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風到哪裡去了繪本故事是什麼
風到哪裡去了繪本故事是:以寫實的方式,呈現了孩子的一段「成長經驗」。通過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一問一答,幫助孩子了解自然界永無休止的循環規律。
該書文字頗富詩意,描寫細膩,又具普遍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自然科學繪本佳作,曾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傑出童書獎和美國《學校圖書館月刊》最佳圖書等榮譽。
每一個孩子小時候對自然都充滿了好奇,會問父母很多奇怪的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在孩子的幼兒期,父母如何回應孩子直接影響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一個小男孩在快樂的白天結束時,問:「風停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他媽媽向他解釋風沒有停,只是吹到別的地方去了,讓那時的樹跳舞。
然後,她循序漸進地告訴了孩子世上物質不滅的道理,只是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以另一種形式開始。雨回到了雲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為新的波浪,白天與黑夜循環往復,晚上給小男孩帶來了黑暗,星星,讓他入夢。
作者和繪圖者以抒情的文字和豐富多彩的插圖完成了一次美麗的對萬物循環鏈的禮贊。
㈡ 風到哪裡去了繪本故事讀後感
讀了繪本故事《風到哪兒里去了》,我結識了一個小男孩,他聰明睿智,還很喜歡問問題。
有一天晚上,他問了媽媽許多問題。「大海的波浪到了海岸之後又到哪兒里去了?」「晚上,太陽去哪兒里了?」「為什麼白天會不見?」「風停了以後,到哪裡了?」媽媽把所有的問題都回答得很正確,他也終於明白了這個世界是循環著的,沒有什麼會不見,今天結束了,明天太陽還會回來的。
㈢ 寓意飛揚的「哲學啟蒙」圖畫書《風到哪裡去啦》推薦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小小年紀就會思考人生的終極問題,比如「我從哪裡來?人都會死嗎?」等等,而且年齡越來越小,最近深以為然。
本以為寶貝到了十萬個為什麼的年齡時,給她買幾套網路全書的系列圖畫書就可以解決的思想,隨著近來人家「以終為始」無限循環的提問模式而被瓦解!
每次提問結束後都會有「劫後餘生」的汗顏,會慶幸寶貝的問題還算正常,會反省上學時的不夠努力,更會感激寶貝又放了我一馬!!在寶貝豐富的想像力和跳躍的思維面前,越發覺得,才疏學淺、知識匱乏,智慧余額不足,透支成為了常態!
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想,對孩子提問,除了要有極大的耐心之外,究竟需要如何應對那毫無止境的好奇心?如何陪伴寶貝面對未知事物,在走向消極的恐懼和傷感的短暫停留後,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情,心存敬畏的積極成長?如何把看似刻板的知識寓意飛揚的表達出來,成為寶貝思想的種子?比如生老病死,比如「精神」!
最近,翻閱到了一本描述生命永不止息的圖畫書《風到哪裡去啦》,用媽媽溫情的表達向孩子傳述: 那消失的事物會在某一天某一個地方再次出現,正如四季的輪轉。從另一個角度,結合孩子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的自然規律,告訴孩子事物的往返不息,循環不止。
主要內容:
一個小男孩在快樂的白天結束時,問:「風停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他媽媽向他解釋風沒有停,只是吹到別的地方去了,讓那時的樹跳舞。
然後,她循序漸進地告訴了孩子世上物質不滅的道理,只是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以另一種形式開始。雨回到了雲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為新的波浪;白天與黑夜循環往復,晚上給小男孩帶來了黑暗,星星,讓他入夢。
作者和繪圖者以抒情的文字和豐富多彩的插圖完成了一次美麗的對萬物循環鏈的禮贊。
作者簡介:
於1915年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自威斯康辛大學畢業後,即在美國的Harper出版社工作。她雖曾因為育兒而中斷過工作,但復職以後,即返回出版社,並於1981年擔任這家出版社的副社長。其為兒童主編童書前後達三十年之久,是一名傑出的童書編輯兼繪本作家。
夏洛特·左羅托夫的作品數量相當驚人,由她寫成的繪本,超過九十本;而與她合作過的畫家,則有三十餘人,其中,有很多都是美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繪本畫家。她的成就,也為她贏得無數榮譽。
因「對兒童文學有傑出貢獻」、「對兒童文學影響深遠」,夏洛特·左羅托夫分別於1986年獲得明尼蘇達大學艾威.可藍大獎(Irwin Kerlan Award)、1990年南密西西比大學銀牌獎及1991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圖書館從業人員的一致推崇。
此外,以她為名的The Charlotte Zolotow Award,建立於1998年,每年一月都會選出在美國出版的優秀童書的作者,夏洛特·左羅托夫在美國兒童文學界的知名度與重要性也由此可見。
夏洛特·左羅托夫的文字頗富詩意。其作品的內容特色是:所有的故事皆以「小孩」為主角,並以寫實的方式,呈現書中小孩的一段「成長經驗」,希望從兒童的角度,反應兒童真實的情感,由於描寫細膩,又具普遍性,故頗能得到讀者的共鳴。
生於義大利的帕都亞(Padova),畢業於南加大和加州帕沙第納(Pasadena)的設計藝術中心學院。他的畫作曾展示於畫廊,並散見於《紐約時報》、《商業周刊》和《紐約》等雜志,另外,已出版十餘本與夏洛特·左羅托夫等文字作者共同完成的兒童圖畫書。
1958年12月18日生於北京協和醫院,祖籍廣西平樂。1966年移居上海,因為口吃極少有朋友。上中學開始寫作並開始在《上海少年》上發表少年習作。1978年2月進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
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論文是關於西方兒童幻想文學的研究,獲文學學士學位,任《兒童時代》小說編輯,同時開始小說和散文創作和兒童文學翻譯。
1991年訪問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國以外的世界,受到極大的吸引。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德國慕尼黑國際青少年圖書館,向國際書展推薦介紹中文圖書,並演講中國獨生子女問題。
三個月的歐洲生活,極大地沖擊和開闊了思想。寫作長篇小說《一個女孩》,對自己的童年時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寫和深入的思考。寫作一系列歐洲的生活,知識分子采訪記。1994年游學美國,在新澤西小鎮上唯一的一家義大利咖啡館里寫作長篇小說《紐約假日》,實現了在一家異國咖啡館里寫一部小說的心願。陳丹燕的《上海的弄堂》被選入上海九年制義務教育七年級課本,第二學期第十五課。
作品:《少女們》(獲文化部新時期十年兒童文學二等獎)、《女中學生三部曲》(獲全國婦女兒童題材作品獎)。80年代後期從事成人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心動如水》、《緋聞》、《一個女孩》、《慢船去中國》和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散文集《寫給女孩的私人往事》、《唯美主義者的舞蹈》、《長裙上的花朵》等。《一個女孩》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寬容」文學金獎。
一個小建議:如果寶貝喜歡並理解了世間萬物循環的道理,我們就可以延伸為孩子閱讀《爺爺變成了幽靈》,畢竟下個月的清明快到了,是時候開始關於「死亡教育」的准備了。
㈣ 幼兒園繪本故事《風到哪兒去了》詳細教案
繪本《風那裡去了》故事情節富有想像力,引人入勝,符合大班幼兒的好奇心,蘊涵著多領域的價值,體現了繪本的教育功能。 二、活動目標的描述,層次結構合理 根據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結合繪本的本身的內容,從閱讀著手,以直接理解孩子與媽媽一問一答為落腳點,三個目標分別為 1.直接理解問答的內容 2.欣賞語言的詩意與畫面的美意, 3.初步掌握自然界的循環變化。但是我個人認為,其實第一個目標跟第三個目標可以合起來寫成:在直接理解媽媽與孩子一問一答的內容基礎上,初步掌握大自然的循環變化。 三、簡潔明了的談話引題,過渡自然 從孩子生活經驗出發,提問:你們喜歡看書嗎?我也喜歡看書,老師這里有一本書,今天我們一來看。簡潔明了,自然過渡到教學活動中去。 緊接著出示課件,提問:這本書的名字叫什麼?《風到哪裡去了》,然後告訴幼兒,這即是一個題目,還可以是一個什麼問題,從而激發幼兒讀繪本的興趣,並能引起幼兒進行思考。 四、娓娓道來的語言,極富吸引力, 在講述故事時及利用課件引導幼兒觀察過程中,媽媽的問與孩子的答,全由執教者自己講述,語音清晰、親切,讓幼兒身臨其境,就像跟自己的媽媽在一起說話,整個活動孩子們很投入,學得極認真,為教學目標的的落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只注重解讀重點,不注意優美語言的應用,美中不足 本繪本教材共有16張圖片,圖片畫面豐富景色優美,一問一答的語言富有詩情畫意,執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解讀媽媽的答的內容,而沒有重視引導幼兒觀察後回答問題時優美語言的應用,我覺得很遺憾。如第14幅畫面春天的景色,老師問你看到哪些景色時,幼兒回答時用詞單調,老師因急於過渡到下個環節沒有很好地進行啟發引領,讓人感到繪本中的優美語言並沒有感染了孩子,這是本次活動的一個敗筆。
㈤ 《風到哪裡去了》讀後感
故事《風到哪裡去了》里講了一個小男孩在太陽御尺銷落下的時候問了媽媽幾個問題。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風到哪裡去了》讀後感,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自從我讀過《風到哪裡去了》之後,我就認識了一個小男孩,他很聰明才智,還很喜歡問問題,有一天晚上,他問了媽媽很多很多問題。
他問的問題有:「大海的波浪到了海岸之後又去哪裡了?」,「晚上,太陽去哪裡了?」之類的問題。
媽媽每次回答都回答得又好又正確,我覺得他問得最好的是「晚上,太陽去哪裡了?」因為在這句話里我知道了這個小男孩很會擔心別人,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問得很好。
這本書真好看!
讀完這個故事之後,我想對小男孩說:「其實每個東西都不會永遠消失的,如果你最疼愛的一個人死了,他雖然不在你身邊,但是卻在你的心裡的。並且你也不能讓四季都是夏天或是春天,這樣會影響到那些還沒有開花的食物和花兒。」
並且讀完這個故事之後,我知道了山谷也漸漸的會變成大山,海浪打下來之後還會退回海洋從新組成一個新的海浪,這些知識也很值得我們思考。
我最喜歡的鎮游一段就是小男孩問媽媽:「當山到山頂了之後會怎麼樣?」這個地方,因為這一句話就包含這很多的奧秘,我非常的喜歡這一段,並且我從來也沒有聽過這會怎麼樣,於是我就多添加了一些知識。
今天上午,我讀了《風到哪裡去了》,知道了許多知識。
剛開始,講述了小男孩眼巴巴地望著白天在他眼前消失,他和他的朋友一直在園子里玩,不想玩了,就躺在草地上,感到太陽覆蓋在他們身上,後來,該睡覺了,小男孩問媽媽:「為什麼白天會不見呢?」媽媽說:「有星星,月亮的夜色能讓你入夢。那風停了以後又到哪裡去了呢?風停下時,它其實是吹到別的地方,讓那兒的樹跳舞去了。那蒲公英的絨毛被風吹到哪裡去了呢?帶著新的花籽飛到別家院子的草地上去了。
從這些問題和答案,我知道了有月亮、星星的夜色能讓我入夢;還知道,風停下時,它其實是吹到別的地方,讓那的樹跳舞去了;還有,蒲公英的絨毛帶著新的花籽飛到別家院子里的草地上去了。
今天我收獲了許多知識,你呢?
寒假到了,我讀了《風到哪裡去了》這本書,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整本書都在寫一個小男孩不斷向媽媽提出問題故事。比如:白天為什麼消失了?它會永遠消失嗎?蒲公英的絨毛為什麼被風吹走了?吹到哪裡去了?雨到哪裡去了······等很多問困裂題。這些問題都被小男孩的媽媽很巧妙地解答了。
我最喜歡的是,文中有一段寫小男孩問媽媽:「那麼,風停了以後,又到哪裡去了呢?」媽媽說:「風停下來時,他其實是吹到別的地方,讓那兒的樹跳舞去了」。還有一段,小男孩問的太對了,我也是那麼想的:「森林裡的樹葉變了顏色,落下來了,以後呢?」媽媽說:「回到了泥土裡,變成長了新葉的新樹啊。」類似很多很多問題,我都很喜歡!
總之,讀了《風到哪裡去了》,我感到沒有任何東西會永遠消失的。假如你很喜歡的一個朋友轉學了,或者一個很喜愛的東西丟失了,你不要太難過,因為他們只是去新的朋友那裡去了。你不必太過悲傷,因為他們一直都在你的心裡,你會永遠記住他們的。
一個小男孩在快樂的白天結束時,問「風停了以後,它到哪裡去了呢?」他媽媽向他解釋風沒有停,只是吹到別的地方去了,讓那裡的樹跳舞。循序漸進地告訴了孩子世上物質不滅的道理,只是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以另一種形式開始。雨回到了雲里,生成新的雨,波浪打在沙灘上,碎了退回到大海里,成為新的波浪,白天與黑夜循環往復,晚上給小男孩帶來了黑暗,星星,讓他入夢。
作者和繪圖者以抒情的文字和豐富多彩的插圖完成了一次美麗的對萬物循環鏈的禮贊。
借著寶寶名義看了很多繪本書,發現自己很享受看繪本的感覺,不知不覺愛上了繪本。《風到哪裡去了》裡面的畫好精緻啊,佩服小孩子看圖的能力,觀察的真仔細,根據圖畫有自己的想像,而且會問為什麼?裡面的內容也很不錯,循序漸進地告訴了孩子世上物質不滅的道理,只是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以另一種形式開始。睡覺前兒子說:媽媽,現在我們這里是晚上,其他地方是白天了對嗎?我回答說是的。那為什麼呢?因為地球是圓的,圍繞著太陽轉動。轉到太陽的一邊就是白天,轉到月亮的一邊就是晚上。看兒子似懂非懂的嗯了一下,猶豫是不是解釋的太專業了。呵呵,讓他小腦筋去想吧!
這本書講了一個小男孩問媽媽:「風停了它到哪裡去了?」他媽媽說:「風只是吹到別的地方去了。」小男孩又問:「山到了山頂又到哪裡去了?」「海里的波浪撲碎在沙灘上,又到哪裡去了?」「雲飄過天空到哪裡去了?」「樹葉落到地上以後到哪裡去了?」媽媽告訴他:「什麼東西都不會不見,只是到其他地方去了。」這個小男孩又說:「可是當葉子落下來,秋天就不見了。」媽媽告訴他:「秋去冬來啊。」他又問:「冬天結束了呢?」「冬天結束了春天就來了。」小男孩終於笑了,甜甜的睡了。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東西都不會消失,只是到了別的'地方。就好像雨滴落入河裡,到哪裡去了呢,變成河水流進了大海,海水又蒸發到空中,變成雲朵,下了新的雨。冬天小草枯萎了以後又到哪裡去了呢?變成泥土長成新的小草。萬物都會一直循環著,永遠也不會消失。
這本書的文字優美,作者採用對話的方式,非常接近生活,讓我一讀就懂。這本書插圖精美,用抽象的畫法將萬物循環的過程畫了出來。我非常喜歡這本書,讀了好幾遍也不想停下來!
有一本繪本叫做《風到哪裡去了》截取片段如下:
小男孩躺在床上,媽媽在床邊坐著。
「那麼,風停了以後,又到哪裡去了呢?」小男孩問。
「風停下來時,它其實是吹到別的地方,讓那兒的樹跳舞去了。」「那蒲公英的絨毛被風吹到哪裡去了呢?」
「帶著新的花籽飛到別家院子的草地上去了。」
我懷著成熟、激動、而又有點擔心的心態迎來了九月,那是因為我會迎來新的一批生命,雖然在很多人的眼裡,看不到風到哪裡去了,可是我知道風一直在那。
我依舊覺得每天的太陽是大大的,暖暖的,在這里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會慢慢的種下樹苗,不管開花與否,我會靜靜地守候在身邊,相信種子,相信歲月!
你可以坦然的面對文字,面對風景,但你無法安然地面對生命的眼睛,當任務轉換成一種使命的時候,你才會覺得是多麼的美好與偉大,很多人無法感受,更加無法接受,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當你靜靜地,默默地,你才明白風到哪裡去了……
今天我看了一個故事,叫風到哪裡去了。首先他問媽媽:「太陽為什麼會不見了呢?」媽媽告訴他「太陽並沒有不見,只不過是到了另一個地方,去給另一個地方的人送去光明了。」緊接著他又問「那麼當風停下來時,風又去了哪裡?」「風停下來時,它只是吹到了別的地方,讓那裡的樹跳舞去了」媽媽回答。「雲從我們頭頂飄過,他又去了哪?」「它去給別的地方的人遮蔭去啦。」那秋天的落葉落下來以後呢?「」葉子落下來,就會有新的小樹長出來。「
這個故事用詩一樣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非常深奧的道理即世上的物質不滅的道理,它不會消失,只是在另一個地方以一另一種形式開始。雨回到雲里,生成新的雨。波浪回到大海里,生成新的波浪。白天與黑夜循環往復。
讀了這個故事,我想為什麼我問不出這樣的問題?那是因為我沒有小男孩愛思考,知識就是很多個為什麼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