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迪達斯品牌故事哪裡打動人
從麵包房到製鞋坊
1900年,在德國一個叫赫爾佐格的小鎮的普通家庭里,出生了一個叫阿迪的男孩。阿迪共有兄弟姐妹4人。父親克利斯多夫(Christoph)性情嚴肅,對孩子們的要求也很嚴格。19、20世紀之交時,編織業日漸凋敝,作為編織工的父親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改行,他成了一名製鞋工人。其實老克利斯多夫對製鞋一竊不通,但憑著努力與悟性,他很快就掌握了所有製鞋工具,甚至不那麼容易操作的復雜機器都在他手下服服帖帖。父親很快被提升為領班。
阿迪的母親波林娜(Paulina)是一個體態微胖,脾氣和藹的中年婦女。她吃苦耐勞地經營著一間小洗衣店,那雙長期浸泡在鹼水中的手也因為使勁擰衣物而變得粗糙皸裂。雖然工作辛苦,母親卻很少抱怨。事實上,也的確很少有事情能困擾她。母親人緣很好,這個只有3000人的小鎮所發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她的眼睛。閑暇時,總能看見她在家門口與路人愉快聊著。阿迪有一個叫魯道夫(Rudolf)的哥哥,後來的生活證明,這是一個具有商業天才的好助手。他總是能讓顧客心甘情願掏腰包,並使他們堅信這樁買賣值的很。但小時侯,魯道夫卻被手足們公認為最能胡扯,他們總不得不容忍他的聒噪--這一點也可能是從母親那兒遺傳來的。父親的勤奮和嚴格,母親的親切和熱忱,哥哥的商業頭腦,這一切都為阿迪未來的成功寫下了注腳。
中學畢業後,阿迪也想學製鞋。可是父親極力反對,因為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地的鞋廠都陷入危機之中,鞋廠們即使大量裁員也只能勉強維持,有些甚至被迫關門。父親告訴兒子:製鞋這行當太不穩定了,你還是學做麵包吧!人們可以不穿鞋,但是總不能不吃麵包啊!於是,阿迪就成了一個麵包房學徒。每天凌晨1:30,阿迪都要一溜小跑,沿著一條100碼左右的鵝卵石路,到一間名叫威斯的麵包房(Weiss Bakery)上工。工作是簡單重復的。生火、揉面、切面、放進火熱的烤爐。在破曉時分,把剛出爐的新鮮麵包送到鎮上各銷售點。然後回到威斯,打掃、沖洗、劈柴火。勞作18小時,晚上8點收工。工作即枯燥又辛苦。每每一回到家,阿迪就倒在床上飛快地入睡了。然而,阿迪的精力好象永不枯竭。平時雖然非常勞累,但每個星期天他都有興致和朋友們去戶外參加體育活動。這幫年輕人就象陀螺一樣,有無限的動力,就是不會停止。1917年10月17日是歷史上一個平凡的日子,對阿迪來說卻有不同尋常的意義。一段時間的學徒終於有了成果--他拿到了威斯麵包房授予的資格證書,成績良。不久,阿迪應征入伍。經過短期軍事訓練之後,被送往比利時前線。戰爭持續了兩年,以德國失敗告終。1919年,阿迪回到了更蕭條、更貧困的家鄉。阿迪不想再做麵包生意了,而退伍正是轉行的絕佳機會。經過一番思量,阿迪最終還是選擇了製鞋。製鞋是阿迪的夢想,他的直覺始終告訴他這是一個有前途的行業,時間證明阿迪的直覺是非常准確的。萬事開頭難。阿迪面臨的三大難題是:製鞋材料、廠房和工人。創業期間,他做麵包房學徒培養出來的韌性發揮到了極致。為了尋找最佳的製鞋材料,他幾乎跑遍了全國,有時候騎自行車,有時候坐火車。每次旅行總是滿載而歸--大包小包各種各樣的製鞋材料。為了盡快投入生產,阿迪說服母親波林娜把小洗衣店的鋪面讓出來放設備,當時的設備很簡陋,比如自行車發電廠--通過蹬自行車踏板來帶動磨盤磨鞋底用。這種裝備雖然比人力效率高,但對蹬自行車的人來說就太費勁了。阿迪最初雇了3個工人:漢斯、卡爾和約瑟夫。最初,阿迪沒有任何製鞋經驗,但象老克利斯多夫一樣,阿迪有很高的悟性。他師從卡爾和父親,但很快手藝就超過了兩位師傅,不管什麼樣的製鞋材料到他手裡都能物盡其用。阿迪設計的第一款運動鞋是帆布幫-黃皮底運動鞋,採用了鐵匠齊格林提供的鞋釘。很快,這種運動鞋就流行起來。生意越做越紅火。阿迪又多雇了兩個工人,並請姐姐瑪麗(Marie)負責收拾鞋子。他又在洗衣房牆上開了個門,把自行車發電廠搬到院子里去,以擴大生產空間。生產的發展使阿迪萌生了邀請哥哥魯道夫加盟的念頭。雖然他也對哥哥的聒噪感到頭疼,但最終還是讓哥哥參加到經營中來。魯道夫商業才華嶄露。1924年7月1日,兄弟倆注冊了達斯勒兄弟運動鞋廠。這也標志著一個最終征服世界的品牌即將誕生了。
2. 運動鞋安踏創始人的創業故事
運動鞋安踏創始人的創業故事
創業其實首先就是創新。我們要穗模有一個真正創新的點。這個創新的點,並不是你隨便想出來的一個小竅門或是比較有意思的想法,並不是這么簡單的。當你有了創新點後,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你的能力或是企業的能力與創新相結合。
打造品牌,光靠廣告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自己的營銷渠道。丁志忠在廣告上獲得成功之後,立即著手擴建全國的營銷網路。他對經銷商作出進一步的讓利政策,鼓勵更多的經銷商加入自己的營銷隊伍。
一個初中尚未畢業的農村少年,在福建晉江沿海的一個小鎮上搗鼓著一個製鞋的小作坊。20多年後,這個小作坊成了安踏(中國)有限公司,還成為在香港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小作坊的主人成了安踏(中國)有限公司的總裁,他就是丁志忠。
福建省晉江市的陳 埭 鎮,20多年前是一個偏僻的靠海小鎮。這里的人們靠捕魚和出海的傳統手段謀生。不少在海外謀生的僑民賺到錢後就把錢投到家鄉辦一些製造業,同時也給家鄉提供大量的業務訂單。製鞋業就是晉江最早涌現出來的一個行業,陳 埭 鎮自然也就陸續興起了一批鞋作坊。
1985年時老侍,陳 埭 鎮的農民丁和木參與了村裡一家鞋廠的創辦,不僅獲得了辦廠的經驗,製鞋的技術,而且還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比較有遠見的丁和木深知,要想把鞋廠辦得更興旺,就必須要想辦法開辟廣闊的銷售市場。1987年時,丁和木把1萬塊錢交到兒子丁志忠手上,並將從鎮上各鞋廠收購到的600雙質地較好的鞋子一並交給兒子,讓他把這批鞋子托運到北京去銷售。丁和木是想讓兒子在北京開辟一個晉江鞋業銷售市場。這一年,丁志忠才17歲,初中尚未畢業。
到達北京後,丁志忠很快就進入了北京的“大康鞋城”,租了一個櫃台,開始了自己的賣鞋生涯。當時在北京的鞋業市場,基本上都是被晉江的鞋商所壟斷。為打開銷售局面,丁志忠不辭勞侍族吵苦,一戶戶商家挨門推銷自己的產品。靠著勤奮、誠實、守信,丁志忠在北京立穩了腳跟。此後,僅僅是用了2年時間,丁志忠就把自己的鞋櫃開進了北京的王府井商場。由於晉江鞋質量不錯,在北京的銷售還非常火爆,這也為丁志忠賺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邊賣鞋邊琢磨鞋子的營銷技巧,鑽研消費者喜歡什麼樣款式的鞋子。在北京打 拚 多年,丁志忠成了鞋業的營銷專家。
當丁志忠在北京開的晉江鞋店專櫃生意頗為紅火的時候,丁和木覺得自己應該單獨開一個製鞋廠,因為自己做鞋,兒子可以在北京賣鞋,這種配合應該是非常理想的狀態。1991年初,丁和木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籌集到5、6萬元資金,自己單獨成立了一家製鞋廠,與另一兒子丁世家和女兒丁雅麗一起共同打理。丁和木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他創立這家鞋廠是為兒女們以後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1994年,丁志忠帶著從北京賣鞋賺來的40萬元錢回到了晉江。當年的40萬塊錢算是一筆巨款了,丁志忠拿著這筆錢回到家鄉是想把家裡的製鞋廠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以品牌來拓展更廣闊的市場。丁志忠與父親和哥哥商量,把製鞋廠改名為“安踏製鞋廠”,並自己擔任主管營銷的副總經理。在外闖盪多年,丁志忠對鞋的營銷非常熟悉,因此,他在銷售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把鞋廠的銷售市場得到了進一步的開拓。丁和木見兒子丁志忠在經營方面很有天賦,而且把廠子打理的井井有條,於是乾脆把廠子掌舵的重任交給了丁志忠。
接手安踏鞋廠後,丁志忠開始按自己的經營理念來辦廠。他記得在北京賣鞋時,晉江的鞋質量並不差,但總是價格最低,一雙鞋賣價不到20元,而當時國內的“青島雙星”、“上海狼牌”等價格都在百元上下,而且這些鞋相當一部分都是在晉江生產的。丁志忠深知晉江鞋賣不起價,主要就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知名品牌成為丁志忠心中最大的願望。
當時,晉江的鞋廠幾乎都是在接南美、東歐等地海外的訂單,做的是貼牌產品。丁志忠經過認真思索後覺得,海外雖然有一定的市場,但是海外的市場全都加起來都無法抵得上中國的國內市場。於是,他決定在國內創建自己的營銷網路,開安踏專賣店,打造自己的品牌,占據國內的中低端市場。
1998年,正當丁志忠苦於尋求打造品牌的方式時,一個從廣告策劃公司出來的客戶總監葉雙全投奔到了丁志忠的門下。他和丁志忠特別投緣,他極力建議丁志忠走體育明星代言的路子來打造自己的品牌,並告知世界級品牌耐克、阿迪達斯等都是請世界級體育明星作產品的代言人。丁志忠經過考慮後最終選擇了世界乒乓球冠軍孔令輝作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當丁志忠宣布以每年80萬元的代言費,請孔令輝作形象代言人,並以每年300萬元廣告費投入CCTV—5時,遭到公司里不少人的反對。因為這兩筆巨大的投入,幾乎是安踏公司全年利潤的三分之二了,因此不少人認為丁志忠賭得有些過大了。由於丁志忠的堅持,最終這一方案得以實施。
當孔令輝在CCTV—5喊出“我選擇,我喜歡”這句安踏的廣告詞時,市場反應並沒有預期的那麼好,在2個月之內甚至沒有任何效果。就在丁志忠都感到有些忐忑不安的時候,2個月後,全國的商家蜂湧趕至晉江安踏的工廠里要求訂貨,安踏的銷售部幾乎每天都擠滿了前來訂貨的客戶。2000年,孔令輝在奧運會上奪得乒乓球男子單打冠軍後,丁志忠的安踏也一舉成為全國的知名品牌。選擇孔令輝為產品代言人是丁志忠最成功的一步。安踏公司2001年的銷售收入還只是1個億,而到了2006年則達到了12.5億元。
打造品牌,光靠廣告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自己的營銷渠道。丁志忠在廣告上獲得成功之後,立即著手擴建全國的營銷網路。他對經銷商作出進一步的讓利政策,鼓勵更多的經銷商加入自己的營銷隊伍。到2010年6月時,安踏的專賣店已達7500餘家,基本上囊括全國三級城市的主要街道。
丁志忠的成功,令晉江一大批鞋商紛紛仿效他的做法,也請各大體育明星作自己產品的代言人。一時間,CCTV—5成了晉江運動鞋的專用頻道了。丁志忠這時早已由體育明星代言而轉為重大賽事的贊助商了。他開始每年投資4000萬元贊助中國籃球聯賽(CBA)。因為這時候,丁志忠不僅僅做運動鞋,而且還生產系列運動服裝。
在安踏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後,公司一直比較富有,根本不缺錢,無需從社會融資,所以丁志忠一直以來都是拒絕外來投資的。2004年6月28日,當李寧公司在香港上市後,丁志忠突然覺得,自己也應該成為一家上市公司。雖然只是一種意念,但是,經過他的智囊們充分的論證,上市成為公眾公司確實大有益處,不僅能夠籌集到一筆不菲的資金,而且還可以規范公司的治理結構,消除家族企業的各種弊端,擴大公司本身的知名度,更好地吸引各類管理人才。丁志忠決定謀求去香港上市。於是,把科爾尼請來做戰略規劃,讓浩騰代理媒體廣告投放,聘畢馬威做會計事務,將品牌管理外包給智威湯遜,雇摩根士丹利做上市保薦人。一大批世界頂級機構在為安踏做著上市的前期工作。
2007年7月10日,安踏在香港成功上市,籌資31.7億港元,遠超過李寧在香港上市所籌資4億元的規模。有了充足的資金,丁志忠不再局限於贊助國內籃球聯賽了,他瞄上美國的NBA賽場。因為在安踏IPO過程中,休斯敦火箭隊老闆亞歷山大投資了2.34億港元,持有安踏8.2%的股權。上市當年,丁志忠花巨資一口氣簽下了火箭隊佛朗西斯、斯科拉、維爾斯三位球員。
不過令丁志忠最驕傲的還不是在香港成功上市,而是2009年6月,安踏一舉擊敗競爭對手李寧、阿迪達斯等,成為中國國家奧委會體育服裝贊助商。這就使得中國體育健兒從2009年~2012年間的10多項重大賽事中,將身著安踏運動裝,馳騁在世界各大賽場。
丁志忠品牌戰略和營銷戰略的成功運作,使安踏運動鞋連續8年位居國內榜首位置。2010年,安踏發布的年度財務報告稱,其營業額上升至74.08億元,凈利潤達到15.51億元。 ;
3. AirJordan歷代球鞋故事-air jordan 1
Michael Jordan是NBA歷史上第一位擁有「世紀運動員」稱號的巨星,在賽場上他創造了數不勝數的記錄,被球迷們稱之為「籃球之神」。他腳下的Air Jordan戰靴也深受鞋迷和球迷們的喜愛和追捧,每一代都堪稱經典,每當發售都會在市場上掀起新一輪的搶購熱潮。時至今日,這個系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簽名鞋系列,也是Sneaker界所有簽名鞋系列夢想復制的經典。
顛覆傳統—Air Jordan 1
上世紀80年代各大品牌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當時耐克的情境並不樂觀,他們決定放手一搏。1984年Nike以5年250萬美金的合同簽下了初出茅廬的喬丹,這在當時算是一份天價合同了,其他品牌開得價碼可能還不及這十分之一。其實當時喬丹更想簽約adidas,他曾經稱自己為adidas的狂熱愛好者,但阿迪對這位新秀的菜鳥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在綜合考慮之下喬丹和耐克簽約了。
喬丹在NBA賽場上穿的第一雙鞋並不是喬1,而是一雙名叫Air Ship的高幫籃球鞋。次年也就是1985年喬1才正式亮相,喬丹看到後就說:「我是不會穿那雙鞋的,只有小丑才會穿那樣的鞋。」
在設計師Peter Moore的一番勸說下,喬丹才穿上了它。隊內訓練時,他的隊友過來跟他說:「Hey,Michael你的鞋子實在是太難看了。」NBA聯盟也禁止喬丹在球場上穿這雙鞋(黑紅1),在那個球鞋只有黑或者是白的年代,黑紅1確實有點太花哨了。大衛斯特恩更是向喬丹開出了罰單,從1000美金一場漲到了後來的5000美金一場,耐克這邊更是自掏腰包交罰款,並要求Michael一直穿下去。可正是因為這道禁令,成了耐克最好的宣傳廣告,所有人都想擁有一雙曾經被NBA禁穿過的鞋子,市場上也掀起了喬1的搶購熱潮----基本上處於上架就空的狀態。Jordan的菜鳥賽季,場均得分高達28.2分,同時還有6.5個籃板和5.9次助攻入賬,毫無爭議的拿下「年度最佳新秀」的稱號,正是這個賽季的完美表現以及禁穿的噱頭造就了AJ 1的成功。
Air Jordan 1是以AF 1為原型設計的,不過前者比後者更輕更貼合腳面。由於當時的製造工藝還不夠成熟,AF 1 為了放置那片Air氣墊刻意加厚了中底的厚度,導致有點笨重;而喬1所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在更薄的PU中底上植入Air Sole氣墊,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後,終於成功了,在不降低緩震功能的前提下,有效減輕重量並且穩定性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為了更貼合雙腳AJ 1降低了鞋內倉的高度並採用了獨特的鞋面剪裁設計讓他看起來更加精緻,鞋幫側邊的飛翼Logo更是錦上添花。不過更合腳的設計導致喬1的兼容性有所降低--特別是鞋頭部位,腳比較肥胖的可能根本就沒法舒舒服服駕馭它。
4. 李寧的品牌故事
是的!
1990年,李寧有限公司在廣東三水起步。創立之初即與中國奧委會攜手合作,透過體育用品事業推動中國體育發展,並不遺餘力贊助各種賽事。1995年,李寧公司成為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領跑者。2005年,李寧公司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銷售額創下歷史新高,向著國際一流品牌的目標沖刺……
產品的專業化屬性,是在體育用品行業中競爭的基礎。李寧公司把產品的研發,看作一個不斷創造紀錄、刷新紀錄的賽程。早在1998年,公司就建立了本土公司第一家服裝與鞋的產品設計開發中心,率先成為自主開發的中國體育用品公司;2004年凱蠢,李寧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人體運動科學系合作,對李寧公司生產的運動鞋的力學特性進行運動生物力學測試,建立專業運動員的腳型資料庫,對專業運動特徵進行數據搜集和分析,從而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專業性和舒適度。經過十五年的探索,李寧產品已由單一的運動服裝,發展至運動服裝、運動鞋、運動配件等多系列並駕齊驅。不久的將來,李寧牌將致力躋身世界一流品牌,為全世界的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提供專業的體育產品。因為這樣的熱忱,李寧公司擁有了中國最大的體育用品分銷網路。同時,李寧公司的國際網路也在不斷拓展,目前已進入23個國家和地區。
每一個冠軍團隊的背後,必然有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李寧公司也是如此。在實踐與探索中,形成了一套適合自身的戰略規劃模式和管理體系,使公司組織運作順暢無阻,戰略執行果斷快速。目前,李寧公司正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以erp為起點的信息系統,全面整合產品設計、供應鏈、渠道、零售等資源,發展電子商務,進一步提高運作效率和品牌形象。
「推動中國體育事業,讓運動改變我們的生活」,是李寧公司成立的初衷。李寧公司從不放棄任何努力以實現這一使命。從1990年支持北京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開始,李寧公司對體育事業已投入大量贊助,同時也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
獨特的企業文化,是李寧公司每個部分緊密協作、奮力向前的接力棒,使所有的供應商、經銷商、服務商盯渣陪成為合作夥伴,讓所有的員工合力同心。李寧人相信:人有無限潛能。運動讓人更加自信,敢於表現,不斷發掘潛能、超越自我——我們有這樣的品牌觀,並始終不渝地付諸實踐:1990年,李寧公司成為第一家贊助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1992年,李寧公司為中國奧運代表團提供領獎裝備,成為第一個贊助奧運會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1993年,李寧公司率先在全國建立特許專賣營銷體系;1998年,李寧公司率先在廣東佛山建成中國第一個運動服裝與鞋的設計開發中心;1999年,李寧公司與sap公司合作,引進afs服裝與鞋業解決方案,成為中國第一家實施erp的體育用品企業;2004年,李寧公司在香港聯交主板成功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2005年,李寧公司成為nba官方合作夥伴;2006年,李寧公司成為atp中國官方市場合作夥伴。
今日的李寧公司,不僅是一家體育用品的創梁螞造企業,也是一種健康生活方式的傳播者、推動者。我們正以累積而來的自信,把握歷史賦予的機遇,迎接全球市場的挑戰,實踐李寧人的使命――我們以體育激發人們突破的渴望和力量!
5. 耐克運動鞋大王的創業傳奇的勵志故事
1985年春天,美國數以百萬計的電視觀眾,看到了這樣一段廣告:一個籃球飛快地滾向球場一端,等候在那裡的一位英俊小伙輕松地用穿著彩色運動鞋薯慶的腳將球勾入掌中,開始帶球移動,與此同時,傳來發動機引擎的刺耳噪音,引擎的咆哮聲越來越響,小夥子隨之一飛沖天。廣告的最後10秒是喬丹的「雲中漫步」,即使從未看過籃球比賽的觀眾,也會感嘆於他精湛的技巧。這段廣告不僅是證明喬丹擁有特殊的飛行能力,也暗示他腳下那雙鞋與此也有必然的聯系。而在這個廣告中,那個神奇的小夥子就是著名的NBA運動球星邁克爾·喬丹,他腳下的那雙運動鞋就是著名的品牌「耐克」。退役前,喬丹由衷地感嘆:「菲爾·耐特和耐克把我變成了一個夢幻人物。」這裡面的耐特就是「耐克」的創始人,是他,把一個小公司變成了大集團,把曾經默默無聞的喬丹推到了巨星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