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墨子染絲是什麼典故裡面的還有註解
染絲
墨子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
一
作者簡介
墨子(公元前468—367)名翟,魯國(今山東省曲阜縣一帶)人,春秋、戰國之際著名思想家,創立墨家學派。墨子提出「兼愛」之說,提倡人人相親相愛,不應有親疏貴賤的分別。他又主張簡朴節儉,反對繁文縟節;主張勤勞刻苦,反對聲色逸樂。
《墨子》一書,漢時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匯集了墨子的弟子和後學對墨子思想的記錄。《墨子》文章語言質朴,不重文采,但邏輯性很強,很有說服力。
本文節選自《墨子‧所染》。
二
注釋
1.
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2.
言:是多餘的文字,無義。
3.
染絲者:漂染絲綢的人。
4.
蒼:青色。
5.
所入者變:絲所投入的染缸顏色不同。
6.
五入必:染完了五次。
必:通「畢」,完成。
7.
然:這樣。
8.
有染:也如染布一樣。
三
賞析重點
墨子從生活的普遍現象中發現出很多簡易的真理,本章就是感到客觀環境對人有
很大的影響而說的。
墨子看見人染絲,感嘆地說:「雪白的蠶絲投進青色的染缸,變成了青色;投進黃色的染缸,變成黃色。染缸的顏色不同,蠶絲的顏色也隨
改變。蠶絲染了五次,它的顏色就會改變五次。因此,染絲的時候,不能不小心謹慎啊!」不僅染絲是這樣,管治國家也有類似這樣的情況。
這故事提出治國有如染絲一樣的道理:如果國君親近賢者,那麼國君也會變成賢君,國家便會安定;反之,如果國君親近小人,那麼國君便會墮落,國家的命運就不堪設想了。其實,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人生的其他方面,環境對於改變人的性格品質,一樣起
極為重要的作用。人的思想本是純潔的,但是,光怪陸離的社會環境,就像五顏六色的大染缸。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經常與品德高尚、追求上進的人相處,向他們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否則誤交損友,便後果堪虞了。
雖然《墨子》的散文語言古樸簡約,但也不是完全不講究語言技巧。例如本節文字便用了結構相似的平行句法,加添文字的韻味,如「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或用重復的手法,突出主題,如「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反覆強調一個「變」字。《墨子》的文采,或不及《孟子》、《莊子》,但他的寓言,亦能用准確恰當的語言,述說深刻的寓意,對人有一定啟發作用。
❷ 齊人攫金這則故事說明了什麼
從前,齊國有個人非常想得到金子。有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集市上去。到了賣金子的地方,乘機搶了一把金子就走了。緝捕的官吏把他抓住,問他:「人家人都在那兒,你怎麼拿人家的金子跑呢?」他對緝捕的人說:「我抓金子的時候,沒有看到人,真的是只看見金子啊!」
故事的寓意:利慾薰心,見利忘義
利慾薰心,見利忘義
齊人攫金,利慾薰心。
齊 國 有 個 財 迷, 整 天 想 著 要 有 許 多 金 子 好 發 大 財, 想 得 都 有 些 發 瘋 了。 一 天, 他 一 大 早 打 扮 整 齊, 來 到 集 市 上, 他 四 處 游 盪, 盤 算 如 何 能 搞 到 一 些 金 子。 他 看 到 一 家 金 店, 就 直 奔 櫃 台, 揣 起 金 器, 扭 頭 就 跑。 店 主 大 叫 捉 賊, 幾 個 路 過 的 巡 吏 將 他 抓 住。 縣 官 審 問 他:「 當 著 那 么 多 人, 你 竟 膽 敢 去 搶 別 人 的 金 子? 真 是 好 大 的 膽 子! 那 人 似 乎 這 時 才 清 醒 過 來, 戰 戰 兢 兢 地 答 道:「 我 拿 金 子 的 時 候 ,只 看 見 了 金 子,除 此 之 外,什 么 也 沒 有 看 到。」
金 錢 確 實 好, 至 少 能 給 擁 有 者 帶 來 物 資 上 的 安 和 逸 享 受, 但 這 絕 不 應 該 成 為 我 們 在 做 所 有 事 情 時 追 求 的 目 標, 只 見 金 子 看 不 到 其 他, 除 了 受 到 別 人 道 義 上 的 指 責 之 外, 還 可 能 會 惹 禍 上 身 的。
「吾失足容」這個典故諷刺那些墨守陳規、循規蹈矩的人,就象這個講究足容的人一樣迂腐可笑。會受人嘲笑的
染絲的意思:將絲染色,喻人受薰陶感化,客觀環境對人的思想影響極大。人的思想本來是純潔的,但是,光怪陸離的社會環境,簡直就像五顏六色的大染缸。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這則寓言給人的啟示是,要特別重視對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識教育,把他們培養成有益於社會的人才
染絲
墨子在經過一家染坊時,看見工匠們將雪白的絲織品分別放進熱氣騰騰的染缸里,浸泡良久後取出,在晾曬時就變成不同顏色的織物了。工匠們工作得十分辛苦而認真。
墨子仔細地觀察了染絲的全過程後,頓有所悟,不覺長嘆一聲,自言自語地說:「本來都是雪白的絲織品,而今放到青檔跡賣色顏料的染缸里浸泡後就變成了青色,放到黃色顏料的染缸里浸泡後就變成了黃色。所用的顏料不同,染出來的顏色也隨之不同。如果我們將白絲先後放到五種不同顏色的染缸里各染一行逗遍,它就會改變五次顏色了。如此看來,染絲的時候,人們就不能不謹慎從事啊。」
接著,墨子又從染絲的原理引伸開去,進一步產生聯想,從而深深地感到,其實在人世間,不僅是染絲與染缸的顏料有關,即使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不也存在著一個會染上什麼顏色的問題嗎?
這則寓言提醒人們,對於一個涉世未深、純潔無瑕的青少年,當他身處五顏六色的社會大染缸之中時,一定要牢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理,擇善而從,以促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長。
弓箭手鑽了小偷的空子,保全了自己的安全,也贏得了決斗的勝利。所以我們做事情單靠勇猛和力量不能達到目的時,不要一味蠻干,要開動腦筋想辦法,用智慧取勝。
從前,齊國有個人非常想得到金子。有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集市上去。到了賣金子的地方,乘機搶了一把金子就走了。緝捕的官吏把他抓住,問他:「人家人都在那兒,你怎麼拿人家的金子跑呢?」他對緝捕的人說:「我抓金子的時候,沒有看到人,真的是只看見金子啊!」
利慾薰心,見利忘義
藝術是通過形象反映生活的,它不象科學那樣需要通過抽象的議論。一件藝術品,藝術性的高低很主要的一點就是要看它是否富於形象性,看它是否能夠通過形象把抽象的思想立意體現出來。藝術怕州亮平庸,貴獨創。寫作貴在通過曲折、婉轉的藝術手法,含蓄而巧妙地表現主題。這就要求文章的構思要精巧。把自己觀察、體驗、積累起來的材料,根據主題的需要,經過一番精細的思考,把它編成有機的整體。
踏花歸去馬蹄香
有一次,朝廷決定考試天下的畫家。詔命一下去,各地的畫家都紛紛來到京城。到了考試那天,主考官出了一個命題:「踏花歸去馬蹄香」,讓畫家按這句的內容體現出來。
開始,畫家們個個都面面相覷一籌莫展。過了一會兒,便先後動起筆來。有的畫家絞盡了腦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畫面上畫了許許多多的花瓣兒,一個人騎
著馬在花瓣兒上行走,表現出遊春的意思;有的畫家煞費苦心在「馬」字上下功夫,畫面上的主體是一位躍馬揚鞭的少年,在黃昏的疾速歸來;有的畫家運思獨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畫面上畫了一隻大大的馬蹄子,特別醒目。
只有一位畫家獨具匠心,他不是單純著眼於詩句中的個別詞,而是在全面體會詩句含義的基礎上著重表現詩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畫面是:在一個夏天的落日近黃昏的時刻,一個遊玩了一天的官人騎著馬回歸鄉里,馬兒疾馳,馬蹄高舉,幾只蝴蝶追逐著馬蹄蹁躚飛舞。
考卷交上來以後,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審看。看了一張不滿意,放在一邊;又看了一張還是不滿意,又放在了一邊……等到看見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這一幅時,他臉上立時現出了喜悅的微笑。他連稱贊:「好極了!好極了!」於是選中了這一幅。
因為只有這一幅畫真正表現了「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含義。在這句詩題里,「踏花」、「歸去」、「馬蹄」都是比較具體的事物,容易體現出來;而「香」字則是一個抽象的事物,用鼻子聞得到可用眼睛卻看不見,而繪畫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難於表現。沒有選中的那些幅畫,恰恰都沒有體現出這個「香」字來:而被選中的這一幅,蝴蝶追逐馬蹄,使人立即聯想到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而引來蝴蝶將其誤作花,如此畫境自然成功得獲得第一名。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畫龍點睛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事情的關鍵,往往取決與關鍵的一個決策。
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善於抓住重點。
❸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非獨染絲然也,國也有染。的翻譯
墨子看見人染絲,感嘆地說:「雪白的蠶絲投進青色的染缸,變成了青色;投進黃色的染缸,變成黃色。染缸的顏色不同,蠶絲的顏色也隨著改變。蠶絲染了五次,它的顏色就會改變五次。因此,染絲的時候,不能不小心謹慎啊!」下僅染絲是這樣,管治國家也有類似這樣的情況。 這故事提出治國有如染絲一樣的道理:如果國君親近賢者,那國君也會變成賢君,國家便會安定;反之,如果國君親近小人,那國君便會墮落,國家的命運就下堪設想了。
❹ 墨子的染絲和反法反刑是什麼意思請大家告訴我
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系物的絲絛),而已則為五飢銀禪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自譯:墨子先生見到染絲時感嘆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黃色中染就是黃色。所放入的顏色變了,它的顏色也就變了。將絲絛放入五種顏色(的染缸中),最後就是五種顏色了。所以染絲不能爛塵不慎重啊。」不僅僅是染絲有這種情況,國家也有如染絲一樣。
至於反法反刑其實就是墨子的「非攻」思想,「非攻」反映了墨家學派反對發動不義之戰搏老的和平願望,那反法反刑就是同時表現了墨子「非攻」和「兼愛」的思想咯。
❺ 墨子的染絲和反法反刑是什麼意思請大家告訴我
染絲的意思,一個國家的主流民意,決定於民眾的利益取向,貧窮時希望富足,一旦赤貧便無所顧及要推翻一切,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富足時希望平安享樂。
反經在領導哲學的思想上很重要,我們看過去很多的著作。乃至近七、八十年來的著作,都不大作正面的寫法。所以,我們今日對於一些反面的東西,不能不注意。
反經的「反」字,意思就是說,天地間的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沒有絕對的是,也沒有絕對的非。這個原理,在中國文化中,過去大家都避免談,大部分人都沒有去研究它。這種思想源流,在遲慎明我們中國文化里很早就有,是根據《易經》來的,《易經》的八卦,大家都曉得,如「三」是坤卦,它代表宇宙大現象的大地,「三」乾卦,它代表宇宙大現象的天體,兩個卦重起來,「囗」為天地「否」卦,否是壞的意思,倒霉了是否,又有所謂「否極泰來」,倒霉極點,就又轉好了。但是,如果我們倒過來看這個卦,就不是「囗」這個現象,而變成了「囗」地天「泰」卦,就是好的意思。《易經》對於這樣的碼告卦就叫作綜卦,也就是反對卦,每一個卦,都有正對反對的卦象。(其實《易經》的「變」是不止這一個法則,這都叫卦變。)
這就說明天地間的人情、事情、物象,沒有一個絕對固定不變的。在我的立場看,大家是這樣一個鏡頭,在大家的方向看,我這里又是另外一個鏡頭。因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立場不同,觀念就兩樣。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壞。歸納起來,有陰就一定有陽,有陽一定有陰。陰與陽在哪裡?當陰的時候,陽的成分一定涵在陰的當中,當陽的時候,陰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陽的裡面。當我們做一件事情,好的時候,壞的因素已經種因在好的孝跡裡面。譬如一個人春風得意,得意就忘形,失敗的種子已經開始種下去了,當一個人失敗時,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未來新的成功種子,已經在失敗中萌芽了,重要的在於能不能把握住成敗的時間機會與空間形勢。
❻ 請問墨子染絲是什麼意思
染絲
墨翟
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系物的絲絛),而
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以不慎也。」
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
自譯:墨子先生見到染絲時感嘆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黃色中染就是黃色。所放入的顏色變了,
它的顏色也就變了。將絲絛放入五種顏色(的染缸中),最後就是五種顏色了。所以染絲不能不慎重啊。」
不僅僅是染絲有這種情況,國家也睜老逗有悉賣如染絲一樣。
感:看了這段文字,感覺與別的古代聖賢比,這個墨子顯得很膚淺;而且缺乏靈性;還很功利。
感2:其實說個人更合適,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道理是人都知道。一個國家的主流民意,決定於民
眾的利益取向,貧窮時希望富足,一旦赤貧便含世無所顧及要推翻一切,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富足時希望平
安享樂。說國家有如染絲一樣,總覺得牽強得很。說國君還差不多。
❼ 墨子染絲是什麼典故
琴韻簫聲中的墨子悲絲文 / 藍文青
近一段時間常常聽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那張目前唯一一張夫妻琴簫合奏的碟子——《簫聲琴韻》,而其中很喜歡的是那首——墨子悲絲。
舊日的啟蒙書籍——《蒙求》裡面就有「墨子悲絲,楊朱泣岐。」這是出自阮藉的句子「楊朱泣歧路,墨子悲染絲」,《顏氏家訓》中「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後漢書》「楊朱號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絲;知漸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陳毅元帥也有五絕:「亡羊懼岐路,染絲悲墨子。我亦厭淡紅,惡其亂朱紫。」很顯然,這是一個被應用的非常普通的典故,同時,也是一個很早就列入兒童教育的典故。
這個典故——墨子悲絲——的原文很短:「墨子出行,見素絲,質本潔而染為黃、為黑,故悲之。」題意是:墨子出行,見潔白的絲帛被染成黃或黑而失去本色,由此悲嘆人們受社會舊俗惡習污染下,而不能保持自身的潔白,因此而悲痛,由此,邊產生的很多哲思。
在舊日的蒙癢中,則是告誡孩子環境對人的影響的,要孩子們保持素白的心裡,學善,則日趨高明,學惡,則日趨下流。類似的還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這種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面,不要由純潔而變成形形色色,從而希望孩子們要抱持一顆赤子之心。
古琴曲《墨子悲絲》,現存最早見於明末楊掄所撰《伯牙心法》琴譜(1609)。此曲音調悠揚,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種潔己自愛的感慨之情。為廣陵琴派大操之一。
而第一次聽,是「虞山派」吳景略先生演奏的《墨子悲絲》,當時,就喜歡上這首古琴曲,「虞山派」的傳統是向來是「清微淡遠」,很有道家思想的大袖磅礴,捕風捉影,幻化無窮,抱缺守一等的意境,而當時,吳老先生用老莊的道家,暈染這首描寫墨家思想的曲子,用道家勘探墨家的風情,令人別開生面地窺見古琴之中的琴道哲學。
但,現在雨果這張CD之中,是由這對夫妻來演奏,他們恩愛之情塑造的是一種空靈潔凈的感受,但,這種空靈潔凈的背後隱含的是什麼呢?少了吳景略先生的飄逸淡遠,多了柔情萬千,是夫妻二人抱守古琴文化的遺世獨立?還是抒發他們潔身自好的心懷?
曲,在房間里CD上迴旋;音,在演奏者和聽曲人心中盪漾;是什麼讓我們從兩千年之前開始感慨社會的變化對我們的影響如此深刻?是什麼讓那曾經是啟蒙的故事消失在而今的教育之中呢?
前幾天與一位從事高中教育的教師朋友交流,談到如今的所謂素質教育,說道大部分孩子,連辛亥革命的常識都不知道,他們所知道的是什麼呢?恐怕這個「墨子悲絲」連四個字都從來沒見過吧。
記得,是誰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是誰感嘆過:「數祖忘典」,是誰在天天說讓孩子自己去看那些書,恐怕真的都已經忘記了,每個人都要有人啟蒙,去引導,才能去讀書的。韓愈說過的最著名的教育理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那個啟蒙的人,是否知道「墨子悲絲」,是否真的擔當著這份其實關乎民族存亡的責任?
小小的一個東瀛島國,對自己「拿來」的文化懷著崇敬的心情,連一把小小的「唐刀」也作為供奉;大洋彼岸一個建國不過二百多年的國家,對自己的歷史卻是精心編制,在他們創立的全世界常用的杜威圖書分類法中給自己留下了超越世界文化的分類編目;而,我們這個擁有所謂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這個唯一血脈傳承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中的倖存者,還剩下多少是人能看懂《二十五史》?能了解還剩下的那些百家言論呢?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問過一個男孩子,知道墨子么?「知道,墨子劍法無敵」「看的是黃易吧?」「不,沒看書,看古天樂的《尋秦記》」我倒是覺得他應該看看黃易的書,縱然黃易在書中賣弄了不少他的歷史哲學知識,但,至少可以知道很多傳奇和典故。
《墨子悲絲》是一首很長的曲子,我在這首曲子之中慢慢胡思亂想很多,琴韻簫聲里的,曲子結束的時候,才發現,時過境遷,墨子卻在什麼地方呢?品品看,還是吳景略先生的《墨子悲絲》更有境界,因為,聽他的琴,悟得了身外身,脫離了萬丈紅塵,我從沒這么多想法。
看來還是歸一吧。
❽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的譯文
譯文:
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黃色中染就是黃色。所以染絲不能不慎重啊。
原文節選: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⑤。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
白話譯文:
墨子先生見到染絲的人時感嘆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黃色中染就是黃色。所放入的顏色變了, 它的顏色也就變了。將絲絛放入五種顏色(的染缸中)染完了五次,最後就是五種顏色了。所以染絲不能不慎重啊。」不僅僅是染絲如此,治國也如染絲一樣。
出處:出自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墨子的《墨子·所染》。
(8)染絲的故事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墨子(生卒年不詳) ,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一說魯陽人 ,一說滕國人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 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染絲的意思:將絲染色,喻人受熏陶感化,客觀環境對人的核指磨思想影響極大。人的思想本來是純潔的,但是,光怪陸離的社會環境,簡直就像五顏六色的大染缸。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這則寓言給人的啟示是,要特別重視對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知識教育,把他們培養成有益於社會的人才。
不僅染絲如此,國家也有「染」。舜被許由、伯陽所染,禹被皋陶、伯益所染,湯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這四位君王因改斗為所染得當逗扮,所以能稱王於天下,立為天子,功蓋四方,名揚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義之人,必定要稱這四王。
作者以染絲作比喻,來奉勸帝王治國,由此而作了這篇《所染》。
❾ 染絲之變是什麼意思染絲之變成語造句和典故
成語名稱: 染絲之變 rǎn sī zhī biàn
歡迎您訪問本頁,本頁的主要內容為解釋成語【染絲之變】的出處和來源,以及回答染絲之變的意思是什麼,其中包含英語翻譯和造句,同時提供了網路和SOSO網路的鏈接地址,為您全方位的詮釋染絲之變成語。脊空如果本頁找不到內容,在頁尾點擊回網路搜索。
[成語解釋] 《墨子·所染》:「扞墨子呴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後因以「染絲之變」比喻本來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
網路解釋如下:
染絲之變 (rǎn sī zhī biàn)
解釋: 比喻本來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環境影響而變得不同。
出處:《 墨子·所染》:「[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示例 :故友之好,請於此辭:~,墨翟致懷;歧路之感,楊朱興嘆,況於將軍游處少長,雖世譽先後而臭味同歸也。 ★《晉書·袁喬傳》
用法: 作賓語;指環境影響人
練習;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參考答案: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國家的櫻念瞎主流民意,決定於民眾的利益取向,貧窮時希望富足,一旦赤貧便無所顧及要推翻一切,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富足時希望平安享樂。
網路地高顫址:ke..com/view/372710.htm
SOSO網路地址:
網路搜索:《 點擊此處 》
❿ {{墨子。染絲}}講的什麼道理
是以染布為引,教人如何治理國家,如何辨理明事。染絲大意是:如果你將絲陸禪染成黑色就是黑,黃色就是黃悄悉啟…五色齊染便是五色。由而引發的治國、辯理、明事等。以前看過這斷,大意啟如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