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川涼山州特色旅遊如何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涼山通過修建通村通鄉公路,過去的窮鄉僻壤現在已成為驢友們追捧的熱門景點,懸崖村成為『雲端上的旅遊村』,瀘沽湖畔的摩梭村民也通過旅遊實現增收致富。」中共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8月20日表示,涼山可以利用彝區特有的民族文化、優美的生態環境、優質的農產品等基礎條件發展特色旅遊,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據了解,四川省涼山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同時也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2014年以來,涼山州減少貧困人口4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1.1%下降到11.9%。但目前涼山州的11個民族聚居縣仍均為深度貧困縣,全州94.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尚有49.1萬人未脫貧。
「在嘩侍空涼山,不僅傳統旅遊景區附近的老百姓致富了,窮鄉僻壤的老百姓也通過發展旅遊業致富了。」在林書成看來,懸崖村和瀘沽湖的經驗表明,旅遊業和脫貧攻堅結合在一起大有可為,不僅可以吸納勞動力就近就業,還能通過旅遊把涼山豐富的資源展現給各地遊客,進一步增加旅遊的規模效應。
旅遊業是涼談手山的首位產業,去年涼山旅遊綜合收入增加19%以上,今年上半年涼山旅遊綜合收入增速達到24%以上,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涼山懸崖村發展旅遊後,已經有4萬名遊客來到懸崖村旅遊,有5000名遊客通過懸崖村的鋼梯爬上山頂。」林書成介紹,目前懸崖村山頂已建設了集裝箱酒店,旅遊索道也在籌建中,按照規劃,未來涼山有136個村要建設成為懸崖村這樣的旅遊村。
「涼山是深度貧困地區,許多遊客一想到涼山就覺得這里是一個很偏僻的地方,自然生態資源較差,舉辦賽事有助於向社會介紹真實的涼山。」林書成以環瀘沽湖國際自行車公開賽為例介紹,此前很多遊客都認為瀘沽湖是雲南的,實際上是川滇共有的,該賽事給外界展示了真實的涼山、真實的鹽源,未來涼山將亂瞎持續推動環瀘沽湖國際自行車公開賽舉行,讓其既成為業內有名的賽事,同時也成為宣傳瀘沽湖、宣傳涼山旅遊的極佳載體。
Ⅱ 背弟弟下山的涼山男孩開啟新生活,他的生活為何能得到改變
你是否記得這張照片?新華社記者在四川大涼山冒雪采訪途中,偶遇彝族9歲男孩吉覺吉竹背著1歲多的弟弟,在雪地中跋涉,他們正和母親一起搬家,去易地扶貧搬遷的外公家住。圖片故事,直擊心靈,讓無數網友淚目。這組圖片報道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人們在點贊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同時,也深深地記住了這個眼神堅毅的“涼山男孩”。“涼山男孩”一家現在過得怎麼樣?春節後,記者趕赴大涼山對他們進行了回訪。
他和妹妹只需步行15分鍾,就能到達就讀的南箐鎮中心小學。吉覺吉竹的童年是在山上度過的,和小夥伴用彈弓打鳥、爬樹、挖土豆。他沒有上過幼兒園,因為那時村裡沒有。剛從山上搬下來時,他不適應,由於只能說一點點普通話,他的朋友也不多。但吉覺吉竹學習得很快,他現在和妹妹都可以用很流利的普通話和別人交流。在記者采訪時,他們還充當了母親的翻譯。吉覺吉竹非常熱愛籃球運動,學校的標准籃球場是他釋放自信和活力的舞台。“山下真好,有很棒的籃球場,山上沒有。”他說。接觸了更多的“外面的正正旅世界”。家裡有了電視,有了4G網路和智能手機。他認識了科比、詹姆斯、庫里,並把他們視為偶像。他的夢想是成為出色的籃球運動員,能代表國家去比賽。
Ⅲ 2020駐村扶貧故事徵文_我的扶貧故事作文5篇
中國扶貧的決心是巨大的,全國脫貧這樣的舉措也是其他國家不敢想像的,更無法做到的,是足以載入史冊的。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20駐村扶貧 故事 徵文_我的扶貧故事 作文 5篇,希望你喜歡。
2020駐村扶貧故事徵文篇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朝著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需要國家、社會和人民齊心協力。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曾說過:「只要千百萬勞動者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跟隨本階級的優秀人物前進,勝利也就有了保證」,脫貧攻堅決戰之年,大家更應團結一致,跟隨黨的領導和指揮,努力答好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卷」。作為參與過脫貧攻堅戰的一員,對於「脫貧攻堅」,我有話要說。
扶貧之初,我聽到的是龍蹲虎踞、艱苦貧窮的涼山。2018年10月,研究生二年級的我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地質災害風險評估項目,我也因此有了從沒有去過大山深處到毅然踏上扶貧道路的轉變。易地扶貧旨在將居住在缺乏生存條件的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到其他地區,通過改善他們的安置區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當地貧困人口就業,實現搬遷人口逐步脫離貧困。我國將爭取在「十三五」時期完成全國1000萬人口搬遷任務,幫助他們踏上小康社會。涼山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地形崎嶇,山峰高聳,山谷深邃,最大相對高差可達5653m,由於地形起伏較大,交通不便,很多地區較為貧困。初到涼山州,就感受到這里條件的艱苦,鄉鎮之間間隔距離較遠,到處都是高山峻嶺,為了到達山頂,車都是盤著山前進,開車的人一如既往的鎮靜,坐車的人膽戰心驚。踏上脫貧攻堅的道路後,幾個月穿越了很多地方,只為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給修建搬遷安置點進行准確的評估。國家大力扶貧,偏遠的地方有了水泥路,居住地有了干凈的自來水,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懸崖村上修建了2.8公里的鋼梯,解決了人們出行困難的問題。鐵人王進喜有句話說得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涼山的脫貧攻堅戰打得非常好。
扶貧之時,我想到的是一張張人們期待的臉龐,內心充滿鬥志。扶貧不是一個人的任務,而是全社會共同的奮斗目標。社會需要我們,我們就要勇敢地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以我們的力量推動脫貧攻堅的戰車,為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奮勇拼搏。在扶貧這段時間里,我去過德溪鄉、爾覺西鄉、放馬坪鄉等幾十個鄉安置點,採集了幾百個安置點的土壤信息,每到一處,當人們知道我們是為扶貧而來,都給我們豎起大拇指,人們對我們的工作充滿期待,每到一處人們都熱心留我們吃飯,我們好意拒絕,我們還有更多任務沒完成。人們常常用通俗的語言來評價國家的扶貧政策,精準扶貧,「瓦吉瓦」,黨和政府,「卡莎莎」。我曾在空閑的時間和當地已搬進安置點的老人聊天,我問大爺:「大爺,現在你們去鎮上方便嗎?你們洗衣服方便嗎?家裡的廁所用著習慣嗎?」,大爺笑眯眯地說:「以前去鎮上要走一段山路,現在政府把馬路修到家門口了,現在想上街說出發就出發,政府還給我們補貼了家居和家電,不但有洗衣機,還有電視機和沙發,以前每家每戶都沒有廁所,現在為我們每家都修建了廁所,很是方便,國家的政策好啊,大力扶持我們」。當我踏上返回學校的路,一路上看到的是人們溫暖的笑容,年輕的孩子們在上學的路上,看見我們的車輛都向我們敬禮表示他們的感謝。車漸漸走遠,而我的腦海里留下的是他們對於脫貧攻堅的美好期許。
扶貧之後,我看到的是朝氣蓬勃的祖國大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涼山州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成果。人們都歡快地背起自己的行李搬到新的安置點,隨著精準扶貧的持續進行,陸陸續續有貧困縣摘帽,涼山州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17個縣市中有11個民族聚居縣為深度貧困縣。目前,全州已累計退出貧困村1772個、減貧人口80.14萬人,2020年涼山州對脫貧攻堅戰發起總攻,將實現最後7個貧困縣摘帽、300個貧困村退出、17.8萬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任務。如今的涼山州群眾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提高,區域性整體貧困落後面貌顯著改善,不久之後,貧困落後的涼山州就能實現社會經濟文明的時代跨越。
2020駐村扶貧故事徵文篇二
「能夠被組織選派為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我感到非常榮幸,更知肩上責任重大,雖說對於農村工作沒太多 經驗 ,但我相信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把駐村幫扶工作做好!」她叫鄭倩,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寶飛鎮政府工作人員,2019年12月被組織委以重任,擔任水晶村駐村幫扶第一書記,村民們習慣稱她為「小丫頭」書記。履職以來,她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嚴守紀律,扎實工作,團結村「兩委」一班人,克難奮進,水晶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小丫頭」書記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大業績。
踐諾於民,「小丫頭」就是最美綻放的「鏗鏘玫瑰」。青春不息,奮斗不止,風華正茂卻紮根農村。自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小丫頭」書記走村入戶了解村民基本情況,特別是對貧困戶的家庭生活現狀、致貧原因、幫扶 措施 進行了認認真真的分析研判,進一步細化幫扶方案,一件一件抓落實,用心用情用力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就業、 教育 、醫療等實際問題。某一天,「小丫頭」書記去看望貧困戶,路途中因道路施工,挖斷了部分道路,一時半會兒無法通行。但想著自己已與貧困戶約好,在眾人都在勸返的情況下,她還是選擇用挖掘機把自己托運過去,按時赴約。「在崗一分鍾,干好六十秒。」行走在鄉村的廣闊天地,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小丫頭」書記始終做到與村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斗,以實乾的汗水踐行履職為民的鏗鏘承諾。
紓困於民,「小丫頭」就是溫暖貼心的「本家親人」。「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小丫頭」書記喜歡和村裡的群眾拉家常,以便在與民零距離接觸中傾聽民心,了解民意。「助民紓困不在於做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在把人民群眾關心的一件件小事辦實辦好!」她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水晶村一組貧困戶戶主身患精神一級殘疾,還時有腦膜瘤後遺症導致的癲癇症,因女兒、女婿在成都務工,為方便就醫和子女照顧,一家人都在成都。在幫扶過程中,「小丫頭」書記都是通過電話了解相關情況。今年5月,其家屬反映進行了殘疾等級評定,但未領到殘疾證,「小丫頭」書記了解到相關情況後,協同水晶村副書記聯系了殘聯協會,協助辦理了殘疾人護理補貼手續和殘疾證。事後,貧困戶家人通過電話感謝「小丫頭」書記說道:「鄭書記,遇到你這樣有情有義的『第一書記』,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您就是我們家最親的人!」
增收於民,「小丫頭」就是百計千方的「脫貧謀士」。村子富不富,全靠「領頭羊」。在帶領人民群眾致富的道路上,不僅需要廣大黨員幹部紮根群眾,默默奮斗,還需要廣大黨員幹部積極學習新思路、新 方法 ,更好地結合本地實際探索致富「秘方」。在水晶村,「小丫頭」書記是村民心中名副其實的「脫貧謀士」。到村履職以後,她通過挨家挨戶的走訪調研了解到,水晶村適合 種植 柑橘。但種植技術卻是產業發展的短板,用極度薄弱來形容都不為過。村裡留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因柑橘種植管理技術不行,每年產量並不大。「小丫頭」書記結合水晶村實際,立足「以產業振興帶動脫貧攻堅,促進群眾增收」,確定幫扶項目,制定幫扶措施。為了讓村民學會先進的種植技術還邀請專家來為村民現場授課,讓村民直觀地學會了種植的「小偏方」。在「小丫頭」書記的帶動下,水晶村的產業規模有了質的改變,村民收入增加了,日子得更有盼頭、更有勁頭!
2020駐村扶貧故事徵文篇三
2019年11月,張斌主動向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人民醫院請纓下沉一線,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時刻牢記組織的信任和囑托,恪盡職守,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當祖國需要我的時候,必然挺身而出」的決心,贏得了金沙村群眾的信任與尊重。
動員群眾農閑時節外出「淘金」
扶貧工作繁重而復雜,想要更好地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建檔立卡戶的詳細情況。駐村後,他馬不停蹄地入戶走訪,深入了解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雖然之前沒有接觸過村級工作,但30歲出頭的張斌干起駐村工作角色適應得很快,他根據實際情況,為村裡的每一戶建檔立卡戶制定了發展計劃。積極對接幫扶單位,爭取資金,及時兌付各類扶貧資金。同時,鼓勵群眾在農閑時節外出務工,讓群眾農閑時節忙「淘金」,積極協調用工企業,組織群眾參觀企業,梳理適合金沙村務工人員的崗位,共輸出勞動力686人,其中省外務工211人,省內務工475人。
為特色農產品銷售插上「e」翅膀
為把村裡的特色農產品推銷出去,提高群眾種植、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張斌積極尋找銷路和市場。他充分利用扶貧電商平台,鼓勵建檔立卡戶將特色產品通過直播平台進行銷售,從開始的一月銷售一兩件產品,到現在日交易額突破500元以上,大大激發了群眾的積極性。隨著電商生意的日漸紅火,張斌開始謀劃,通過調研、考察,他對金沙村電子商務產業發展進行了整體規劃,指出了思路和發展方向,著力推進電子商務與農業、服務業等線下產業深度融合。在張斌的力推下,黃河奇石、蜂蜜、胡麻油、蕎麥面等產品已成為直播間粉絲的鍾愛,自2019年7月至今,直播平台已交易銷售40萬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知之不難,行之不易。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金沙村的寧靜祥和,張斌主動放棄休假,大年初二便趕赴金沙村和村幹部一起部署防控工作。他時刻謹記防控疫情是責任,更是使命,在他的號召下,金沙村4名黨員主動投入疫情防控,5名黨員為抗擊疫情捐贈物資,通過黨員帶動引領,9名群眾志願加入抗擊疫情的隊伍。在他的統一指揮調度下,全村黨員幹部張貼疫情防控海報50餘張、懸掛橫幅8條、發放疫情預防宣傳單400餘張,全面摸排4次。消毒檢查站防疫物資有限,他盡自己所能聯系防疫物資,不給上級黨委政府加負擔,連續最長值班時間長達36小時。一件件、一樁樁,就這樣點點滴滴、默默無聞地守護著金沙村。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金沙村的村民發現,去年還略顯青澀稚嫩的張斌,經過駐村工作的淬煉,變得成熟穩重,看不到一點「85後」的痕跡。作為扶貧路上的生力軍,張斌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用奮斗擦亮了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2020駐村扶貧故事徵文篇四
「文書記好」「文書記早」「文書記吃了嗎」「文書記這又去看望誰啊」,在河南省武陟縣南歸善村的村頭巷尾,村民們熱情的問候聲此起彼伏。入戶走訪、詢問近況、為民辦事,這是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文成幾乎每天必做的功課。「有事找文書記」,已經成為南歸善村村民的內心選擇。
2016年的小董鄉南歸善村是縣里有名的省級貧困村,村內道路坑窪不平、垃圾圍村、污水遍地。而村委會門口的一畝三分地同樣也是荒草叢生。這一切的改變發生在8月縣應急管理局文成同志進村擔任第一書記後。
用心凝聚人心
剛來的那段時間,看著道路泥濘難行、一入夜便漆黑一片的落後村莊,文成晚上總是失眠,不斷地探尋、否定、糾結,幾乎到了絕望和放棄的邊沿。最讓他顧慮的,倒不是艱苦的條件,而是能否把扶貧工作做好。
踏上南歸善村的土地,文成就激勵自己「住進了南歸善村,我就是南歸善人。我要用雙腳丈量南歸善村的每一寸土地,讓黨的陽光照進南歸善村每一個貧困戶的心中。」當天晚上就迫不及待把村幹部召集到一起,了解基本情況。接下來的幾天,他主動對接鄉里包村幹部、村裡包片幹部,走遍全村142戶,了解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有關情況記滿了4個 筆記本 。在駐村的日日夜夜裡,他吃住在村委會,放下架子從群眾中學、靜下心來跟村兩委幹部學,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深入群眾,時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實心誠意和他們「掏心窩子」。顧了大家,難免要舍小家。對於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來講,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年紀尚幼。他把感情傳遞給百姓,卻把寂寞留給了家人。
用情解決難題
村民對「兩委」幹部如果不信任,那工作就難以開展。建強基層組織是第一書記的首要職責。文書記從抓黨建強班子入手,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明確梳理班子分工,定人、定責、定目標,將村「兩委」幹部值班時間、聯系方式公開上牆,方便群眾咨詢辦理各類事務。同時,堅持和黨員幹部一道學習 政策法規 ,探討農村科技,讓群眾對村「兩委」班子有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上的轉變,整體戰鬥力明顯增強。
基礎設施落後問題不解決,全面脫貧、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話。文成多方整合資金去修路,天天出現在施工現場,從開始修路,到鋪設砂礫石,他自己帶頭干,帶領大家一起干,不怕臟、不怕累,每天身上都沾滿了泥土。村裡的路修好了,一舉告別了「晴天風沙撲面,雨天泥濘難行」的歷史。全村群眾歡欣雀躍,奔走相告:這個書記真了不起,把村裡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來辦,把老百姓的困難始終放在自己心上!
用智引導鄉親
基礎設施好起來了,如何讓群眾「腰包」鼓起來,就成了文成考慮最多的問題。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村幹部制定好發展規劃和扶貧計劃,協調人社部門開展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使得村裡缺技術的貧困戶都種植起了食用菌。
同時,依託產業扶貧車間帶貧模式大量吸納貧困戶創業。一進村北頭,你就可以聽見扶貧產業基地新奇紙製品廠車間內機器轟鳴、工人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生產如火如荼,一派繁忙景象。「像我一樣在這里務工的貧困戶還有十幾個人,我們不出村,啥也不耽擱,每月能收入一千多」,在這里務工的貧困戶雒知青一邊說,一邊豎起了大拇指。
2018年南歸善村實現了全村摘帽。現在,路寬了,燈亮了,再加上天天晚上在廣場上跳舞鍛煉的村民們,周圍其他村的群眾都說南歸善村人真幸福。而原先荒草叢生的一畝三分也見證了文書記的扶貧人生,變得生機勃勃、鬱郁蔥蔥。
「要干,就必須真心實意、腳踏實地多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辦管長遠的事,才能不負組織,不負人民,不負初心。」4年的考驗,620位村民的驗證,事實證明,他這么說了,也真正這么做了。
自2015年起,全縣共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百餘人,作為抓黨建促脫貧的先鋒隊伍,他們義無反顧地奮戰在脫貧工作第一線,守護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默默奉獻、艱辛付出。一生中有幸實打實地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改變一個村貧窮落後的面貌,多年後回憶起來必定會倍感難忘和自豪。有了他們,相信這場脫貧攻堅戰一定能高質量地如期完成。
2020駐村扶貧故事徵文篇五
大羅村地處重慶市綦江區南部打通鎮海拔1200米的高寒山丘深處,由於氣候惡劣、信息閉塞、交通不便,2014年被定為重慶市市級貧困村。2018年8月封茜離開尚在哺乳期的女兒到大羅村擔任第一書記,看到村民過著養只雞好買繭、養頭牛好耕地、養頭豬好過年的拮據生活,她給自己立下了軍令狀:「兩年之內,一定要讓大羅村群眾過上好日子!」
因地制宜,紅土裡「挖」出「金疙瘩」。「想要真正過上好日子,一定要有自己的產業。」來到大羅村的第一天,封茜這樣對村裡的幹部說道。從此以後,大羅村陡峭的山路上總能看到封茜考察大羅村環境的瘦小背影。「封書記來到大羅村之後,每天爬坡過坎,一心想著給村裡找到一條產業發展的好路子,大家都說來了個好書記。」大羅村駐村工作隊員朱達雄說道。
星光不負趕路人,在封茜的帶領下,村裡發現將高山水稻實現規模化種植是一條好路子,確定方向後,封茜三天兩頭到市裡找專家來到大羅現場勘考。經過科學分析發現,大羅村海拔高,空氣環境優良,含負氧離子極高,村內有紅花一二庫,梅家溝水庫水源充足,加之土質大部分是紫紅泥,含鐵鋅硒等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依託種植紫紅泥大米打造出特色產業品牌。
經村支兩委研究,並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同意按照村黨總支+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種植紫紅泥優質大米。為了打響品牌,大羅村採取統一購種、統一指導、統一標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形式,保證米質優良,定價合理。
2018年大羅村成立梅家溝水稻種植股份合作社,成功注冊「紫紅泥」水稻商標。2019年大羅村種植「紫紅泥」水稻500畝,售出40000斤,收入18萬元,村集體盈利17000元。今年已擴種至1000畝,實現26戶建卡貧困戶利益聯結全覆蓋。不僅如此,大羅村還將試種100畝糯高粱與高山蘿卜套種,採用合作社+大戶+農戶的模式,更好地發揮經濟效益惠及廣大種植戶。現在,大羅村「紫紅泥」優質大米已經成了當地市場上小有名氣的暢銷品牌。
因需而動,山溝里「挖」出「通暢路」。看到紫紅泥大米的銷路打開了,封茜卻又犯了愁。村裡的入戶便道一直沒有全覆蓋,有的村民修房子的建築材料全靠馬拉人抬,極其不便,而且要修路就得佔地,土地都是村民的命根子,為了說通村民同意修路,封茜每天到村民家裡做思想工作,給大家講道理、談發展、謀變化、調糾紛,經過一個月多的努力,終於讓大家同意了修路。
封茜帶領村幹部根據現有道路建設情況,充分利用中央扶貧的政策資金,整合集體資源,積極爭取政策。2019年硬化公路8公里,硬化人行便道32公里,逐步實現了公路硬化全覆蓋、人行便道戶戶通。
大羅村村民馬興華說:「以前去趕場早上5點就要出門,現在路修好了,半個小時就能到鎮上,修房子大卡車把東西直接就運到門口,方便得很」。
因戶施策,蜂巢里「挖」出「致富經」。為了幫助村裡的貧困戶穩定增收,封茜帶領村裡的駐村工作隊員到處學習好經驗、好做法,發揮貧困群眾自身優勢發展產業,幫助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夢。
「養蜂是一個好項目,不佔地、不用糧,無污染、無公害,是個致富的好路子。」封茜到貧困群眾趙立強家中宣傳養蜂致富的好處,普及蜜蜂養殖知識,不久蜂蜜養殖產業就在趙立強家中落地生根。
2018年以來,貧困群眾趙立強利用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將蜜蜂養殖規模擴大到60群,新建400平米家庭農場,產業補助從500元增長到25000元,人均收入從3500元增長到10607元。同時,趙立強還通過「產業托養」分紅模式幫助3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今年蜂蜜特別好,吃起來特別甜,就跟我們的日子一樣越過越甜。」區領導視察趙立強的蜜蜂養殖園時他笑著說道。
封茜來到大羅村兩年以來,幫助村民發展了產業,修好了道路,增加了收入,全村26戶貧困戶全部實現穩定脫貧,集體經濟銷售額突破20萬元。她不僅將大羅村的山水印在了腳步里,更把這段駐村的寶貴經歷刻在了生命里。問起駐村工作的感受時,她動情地說道:「駐村兩年以來,一直缺少了給家人的陪伴,讓我非常內疚,但是看到村裡人的日子越過越好,我覺得一切都值。」
2020駐村扶貧故事徵文_我的扶貧故事作文5篇相關 文章 :
★ 2020我的扶貧故事徵文優秀作文5篇
★ 2020我的扶貧故事與我的脫貧故事徵文5篇
★ 2020我的扶貧脫貧故事徵文作文5篇
★ 我的扶貧故事主題作文5篇2020
★ 2020年我的脫貧故事徵文
★ 2020我的脫貧故事徵文優秀作文5篇
★ 2020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徵文優秀作文精選五篇
★ 我的脫貧故事我來講主題作文5篇
★ 我的脫貧故事優秀作文5篇2020
Ⅳ 四川省脫貧攻堅兩愁三保障任務,當地是如何開展
四川為全省88個貧困縣各選派1名掛職副書記專職抓脫貧工作,對貧困村貧困戶逐一落實幫扶單位、幫扶力量、幫扶舉措,派出5.8萬多名駐村幫扶幹部常年紮根基層、助力脫貧攻堅。在中央統一安排下,廣東、浙江兩省17個市61個縣和四川的68個貧困縣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24個中央單位和379個省級單位開展定點扶貧,7.5萬戶民企和商協會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目前,四川省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任務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最後的查漏補缺和收尾收口工作,正在沖刺脫貧攻堅“最後一百米”,有信心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Ⅳ 科技助力,大涼山村民如何走出自己的致富路
靠科學種植與互聯網運營。
從山腳下出發到達6.8公里之外、海拔2100米的大涼山上,普格縣旺吉旺種植合作社安置在這里,因為山頂上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水果的生長。
可以舉辦農民學校,對應農民想學技術,政府派專人去教學,實行手把手一對一教學模式,提高效率。這樣貧困戶通過扶貧政策,掌握農業技術陵畝,越來越多的人將走上致富路。從飛機上看涼山,那一片片層巒疊嶂的大山像一個個褶皺,擋住了貧困戶的出路。而現在,科技與互聯網將“熨平”這些褶皺,改變一批人的命運 。
Ⅵ 《我們是第一書記》將於12月3日全國上映,該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我們是第一書記》主要講前任書記和現任書記,來到大涼山,幫助孩子讀書,改變大涼山樣子,讓村民脫貧發家致富故事。
要改變農村,首先是重視教育,讓孩子們讀書,是脫貧致富關鍵。他們是駐村書記,來到貧困山區,幫助鄉親們改變生活。通過建設學校,讓孩子們讀書有學上。讓孩子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我們要有一顆感恩心,感謝他們為我們付出,讓我們過上小康生活。同時也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我們努力去做就好有成績。大城市雖然好,但是離不開農村人默默付出,有機會都回家鄉看一看。
Ⅶ 四川是全國第幾個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的省區市
四川是全國第19個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的省區市。
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發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批准普格縣等7個縣退出貧困縣的通知》,通知說,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7個國家級貧困縣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有關指標,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經研究決定,同意上述縣退出貧困縣。
至此,我國累計有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河南、湖南、海南、重慶、西藏、陝西、青海、湖北、江西、安徽、雲南、新疆、寧夏、四川等19個省區市的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7)涼山州如何脫貧的故事擴展閱讀
具體情況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我國最後消除奴隸制的地區之一,當地少數民族被稱為「直過民族」肆頃拍。加之交通不便、氣候惡劣等各種因素交織,涼山州17個縣市中一度有11個縣為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達97萬人。
經過5年脫貧攻堅奮戰,大涼山已發生了深刻的巨變。「懸崖村」的搬遷,村村通的公路,學校、衛生室的新建,隨時隨地能接收電視、智能手機等帶來的各式科技信息,不僅改乎世變了大涼山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開啟了他們新的生活。
時至今日,大涼山最為貧困的7個縣也終於擺脫了絕對貧困。
Ⅷ 為什麼大涼山每年都有捐助,可是怎麼還那麼窮
因為捐助是治標不治本的
1.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大連商每年都有捐助,為什麼還這么窮的原因?我覺得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來解釋再合適不過了,大涼山雖然每年都有捐助,但是這些捐助也只是能暫時的解決大涼山的燃眉之急,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涼山貧困的問題,因為給的錢總是要花完的,給的東西也總是要用完的,大涼山雖然每年都有捐助,但是一旦這些捐助被用完了,那麼他們只能自食其力了,可是山區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這就導致了,一旦捐助被用完,大涼山的百姓們又會重新陷入貧窮的狀態,所以我才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給大涼山捐助,不如從根本上想辦法,去大涼山做宣傳,為大涼山修路,幫助大涼山脫貧。
Ⅸ 懸崖村脫貧的劣勢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最近幾天,一個小村莊的搬家引起了很多人戚衡野的關注。這個「天梯」,許多人對它印象深刻。這是四川涼山昭覺縣支爾莫鄉的阿土列爾村,又被叫做「懸崖村」,住在大山裡的村民出入都要攀爬落差達800米的懸崖,這個梯子就是他們通往外界最主要的路。隨著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這幾天,這里的84戶貧困戶告別了懸崖爬梯,搬進了縣城的新居。記者從2015年12月就開始關注這個村子和這里的村民。四年半的時間,這里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5月13日一大早,阿土列爾村的村民們就開始准備搬家。記者跟隨村民某色拉博一家,沿著鋼梯慢慢往山下爬。
由於懸崖上這段800米的路太過險峻,這是某色拉博75歲的爸爸近幾年來第一次下山。搬家對於阿土列爾村的村民來說,不僅僅是從山上到縣城,更是要告別這面懸崖和此前的生活。
這是2016年記者拍攝的畫面,這條由木頭和藤條編成的800米懸崖藤梯路,是連接阿土列爾村與外界的主要通道,這里也因此被稱為「懸崖村」。懸崖陡峭處,能下腳的地方甚至不到巴掌大,在村民們的記憶中,曾有10人左右墜崖身亡。
因為路的問題,很少有姑娘願意嫁到山上,也幾乎沒有老師能在山上待得住,山上沒有學校,孩子也只能爬懸崖到山下上學,上十天課,放五天假,上學放學都要由家長接送。路,嚴重製約了懸崖村的發展,也是擺在當地面前的一道脫貧難題。
對村民們來說,能趕下山賣掉換錢的羊是家裡的主要資產。2016年,在記者拍攝時遇到了這樣的一幕。
一隻小羊落在了懸崖間,懸崖有100米,相當於30層樓那麼高,但村民們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救這只小羊。
懸崖村的路是問題的關鍵,是窮根的原因之一。但是修路在當時卻並不現實。
當時,阿土列爾村所在的昭覺縣不通路的村還有33個,那能不能立刻搬遷呢?阿土列爾村所在的涼山州有40%多的村子海拔都在阿土列爾村之上,這些村子有的土壤已經嚴重退化,甚至經常顆粒無收,有的泥石流災害頻發,隨時威脅到百姓的生命安全,搬遷的需求這些村子更迫切。短期內,路難修,又搬不了,阿土列爾村怎麼辦?
雖然路的問題不能馬上解決,但脫貧攻堅不能等。從2016年起,阿土列爾村的脫貧攻堅就在懸崖上開始了。扶貧幹部看到養羊是懸崖村的主要產業,就想在村裡辦個養羊合作社。
因為在此之前,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羊,但一遇災病羊便死亡過半,讓本已貧困的村民雪上加霜。村民入股做成合作社,讓會養的人集中養羊,大家來分紅。思路定了下來,但這些在外界看來習以為常的事,讓這里的村民接受起來,卻並不容易。
什麼叫入股?怎麼分紅?為什麼這么做?好處在哪裡?通過幹部反復講解,村民們漸漸理解了合作社的概念。隨後,阿土列爾村召開了第一次村民大會,用土豆當選票,通過了養羊合作社的決定。
改變了生產觀念只是第一步,要擴大經營並盡快改善村裡的生存和生活環境,還必須得從路上做文章。花4000萬修公路不可能,那就先改造藤梯。2016年7月,涼山州、昭覺縣兩級政府籌措了100萬元資金,決定把懸崖村年久危險的藤梯,改造成更加堅固和安全的鋼梯。因為地勢太過險峻,根本沒有施工隊願意接這個工程,幹部們決定發動村民自建,對此,村裡的每一家都積極響應。
當地州、縣兩級財政出資,村民出工出勞,用了200多天的時間,硬是將120多噸,6000多根鋼管一根根背上懸崖,搭建起了2556級牢固的天梯。
藤梯變成了鋼梯,很快,村裡又通上了自來水,有了穩定的電,手機也有了信號,還通了寬頻。基礎設施完善了,眼界也隨之打開了。以前地勢是懸崖村的短板,但這里險峻雄奇的高山、原生態的彝族村落卻是獨特的旅遊資源。
但旅遊接待,在阿土列爾村還是新鮮事。這些村民幹活吃苦不怕,但對旅遊完全沒概念,遊客來了,該做點什麼,准備點什麼,老鄉們並不知道。江蘇南通來的這對父女,想在村裡體驗生活,住在村民家,淳樸的村民非常熱情,專攔汪門下山買了雞肉羊肉招待他們,好心卻沒有把事做到遊客的心坎里。
為了打造出懸崖村自己的旅遊特色來,村民們又開始了新的學習。當地政府和旅遊公司組織村裡的年輕人走出去,到類似大理等一些旅遊業相對高喊成熟的地方,實地考察類似地區的旅遊怎麼做。
學習回來,一些村民做起了導游,很快就有村民開起了小賣部和民俗接待點。旅遊業慢慢起了步,出行短板的鋼梯迅速成了旅遊的「網紅」打卡地,據初步統計,2019年來爬鋼梯的遊客就接近10萬人。更重要的是,旅遊產業加強了阿土列爾村與外界的聯系,進一步改變了老鄉們落後的觀念,增強了他們脫貧的動力和信心。
旅遊越來越起色,村民們干勁也越來越足,按照做旅遊的經驗,當地政府先後組織村民出去學技術,因地發展起臍橙、青花椒、油橄欖等產業。旅遊業為主,養殖業為支撐,村子裡現在還有了直播帶貨的小網紅。
懸崖村由閉塞走向開放,村民們逐漸有了錢更有了見識,也意識到受教育學知識的重要性。當初村裡種橄欖,就因為村民沒有帶土移植的常識,最開始移植的苗子死了一大半,帶來很大的損失。村子裡很多人不會說漢語,認的字也很有限。2017年開始,隨著這個幼教點的開設,孩子們不用下山,就可以免費上幼兒園。
讓孩子們從小就有好的生活習慣、教他們掌握普通話,能有與外界溝通的能力,相比2016年,面對鏡頭,村裡的孩子也不再害羞怕生。村裡人說,這些孩子們是村裡有史以來起點最高的娃娃們。
懸崖村在扶貧幹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狀況在不斷改善,貧困人口年平均收入由2014年的不到2000元,到2019年達到了6000元左右,收入在提高,但這里惡劣的客觀生存環境,無法改變。2019年,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401人。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作為四川最大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一部分,5月10日到14日「懸崖村」84戶貧困戶全部從山上的土坯房,搬進了縣城的樓房。
考慮到路途險峻,安全起見,不便搬運重大傢具,在新房,通過村民自購加上政府補貼的方式,統一采購了電視、沙發、床等基本家用電器和傢具。
搬遷不易,搬遷之後「穩得住」尤其不易。為解決好搬遷貧困戶的就業問題,昭覺縣已在安置點周邊啟動建設十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將安排貧困群眾就近務工。同時,「懸崖村」及古里大峽谷旅遊業將繼續開發和發展,村民的土坯房將成為旅遊資源,村民們也會繼續吃著「旅遊飯」。
四年多的時間,從藤梯到鋼梯,從土坯戶到樓房,從種地養羊到發展旅遊,懸崖村的變化,是中國脫貧攻堅的縮影,是決勝「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現實演繹。對於懸崖村的村民來說,下「天梯」,上「樓梯」,只是好日子的開始。接下來,他們還要繼續轉變觀念,依靠勤勞的雙手、獨特的資源,走上脫貧致富路。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要攻克的都是像懸崖村這樣最難啃的硬骨頭。懸崖村的故事再一次告訴我們,上下齊心,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定能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