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先秦名人有哪些故事

先秦名人有哪些故事

發布時間:2023-04-28 23:08:21

⑴ 秦朝勵志的故事 名人故事

秦朝勵志的故事 【名人故事】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贏,名政。出生於趙國,所以又叫趙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國呂不韋及繆棄掌管。

公元前23多卜(秦王政九年),秦王贏政親理朝政,除掉呂、謬等人,重用李斯、尉燎,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

贏政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三皇」和「五帝」的傳說。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後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

由皇帝來掌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制,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許多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令稱為「詔」;皇帝的大印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大印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後」,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後」。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於一身,每天都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於現在的300千克。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

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

軍權實際上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因為太尉要有皇帝的虎符才能調動軍隊;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承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秦朝勵志的'故事

秦漢時期出了很多「牛」人,比如秦始皇、陳勝、項羽、劉邦、李斯、韓信、張良、范增、田橫、酈食其、張耳、陳餘游早渣等,都有非常精彩的故事,要麼勵志,要麼發人深省。

其中的主角,當然是劉邦。

劉邦生於小村莊,既無背景又無文化,更沒有什麼機會賺到錢,很可能在40歲之前娶不上媳婦。

連家人都不待見他。他去兄長家,大嫂忙拿起飯勺刮鍋底,意思是「飯已吃完,你別來了」。他的父親罵他:你怎麼就不能跟你哥學?老老實實種地養家!

劉邦40歲前乏善可陳,出醜的事兒卻不少,欠人酒錢,因打架被追捕,甚至還有傷風敗俗之事。

變化始於劉邦某次去咸陽。當他看到秦始皇豪華氣派的出行車隊,羨慕之餘「立志」了:大丈夫當如此。這才是男人!我得奮斗!

神悄於是,中年時,他考上公務員,當了亭長,在今天大致是副睜陵鄉長或鄉鎮派出所所長。他終於娶了媳婦,邊種地邊上班。

可是,他在48歲時執行公務出了大差錯,犯了死罪,只得丟下媳婦和年幼的孩子,逃進了大山。

這樣的人生還會有轉機?誰能想到,就是他,3年後帶著大軍攻入秦帝國首都,7年後成了皇帝!

秦朝勵志的故事

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聞名遐邇。每個陶俑都具有獨特的風格與迥異的武器配備。事實上,秦始皇陵兵馬俑規模之宏大遠超大家想像,這點從其修建時間便可見一斑:秦始皇陵始建於公元前246年,修建時間共持續37年。

秦始皇陵至今尚未全部發掘,考古學家認為該陵墓綿延56平方千米,共包含各類陪葬坑約有600處。秦代主張以武力強國,因此秦始皇陵中有大量配備馬車與雙輪戰車的陶俑,富有「戰國主義」色彩。除此之外,陵墓中還有代表不同風格的陶俑,比如:朝中大臣、演奏樂器的伶官、翻滾跳躍著的雜技演員,甚至用陶俑再現了秦代法庭的模樣。

秦始皇自13歲即位,就開始在驪山修建大型奢華陵墓。全國各地的精兵巧匠參與了這場浩大的工程,有72萬人被徵募參與了陵墓的修建。

盡管秦始皇的「寢宮」陵墓至今尚未發現,但據說其「寢宮」比已發現的陵墓更奢華百倍。傳說秦始皇驪山陵有象徵汪洋大海川流不息的「水銀之河」,是用機械灌注水銀而成。唯一令人擔憂的是,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地被檢測水銀含量超標。為了確保秦始皇的「寢宮」驪山陵的位置能成為永久的秘密。秦二世將參與修建的工人全部埋葬在陵墓之中,無人逃脫陪葬的命運。

;

⑵ 先秦時期歷史概況是什麼 有關春秋時的名人軼事

一個孔子與竹子有關的故事,春秋時代的孔子駕牛車周遊列國,走在山西省平順縣的一個小村莊的路上時,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在路上用土圍了一座城池擋住了孔子的行程,孔子讓小孩讓路,小孩子問孔子:您見過城池給車讓路嗎?孔子只好驅車繞城而過,這個村後來就嘩野叫北耽車.孔子繼續前行,在路上修城池的小孩子追趕上牛車問孔子:松樹為什麼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綠?孔子回答:松樹心實、油大,所以耐寒,冬天也青翠碧綠.小孩子又問:竹子無油、心空,怎麼在冬天也青翠碧綠?孔子答不上來.小孩子問:樹上的柿子見過吧,青時是澀的不能吃,紅了怎麼就慢慢不澀能吃了呢?孔子回答說:太陽曬得多了,柿子紅了就不澀了.小孩子再問:胡蘿卜吃過吧,為什麼埋在土裡的是紅亂游喊色磨敏的,而露在外面太陽曬著頂部是青色的呢?孔子回答不上來,只好結束山西之游,回車山東,這個村莊後就叫回車村.

⑶ 先秦名人故事有哪些

盤古氏一神話傳說中人物,「盤瓠」轉音,義同神犬。

一個時期以來,有關盤古神話的淵源,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學者認為,盤古之名最早見之於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歷紀》、 《五運歷年記》中,先秦著作無盤古名號,並以「盤古入籍晚」為由,來否定盤古神話的原始性和民族性,提出不應把盤古神話列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創世神話。這種說法雖然失之偏頗,卻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對此,必須作出應有的回答。三國之前真的沒有盤古神話嗎?三國之前,不但有盤古神話存在,而且在民間已經廣泛流傳,也有文字記載,相當詳盡成熟。

有巢氏一神話傳說中人物,漢族人民想像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發明者。

「有巢氏」是那個發明巢居的人的稱號,也是這個人所在的氏族的代號。「有巢氏」 因為功德和地位,自然成為他所在氏族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的稱號便漸成為氏族的代號。

《莊子·盜跖》記載:「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寧業高、寧業龍考證說:「『有巢氏』不是神而是個聖人(或者是一個英明的人類群體)……『有巢氏』不僅代表著一個原始氏族,也代表著一個歷史時代,代表著中國文明史肇端的典型標識。」 (《論有巢氏功德與古巢國演延》)

文史學者槐灶徐志齊說:「所謂『倉頡』就是後人對創造文字者的追稱,猶如『燧人氏』指鑽隧取火的發明者、『有巢氏』指發明造房屋的最早祖先、『神農氏』指最早開創農業的民族等一樣,其人是無法考定的。」

燧人氏 一稱燧皇,神話傳說中人物,原始人工取火的倡導者。

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皮陵火,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被尊為燧皇,奉為「火祖」。火的發明使人類有了可以創造的溫暖,對遠古人類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條件,是人類群居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根燃明戚源。火的發明創造了中國家文化的妊娠期。

伏羲氏 一作伏戲、宓犧、包(庖)犧,又號羲皇。相傳從這時起,始結繩為網,進入漁獵經濟生活。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遊,在遊玩途中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於是就有了身孕。

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後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地的人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據史學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漢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

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作為人類文明始祖,

伏羲的主要功績是:

一、教民作網用於漁獵,大大地提高了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二、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三、始造書契,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後形式。四、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五、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六、創制古代歷法。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績還是創立八卦。

神農氏 一作烈山氏、厲山氏,神話傳說中人物,原始農業的發明者。

炎帝與黃帝是華夏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陝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陝西寶雞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漢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但是一直沒有棄用華夏族稱謂。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母為有嬌氏女,名曰女登,是少典的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姜」姓之稱。


⑷ 先秦 傑出人物

先秦諸子 「先秦」指秦始皇焚書之前的一段時間,約當東周 春秋戰國之世,我國主要的學術國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於這個時期。子,是當時對人的尊稱,後來稱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
周王室東遷以後,學術重心由王官逐漸移向民間,自老子、孔子以後,一時大思想家輩出,如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皆能著書立說,而成一家之言,後世因稱這些思想家為「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崇高地位,後世思想學派莫不淵源於此,諸子著作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詳情請參見「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各條。
編輯本段先秦諸子與諸子散文
春秋戰國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
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奴隸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社會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並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大動盪大改組局面。
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肆謹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至於一般的出謀劃策、談天雕龍之流,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人數眾多。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裂賀基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則是這四家的拍祥代表著作。其中,《論語》、《孟子》和《莊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編輯本段先秦諸子比較
在民主理念上,孔子不如孟子
孔子與孟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學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開私學,創立儒家學派。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者(生卒年不詳,一說前385~前304年,一說前372~前289年),他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並對儒家學派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孔子生於今日山東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僅數十里的鄒縣,他們都曾沐浴著以泰山為中心的齊魯文化。
公元前2世紀中葉,漢武帝認識到孔子學說有利於中央集權大一統的社會格局,因而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中國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一直尊奉孔子為聖人,尊稱孟子為亞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後裔和孟子後裔,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相信或認為孟子的學術思想與孔子一脈相承或完全一致,簡言之即所謂的孔孟一家。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或許也是一個持續兩千年的政治陰謀。因為,實際情況是,孟子的學術思想一部分繼承於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則是孟子自己的創造,而這後一部分內容已經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孔子倡導的社會結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問題在於,當君王不盡君王的責任時,或君王胡作非為時,人們沒有正當合法的途徑去糾正君王的錯誤或更換君王。對這個難題,孔子心裡是明白的,但是他沒有找到或不敢(不願?)提出解決的辦法。對比之下,孟子則鮮明地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中國的歷史中,是他第一個明確主張,民眾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從民眾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從民眾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為了約束君王的行為,孟子主張在任命或罷免官員的問題上,不能由君王一個人說了算,也不能由少數幾個大臣說了算,而是必須要徵求國人的意見;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個人說了算,也不允許君王的親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說了算,同樣必須徵求國人的意見。對於不稱職的君王,孟子以大無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在君臣關繫上,孟子也堅持人格的尊嚴與平等,他曾當面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
事實上,孟子的上述主張,都是孔子未曾提出過的,這表明孟子的學術思想、政治理念與孔子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嚴格說來他們並不是一個學派,孔孟並非一家。其實,孟子與孔子思想存在著本質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裡都是明白的。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對《孟子》一書的許多主張都大為惱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從孔廟里遷出,但是他冷靜下來後卻發現把孟子像放在孔廟中實在是太有必要了。這是因為,只要宣揚孔孟一家,那麼孟子便永遠屈居亞聖地位,孟子思想主張的正確與否,也就必須以孔子思想為准;這樣便可以用正聖壓制亞聖,用孔子的思想埋沒孟子的思想,從而扼殺了孟子倡導的民主思想的傳播。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代,墨子主張民眾有權參與國家政事,墨子的信徒還建立了嚴密的團體組織,為實現自己的主張而身體力行。對比之下,孟子則屬於理論家,而不屬於政治家,他希望從理論上說服君王採納一種類似「君主立憲」的管理方式。但是,對於封建專制帝王來說,最有價值的學說,乃是孔子的主張,因為孔子的主張有助於維護既成的格局,這是期望著永遠坐穩天下的皇帝最歡迎的(打天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學說)。因此,孔子及其學說備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禮遇,而墨子的學說則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學說則受到了「招安」。遺憾的是,個中奧妙,一般文人學者,並不明曉;至於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裡,其標志即相信「孔孟一家」。
在科學精神上,莊子不如惠子
莊子與惠子
智者的論辯,與科學精神在中國的流失
在公元前三、四世紀,中國的戰國時期,有兩位著名的學術論壇高手,一個是當過漆園小吏的莊周,一個是在梁惠王時任相的惠施。莊子與惠子在知識、學問和智慧問題上長期進行過高水平的辯論;莊子的思維既敏捷又飄逸,惠子的思想既深邃又超凡。可惜天有不公,莊子的著作存世有洋洋灑灑的《莊子》一書,而惠子寫在竹簡上足足裝滿五車的著作卻盪然無存。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惠子的學術觀點,幾乎都是從莊子的記述中獲得的,它們被收入《莊子》一書中,特別是第33章的《天下•惠施篇》。
在《天下•惠施篇》中,莊周首先承認惠施學問淵博,著作有五車之多;接著又給了一個基本否定的結論,即惠施的的觀點雜亂無章、詞不達意。然後舉出惠施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學術觀點:
1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即最大的物質是它的外面沒有其他的物質,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宇宙;最小的物質是它的內部沒有其他的物質,相當於古希臘人說的原子,或今天所說的基本粒子。
2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一般解釋「無厚」為幾何學上的平面概念。不過,筆者懷疑「不可積也,其大千里」乃「可積也,其厚千里」之誤,意思是沒有厚度的東西可以累積成千里之厚,顯然這屬於微積分的概念。
3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即物體之間不存在絕對高度,只存在相對高度。〕
4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即太陽到達中天的時候,也是它開始傾斜的時候;物體形成(生)的時刻,也就是它開始解體(死)的時刻。
5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這個命題涉及到如何確定物體之間的同與異問題。
6 、「南方無窮而有窮」。這個命題涉及到方位如何確定的問題,即「南」的方位到達一定的位置(南極點)之後,繼續向前就不再是南方了。
7 、「今日適越而昔來」。這個命題涉及到日期如何確定的問題,有點類似地球上的日期變更線。
8 、「連環可解也」。這個命題涉及到多維空間問題,對於三維空間的連環體,在多維空間里則存在著缺環。
9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所謂燕北越南,即地球的北極和南極,它們所指的方向就是天的中央(地球自轉所形成的中央方位)。
10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人類應當不分貴賤地善待自然萬物,因為它們實際上都是一種相通的物質。
盡管在莊子看來,惠子的這些命題和觀點都是不能成立的;但是,惠施的觀點卻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於是莊子又接著寫道:「惠施以此為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意思是說惠施自以為是,並把他的觀點傳遍天下愛好辯論的人,這些辯者也拿出各自的觀點與惠施爭論,還樂在其中(百家爭鳴就是樂)。
那麼,天下的辯者都有哪些學術觀點呢?莊子舉例如下:「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馬有卵。丁子(蛤蟆)有尾。火不熱。山出(有)口。輪不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鑿不圍柄。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上述命題,除了詭辯內容之外,還涉及到符號與符號所指稱的物體之間的關系,以及自然哲學問題、生物遺傳變異問題(例如「馬有卵」,應當指馬也有類似鳥卵的遺傳結構)等等。對此,莊子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給予了如下的評論或嘲諷:「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與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總之,辯論雙方樂此不疲,辯者那些蒙人的奇談怪論,都辯不倒惠施(事實上,深邃命題意見惠子的觀點,完全可與古希臘哲學家比美)。
令莊子有些嫉妒的是,惠施自以為是天下口才第一:「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意思是有我惠施在,天下辯者不敢稱雄。有一次,南方的大學者黃繚向惠施提問:「天為什麼不墜?地為什麼不陷?風雨雷霆是怎樣產生的?」對這些高深的問題,惠施竟然「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連謙虛一下都沒有,就滔滔不絕地解釋起來。
遺憾的是,莊子沒有記錄惠施對黃繚提出的問題是如何解答的,而是一股腦地批評惠施:「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眾不適也。」意思是惠施不厭其煩地說著他那一套理論,越說越不可思議,為了追求名聲,結果與大多數人的距離更遠了。
最後,莊子總結道:「弱於德,強於物,其塗澳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於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於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惜乎!惠施之才,駘盪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大意是,惠施捨本逐末,走入歧途。從天地的大道來看,惠施的知識與蚊虻一樣微不足道。這些知識有什麼用呢?算是一家之言尚說得過去,如果尊崇惠施的學說,那麼大道就會衰微。惠施自己也沒有得到理論上的安寧,他疲於解釋萬物,卻只落了個善辯的名聲。可惜啊!惠施這樣有才華的人,什麼也沒有得到,卻迷途不知返,自己追逐自己的聲音,自己追逐自己的影子,不可能有結果呀。想起我的老朋友的一生,真讓我悲痛啊!
莊子可以在惠子之後評論惠子,我們也可以在莊子之後再評論莊子對惠子的評論。筆者以為,莊子與惠子代表了中國古代的兩種對待自然萬物的態度,莊子傾向從整體的角度觀察自然,其理論即「道」,這個「道」是不能或無須經由邏輯推理和實驗驗證的,它本質上是一種大腦思維對自然規律的感悟。對比之下,惠施傾向於對自然事物進行比較嚴密的邏輯思考和推理,他提出一個個新的概念和命題,試圖對自然規律給予一種符合邏輯的解釋或描述,因此他的學說屬於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范疇。從這個角度來說,惠施著作的失傳,乃是中國古代科學的重大損失;甚至可以說,自然科學及其科學理念之所以在中國沒有能夠發展和發達起來,與惠施為代表的一批科學哲學家的著作失傳密不可分(科學理論就是根據自然的形態去認識自然的性質,科學技術就是利用自然的性質去改變自然的形態)。
遙想當年,莊子與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攔河壩上(今日安徽鳳陽縣北),莊子看著濠河裡的蒼條魚感慨道:「魚兒多快樂啊。」惠子立刻指出:「你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樂與不樂呢?」莊子反問道:「按照你的邏輯,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樂不樂呢!」惠子反駁道:「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魚,當然也就不知道魚的感受了,還有什麼可辯說的嗎?」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爭論到這里,莊子偷換了一個概念,他把信息如何在人與魚之間傳遞的問題,轉變成了人在什麼地方得到魚的信息的問題。惜乎,悲夫!一個符號信息傳輸學的重大科學命題,就這樣化解掉了。
在社會實踐上,老子不如墨子
老子與墨子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為此,筆者寫過一部長篇小說《老子隱跡》(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還在《探尋聖人的足跡》(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一書里探討了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歷程,在《千載治國夢》一書中描述了孟子的思想。此外,筆者先期已經寫過短文《孔子與孟子》,認為在民主理念上,孔子不如孟子;又寫過短文《莊子與惠子》,認為在科學精神上,莊子不如惠子。
當然,在先秦諸子里,還可以進行許多對比研究,本文感興趣的是在社會實踐方面,老子不如墨子。眾所周知,如果說孔子是影子政府的創始人,那麼墨子則是中國歷史上的政黨創始人,而老子就是中國獨立思想家的鼻祖。
根據筆者的研究,老子大約生於公元前592年,長期任職周王室圖書檔案館。在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516年的周王室內亂中,老子失去了工作,不得不長期過著隱居的生活(公元前516年秋冬之交,占據王城的王子朝見大勢已去,隨攜帶周室典籍、禮器投奔楚國,從此這批無價之寶周室典籍就神秘地永遠地失蹤了。筆者在《老子隱跡》一書里,特意描述了老子勸王子朝把周室典籍藏於深山的故事情節)。
正是由於老子經歷了周王室的內亂,他的思想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與此同時,也正是由於他參與了周室典籍的秘藏,因而才不得不隱居起來。事實上,老子有條件閱讀到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幾乎所有文獻(周室典籍包括從夏代、商代傳下來的文獻),也有條件閱讀到各地方國送交周王室的報表文章,因此他的思想非常活躍。但是,他的職務和遭遇,又迫使他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能夠進行社會實踐,這就是我們無法從《道德經》找出老子身份的原因所在。
老子的自然哲學主張是「無中生有」,其淵源可能來自老子家族的天文學背景,因此老子能夠對宇宙萬物進行深入的哲學思考。老子的社會哲學主張是「人法自然」,由於自然是一種沒有目的的存在過程,因此人法自然的具體化就只能是「無為」、「無欲」。老子主張的理想社會結構是「小國寡民」,這種社會結構乃是對原始氏族社會的一種理論重構。老子在這里非常深刻地思考了如何保持這種社會結構穩定的問題,他敏銳地意識到人口的增加、民眾對生活水平提高的慾望、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傳輸的廣泛,乃是破壞這種理想社會的四大因素。或許,老子在內心深處知道人的本性是不能夠做到無為無欲的,因此他沒有去實踐自己的主張(實踐就已經不是無為了),而是點到為止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自己則孓身獨處、飄然世外。
對比之下,墨子(名翟,魯國人,出身貧賤,約生活在春秋之末、戰國之初)則是一位活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墨子的生平,後人知之甚少。估計他出身於工匠之家,因為他製作的木鳥,與魯班的不相上下,都能在天上連續飛三天三夜不落。但是,他又有條件讀到許多書,因為相傳他出遠門的時候,車上總是放滿了一捆捆的簡牘(《貴義》「子墨子南遊使衛,關中載書甚多。關中,指車上的橫欄)。也許正是由於墨子有條件讀到許多書,才使他從普通的工匠生涯中脫穎而出,成為工匠(包括廣大社會下層群體)利益的政治代表。
墨子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大禹(工程師鼻祖,能吃苦耐勞),他的主要思想或政治主張有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非儒。本文不可能詳細討論墨子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墨子強烈主張對社會管理結構進行改革,並明確指出上至天子、下至各級官吏,都應當由人民選擇推薦產生,當國家遇到飢荒時則首先減少官吏的俸祿。例如,《尚賢上》稱「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又稱「歲饉,則士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則損五分之二;凶,則損五分之三;饋,則損五分之四;飢,則盡無祿,稟食而已矣」(人君亦要相應地降低生活標准)。
墨子與其它先秦思想家不同的一點是,墨子組織了一個有能力干預社會的學術團體,成員多達數百人,而且組織紀律性非常強;這些弟子既能游說諸侯君臣,又能文能武擔當各種官職。更可貴的是,他們的信念非常堅定,為了拯救天下民生,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由於墨子掌握著這樣一支隊伍,因此他多次阻止了諸侯間的戰爭,實踐了自己「非攻」的主張。
令人深思的是,墨子作為社會下層群眾的代表,他的政治主張在當時風靡社會之後,很快就被視為異端,不久便銷聲匿跡。兩千多年來,只有極少的學者研讀《墨子》,歷代農民起義軍似乎根本就不知道墨子的主張,而直到今天《墨子》仍然少有人問津。對比之下,老子的《道德經》則歷久不衰。中國的政黨政治之所以落後於西方,或許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中國民眾沒有能夠選擇墨子。

⑸ 先秦名人故事

歷代名人---先秦
歷代名人
遠古
盤古氏神話傳說中人物,「槃瓠」轉音,義同神犬。

有巢氏神話傳說中人物,漢族人民想像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發明者。

燧人氏一稱燧皇,神話傳說中人物,原始人槐謹工取火的倡導者。

伏羲氏一作伏戲、宓犧、包(庖)犧,又號羲皇。相傳從這時起,始結繩為網,進入漁獵經濟生活。

神農氏一作烈山氏、厲山氏,神話傳說中人物,原始農業的發明者大隱。

太皞(hào)一作太昊、滾明廳太皓,風姓,相傳為東夷部族首領。與後起的少皞並稱「兩皞」。

少皞一作少昊,號金天氏。傳說中繼太皞而起的東夷首領,以鳥為圖騰。

黃帝姬姓。神話傳說中人物,軒轅氏(一作有熊氏)部落首領,後為炎黃部落聯盟的組織者。

嫘祖傳說中黃帝元妃,養蠶業的倡始者,被後世尊為蠶神。

倉頡一作蒼頡,傳說中黃帝時史官,漢字創造發明者。

炎帝傳說中姜姓部落首領,與黃帝同出少典氏。

蚩尤傳說中東方九黎族首領,「兩皞」集團重要成員之一,後被黃帝擒殺。

顓頊(zhuān xū)號高陽氏,傳說中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在奪權斗爭中擊敗共工氏。

共工傳說中炎黃後裔的一支,黃帝時水官。被祀奉為社神。傳說曾與顓頊爭為帝,怒而撞折不周山。

帝俈(kù)一作帝嚳,號高辛氏相傳為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繼顓頊在奪權斗爭中再次打敗共工氏。

祝融一作祝誦、祝和,傳說中顓頊後裔中一支。帝俈時任火正,後世尊為火神。

堯又稱伊祁氏或伊耆氏,名放勛。傳說中陶唐氏部落長,炎黃聯盟首領。

丹朱傳說中堯之子,母散宜氏。原名朱(一作絑),以居丹水,故名丹朱。

羲和遠古時掌管天文、歷象的專官。人數不一。堯時,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為兩對兄弟。

許由一作許繇,古史傳說中隱君子。

巢父古史傳說中隱君子,與許由同時。

舜姚姓,一說媯姓,名重華,史稱虞舜。傳說中有虞氏部落長,炎黃聯盟首領。

娥皇女英傳說故事人物。相傳是唐堯的兩個女兒,同嫁虞舜為妃。

商均傳說中虞舜之子。原名均,舜妃女英所生。因受封於虞,與商鄰近,因得商均之名。

象舜的異母弟。多次謀殺舜,未遂,被舜流放。

皋陶一作咎繇,偃姓。傳說中少皞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虞舜時,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獄官之長)。

鯀(gǔn)姒姓,原居於崇,號崇伯。傳說中禹的父親。

夏、商
禹姒姓。夏後氏部落長,炎黃聯盟首領、夏朝建立者。

啟禹之子,母塗山氏。夏朝國王。傳子制度自此始。

伯益一作伯翳、大費。夏朝東夷族首領,嬴姓各支嫡系祖先。被禹立為繼承人,但禹死後被啟攻殺。

太康夏朝國王,啟之子。繼啟繼位。後被東夷族首領後羿奪去王位。

奚仲夏朝異姓諸侯。任姓,因擅長造車,曾任車正,薛國之始祖。

後羿一作夷羿,妘姓。夏朝東夷族首領,有窮氏部落長。後奪取太康王位。神話傳說中的神箭手,曾射落九日。

嫦娥一作恆嫦、姮娥。神話傳說中人物,後羿之妻。傳說因偷服不死之葯飄入月宮。

寒浞(zhúo)一作韓浞,東夷族寒氏的「讒弟子」。曾煽動族眾殺害羿,後被少康攻殺。

少康夏朝國王。姒姓,相之子,母為有仍氏。攻殺寒寒浞,恢復夏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杜康傳為用高粱釀酒的發明者。

桀夏朝末代國王,著名暴君。名履癸。後敗於商湯。

妹喜一作末喜、末嬉。夏桀寵妃。

關龍逢一作豢龍逢,夏桀時大夫,古代豢龍氏之後。因直諫被桀殺害。

簡狄一作簡易、簡逷,傳說中商始祖契之母,因是有娀氏女,又稱娀簡。

契一作偰、卨。母簡狄氏,商部族始祖。

相土一作乘杜,契之孫,商湯十一世祖。相傳發明以馬駕車。

王亥商湯七世祖。卜辭稱高祖亥、高祖王亥。亥,一作胲、垓、該、核。

上甲微商湯六世祖。王亥之子,又稱殷候微。十干紀名從其開始。

湯卜辭作「唐」。商朝建立者。原名履、太乙,卜辭稱太乙、高祖乙,子姓。滅夏後,又稱武湯、成湯或成唐。

伊尹商湯輔佐。連保湯、外丙、中壬三朝,被稱為阿衡。

太戊一作大戊、天戊。商朝國王,子姓。太庚之子,小甲、雍己之弟。

巫咸一作巫戊,卜辭稱咸戊。商王太戊輔佐。傳說長於占星術,發明筮卜。

祖乙商朝國王,子姓,河亶甲之子。卜辭稱為中宗,與太乙、太甲並祭,合稱「三示」。

盤庚一作般庚。商朝國王。湯第九代孫,繼陽甲位立。

武丁商朝國王。盤庚弟小乙之子,在位五十九年。死後被祀為高宗。

傅說(yuè)商王武丁輔佐,與伊尹齊名。

紂即帝辛,名受。商朝末代國王,著名暴君。

妲己己姓。商王紂寵妃。

箕子商王紂之叔,官至太師,受封於箕。

比干商紂王之叔,官至少師。因直諫被紂王剖腹驗心而死。

微子名啟,一作開,商紂王庶兄。受封於微。宋國始祖。

武庚字祿父。商紂王之子。周滅商後,受封為殷君。後因叛周被殺。

商容商紂王時樂官。

崇侯虎有崇氏國君。受商封為侯。紂王的重要羽翼。

伯夷商末孤竹國君長子,名允。武王伐紂,與弟叔齊隱於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叔齊商末孤竹國君少子,名致。父死,遺命立為啁君,與伯夷互讓,相偕依周。武王代紂,與伯夷扣馬而諫,後隱於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西周
姜嫄一作姜原,姜姓,有邰氏之女,傳說中周始祖後稷之母。

後稷周部族始祖。姬姓,名棄,姜嫄所生。舜時擢為農官,被後人祀為稷神。

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即周太王。

周太王即古公亶父。

泰伯一作太伯,周太王長子。因避爭位糾紛,與弟仲雍等避往江南,被推戴為君長,號「勾吳」。

仲雍周太王次子。泰伯之弟。與泰伯同逃江南。泰伯被推為當地君長,死後由其繼位。吳之始祖,稱為吳仲。

季歷一作王季、公季。周太王少子,文王之父。商王文丁時受封為「牧師」,因遭忌被殺。

姬昌姬氏,名昌,受商封為西伯,又稱伯昌。西周奠基人。廟號文王。傳其被囚羑里時,曾演《周易》。

周文王即姬昌。

姬發文王次子,西周建立者。定都於鎬京,號稱「宗周」。廟號武王。

周武王即姬發。

姬誦西周國王。即周成王,文王之孫,武王之子。

周成王即姬誦。

姜尚字望,一說字子牙。周初姜姓部族長。武五伐紂,任統兵的師氏(簡稱師),被尊為師尚父。成王時封於齊。傳曾作兵書《六韜》。

太公望即姜尚。

姬旦西周初政治家。文王第四子,一稱叔旦,因采邑在周,故稱周公。

周公即姬旦。

伯禽一稱禽父,周公旦長子。成王時封為魯公,魯國始祖。

姬奭(shì)一作邵公、召伯。西周初政治家。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故稱召公。

召(shào)公即姬奭。

姬封名封,周文王少子。原封於康,史稱康叔封。衛國始祖。

康叔即姬封。

姬虞名虞,字子干。周武王之子。史稱唐叔虞。為晉國始祖。

唐叔即姬虞。

姬鮮一名關叔,名鮮。周武王弟。受封於管,周初三監之一。因叛周被殺。

管叔即姬鮮。

姬度名度。周武王弟。受封於蔡,周初三監之一。因叛亂被殺。其子胡為蔡國始祖。

蔡叔即姬度。

姬處名處,一說名武。周武王弟,受封於霍,周初三監之一。

霍叔即姬處。

散宜生西周開國功臣。

辛甲西周初年史官。

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熊盈族(祝融氏)鬻能後裔。

姬釗西周國王,即周康王。

周康王即姬釗。

姬滿西周國王。昭王之子。傳其曾西遊至昆侖之丘,見過西王母。

周穆王即姬滿。

徐偃王西周時徐國王。戎族偃姓。

造父西周著名御車者。受幸於周穆王。傳其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以功封於趙,趙國始祖。

非子少皞氏支裔,嬴姓部落首領。以功封於秦,號曰嬴秦。秦國始祖。

熊渠西周楚國國君。熊繹四世孫,羋姓。

姬胡(?-前828)西周國王,夷王之子。貪狠好利,橫征暴斂,曾激起「國人」暴動。

周厲王即姬胡。

共伯和西周共國國君。國人暴動,厲王出奔,被擁戴行天子事達十四年,史稱「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前841年)為我國歷史上准確紀年的開始。

姬靖西周國王,厲王之子。前828-前782年在位。

周宣王即姬靖。

姬友(?-前771)西周末年鄭國建立者,周厲王少子,宣王之庶弟,史稱鄭桓公。前806-前771年在位。

鄭桓公即姬友。

召(shào)伯虎一作召虎,召公奭後裔,周宣王輔佐。遺物有「召公簋」。

兮甲字吉父,一作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周宣王輔佐。又官名尹,稱尹吉甫。遺物有「兮甲盤」。

尹吉甫即兮甲。

尹伯吉甫即兮甲。

仲山甫一作仲山父。周宣王時大夫,因封地在樊,又稱樊仲、樊穆仲。

姬宮涅西周國王,宣王之子,前781-前771年在位。

周幽王即姬宮涅。

褒姒(sì)周幽王寵妃。姒姓,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傳其曾烽火戲諸侯。

春秋
姬宜臼(?-前720)一名宜咎。東周第一代國王,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

周平王即姬宜臼。

秦襄公(?-前766)春秋初年秦國國君,嬴姓,名已失傳。前777-前766年在位。

姬稱(?-前677)春秋時晉國國君。曲沃庄伯之子。前710-前677年在位。

晉武公即姬稱。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發現者。

曹劌(guì)即曹沫,一作曹翙。春秋時魯國大夫。

姜小白(?-前643)春秋時齊國國君,即齊桓公。襄公之弟。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夷吾(?-前645)字仲,一字敬仲,穎上人。春秋初年政治家,任齊國上卿四十餘年,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現存《管子》七十六篇,多為後人偽作。

管仲即管夷吾。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大夫。齊桓公欲任為上卿而不受,力勸釋管仲之囚,以代己位。管鮑知交為朋友相交之典範。

隰(xí)明春秋時齊國大夫。征戰途中缺水,他根據螞蟻冬居山陽之習慣,覓得水源,人稱「多智」。

寧戚春秋時齊國大夫。一作寧武,原為衛國人。懷才不遇,桓公識之,任為大田(農官)。

陳完春秋時陳國公族。厲公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後奔齊任工正,改陳氏為田氏。傳九世至田和而代齊。

田敬仲即陳完。

易牙春秋時齊桓公嬖臣。一作狄牙,即雍巫。擅長調味,性諂媚。後與豎刁等誅群吏,餓死桓公,立公子無詭。

豎刁春秋時齊桓公嬖臣。刁一作刀、貂。官為寺人。

姬辟疆(?-前635)春秋時衛國國君。後改名毀,前659-前635年在位。

衛文公即姬辟疆。

子茲甫(?-前637)春秋時宋國國君。前650-前637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即子茲甫。

驪姬(?-前677)春秋時驪戎之女,晉獻公愛妃,一作麗姖。生奚齊。

姬申生春秋時晉獻公太子,以孝行見著。後被驪姬被逼自殺。

姬重耳(前697-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前636-前628年在位。獻公妃狐姬所生。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即姬重耳。

狐偃春秋時晉國卿,重耳舅父。字子犯,史稱舅犯,一作咎犯。

先軫(?-前627)春秋時晉國正卿,因采邑在原,又稱原軫。

介之推春秋時晉國人。一作介子推、介推。曾隨重耳長期流亡。重耳即位而攜母隱居山林。傳說文公欲使出山,放山焚山,他抱木而死,寒食節因此而來。

嬴任好(?-前621)春秋時秦國國君,前659-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即嬴任好。

百里奚春秋時秦國大夫。一作百里傒。少以養牛謀生,後為虞大夫,被楚人所執。秦穆公以五張黑牡羊皮贖回,故號「五羖大夫」。向穆公推薦蹇叔,共襄國政。

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里奚子。一說即百里奚。

宮之奇春秋時虞國大夫。一作宮奇、宮子奇。曾勸虞君勿假道於晉,不從,乃率族人出奔西山。

由余春秋時秦國大夫。一作繇余。獻計穆公,而霸西戎。

伯樂春秋時相馬家。一作孫陽。一說他乃趙簡子御者,善相馬,字子良,又稱王良。

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家。一作九方堙。伯樂薦之於秦穆公。

弦高春秋時晉國商人。曾假託君命獻牛於秦兵犒師而救晉。

羋(mǐ)旅(?-前591)春秋時楚國國君,即楚莊王,又稱荊庄王。旅,一作呂、侶。前613-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莊王即羋旅。

斗榖於菟春秋時楚國令尹,斗伯比之子。傳其母生而棄之雲夢,虎乳而不死。楚人謂「乳」為「榖」,「虎」為「於菟」,因而得名。三仕三黜,不形於色。孔子評以為忠。

令尹子文即斗榖於菟。

蒍敖春秋時楚國令尹,字孫叔,一字艾獵。輔佐楚莊王大敗晉軍,代晉稱霸。

孫叔敖即蒍敖。

臧孫辰春秋時魯國正卿。臧孫乃復姓。歷事庄、閔、僖、文四朝。

臧文仲即臧孫辰。

展獲鴈時魯國大夫,即柳下惠。字禽,食邑柳下,一稱柳下季,「惠」是謚號。

柳下惠即展獲。

慶父(?-前660)春秋時魯國公族。庄公之弟,一作仲慶父、共仲。慣於製造內亂,故有「慶父不死,魯難未己」之說。

季孫行父(?-前568)春秋時魯國正卿。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

季孫夙(?-前535)春秋時魯國正卿。名夙,一作宿,季文子之子。

季武子即季孫夙。

荀林父春秋時晉國正卿。字伯。

中行桓子即荀林父。

趙盾春秋時晉國正卿。趙衰之子。

趙宣子即趙盾。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一稱史狐。孔子以其「書法不隱」,贊為「古之良史」。

士會春秋時晉國正卿。士蒍之孫,字季,因食邑在隨、范,又稱隨會、范會、隨季。

范武子即士會。

魏絳春秋時晉國卿。

魏莊子即魏絳。

郤缺(?-前597)春秋時晉國大夫。郤芮之子,因隨父食邑於冀,又稱冀缺。

郤成子即郤缺。

華元春秋時宋國大夫。任右師。

養由基春秋時楚國大夫。一作養游基。食邑於養,善射。

向戌春秋時宋國大夫。任左師,食邑在合,一稱合左師。

韓厥春秋時晉國正卿。以抵制屠岸賈,營救趙氏孤兒聞名於時。

韓獻子即韓厥。

士匄(gài)春秋時晉國正卿。文王之子,武王之孫。著《刑書》。

范宣子即士匄。

羊舌肸(xī)春秋時晉國卿,即叔向,一作叔響。因封邑在楊,又稱楊肸。提倡尊賢使能,不以貌取人,為孔子所賞識。

叔向即羊舌肸。

晏嬰(?-前500)春秋時齊國正卿。字平仲。執政五十餘年,以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時。戰國中葉,有人集其言行,編成《晏子春秋》。

杞梁(?-前550)春秋時齊國大夫。一作杞殖。戰死,傳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牆為之倒塌。後人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誤其為萬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

孟姜春秋時齊大夫夫杞梁之妻,姜姓。相傳杞梁戰死,她哭夫盡哀,十日不絕聲,城牆為之崩塌。後世以訛,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

田穰苴(ráng jū)春秋時齊國大夫。即司馬穰苴。田姓,司馬是官名。其用兵之書,後人整理為《司馬穰苴兵法》。

司馬穰苴即田穰苴。

蒍掩春秋時楚國大夫。一作遠掩。

老聃(dān)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創始人。老氏,名聃。一說姓李,名耳,字伯陽,「聃」是謚號。其思想載於《道德經》(即今本《老子》)

老子即老聃。

孔丘(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字仲尼。其生平言行散見於《左傳》、《國語》和諸子著述中。現存《論語》二十篇,記孔子師徒問答實況。

孔子即孔丘。

少正卯(?-前498)春秋末魯國「聞人」,少正是復姓。其論與孔子相反。後孔子為魯司寇,將其誅殺。

顏回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一作顏淵,孔子得意門人,以德行見稱。後人稱為「復聖」。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魯國卞人,字子路,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

子路即仲由。

曾參(shēn)(約前505-前435)春秋末魯國人。字子輿,曾點之子,孔子得意門人,以孝行見稱。後世稱為「述行」。

端木賜(前520-?)春秋末衛國人,字子貢,端木是復姓,孔子得意門人,以言語見稱。

子貢即端木賜。

冉雍春秋末魯國人。字仲弓,孔子得意門人。以德行見稱。

卜商(前507-?)春秋末晉國人,一說衛國人。字子夏,孔子得意門人。以文學見稱。李悝、吳起皆出其門下。

子夏即卜商。

言偃(前506-?)春秋末吳國人,字子游,孔子得意門人。以文學見稱。

子游即言偃。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有,又稱冉有。孔子得意門人。以政事見稱。

子有即冉求。

顓孫師(前503-?)春秋末陳國人。字子張,面面孫是復姓。孔子得意門人。

子張即顓孫師。

宰予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我,又稱宰我。以言語見長。

子我即宰予。

陽虎春秋末魯國季孫氏家臣。又稱陽貨。專權克主。

趙鞅春秋末晉國正卿。即趙簡子,後名志父,史稱趙簡主。

趙簡子即趙鞅。

子駟(?-前563)春秋時鄭國正卿。穆公之子,名騑。

公孫僑(?-前522)春秋時鄭國正卿。字子產,一字子美。明確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觀點,對發展我國古代無神論思想作出重要貢獻。

子產即公孫僑。

游吉(?-前507)春秋時鄭國正卿。繼子產執政。

子太叔即游吉。

鄧析(前545-前501)春秋末思想家,鄭國人,「形名之學」的倡始者。

蘧(qú)伯玉春秋末衛國大夫。名瑗。相傳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史魚春秋末衛國史官。名鰌,字子魚,以正直著稱。臨死囑家人不要「治喪正室」,以勸戒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史稱「屍諫」。

姬僚(?-前515)春秋時吳國國君。一名州於,吳王余昧之子。前526-前515年在位。

吳王僚即姬僚。

季札春秋時吳國公族,吳王諸樊之弟,即公子札。受封延陵、州來,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

專諸春秋末吳國堂邑人。一作鮓設諸。曾以匕首置魚腹中,刺殺吳王僚。

姬光(?-前496)春秋末吳國國君,即吳王闔廬,一作闔閭。吳王諸樊之子。前514-前496年在位。

吳王闔廬即姬光。

孫武春秋末軍事家。所著《十三篇》為我國最早的兵法,後人整理為《孫子兵法》。

孫子即孫武。

伍員(?-前484)春秋末吳國大臣。字子胥。受封於申,故又稱申胥。

伍子胥即伍員。

申包胥春秋末楚國公族。以申為氏,即王孫包胥。包胥,一作鮑胥、勃蘇。因是蚡冒後裔,又稱蚡冒勃蘇。

歐冶子春秋末著名冶匠。傳為越國人,工於鑄劍,與干將齊名。

干將春秋末著名冶匠。傳為吳王闔廬時人,曾著雌雄雙劍干將、莫邪。

莫邪傳為吳王闔廬時人,干將之妻。

姬夫差(?-前473)春秋末吳國國君。姬姓,吳王闔廬之子。前495-前473年在位。

吳王夫差即姬夫差。

伯嚭(pǐ)春秋末吳國大臣,一作帛喜、白喜,楚大夫伯州犁之孫。夫差時任太宰,又稱「太宰嚭」。為人諂佞,曾陷害伍員致死。

越王勾踐(?-前465)春秋末越國國君。越王允常之子。前496-前465年在位。以卧薪嘗膽名傳後世。一說春秋五霸中有越王勾踐。

范蠡春秋末越國大夫,字少伯。佐越王勾踐滅吳。傳其化名「鴟夷子皮」,離越適齊,治產獲千萬,受任為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再度致資千萬,號陶朱公。《計然篇》為其代表作。

文種春秋末越國大夫。原為楚國人,字伯禽,一作子禽,即大夫種。

西施春秋末年越國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施姓。以家住薴蘿浣紗村西得名。越王勾踐將她獻之於吳王夫差。傳吳亡後與范蠡同隱五湖,不知所終。

白公勝(?-前497),春秋時楚國公族。以白為氏,即王孫勝,楚平王之孫。

沈諸梁春秋末楚國大夫。字高,沈尹戌之子。因封地在葉,故稱葉公。曾問政於孔子。

葉(shè)公即沈諸梁。

姜杵臼(?-前490)春秋時齊國國君。庄公的異母弟。前547-前490年在位。

齊景公即姜杵臼。

田常春秋時齊國正卿。一作陳恆、陳成子。

田成子即田常。

趙無恤(?-前425)春秋末晉國正卿。即趙襄子,趙鞅之子。

知瑤春秋末晉四卿之一。即智襄子。一稱荀瑤。

知伯即知瑤。

豫讓春秋末晉知氏家臣。曾漆身吞炭,謀刺趙襄子。

公孫般春秋末著名木工匠。即公輸子,名般,一作班。魯國人,故稱魯班。

魯班即公孫般。

戰國
魏斯(?-前396)戰國初魏國建立者。前445-前396年在位。

魏文侯即魏斯。

樂(yuè)羊戰國初魏國將領。一作樂陽。樂毅即其後裔。

李悝(kuī)(前455-前395)戰國初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魏國人。著《法經》六篇,第一次用成言把封建法權固定下來。

李克即李悝。

西門豹戰國初政治家、樸素的無神論者。魏國人。曾投巫於水,廢止河伯娶婦陋習。

姬顯(?-前376)戰國初魯國國君,前407-前376年在位。

魯穆公即姬顯。

孔伋(jí)(前483-前402)戰國初思想家,魯國人,孔鯉之子,孔丘之孫,字子思。其思想見於《禮記》中。

墨翟(約前468-前376)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者。宋公族目夷氏(墨台氏)之後。其思想學說見於《墨子》。

墨子即墨翟。

楊朱戰國時思想家。魏國人,又稱楊子、陽生、陽子居。

跖(zhí)春秋、戰國之際奴隸起義領袖。一作蹠。在先秦古籍中被誣為「盜跖」和「桀跖」。

聶政(?-前397)戰國時韓國軹人,有俠名。刺殺韓相俠累。

熊疑戰國時楚國國君,前401-前381年在位。

楚悼王即熊疑。

吳起(?-前381)戰國時軍事家,衛國左氏人。初為魯將,後遭讒赴魏。武侯時受舊舊勢力排擠,出奔楚國。

韓昭侯(?-前333)戰國時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

申不害(約前385-前337)戰國時思想家。韓昭侯時任相十五年。

嬴渠梁(前381-前338)戰國時秦國國君,獻公之子,前361-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即嬴渠梁。

公孫鞅(約前390-前338)戰國中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出身衛國公族,後在秦國主持變法改革達二十年之久。

商鞅即公孫鞅。

衛鞅即公孫鞅。

屍佼(約前390-前330)戰國時思想家,魏國人,一說魯國人。明於刑名之術,被稱為「屍子」。

田因齊(?-前320)戰國時齊國國君,桓公之子。前356-前320年在位。任用鄒忌、田忌、孫臏,開展「百家爭鳴」。

齊威王即田因齊。

鄒忌戰國時齊國大臣。自薦為齊國相,曾獻計圍魏救趙。

孫臏戰國時軍事家。齊國人,孫武後裔。著有《孫臏兵法》,亦稱《齊武子》。

田嬰戰國時齊國宗室大臣。威王少子,田文(孟嘗君)之父。封於薛,稱薛公,號靖郭君(一作靜郭君)。

匡章戰國時齊將。又稱匡子、章子。

淳於髡(音kūn)戰國時齊國大臣。

魏罃(前400-前319)戰國時魏國國君,武侯之子。前369-前319年在位。

魏惠王即魏罃。

梁惠王即魏罃。

龐涓(?-前342)戰國時魏國將領。曾對孫臏施以毒刑,後兵敗自殺。

惠施(約前370-前310)戰國時名辯思想家。宋國人,曾任魏惠王相。在名辯思想上,其基本思想是「合同異」。

張儀(?-前310)戰國時縱橫家。魏國人,游說入秦,首創連橫。惠王以為相,封武信君。

公孫衍戰國時縱橫家。陰晉人。一稱犀首。提倡合縱抗秦,曾身佩楚、韓、趙、魏、燕五國相印。

陳軫戰國時縱橫家。

白丹戰國時水利家、經濟思想家。字圭。東周洛陽人,一說魏人。修建聞名後世的白渠(白公渠)。

田辟疆(?-前301)戰國時齊國國君,威王之子,前319-前301年在位。

齊宣王即田辟疆。

⑹ 先秦有哪些著名人物

1.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後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他輔佐了嬴政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准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李斯和趙高合謀擁護秦二世上位之後,因諫爭受趙高陷害,被荒淫無度的秦二世處死——「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遊,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隨從,南至雲夢(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會稽山,祭大禹廟,以望南海。李斯奉命為文頌秦德、罪六國、明法規、正風俗,親自以小篆書寫,刻石立碑。本篇在文體上屬於銘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韻。莊重凝煉,是銘文文體的代表作。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宋以後,《會稽刻石》原刻石就旁此散佚了。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紹興知府李亨特用舊藏《會稽刻石》申屠駉原拓本重刻於原石,現藏在紹興文管處,碑高八尺七寸,寬四尺四寸,上刻篆書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還有用隸書撰寫的題記三行,計六十字。

嶧山刻石 前219 李斯書 高218厘米,寬84厘米
由於年代久遠,原石被野火焚毀。此石是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鄭文寶根據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為最佳,現藏西安碑林。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困賣219年),他出巡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於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原石已被曹操登山時毀掉。

李斯說: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象蒼鷹俯沖盤旋一樣。收筆好比游魚得水,運筆就象景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2.趙高:(?—前二○七年),原籍趙國,是趙國王族遠支族屬。後來趙高之父犯了罪,被判處宮刑,趙高弟兄數人也一律處以宮刑,在秦國王宮做了奴隸。受到腐朽官場爾虞我詐熏陶,他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出人頭地,成為一個權傾四野的太監。為了實現這種野心,他施展察言觀色、見機行事、陽奉陰違的本領,以騙取主子的信任。秦始皇十分重視法制,趙高為了投其所好,便開始鑽研法律。不久他熟悉了許多案例。秦始皇聽說趙高能力強,精通刑獄法令,便提拔他運尺迅擔任了中東府令,兼行符璽令,這樣,趙高便從太監群中搖身一變,成了掌管皇車馬和能自由出宮的官吏。秦始皇非常寵愛小兒子胡亥,趙高便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去接近、討好胡亥,很快取得了胡亥的歡心。後來,秦始皇就讓他教十八子胡亥決斷訟案,趙高心中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每日與十八子共起居,處處依從他,既贏得了胡亥的信任,也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為他後來進一步教唆、利用和控制胡亥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為了耀武揚威,加強對全國各地的控制,便親巡天下,游覽四方。在出巡的過程中,需要帶大批的衛士,趙高作為主管皇帝車馬乘的「中車府令」,自然在隨行之列。為了取悅秦始皇,每次出巡他都安排一支龐大的車隊,並要求各地貢獻、進奉各種名貴特產,趙高利用這個機會,也大發奇財。公元前二一○年,秦始皇出遊會稽(今浙江紹興),後又沿海北上到琅邪(今山東膠南),隨從的有丞相李斯、趙高。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大兒子扶蘇為人忠厚、性情耿直,有幾次直言勸諫皇上,被派遣到上郡監督軍隊。小兒子胡亥長於聲色犬馬,善於迎合父親,處事謹慎而不冒犯,備受始皇寵愛。他要求從游,皇上答應了他,其他的兒子都沒有跟隨出遊。秦始皇出遊到沙丘(今河北平鄉),突然身染重病,且病情越來越嚴重。為了安排皇位繼承問題,他命令趙高寫詔書給公子扶蘇:「把軍隊交給蒙恬,與靈柩在咸陽會合,並參加葬禮。」詔書封好後還沒來的及交給使者,始皇就去世了。
心懷叵測的趙高認為時機已到,就進一步施展自己的伎倆。趙高深知,扶蘇是個有本事的人,又依靠蒙氏兄弟,一向厭惡他貪暴卑劣的人品,一旦扶蘇即位,他又將陷入貧困卑微的生活中去。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貧困是莫大的悲哀,現在正到了改變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於是趙高暗自定下一個陰謀:扣下秦始皇給扶蘇的遺詔,篡改璽書的內容,乘機擁立胡亥為太子,藉以 取更高的權勢、地位和財富。
鑒於皇帝在外地駕崩,當時又沒有正式確立太子,老成持重的丞相李斯,封鎖了皇帝去世的消息,急速趕往咸陽。他們把秦始皇的屍體放在一輛可以調節溫度的車子里。每日照常按時送水飯,並讓一個太監做在車子里,批閱答復大臣們的奏章。當時的做法是基於懼怕天下人知道真情夠發生動亂,也擔心眾皇子爭位,但趙高卻利用這一時機施展了陰謀。
趙高扣住秦始皇給扶蘇的詔書,密謀勸胡亥篡奪皇位。胡亥本是一個缺乏能力、胸無大志之人,雖也有繼位的野心,卻深怕駕不了局勢,顯得有些猶豫。趙高便旁徵博引地進一步誘惑胡亥:「秦始皇死了,諸公子及蒙氏兄弟又都不在身邊,大權掌握在你我及丞相手中,一切安排都取決於我們三人的意志,我們願意協助你。你難道不明白統治、制服別人與受別人制服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道理嗎?自古以來,套做大事的人,不能拘泥細端,不能貽誤時機。我聽說商湯、周武王殺了他們的君主,天下人都說他們是仁義的,衛國的君主殺了他的父親而自立,大家都稱頌他有道德。」在趙高的縱容下,胡亥答應了,趙高又去找丞相李斯商議。李斯本是一介平民,年輕時在楚國曾做過「郡小吏」。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李斯在廁所看到老鼠偷吃大糞,老鼠一見到人和狗就被嚇跑。以後他在倉庫里看到老鼠偷吃糧食,老鼠很自在,也沒有人去管,他通過這兩次觀察,深有感慨地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處自身。」正是追逐名利的雄心使他步步高升,位至丞相。趙高見到李斯後,很快就把哈挑明:「君自料才能比得上蒙恬嗎?功勞比得上蒙恬嗎?深謀遠慮比得上蒙恬嗎?德望比得上蒙恬嗎?和扶蘇的交情比得上蒙恬嗎?我趙高入宮二十多年,從沒有見過秦朝功臣和退位的丞相,有封地傳給子孫上午。如果長子扶蘇即位,必用蒙恬為相,到時你不過是落個隻身還鄉。以我看,不如立胡亥。」趙高這一席軟硬兼施的話很奏效,李斯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後,終於向趙高屈服了,長嘆一聲:「我願意一切聽從你的安排。」
趙高、胡亥、李斯三人的思想統一後,便進一步策劃。他們假裝接受了始皇的詔命「命令丞相立胡亥為太子」,另外又造了一份遺詔「我巡視天下,祈禱各山諸神,以求延長壽命,現在扶蘇與將軍蒙恬率領幾十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未能開疆拓土卻損失士兵很多,沒有任何功勞,反而屢次上書誹謗我的方策,因為不能解除監軍職務回來做太子,日夜怨恨,扶蘇為子不孝,賜劍自殺,蒙恬為臣不忠,賜死。」詔書封好後,使者送於公子扶蘇。扶蘇為人忠厚,見父皇詔書,大哭一場,自殺身亡。蒙恬懷疑有詭計,不肯自殺,請求復訴,於是被革職囚禁在陽周的監獄里。

3.秦國四將之(1)大將王翦(軍事家)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秦使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三晉,數破楚軍,燕王逃亡。秦始皇欲滅楚,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信欲破楚,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派李信及蒙恬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話,就託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今河南平與北),蒙恬攻寢丘(今河南臨泉),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於是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市北)。項燕率領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於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秦始皇聞秦軍失敗,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確有遠見,於是親自到頻陽向王翦謝罪,說:「我沒有聽從將軍的話,李信終使秦軍受辱,如今楚軍逐日西進,將軍雖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棄寡人?」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必給我六十萬大軍。」始皇允諾。於是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親自送將軍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園地,始皇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始皇大笑。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份,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傾盡全國兵力,交付給我,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打消秦王對我的懷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來攻楚,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盡發國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不久,王翦打聽士兵以什麼來娛樂,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翦趁此遣兵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州東南),斬殺將軍項燕(一說項燕自殺),楚兵敗逃。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著而晉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2)中華戰神:威震匈奴千里的秦國大將蒙恬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佔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一舉收復河套、陽山、北假等(今內蒙古)地區。使匈奴望風而逃,遠遁大漠。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獨步沙場 破不敗神話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裡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里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紮下大營後,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里。
蒙恬並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贊。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系。

人箭合一一戰定乾坤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註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為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並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術方法。這些都為他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里還要表述這期間發生的一段插曲,正是這段插曲使趙高集團更堅定了要謀害蒙恬將軍的決心。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捲中華大地。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 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3)、王賁

王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將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大梁城毀,魏王投降,盡取魏地(參見秦滅魏之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喜,滅燕(參見秦滅燕之戰)。又回師攻代國,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遂滅齊(參見秦滅齊之戰),統一中國。因功被封為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邪。

(4)、白起:常勝將軍

白起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社會劇烈動盪,群雄爭霸不休,那些馳騁沙場,能征善戰的將領脫穎而出。白起的父親曾經隨秦軍四處征戰,建立過不少戰功。自從有了兒子,他便給兒子起名為"起",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像戰國名將吳起那樣所向披靡,屢立戰功。小時候,白起就經常聽他父親講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愛講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的故事。當白起長大以後,父親就把他送進軍營,使他從小就受到軍旅的熏陶。白起不負父望,從小就酷愛軍事,加上他有軍事天份,喜歡研究各家兵法,又長期生活在軍旅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久而久之,便逐漸精通了軍事這門藝術,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傑出將領。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白起在這次戰役中初步展示自己軍事才華,精心策劃,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佔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國大驚。捷報傳回秦國,秦昭王大喜,下令嘉獎白起。此後不久,經丞相魏冉推薦,昭王又命白起為將,帶兵與韓、魏聯軍大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山下。
當時,韓魏聯軍將多兵廣,而秦軍還不及他們一半。但韓魏聯軍表面上聯合,實際上各懷心思,都想把對方推到前面迎戰秦軍,而自己退居後面隔岸觀火,坐收漁利。白起抓住敵軍的心理,先設疑兵麻痹韓軍,然後派精兵猛攻魏軍,魏軍大敗,韓軍自然也不戰自潰。白起乘勝追擊,殺敵24萬,死屍遍野,還俘虜了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個城池。白起打了一個漂亮的大勝仗。戰斗結束,白起因功官至國尉。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遭到最大損失的一次戰役。
韓、魏地靠秦國,按照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二國是秦國"蠶食"的首要目標。所在,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國又向韓、魏發動了進攻。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為將,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由於白起多次立功,被秦昭王提升為大良造(戰國時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也是尊貴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軍攻佔了中原重鎮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同時宛還是重要的產鐵基地,又是冶鐵業中心。與此同時,秦昭王派馬錯佔領了韓國另一煉鐵基地鄧(今河南孟縣西)。宛、鄧的被奪取,對秦國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尤其增強了秦國的兵器製造工業,為秦最後統一天下打下了物質基礎。
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韓、魏兩國在秦國大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畏於秦的強大攻勢,遂被迫向秦割讓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籌商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200里地給秦,魏割讓河東400里地給秦。韓、魏割地求和,更加刺激了秦國的雄心,加速了秦國向外擴張。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領大軍浩浩盪盪殺向魏國,一路勢如破竹,連下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等61城,使魏國再次遭到沉重的打擊。
至此,秦國認為韓、魏已不堪一擊,對秦國已不構成威脅。決定改變策略,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趙國和南方的楚國。
在加兵趙國、楚國之前,秦國於公元前284年,曾聯合韓、趙、魏、燕五國軍隊大敗齊軍。在白起統帥下戰必勝,攻必克,震捍鄰國,東方的齊國在齊暖王統治下也大力發展,國力強盛,打敗了南方的楚國,殺死楚國將領唐昧,在西邊於觀津(今山東觀城)摧毀了三晉的官兵,之後又與三晉聯合攻擊秦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公元前286年,齊暖王又挑起戰端,攻破宋國,宋偃王逃奔到魏國,死在溫城(今河南孟縣)。
這時的齊暖王,在屢屢勝利下,雄心大增,攻楚、擊三晉之後,目標直接指向已分裂為二的周王朝,揚言要把周天子趕下台,由他來做天子。大臣孤姐因指責他而被綁到街市上斬首。陳舉規勸他,齊暖王又把他綁到臨淄(齊國都城)東門處決。齊暖王的倒行逆施,使齊國民怨沸騰。
燕昭王得知齊國臣民對齊王的怨恨,認為機會來了,日夜加強戰備,准備伐齊。燕昭王向樂毅諮詢伐齊的事。樂毅說:"齊國是霸王的後代,地廣人多,以我們燕國的兵力,單獨攻擊,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須與趙國、楚國、魏國聯合起來,共同出兵。"於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前往趙國聯絡趙惠文王,再派其他使節分別出使楚國、魏國,又請趙國去聯絡秦國,向秦申明伐齊的理由,承諾事成之後分給秦國一定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藉此機會擊敗齊國,秦國不是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嗎。這對今後秦國爭霸,並進而吞滅六國,統一天下也就更容易,於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請求。其他各國因受齊國侵略,早已對齊暖王的蠻橫自大恨之入骨,早想聯合起來討伐齊國。他們聽說強大的秦國也加入了討齊的行列,更是歡欣鼓舞,躍躍欲試。
公元前284年,燕國派出全國的兵力,跟秦、趙、魏、韓軍隊會合,樂毅兼任五國聯軍總指揮官,以泰山壓頂之勢向齊國發動進攻。齊暖王急忙調兵遣將,在濟西(今山東陽信)與聯軍會戰。齊將觸子見聯軍勢大,不知如何是好,一戰就下令退兵,隻身逃走,齊軍大敗。部將達子統率余部,繼續與聯軍作戰,於秦周(臨淄雍門)又戰敗,達子戰死。至此,齊軍敗局已無可挽回,樂毅見勝利在望,遂請秦軍、韓軍先行班師,請魏軍前往佔領原來宋國的領土,請趙軍前往奪取河間(今山東高堂、堂邑)。樂毅親自率領燕國遠征軍。深入齊國國土,迅速佔領了齊國首都。
破齊成功,秦國將進攻的矛頭改變。秦軍班師不久,即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楚國。在進攻楚國的戰斗中,白起一馬當先,所向無敵,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給進攻楚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消除後顧之憂,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河南澠池相會,兩國修好停戰,秦國的北面得到了穩定。外部工作作好之後,秦國便集中優勢兵力,著力對抗楚國

閱讀全文

與先秦名人有哪些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川哪個酒店經濟實惠 瀏覽:297
健康使用的密碼忘了該如何找回 瀏覽:743
作文怎麼自然地引入故事 瀏覽:587
一個不幸福的人為什麼要二胎 瀏覽:789
為什麼只能經歷一次愛情 瀏覽:24
美女無魚表情包是什麼意思 瀏覽:427
幸福樹的葉子軟軟的怎麼辦 瀏覽:750
愛情是賭場還是什麼 瀏覽:748
美女老闆娘這件衣服多少錢 瀏覽:876
口臭到底應該怎麼辦健康養生 瀏覽:708
龍江健康嗎怎麼獲取 瀏覽:651
美女什麼時候當尼姑了 瀏覽:628
經濟師可以評審哪些政府采購項目 瀏覽:927
盧龍縣城有哪些經濟實惠的飯店 瀏覽:157
如何收獲穩穩地幸福 瀏覽:111
公司經濟管理是什麼 瀏覽:615
講故事哪個頻道播出 瀏覽:220
事業單位成績多久查詢 瀏覽:152
大健康產品如何提高服務思維 瀏覽:308
經濟業務對資產負債有什麼影響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