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字的故事有哪些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隻獅子。
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點鍾,剛好有十隻獅子到了市場。
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
他看見那十隻獅子,便放箭,把那十隻獅子殺死了。
他拾起那十隻獅子的屍體,帶到石室。
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乾。
石室擦幹了,他才試試吃那十隻獅子。
吃的或拿.時候,才發現那十隻獅子,原來是十隻石頭的獅子屍體。做睜
試試解釋這件事吧。
背景
話說50年代初期,有人提議漢字全部拼音,以解除小學生識數千漢字的痛苦。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老先生大不以為然,戲寫一文施氏食獅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 shi。這篇文言作品在閱讀時並沒有問題,但當用拼音朗讀本作品時,問純團歲題便出現了,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趙元任希望通過篇文字,引證中文拉丁化所帶來的荒謬。
⑵ 漢字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漢字的故事有:
1、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裡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2、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3、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員」說:「我不認識你啊?」「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4、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書常把筆畫寫錯。一次,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應該寫在左邊,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5、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嗤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枇杷並非此琵琶,只怪當年識字差。倘若琵琶能結果,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⑶ 有關漢字的小故事簡短有哪些
1、籌
清初,名人徐韜給一位朋友寫信,最後的祝頌語獨出心裁地用上「籌安」一詞。友人初讀不解,經反復琢磨,才恍然大悟,乃為「個個壽安」的意思。
「籌」字拆開,是「個個壽」,用法十分絕妙。
2、午
有個叫李安義的去拜訪富人鄭生,鄭生推說外出不肯迎客,李安義便在他家門上寫了個大大的「午」字,就離去了。
別人問這是為何,李安義答道:「牛不出頭罷了。」
這里以「午」字寓「牛不出頭」,來嘲諷富人不肯出面迎客,拆字如此巧妙!
3、勤
我國清代著名詩人、書法家何紹基,在得知女兒備辦嫁妝後,便特地從京城捎回一隻箱子。大喜之日,女兒春梅打開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來箱內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寫著一個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領會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於是,一字嫁妝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銘。
4、肉、婆
肉說:「瞧見沒?我是內字加個人字,就是內人的意思。有方言為證,有的地方,男人會管自己的妻子親昵的稱做『肉肉兒』。」
婆說:「如此說來,我是女字上邊一個波字,就是說我是個波霸女子,身材超正點。有典雅詞彙為證,人們常說婆娑,就是誇我曲線玲瓏曼妙呢。」
5、火
傳說有一天,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有一個叫伏羲的人拿起一根木棍扔向天空。這時,一道閃電打在了木棍上,木棍就這樣燃燒了起來。於是伏羲就從天上給人們帶來了火種。
後來又有一個叫燧人氏的人發明了鑽木取火,於是人們用火更方便了。有了火,人們可以吃到熟的食物,可以照明,可以取暖,可以驅趕動物,於是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美好了。
⑷ 關於漢字的故事50字以內
黃帝時期,有一個史官叫倉頡,他觀察州州粗鳥獸的足跡並從而受到啟發,就創造了文字。傳說他創制文字時,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間哭泣。因為天擔心人們學會文字後,都去從事商業而放棄農耕,造成飢荒。
鬼怕人們學會文字後,會作疏文彈劾它們,因此才在夜間哭泣。還有一種說法,兔子在夜間哭泣。因為兔子害怕人們學會文字後,取它們身上的毫毛做筆,從而危及它們的性命,因此才在夜間哭泣。
相關說明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跡檔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他語言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制定了《常用漢字表》,韓國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礎漢字》,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漢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元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冊鎮「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漢字
⑸ 漢字的來歷小故事,50字左右
一下有很多種選擇,你可以自選!不過個人認為最後一個比較普遍,就是漢字是自然形態(圖畫)演變而來。
漢字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
來自八卦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河圖洛書說,這是文字神賜的典型代表。
結繩說,《說文解字》:「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刻契說,古人從接繩記事演變成的刻削符號記事,再系統化成為漢字。 倉頡造字說,《說文解字》:「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分理別異」而來。
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於殷商。實際上,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應該有一個從發生、發展到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推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指出:「漢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什麼時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於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