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顧茅廬的故事30字
1、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請求諸葛亮三次,非常心誠,因此諸葛亮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2、啟示:
我被劉備不厭其煩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是一個有志氣、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任務多麼艱巨,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一定會成功。
另外,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感覺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說明劉備胸懷大志,尊重人才,善於團結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充分發揮大家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使整個集體充滿戰鬥力。聯繫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
三顧茅廬的背景:
在東漢末年有三種身份最具備權威,分別為名士、外戚、世家。只要佔據了一種身份,便可獨霸一方,打個比方劉備的漢室皇叔身份那是為他爭取到了相當大的優勢,而方眼三國,諸葛亮一個人就占據了兩個權威身份,有名士和世家。在荊州他更是三個身份全都齊全了,這種天然的優勢,讓劉備希望收納人才。
諸葛亮與汝南的孟公魏,徐元直皆為密友,司馬徽和龐德公、黃承彥更是忘年交,這些人才學兼備,人脈更是不可小視,所以說諸葛亮在荊州之地是當之無愧的名士之流。
劉備所治下的荊州有七大家族,其中以蔡蒯兩大家族勢力最大,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是曹操麾下的房陵太守,二姐夫龐山民是七大家族龐家的子弟,岳父黃承彥更是劉表的連襟,也是大家族黃家的代表人物,劉表是諸葛亮夫人的姨夫,也就是說諸葛亮是劉表的外甥女婿,這荊州七大家族九有四大家族與諸葛亮沾親帶故。
諸葛亮本是陽都縣人,其父做過泰山郡丞,叔叔諸葛玄也是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諸葛家雖然比不上曹操的官宦世家,但在琅琊郡也是有名望的家族,所以說諸葛亮的世家子弟身份無可厚非。
2. 周公吐哺的故事
周公姬旦派長子伯禽去管理魯地,臨行時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
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納禪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
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禮賢下士,求才心切,進食時多次吐出食物停下來不吃,急於迎客。後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2)求賢若渴是什麼神話故事擴展閱讀:
「周公吐哺」的故事出自《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原文如下: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強葆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後成。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
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譯文:
後來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
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孫茄攜三位先王為天下之業憂勞甚久,現在才剛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
於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
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多次握起頭發,吃一頓飯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周公介紹: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則伏」。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周公吐哺
3. 求賢若渴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英文翻譯是什麼
戰國時期,晉獻公用碧玉駿馬向虞國行賄借道滅掉虢國與虞國,俘虜虞國大夫百里奚,晉獻公將百里奚作為奴隸陪嫁到楚國,秦穆公釋放用五張羊皮換取百里奚並與他共商國事。百里奚向他推薦蹇叔,秦穆公重金迎接蹇叔,並封他為上大夫
4. 燕昭王求賢的典故講了什麼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職,戰國時燕國第三十九任君主。燕王噲之子,曾經在韓國做人質,子之之亂平定後,由於原先的太子平被殺,遂由趙武靈王派送重兵回國即位,史稱燕昭王。那麼這樣的人依然是求賢若渴,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燕昭王求賢的典故講了什麼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湣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並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察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裡,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准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運沒扮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乾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湣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盪盪殺奔齊國。
齊湣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湣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旁灶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燕昭王的其他軼事典故
鞭打太子
一天,燕國王宮里的內侍和衛兵都在交頭接耳的議論,燕昭王為何一反常態,竟怒氣洶洶地把太子打了二十大板。原來太子受了大夫騎劫的挑唆,向昭王進讒言,說大將樂毅費了三年工夫還打不下齊國的莒城和即墨兩個地方,是樂毅陰謀以恩德感化兩地的齊國百姓,等齊民真歸順了,樂毅便可當上齊王。昭王始終認為樂毅是知己,一聽此話便蹦了起來,給太子一頓好揍,指著太子的鼻子罵他是個忘恩負義的畜牲,說:“先王的仇是誰給咱們報的?樂毅的功勞簡直沒法說,咱們把它當作恩人還不夠尊敬,你們還要說他的壞話!就是他真做了齊王,也是應該的。”
昭王責打了太子後,立即派使者拿節杖去見樂毅,立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動,對天起誓,情願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後,樂毅更加盡心盡力地為燕國效勞。
在中國歷史上,大張旗鼓的招賢納士之舉,莫過於燕昭王高築黃金台。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五言詩頌揚這千古佳話:“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台。據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高築黃金台
燕昭王為了廣招天下有才之士來幫助他興國復仇。他就詢問了大臣郭隗。
郭隗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賢納才,不妨就從我身上做起,讓天下人都看到,像我這樣不才的人尚且收到您如此的尊重,何況那些德才大大超過我的人呢?這樣國內外的賢才就會不遠千里向我國聚集了。”
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選擇了一個吉祥的日子,舉行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請到新宮殿里去住。燕王每天都要像學生請教老師那樣前去探望。昭王還在沂水之濱,修築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徠天下賢士。台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黃金台”。
5. 三顧茅廬是關於讀書求學的嗎
三顧茅廬 不是關於讀書求學,而是關於求賢若渴的。
三顧茅廬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釋】: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舉例造句】: 我住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
【拼音代碼】: sgml
【局橡近義詞】:彎輪禮賢下士
【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歇後語】: 劉備訪賢
【燈謎】: 劉備請孔明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真心誠意邀請
【英文】: repeatedly request somebody 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
【故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學問,人稱「卧龍先生」。徐庶給劉備推埋臘信薦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6. 求賢若渴是什麼意思求賢若渴成語造句和典故
成語名稱: 求賢若渴兄滲 qiúxiánruòkě
歡迎您訪問本頁,本頁的主要內容為解釋成語【求賢若渴】的出處和來源,以及回答求賢若渴的意思是什麼,其中包含英語翻譯和造句,同時提供了網路和SOSO網路的鏈接地址,為您全方位的詮釋求賢羨高脊若渴成語。如果本頁找不到內容,在頁尾點擊回網路搜索。
[成語解釋] 賢:有才能的人。形容尋求優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樣。
[成語出處] 《隋書·韋世康傳》:「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正音] 渴;不能讀作「hē」。
[辨形] 渴;不能寫作「喝」。
[近義] 求賢如渴 愛才如命
[反義] 嫉賢妒能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
[結構] 補充式。
[例句] 抗戰時期;我們黨~;對參加抗戰的文化人;關懷照顧;細致入微。
[英譯] seektalentwitheagerness
網路解釋如下:
成語 詞 目 求賢若渴
發 音 qiú xián ruò kě
釋 義 像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
出 處1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周舉傳》:「昔在前世,求賢如渴。」
2《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示 例 ~,從柬如流。(《宋史·竇貞固傳》)
用 法 作謂語、定語;指愛惜人才
近義詞 求賢如渴、愛才如命
反義詞 疾賢妒能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晉獻公用碧玉駿馬向虞國行賄借道滅掉虢國與虞國,俘虜虞國大夫百里奚,晉獻公將百里奚作為奴隸陪嫁到楚國,秦穆公釋放用五張羊皮換取百里奚並與他共商國事。百里奚向他推薦蹇叔,秦穆公重金迎接蹇叔,並封他為上大夫
網路地址:念喚ke..com/view/142718.htm
SOSO網路地址:ke.soso.com/v63354.htm
網路搜索:《 點擊此處 》
7. 劉備再三懇求孔明出上相助是講的一個什麼故事
劉備求賢若渴,曾三次親自登門拜訪,氏行懇求孔明出山相助。孔明肢絕深受感動,跟劉備有了著名的隆中對,跟劉備出山,一生忠歷核姿於蜀漢。這個故事叫三顧茅廬。
8.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個典故出自哪裡講的是什麼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出自《短歌行》的最後兩句,是東漢時期大名鼎鼎的人物曹操所作。曹操不但是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
曹操引用周公的故事其實也是表明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態,希望能人異士都來的軍中為自己所用。
9. 成語求賢若渴的故事
Ⅰ 和「求賢若渴」類似的成語有哪些
1、愛才如命[ài cái rú mìng]: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樣重要。
2、愛才若渴[ài cái ruò kě]: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於喝水一樣。
3、愛才如渴[ài cái rú kě]: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於喝水一樣。
4、求賢如渴[qiú xián rú kě]:形容求賢心情十分迫切。
5、招賢納士[zhāo xián nà shì]: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6、廣開才路[guǎng kāi cái lù]:指讓有才乾的人廣泛得到任用。
Ⅱ 表示對人才的重視 用什麼成語表示
表示對人才重視的成語舉不勝舉,和重視人才有關的成語舉例介紹如下:
【輕財重士】輕視錢財,重視讀書人。出處:《三國志·吳志·張溫傳》:「父允,輕財重士,名顯州郡,為孫權東曹掾。」近義詞:輕財好士、輕財敬士。
【求賢若渴】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指珍惜人才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近義詞:求賢如渴、愛才如命。
【三顧茅蘆】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鍵絕嘩。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近義詞:禮賢下士。
【禮賢下士】禮賢下士是指對賢者以禮相待;對學者非常尊敬,屬於褒義詞。出自:《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近義詞:彬彬有禮、以禮待人。
【納士招賢】: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千金市骨】: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羅致人才的迫切。
【吐食握發】: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同「吐哺握發」。
Ⅲ 劉備( ),可見他求賢若渴.用哪一個帶茅的一成語
你好,是三顧茅廬
Ⅳ 求賢若渴 類似成語
求賢若渴qiú xián ruò kě
【成語解釋】:象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內
【成語出自】:《隋書·容韋世康傳》:「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成語簡拼】:qxrk
【成語字數】:4個字
【感 *** 彩】:求賢若渴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求賢若渴,從柬如流。(《宋史·竇貞固傳》)
【近義詞】:求賢如渴、愛才如命
【反義詞】:嫉賢妒能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Ⅳ 求賢若渴的若什麼意思
求賢若渴的若是好抄像的意思。
求賢若渴
成語拼音:qiú xián ruò kě
成語解釋:賢:有才能的人。形容尋求優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樣。
成語出處:《隋書韋世康傳》:「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5)成語求賢若渴的故事擴展閱讀
成語用法:求賢若渴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成語正音:渴,不能讀作「hē」。
成語辨形:渴,不能寫作「喝」。
近義詞:求賢如渴、愛才如命
反義詞:嫉賢妒能
成語例子:求賢若渴,從柬如流。(《宋史竇貞固傳》)
Ⅵ 求賢若渴的近義詞成語
求賢若渴qiú xián ruò kě
【成語解釋】:象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版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
【成語出自】:《權隋書·韋世康傳》:「朕夙稿行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成語簡拼】:qxrk
【成語字數】:4個字
【感 *** 彩】:求賢若渴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求賢若渴,從柬如流。(《宋史·竇貞宏橋固傳》)
【近義詞】:求賢如渴、愛才如命
【反義詞】:嫉賢妒能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Ⅶ 珍惜人才的成語
【輕財重士】輕視錢財,重視讀書人。出處:《三國志·吳志·張溫傳》:「父允,輕財回重士,名顯州答郡,為孫權東曹掾。」近義詞:輕財好士、輕財敬士。
【求賢若渴】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指珍惜人才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近義詞:求賢如渴、愛才如命。
【三顧茅蘆】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近義詞:禮賢下士。
【禮賢下士】禮賢下士是指對賢者以禮相待;對學者非常尊敬,屬於褒義詞。出自:《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書·李勉傳》:「其在朝廷,鯁亮廉介,這宗臣表,禮賢下士有始終,嘗引李巡、張參在幕府。」近義詞:彬彬有禮、以禮待人。
【納士招賢】:招:招收;賢:有德有才的人;納:接受;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網羅人才。
【千金市骨】: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羅致人才的迫切。
【吐食握發】: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同「吐哺握發」。
Ⅷ 愛才若渴,求賢若渴,受寵若驚,大智若愚有比喻義的成語是哪個
愛才若渴
[讀音][ài cái ruò kě]
[解釋]才:賢才,人才。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內,就象口渴急於喝水容一樣。
[出處]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下卷:「讀少陵詩,如見其憂國傷時;其世不我容,愛才若渴者,昌黎之詩也。」
[例句]他們發現了佳人並非因為『~』而做 *** 的,佳人只為的是錢。
Ⅸ 求賢若渴 成語
求賢若渴
qiúxiánruòkě
[釋義] 賢:有才能的人。形容尋求優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版;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樣。
[語出權] 《隋書·韋世康傳》:「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正音] 渴;不能讀作「hē」。
[辨形] 渴;不能寫作「喝」。
[近義] 求賢如渴 愛才如命
[反義] 嫉賢妒能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
[結構] 補充式。
[例句] 抗戰時期;我們黨~;對參加抗戰的文化人;關懷照顧;細致入微。
[英譯] seektalenitheagerness
Ⅹ 跟求賢有關的成語
【焚林之求】:由於隱居在山林,故燒毀森林使他出來。比喻為求賢回才而去毀林。
【旁求答俊彥】:旁:廣;俊彥:才智過人的人。向各方面徵求賢才。
【求賢如渴】:象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
【求賢若渴】:象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
【求賢下士】:訪求賢士且禮遇之。
【求賢用士】:招求賢良,聘用士人。
【三吐三握】:以之為求賢殷切之典。
【握沐吐餐】:沐:洗頭發;吐:吐出。為了禮賢下士而停止洗頭和吃飯。指為國而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燕昭好馬】:燕昭王喜愛駿馬。後作求賢之典。
【燕昭市駿】:指戰國時郭隗以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為喻,勸說燕昭王真心求賢的事。
【一飯三吐哺】:指一頓飯之間,三次停食,以接待賓客。比喻求賢殷切。
【一沐三握發】:沐:洗頭;握:用手攥住。洗一次頭發中間要停下來三次。比喻求賢心切。
【一沐三渥發】:沐:洗頭。洗一次頭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
【一沐三捉發】:比喻求賢心切。
【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沐:洗頭;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頭與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形容為延攬賢才而忙碌。
10. 關於劉邦求賢若渴的故事
有個故事叫「彭越歸漢」:
經過酈食其的勸說,彭越歸降漢朝。可是,第一次拜見劉邦時,劉邦洗著腳接見了他。宴握彭越哭著走回家,說:「漢王為什麼不尊重我?酈食其勸說我降漢的時候,說的好聽,其實——唉!」到了自己的家又哭了,原來自己家的擺設和漢王晌沖慶家是一模一樣的。突然蕭何在後面說:「漢王對待你是很好的,如果他不尊重你,他判老會花很多時間穿戴的很好,能看出他迫切見你之心、惜才之心。大王就是這樣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禮賢下士、求才若渴,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