地開展早期閱讀活動
近年來,早期閱讀問題逐漸成為幼教界關注的焦點,一些托兒所、幼兒園紛紛開展早期閱讀教育活動。其實,早期閱讀是一個大的閱讀觀念,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素質。因此,我們對孩子評價的標准不應只是識了多少字,會背多少詩,而關鍵是看孩子是否具有了閱讀的核心能力,只有明確了這些,幼兒早期閱讀教育才會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才會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早期閱讀核心能力——自主閱讀能力的內涵
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早期閱讀教育所發展的核心能力是自主閱讀能力。研究表明,漢語幼兒早期自主閱讀能力主要包括下列兩個方面:
(一)建立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對應關系的能力
學齡前階段是幼兒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來說,他們的早期閱讀過程是與他們已經獲得的口語分不開的,學習書面語言是調動自己口語經驗,將書面語言信息與自己已有的口語經驗對應起來,是幼兒自主閱讀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在他們閱讀的時候,認讀「媽媽」這兩個文字,必須要調動自己原有的語言經驗,使之與文字元號對應起來;再如「我要紅氣球」和「氣球是紅的」是不同語法表現形式,需要幼兒在閱讀這樣的書面語言時,能夠調動口語語法經驗來完成認知加工過程。
(二)成為流暢閱讀者的策略預備能力
幼兒還不可能是流暢的閱讀者,因為他們對閱讀內容並沒喚脊有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要成為一個流暢的閱讀者,需要他們在理解閱讀內容時掌握幾種初步的技能:
1.反思的策略預備能力
讓幼兒在聽故事看圖書的過程中,能對故事裡所發生的事情,對故事裡的人物等進行種隱畝種思考,或聽完故事、看完圖書之後,有對閱讀內容的反思過程。這種能力將有利於幼兒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
2.預期的策略預備技能
在幼兒積累了相當的聽故事和閱讀圖書的經驗之後,就有可能在聽到或看到類似的內容時,對故事的事件發展和人物的取向做出推測。這樣的預測能力,可以幫助幼兒在未來的閱讀學習中,比較快速的理解閱讀內容。幼兒認讀或書寫文字,及各種書面語言的學習過程,均需要這樣的技能參與。
3.質疑的策略預備技能
在整合的閱讀理解過程中,還需要幼兒有質疑閱讀內容的經驗。如聽完故事或看完圖書之後,問一問為什麼這個人會這樣做?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養成思考為什麼的習慣,有助於幼兒在閱讀時尋找到事件發生發展的某種原因,比較深入正確的理解閱讀內容。
4.假設的策略預備能力
假設是與想像聯系在一起。聽故事或者看圖書之後,我們可以讓幼兒假設。換一個條件或者情景,故事裡的人或者動物會怎樣,事情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假如這樣會如何,假如那樣又會怎麼樣?幼兒有了這些假設的策略技能之後,可以將之推倒未來書面和攜滲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去,將會對他們未來的閱讀和寫作產生極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