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陳橋兵變是哪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陳橋兵變是哪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3-05-05 06:19:50

① 「陳橋兵變」的故事是怎麼發生的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七歲的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爛塌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孝歷圓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巧塌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史稱這一事件為「陳橋兵變」。

② 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涉及到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緩畢趙跡哪冊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陳橋兵變後登基的宋太祖(趙姿宏匡胤)

③ 趙匡胤陳橋兵變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

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於武官家庭,祖父當過營、薊、涿等州的刺史。父親趙弘殷,是後唐的一名禁軍軍官。趙匡胤生於洛陽,並在那裡度過了他的童年。

公元948年,22歲的趙匡胤離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與他父親有舊交的防禦使王彥超緩源,但未被王彥超收留;後來,他又投奔隨州刺史董本,因為董本的兒子瞧不起他而離開隨州。這時,趙匡胤已身無分文,連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一天,趙匡胤投宿在一所廟中,廟中和尚見他如此貧困潦倒,但舉止談吐又頗具雄才大略,便開導他說:「我給你一點路費,你向北走,會有好運的。」傳說,當趙匡胤走到河南商丘的高辛廟時,見到一個占卜者,便湊上去,問訊自己的前程。他先問能否當一名小兵,卜顯示「不吉」;又問能否當一名刺史,卜又顯示「不吉」。他不解,再問能否當皇帝,卜上顯示:「吉」!於是,他向南投到後漢樞密史郭威的帳下,郭威見趙匡胤氣質不凡,便留在軍中。

公元951年,趙匡胤與一批將領擁立郭威,奪取後漢政權,建立後周。在推翻後漢的過程中,趙匡胤因為作戰有功,後來被提拔為禁軍軍官,這激發了他繼續往上發展的勇氣。公元954年,周世宗柴榮即位,趙匡胤又因智勇雙全、連戰連勝,先後被提升為「殿前都御侯」、「殿前都指揮使」,成為禁衛軍的高級將官。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榮親征淮南,趙匡胤隨駕南征,又立下大功,佔領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趙匡胤部下捉到一百多名百姓,指認他們為盜匪,准備斬首示眾。新來滁州上任的軍事判官趙普卻不同意全殺,他說:「你不審問清楚就一律處死,如有被誣陷者,豈不誤傷人命?」趙匡胤說:「這里的百姓,都是俘虜,我將他們全都赦免無罪,已經夠仁義了。可他們這些人還要做盜匪,不動刑罰,就不能儆戒他人。」

趙普不同意趙匡胤的說法,反駁道:「南唐雖屬敵國,但百姓有什麼錯?你既然想一統中原,為何要把這里百姓看作俘虜?」趙匡胤無言爭辯,只好說:「你若不怕辛苦,就煩請代為審理這些人吧!」趙普對這一百多平民認真查問,絕大多數沒有作盜匪的證據,除個別有物證定罪外,其餘無罪釋放。百姓們非常高興,稱贊趙普英明。趙匡胤由此對趙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

周兵攻佔滁州,南唐國主李璟害怕了,向柴榮求和未果,便命齊王李景達為帥帶6萬兵馬直奔揚州。揚州當時的守將是韓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趙匡胤率兵來到六合,准備去支援揚州,但韓令坤已撤出揚州,趙匡胤聞訊,捎信批評了韓令坤。韓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揚州,與唐將張孟俊遭遇。周兵各個勇敢善戰,唐兵大敗,張孟俊被活捉。

過了幾天,唐兵主帥李景達發兵攻周。趙匡胤率兵迎戰。趙匡胤發現有幾位兵士畏懼不前,便用劍在他們的皮笠上砍出痕跡,作為記號。這一仗,雙方不分勝負。收兵後,趙匡胤將皮笠上有劍痕的兵士斬了,通報全軍。第二天再戰,周兵以一當十,殺得唐兵一敗塗地,最終平定南唐。

周軍節節勝利,直逼幽州,但柴榮大病卧床,不能繼續指揮作戰,只好撤軍。趙匡胤隨柴榮皇帝征遼有功,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衛軍,兼檢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歸德(今河南商丘)軍節度使一職,權力越來越大凳裂。

公元959年,後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訓年幼。這時的趙匡胤由於屢建戰功,聲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軍外,還兼宋州歸德節度使(今河南商丘),負責防守京師。於是,當年占卜時得來的一顆當皇帝的心願,便開始萌發,並很快膨脹起來。

此時,趙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後,便有條不紊地行動起來。趙匡胤調兵遣將,大造聲勢,像是真要去抵禦大敵。其實,這是趙匡胤等人設下的圈套。當大隊人馬開進到大梁城北40里的陳橋驛時,天色已晚,便駐紮下來。夜裡,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按照趙匡胤的預先部署,進行了緊張的活動。他們派人到將士中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當皇帝。將士們很快地議論開了。大家擾粗態說:「現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親理政事,我們為國出生入死,有誰知道?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再北征不遲。」趙匡義和趙普見將士們行動起來,立即派飛騎回京,與留在汴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秘密約定,待趙匡胤回師時作為內應。這天夜裡,在陳橋驛的將士們都沒有入睡,趙匡胤假裝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時分,趙匡義、趙普和諸將闖進卧室,個個手拿兵器說:「諸將無主,我們願立太尉(趙匡胤)做天子!」眾將士一邊叫喊著,一邊團團圍住正打著哈欠的趙匡胤,並把早准備好的龍袍強行披到趙匡胤身上,隨後叩頭便拜,高呼:「萬歲!」這就是歷史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說的來由。這一年,趙匡胤34歲。

④ 中國上下5000年裡的陳橋兵變主人公是誰

趙匡胤。
趙匡胤,即宋太祖,宋朝開國皇帝。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公元960年在陳橋驛兵變中,被眾將士擁戴,即帝位。即位後,他採用各個擊破的戰略,對付割據政權,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諸國。選用將領長期駐防北面要地,加強對契丹的防禦,統一了除北方以外的大部分國土。他接受前代的教訓,削奪禁軍將領和藩鎮的兵權,派文臣帶京官銜外出,代軍人掌握地方行政;另遣使臣分管地方財政,加強中央集權;設副相(參知政事),並以樞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財,分散宰相的權力。他的滲罩政治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結束了唐朝後期至五代以來混戰割據的局面。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後周猛喊納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登基稱帝。
在這之前的正月初一,後周朝廷群臣正在慶賀新年元旦,鎮、定二州使者飛馳前來奏報,遼國軍隊南下進犯,與北漢軍隊會合,後周恭帝柴宗訓命令趙匡胤率領宮禁值宿警衛的眾將抵禦來敵。趙匡胤執掌軍政六年,深得士卒之心,經常隨從後周世宗柴榮征戰,屢次建立功績,已為眾望所歸,到這時君主年少、國家動盪,將士們密謀推舉擁戴趙匡胤為帝。
初二,殿前副點檢、鎮寧軍節度使太原人慕容延釗帶領先頭部隊首先出發,初三,大隊人馬繼續進發。當時京城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說道:「將要策立點檢為天子。」軍中知曉星相的河中人苗訓,望見太陽下面又有一個太陽,黑光沖天激盪,便指著太陽、黑光對趙匡胤的隨身官吏楚昭輔說:「這是天命啊。」當晚,在陳橋驛駐扎,將士們相互密謀說:「主上年幼弱小,我等出生入死拼力破敵,有誰知道!不如先擁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上征戰枝沒。」都押衙李處耘將密謀之事全部告訴趙匡胤之弟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趙匡義和歸德節度使掌書記薊人趙普,話語未完,眾將士拔劍露刃沖進來,大聲說道:「軍中已經商定,准備策立太尉為天子。」趙匡義乘此曉諭眾將說:「異姓興立為王,雖說是天命,但實際是人心所向。你們倘若各自能夠嚴格管束軍士,不讓他們搶劫,都城人心安定,那麼四方就自然平定,你們也可以同保富貴了。」眾將答應,於是共同部署各軍。深夜,派遣衙隊軍使郭延贅飛馬告知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琪。石守信、王審琪都是早已歸順趙匡胤的人。將士們在驛館周圍環繞排列等待天亮。
趙匡胤醉酒卧睡,開始一點也不知道。初四黎明,眾將身穿鎧甲手執兵器,直接敲擊寢室門扉說:「眾將無主,情願策立太尉為天子?」趙匡胤驚醒起來,沒來得及回答,立即被披上黃袍,眾將圍著下拜,口呼萬歲,攙扶趙匡胤上馬向南行進。趙匡胤推辭不過,就勒住馬韁繩誡諭眾將道:「你們貪圖富貴,擁立我為天子。我有號令,你們能夠奉行嗎?」眾將下馬說:「惟命是聽。」趙匡胤說:「太後、主上,我北面以臣侍奉他們;朝廷大臣,都是我的並肩同僚。你們不得驚擾冒犯皇宮重地,侵侮欺凌朝廷權貴和闖入內府大庫。執行命令有重賞,違反命令就滿門抄斬。」眾將士答應:「是。」於是整好軍隊從仁和門入城,將士秋毫無犯。第二天,先派遣客省使大名人潘美會見朝廷執政大臣說明來意,又派遣楚昭輔安撫平民百姓。
當時宰相范質、王溥,上早朝還未退下,聽說事變,范質走下殿堂抓住王溥的手說:「倉促之間派遣將帥,是我們的罪責啊。」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太原人韓通,從宮禁內廷倉皇急奔回家,打算率領部眾准備抵抗。散員都指揮使洛陽人王彥升在路上遇見韓通,就快馬加鞭追逐他,沖進他的住宅,殺死韓通和他的妻子兒女。
眾將護送趙匡胤登上明德門,趙匡胤命令武裝士兵返回軍營,自己返回辦公署所,脫下黃袍。一會兒,眾將簇擁范質等人到達,趙匡胤低聲哭泣,流下眼淚說:「我蒙受世宗大德厚恩,但被六軍將士所逼迫,今日竟然到達如此地步,愧對天地,該怎麼辦?」范質等人沒來得及回答,散指揮都虞候太原人羅彥瑰握劍厲聲說:「我們沒有君主,今日必須得到個天子!」范質等人面面相覷,不知所措;王溥走下台階先行拜禮,范質不得已也行拜禮。於是請趙匡胤前往崇元殿舉行禪代帝位之禮。召集文武百官,直到太陽偏西,排定班列次序。翰林學士承旨新平人陶谷,從衣袖中取出後周恭帝的禪讓詔書,宣徽使高唐人昝居潤引導趙匡胤到雕龍階,面朝北拜受詔書。宰相扶持趙匡胤登上崇元殿,穿龍袍戴皇冕,正式就皇帝之位。群臣跪拜慶賀。改奉後周恭帝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遷到西宮居住。根據原來所領節度的州名,詔令國號為宋,改年號,實行大赦。京城內外騎、步兵軍士按級別給予豐厚供養。命令有關官員分頭祭告天地、社稷之神。
派遣宮中使者乘坐驛傳車馬攜帶詔書告諭天下,其餘各道節度使,另用詔書賜告。
華山隱士陳摶聽說太祖取代周帝,說:「天下從此安定了!」

⑤ 陳橋兵變發生在那個朝代,講述了誰的故事

發生在北宋之前。唐末,中國進入游碰五代十國,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立後周,郭威族蘆死後,沒有子嗣,就傳位給了養子柴榮,柴榮是個很有抱負和偉大的君王,他要是兆磨帶不死,中原肯定會建立一個很強大的皇朝。可惜死得早。柴榮手下最能打的大將之一,就是趙匡胤。柴榮死後,小皇子即位。於是,趙匡胤手握重兵,在陳橋發動兵變。廢後周,建立宋朝。

⑥ 陳橋兵變成就了哪個人,他在陳橋兵變時都有哪些戰績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所發動的,也有人說是他被迫發動的,因為當時有人逼他,有人黃袍加身,所以說使得他不得不發動兵變,進而建立了北宋王朝,也建立了一個非常強盛經濟文化空前大發展的一個朝代。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陳橋兵變的故事,公元959年當時的周世宗駕崩之後呢,殿前都點檢和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和當時的高級將領石守信。

現在的皇帝實在是太弱小了,他不可能把持得了朝政,所以說我們為國效力也沒有人知道,所以說我們不如先擁立趙匡胤,然後再向北出征,然後所有的人就開始擁護趙匡胤,這也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

⑦ 「陳橋兵變」是由誰發動的

趙匡胤

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這是一個典故,即趙匡胤策劃啟畝的奪取後周政權的軍事政變。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後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范質,皇室威嚴盪然無存。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幾天後,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就起了一陣謠傳,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傑作。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庭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而就在陳橋驛這個地方,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趙□)和歸德軍掌書記趙普授意將士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民間相傳,在陳橋驛的時候,發生了這么一件事:

一天,元帥帳內,趙匡胤正一個人喝著酒,喝著喝著,他突然起身向掌書記趙普的營帳走去。

來到趙普營帳,他隨意看了一眼帳內,問道:「趙大人,歇息的可好?」

「多謝將軍關心。」趙普暗暗揣測著這位頂頭上司深夜造訪的含意。

趙匡胤謙虛地說道:「我有一件事想請教大人。」

「將軍請說,普一定知無不言。」趙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漢高祖劉邦本是一市井無賴,為什麼卻得了西漢兩百年天下?」

「將軍,劉邦本人並無特別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劉邦的成功是他駕馭人才的成功。」

趙匡胤詫異道:「哦?你說劉邦手下有什麼人才?我讀書不多。」

趙普道:「文有蕭何,曹參;武有韓信,張良。」

趙匡胤道:「蕭何這名字倒挺熟悉的。」

趙普道:「蕭何乃劉邦手下第一大謀士,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蕭何,劉邦就得不到天下,」

趙匡胤看著趙普,突然發現了什麼似的,中簡嘴裡連連說著「 不錯」,最後留下了一句「趙大人倒挺像蕭何的」就走了。只剩趙普還在苦苦思索這句話。

趙匡胤又接著來到了其弟趙匡義的營帳內。

趙匡義道:「不知兄長駕到,可有何事?」

趙匡胤一臉無奈,嘆道:「近來東京城內謠言四起,說點檢將做天子,這是滿門抄斬之罪啊!為兄擔心要連累弟弟了。」

趙匡義氣憤地說道:「著一定是有人陷害,咱們行得正,沒什麼可怕的!」

趙匡胤又嘆了一聲:「唉,當今新主年幼,太後又是女流,只怕他們聽信讒言,趙家就要多災了。」

趙匡義看著兄長,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趙匡胤看在眼裡,他說:「你有什麼話盡管說,難道還有比殺頭更大的罪嗎?」

趙匡義緊握雙拳,大聲說道:「乾脆反了吧!咱們在前方拚命,他們在朝中賣旁褲享福,不盡不發兵餉,還要疑來疑去。況且點檢做天子也許是天意呢,我們不能逆天而行。」

趙匡胤變了臉色,一把握住寶劍怒道:「住嘴!你怎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想我們趙家世受皇恩,萬萬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殺了你這個忤逆的子孫!」

趙匡義急忙上前按住劍柄,說道:「兄長,現在情況緊急,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況且咱們無辜受死,趙家就會絕後,你對得起九泉之下的父親嗎?」

趙匡胤聽了此話,好像呆了一樣,他突冉面向北方跪了下來,道:「先皇在上,臣趙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鑒,但是朝中大臣卻不容我,我該怎麼辦啊?」

趙匡義扶起他兄長,說道:「兄長放心,只要你點頭答應了,餘下的事就交給我去辦,不會叫你為難的。各位將軍都對你忠心耿耿。」

趙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營帳,回到自己帳里大喝好酒而睡。

當夜,軍中起了一陣騷動,人人都在議論,軍糧斷絕,朝政被韓通把持拒不發餉。因主帥趙匡胤爛醉如泥趙普提議各位將軍一起召開緊急會議。

第二天,當趙匡胤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忽被一陣「萬歲」聲驚醒,大將高懷德捧著黃袍,不由分說就批在了趙匡胤的身上,三軍高呼萬歲,響徹雲霄。趙匡胤推辭再三,眾人以死相脅,最後趙匡胤依劉邦故事約法三章,大軍向東京進軍。城內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已恭候多時,此二人都是趙匡胤的心腹。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說的,趙匡胤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他即宋太祖)。

⑧ 列與「陳橋兵變」有關的歷史人物是

陳橋兵變是公元960年2月3日趙匡胤雀逗敏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指亮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公元960年恭帝年幼政局不穩,趙匡胤假借抗敵為名率大軍出城。行軍至陳橋驛趙匡胤煽動士兵發起兵變。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改國號為「頃枝宋」,定都開封。

⑨ 趙匡胤陳橋兵變是怎麼回事

大宋王朝建立於公元960年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而成為宋太祖,這一基本史實並不存在疑點。而令人不解的是此次政變過程中,有關史籍的一些細節方面描述充滿著矛盾,主要圍繞趙匡胤是完全被動接受黃袍加身,還是其集團進行的一次早有預謀和准備的政變?有關的史料與素材矛盾百出,使這一事攜汪好件的進程變得撲朔迷離。

趙匡胤像五代末,顯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後周朝廷接到鎮、定二州的軍情急報,說北漢勾結契丹,大軍聲勢甚盛,南下侵入邊境,形勢十分危急。宰相范質、王溥等商討後奏准太後,立即派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諸將領兵出征。大將慕容延釗簡選精銳,率前軍先行啟程。趙匡胤調集各路人馬,領大軍也即將北征。初三,軍隊駐扎於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諸將聚謀,以為主上幼弱,我們出死力破敵,有誰知道?也為國家著想,不如立太尉為天子,然後北征也不晚。乃找匡胤之弟、時任供奉官都知的趙光義和掌書記趙普商議。光義以為:哥哥忠赤,不會同意。趙普認為:外寇壓境,大敵當前,應先御敵,戰歸再議。而眾將堅持,說:「若太尉不受命,六軍難以向前。」此時,趙匡胤卻醉酒卧營不省,眾有擁立之意的將士便環立待旦。次日黎明,軍營四周吶喊聲起,震動原野。光義與趙普入營告知,而諸將士也直叩寢帳之門,高呼:「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趙匡胤驚起披衣,未及應酬,便被扶到議事廳,有人把皇帝的黃袍加披到他身上,眾人都羅拜庭下,口稱萬歲。匡胤要推辭,眾人不答應,並相與扶匡胤上馬,擁逼南行。趙匡胤在馬上說:「你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那就必須聽從我的命令,不然我就不做這個皇帝。」眾將下馬回答:「惟命是從。」然後趙匡胤嚴肅頒布了有關入京以陵備後士兵秋毫無犯的約法,並令眾立誓,這才率軍返回開封城,遂取代後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

上述故事情節,主要意譯自宋代最具權威的史籍《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其他重要史料記載也所差不多。從其具體過程考察,此次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似乎是一次偶發事件,是遵循五代將士擁立主帥的舊例行事,趙氏集團事先並不知情,趙匡胤完全是被動接受眾將的請求,不得已才同意做皇帝。然而從其他相關史料分析,卻使人感到其描述是大有疑問的,黃辯鉛袍加身應是一次有預謀有準備的政變,所謂「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軍中偶得之」(岳蒙泉《綠雪亭雜言》)。

趙匡胤出身將門,22歲時投到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效力,因戰功卓著,30歲就升至殿前都指揮使。他以拜把子兄弟的方式,團聚了一批生死與共的高級將領鐵哥兒們,號稱「義社十兄弟」,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顯德六年(959),33歲的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執掌碟軍最精銳部隊。六月,周世宗去世,恭帝即位,時才7歲,太後也年輕少謀,孤兒寡婦無能力執政,幾位宰相也較懦弱。而這時在京城的禁軍兩司將領,除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外,基本上都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或好友。可以說一場政變在如此成熟的條件下已開始醞釀,問題只在於找一個怎樣的契機發動而已。

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及將北征,京師喧言,出師之日將策點檢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遠避於外州,獨宮中未之知也。」《續資治通鑒長編》也說:「時都下歡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晏然不知。」說明此事,早在政變之前已於京城一帶傳得沸沸揚揚,且能斷定政變將發生於「出師之日」,此絕非普通民眾所能猜測和指定的。所謂只有「宮中未之知」,應指宮廷中後周皇帝的孤兒寡婦還被蒙在鼓裡。不能判定的是:這些傳言是趙氏集團為政變故意所做的輿論准備,還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在有關徵兆的預見中所做的推測?大軍在開拔途中,一個號稱諳知天文的軍校苗訓,也指點了當時「日下復有一日」的天象,是即將改朝換代的「天命」。這一宣傳與京城傳聞相配合,使人有故意做輿論准備之感覺。

此傳聞在京城造成民眾如此的恐慌,應該說絕大部分人都會聽說,那麼宰相范質、王溥等大臣是否知曉呢?如果知曉,他們仍派趙匡胤率軍出征,是否與趙氏集團同謀呢?不過從後來事態的發展來看,范質與王溥似乎又不知情。據有關記載,兵變消息傳到京師,范質受到太後的諭責,退出朝門,握住王溥的手道:「倉促遣將,竟致此變,這都是我們的過失,為之奈何?」王溥聽了發愣而無法回答,忽口中呼出呻吟聲來,原來范質握手之指甲已掐入他的手腕,幾乎出血。趙匡胤入城後,還對范質等人「嗚咽流涕,具言擁逼之狀……(范)質不知所措,乃與(王)溥等降階受命」(《宋史·范質傳》)。等到趙匡胤詣崇元殿行禪代禮之時,召文武百官就例,班定禮儀程序之時,獨缺周帝禪位制書,這時翰林學士承旨陶谷出諸袖中,進曰:「制書成矣。」遂完成此禪位之禮,使趙匡胤登上皇帝寶座。其中,像翰林學士之類的官員已早有準備,而宰相范質等居然一點也不知情,似乎又很難說得過去。

《宋史·杜太後傳》載,杜後得知其子趙匡胤黃袍加身後,脫口說道:「吾兒索有大志,今果然。」依然談笑自若,沒有任何驚詫之表情。《涑水紀聞》也載,杜後說:「吾兒生平奇異,人皆言當極貴,又何憂也。」據說,匡胤年輕時,杜氏勸他好好讀書,匡胤奮然回答:「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現世事擾亂,願習武藝,安邦定國。」杜氏笑道:「兒能繼承祖業,便算幸事,還想什麼大功名哩。」匡胤道:「唐太宗也不過一將門之子,後造成帝業,兒想與他一樣干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母親以為如何?」杜氏怒道:「不要信口胡說,世上說大話的人,後來往往沒用,還是讀書去罷!」而這時,連年老的母親都變得如此胸有成竹,遇事不驚,說明趙氏集團對這事的准備已相當充分。所以後人以詩譏諷道:「阿母素知兒有志,外人反道帝無心。」

一些宋人筆記記載,趙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廟算卦,占卜功名前程,據說自小校以上至節度使,一一擲之,卦皆不應,最後唯剩「天子」時,一擲而得此卦。這事真偽已無法考定,然而從其為當時廣為流傳的軼聞而言,也或是趙氏集團所作的輿論准備,至少說明趙匡胤自己早已對此事有所謀劃。而政變發生之際,趙光義和趙普馬上派快騎入京,通知其死黨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審琦,讓他們在京城做好改朝換代的接應准備。有意思的是,此時趙匡胤居然醉酒卧營不省,而使將士們環立等待,直到次日黎明。這一情節是真實的,還是故意做作,抑或後人編造?也令人頗感困惑。

大軍返回京城,城門早在石守信諸將的控制之下,不但入城順利,整個京城也沒有因此發生大的動亂。時正早朝,副都指揮使韓通聞訊,還沒來得及集結軍隊應變,就被入城的殿前司勇將王彥升追殺,並誅滅其全家。這是後周將相中惟一的罹難者,他還沒來得及組織起反抗,就被迅速剿滅,如沒有事先布置安排,怎麼會如此周全。當然,事後還要演飾一番,將韓通以禮葬之,並嘉其臨難不苟,贈中書令之職。有意思的是,後來宋太祖幸開寶寺,見壁上供有韓通的畫像,立即令塗去,應是內心有愧吧。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本因邊境軍情告急,這才令趙匡胤率軍北征,為何黃袍加身後便率軍回京,而不用去抵禦強敵了呢?有所謂「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查初白《敬業堂集》)。一般認為,鎮、定二州是在謊報軍事,以配合此次政變。這樣,鎮、定二州節度使也理應是趙氏集團的成員了。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鎮、定二州軍情並沒有謊報,《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契丹國志》諸重要史籍都有相關軍情記載。而二州節度使郭崇和孫行友,據《宋史》兩人的傳記所載,宋初,郭「崇追感周室恩遇,時復泣下」。監軍密奏:「崇有異心,宜謹備之。」同時,孫「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歸山,詔不允。建隆二年,乃徙其帑廩,召集丁壯,繕治兵甲,欲還狼山以自固。」被人告密,令舉族遷赴都城,審問後削奪官爵,勒歸私第,並嚴懲其部下。可見,兩人不可能屬於趙氏集團成員。那麼,為什麼北漢與契丹入寇之軍隊沒有長驅南下,確實令人不解。其後,郭崇曾來報:「契丹與北漢軍皆遁。」為什麼會自動撤退呢?難道是其趁後周「主少國亂」之機起兵入侵,得知政變後「宋立國安」,就自動退兵了嗎?

五代諸帝多由軍隊擁立,如唐廢帝李從珂、唐明宗李嗣源、周太祖郭威等,它是唐代藩鎮割據後軍人擅廢立之權而留下的遺風,自然為儒家正統思想所不齒。所以在宋代官方文獻中,都把陳橋兵變說成趙匡胤事先完全不知內情,以洗刷其篡奪王位的千古罵名,由是在有關文獻中遮遮掩掩,弄得歷史記載矛盾百出,整個過程疑團叢生。再如邵伯溫在《聞見錄》中引證王禹偁的《建隆遺事》,認為趙光義壓根兒就沒參與陳橋兵變,那時,他正留在開封城裡陪母親杜氏。而有的史書(《太祖實錄》新版)卻說,陳橋兵變後軍隊入城,秋毫無犯,是光義叩馬而諫,才有太祖約法立誓之舉。這里是乘機烘托宋太宗的高大形象,亦可見官方在有關文獻記載中所做的手腳。實際上,趙匡胤後來的開國措施結束了五代動盪和中原分裂的政局,拉開了經濟與文化都頗為繁榮的宋代序幕,是有功於社會歷史發展的,人們對其如何取得政權的細枝末節已不太在意了。

閱讀全文

與陳橋兵變是哪個歷史人物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的愛情與婚姻是什麼類型的 瀏覽:164
輔導員屬於省直事業編工資怎麼算 瀏覽:433
樂俊凱愛情怎麼樣 瀏覽:840
異地夫妻如何維持婚姻知乎 瀏覽:572
男的會因為什麼而放棄愛情 瀏覽:936
黑豆吃多少才健康 瀏覽:698
健康證帶什麼辦理 瀏覽:791
美女你為什麼這么卑微 瀏覽:41
機場哪個崗位美女多 瀏覽:620
辦個健康證到哪裡去 瀏覽:382
舊版故事會哪裡能買到 瀏覽:464
銘記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948
山東省事業單位住房補貼怎麼算 瀏覽:149
經濟落後房價低怎麼表述 瀏覽:820
健康卡怎麼辦理下來 瀏覽:634
男1987年屬兔是什麼命女婚姻 瀏覽:748
夫妻婚姻是什麼 瀏覽:285
虎牙直播怎麼會有美女直播 瀏覽:245
業主委員會經濟問題向哪裡投訴 瀏覽:522
幸福聯盟是個什麼公司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