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故事情節怎麼設計
漫談故事的情節設計——懸念
在我們展開探討故事情節設計的有關問題之前,我們先將故事和小說的區別給大家簡單地梳理一下。故事和小說在古時候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我們的古人區分文學作品只有韻文和散文兩大類,小說屬於散文類。「蓋小說者,能講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捏合」。表明小說其實就是講故事,它的產生要追溯到宋元時期的話本。所謂話本其實就是今天我們的故事員(當時稱為「說話人」)說講故事的底本。「說話」之事在當時盛極一時,以至文人墨客競相仿效,模擬話本創作的擬話本便應運而生了,至明大盛,集大成者當數明人馮夢龍的「三言」和其後凌濛初的「二拍」。我們從話本到擬話本的發展可以看出白話小說體制的形成和完善的過程。如今故事和小說雖已成為了兩種不同的文學創作體裁,不過若論出處,仍可謂同宗同族。源於故事口耳相傳,小說以筆代言的緣故,造就了二者在題材選擇、情節處理和人物刻畫方面各有千秋。
一,題材選擇
由於故事與小說表述的方式不同,前者用口,後者以筆;流傳的方式以及傳播對象也不同,前者口耳相傳,對象是聽眾;後者需藉助一定的載體,對象是讀者。因此在題材的選擇上,故事有著不同於小說的尺度和標准。一般來說,故事要求題材具有鮮明、曲折的故事性,表現為主要情節的傳奇性、趣味性和連貫性,要有利於故事講述者進行曲折化、緊湊化等一系列情節處理,因此最忌平淡和陳舊,所以它和講究內涵深刻,蘊意雋永的小說在題材的選擇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二,情節處理
情節處理得當與否是故事成功與否的關鍵。由於故事基於口耳相傳,因此為了抓住聽眾使他們能夠聽下去,故事員就得使故事本身能夠吸引人,因而他們盡可能地採用誤會法、喜劇式、矛盾式、三疊式等一系列情節處理的方式,來使故事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大悲大喜。這些方式在日長天久的實踐中日漸完善,成為今日故事情節處理的一大特色。相對而言,小說作者並不刻意追求情節的離奇和人物性格的超常,往往花雕琢於平淡之處,以揭示社會生活的深刻和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見長。事實有時是這樣的:一個好聽的故事可以改寫成一篇很好讀的小說;但是一篇很好讀的小說未必能夠改寫成一則很好聽的故事。其中情節及其處理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三,人物刻畫
故事主要以情節取勝,以情節吸引人,但是對於串聯起情節的人物的刻畫,故事有它獨到之處。
首先它強調通過人物的行為或事件的進程來寫人,提倡動而反對靜,這和故事傳播受時間和空間條件限制有關,所謂故事要三分鍾入戲。這一特點表現在人物刻畫上也和小說截然不同。小說作者可以靜下心寫上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活動,但這種靜態式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卻是故事創作之大忌。
其次,故事著重刻畫人物性格突出方面的特徵,強調典型化處理,這樣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營造氣氛,產生效果,抓住聽眾。而小說往往注重人物性格的立體化表現,強調人物形象的豐滿,通過人物去描寫事件,展開情節,不溫不火,不急不噪。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原本同宗同族的故事和小說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取長補短,或將形成一種新興的「新故事」、「輕小說」的樣式,成為大眾讀物發展的一種趨勢,這里不作探究。我們主要從故事體裁出發,談故事情節設計的一些基本技法,和故事作者切磋這方面心得。
好的故事一定是記敘文,所以故事說來主要有記事和記人兩種。記事都以所要記敘的事件為主,事件的來龍去脈、起承轉合都需要在文中交代清楚,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或者說事件需要有不一般的地方;記人都以所記敘的人物為主,人物的言行舉止,形象刻畫,突出的是人物本身,或者說人物要有不一般的地方。不過故事記人也需要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展開,所以說,不管是記事還是記人,故事作者最終落筆都會在事件上面,而構思則應圍繞著如何不一般來做文章。這種不一般,在故事創作領域歸納起來就叫「新、奇、巧、趣」四要素。新:就是創作題材要新穎,一是題材本身新穎;二是對原有題材元素的創新;奇:就是題材的奇特,奇思妙想,不同凡響,不入窠臼;巧:就是巧妙,巧合,無巧不成書,解決的是偶然和必然的關系;趣:就是生動有趣,妙趣橫生,趣味盎然。運用並結構好這四種要素,這就是情節設計的問題了,比較常見的方法就是製造懸念。懸念運用得當,在情節設計中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提起電影導演希區柯克,大家都知道他是位了不起的懸念大師,由他執導的影片總是懸念迭起,讓人慾罷不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非常叫座。其實我們每一位故事作者都應該是製造懸念的高手。因為故事的傳播要受時空條件限制,要想讓聽眾坐得住,聽得下,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釣住他們的胃口,製造懸念就是非常有效的辦法之一。
一,懸念的構成因素
1,人物命運
眾所周知,故事中的很多戲都做在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之上,原因很簡單,故事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是要給人看的,為了使故事能打動人、吸引人,引起讀者的共鳴,把握好故事中主人翁的命運安排顯得極為重要,因此我們在結構故事時,可以將人物的命運作為製造懸念的重要因素去考慮。讀者為了探究故事中主人翁的命運,常常會不得不隨著你的結構安排看下去,直到你最終揭示出人物命運的結果,懸念消釋。
2,扣人心弦的事件結果
按邏輯分析,事情的發生發展以至結束,都表現出一種內在的因果關系:你有了某種打算,在一定條件下實施這種打算,然後再是實施的結果。但故事卻不能那麼「老實」地按照這種邏輯關系去創作。流水帳似的、自報家門式的故事現在已很少被故事作者運用。他們變得越來越「狡猾」,往往把因果顛倒,先果後因,這個「果」是怎麼結出來的?沒人告訴你,要想知道的話只有看下去,看下去就知道了。如果你構思的不是一般的「果」,可想而知讀者對這個「因」的探知欲該有多強。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其實這是我們故事創作最豐富的源泉所在。
3,事件的奇特起因
我們將扣人心弦的事件結果作為製造懸念的因素,先果後因,以驅動人們的好奇心。現在我們談事件的奇特起因,先因後果,如果處理得好,同樣能產生強烈的懸念效果。當然,由於事件起因直接導致事件結果,因此你拋出一個事件的奇特起因之後,必須立刻加以抑制,所謂引而不發,人們的好奇心才會被釣起來。讀者不會滿足只知道事件的奇特起因,他們會按照自己的經歷或想像去猜測這一起因會催生出怎樣的結果來。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量不能讓讀者猜透,要盡量和他們捉迷藏,要使他們上你的當,讓他們跟著你的感覺走而不是跟著他們自己的感覺走。那樣的話,讀者會佩服你,佩服你結構故事的本領。但是,如果讀者對你所設置的事件起因不感興趣,那麼他就不可能去關心你故事的結果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這個事件起因的「奇特性」非常重要。
4, 蘊含機密的道具
「道具」原指在戲劇舞台上被用來實施或表現某種思想或行為的用具,能否借用到故事創作中來做為設置懸念的因素呢?當然能。不過道具的選擇應與故事情節的發展有著某種機密關聯,道具因此也就富有懸念的色彩了。有的還可以直接將道具作為篇名以突出懸念效果,如《一雙綉花鞋》,讀者一眼便知這雙綉花鞋肯定不一般,「綉花鞋」的懸念效果也就被充分地體現出來了。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4種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也可以構成懸念,諸如人物的特殊身份。《故事會》前些年曾經發表過的一篇故事叫《喜宴上的來客》,寫的是省長微服私訪。開篇就寫兩個言行奇怪的陌生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讓人吃不透,難以捉摸。這兩個陌生人是誰?隨著事件的一步步發展,讀者心頭的疑團越來越大,興趣被作者緊緊地抓住了。
也有可以利用人為的誤會。不過採用這種因素設置懸念的故事篇幅不宜過長,這樣故事可以在解開懸念進入高潮後馬上結束。
還有可以利用某種社會上廣受關注的問題或現象來設置懸念。你要讓你筆下主人翁關心的問題也成為讀者關心的問題,那麼讀者也會不知不覺被你牽著鼻子走。
總之,懸念的構成因素來源於生活素材,但不必拘泥於生活素材,要求我們在故事創作過程中,通過藝術處理使之高於一般的生活。
二,懸念幾種表現形式:
懸念構成的幾種因素明確了,但怎樣在具體創作中表現呢?
懸念一般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是隱密式,第二是顯露式,第三種是半隱半露式。現在我們先來談第一種隱密式。
1,隱密式
「隱密式」也就是把讀者完全蒙在鼓裡不辨東西,雲遮霧罩,讓他一點光線都看不到,憑你袖裡乾坤。這種方法現在看來比較粗糙,因為讀者不太情願完全被動地接受你的安排,他們喜歡你透露一些東西好讓他們去猜,如果你把「底」完全隱藏起來,有時會打擊讀者的閱讀興趣。
隱密式懸念的特點是懸念性強,然而要把故事結局捂得死死的,一點風也不透,其實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一旦有個閃失,露出馬腳,那就要前功盡棄。
2,顯露式
「顯露式」就是將事件的結局全部抖露出來,這樣做似乎已經沒有懸念可講了,但事情往往並不這么簡單。故事作者沒有那麼傻,他肯定後面藏有一手,會耍一點鬼花招。讀者也沒有這么笨,他們還要想知道這個結局是怎麼產生的。這裡面就有一個技巧。
技巧在於你抖露結局的同時,對產生結局的原因隻字不提,或點到為止,或有意疏忽,為下文埋下伏筆。作者要給自己以後的編排留有餘地,俗語說,「留條尾巴撣蒼蠅」。這個餘地越是寬裕、合理,下面的故事就越能編得游刃有餘。相反故事作者將事件的結局抖露出來之後不留任何餘地,後文就再無戲可做,故事就算編砸了。當然這個餘地要留得恰如其分。
3,半隱半露式
有了隱密式和顯露式就有半隱半露式。它使事情的真相在故事中隱露參半,既不想讓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拋給你一點信息,令你產生想了解更多一點的興趣。這種懸念往往多見於破案故事或一些中篇故事,它的特點是適合於篇幅較長的故事,因為故事作者不斷有新東西寫進來,拋點出去,加點進來,步步為營,讓你知道一些,再迷茫一點,再想知道一些,好比牽住了牛鼻子,誘之深入直至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面還有個將讀者「引入歧路」的技巧,也就是在透露給讀者的那些信息中要存有假相,誘使讀者上當,從而導致錯誤的判斷,兵法上講「兵不厭詐」。這樣讀者就猜不到你的下文,也就不得不照文讀下去了。
我曾經編輯過的一篇故事,叫做《甜井村奇案》。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一個小小的甜井村不到幾天工夫,一個男孩失蹤,一個男孩被害,而線索一斷再斷,從而使案情迅速朝著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下去。作者就是這樣先拋出一個線頭,然後主動掐斷,然後再拋出一個線頭,再主動掐斷,真相時隱時現,結果似是而非,讀者心頭的疑團越來越濃,再加上一而再三的猜不出真相,他們的閱讀興趣陡然強烈起來。
上述這三種形式各有千秋,隱秘式在故事揭底後讓人豁然開朗,如釋重負;顯露式會因作者的餘地充分而使情節峰迴路轉,別有洞天;半隱半露式則使讀者的心懸而不決,以至於追隨情節,欲罷不能。
三,懸念的設置
懸念的形式我們以上講到了,現在我們來談如何設置懸念。因為任何理論的研究其關鍵都在於怎樣運用而不限於如何認識。
做人要誠實,寫故事則要「圓滑」。寫故事不能一桿子插到底,也不能竹筒倒豆子。你把豆子倒完了,讀者聽眾也跑光了。有很多故事不「抓」人,關鍵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懸念的設置。設置懸念的方法很多,我們逐一來剖析。寫故事的人習慣上稱懸念為「結」,也稱「包袱」、「扣」。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結扣方法。
1,套結法:
所謂套結法就是指總「結」中套了諸多個小「結」,也就是總的懸念中包含許多個小的懸念。這種打結的方法往往是在故事的開頭先設下總的懸念,挽上一個總結,目的是先抓住讀者,然後隨情節的發展一步步、一環環去設置分懸念,系小結,直到最後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總結自然解開。
這種套結法的特點在於能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波瀾曲折,產生強烈的藝術吸引力,因此,一些情節比較復雜、內容比較豐富的故事,作者大都採用這種方法設置懸念。
2,連環結
所謂連環結就是指故事作品中一個懸念還沒有被消釋的同時再設置一個新的懸念。它和套結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第一個懸念為整個故事總的懸念,統領著之後一系列的分懸念。而後者第一個懸念不會覆蓋以後出現的懸念,各個懸念之間有著相互的獨立性,或遞進、或重復。這種打結法能使故事情節層層推進,讀者腳下忽暗忽明,令其產生漸入佳境的感受。
我們以故事《王奶奶的枕頭》為例。故事通篇說的是一隻貌似普通的枕頭。第一個懸念作者寫道,孤身一人的王奶奶生前不允許任何人碰她那隻油膩膩的枕頭。為什麼?不知道。接著王奶奶臨死前把這只枕頭鄭重地留給了一對好心贍養她的夫婦。一隻破舊的枕頭值得老人如此鄭重,為什麼?不知道。第三個懸念是該夫婦的小孩偶然發現這只枕頭里藏有四顆夜明珠,好傢伙,什麼樣的夜明珠?不知道。哪裡來的?不知道。再接著,男主人翁把其中的兩顆送去鑒定,被人一語道破天機,「此珠要麼不出現,一出現就應該是四顆!」語氣如此肯定,為什麼?不知道。就這樣,作者運用連環結法,將故事一層層推進,猶如抽絲剝繭,讀者被緊緊地引導著走向故事的結束。
3,重復結
重復結在懸念設置中用的比較少,因為重復結指的是一個懸念在開篇設置之後,下文反復出現,每一次出現在程度上都較前一次更為強調。但作者有時很難把握幾個懸念之間程度上那些細微的變化,而且較難找到既能重復幾次設置而又不至於被讀者識破的懸念素材。
運用重復結應注意一個問題,一個懸念的重復出現,要盡量使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不能為重復而重復,導致人為痕跡過重,讓讀者產生被欺騙的心理。
在談了以上幾種懸念設置的常見方法後,在實際創作中還有兩種手法值得大家參考。
一是故弄玄虛。
生活中有些事情貌似平常,但由於當事人的故弄玄虛,往往可以使這些貌似平常的事情引起人們不平常的關注。古人就很會「故弄玄虛」。看過一些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人都知道,在每一回結束的時候,作者常不忘添上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他這般不厭其煩的目的就是想讓你再聽他說下去。每一回結束後,在你心中留下的不是句號而是問號、省略號,把真相層層包裹起來,然後逐一解開。欲知後事結果,必須要聽下回。我們的古人的確聰明,但他們覺得還不過癮,每當情節進展到緊張的時候,你急他不急,非但不將實情直率地描述出來,而是來個 「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到底怎樣一個「如此」,哪樣一個「這般」,讀者無法得曉,必須順著作者的思路看下去。作者故弄玄虛,讀者霧里看花,心中的疑團自然就消釋不了,故事抓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現在故事作者似乎也學會了這一招,行文關鍵之處,往往機關重重,常常讓讀者心癢難抓,心中那種急切期待的心理被全部誘發出來。
二是巧設迷魂陣。
迷魂陣。望文生義,讓你魂迷,讓你莫名奇妙。用這種方法設置懸念往往能令讀者猜不透你下面的結局。作者有想法,讀者也一樣,他們會不斷地將他們自身的想像力糅合到閱讀過程中來,在文學原理上這叫做讀者的二次創作。最常見的二次創作就是猜,瞎猜,猜到什麼就是什麼。如果你的謎底叫他猜破了,他會說你沒水平,對你的故事不屑一顧。如果沒讓他猜破,他就會說你有本事,居然把他「耍」了。
設迷魂陣的關鍵一步就是「巧」。巧就巧在貌似往東實則往西,聲東擊西造假象,並且讓這種假象一直維持到故事結束,維持到懸念的消釋,這樣會使懸念的氣氛加強。讀者一次沒有猜破,按理在他心中的疑團就會加深一層。如果你關鍵的情節都沒讓他猜破,那麼他已是滿腦子疑團了,到了非要你給他揭底不可了,否則他多難受呀。
我們有的故事作者可以說是布迷魂陣的老手,剛才講的有篇叫《喜宴上的來客》的故事,作者成功地製造了假象,整則故事迷霧滿天,兩個陌生人的身份一直未被讀者識破,作者把大家都耍了。這的確需要技巧,在具體故事創作中並無捷徑,只有靠多練習。
但故弄玄虛也好,巧設迷魂陣也罷,我們都不應該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它必須符合故事情節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以我們講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高於生活講的是藝術創造,不能簡單地對生活瑣事照單全收,需要我們進行包括如何設置懸念等在內的藝術加工。源於生活講的是必須符合生活客觀規律,符合人物性格特徵。如果我們隨意故弄玄虛或亂設迷魂陣,反而會使讀者倒胃口,茲事體就大了。這里有一個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問題。
四,懸念的維持
有些故事作者不同意說寫故事的關鍵是懸念設置,他認為懸念設置並不難,難就難在怎樣維持它。的確,古人開弓就得放箭,開弓不放箭的人,想法和臂力一定異於常人。懸念一旦設置完成,要做到引而不發,懸而不決,寫作技巧一樣需要異於常人。如果你不能將懸念的作用維持下去,你就不能維持讀者的閱讀興趣,你的故事就無法叫人讀下去。下面我們來探討用什麼方法可以使懸念維持下去。
1,抑制和拖延
懸念的抑制就是對懸念消釋的控制,不能讓它一瀉千里,要懂得如何在奔騰澎湃的發展過程中駕御它。要學閨房小姐,「只聽樓梯聲,不見人下來」;拖延則是指延遲懸念的消釋。二者的道理和作用是一樣的,都要使故事通篇能夠抓得住人。
2,間隔或穿插
就是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把主線情節擱置起來,把輔線情節穿插進來,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再把主線接回去。「花開兩枝,各表一頭」。迂迴一下,釣一釣你的胃口,拖一拖你的興趣,然後再把好戲抬出來,這個方法的確很「鬼」,也很靈。
我們中有些故事作者注意到了這個行之有效的辦法,而且用起來得心應手,屢試不爽。不過戲法人人會變,各人招數不同。稿間隔或穿插有一個時機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如何恰到好處地把主線情節放下,插進輔線情節,然後又恰到好處地把主線情節接上去。你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不能讓讀者識破你在耍花招,存心拖延懸念,這的確是一種技巧,需要我們通過大量的習作練習去細細體會,慢慢琢磨。這里有一點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就是你在創作時,當寫到興頭正濃,思如泉湧、躊躇滿志的時候,你不妨放下筆,找一些你結構故事時的輔線情節,看看能否穿插上去,將主線情節置換下來。如果符合情節發展的規律,接上了,你就成功了。如果接不上,那麼你只能再找。千萬不能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再想到找點什麼來間隔或穿插,那樣只能使你的故事變得臃腫、虛假,絲毫不能讓你起死回生。碰到這種情況,你還是乾脆趕緊揭開懸念,結束故事。
3,假設
假如有人說我找不到合適的輔線情節怎麼辦?這里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救救急,那就是假設。你要有意把讀者的思路引入歧途,給讀者造成錯覺,使他們在錯覺引導下不辨真偽,實際上也就使懸念得以維持下去了(具體做法可以參照前面談的「巧設迷魂陣」)。有些故事的成功完全是藉助於這種假設。譬如有篇叫《土瓦罐案件》的故事,說的是國家級文物「土瓦罐」失蹤了,怎麼找也找不到下落,原因其實是出在那個博物館的館長身上。因為他是個外行,在整個尋找工作中瞎摻和、瞎指揮,弄得尋找工作一再陷入困境。作者這時弄來一個外行館長,卻對讀者假設為內行,其實也是一種維持懸念的辦法。
4,導入新因素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導入新因素,這和「間隔或穿插」有點相類似,這里就不再展開去談。
五,懸念的消釋
懸念設置後也要防止懸而不釋,你不能老是把讀者的心懸在那裡,到了必要的時候你必須把懸念消釋掉。任何「結」挽好之後都必須把它解開,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但是不要以為挽結難而解「扣」容易。扣子解得巧與不巧大有講究,有些故事就是因為扣子解得不夠藝術而導致失敗。
這里我們來分析一下扣子的兩種解法。
1,總解
所謂總解就是將整則故事的懸念到故事結束時一次性解開,一了百了,把事情的真相告白於天下。這種解法有一個好處,就是當故事進入高潮,懸念被一次性解開之後情節發展嘎然而止,將故事的結尾收得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要知道故事創作最忌的就是在沒有任何「包袱」(懸念)的情況下還在那裡喋喋不休。
某種程度上講,故事的結尾要比故事的開頭更重要,因為你不再有機會了,必須畢其功於一役。如果運用「總解」就有可能使你的故事尾巴「翹」起來。
2,分解
所謂分解就是指在整篇故事裡,懸念是在敘述過程中逐一被消釋的,這種方法常用於連環結的消釋。「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前一個懸念的消釋,又構成下一個懸念的素材,循序漸進,絲絲入扣。
實際上我們說的懸念,歸根到底是我們對細節、情節和場面如何進行妥善安排。有時候一篇很平淡的故事,只需將其情節的前後順序稍加變動就能使它柳暗花明,這其實就是懸念的作用。當然這種對細節、情節以及場面等諸多因素的安排絕不能主觀隨意,它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平鋪直敘,簡單羅列並不難,但要使它既符合生活邏輯,又具有較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不那麼容易了,這需要我們大量的理論探索和更多的創作實踐。
⑵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說的是寫文章像欣賞山峰一樣,要奇勢選出,忌諱平坦無起伏。文章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方能引人入勝。刊首:「山之妙在峰迴路轉,水之妙在風起波生。」寫作故事講究波瀾起伏、疊峰層出,切忌水靜如鏡,山平如砥。文章不曲折則不妙,故事無波瀾則無趣。那麼,怎樣才能寫出一個波瀾起伏、妙趣橫生的故事呢?怎樣在一篇短小的故事裡製造一重一重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的波瀾呢?本期,就讓我們跟老師一起走進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寫作課堂——「學寫故事」吧!
尺水風動波瀾起,一波三折妙趣生
——八下第六單元「學寫故事」寫作教學設計
文∕魏向青
【學情分析】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對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
好的故事是孩子最珍貴的精神財富,是童年裡最溫馨浪漫的陪伴,孩子是聽著故事甚至編著故事長大的。八年級的學生,閱讀了一定的文學作品,已經有了相當多的故事積累,甚至不滿足於看別人的故事,很有可能創作的種子正在他們心中萌芽。此時,教給學生編寫故事一些方法,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一定會極大激起他們寫作的熱情。
【設計意圖】
1. 本單元的寫作是學寫故事,通過寫作訓練激發學生寫作故事的興趣和自信心。
2. 發揮合理的想像和聯想,編出情節完整、內容豐富、人物形象鮮明的故事。
3. 能夠在故事中巧妙設置波瀾,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教學過程】
導入語: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文學獎。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後的歲月里,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
我們都喜歡讀故事,可是寫好一個故事卻不是那麼簡單。作家筆下的故事寫遍了人間萬象,記錄了世間的陰晴圓缺,描摹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常使我們如醉如痴、浮想聯翩,甚至讓許多人都有了當一個作家的夢想。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回寫故事的人吧!那麼,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怎樣寫就的呢?
一、故事引路,感受波瀾。
故事一:蒲松齡《狼》(略)
故事二:《獵獅》
伊莉微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
不久,她在家裡接獲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莉微娜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其屍回家。」三星期後,從非洲運來一個大包裹,裡面是一個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屍。」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故事三:《心田上的百合花》(略)
故事四:《紀曉嵐巧寫祝壽詩》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為母親做壽,請紀曉嵐即席做個祝壽詞助興。老紀也不推辭,當著滿堂賓客脫口而出:「這個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聽臉色大變,王翰林十分尷尬。老紀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頓時全場活躍、交口稱贊,老夫人也轉怒為喜。老紀接著高聲朗讀第三句:「生個兒子去做賊。」滿場賓客變成啞巴,歡悅變成難堪。老紀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獻母親。」大家立刻歡呼起來。
二、解析故事,探秘波瀾。
討論:
1.這四則故事精彩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自由討論,得出結論:都有精彩的情節,故事中巧妙設置波瀾,可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小結:它們的結構符合下面的公式:
故事=願望+波瀾+結局
2.分析一下,它們分別有那些波瀾?填寫下面表格。
學生討論。
3.這些「波瀾」是如何設置的呢?
教師小結:
它們分別代表了四種方法:
① 層層深入法。「遇狼」、「懼狼」、「御狼」三重波瀾層層深入,形勢愈來愈危急,愈來愈險惡,緊緊地揪住了讀者的心。
層層深入,關鍵在於製造愈來愈緊張的氣氛,然後在恰當的時候劇情陡然反轉,甚至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② 意外迭生法。巴布身死是一重意外,收到獅屍未收到巴布屍首又是一重意外,來電告知「巴布在獅腹內」則是第三重意外了,真是懸念迭起,意外叢生。
意外迭生,關鍵在於「巧」。所有的意外一一爆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起讀者對主人公命運、矛盾沖突的強烈關注,使其產生急切期待、欲知後事如何的急切心理,使文章情節跌宕多姿,波瀾起伏。
③ 製造障礙法。故事三中,百合「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是主觀障礙,雜草嘲笑、譏諷百合,蜂蝶鳥雀勸告百合是客觀障礙。百合花就在克服、戰勝這些障礙的過程中實現願望,開出花朵了。
製造障礙,關鍵在於合理想像,使障礙的產生順乎理,使戰勝障礙的過程合乎情。
④巧設誤會法。首句「這個婆娘不是人。」是製造第一次誤會,眾人面面相覷時,他的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將誤會解除;第三句:「生個兒子去做賊。」是製造第二次誤會,當滿座石化時,第四句「偷得仙桃獻母親。」再次解除了誤會。
製造誤會,關鍵在於「故意為之」。利用時間、地點、人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間的誤解,使文章產生戲劇性的效果,為行文推波助瀾,使情節撲朔迷離,令讀者讀來饒有興趣。
三、課堂練筆,巧設波瀾。
1.文題展示:
我們熟悉的各種事物,都可能引發故事。比如眼睛、頭發、嘴巴,比如書包、校服、手機,又比如軍訓、旅遊、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請以《__________的故事》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600字。將標題補充完整。
2.確定一個主人公,為他設定一個願望,再設計出幾重波瀾。
3.討論,交流:
生1:題目《青蛙看海的故事》
生2:題目《上學的故事》
生3,題目《梅的故事》
……
3.小結:編寫故事,其實是考查大家的構思能力和寫作能力。只要我們巧妙構思,一定能使有限的篇幅里「尺水風動波瀾起,一波三折妙趣生」,寫就精彩的故事。
四、故事展示,尺水興波
【學生習作1】
青蛙看海的故事
惠勇蕾
在一座高高的大山腳下,有一個淺淺的小水塘,裡面住著一隻無憂無慮的青蛙。
有一天,一隻蒼鷹落在了水潭邊喝水,青蛙說:「朋友,留下來吧!你看我的水潭多好!」
蒼鷹抬起頭來,對著青蛙傲慢地說:「你這只青蛙,可曾見過山的那邊的大海嗎?」
「大海,那是個什麼東西?能吃嗎?」青蛙疑惑地問。
「能吃嗎?哈哈哈——大海可不是吃的!那可是個大傢伙!」蒼鷹對著青蛙笑著說,「大海一望無際,廣闊無邊。無風的時候,它就像一面湛藍湛藍的大鏡子,倒映著天空中白雲的影子;起風的時候,它波濤起伏,捲起無數像雪一樣潔白的浪花。」
青蛙聽得入神了,腦海中不斷想像著大海的樣子。當他剛想再問問大海的事,才發現不知什麼時候,蒼鷹已經飛走了。晚上,青蛙夢見了一片湛藍的大海,碧波盪漾,美麗極了!
第二天醒來,青蛙就收拾行李出發了,他一定要去看看大海。半路上,遇見了低飛的蒼鷹。青蛙沖著他大聲說:「我要去看大海了!」
蒼鷹大笑了起來,渾身的羽毛都抖動個不停:「你這一隻小小的青蛙,竟然想去看大海!你看那山,你有沒有和我一樣有著巨大而有力的翅膀,能飛過那座山去?難不成你要爬過去嗎?就憑你這短短的腿,那可真是太可笑了!」
青蛙抿緊了唇,繼續往山上爬。
不知爬了多久,青蛙看見一隻猴子正在樹上打盹。
青蛙問:「喂!猴子,你好啊!你整天站在高高的樹上,你可曾見過大海?」
猴子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說:「大海我沒有看見過,只是我的爺爺對我說他看見過。他說大海裡面有許多他從來沒有見過的五顏六色的魚,白天,它們在海里游泳嬉戲;晚上,它們會在海面上開音樂會呢!」
青蛙坐在石階上,隨著猴子的講述,雙手捧著自己的臉,眼睛望向了很遠的地方。他說:「我就要去看海了,要是我能早一天看見該有多好呀!」
猴子一聽,笑得捂住了嘴,差點從樹上掉了下來,他嘲諷地說:「你憑什麼去呀?那山高路遠的,我又靈活又善於跳躍,卻想都不敢想!你去?別開玩笑了!」
青蛙並沒有辯解,而是沉默地離開了。
他繼續沿著石階一級一級地向上跳著,他在心裡默默地說,你們不是不相信我嗎,那我就證明給你們看,我一定會看見大海的!
一路上,開始,還有很多小動物們在嘲笑他;後來,大家都覺得他一定是瘋了。這世界上,哪裡會有一隻青蛙能爬過大山,看見大海呢!慢慢的,再也沒有人理會他了。
這只青蛙爬呀爬呀,不知道爬了多少天。一路上,渴了,他就在草尖上吮吸幾滴露珠;餓了,他就在路邊捕捉幾只蚊子;累了,他就在大樹下打個盹;冷了,他就往身上披一片樹葉……
有一天清晨,青蛙渾身酸痛地跳上一塊石頭,突然聽到了一陣嘩嘩的聲音,他舉目遠望,原來,他已經爬到了山頂了。
山的那邊,朝陽的萬丈金光之下,他看到了大海!
老師點評:故事完整而形象生動。小作者充分發揮聯想和想像來編寫故事,為青蛙設置了重重障礙,使情節一波三折。文中塑造了一個較為生動的形象,寫作中運用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刻畫形象。
【學生習作2】
上學的故事
郭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我上學的小故事吧。
星期三放學後,媽媽帶我到了魯橋鎮的爺爺家。媽媽要外出幹活,所以讓爺爺來接送我上學了。爺爺臉上布滿了鬍渣,一個鋥亮的黃銅煙斗從不離手,他見了我眼睛裡總是流出疼愛的眼光。
爺爺什麼都好,就是做事有點慢性子。第二天早上,我一覺醒來,一看時間已經六點半了。我從床上一躍而起,手忙腳亂穿上衣服,慌里慌張就叫爺爺。爺爺不慌不忙地穿上衣服,坐在床上,點著了他的旱煙鍋,准備好好享受他的「起床煙」。我飛速地刷牙洗臉,再看爺爺還是慢悠悠地吞雲吐霧,我急急忙忙地說:「爺爺你快點呀!我上學要遲到了!」爺爺才加快了速度推出三輪車。我趕緊跳上車,心裡不斷祈禱著,千萬不要遲到呀!
坐在車上,三輪車快速地向學校飛奔。可是我總感覺好像少了一個什麼東西,就是想不起來。再檢查了一下身上的書包,我才發覺忘了拿眼鏡!爺爺急忙掉頭回到家裡,我跑進卧室取了眼鏡,一瞄時間,冷汗瞬間就下來了,已經過了十五分鍾了!
爺爺說不急不急,我們又一次出發,走到一半路程時,突然咯噔一下車不動了,爺爺下車檢查,說車子沒油了!好在不遠處有一個加油站,我跳下車了,和爺爺一起推車。平時開起來如同風馳電掣般的車子此時卻彷彿有千鈞重!我在後面使出了渾身力氣,爺爺也在前面將身子都要彎成一張弓,才將車推到了加油站。終於順利加油了,一看時間,快七點了!我都要哭出來了。爺爺說來得及來得及,我再次跳上了車,只見車子就向學校狂奔而去。
終於到學校了,校園里除了個別在檢查衛生的同學,基本上沒有人了。我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到教室門口,聽見同學們正在整齊地朗誦者課文。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喊了聲「報告」,只見班主任從講台上扭過頭來,利箭一般的目光從我臉上掃過。我的心快跳到嗓子眼了,這下糟了,他一定要罰我了!誰知班主任打量了我幾秒,只是說了一句:「下次來早點,還剩幾分鍾就遲到了。」我趕緊點了點頭,說好,然後走進教室。
剛剛坐在座位上,只聽廣播里一陣悠揚的聲音響起了:「同學們,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我終於鬆了口氣,總算沒遲到呀!
老師點評:這個故事可真是意外叢生,跌宕起伏。讀來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讓人想像中情不自禁地跟著小作者一路飛奔,一路著急,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學生習作3】
梅的故事
趙辰雨
相傳冬天是一個純白的季節,沒有艷麗的色彩,也沒有花朵的芬芳,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
在這純白色的季節里,有一棵不會開花的樹精靈,她只會在冬天到來的時候,給純白的人間帶來一點綠意。可是她卻心中有一個夢想:像其他的樹一樣開花,即使不能結果,只開花,為世界增添一縷芬芳,那也是好的呀!
美麗的樹精靈到處尋找能讓她開花的人。她找到了土地神,土地神笑眯眯地捋著花白的鬍子說:「我只管土壤是否肥沃,雖然有時也會幫助別人,但是我不會讓你開花的方法。你去找四季女神試試吧,或許她能幫你的。」
樹精靈告別了土地神,滿懷希望地去尋找四季女神。當她找到四季女神時,只見她和她的一隻純白色的寵物小老虎——白胤一起玩。四季女神看到樹精靈,臉上帶著溫暖的微笑,問道:「你怎麼了?有什麼事嗎?」樹精靈滿懷期望地說:「女神,你可以讓我開花嗎?無論讓我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可以!」女神的臉上有一絲凝重,她說:「我只掌管四季冷暖,卻不管植物的。」聽了她的話,樹精靈心裡頓時升起一股失落感。「或許你可以去找找花仙子碰碰運氣,我會和她說一聲的。」樹精靈和女神告別,晚上帶著笑容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樹精靈一早就到了花仙子的住所——花海。那真是花的海洋啊!各種花兒爭奇斗艷,好不美麗!半空中飄盪著五顏六色的花瓣,一陣陣微風送來醉人的芬芳。樹精靈望著那些盛開的花朵,心裡羨慕極了!可轉念一想,今天就找到花仙子了,她一定能夠讓自己開花的!在花海的深處,花仙子正在修剪枝葉,看見了樹精靈,放下了手裡的東西笑著對她說:「你就是四季女神說的想要開花的精靈嗎?」樹精靈點點頭:「求求您了!幫我開花好嗎?」「好吧。我可以幫助你,但是三個季節都有花了,只剩下冬天了,所以你只能在嚴冬盛開,必須承受窮冬烈風的煎熬,你願意嗎?」樹精靈聽了,低下頭來思考了一番,抬起頭來,眼睛裡閃爍著堅定的光,說:「我願意!」花仙子拿起一朵七彩花,向她輕輕地點了一點。說:「回去吧!以後你就在冬天開花吧!」
從此,在萬物凋零的寒冬,總有一棵樹獨自盛開著一朵一朵又一朵晶瑩剔透的花朵,散發著沁人心脾的幽香。而在這樣的冬天裡,無論多麼寒冷,人們都會冒著風雪、循著幽香,去尋覓這開在冬天的花朵。
人們送給她一個美麗的名字——梅。
此文故事結構完整,意義明確。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引人入勝。
心田上的百合花的原文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里,有一個高達數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麼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裡知道自己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內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
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
終於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百合的心裡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傢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
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偶爾也有飛過的蜂蝶鳥雀,它們也會勸百合不用那麼努力開花:「在這斷崖邊上,縱然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會有人來欣賞呀!」
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庄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 這時候,野草與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後,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凈溫柔的一角。
那裡,被人稱為「百合谷地」 .
不管別人怎麼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留言: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1]
參考資料
⑶ 怎樣把作文寫得有波瀾
如何使記敘文寫得有波瀾
「文似看山不喜平」,說的是文章要寫得有波瀾,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緊有慢,有波浪一般富於變化。這樣的文章不論長短,都能使讀者讀起來歷久不倦,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怎樣才能使文章有波瀾呢?可根據內容採用抑揚、詳略、斷續、張弛、離合等手法。這樣,有助於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強敘述的生動性。
抑揚手法的運用,有欲揚先抑法和欲抑先揚法。魯迅的《范愛農》採用的是欲揚先抑法。文章開頭通過打電報、擬電文表現出范愛農簡直像是一個不通人情、膽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對這樣的人,作者甚至寫道:「這范愛農……很可惡。……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范愛農除去。」這是「抑」。然而下文寫出通過多次交往,才得知范愛農不是那樣的人,他和魯迅一樣對反動派的殘酷殺害革命者是極基憤恨,只是當時對發電報作用有看法。這是「揚」。通過這一抑一揚,一個正直、愛國、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了。由於運用了抑揚手法,所以文章顯得波瀾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單調乏味。
可以運用突轉法。就是在敘述事件的結尾對文章前面的鋪墊來個出乎意料的突然轉折,掀起敘述的波瀾。例如《有關拖鞋問題的問題》,寫小王科長通過改革(分鞋到個人)解決了縣機關澡堂老丟拖鞋的問題,沒想到卻有人向市委書記告他的狀——利用職權亂發實物。結尾的「突轉,轉喜為憂,使文章波瀾起伏。 可以運用誤會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間的猜疑或誤解,來激化矛盾,掀起波瀾,不斷推動情節的發展變化,最終釋疑解扣。例如《驛路梨花》,就是反復運用誤會法來構思行文:第一次「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誤會;第二次「我們」和瑤族老人認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誤花。梨花已嫁到山那邊去了。由於巧置誤會,懸念層疊,使文章回環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可以設置懸念。「懸念」就是提出懸而未決的矛盾,引起讀者的強烈關注和興奮,急欲解除心頭之念。《變色龍》通過「這到底是誰家的狗?——好像是將軍家的狗——這是將軍哥哥的狗」的反復變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變色龍」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讓讀者在忍俊不禁中領略了懸念的無窮魅力和不盡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