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竇燕山教子的故事發生在我國什麼時期

竇燕山教子的故事發生在我國什麼時期

發布時間:2023-05-06 09:32:21

『壹』 竇燕山教子的故事是什麼

竇燕山教子的故事如下:

竇燕山年輕時,雖然家道富有,但其為人卻很惡劣,常常昧心行事,借勢欺壓村裡人,以至於年已30歲,仍膝下無子。這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社會,是件極不光彩的事。

一天夜裡,竇燕山夢見了已故的爺爺和父親,他們嚴厲地教訓說:「禹鈞,你要趕緊回心向善!因為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已張注天曹。日後不僅沒有兒子,而且壽命也很短促。如果你現在懸崖勒馬,趕快改過遷善,重做新人,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挽回天意,改變你的命運!」

竇燕山夢中驚醒,嚇出了一身冷汗。父親的忠告,久久在耳邊縈繞,總也揮之不去。於是他下定決心芹渣,棄惡從善,痛改前非,改邪歸正,多啟虛做好事、善事,立功贖罪,渴望挽回不良影響。

那以後,竇燕山一生都在做好事。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對於貧困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很多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

他為了更多救苦濟人,自己生活的卻很儉朴,絲毫不肯浪費。每年衡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扶貧救急之用。

幾年之後的一天晚上,竇燕山又做了一個夢。這個夢不再是惡夢,而是好夢。他已故的父親又托夢對他說:「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以後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金榜提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歲。」竇燕山一覺醒來,感覺如同南柯一夢。雖說是夢,但他覺得這是個好兆頭,非常高興。父親在夢中的話,給了他更大的激勵。於是,他更加努力修身積德。

出處

《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是對嫌旁悄竇燕山教育子女經驗的總結。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後晉時期人,他的老家是薊州漁陽,也就是今天天津市薊縣(1976年劃歸薊縣,原屬河北遵化縣治),目前薊縣境內尚存竇禹鈞墓和碑。過去,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一帶,因此,後人稱竇禹鈞為竇燕山。

『貳』 五子登科的由來故事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稱竇燕山。
竇燕山出身於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為人心術不正,專用大斗進,小稱賣,費盡心機坑蒙拐騙,以勢壓人。貧民百姓痛恨他的為富不仁,卻沒有力量主持公道。竇燕山昧良心、滅天理的行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歲了還膝下無子。
在一個夜晚,他做夢。夢到他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品行不端,惡名已經被天帝知道。以後你命中無子,並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於勞苦大眾,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竇燕山醒來,歷歷在目,於是決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竇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坦運拜墊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竇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里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春空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有個僕人偷了他很多錢,就自己寫了賣女契約,系在 *** 背上,說:「永賣此女,以償還所偷的錢。」然後就逃跑了。竇公可憐他,燒了契約,養育這個女孩,養大後還為她擇婿出嫁。
他家鄉有不少窮人,娶不起媳婦,女兒因為沒有錢買嫁妝而嫁不出去,竇燕山就把自己的銀兩送給他們幫助他們。親戚當中有不能辦喪事的,他就出錢幫助辦喪事;有無錢嫁女兒的,他就出錢幫助嫁女兒。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開支,全部用來救濟別人。
同時,竇燕山還在家鄉設立學堂,收集上千卷書,請有學問的老師來教課。把附近因貧窮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自己家裡則節儉樸素,沒有金玉飾品,也沒有華麗衣服。竇燕山如此賙濟貧寒,克己禮人,因此隨之積了大陰德。
此後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夢見自己的父親。老人告訴他:「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以後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能金榜題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歲。」當他醒來,發現也是一個夢。但從此更加扒信瞎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
後來,他果然有五個兒子。由於自己重禮儀、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竇家終於發達了。他的長子名儀,在後晉時中進士,入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後太祖趙匡胤曾悲傷地感嘆:「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次子名儼,也是後晉進士,歷仕漢、周,宋初任禮部侍郎。三子名侃,為後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竇偁為後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竇僖是後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當時人們美稱他們為「竇氏五龍」。當五個兒子均金榜題名時,侍郎馮道贈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最後,竇禹鈞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三字經》中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並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語,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擁有大富大貴錦綉前程的理想。

『叄』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是什麼意思急急急

意思是竇燕山有很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的五個兒子都成才出名。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出生於薊州漁陽(天津市薊縣),五代後晉時期人物,出自《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禹鈞的成就在於他教育子女方法得當,他有5個兒子,家教甚嚴,建書姿閉源房40間,買書數千卷,聘請文跡態行之士為師授業;四方有志學者,聽其自態嘩至。竇禹鈞的5個兒子聰穎早慧,文行並優,時人贊為「竇氏五龍」。

『肆』 「竇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具體是怎麼回事請賜教,謝啦!

竇燕山的故事發生在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河北省遵化市,那時正處於五代十國的後周時期,遵化後唐925年建縣,是在後周之前,竇燕山所在的西龍虎峪鎮龍前村當屬「遵化縣」境內。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後周時人,家住燕山一帶,故人稱竇燕山。他出身富裕,但以勢壓貧,窮人借糧時小斗出大斗進,年過三十膝下無子。

一天死去的父親夢中告訴他:「你心術不正不會有兒子,必須積德才能感動天地」。從此,竇燕山積善行慈,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有個僕人偷了他的錢把幼女留給他,竇收為養女並撫養成人,為其擇良婿贈給豐厚的陪嫁。

他的妻子連生了五個兒子,他注重品德才學培養,先後登科及第,創造了著名的「五子登科」的神話。

後《三字經》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來歌頌他,教導兒童要好好念書,父親也要教子有方。

(4)竇燕山教子的故事發生在我國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一、故事具體內容

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都考中了科舉。

竇燕山生於五代時期,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亂的階段。竇燕山雖然家庭富足,但是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很孝順,對於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

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無後為大稿配」的憂慮。

可竇燕山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

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銘記於心,從此立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竇家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

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券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竇禹鈞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使外無曠夫,內無怨女。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

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朴,絲毫不肯鋒敬扮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學問高深的優秀人才。

後來努力修身積德的竇燕山終於有了孩子,而且還是五個都是兒子。中年得子的竇燕山對孩子教育還是嚴厲,而這個五個孩子也很爭氣,學習刻苦,孝順師長。後來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做了大官

二、相關成語五子登科解析

【解釋】:用作結婚的祝福詞或吉祥語。

【出自】:五代司馬貞補《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用作結婚的祝福詞

三、相關傳統圖案

1、雄雞:吉祥如意,常帶五隻小雞寓意五子登科或教五子。

2、一隻大豬膝下,一群小豬仔在歡快地戲耍著,這款叫做「金玉滿堂」,寓意五子登科、六畜興旺。

3、生男報喜蛋染紅綠藍黃紫五色,寓意「五子銀灶登科」。

『伍』 竇燕山教子的故事

宋代學者王應麟編寫的蒙學教材《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教子成才的事跡,不僅在當時被人們景仰,而且傳頌至今,家喻戶曉。

竇燕山,本名竇禹鈞,是五代時期人。他家住薊州漁陽,也就是現在天津市的薊縣。過去,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一帶,因此後人稱他為竇燕山。

竇燕山生有五個兒子,在他的教育培養下,都考中進士,成為國家棟梁。長子竇儀,授翰林學士,任禮部尚書;次子竇儼,授翰林學士,任禮部侍郎;三子竇侃,任左補闕;四子竇偁,任左諫議大夫,官至參知政事;五子竇僖,任起居郎。竇家五子,被稱為「竇氏五龍」。

竇燕山將五個兒子都培養成才,他的義風家法,成為人們爭相效仿的榜樣。侍郎馮道賦詩一首稱贊道:「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竇燕山家庭如此美滿,令人贊嘆。但他年輕時並不明白道理,雖然家境富裕,他不懂得接濟窮人,廣行善事,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正當他愁眉不展之時,忽然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已故的祖父和父親聚在一起,教訓他說:「禹鈞,你要趕緊回心向善!因為你今生的命運不好,不僅沒有兒子,而且壽命也很短促。孩子,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改變你的命運。」竇燕山從夢中醒來,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把祖父和父親的叮嚀,一一銘記在心,立志從此改過行善,大派昌積陰德。

竇家有一個僕人,盜用了主人的錢。後來,這個僕人擔心被人發覺後受罰,就寫了一張債券,系在十二三歲的女兒胳膊上,債券上寫著:「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從此僕人遠逃他鄉。

竇燕山知道這件事之後,看到小女孩身上縛著的債券,心裡很哀傷,很可憐這個孤苦無依的孩子。他馬上焚毀債券,收養了僕人的女兒,並囑咐妻子:「好好撫養這個女孩,等她長大了,給她找個好人家的子弟嫁過去。」女孩成年以後,竇燕山替她備了嫁妝,為她選了一位非常賢德的夫君。

那位僕人聽到了這件事,非常感動,就從外地回來,到竇燕山家裡,哭著懺悔自己以前的過錯。竇燕山不僅沒追究往事,還勸他浪子回頭,重新做人。僕人全家感恩不盡,不知道該如何報答。於是,他們把竇燕山的畫像掛在堂前,早晚供養,以表達知恩圖報的心願。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竇燕山到延慶寺佛前進香,忽然在後殿的台階旁邊,拾到一個錢袋,裡面裝了二百兩銀子、三十兩黃金,他想,這一定是別人遺失的。金銀的數額很大,他不敢在寺內久留,趕快拿著錢袋回家了。

第二天清晨,竇燕山早早來到寺廟,在那裡守候失主。不一會兒,見一個人遠遠地痛哭流涕而來。竇燕山問他為何痛哭,那個人實情相告:「父親犯罪,將要被發配到荒僻的邊疆充軍,為了給父親贖罪,我懇求哀告所有的親戚,好不容易借來了錢,都裝在一個袋裡,須臾不敢離身。誰知,昨天晚世猜上和一個朋友喝酒,喝醉以後頭昏腦漲,不知怎麼回事,錢袋竟然丟了。沒有錢,我怎麼給父親贖罪啊,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到父親了。」說著,他悔恨交加,號啕大哭起來。

聽他這么說,竇燕山知道此人就是失主,經過驗證,錢數相符,竇燕山把他帶回家,不僅把失物還給他,還安慰他不要著急,並且贈給他一些財物。那個人歡天喜地道謝而去。

竇燕山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

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儉朴,絲毫不肯浪費,每年衡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而有志求學的貧苦子弟,不管認不認識,只要來書院學搜羨型習,他都代繳學費和生活費。就這樣,竇燕山建的書院先後造就了很多品學兼優的人才。

有一天,竇燕山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和父親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十六年,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將來都很顯達,能夠光宗耀祖。你壽終之後,可以升天作真人。」說完,又囑咐他:「因果報應的道理,確實不虛。行善造惡的報應,或見於現世,或報應在來世,或影響子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對沒有疑問啊。」

從此以後,竇燕山更加努力地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他以身作則,治家非常嚴格,竇氏家規上說:「家庭之禮,儼如君臣;內外之禮,儼如宮禁。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務耕讀,女勤織紡,和睦雍熙,孝順滿門。」嚴格的家教培養出孩子傑出的品德和才能,竇家五子都榮登了進士,被稱為「五子登科」。從此以後,「五子登科」成為天下父母對兒女的殷殷期望。

後來,竇燕山官至諫議大夫,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他沐浴更衣,向親友告別,談笑而卒,令人羨慕。

竇燕山通過努力行善,不僅改變自己無子短壽的命運為「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而且使後代子孫昌盛顯達,由此可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善惡禍福在一念之間,每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宋朝的範文正公,曾將竇燕山的事跡記錄下來,訓示子孫,范公自己也身體力行,倡辦義學,購置義田,因而後代非常昌盛發達。而范公為了使竇公的事跡流傳天下,好善好德之人都能看到,特意詳細記錄,並囑咐子孫廣為傳播,其拳拳愛人之心,躍然可見。

司馬溫公在家訓中也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真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

竇燕山教子有方的故事,蘊含著深遠的哲理和人生智慧。祈望每一位賢明的父母,能由此體悟出家庭教育的真諦。

『陸』 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對五個孩子是怎樣教育的

《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是對竇燕山教育子女經驗的總結。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後晉時期人,他的老家是薊州漁陽,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薊縣。過去,漁陽屬古代的燕國,地處燕山一帶,因此,後人稱竇禹鈞為竇燕山。 竇燕山出身於富裕的家庭,是當地有名的富戶。據說:竇燕山為人不好。 以勢壓貧,有貧苦人家借他家糧食時,他是小斗出,大斗進,小秤出,大秤進,明瞞暗騙,昧心行事。由於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 30 歲,還沒有子女。竇燕山也為此著急,一天晚上做夢,他死去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從善,大積陰德,只有這樣,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 從此,竇燕山暗下決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一天,他在客店中撿到一袋銀子。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裡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尋找,他原封不動地將一袋銀子歸還給失主。 竇燕山還在家裡辦起了私塾,延請名師教課。有的人家,因為沒有錢送孩子到私塾讀書,他就主動把孩子接來,免收學費。總之,自那以後,竇燕山就象是換了一個人似的,周濟貧寒,克已利人,廣行方便,大積陰德,廣泛受到人們的稱贊。 後來他的妻子連續生下了五個兒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養教育兒子身上,不僅時刻注意他們的身體,還注重他們的學習和品德修養。 在他的培養教育下,五個兒子都成為有用之才,先後登科及第:長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尚書;次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禮部侍郎;三子曾任補闕;四子中進士,授翰林學士,曾任諫議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當時人們稱竇氏五龍。 當時有一位叫馮道的侍郎曾賦詩一首說:「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這里所說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對竇燕山「五子登科」的評價和頌揚。

『柒』 【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原文】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注釋】
竇燕山:原名竇禹均,幽洲人,因為當地名屬燕,所以又名燕山。義方:指良好的家訓。
義方:指良好的家訓。
【故事】
竇燕山生於五代時期,那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亂的階段。竇燕山雖然家庭富瞎顫足,但是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很孝順,對於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

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無後為大」的憂慮。可竇燕山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肆宏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銘記於心,從此立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竇家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券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竇禹鈞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裂神冊法婚嫁者,他出資助其婚嫁,使外無曠夫,內無怨女。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

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朴,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品學兼優的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學問高深的優秀人才。

後來努力修身積德的竇燕山終於有了孩子,而且還是五個都是兒子。中年得子的竇燕山對孩子教育還是嚴厲,而這個五個孩子也很爭氣,學習刻苦,孝順師長。後來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做了大官,這也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

竇燕山教育孩子秘訣,重在言傳身教,以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們樹立榜樣。

竇燕山用他的言行,踐行著一個士大夫的道德操守,履行著一個父親的責任,在孩子們的心裡撒下善良正義的種子。兒子們不僅學業優異,而且個個在朝廷擔任要職,顯赫一時。

很多書讀得好的孩子,不完全是靠死記硬背,或者別的什麼科學方法,更多的在於讀書之外的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家風,能造就良家子。和孟母三遷一樣,竇燕山也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教育孩子。

『捌』 竇燕山有什麼典故

意思是:五代後晉時的竇燕山教育兒子很有叢早正方法,他教育的5個兒子都先後登科及第,聲名顯赫,光宗耀祖。

《三字經》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滲悔,教導兒童要好好念書,父親也睜坦要教子有方。

竇禹鈞家教很嚴,所以兒子們都很循規蹈矩,和睦雍熙,滿門孝順。竇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

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雲:「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樁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是教子有方的典範,現在廣東地區稱父親仍為『老竇』

(8)竇燕山教子的故事發生在我國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竇禹鈞(即《三字經》里提到的竇燕山),五代後晉時期涿州范陽縣人。五代後周時期大臣、藏書家。與兄竇禹錫皆以詞學著名。唐末時任幽州掾,歷官齊州、鄧州、安州、同州等八州支使判官。後周時期,升戶部郎中、太常少卿,以右諫議大夫致仕。

『玖』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故事

這句話出自《三字經》,講的是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的故事。
巧陵竇燕山的故事如下:
竇燕山,本名竇禹鈞,北京幽洲人。傳說竇燕山少時行惡孝搜戚,三十而無子。其父送夢給他讓他」速要悔過遷善「」改過呈祥「。他將夢中之言謹漏御記在心,於是周濟貧寒,廣行方便,大積陰德。後生五子,且齊登科甲。長子曰儀,為禮部尚書;次子曰儼,為禮部侍郎;三曰侃,為補闕;四子曰稱,為諫議大夫;五子曰僖,為起居郎、後有侍郎馮道贈詩雲:」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
註:《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閱讀全文

與竇燕山教子的故事發生在我國什麼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說內蒙古美女多 瀏覽:391
健康碼如何弄而不要驗證碼的 瀏覽:427
男馬跟女馬婚姻如何 瀏覽:701
知足才會幸福是什麼歌 瀏覽:441
如何保證老年人健康長壽 瀏覽:871
屬鼠男的婚姻在哪裡 瀏覽:151
健康碼顯示紅色一圈是什麼意思 瀏覽:972
孩子的健康碼怎麼查行程 瀏覽:438
考內蒙古事業編都考什麼 瀏覽:474
煙台幸福中醫院如何網上掛號 瀏覽:577
你先幸福我以後再說怎麼回 瀏覽:261
中國古代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358
女孩為了愛情什麼也不顧 瀏覽:854
旅遊經濟學具有哪些特點 瀏覽:206
什麼茶對抗亞健康 瀏覽:14
幸福花開含義什麼 瀏覽:31
夢回梁祝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247
美女你好呀在哪裡呀 瀏覽:574
賭神里的哪個美女最好 瀏覽:474
運動健康軟體如何設置音樂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