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鐵杵磨成針的成語故事
鐵杵磨成針的成語故事: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很不好學,李白學起來很困難,就更加不願意學了,有的時候還偷偷跑出學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著一根鐵棍。
李白好奇地來到老婆婆身邊, 問道 :「老婆婆,您在干什麼?」「我在磨針。」老婆婆沒有抬頭,她一邊磨一邊回答。
「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這什麼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而知凳知老婆婆這時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粗慶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搭消針嗎?」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恆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麼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
從此以後,他刻苦讀書,歷代詩詞歌賦,諸子百家,他見到就讀,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這句成語比喻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B. 李白 成語故事
鐵棒磨成針
李白在安陸留下的三則成語
別有天地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27歲的詩人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輾轉來到安陸。在這里,他與唐高宗時的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隨後,居住於離許宅10華里的碧山中。
李白為何落腳安陸,不僅是現代,即使在當時,都有許多人不理解。至今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有一天,安陸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閣老回到碧山腳下的老家,聽到鄉親們介紹李白生得英俊瀟灑,博覽群書,一目十行,吟詩作賦,揮筆成章,十分欣賞。於是,吩咐家人准備名餚佳釀,請李白來家作客。
李白來後,閣老一見果然氣象不凡。又談詩書,李白都能對答如流,閣老更為佩服。於是忍不住發問:「李學士,天下名山那麼多,緣何單單看中了我們的碧山呢?」李白聽了,不假思索,隨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閣老一聽,大聲稱贊,立即讓家人取出筆墨紙硯,請李白錄下。李白當即再補兩句,並取名《山中問答》:「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山中問答》不脛而走,廣為傳誦。「別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語,意為一種新的境界。
輕財好施
李白「辭親遠游」,並不是直接來到安陸的,而是「南穹參梧,東涉溟海」,過了三年的游俠生活。在東游維楊(楊州)時,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餘萬」。然而,「黃金散盡交不成」,促使詩人結束了游俠生活,寓居安陸。
在與許氏結婚後的第三年,李白寫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長史書》。詩人為了讓裴長史了解並且重視自己,向他介紹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陸之前的情況,其中關於楊州的一段是這樣表述的:「曩昔東游維楊,不逾一年,散盡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惠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輕財好施,由此而來。
聲價十倍
李白在上書裴長史無果的第二年,前往長安尋找機會,仍是屢屢碰壁。於是發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長嘆,頹喪地踏上歸程。其間,聽到韓朝宗出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消息後,又「心雄萬夫」,希望「一登龍門」。因而,揮筆寫下了《與韓荊州書》。
《與韓荊州書》開篇即是:「白聞天下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啟信,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皮顫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君侯不以富貴悄握輪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這就是成語「聲價十倍」的出處。
然而,韓朝宗並沒有重視李白,甚至連理也沒有理他。李白在安陸期間,屢屢上偈不遇,政治上十分失意,只有無可奈何地「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這種境遇造就了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骨氣,使中國文壇多了一個偉大詩人。
C. 鐵杵成針的小故事
鐵杵成針的成語故事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少年求學的時候,長期讀書沒有成果,打算放棄。
渡過了小溪,看見河邊有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很粗的鐵棍。李白好奇的問:「老婆婆,您磨鐵棍做什麼呀?」
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綉花的針。」
李白吃驚的說:「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難以磨成那麼細的綉花針,您怎麼還偏偏找了根鴨蛋粗的鐵棍,就算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磨一輩子也未必能把這根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啊!」
老婆婆笑呵呵的說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裡的這一根鐵棍,這還是我當年風華正茂之時,一直沒有用過,留下來沒打磨過的,原打算作為廚房做飯之需的燒火棍呢。而且,我並不擔心自己會空耗歲月,也沒有什麼到頭來白忙一場的無聊雜念,只要我還活著一天,就會堅持不懈一天,把自己這根鐵棍磨的比昨天更細那麼一點,最後自然就磨成綉花針了嘛。」
李白聽後很有感觸,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實是可以用持之以恆的刻苦來彌補的,如此一把年紀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來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麼可以因一時沖前的挫折就隨便半途而廢,放棄所追求的理想呢,於是馬上返身回到學院繼續讀書。
一年之後,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謝對自己指點的同時,也看到那根鐵棍真的細了很多。
若干年後,李白終不負天賦才華,寫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詩篇。
(1)鐵杵成針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鐵杵成針的近義詞: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成語鐵杵成針的故事
成語】: 鐵杵磨成針
【拼音】: 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
【解釋】: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將鐵棒磨成細針。比喻只要有恆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成語故事】: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很不好學,李白學起來很困難,就更加不願意學了,有的時候還偷偷跑出學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散山清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唯御著一根鐵棍。
李白好奇地來到老婆婆身邊,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麼?」「我在磨針。」老婆婆沒有抬頭,她一邊磨一邊回答。
「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這什麼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而老婆婆這時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恆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麼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
從此以後,他刻苦讀書,歷代詩詞歌賦,諸子百家,他見到就讀,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這句成語比喻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少於50字小故事
什麼時候來誰在哪裡干什麼結果怎源么樣照這樣來概括。一次,李白在讀書,還沒有讀完,就不耐煩丟下課本走了。李白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努力磨鐵杵,李白問她,老婆婆回答:「我要磨成針。」李白恍然大悟,回到家專心完成學業。 請採納哈
將鐵杵成針改寫成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李白是唐代的大詩人,但是小時候讀書並不用功。
有一天,他的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了:「 這么厚一本書,什麼時候才能讀完啊! 」於是他乾脆不讀了,把書一扔就溜出去玩。
李白快樂地跑著,忽然,他看見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便蹲了下來,傻傻地看了好一陣。老奶奶也不理會他,只是全神貫注地磨著。後來,李白忍不住了,問道:
「 奶奶,您這是干什麼呢? 」
「 我在磨一根針來縫衣服。 」 老奶奶頭也不抬,專心地磨。
「 磨針? 」 李白更加奇怪了, 「 這么粗一根鐵棒怎麼能磨成針?! 」
老奶奶這才抬起頭來說:「 孩子,鐵棒再粗,我天天磨,還怕它磨不成一根針嗎! 」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 對呀 ! 只要有恆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讀書不也是這樣嗎! 」
於是他便立刻轉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書本,專心地讀,從此也不再敢偷懶了。後來他終於成了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
「鐵杵磨成針」這個成語就是比喻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的。這個成語也說成「只要工夫深,鐵 杵磨成針」。
李白被人們稱為 「 詩仙 」 ,是個很有才華的偉大詩人,但是連這么有才華 的人都需要刻苦地學習,那麼普通人不就更需要努力了嗎? 因此同學們,無論我們的才華、天資如何,都應該努力學習;無 論要什麼事都應該持之以恆,這樣才能成功呀! 加油!!
鐵杵成針的故事三百字續寫小故事
林靜山幽,隻影孤燈。太白夜歸,案前獨坐。細思老嫗之言,恰通讀書之理。持之以恆,鐵杵可成針,學問亦可精進。古有孟母、樂羊子妻斷織勸學以成古之大儒。今之老嫗磨杵雖非為勸學,然言者無心,聞者有意,天生吾太白必有大用,當不讓先賢,懸梁刺股,方能於這大唐盛世搏得個青史留名。由此,李太白學問日進,終於開萬世文風,與杜拾遺並稱「李杜」,享譽後世。
鐵杵成針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貪玩、不好學。一天,他趁人沒注意,丟下書本,溜出去玩。他四處閑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一條小溪邊,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在溪邊吃力的磨著鐵杵。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干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綉花針。」李白吃了一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綉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習、仔細觀察,成了中國一位大詩人。
《鐵杵成針》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認真去做都能成功。
鐵杵成針:[ tiě chǔ chéng zhēn ]
詳細解釋
1.【解釋】: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2.【出自】: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3.【例句】: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鐵棒磨成針的故事主要內容
鐵棒磨成針的故事主要內容: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很不好學,李白學起來很困難,就更加不願意學了,有的時候還偷偷跑出學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著一根鐵棍。李白好奇地來到老婆婆身邊,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麼?」「我在磨針。」老婆婆沒有抬頭,她一邊磨一邊回答。
「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這什麼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而老婆婆這時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恆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麼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
從此以後,他刻苦讀書,歷代詩詞歌賦,諸子百家,他見到就讀,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7)鐵杵成針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出自於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做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意思是: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白怪而問之,媼曰:「欲作針。」白曰:「鐵杵成針,得乎?」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還而終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 。
李白初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間相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太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現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岩。
(8)鐵杵成針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從表面上看,這個成語是褒義的。但仔細想想,將一個鐵杵磨成一根綉花針,這不明顯是浪費嗎?既浪費了一根鐵杵,又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何況對於一個老太太來說?持之以恆的毅力固然可貴,重要。但也要注重一個「效率」啊。
把鐵杵成針改寫成150字以上的小故事,怎麼寫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回天,李白答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鐵杵成針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經常是把書本一拋就出專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個白發屬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覺得好奇問她做什麼,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綉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終於成為文豪。
【典故】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
【釋義】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勸誡人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持之以恆
【反義詞】半途而廢
【同韻詞】天下歸心、一場歡喜忽悲辛、芒刺在身、難割難分、尺璧寸陰、司馬昭之心、珠盤玉敦、意氣相親、貴古賤今、南面稱尊、......
【英語】<littlestrokesfellgreatoaks>
D. 關於李白的成語故事
詩人李白小時候從不認真讀書,一天李白碰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磨,老婆婆告訴他要磨成綉花針,李白深受感動,從此就用功讀書,終於成為文豪。
原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消並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搜橋州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白話釋義:
磨針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世蔽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干什麼,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故事背景:
傳說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小時候在山中讀書。有一次,李白沒有完成功課,便跑出去玩兒了。李白來到了一條小溪邊後,看到一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在磨著一根棍子 粗的鐵棍。
他好奇問老婆婆為什麼要磨鐵棒,老婆婆邊磨邊抬頭表示想將這根鐵棒磨成綉花針。李白聽後感到很疑惑,再次問道鐵棒怎麼磨成可能綉花針!婆婆再次回復:滴水穿石,愚公移山,我年紀大,只要多下功夫也能把鐵棒磨成針。李白被老婆婆的行為感動,便立刻回到山上學習。
後來這個故事就演變出鐵杵磨成針,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E. 李白的成語故事
磨杵成針: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反義詞是半途而廢。
成語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本文出自《方輿勝覽》,說的是大詩人李胡轎擾白小時候讀書不順,棄學途中偶遇一老婦人用鐵杵磨針,對自己的觸動很大,褲旦終於發奮讀書,最終學有大成。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出自這個故事,這句話也成為激勵後人持之以恆求學的帆辯名言警句。
F. 鐵杵成針的成語故事 鐵杵成針出自何處
1、「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成語故事,故事典故源於大詩人李白,《鐵杵成針》的故事告訴我閉蔽團們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認真去做都能成功。
故事講的是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貪玩、不好學。一天,他趁人沒注意,丟下書本,溜出去玩。他四處閑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一條小溪邊,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在溪邊吃力的磨著鐵杵。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干什麼?」老婆婆說並悔:「我要把鐵杵磨成綉花針。」李白吃了一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綉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習、仔細觀察,成了中國一位大詩人。
2、鐵杵成針,漢語成語,tiě chǔ chéng zhēn,意思是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出自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
原文: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譯文:磨針溪在象耳山腳下。世代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轎橘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於是問她要磨成什麼,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G. 李白故事的成語故事
李白故事的成語故事(通用5篇)
李白是我國的著名詩人,發生在李白身上的故事也極具傳奇色彩,下面就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李白故事的成語故事(通用5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李白非常喜歡游覽名山大川,他多次漫遊長江南北,黃河上下。我們偉大祖國的版圖上,幾乎印滿了李白的足跡。那些爛漫的山花發出一陣陣芳香,那些快樂的小鳥啾啾的叫著,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一個千姿百態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遊玩。
一天,他收到一個叫汪倫的人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上寫著:先生喜歡遊玩嗎?我們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里有萬家酒店。請您來我們皖南涇縣玩吧。李白看了這封邀請信十分高興,馬上收拾行李就向涇縣出發。
可是到了涇縣以後,李白朝四周張望了半天也沒見到什麼十里桃花,更別提萬家酒店了。正在納悶,一個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來說:李白先生,見到你真是太榮幸了。我就是汪倫。汪倫接著便解釋說:我信里所說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個桃花潭,而萬家酒店呢,是說有一家姓萬的人開的酒店。李白聽了,哈哈大笑。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好朋友。
汪倫邀請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時間,叫妻子做了好多鄉噴噴的飯菜,還拿出了釀造多年的好酒熱情地招待李白。他們邊吃邊聊,真是愉快極了。後來李白又到附近的'幾個朋友家住了幾天。可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李白去辦呢。
所以待了幾天後,李白決定要離開了。但為了不給汪倫添麻煩,李白並沒有專門向汪倫告別,他准備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誰知就在李白已經上了船而船正要開動的時候,汪倫趕到了。
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來不及了。李白聽到汪倫和村裡的鄉親們手拉著手一邊唱著為他送行的歌,一邊用腳踏出節奏。李白又驚又喜,他沒想到汪倫會和這么多村民一起來河邊送他,這些老百姓對他實在太好了。
他只覺得心頭一熱,眼淚差點掉了下來。就這樣,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詩名叫《贈汪倫》。詩的後兩句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麼深,也比不上汪倫來送我的情誼深呀。
這首送給汪倫的詩為什麼會這么美好動人,為什麼會流傳這么廣呢?因為它抒寫了一位偉大的詩人與普通人之間純真質朴的友情。這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愛的很重要的原因哦。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伍滑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輪斗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讀後: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同學,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相傳天寶初年李白來到長安,在一間酒樓里與賀老前輩相遇了。李白先是拿出自己寫的《烏棲曲》 給賀老看,賀老看罷,贊曰:「此詩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心裡想,這篇都能「泣鬼神」,俺其他的作品還不讓玉皇大帝哭成淚人兒啊?於是從詩袋裡取出了自己最得意的《蜀道難》。賀知章讀罷,激動得無以言述,長嘆道:「凡人哪裡就能寫出這樣的詩來呢?小李啊,你肯定是天上的文曲星遇謫下凡!」於是他把李白喚作「謫仙人」,並且腔桐臘鄭重聲明:這頓飯我老賀請了。可是賀老一掏腰包,發現沒帶銀子,只得解下腰間皇帝御賜的金龜換酒,與李白大醉而歸。
您看,賀老是朝廷三品命官,在一間小酒館里吃飯,就是吃霸王餐都算是給老闆天大的面子呀。可是賀老要「進取於善道」——隆重推介詩壇新人,而且又不想以官欺民,所以才把御賜的金龜拿來換酒。御賜的金龜當然重要,一般人捨得命也捨不得它,可是賀老卻將它拿出來換酒,這才能真正見出詩壇老前輩對後學的無比關懷。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於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於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後,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後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題目:「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容大多是悲愁慨嘆,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的朋友作別。
詩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句更是流傳千古。
鐵杵磨針:李白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因他的詩歌造詣高深而被譽為「詩仙」。但是在他小的時候可是一個淘氣包,天天不想讀書逮到機會就溜出去玩。這天李白又想找機會外面玩。跑出了學堂,跑到了街上。這看看那看看,這個好玩啊,那個有趣啊。走著走著都把大半條街給逛完了。哇,這天氣真棒啊!「太陽多溫暖,微風多有情,搖曳的樹枝多動人。呀,真是個美好的日子。還好我聰明溜出來玩了,不然就錯過了。」
「哧哧哧」,「哧哧哧」,這刺耳的聲音哪兒來?聞聲望去,看到了一個頭發花白的奶奶在河水邊磨東西。「好像很好玩的樣子,我得去看看。」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就撒開腿跑過去看。「奶奶,奶奶,你在做什麼啊?」老奶奶沒放下手中的活兒,「我在磨綉花針。」李白懷疑自己聽錯了,「奶奶,你說你要磨什麼?」「綉花針。」李白瞪大了眼睛,「奶奶,你現在手上的可是一個鐵棍啊。這么大這么粗的一根啊,怎麼能磨成針呢?那麼細那麼小的一根針啊!奶奶!」這是老奶奶停了下來,「孩子,我可以慢慢磨,愚公都能把山給移走,水滴都可以把石頭滴穿了。總會變成一根綉花針的。」「奶奶,可是你頭發都白了,這……」「如果我花的時間比別人更多的話,那這就不是很大的問題了。」少兒時期的李白愣住了,「奶奶年紀這么大了都這么努力,那我還這么浪費我的時間。從今兒開始,我要開始用功學習。」
只要你想做,什麼時候都不會太晚。給自己一直找借口,這借口終會阻止你前進的。如果你覺得離目標距離太遠了,就要從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如何跟距離更近入手,太好了,首先你有正確的認識。接著就從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來入手。堅持,努力,只要在對的方向上比別人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你終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H. 關於李白,曹操,藺相如,諸葛亮.呂蒙的成語故事
李白太核如凱白醉酒橡升
曹操兩面改喚三刀
廉頗藺相如,負荊請罪
諸葛亮三顧茅廬
呂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I. 李白李白成語故事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磨針溪激宏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間相傳李太白在山中讀脊鋒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太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動櫻鉛晌,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現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