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個人內在系統:冰山理論——《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
有時候,他會數落你一通,讓你莫名其妙。 有時候,你會突然失控,做了一些你自己都難以接受的事情。有時候,他做了一些事,說了一些話,而你,很受傷。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人們做的事、說的話、經歷的故事,都只是一種行為表現。造成這些行為則脊李的,是那背後的心理過程。 薩提亞認為,在人們經歷事情的時候,在六個層次上同時有著體驗: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而行為是那可被觀察的一部分,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孫遲是露在水面上野搭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被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內在的自我。這個過程被稱為冰山隱喻或冰山理論。
如果不知道一個人的冰山過程,我們就只會在行為層次上去拚命達到自己的目的,結果卻常常事倍功半或無疾而終。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了一個人的冰山過程,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可以:
1、探索心理過程。 這是了解自己與他人的一個工具,我們可以知道某人有某個行為的時候,他的內在發生了怎樣的過程,於是理解成為了可能。
2、保持覺知。 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這樣,你每做一件事情,都知道是在做什麼。
3、放下評判,並尊重。 當理解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再拿著自己的世界去衡量別人的世界,不再用自己的標准去要求別人,不再覺得不可理喻或不可思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過程,看到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去尊重,尊重別人與我們只是不同。
4、與內在連接。 通俗地說就是「懂得」。被懂得的感受是很好的,彷彿兩個人深深連接在了一起一樣,不需要解釋,不需要太多話語,那就是連接感。倘若你可以懂得周圍人的心,那會怎麼樣呢?
5、改變,轉化。 改變絕對不是強迫發生的,能強迫的只是行為。行為就是那生在地面上的草,怎麼燒都沒有用,只要根在,草必重生。就像揚湯止沸,鍋底的火還在,湯就會再沸。因此改變,不必執著於行為,而是從內在不同層次上去轉化,內在轉化了,行為自然就改變了。
6、治療。 心理治療師的工作也開始變得簡單,我們可以透過來訪者的表面行為,跳過他所描述的問題,去探索來訪者的內在冰山,從中尋找出解決之道。
7、自我成長。 在運用冰山工具後,我們的工作都將變得簡單起來,內在小孩不存在了,你可以成長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你的生活會更加輕松,你會在面對任何事情時給自己的生活開啟一扇明亮的窗。
行為(Behavior) 行為是冰山最上端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們通過感官可以直接體驗到的內容。我們看到了什麼,聽到的、觸摸到的內容,我們做了什麼。這是故事的最原始版本,是直接呈現的問題,是最困惑和讓我們煩惱的部分。
應對(Coping) 應對就是對事物的反應態度。我們對外在處境選擇如何回應或反應,就是我們的應對。應對是冰山的水平線,是行為的起點。
感受(Feeling) 感受是我們在經歷事件的時候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每刻都存在,比如生氣、害怕、輕視、疼惜、委屈和嫉妒等。 感受有輕重,微弱的感受在細致覺察的時候可以被覺察到,而強烈的感受則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行為。強烈感受被直接體驗到並命名的時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緒。 感受既有負面的又有正面的。
觀點(Perception) 觀點住在我們的大腦里,是存在於我們大腦里的認知,是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包括我們的想法、思想、信念、規條、價值觀、人生觀、解釋等。這是我們基於現在和過去經驗的結合產生的念頭,是我們思考的內容,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規則,而不只是此刻所見所聞的事實。 觀點是我們從過去學習而來的經驗。
期待(Expectation) 期待就是想要什麼,想怎麼做,希望怎麼發生。它來自於我們過去沒有滿足,現在依然想得到。當我們沒有得到想要的,或得到的只是我們不想要的,我們就可能會一直死抱著那些未滿足的期待,消耗我們的能量。
渴望(Yearning) 如果說期待是想要,那麼渴望就是需要。渴望是人類共通的需要,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馬斯洛曾發展出需要層次理論,闡述了人類普遍的需要:吃、喝、睡、性等基本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歸屬感的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薩提亞認為人類普遍的心理需要主要有:愛、價值、自由、尊重、認可、關注與接納。
自我(Self) 人類所有的行為,不過是想證明自己。你是否是有力量的、有能量的、有價值的?如果你不能相信,你會調動自己的整個冰山希望從別人那獲得證明。自我就是人的本質,是人的核心,是生命力,是自我價值的瓶子,是冰山的核心,它是人的「我是」,是生命的源頭。它決定了「我是誰」,決定了我們與自己和世界的關系。
每一個事件都有一座冰山,當事件發生時,我們行為背後的冰山是什麼樣子的呢?雖然事件發生時,冰山的6個層次體驗是同時發生的,但冰山探索一開始還是從線性開始,就是按照冰山一層一層的覺察。看看事件發生時,我們的行為是什麼、感受如何、期待什麼、觀點怎樣、渴望是什麼、自我價值如何。當掌握熟練後就可以系統的覺察,甚至每一層都可以作為一個冰山來細致覺察區分。下面我們來舉個例子,一個妻子看到丈夫把臟襪子隨處亂丟很生氣,對丈夫進行指責「我都說過多少次了,要放到臟衣簍,你怎麼整天就知道亂扔」。這件事上,妻子的冰山是什麼樣的呢?
行為:看到臟襪子被隨處放置
應對:指責丈夫到處亂扔
感受:挫敗、憤怒
觀點:東西不能亂放,他應該為自己的事負責;我說過很多次,他都不改,一點都不把我當回事;我每天要收拾,很累,一點都不心疼我。
期待:他聽我的話,按我說的去做;要自理;心疼我。
渴望:被尊重(按我說的做)、被認同(看到我的辛苦)、被愛(把我當回事,心疼我)。
自我:失控、無力感、自我價值低。
如果妻子看到了自己的冰山,就會有覺察和思考:「到底是什麼讓自己生氣呢?只是因為襪子被到處放,需要自己收拾么?還是說自己是想控制他,讓他聽我的,從而證明他重視我、認同我呢?為什麼非要要求他和自己一樣擁有整潔的規條呢?他到處亂放東西,就等於不能自理、不理解我的辛苦么?我是否可以尊重別人和我不一樣呢?……」有了這些覺察,心情就平靜多了。
這就是改變內在系統的第一步,覺察我們的內在冰山。
㈡ 海底兩萬里中 冰山封路事件概括
冰山封路事件概括:
當潛艇駛到南極時,一塊冰山翻倒砸到了潛艇,潛艇一時找不到出路,陷入冰山封路的困境。他們的船封在冰層下面,船員面臨壓死或窒息的危險。尼摩船長一面鼓舞著大家,一面想方設法帶大家脫險。
他們輪流拿羨猛用鐵鎬鑿底部厚10米的冰蓋,又用開水噴射,將潛艇拉到挖好的大坑裡,灌滿儲水艙,增加潛艇的重量,壓碎了底部最後兩米的冰層,終於脫困。
(2)冰山探索是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海底兩萬里》中其他險情事件概況:
1、 擱淺,土著人圍攻:
在通過拖雷斯海峽時,潛艇因為觸礁而擱淺,他們在旁邊的小島上逗留派大了兩天,卻遭到了土著人的圍攻,他們趕緊逃進小艇,可是土著人依然緊追不舍,這時候,尼摩船長很消橋機智得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把鐵欄桿通了電,擊退了土著人。
2、 同鯊魚搏鬥
當潛艇行駛到錫蘭島時,阿龍納斯接受了尼摩船長的建議,步行到海底養珠場觀看印度人在海底採珠。忽然,有條巨鯊向採珠人撲來。尼摩船長手拿短刀,挺身與鯊魚搏鬥,在尼摩船長被鯊魚巨大的身軀所壓倒,危在旦夕時,尼德.蘭迅速投出利叉,擊中鯊魚的心臟,最後救了那個採珠人。尼摩船長還從口袋裡取出一包珍珠送給他。
㈢ 海底兩萬里冰山封路主要內容
《海底兩萬里》冰山封路事件的主要內容:在南極時,一座冰山砸到了潛艇,潛艇被封在冰層下面;船員有可能被冰山壓死或是窒數棗息而死,尼摩船長鼓舞大家,同時想方設法帶大家脫險;他們輪流用鐵鎬鑿遲謹穿冰蓋,又用開水噴射,將潛艇拉到挖好的大坑裡,通過灌滿儲水艙來增加潛艇的重量,最後壓碎了底部兩米的冰層,終於脫困。
《海底兩萬里》的主要內容
《海底兩萬里》講述了博物學家阿羅納克斯教授與僕人孔塞伊以及捕鯨人內德·蘭德的海底冒險之旅。博物學家阿羅納克斯教授受邀參與「驅逐海怪
」的活動,他與僕人孔塞伊以及捕鯨人內德·蘭德踏上了這次冒險之旅。
最後發現原來根本不存在海怪,所謂海怪其實是一碼畢基艘名為諾第留斯號的潛艇。潛艇上的尼摩船長不允許潛艇的秘密泄露,因此帶著阿羅納克斯教授等人,一起開啟了海底冒險之旅。
㈣ 海底兩萬里冰山封路的主要情節拜託概括一下
冰山封路主要情節概括:
當潛艇駛到南極時,一次冰山翻倒後將他們的船封在冰層下面,面對的是悶死或壓死的危險,他們輪流用鐵鎬鑿底部厚10米的冰蓋,又用開水噴射,將潛艇拉到挖好的大坑裡,灌滿儲水艙,增加潛艇的重星,壓碎了底部最後兩米的冰層,終於脫困。
人物簡介:
1、尼摩船長
尼摩船長是小說里的主人公,在書中並未說明其國籍。他的真實身份在《神秘島》中才得以揭曉:其為印度的達卡(Dakkar)王子。
尼摩是個有正義感的反抗英雄,他對民族壓迫和殖民主義極端痛恨,嚮往民主與自由。反抗失敗後的尼摩選擇了歸隱大海,他曾經對阿龍納斯說「海上極度太平。海洋岩唯余不屬於暴君。
2、康塞爾
康塞爾,佛拉芒人,30歲,是阿龍納斯教授的僕人,忠實,生性沉穩,他從不大驚小怪。總以第三人稱和教授說話。總是那麼氣定神閑,為人隨和,從不著急上火
《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的巔峰之作,在這部作品中,他將對海洋的幻想發揮到了極致,表現了人類認識和駕馭海洋的信心,展示山孝了人類意志的堅韌和勇敢。
在小說里,凡爾納借尼摩船長之口表達了對海洋的贊美和熱愛:我愛大海!大海就是一切!它覆蓋著地球的十分之七,大海呼出的氣清潔、健康。
大海廣闊無垠,人在這里不會孤獨,因為他感覺得到周圍涌動著的生命。大海是一種超自然而又神奇的生命載體,他是運動,是愛,像一位詩人所說粗滾的,是無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