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個給我關於金堂縣又新鎮的一些故事,是關於歷史方面。以及當地有名的建築的故事,。
天府蜀都,錦綉金堂,山川秀麗,物產富饒,文化歷史悠久,人民勇敢勤勞,經過世世代代艱苦創業,營造了這塊金玉滿堂的寶地,創建彎兆著昌盛的文明史。 金堂古居蜀國近畿,今為成都市郊縣。縣城趙鎮距成都市區36公里。縣域位於東104°20′137″~104°52′26″、北緯30°29′10″~30°56′之間。縣境東鄰中江縣,西傍成都市青白江區龍泉驛區,南連簡薯岩陽縣,北接廣漢市和中江縣。地處四川盆地西部,跨盆中和盆西形成大褶皺帶,成都平原東沿,川中丘陵西緣,龍泉山脈中段由東北轉向西南橫卧縣境中部,形成西北高逐漸向東南降低的地勢。南北長68公里,平均東西寬36.9公里,幅員總面積為1154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651045畝。地域由平壩、丘陵、低山組成,西北部屬川西平原,沖積平壩與淺丘占幅員總面積的14.7%;東南部屬川中丘陵區,丘陵佔74%;中部低山佔11.3%。從金堂地圖畫面展現出:縣境首部長圓廣平,腰部凹入,體稍狹長,下肢迤邐如垂紳,隱約如一隻正在昂首面西站起的雄獅,坐落在千里沱江王冠上的縣城趙鎮三江地區,恰似獅頭,縣境最高峰就在頭部的鹽井鄉老牛坡,海拔1046米,頸部以下斜向東南延伸至竹篙區的狹長地帶為腰身,立起前肢在五鳳鎮,獅尾在土橋地區,後肢就在縣境最低處雲合鄉的金簡橋,海拔385米。 金堂歷史悠久。古為梁州境域;商、周及春秋戰國為蜀國地;秦滅蜀國,入秦國蜀郡版圖;漢、晉時,為廣漢郡新都縣東地、雒縣東南地及犍為郡牛鞞縣西地。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朱齡石於東山立金淵戍,戍所在今縣治東南同興鄉州城村,以江水產金沙名。西魏廢帝二年(553),於金淵戍所置金淵郡,割牛鞞縣西部分地區建置金淵縣,割新都縣東部分地區置白牟縣,以金淵、白牟二縣隸屬金淵郡。郡治與金淵縣治同駐今同興鄉州城村,白牟縣治駐今青白區城廂鎮。北周(557~581)廢金淵郡,並白牟縣入金淵縣。唐武德元年(618),為避高祖李淵諱改金淵為金水縣;咸亨二年(671),割雒縣、新都、金水三縣部分地建置金堂縣,以界有金堂山得名。初隸益州,後屬漢州,縣治駐今龍威鄉新生村舊城址。以後,代有興廢分合,屢變其制,至明洪武十三年(1379)後,金堂縣建置再無變動。 1950年,初隸綿陽專區,1953年7月起隸溫江專區,1976年1月劃歸成都市。1981年1月劃城廂、太平兩區歸青白江區。縣治自1950年10月28日遷今趙鎮。 金堂地理條件優越。處於天府之國的腹心地帶,屬我國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中部,氣候溫和,光溫條件較好,日照年平均1295.5小時,年平均氣溫16.6℃,有效積溫≥10℃為5450℃,能充分滿足一年兩熟制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年內四季分明,春來較早,夏長秋短,無酷暑嚴寒,無霜期累計年平均285天。常年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920.5毫米,但夏多冬少,以致冬干、春旱、夏洪澇的災害時有發生。境內江河縱橫,流域面積達5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河有13條,由湔江、石亭江、綿遠河等匯成的北河在趙鎮接納岷江水系的中河(清白江)與毗河匯成沱江,《禹貢》中的「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就源於此。沱江幹流在境內流程59.7公里,常年流量400—4800立方米/秒,具有灌溉、航運和水力發電之利。丘陵地區有較大的資水河等8條山溪河流,形成面積為745平方公里的網路。江河蘊藏水力資源51.91萬千瓦,可開發2.88萬千瓦。 金堂物產富饒。多層次的地形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歷來以農業為主的金堂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土地宜糧、宜油、宜林、宜果、宜棉、宜蔗、宜漁、宜其他經濟作物的面積甚大,農副產品和多種經營的發展面廣,產品豐富。是四川省無公害蔬菜重點基地縣和成都市二線淡季蔬菜基地縣。糧油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油菜籽、花生為大宗,胡豆、豌豆、高粱、大麥、黃豆以質優見長。經濟作物中的辣椒、生薑、甘蔗、蠶桑、葉煙、大蒜、中葯材為傳統著名產品。其埋手租中:二荊條和大紅袍辣椒、淮口紅糖、金堂柳葉煙、雲頂明參和金堂早蒜苔等曾遠銷東南亞。金堂是全國著名的柑橘水果之鄉,臍橙獲全國優質水果獎。也是蘋果、桃、李、杏、梨、石榴、櫻桃、葡萄、核桃、西瓜等四季水果的著名產區。金堂又是省、市的蔬菜、蠶桑生產和生豬生產基地縣,近年開發的多種食用菌生產,產量居全國第二。林木資源中,有珍稀古奇樹木25種,其中,尤以雲頂山上的11株古梭羅樹、三學山上的千年鐵樹和趙鎮梅林公園內的黑彈樹尤為珍貴。野生動物有哺乳、鳥類、兩棲、魚類、爬行等5綱、34目、76科、341種;鳥類有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黑鸛、金雕和二級保護的25種。 金堂低山區蘊藏有天然氣資源。史載:「有鹽銅之利」,傳漢時鄧通、卓王孫俱采銅於至治東金子山(銅官山)。境內沱江流段產沙金,並有大面積的建築用優質砂礫礦床,儲量豐富。金堂峽口石以質堅紋細,為建築材料珍品。 金堂因有山川之利,自古即為川西水陸交通樞紐,是成都東部之門戶,歷來為兵防要地和川西商賈雲集的中心。《宋史》載:「懷安東達於潼遂,西達於成都,蓋東西之沖,而山川之要會也。當其任者,苟得其人,西川有變,可以扼之於此,而使不得以超吾境而東;東川有變,可以扼之於此,而使不得越吾境而西。」傳三國時諸葛亮曾於雲頂山屯兵守隘;晉義熙末刺史朱齡石率兵自沱江取成都,於此設金水戍;南宋末,宋、元在對巴蜀的爭奪戰中,金堂雲頂石城先後十五年作為山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穩定長江上游戰局,支撐南宋半壁江山起到了堡壘作用,一度為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和懷安軍治所。明、清時期,為農民起義軍轉戰之重要陣地。清雍正四年(1726)到民國34年(1945)抗日戰爭結束的200多年中,趙鎮因得沱江舟楫之利成為川西著名水碼頭和商賈雲集之地,曾有幾度繁榮,位列川西四大名鎮之首。 金堂山水以「青幽綺麗,聞名蜀中」,自古即為川西旅遊勝地。昔有「韓灘春漲」、「聖燈朝佛」、「白馬湧泉」、「金船艤峽」、「寶塔臨江」、「雲頂晴嵐」等名勝古跡,唐初文壇四傑之一的王勃以及薛能,前蜀太妃花蕊夫人,後唐杜光庭,宋代陸游,黃庭堅,日本沙門東升,明楊升庵,清高辰,民國於右任、張大千……等名人學士,留下不少文學藝術珍品。解放後,境內出土的大量墓葬、文物,如石器、陶器、銅器、玉器、兵器、貨幣、陶俑、青銅搖錢樹等,充分證明域內古代文化之興盛。今天,江山益發多嬌,有:「四道彩虹飛古渡,三江春水繞韓灘」的花園水城、「北濱翠雲」、「梅林攬勝」、「聖燈花果」、「千里沱江第一峽鱉靈峽」、「九龍長湖」、「水上世界」、「天台勝境」「砂崖溶洞」、「雲頂石城」、「慈雲古寺」、「瑞光白塔」等勝景。這里四時景色紛呈:「三春桃花流水,橘林噴香;夏日飛舟激浪,驚濤拍岸;金秋層林盡染,碩果累累;冬日梅香四野,漁歌唱晚」。 金堂江山鍾靈毓秀,人文蔚起。漢代天文學家楊統、政治家李尤,梁武帝時號稱「畫家三祖」的張僧繇,北周羅漢佛像畫家張玄、張景思,宋代教育家黃敏、文學家樊汝霖,明政治家許淳,清文史學家張晉生,學者、詩人高辰、何元普,戲曲表演藝術大師魏長生,都有不少著述和成果留傳後世。近現代,辛亥革命大將軍彭家珍,老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唐健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胡修道,土壤學家彭家元,哲學家賀麟,魏學家蒲保民,文學家流沙河,書畫金石家楊允中,川劇表演藝術家蕭克琴、司徒慧聰……等均從各方面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和世界文明,為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金堂縣人民政府於1950年1月4日成立。
B. 古代的金堂縣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歷史典範
金堂古為梁州境域;商、周、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屬秦國蜀郡。
漢、晉時屬廣漢郡新都縣東地、雒縣東南地及犍為郡牛縣西地。東晉安帝義熙九年(公元413),晉將朱齡石伐蜀後,於東山立金淵戍扼成都東部門戶,戍所在今縣治東南淮口鎮州城村,以江水產金沙得名。
南北朝時,縣境為新都、雒、牛三縣之屬地。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即梁元帝承聖二年),於金淵戍所建置金淵郡,割新都縣、雒縣、牛鞞縣的部分地區置金淵、白牟二縣,隸屬哪燃銷金淵郡。郡治與金淵縣治同城,駐州城村;白牟縣治駐城廂鎮(今成都市青白江區)。
北周時(557~581)廢金淵郡及白牟縣並入金淵縣。唐武德元年(618),因避諱唐高祖李淵改金淵縣為金水縣,隸屬益州。三年(621),改隸簡州。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割新都、雒、金水三縣的部分地區建置金堂縣。以縣內有金堂山而得名,隸屬益州。武後重拱二年(686),改屬漢州。縣治駐今趙鎮新生村。
唐朝末至五代時期,金水縣與金堂縣先後屬前蜀、後唐、後蜀版圖。金水縣隸屬簡州,金堂縣仍屬漢州,各縣治駐址未變。宋乾德三年(965)滅後蜀,五年(967)於金水縣地立懷安軍,隸西川路,管轄金水、金堂二縣。1057,因金堂縣城被洪水沖毀,縣治遷往白牟縣段桐治所城廂鎮(今成都市青白江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懷安軍改置懷州,隸屬成都路,仍轄金水、金堂二縣;同年,省金水縣入懷州;二十年(1283),又省懷州入金堂縣,縣治仍駐城廂鎮。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金堂縣並入新都李游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復置金堂縣,縣治仍駐城廂鎮。其後,在明朝、清朝、民國時期,縣境版圖無大的變化。1949年12月27日金堂縣解放。
1950年10月28日,金堂縣治由城廂鎮遷至趙鎮玉龍街25號駐地。
1950年初,縣隸屬綿陽專區;1953年7月起隸屬溫江專區。
1958年3月14日,新都縣的華嚴鄉和永樂鄉第三村劃歸金堂縣管轄。1959年12月10日,華嚴、大同兩個人民公社劃歸成都市管轄。1977年9月24日,經國務院國發[1977]104號文件批准:金堂縣劃歸成都市。
1980年12月1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將金堂縣城廂鎮、太平二區的一鎮、11個人民公社劃歸成都市青白江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