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滸傳為什麼叫水滸傳
《水滸傳》叫水滸傳的原因是「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正兄山東梁山泊。「水滸」就是用典,其最早出於《詩經·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該書的作者是施耐庵,而書名卻是羅貫中所起。作者施耐庵是元末人,由於厭惡爾虞我橘臘詐,僅供職兩年,便辭官回到老家,一面教書,一面寫《江湖豪客傳》。
施耐庵對書中的情節都很滿意,只是覺得書名欠佳。當時還是施耐庵學生的羅貫中建議書名為《水滸傳》,施耐庵一聽,高興得連聲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里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典故,妙哉!於是將《江湖豪客傳》正式改名為《水滸傳》。
《水滸傳》的作品評價
每一章回的篇幅長短大部分是差不多的,這是因為講故事的藝人每舉伍襲次講述都會控制一定的時間,不會過長或者過短。每回書開頭都有至少一首定場詩或者詞,現在被稱為「回前詩」。這是由於藝人在講故事前需要將聽眾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或者將潛在的聽眾吸引到自己這里來。
每回書正文通常以「話說……」口頭,這是講故事人的習慣或者叫口頭禪。每回書結尾總要設計一個懸念,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結束。這是藝人為了聽眾繼續來聽自己講故事設的「包袱」。
2. 施耐庵為什麼要寫水滸故事
史進從小喜歡舞槍弄棒的他,積累了一身的傲氣。他誠懇、講義氣、重感情,命運迫使他不得不放下自尊,落草為寇,過早的品嘗人世炎涼。也許是年少無知,做事缺乏心機,經常受人蒙蔽。但他有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正義精神,同模緩情農民起義,並為了參加起義軍燒了自己的庄園。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散擾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沖碼旦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的作者據傳為元末明初施耐庵,並由羅貫中加以潤色及編排,實際參與創作者跨越了從宋元到明末的數百年,包括了民間說書人、文人、書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積型的長篇文學作品。
3. 水滸傳的來歷
《水滸傳》產生於明代,是在宋、元以來有關水滸的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
該書是以宋江起義故事為線索創作出來的,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投降朝鎮歷閉廷以及投降朝廷後鎮壓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勢力。
最終走向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
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同時也是漢語文學中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3)為什麼會有水滸傳這個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基礎: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御裂伙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
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
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一百單八將」原型只有三十六人:
《水滸傳》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單八將」,個個形象鮮明,故事生動。但是,與史書對比,其中只有三十六個人物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其餘七十二個,大都是創作出來的,純屬子虛烏有。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這就是淮南地區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的歷史事件,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一百零八將。
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這三十六個人在正史書沒有客觀具體的記錄,大部分是根據民間傳說再加工而成的,這樣一算,整部小說中的人爛雹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梁山泊位於山東西部,原是個很小的湖泊,後因從五代到北宋期間黃河多次缺口泛濫,它與四周的許多小湖泊匯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縱橫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
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並有許多天然小島,形勢險要復雜。當時許多破產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藏匿於此,成群結伙,靠進行一些「非法」的活動營生。
有若乾股勢力日益增大,人數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敗、盤剝與壓迫的武裝斗爭和農民起義。宋江起義軍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宋朝廷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宣布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
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貧苦的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於是在宋江等人的領導下,鋌而走險,憑借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
最初四五年,宋江等人一直堅守在梁山泊,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青、齊、濮各州之間,官府也才開始注意到這支起義軍的存在。
並下令「(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撫山東盜宋江」(見《皇宋十朝綱要》)。該起義軍最終以被官府招安結束。
宋江起義規模到底有多大,從《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的記載看,只有三十六人。據郎瑛《七修類稿》載,這三十六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
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這個名單有一個可疑之處就是,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三十六人就「橫行齊魏」,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這是不可能辦到的。
因此有人認為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義軍大小領袖的總數,也就是說與宋江一起舉事起義的三十六條好漢,後來每一個好漢統率一支部隊,但為了方便起見,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稱呼。
這種解釋倒也合理。那麼,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人,由於史無記載,確切數字無法統計,推測至少應有數千人。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有三十六位英雄,為何到了《水滸傳》卻變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許是作者「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類稿》載)。
使小說更添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於流傳。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
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水滸傳》。
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原本平常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4. 水滸傳故事的主要來源
《水滸傳》長篇章回小說。一般認為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從明代到現在說法概有三種:一是施
耐庵作;二是羅貫中作;三是施、羅合作。施耐庵生平材料極少,據筆記和新發現材料推考,其生平大致是:元末明初(約1296—1370)人。傳說為船家子弟,中過秀才、舉人和進士。曾在錢塘(今杭州)任官,因與當權者不合,任期不滿便辭官回蘇州,著書於家。張士誠占據江蘇時,曾徵召,開始時辭免,後入幕府。但不久離去,往河陽山(今江陰、常熟)一帶做塾師。明朝初年,北歸興化,居白駒鎮(今大豐);劉基來訪,欲舉薦為官,辭而不就;卒於淮安,約70歲。著有《水滸傳》;羅貫中為其門人,平生與劉基、魯淵、劉亮、顧逖等有交往。
《水滸傳》寫的是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1前後)宋江等聚眾起義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筆記里有多種記載,雖不一致,但都說到力量強大,威脅朝廷,在民間影響深廣。南宋人龔聖與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說書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間,話本、雜劇廣泛演說,有些存留到現在,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和元人雜劇。施耐庵把宋元以來史書、傳說、話本和雜劇等「水滸」故事加以匯集、選擇、加工、創作而寫成《水滸傳》。它以梁山泊起義敘寫了農民反封建斗爭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以深刻的思想、廣泛的內容、傑出的藝術譜出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英雄史詩、革命悲劇,反映出沒落衰敗的封建社會深重的剝削和殘酷的壓迫激化著階級矛盾,反動統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廣大人民的反抗斗爭。寫起義發生是「亂自上作」。統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貪官污吏、土豪惡霸乃至吏役獄卒,全國上下,朝廷內外,形成統治網,公然用惡。像梁中書兩年就搜刮幾十萬貫給丈人蔡京慶賀生日,賄賂公行;高俅為報私仇迫害王進,為高衙內霸佔人妻而害林沖,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義發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說真實地敘寫了起義斗爭的發展過程:從個人反抗到集體反抗,從分散斗爭到有組織斗爭,規模從小到大。魯智深、林沖、武松等開始都是個人抗爭,只為逃避官府緝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雖有梁山、二龍山、桃花山等許多山頭,但彼此孤立,不能抵禦逐步升級的官府「進剿」;晁蓋、吳用、宋江上山以後,以梁山泊為中心,聯合各山頭,形團或帶成強大統一的組織,取得大規團高模戰爭的勝利,挫敗官府和朝廷的「進剿」,揭示出農民革命斗爭的規律。小說還敘寫了起義的失敗結局。梁山英雄排座次後,「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哥弟稱呼,不分貴賤」的要求已經實現。農民革命的平等、平均主張,使斗爭只能有三種前途:一是像方臘稱王後被鎮壓;二是像李逵說,奪位自己當皇帝;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受招安有總結農民革命經驗教訓,探索出路和寓意。宋江受招安後,朝廷想「盡數剿除」,派去征遼、征方臘,梁山好漢死傷離散,剩下的宋江、盧俊義、吳這樣領袖人物,也被御賜葯酒毒死或傷心自殺。一場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起義,108位英雄只落得風流雲散的悲劇結局。對這一英雄悲劇結局,學術界有不同說法,但對施耐庵總的思想傾向卻看法一致:揭露批判封建統治的罪惡,贊揚頌美梁山英雄的反抗斗爭。
《水滸傳》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首先是在結構上,首尾完整的總體與局部有機結合。全書起義的全過程構成總體,使讀者清晰地看到梁山泊的來龍去脈;同時又把108位好漢各自走上樑山當作獨立局部,使每個人的局部反抗成為總體的一部分。這樣,讀者就從官逼民反、百川歸海的革命史詩中得到快慰,也從招安失敗的英雄悲劇中產生哀怨,從而接受了全書主題。其次,塑造出眾多的、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全書有姓名的800多,包括了全社會的各種人。作者不僅寫出他們階級、階層的特點,而且能同中見異地寫出個性,表現出塑造典型的藝術能力。像魯智深、林沖、楊志,都是有武藝的軍官,依附官府,也都憑自己本事謀職,不與貪官污吏同流,但在逼上樑山中,作者寫出他們的個性差異。魯智深的正義感強,林沖忍無可忍,楊志功名絕望,顯示出三人性格的同中之異。其他如李逵、魯智深兩人,同是粗中有細,但一個細得天真爛漫,有如赤子,一個細得豪中見智,老練成熟,各成典型。再次,人物語言切合其身分、地位和性格特點。塌蘆如在江州酒樓上,戴宗初見宋江口稱「仁兄」,李逵稱「黑宋江」,宋江則對戴宗稱「院長」,對李逵稱「大哥」,都從人物說話上看到人物的性格特點。
《水滸傳》影響深廣久遠,對後世的農民起義提供了斗爭經驗。有些進步作家續書,如陳忱的《水滸後傳》;有不少人作評點;新中國成立後開過多次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它引起了反動統治階級的懼怕,以「誨盜」而禁書毀版;有的反動作家企圖以「續書」抵消影響,如愈萬春的《盪寇志》(參見《盪寇志》)。《水滸傳》版本多而復雜,流傳中也有的內容有所增刪。今存主要有:百回本《忠義水滸傳》(殘)、百二十四本《水滸全傳》、七十回本《水滸傳》(金聖嘆刪改)和百十五回、百二十四回等本。通行有新中國成立後由開明書店、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出版的七十回、百回、百二十回等本。198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水滸傳會評本》,在保存金聖嘆評語原貌同時,匯集了國內今存其他評本的批語,為研究者提供便利。
5. 水滸傳的來源
關於《水滸傳》的源起,很多人認為其藍本便是《宣和遺事》。
《宣和遺事》為藍本
宣和是宋徽宗最後一個年號,而我們熟悉的「靖康」,其實是宣和七年金兵南下時,宋徽宗臨時抱佛腳,將皇位「禪讓」給兒子宋欽宗起的年號,緊接著徽欽二帝便被俘虜,北宋宣告滅亡。
《水滸傳》的故事源自何處?和宋朝的靖康之難大有關系
如果說靖康是宋朝人心中永遠的恥辱,那麼宣和代表了百姓對北宋王朝的失望,大好河山盡喪於金人手中,華夏民族似乎失去了脊樑。因而在《宣和遺事》中,作者對北宋歷代帝王荒淫無道,寵幸奸佞進行了批判,與此相對應的又描寫了梁山好漢聚義的故事。
在當時宋朝老百姓的心中,自己的皇帝是指望不上了,因為他們只會妥協圖安逸。大臣們也指望不上了,因為他們只關心頭頂上的烏紗帽。皇帝和大臣帶來的雙重失望,讓老百姓只好去寄希望與虛無縹緲的好漢故事。
顯然《宣和遺事》中記載的一些小說故事,正是表達了北宋滅亡後,作為亡國人的南宋百姓的這一內心訴求。在這本書中,講述了36位好漢在太行山聚義的故事,這里的36直接被後來的《水滸傳》加以借用,形成了36天罡星正將的雛形。
《水滸傳》的故事源自何處?和宋朝的靖康之難大有關系
《歷孝水滸傳》雖然成書於元末明初,但在南宋時期,關於宋江、武松等好漢的故事就已經開始流傳開來。當時以畫馬文明的著名畫家龔開,還為這些人物作了畫像,配以解說文字,進一步促進了小說故事的流行。
上世紀在日本被發現的宋朝話本小說集《醉翁談錄》中便收錄有:《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故事,這進一步證明《水滸傳》故事正是源自這些獨立的英雄話本小說。這些原本是相互獨立的話本小說與上文提到的《宣和遺事》相結合,逐漸演變為元雜肢迅稿劇中的108位好漢,這其中部分劇目甚至一直流傳至今。
靖康之難後的遺恨
自北宋滅亡以後,逃到江南遺民也並沒有好到哪裡,依舊時時刻刻需要提防來自北方的戰火,金國人逐漸墮落了,蒙古人又崛起了。南宋152年的國祚,就一直生活在這樣的陰影當中,老百姓長時間的壓抑,最終需要發泄的出口。梁山好漢打殺隨心,路見不平一聲吼,遇上貪官砍了,遇到豪強殺了,無疑成為昌斗老百姓最簡單的發泄方式。
和宋朝的靖康之難大有關系
而梁山好漢們為了「替天行道」,顧不上自身兒女情長的形象,卻又恰恰是絕大部分南宋老百姓做不到的。
6. 水滸傳的故事緣由
分類: 文化/藝術 >> 文學 >> 小說
問題描述:
是這樣的.例如林沖被逼上樑山是為什麼?謝謝
解析: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霸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1],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羅貫中做了一定的整理工作。書中強盜多是被官府逼至落草為寇,當中有不少本來是官員,但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關於《水滸傳》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除目前廣泛認可的作者為施耐庵外,歷史上還有其它幾種觀點[1],包括了羅貫中說,施惠說,郭勛託名說,宋人說等。
[編輯] 羅貫中說
這種觀點認為[1]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明朝嘉靖年間的汪道昆託名「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首次指出《水滸傳》「越人羅氏...為此書,共一百回」。其後許多明清人士都相繼指出羅貫中是《水滸傳》作者。直到民國年間,魯迅、俞平伯仍然認為水滸傳簡本是羅作,繁本是施編。甚而一些持此觀點的人認為[來源請求]施耐庵是捏造出來的人敬猜,真實中並不存在。
但是這種觀點現在普遍沒有得到認同。反對者認為[1],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明顯不同,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惠康野叟在《識餘》中說:「二書深淺工拙,如天壤之懸,詎有出一手之理?」而且關於羅貫中作《水滸》的證據也大多經不起考證。
[編輯] 施惠說
此說最早見於明人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即君美[2]之傳水滸,意欲供人說唱,聳人觀聽也,原非欲傳信作也。」
至清朝時,很多談及施惠的人開始把施惠和施耐庵混為一談。如無名氏《傳奇會考標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至近代,仍然有人力主此說。如孫楷第《納稿散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認為[3]「耐庵即施惠號」。此後又有人考證[4]《水滸傳》中有江浙方言,並發現施惠的《幽閣記》中有一些描寫和《水滸傳》相似,以次推斷二書皆出自同一人之手,乃施惠所作。但是很多人認為該證據難以令人信服[1],而且有關施耐庵和施惠的關系多數臆斷。
[編輯] 郭勛託名說
明朝時沈德符在《野獲編》中說:「武定侯郭勛...所刻《水滸傳》善本...」。後沈國元在《皇明從信錄》則說:郭勛「仿《三國志演義》及《水滸傳》為《國朝英烈記》。」而錢希言在《戲嘏》中又說他曾刪過水滸。
胡適在《水滸傳新考》中則認為郭勛刻水滸乃是假託。戴不凡則認為[5]「疑施耐庵即郭勛」。他認為郭勛刻水滸後才開始署名施耐庵。但是這個論據並不能夠立足,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署名施耐庵的百回本《水滸》出現[6]。
[編輯] 宋人說
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寫。
整部小說完全由施耐庵一個人寫。這種觀點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之間亦有以下兩種意見:
其中一部分人認為[來源請求]《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後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則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也就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7]《水滸傳》屬於累積型群眾創作,無疑施耐庵在創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創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編輯] 人物
主條目:一百單八將
水滸一百單八將
三十六天罡星
1宋江 | 2盧俊義 | 3吳用 | 4公孫勝 | 5關洞氏勝 | 6林沖
7秦明 | 8呼延灼 | 9花榮 | 10柴進 | 11李應 | 12朱仝
13魯智深 | 14武松 | 15董平 | 16張清 | 17楊志 | 18徐寧
19索超 | 20戴宗 | 21劉唐 | 22李逵 | 23史進 | 24穆弘
25雷橫 | 26李俊 | 27阮小二 | 28張橫 | 29阮小五 | 30張順
31阮小七 | 32楊雄 | 33石秀 | 34解珍 | 35解寶 | 36燕青
七十二地煞星
37朱武 | 38黃信 | 39孫立 | 40宣贊 | 41郝思文 | 42韓滔
43彭玘 | 44單廷圭 | 45魏定國 | 46蕭讓 | 47裴宣 | 48歐鵬
49鄧飛 | 50燕順 | 51楊林 | 52凌振 | 53蔣敬 | 54呂方
55郭盛 | 56安道全 | 57皇甫端 | 58王英 | 59扈三娘 | 60鮑旭
61樊瑞 | 62孔明 | 63孔亮 | 64項充 | 65李袞 | 66金大堅
67馬麟 | 68童威 | 69童猛 | 70孟康 | 71侯健 | 72陳達
73楊春 | 74鄭天壽 | 75陶宗旺 | 76宋清 | 77樂和 | 78龔旺
79丁得孫 | 80穆春 | 81曹正 | 82宋萬 | 83杜遷 | 84薛永
85施恩 | 86李忠 | 87周通 | 88湯隆 | 89杜興 | 90鄒淵
91鄒潤 | 92朱貴 | 93朱富 | 94蔡福 | 95蔡慶 | 96李立
97李雲 | 98焦挺 | 99石勇 | 100孫新 | 101顧大嫂 | 102張青
103孫二娘 | 104王定六 | 105郁保四 | 106白勝 | 107時遷 | 108段景住
[編輯] 成書過程
《水滸傳》插圖:囚車解草寇(清初刻本)《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到了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在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來源請求]。
《水滸傳》是到了明朝初年,根據《大宋宣和遺事》和《東都事略》等史籍中有關宋朝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造反的記載的基礎上,再進行創作的。故事描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樑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後接受招安的全過程。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他們講究忠和義,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污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有人認為[來源請求]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低級官吏,後被逼上樑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展壯大。《水滸傳》故事豪放、粗曠,全書通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樑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編輯] 版本
現存最早的《水滸》版本,當屬保存於上海圖書館的《京本忠義傳》,此本大約刻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一百回版本。水滸傳的版本很多,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故事版本。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簡本和繁本。
[編輯] 簡本
簡本包括了受招安,征遼,征田虎、王慶,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節。之所以稱為簡本,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細節描寫少。已發現的簡本有:
百十五回本
百十回本
百二十四回本
[編輯] 繁本
繁本寫得比較細致,也是流傳最廣的。主要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種。但主要改寫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後的情節。
一百回本:在宋江受招安後,又有「征遼」,征方臘等情節。
一百二十回本:明萬曆末楊定見在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又插入了征田虎、王慶等情節,合成一百二十回本。
七十回本:清朝金聖嘆進行刪改,腰斬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後的事,以原書第七十一回盧俊義的夢作為結尾,再將第一回作為楔子,此為七十回本。
一般認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滸》故事成型定書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傳說故事的版本。
[編輯] 譯本
《水滸傳》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英文版通常將《水滸傳》翻譯成Water Margin或Outlaws of the Marsh。在眾多譯本中,最早的當屬賽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後期翻譯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書名出自《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933年出版,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當時在美國頗為暢銷。但是譯本中有很多錯誤。比如書名的翻譯,就不符合原意,受到過魯迅先生的批評[來源請求]。對一百零八將的綽號,也往往望文生義,比如將病尉遲的(Yuchi)譯作"Weichi",將花和尚魯智深譯為Priest Hwa(花牧師),更是將母夜叉孫二娘譯為"Night Ogre"(夜間的怪物)。
迄今為止《水滸傳》被認為比較好的英文版本[8],應該是中國籍的美國猶太裔學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在文革期間受命譯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漢)。他的譯本,被認為更加忠實於原著,而且很貼切地反應了原文的神韻,符合翻譯的「信,達,雅」的原則。可惜由於這個譯本產生於文革時期,影響不大。
法語版則將其直譯為Au bord de l'eau。
日文版的《水滸傳》的版本非常之多,甚至被改編和演繹成了許多漫畫,電影,電視作品。
[編輯] 影響和藝術價值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寫出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缺乏知識以及大眾娛樂活動的年代,《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等其他通俗小說往往就通過民間藝人,以戲曲曲藝的形式,成為了普通民眾僅有的文化活動。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為了老百姓眼中的史實。其中很多故事,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等,歷來為男女老少所津津樂道。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書中人物所體現出的重朋友,輕生死,講俠義的特點,便成為了大眾用來評判是非善惡的標准。
與另一部名著三國演義相比[來源請求],水滸傳的長處不在於政治和戰爭場面的描寫,而在於主要人物的刻畫和市民生活的描寫。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個性鮮明,角色語言各有特色。
水滸傳故事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紅樓夢中就提到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曲目。評書,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都有很多經典節目是取材水滸傳的。
古時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鉤心斗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
[編輯] 評價
洪太尉釋放妖魔《水滸傳》亦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後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贊許:
金聖嘆[來源請求]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馮夢龍將[來源請求]《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與《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家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亦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產生興趣[來源請求]。
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閑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終於是奴才。」
對於《水滸傳》的思想傾向歷來有不同看法[7]。一種觀點認為認為《水滸傳》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來源請求]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認為《水滸傳》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並且認為如果不禁毀《水滸傳》,對於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將《水滸傳》在全國各地收繳。另外一個持這種觀點的人是金聖嘆[來源請求]。這也是他把七十回以後砍掉的原因之一。
1950年代,當時所持的看法是認為[7]《水滸傳》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的。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教科書,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
*** 在1970年代、文革將近尾聲時,亦對《水滸傳》的價值觀作了評論[9]:「《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蓋於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斗爭。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又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他的言論曾使中國掀起一場「評《水滸》運動」。此時官方的觀點認為[7],《水滸傳》是一部宣揚投降主義的書;宋江所執行的是一條投降主義的路線,否定了晁蓋的革命路線。晁蓋和宋江是兩條路線的斗爭,宋江上山以後就排斥晁蓋,而且108人就沒有晁蓋的名字、沒有他的地位。
7. 為什麼叫《水滸傳》
《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古典長篇白話小說,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征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里,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宋明大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前後三年多。
武松打虎宋代說書伎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里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受招安平方臘止,順序和現在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液槐碧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系。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水鬧舉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
8. 水滸傳名稱的由來
水滸傳名稱的由來:水滸就是水邊的意思,也有「在野銀銀」的意思。結合起來就是「發生在水邊,一群沒有掌握政權的人們的故事。
「水滸」二字出自《詩經》中的「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意思:太王古公亶父來,清早出行趕起馬。沿著河岸直向西,來到岐山山腳下。)一句。
這個典故說的是周文王的祖父,因為自己的部落,總有狄姓一族的人來入侵,所以他就被迫率領族人,早上就騎馬趕路,沿著渭水河岸向西遷徙,來到岐山之下定居,而這里就是周王朝的發源地。
施耐庵覺得這則「率西水滸」的典故,故名《水滸傳》。
《水滸傳》全書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樑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一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斗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樑山之後,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一系列勝利。
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鋒困宴登上巔峰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最終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污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為奸,魚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
同時,小說尺悉還對田虎、王慶、方臘等其他地區的農民起義軍作了一定的側面描寫,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的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以及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
《水滸傳》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不僅在於它思想內容的豐富,而且也由於它藝術的成熟。《水滸傳》繼承並發展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而且把二者結合起來。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顯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書巨大的歷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斗爭的描繪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
在《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