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杜甫的登高 告訴孩子一個什麼道理
登高的風俗大家在小學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就知道。不過,重陽登高的風俗卻起於東漢時期。傳說有一叫費長房的仙人,能夠預卜未來消陸困,他的徒弟叫桓景,有一日,費長房告訴桓景,九月九日他家將會發生災難,要桓景全家佩戴茱萸,登高處,飲菊花酒,才能化解這場災難。桓景依其指示照做,當日返家,發現家中雞犬牛羊全都暴斃,費長房告訴桓景,這些動物是代他們全家受劫而死。此事傳開,每年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紛紛離家登高已近天神,希望得到神的庇佑。
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台,那種異鄉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紙上。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連用四個字「艱」「難」「苦」「恨」,組合在一起,極盡筆墨突出詩人內心的痛苦和郁悶程度之深,愁腸百結,愁緒萬千,以致於白了頭發,傷了身體,失了流年,壯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緒,綿延不絕,令人哀悸。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悉穗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拿念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詞人多是傷感的,悲秋的。北宋詞人柳永曾在《八聲甘州》中寫道:「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在《河瀆神》上片雲:「風緊雁行高,無邊落木蕭蕭。楚天魂夢與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寫《登高》時杜甫56歲,如今我學習這首詩時56歲。想想自己雖不像杜甫一生在外漂泊,卻38年一直守著家鄉的鄉村教育,小學教師「艱、難、苦、恨」的生活可謂「潦倒」。雖也「繁霜鬢」,卻沒能在40年的改革開放中為祖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做出應有的貢獻。自1982年參加工作,條件不是一般的艱苦,兩個單身漢住6平方米的由舊時祠堂的廂屋改做的寢室,裡面只能放下兩張單人床和兩張辦公桌,門窗都已腐朽變色,用手一碰,表皮就脫落下來。可是,那時「少年不知愁滋味」,整天埋頭於工作。雖然每月只有30幾元工資,卻有著強大的心理優勢:我是非農業戶口、吃公家飯的。這是多年來父母對我們子女的最大希望。想想就要退休,真的有一種「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天地流」的落寞之感。
Ⅱ 急求杜甫的故事300字左右,還要寫啟發,今晚七點之前我先看到,跪求啊!!!!!!
有一天,杜甫又纏著姑母講故事。姑母說:
「咱們杜家出過許多名人,晉朝著名大將杜預(他的故事,請看本全書第12集)就是我們的第十三代遠祖。他打仗有勇有謀,為朝廷立過大功。百姓們還編敗指歌謠稱贊過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翹起大拇指稱贊猛亂道。
「你爺爺(杜審言)是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詩,受到過皇上的獎賞,人們都誇他是個才子。」
這些故事給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讀書,好學苦練,七歲的時候,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詩《詠鳳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拿給父親看,正巧有兩位客人來訪。他們也很有興致地看起來。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察知配揚雄(都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的手筆呀!」客人們看完後說。
從這以後,這兩位客人經常向人們誇獎杜甫,還帶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聽當時著名的宮廷樂師李龜年的絕妙音樂。這對他的影響很大。杜甫一生寫詩都十分講究技巧,反復推敲,「語不驚人死不休」。
補充:
二
唐代杜甫,在年近五十的時候,遇上「安史之亂」,整個唐朝從這兒走了下坡路。唐明皇逃往四川,楊玉環在馬嵬坡弔死。杜甫為了躲避這場戰亂,也漂泊到西南方去。 他到了成都,在成都古郊找了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叫浣花溪畔,親手建了—座草堂,住了下來。並在這里寫過不少詩。草堂茅屋有時還叫大風吹破。他這時生活十分清苦,由自己的遭遇和貧困處境,還時常想到天下的窮人寒士,寄予不少同情。他每日用素菜草果度日,當地都叫他「菜肚老人」。 相傳,有一天他邀幾個朋友在草堂上吟詩作賦,吟得高興,不覺到了中午。他發起愁來,眼看要吃晌飯了,可是一無所有,拿什麼款待這些客人呢!他正在著急,忽然見家人從浣花溪里釣上一條魚來,喜出望外。心想,就請大家品嘗這條魚吧!
他走到灶前,親手烹制起魚來。朋友們見他去做魚,個個都驚奇起來,有的帶著懷疑的眼光說:「老杜,這可是新鮮事,你會作詩,還會烹魚?」 中華民俗節慶網
杜甫笑笑說:「等著吧,我今天就要給你們烹烹看看。」他開膛把魚洗好以後,加上佐料就放鍋里蒸上。蒸熟以後,又把當地的甜面醬炒熟,加入四州泡菜里的辣椒、蔥、姜和湯汁,和好淀扮,作成汁,趁熱澆在魚身上,再撤上香菜就做成了。
大夥歡坐一堂,見杜甫把魚端了上來,伸筷一嘗,果然好吃。
眾朋友邊說邊吃,一會工夫,一條魚吃得精光,可是這魚還沒有名字呢!於是大家就為這魚想起名字來。有的說:「這魚就叫浣溪魚吧!」有的說:「叫老杜魚才合適。」最後杜甫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敬佩的先賢,而這魚背覆有五顏六色的絲,很象柳葉,就叫『五柳魚』吧!」說罷,大家十分贊成,覺得這個名字很有意思。五柳魚就這樣叫起來了,並成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傳了一千多年。
Ⅲ 關於杜甫的故事
1.年少輕狂差點被殺,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相遇於洛陽,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遊,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誇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
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台,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這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他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准備去碰碰運氣。等待杜甫的仍舊是失敗。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
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年少輕狂」。中年之後,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後半生為數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常漫不經心。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嚴重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
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他的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作,心裡卻動了殺機。
一天,嚴武召集部下准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的詩句了。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他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復雜多樣正是這樣吧。
2.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晚年的杜甫開了一家葯鋪子,因為杜甫他做人很正直,做生意當然也是一樣,他賣得葯材都不貴,老百姓也都負擔的起。所以葯鋪開了沒多久鎮上的人廳悔都知道了杜甫開的葯鋪,就都去他那裡拿葯材。所以鎮上其他的葯材老闆就很眼紅,打算聯合起來欺負杜甫。
就在當地的衙門書吏那裡去撒謊說杜甫看不起那個書吏。書吏就帶著人去杜甫的店裡找麻煩。那個書吏拿了一個讓人看不懂的葯方去故意為難杜甫,說如果杜甫抓不出這幾種葯就把杜甫一家人趕出這個鎮子。
可是杜甫的才學一看就知道葯方上寫的是什麼,很快把葯給了衙門書吏。書吏頓時對杜甫服氣了。並警告鎮上的人以後不能再找杜甫的麻煩。
4.相傳杜甫小時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後來一種傳染病盛行,他和姑悉困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樣的病,因為大夫說要躺在東邊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東邊只有一張床。
所以他姑姑就讓杜甫躺在那裡,之後自己的兒子扮陸正死了。這讓杜甫深深感到自責,也是為他日後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5.一半撐死一半餓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種不幸,但杜甫悲慘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後半生最大的敵人竟然是飢餓。天寶五年(746年),杜甫35歲,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漫遊,來長安求仕,以實現扶世濟民的政治理想。
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已然不是開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極端腐化。不過,他對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為通過忠臣的努力輔佐,迷途天子還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國家仍可回到開元盛世的局面。
於是,他積極尋求從政的道路,在艱難困苦中咬緊牙關,堅持既定觀念,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他來長安不久,父親便去世了,這使他的生活失去了經濟來源。漸漸地,他需要依賴親友的周濟了。有時去長安城南的終南山采些草葯,拿到市場出售以糊口。
有時去買政府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甚至有時竟過上乞討的生活。「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飢卧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都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實寫照。衣衫襤褸,經常挨餓,動不動就是十來天沒米下鍋。
他的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杜甫每每前去走動。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裡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麼,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
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對他的款待。有一次杜甫鬧瘧疾,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大病初癒,他拄著拐杖出門散步,來到王倚家門。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問清原委之後,十分同情,雖說家境也不富裕,還是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於艱難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動得手腳輕旋,病體頓時鬆快了許多,寫詩對王倚說:「但使殘年飽飯,只願無事長相見。」 (《 病後過王倚飲贈歌 》)飢餓之苦,可以預見。杜甫曾一度把家屬接到長安城南的下杜城。
不久便因生計問題而被迫遷移到長安東北240里的奉先(今陝西蒲城縣),寄居在縣署公舍里。這種生活狀態,杜甫在長安持續了10年。等杜甫混到一個小官的職位時,已經有點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
一代「詩聖」淪落到這步慘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生活的艱難並未使杜甫後退歸隱(當然,他也時時在詩中表露隱逸的念頭,但終未實踐),客觀上,它使杜甫始終處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從而有可能對社會和人生加深認識。
安史之亂時,「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里,他拾過橡栗、挖過野芋,輾轉掙扎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麼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與飢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Ⅳ 杜甫寫的白馬主要講了哪些道理(哲理等等)
杜甫離蜀後,輾轉漂泊,貧病交加,安身無處;又看到國家兵連禍結,社冊正櫻會凋敝,民生多艱,內心十分痛苦。所以,當他看到身負空鞍,又貫有雙箭的白馬時,因而傷心落淚了!正是通過這兩匹普普通通的馬的不幸遭遇,概括了個人「天寒關清塵塞深」的悲慘處境和人民「喪亂死多門」的不幸命運,從而真實地州叢反映了他那個苦難的時代。
Ⅳ 關於杜甫的故事
杜甫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詩壇上的雙子星,我們談到杜甫就會想到李白,談到李白也會想到杜甫,但是這 兩個人是如此的不同,李白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詩人,而杜甫在我們的心中,是一個飽經滄桑,關 懷國計民生的一個現實主義的詩人,李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杜甫呢,也給我們留下了許 多永久回味的著名的篇章。譬如:「盪胸生層雲,決毗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再譬如:「好雨 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些詩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類似的情景都會非常自然 的想起來,我們說從杜甫的詩,我們能看到他對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對於任何一個小的人物,對於生活當 中的一件小事,總是那樣的飽含深情的關懷,所以他的詩,我們在千百年之後,我們去讀,仍然止不住會 掉下眼淚,他的魅力在這個地方,所以人們把杜甫稱為「詩聖」。 一、少時杜甫 詩聖也有童年,也有小時候,也有成長,所以,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的童年是怎樣,杜甫小時候的生活 是非常多元多樣的,而且是很活潑的,他寫的詩說「學詩猶孺子,鄉賦念嘉賓。」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寫詩, 他寫的很具體,說什麼呢?說:「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詩,寫什麼呢?關於鳳凰的 詩,跟鳳凰有關的,或者以鳳凰為題目的詩,他三十九歲那一年在給皇帝的一篇奏章里邊說道:「臣自七歲 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千有餘篇。」換句話說,我從七歲那年開始寫詩,到現在三十九歲,這三十多 年裡面寫了有千餘篇的詩文,那應該說每一年的還是挺高的,換句話說,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這話不是虛的,他非常的勤奮,創作量也很大,那是不是說杜甫就是一個十足的身體發育不良的讀書童呢? 不是,到了晚年,他有一首詩,回憶他的童年,這詩寫的很有意思,說:「憶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 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什麼意思?我記得我當時十五歲的時候,壯的像小牛犢子一樣, 院子里有一顆梨樹、棗樹,一天之內,我上樹下樹一千多回呀,這肯定是誇張了,沒事你上樹下樹幹嘛, 但是梨樹、棗樹,我們知道也不高,換句話說就是他身體好,因為寫這個詩的時候的杜甫,身體已經很不 好了,所以他回想起自己小的時候,少年的時候,上樹下樹,上樹下樹一千多回,很懷念那時候健壯的自 己,但是作為我們來看,就知道杜甫是有一個活潑的,健康的,有文化修養的這么一個童年,這么一個少 年。 正因為杜甫生活在一個具有詩書傳統的仕宦家庭,文學天分又高,因而,杜甫在身體、心智,特別是 在文學素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同時,也逐步樹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而家鄉鞏 縣對於杜甫來說,顯然是太小了,外面更廣闊的世界吸引著他去認識,去闖盪。在杜甫生活的那個時代, 漫遊是大多數文人都要有的經歷,一方面漫遊是年輕的詩人們,擴充知識豐富生活的絕好機會,另一方面 漫遊也是青年文人結交權貴,進而達到政治目的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從十九歲開始,杜甫走出家鄉, 開始了他邊漫遊,邊尋找政治機會的新生活。 他去哪兒呢?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他離開自己的家鄉就是去洛陽、江寧,就是現在的南京,吳越,大 體相當於現在的浙江紹興這一帶地區,尋訪古跡拜訪名人,捎帶手地參加了一次科舉,我為什麼這么說呢? 因為這次他沒考中,但也沒在乎,那意思就是還年輕,機會多得是,這次參加科舉是什麼呢?是在唐玄宗 的開元二十三年,也就是說公元 735 年,杜甫二十四歲的時候,杜甫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沒考中,不要 緊,接著漫遊,他接著到哪兒去漫遊呢,到齊趙,就是現在的山東與河北的南部地區,他的父親當時正在 山東的兗州做兗州駟馬,所以二十多歲的杜甫漫遊的時候,不存在經濟問題,我們原來講過李白的收入, 李白的漫遊,那都需要什麼做基礎,車馬錢總該有吧,吃飯的錢總該有,穿衣裳,有時候還要請客,不能 老別人請你,你也得回請一下,這都需要錢,所以杜甫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他父親在做官,他可以「放 盪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春歌叢台尚,冬獵青丘旁。」那簡直是**瀟灑,這就是青春的杜甫,以前我們總說 青春李白,杜甫也有年輕的時候,也有浪漫的時候,也有狂放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他寫這詩的時候是第 1 頁/共 13 頁 在盛唐之盛的時期,盛唐最黃金的時段,他是一個年輕人,一次科舉沒考中都不在乎,接著漫遊,他相信 在後來的時光裡面,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機會,這種自信,不但來源於自己的才能,也來源於這個時代。 有著出眾才華的杜甫,確實對他人生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就這樣慘淡落選不太在意,在他的心目中, 他還年輕,才華與學問也還可以繼續長進,這種科舉考試的機會還多得是,在這段時間,二十五歲的杜甫 寫下了千古名篇《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偉,富有哲理,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杜甫遠大的胸襟抱 負,也看到了他在詩歌創作上的雄厚實力,杜甫在經歷了第一次科舉考試失敗之後,繼續過著裘馬輕狂的 漫遊生活,並與李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中國詩歌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假話。 二、三吏」「三別」 公元 759 年,唐朝大將郭子儀率兵圍困駐守鄴城的安慶緒,並在相州,即河南省安陽市附近,與安史 叛軍展開決戰,雙方損傷慘重,郭子儀被迫退守河陽、洛陽及附近地區陷入戰亂。 在這種情況下,杜甫不是去洛陽探親嗎,到老家嗎,返回來的時候,沿路就看到戰亂之後的情景,寫 了著名的「三吏」「三別」,這「三吏」、「三別」就在這個時候寫的就是說郭子儀率領的九路節度使來圍困安史叛 軍,但是,不管是什麼原因,遭到了一次大的潰退,大潰退之後,郭子儀把軍隊駐扎在了河陽,就是現在 的河南省的孟縣附近,在黃河北岸,所以,杜甫回長安的路上,回華州的路上,就從洛陽出發,一路走回 來,所見所聞,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三吏就是《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指的是 、 、 。 什麼呢?指的是當時在河南的新安這個地區徵兵,徵到一個小孩子孤兒,這孩子沒有家人照顧,還很小, 杜甫很同情他,還鼓勵了他一番。 《潼關吏》是要告誡當時戍守潼關東大門的唐朝軍隊,要他們不要再犯哥 舒翰的錯誤,至於《石壕吏》我們一會兒再講。 那麼「三別」就是所謂的《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新婚別》是說一個新婚不久的妻子要送自 、 。 己的丈夫送前線。 《無家別》是說剛剛在前面的戰場上潰退回到家的戰士,看到自己的家已經盪然無存,卻 接到了官府的文書,要求他再次參軍。 《垂老別》你說一個老人家裡沒有孩子了,也被徵到兵要去作戰,跟 自己的老太太,老伴兒告別,上前線。 我們在這兒重點的來看看《石壕吏》 ,因為《石壕吏》一直是流傳很久的一個名篇。石壕其實就是河南 省陝縣的石壕鎮,它正好處在從洛陽往西要回到陝西華縣的路的當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牆走,老婦出門看。」這很有意思呀,晚上杜甫住在這個石壕村,突然聽到有官吏進來捉人呀,這哪是徵兵 呀,他說的是捉人,老頭一翻牆就沒影了,老太太出去應付,為什麼呢?家裡就剩下老頭一個男人了,那 個《垂老別》不就是老人去要當兵嗎,所以老太太去應付, (杜甫)他是在那兒聽,因為老太太開門在門外 頭說話,大家可能有疑問,杜甫怎麼沒給抓走呀,杜甫是世家子,什麼是世家子,就是他的父親、他的祖 父,他的曾祖父都是做官的,他本人也是做官的,所以杜甫說自己是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我不用交 個人所得稅,什麼稅也不用交,我也不用去服徭役,服兵役,這是第一。第二,我碰到這種情況也沒事, 他享有豁免權,所以他能在這兒聽,而不是被抓走,他聽見什麼呢?「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見暴喝 一聲,老太太就哭了,然後一邊哭,一邊絮絮叨叨地說,我們家這情況你倒是看看,還能不能再派出一個 人去,怎麼回事呢?就是「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符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他說什麼呢?說我就三個兒子,他們都圍困鄴城,鄴城的戰斗是非常酷烈,酷烈到什麼程度?城裡人沒吃 的,一隻老鼠要賣到四千文錢,一個兒子給我寫信他說那倆兄弟都戰死了,我們讀到這個詩就想到拯救大 兵瑞恩,他實際上徵兵反映了一個社會情況,唐朝的時候徵兵有制度,一般是有三男出一男,就不能再征 了,他三男都已經上了前線,而且兩個男孩都死了,老太太說什麼呢?說活著的人只不過是苟且偷生,誰 知道指不定這命什麼時候就丟了,死的人我現在都不想了,沒了,就當這兒子我都沒生過。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我還得給我們家保留點骨血呀,沒人了,只有一個吃奶的孫子。「有孫母未 去,出入無完裙」因為有這孫子在,他母親就在,那意思是如果連這孩子都沒有,可能這媽媽也給你們抓走 了,她都沒法出去,因為什麼呢?家裡太窮了,沒有個象樣的衣服穿出去,出不了家門,這就是我們家的第 2 頁/共 13 頁 情況,你看抓誰吧。「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我老了,我是一個老太太,沒事,你們要實在完成不了任務, 我跟你們去,我連夜跟著你們去,為什麼連夜跟去呢?「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我剛才講郭子儀的軍隊駐 扎在哪兒呢?駐扎在河陽,就是現在的河南孟縣,我晚上連夜跟著你們回去,第二天早上還能再給河陽的 唐朝的軍隊做早飯。 這個詩的主題非常的復雜,你知道吧,他是「有吏夜捉人」可是他不是在捉人,他是在什麼?他是郭子儀 的軍隊發生那麼大的潰退,他在鄴城那兒發生潰退之後,退守河陽,洛陽還能不能保住,這很危險了,洛 陽是什麼地方?是東都啊,東都失守了,哪兒就危險了呢?長安就危險了,所以郭子儀他是不是願意晚上 大半夜的派這些人跑去捉人呢?他也不願意,所以老太太說,晚上我就跟你們走,早上還能給軍隊做早飯, 這是處於國家的大義,三個兒子,兩個兒子都死了,一個兒子生死未卜,但是我依然跟著你們去,杜甫寫 這個詩的時候,當然是很沉痛的,就說老百姓活的這么難,可是只要國家需要,她還能去,但是有一個漏 洞,老頭干嗎爬牆跑了呢,就是因為還得留下來一個人,來照顧這個小孫子,來照顧兒媳婦兒,因為什麼 呢?因為如果一旦去前線了,就回不來了可能,我回不來可以,但是總希望家裡面有個男人家,能夠更好 的照顧家裡,所以後人在評這首詩的時候說,這個老太太有丈夫氣,家裡面的事情老頭翻牆走,肯定是她 讓走的,早就商量好了,有什麼事來了你就先跑,要死我就先去死,但是家裡面你來照顧。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杜甫老想著這樣了,就別給老太太真抓走了,沒有,到了晚上的時候沒聲音 了,恍惚之間還聽見有人在哭,其實是錯覺,老太太真走了。「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就剩老頭一個人了, 這時候杜甫怎麼想?這家人怎麼過呀,過兩天再打敗仗了,又有人來抓壯丁,那是不是給老頭也抓走,這 家人不就完了嗎,但是《無家別》里邊,當戰敗的戰士剛回家以後,他的家不就已經盪然無存了嗎,但是 , 我們的老百姓還是非常堅決的支持這場正義的戰爭,有一個關鍵的在哪兒?本身郭子儀的這個戰爭是一個 正義的戰爭,所以我們說,「三吏」「三別」它象徵著杜甫詩歌的創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就是他由以前的 盛唐的那種理想主義的情緒,到後來揭露統治者上層的黑暗,到後來表現自己懷才不遇的這樣一種情懷, 再到後來他的眼睛開始向下看,深入到民眾當中,其實也不是他深入到民眾當中,杜甫已經完全變成了這 個階層的,雖然他還是做官的,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已經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廣大的老百姓當中,他 所想的,他所寫的,他所說的都是老百姓的心聲。 所以,我們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從人文關懷的角度而言,這「三吏」「三別」包括以後所寫的一系列的詩 篇,都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對安史之亂中間,飽受苦難的人民和老百姓人文關懷的最高的水平,達到了一 個很高的水準,包括後來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表現了杜甫一個真正的,無私的仁者的情懷,這仁者的 情懷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特別難,一般人是達不到的,尤其是自己還在苦難中,所以我們說,杜甫的詩 他有個特點,他的眼睛越朝下看,他的思想境界就越高,他看的越低,深入的越低他的境界就越高。 杜甫一直用詩歌記錄著動亂中的大唐,鮮活真切的詞句,千年之後仍依稀可見當年的情境,字里行間 抒發著對苦難人民的無限悲憫之情,然而,一直憂國憂民的杜甫,卻以身居微不足道的八品小官而無力回 天,無奈絕望之極,最終他將做出怎樣的抉擇呢? 三、漂泊人生 杜甫一生漂泊不斷,一次去秦州找一個親戚。你注意,這個杜甫他跟李白在漫遊的時候都有這個特點, 杜甫雖然做過一點小官,但這回他是辭了官走的,李白壓根兒就沒當過官,沒做過官還要漫遊,還要生存, 那就得靠什麼呢?靠朋友,靠一些世交,這個時候他來到秦州固然有那麼多優點,可秦州有一個最大的缺 點是什麼呢?就是地瘠民貧,黃土高原,出產很少,你想它就十萬來人,本身經濟就不繁榮,這怎麼辦呢? 他就靠他的一個祖侄,本家侄子,也就是說是他們杜氏家族裡面的,不是他的親侄子,叫什麼呢?叫杜佐, 靠這個人,這個杜佐跟杜甫一樣都是襄陽的度使,所以他肯定不是秦州本地人,但是從杜甫的詩里邊能看 處理,這個杜佐很善於經營,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杜佐,他在秦州可能有自己的一個小庄園,里邊種的 瓜果蔬菜,草木繁盛呀,總而言之,雖然不能說是大富大貴,但是吃穿不愁,這一點對杜甫來說,吸引力 太大了。因為現在杜甫迫切需要解決的首先是什麼問題?是肚子問題,所以他看見這個杜佐在這兒混的挺第 3 頁/共 13 頁 好,經營的不錯,他恍惚之間覺得,自己可能也能經營的不錯,可是現在當下先得要吃飯呀,這吃飯就得 去給人家要糧食,他是長輩,這杜佐是個晚輩,杜甫也好歹是做過官的人,又是個大知識分子,臉皮又薄 , 可是還得開口說話,怎麼辦呢?先寫一首詩吧,誰讓咱就會寫詩呢。 這詩怎麼寫的呢?說「白露黃粱熟,分張素有期,已應舂得細,頗覺寄來遲,味豈同金菊,香宜配綠葵, 老人他日愛,正想滑流匙。」這說的什麼意思?就說前兩天咱們見面的時候,你曾經說起過你們家的米好像 差不多了,收割了,收獲了,現在白露的這個節氣已經過了,這米還沒送來,我知道你沒忘這個事,你為 什麼現在還沒送來呢?你想把這些米舂的更細一點,這個米舂的越細蒸出來就越香甜,然後他就給人家分 析,他為什麼吃舂得細的米,他說這個米舂得細了以後,蒸出來的這個米飯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非常圓 潤的珍珠一樣,在那個湯匙裡面滾來滾去,他說你看,我已經看見彷彿那個米粒在湯匙裡面滾來滾去,我 老人家沒別的愛好,就好這一口,就喜歡吃這個,我沒催你,你還在舂這個米呢,我知道你沒忘,你想他 這個給人借米,拉著一張臉皮這也確實是不好說,可是你得要,要我們是詩人,我們的要法跟別人不一樣, 你們就是伸手就要,張嘴就要,那太俗了,杜甫用詩來要,這詩其實就是一個借條,就是一個便條,我要 說的是什麼呢?他連個借條都能寫的香死個人,那麼你想他的詩歌創作到了什麼境界。 我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曹操的大兒子曹丕寫詩寫的好,曹丕認為寫文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曹丕 說文章這種事情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把文章的作用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在杜甫看里,詩當然要 言志,詩言志嘛,歌以詠志,但是呢,詩也可以用來充當很多的功能,換句話說這詩寫到杜甫的時候,就 沒有不能寫的題材,一張借條,一頁筆記,一封書信,甚至可以用它來算帳,就說詩真正成為一個人生活 的一種表達的方式,和一種精神存在的方式,所以杜甫說「詩是吾家事」,一方面是說他的家族從來就是一個 詩的家族,另外一個方面來講,也說明詩在杜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當中,占據著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你瞧,就是一張便條,咱們也給杜甫這詩上升到一個很高的高度。 杜甫以詩歌的形式解決了難以啟齒的求援問題,也賦於詩歌表達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也就是說詩歌 在杜甫的手中,不僅僅是抒情言志的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具有實際生活功用的文學形式。 除了跟人家借米,你還得住地方不是,杜甫剛來到秦州的時候,住在一個破房子里,就在那個郊區的 一個小破屋裡頭,這個屋子特別破,下雨了以後外面也下,里頭也下,然後滿地爬的都是蚯蚓,總而言之 , 這不是久居之地,怎麼辦呢?因為他剛來對秦州這個地方不熟悉,他還得找個熟人陪他去看什麼呢?看樓 盤,就得看樓盤,不然怎麼辦呢?他請的是誰呀,就是咱們還記得當時杜甫讓叛軍抓住以後,押回長安, 我曾經說過有個和尚叫贊公,曾經接濟過他,給他吃的,這個贊公怎麼又跑到秦州來了,好好的不在長安 呆著,難不成也是因為災荒年跑這兒來?不是,贊公在長安是大雲寺的主持,大雲寺是什麼?當時唐朝全 國各地都有大雲寺,是皇帝下詔書敕建的寺廟,所以贊公他屬於衙門里的和尚,是個什麼呢?可能也是個 處級,局級的和尚,他到秦州來可能是被貶到秦州來,他的生活依然能夠維持,就是因為什麼呢?除了香 火錢之外,朝廷給他還有錢,撥款,這老頭在這兒住著。 杜甫見了他之後,可算見到親人了,趕緊幫我看看這樓盤怎麼樣?這個贊公也難得非常熱心,我現在 說的這些情況,都是從杜甫的詩裡面得出來的,杜甫當時並沒有寫一本《尋樓記》《借米記》 、 ,沒有,全是 從他的詩里邊表現出來的,這兩個人就去找,去哪兒找呢?杜甫聽人家說在秦州以東六十里有個東柯谷, 那個地方挺不錯的,就央求這贊公陪著他,兩人也不說是跋山涉水吧,但你想想杜甫這回也 40 多歲的人了, 這贊公年齡也不小,兩個人去了之後,到了都月上枝頭的時候,這才回來,累得確實夠嗆,問題是還沒看 到合適的地方,這就是杜甫剛到秦州的時候的慘狀,要吃的沒吃的,要住的沒住的,所以杜甫剛來秦州的 時候親情不會太好,杜甫當時有一首詩,就寫他窮到什麼程度,這詩因為寫窮寫的好成為一個名篇了,他 怎麼說呢?說:「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鹵莽,君道屬艱難,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這說什 么意思呀?說我呀,人家都是求仙訪道,不是有一種辟穀之術嘛,就是不吃飯,不吃葷的,他說我不是因 為要求仙訪道餓肚子,我是真的很餓,我餓呀,可是找不到吃的,我這口袋裡頭沒有一分錢,為了防止我 的口袋特別的不好意思,我給它裡面放一文錢,看著這空口袋,讓這口袋面子上還算過得去,他本來是說 沒錢的,他非要給里邊放一文錢,為什麼呢?就是說我這張臉沒所謂了,可是,別讓我這口袋面子上過不 去,所以說什麼呢?說「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寶貝看著我這口袋,不然這口袋就太沒臉面了。第 4 頁/共 13 頁 但是你想想看,這叫黑色幽默,是自嘲的,我們今天在這兒講這句詩的時候,多半是一種調侃的,欣 賞的,甚至有點半開玩笑的談這首詩,但是你想,作為當事人來講,他餓著肚子咕咕叫,然後拄著個拐杖 還得出去找樓盤,我們在這兒說是樓盤,哪兒來的樓盤呀,他是想找個地方,看那麼地兒能不能蓋個茅草 屋,就連這樣的地界他都找不來,杜甫本來就拙於謀生,他就不是個像李林甫一樣能經營的人,他要能經 營,能算帳,他就不是什麼呢?就不是杜甫了。所以你說這怎麼辦呢?家裡頭亂哄哄的,餓成一片,他自 己還老得琢磨著怎麼來趕緊把這個家庭問題處理掉,腦子里還在盤算另一個事,這就是杜子美,杜甫,盤 算什麼事呢?還在盤算著國家的大事。 後來他又來到同谷,他來到同谷之後,按道理,按杜甫寫詩的習慣,因為杜甫他是一路走來,一路的 求告人家,給人家借大米,寫一首詩感謝人家,你給人家借一杯水你也得感謝人家,他得有一個記錄,記 載,像帳本一樣記載下來,可是他到了這個同谷之後,就沒有一首詩裡面提到同谷縣的主人,你看我們現 在說杜佐,恩公,這都是他感謝人家寫的東西,可是這么一位重要的人物,起碼在杜甫這個時候很重要的 人物,姓名都沒有出現過,連一個字都沒有出現,顯然的,他到這兒以後發生了一些變故,可能是這個人 工作調動調走了,也可能是這個人改變注意了,總而言之,他來了同谷之後還不如在秦州呢,那就太慘了, 他來同谷之後住在哪兒呀?同谷縣城七八里的地方,有個地方叫鳳凰山,山下有一個鳳凰台,鳳凰台底下 有一個萬丈潭,萬丈潭的邊上有一個飛龍峽,飛龍峽的底下有個鳳凰村,為什麼我說這些地名,你聽這些 地名都是什麼呢?都是萬丈深淵一樣的地名,就是不是什麼好去處,所謂窮山惡水,但是如果你帶著審美 的心情去看的話,那當然是非常雄奇壯麗,可是對於一個餓的快死的人,成天就想找一個地方住的人來講, 這種地理環境真沒什麼好的,可是好樓盤你住不起呀,一萬多塊一米的你能住得起嗎,你住不起,你只能 住在萬丈潭飛龍峽的鳳凰村裡。 他有一系列的詩,寫了七首詩一組,來形容他的慘烈的狀況,這詩的名字叫什麼呢?叫《乾元中寓居 同谷縣作歌七首》 ,第一首「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 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狂飆為我從天落」那個詩的句子實 際上就是從這兒來的,這寫的什麼意思?說「有客有客字子美」說我這個客人當得太慘了,我杜子美來到同 谷,亂發垂過耳,什麼意思?頭發,說沒理發,錯了,古人是不理發的,就是說頭發都沒有整理,原來說 是「葷欲不勝簪」大家還記得吧,這兒不是「不勝簪」的問題,而是懶得簪了,因為什麼呢?肚子都吃不飽你還 簪個什麼勁兒呀,吃什麼?吃那個橡樹的籽,那個橡籽拾回來以後磨成粉,然後蒸著吃,那個吃下去之後 消化嚴重不良,不是糧食呀,但是不吃這個又吃什麼呢?「中原五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說我在寒冷 的東風里,拾這個橡仔,這多大一把年紀了,白發,一頭亂發,什麼也顧不得了,皮肉都凍皴了,哎呀, 這個苦吃的,這是第一首,他不是一共七首嗎,我們不可能全念,但是第二首寫得也很慘。 說什麼呢?說「長鏟長鏟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什麼意思?我 拿一把木頭柄的鏟子,去鏟什麼呢?去找這個黃獨的苗,黃獨是什麼呢?黃獨是一種野生的山芋,雪太大 了,他到這個同谷的時候,已經都是十一月份了,雪太大,他半天找不著這些野生山芋苗在什麼地方,這 個苗找不著,你怎麼找著這個野生黃獨呢?下這么大的雪,穿的衣服太短了,褲子太短了,每次都想把這 個褲子往下拽一拽,可是老拽不下去,因為什麼?它本質上就是短的,你怎麼拽呢?你穿的短褲能拽成長 褲嗎?你拽不成,下著大雪,沒辦法,采不到黃獨,山芋都采不到,餓著肚子,拿著這個小鏟子回家了, 回到家一家人還在等著他拿回來煮山芋呢,煮什麼呀,煮鏟子嗎,你想他是個讀書人。
Ⅵ 關於杜甫的小故事以及感受
唐軍收復長安以後,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陝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州。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復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在今河南陝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裡,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在房裡靜靜聽著,只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後牆逃了,老婆婆一面答應,一面去開門。
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裡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場上。
家裡只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麼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只有老農一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凄慘情景,心裡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叫《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後一共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由於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
Ⅶ 杜甫的人生態度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杜甫的人生可謂一波三折,不同時期的他對人生有不同的態度,那麼從他對人生的不同態度中,我們又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杜甫出生於北方的一個大氏族,從小家境優越,按今天的話講,他就是一個富二代、官二代,但是,從他還小的時候就知道,即使家境優越,自己也要努力,所以他小時候就很好學,「七歲能作詩」。相比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富二代官二代們,有多少人是憑借著自己家的條件好,而好吃懶做,游手好閑,不學無術呢?杜甫孜孜不倦地追求學問,青年時期還到處去游學,可謂是意氣風發,這迅慧時候的他對他的未來和人生充滿著希望和追求。到了他成年的時候,他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麼,就去考取功名,即使落榜了,仍然不放棄理想,一心想當官,造福百姓。屢次嘗試,卻屢次碰壁,最後得了一個畝猜答「河西尉兆慶」這樣的官職,照理說一直鬱郁不得志的杜甫應該連忙答應,可是並不,他有他的底線和執著,最後寧願當一個打雜的小官來養家糊口。
條件優渥而不自傲,面對挫折永不放棄,為夫為父有擔當,身困桎梏而憂民,窮困潦倒不忘愛國。身處21世紀美好生活的我們,很容易被安逸的生活磨掉了銳氣,遇到一些困難就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沒有直面挫折的勇氣和信心。杜甫的人生態度應當給我們注入一劑強心劑,當我們潦倒失意的時候,心想只要堅持,情況必定有所改變。共勉!
Ⅷ 讀杜甫故事的讀後感200字
晉中之窗提醒您
這個故事講述了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沒晌臘,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完杜甫的故事後,我覺得我和杜甫小時候很相像,也很貪玩,以後我要向他學習發奮苦讀,決不因為貪玩而忘了學習枯滑,我一定要成為一個真正謹搏會讀書的人。
Ⅸ 詩聖智斗縣令的故事告訴你什麼道理
唐代詩聖杜甫,一生坎坷,仕途艱辛。杜甫50多歲時,攜妻兒全家來到了湖北的沙頭鎮。在眾人的幫助下,他開了個中葯鋪,取名百草堂。
葯鋪開張後生意興隆。這樣一來,就得罪了鎮上另外幾家葯鋪的主人。他們買通了當地縣令,想砸百草堂的招牌。
一天,一位書吏手拿葯單闖進了百草堂,趾高氣揚地說:「這時縣令大人急需的葯,趕快配葯,一味配不齊,我就砸了你們的招牌!」杜甫一聽就知道這是來故意刁難的,他拿過葯單一看,只見上面開的四味葯是:「行運早,行運遲,正行運,不行運。」消配杜甫看後微微一笑,就隨手取了四味葯——一片蘿卜干,一塊生薑芽,一隻鮮李子,一顆干桃,遞給了書吏。
書吏一看傻了眼:「這哪兒是葯單上的葯啊?」
杜甫道:「蘿卜干是,『甘羅』之意,甘羅12歲就當了丞相,你說他是否『行運早呢?生薑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83歲遇文王,可算『行運遲』吧?紅皮李子是目前集市拿判指上的俏貨,可說是『正行運』吧!隔年的桃子算不得鮮果,只能入葯,只能說是『不行運』了。」
書吏無話可說,只好拿起這幾味「葯」,灰溜溜地回去交差了。
從此以後,百草堂的生意更加興隆了。
寄語:故事中,杜甫巧解葯方,讓尋釁滋事的縣令吃了啞巴虧,並保住了百草堂。在一些特殊沖差的場合,當你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時,不妨試試機智應答,使語言靈活變通,這樣就可以化解矛盾,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