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故事教學活動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故事教學活動教案(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動設計】
離開爸爸媽媽,面對陌生的環境,初入園的孩子往往會無所適從。頻繁的說教和安慰往往效果不大,而貼近孩子生活的故事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隻小豬上幼兒園》正是一個反映初入園孩子心理和行為的閱讀材料,它容易引發孩子的共鳴,從而幫助孩子渡過入園難關。
【活動目標】
1、學習有序地翻閱圖書。
2、學習跟別人打招呼,會使用禮貌用語「你早」「再見」。
3、感受上幼兒園的快樂。
【活動准備】
1、教師用大圖書一本,幼兒用小圖書每人一本。
2、木偶:小猴、小狗、小貓。
【活動過程】
一、運用木偶情境表演吸引幼兒的注意。
1、教師操作木偶小猴進行表演,引導幼兒與小猴互相問好。
(1)小猴愉快地出場,和幼兒打招呼:「嗨,你好!我是快樂的小猴。」
(2)引導幼兒和小猴打招呼:「小猴,你好!」
(3)教師問小猴:「你今天為什麼這么高興呀?」小猴高興地說:「今天我上幼兒園了!」
2、以同樣的方式表演小狗、小貓高高興興上幼兒園的情景。
二、引導幼兒集體閱讀,學習翻閱圖書的方法。
1、出示大圖書,引出故事。
教師(出示圖書封面):三隻可愛的小豬也來了,它們也要去上幼兒園。它們的表現怎麼樣呢?我們來猜一猜。
2、師幼一起閱讀故事。
教師引導幼兒跟隨教師的講述,學習一頁一頁有序地閱讀小圖書。注意根據幼兒翻閱相應圖頁的情況適當調整講述速度,並進行個別指導。
三、引導幼兒討論問題,了解故事情節。
教師:三隻小豬在家是怎麼樣的?
教師:他們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是怎麼樣的?
教師:其他小豬是怎麼幫助他們的?
教師:三隻小豬在幼兒園喜歡干什麼?
教師:他們後來願意上幼兒園了嗎?為什麼?
四、引導幼兒自由閱讀圖書,鞏固對故事內容的感受、理解。
1、幼兒自主閱讀圖書,教師指導。
輔助提問:
你認識這三隻小豬了嗎?他們各穿什麼樣的衣服?
你能從他們的.動作和表情中猜出他們的心情嗎?
2、交流、分享。
教師:三隻小豬在幼兒園的動作和表情有什麼變化?
教師: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3、學習三隻小豬來園和離園時的禮貌用語。
教師:三隻小豬都很有禮貌,他們去幼兒園是怎麼和老師打招呼的?
教師:他們離開幼兒園的時候和老師是怎麼打招呼的?
五、引導幼兒聯系自身實際進行討論。體驗上幼兒園的快樂。
教師:你喜歡上幼兒園嗎?
教師:你喜歡在幼兒園做什麼?
教師:幼兒園里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和快樂的事情?
教師:如果你是小豬,會怎樣上幼兒園?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喜歡聽、願意講的願望。
2、能聯系生活經驗大膽想像,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學准備:
小老鼠皮皮,半個蛋殼實物,圖片五張。
教學過程:
一 、引導幼兒觀察半個蛋殼,並運用生活經驗大膽想像。
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蛋殼)對,是半個蛋殼。這半個蛋殼象什麼呀?(能力弱的幼兒可能會模仿別人的想法,教師適當啟發幼兒拓展思路。對於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引導他們說出這樣想的原因)。
二、感受故事。
1、小老鼠皮皮它要去旅行,它來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出示圖一)它會把蛋殼當成什麼了?(幼兒回答)
小老鼠皮皮到底把半個蛋殼當成什麼?(出示圖二)提問:
2、小老鼠皮皮把蛋殼頂在頭上當成什麼?師:皮皮把蛋殼頂在頭上,哈哈,可以拿來當蛋殼帽子。走著走著,前面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沒有橋沒有船,皮皮會想什麼辦法呢?皮皮會把蛋殼當成什麼呢?(出示圖三)
3、小老鼠聰明,它一下子就想到頭上的蛋殼,拿下來放到河裡,蛋殼輕飄飄,一艘小船開動了!小船劃呀劃,一會劃到河對岸。前面有座小山坡,小老鼠皮皮爬呀,爬呀,上山好累啊?下山怎麼辦?它會把蛋殼當成什麼呢?(提示:要是有輛小車多好呀?出示圖四)
4、皮皮坐上蛋殼車,劃下高山坡,皮皮心裡真快活。皮皮回到家?它會把蛋殼當成什麼?(出示圖五)你們看蛋殼怎麼了?為什麼會碎的?(幼兒回答)
三、完整欣賞故事。
1、師完整講故事。
提問:皮皮聰明嗎?它把半個蛋殼當成什麼?為什麼要把它當成小車呢?
皮皮把蛋殼拿下當椅子坐,不小心跌了一跤,蛋殼怎麼樣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講述這個故事。
2、共同看圖講述故事。
四、延伸部分:這個故事好聽嗎?請小朋友將《半個蛋殼》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蘿卜生長的自然條件,知道各種污染會造成蘿卜的畸形生長。
2、萌發幼兒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情感,並喜歡大自然。
活動准備
1、農葯測試卡。
2、幼兒用書。
3、故事錄像。(幼兒拍攝)
4、小實驗用品。
活動過程
1、測試對對碰
以小實驗引出活動,出示農葯測試卡對蘿卜進行測試,引出《蘿卜的故事》
2、故事快樂多
(1)看錄像聽故事:《蘿卜的故事》
(2)教師: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故事中的蘿卜遭了哪些事情?
《蘿卜的故事》
在一片綠油油的蔬菜地里,有許多蘿卜兄弟。他們在一起快樂的`生活著。
"撲通"一聲。"哎喲,是誰呀?"蘿卜兄弟高聲叫道。原來不知道是哪個缺德鬼扔下來幾節廢舊電池。可把蘿卜兄弟給嗆死了,眉頭都皺緊了。
"怎麼回事呀?我怎麼不能呼吸呀?是什麼東西繞在我的身上呀?"原來不知道誰亂扔的塑料袋。"真可惡!"甚至有一位蘿卜兄弟都給纏得眼淚掉下來了。
看!怎麼這樣難聞呀!又來灑農葯了。雖然殺死了我們身上的蟲子,也使我們中了毒。
小白兔一大早去采了許多蘿卜回來,咬了一大口,覺得那些蘿卜似乎變了味,而且很難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蘿卜兄弟掉下了眼淚。委屈地說:"這些能怪我們嗎?"
(3)提問:為什麼蘿卜會變得這么難吃?蘿卜兄弟遭遇了哪些事情?
(4)觀看幼兒用書,進一步了解蘿卜遭遇的原因。
討論:你們認為蘿卜兄弟應該怎麼辦?
(5)遷移思考:我們今後看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6)情景表演:蘿卜的故事
請幾位小朋友扮演蘿卜,請三位分別扮演廢舊塑料袋、廢舊電池及農葯。分別表演三種情景,通過扮演角色明白其中道理。
3、實驗abc
純凈的蘿卜與受污染的蘿卜
在幼兒園種植園中,分別劃出兩塊園地。一塊種上蘿卜,天天澆水施肥;一塊種上蘿卜後,每天扔上塑料袋、廢舊電池及農葯。
4、親子樂融融
活動延伸: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對蘿卜生長進行記錄。用一表格,記錄蘿卜生長狀況。
5、環保小衛士
快速聯想:生活中你看哪些食物、蔬菜、水果會遭遇像蘿卜兄弟這樣的遭遇,你發現後會怎麼樣?
6、活動結束
告訴周圍所有的人都來保護我們身邊的環境,共同維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幼兒園小班講故事教案可以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讓幼兒通過對故事的理解從而從故事中學習基本道理,以及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讓幼兒萌發出對於故事的興趣。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記住故事名稱、主要角色及對話。
2、能用連貫語言講出角色間的對話。學習詞語:蹦蹦跳跳、摘、頂著。
3、教育幼兒同伴間要互相團結、互相幫助。
二、活動准備:
故事圖片、角色頭飾、雨傘。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雨傘,引起幼兒的興趣
小朋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把什麼?(雨傘)
那我們什麼時候要用到這把雨傘呢?(引導幼兒說:下雨的時候)小朋友真聰明,都知道下雨的時候我們要用到雨傘、雨衣,這樣我們身上就淋不到雨了,就不會濕了。
(二)學習故事
可是,有一天突然下雨了,小白兔在草地上玩耍沒帶雨傘,那它是怎麼辦的呢?下面聽老師給你們講這個故事。
1、交待故事名稱後,直接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
2、逐一出示故事圖片,教師邊講述故事邊提問:
剛才,老師講到誰在草地上玩?(小白兔)小白兔是怎樣來到草地上的?(學習詞語:蹦蹦跳跳)跟幼兒一起用動作表示。小白兔玩著玩著天怎麼樣了?(下雨了)小白兔有沒有淋到雨,那它想了一個什麼辦法來避雨的?(學習詞:摘、頂)請個別幼兒上來表演這些動詞。
3、教師繼續講述故事,然後提問:
小白兔走呀走,前面遇到了誰?(小雞)小白兔看見小雞被雨淋到了,它連忙說了一句什麼話?(引導幼兒說出:小雞,小雞,快到葉子底下來吧!)請個別幼兒回答,集體練習。這時候,小雞有禮貌的說了什麼?(讓幼兒學說:謝謝你,小白兔)請個別幼兒上來扮演角色,練習動物間的對話。
方法同上,讓幼兒練習小白兔、小雞和小貓之間的對話。
4、幼兒與教師一起邊表演邊講述故事。
5、啟發幼兒說一說:「如果下雨,手中沒有雨具,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法避雨?」
6、利用角色頭飾,請部分幼兒表演,啟發幼兒學說故事中的對話。(引導幼兒用清楚、連貫的語言進行表達)
(三)教育幼兒相互間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聽了這個故事後,你喜歡誰,為什麼?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講成語故事比賽活動的開展,激發孩子積累成語的興趣。
2、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與競爭的意識,在激烈與友好的比賽中,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有趣、學習的快樂、學習的重要。
3、活動的開展與拓展,學生靈活應能力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活動准備
1.自由組合,全班分成4個小組。
2.組內講故事,評出2名小組內的講故事能手,參加全班的比賽。
三、活動過程
1. 自我表現,激發趣味
(1)本學期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成語故事,誰來說一說。
(2)你還知道其它的成語故事嗎?
(指名說說,表現各自的才華)
2、比賽開始
今天,我們又聽說了這么多的成語故事,你們想知道這些故事都講些什麼嗎?接下來,我們進行一次友誼比賽,看看哪一組的小朋友比較能幹,成語故事講得最好聽,讓我們大飽耳福。
老師主持
4個小組長評分,選出「講故事能手」。
3、活動小結:
通過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願我們的小朋友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思與學、積累更多的成語。
2. 幼兒園故事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准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故事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動目標】
1、認識株、兔,理解守株待兔的含義,知道不勞而獲是不會成功的。
2、通過猜字的形式,初步感受玩字的樂趣。
3、續編成語故事,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會有所收獲。
【活動准備】
動畫片守株待兔。
【活動過程】
一、認識成語守株待兔。
教師出示畫面,引導幼兒猜測後面躲得是什麼字?認識株、兔守株待兔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動畫片就知道了!
二、通過動畫片結合具體的問題引導幼兒理解守株待兔的含義。
1、誰在什麼地方見到了野兔?
2、見到野兔以後他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3、他能等到野兔嗎?為什麼?幼兒猜想。
根據幼兒出現的情況分組討論:(A、能等到B、等不到)雙方說出自己的理由。
教師及時總結,突出重點:
A、他坐在樹樁旁等呀等,終於等到了野兔。
B、他坐在樹樁旁等呀等,最後還是沒有等到野兔。
他到底有沒有等到野兔呢?我們繼續往下看(繼續播放至結束)
4、他等到了嗎?為什麼等不到呢?
5、他沒有等到野兔,反而怎麼樣了?
教師總結,重點突出:他坐在樹樁旁邊等呀等,莊稼也死了,人也瘦了,最後一隻野兔也沒有等到。
守株待兔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不經過努力和辛勤勞動,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6、你認為他應該怎麼做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延伸活動:
幼兒可以表演守株待兔。
活動目標:
1,認真傾聽故事,理解故事的內容。
2,懂得不要輕信陌生人的話,保護自身安全的道理。
活動准備:
1,小紅帽一頂。
2,課件:幼兒故事《小紅帽》及故事圖片。
設計思路:
「安全」是幼兒一切活動的前提,是所有發展的基礎,也是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一日生活中我們也常強調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幼兒更喜歡從故事中學習。因此我選擇了幼兒故事《小紅帽》。通過故事引導幼兒遇到困難時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冷靜地處理問題,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
活動過程:
一,以「帽子」的形式引出。
教師頭戴小紅帽出場,引出故事。
二,傾聽欣賞故事,播放課件,音畫結合,充分調動多種感官。
1,整體播放
教師問:你看到了什麼?她要去干什麼?
2,分段欣賞,只放圖片。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提問:1)你知道這個可愛的小姑娘叫什名字嗎?她為什麼叫小紅帽?
2)小紅帽要去誰家?干什麼去?媽媽說了什麼?
3)小紅帽在森林裡遇見了誰?小紅帽看見遍地美麗的鮮花,是怎樣想的?小紅帽到外婆家後發生了什麼事?
4)是誰救了她們,他是怎麼做的?
5)最後大灰狼怎麼樣了?
3,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懂得了什麼道理?
三,幼兒大膽講述故事,在熟悉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分角色進行表演。
四,結合實際討論:如果面對陌生人,你應該怎麼做?引導幼兒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增強幼兒自我保護能力。
活動目標:
一、欣賞和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貪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二、注意傾聽故事,能按故事情節順序,粘貼相應的水果圖卡。
活動准備:
自製與幼兒人數相等的水果記錄表與水果圖卡
小蛇多多與小螞蟻。
活動過程:
介紹小蛇多多。
(出示小蛇)誰知道,這是什麼動物?
這條小蛇的名字叫多多,為什麼叫它多多呢,聽了故事你就知道了。
一、欣賞故事前半部分――小蛇多多吃水果
(一)欣賞教師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二)欣賞後理解
1.多多到外面去玩,為什麼後來既不能向前走,也不能回家呢?
2.水果吃得太多,小蛇回有什麼感覺呢?
(三)聽故事,按情節順序粘水果圖。
1.小蛇吃了這么多水果難受極了。它到底吃了哪些水果,我們一邊聽故事一邊把小蛇吃的水果找出來,按照先後次序,由上到下粘在記錄表的格子上。
2.教師再次講述故事前半部分,幼兒操作粘貼於故事情節相符的水果圖。
3.展示粘貼記錄,與鄰座交流――多多先後吃了哪些水果。
4.現在你們明白,小蛇的`媽媽為什麼給小蛇取了個多多的名字?
5.多多貪吃水果,會有什麼感覺?不能回家了,怎麼辦?
二、欣賞故事的後半部分――多多和螞蟻
(一)教師操作教具並繼續講故事的後半部分
(二)故事後理解
1.多多已經把水果吃進肚子里,怎麼會把吃下去的水果送螞蟻呢?
2.為什麼多多把水果送給螞蟻,就能輕輕鬆鬆地回家呢?
3.如果你是多多的媽媽,你會告訴多多以後該怎麼做,身體才健康呢?
三、延伸活動
(一)提供小蛇、螞蟻、水果等大圖,讓幼兒按情節粘貼製作多頁圖書。
(二)與老師、同伴交流自己製作的圖書故事。
附故事小蛇多多
有一天,小蛇多多要到外面去玩,媽媽叮囑它不要亂吃東西。小蛇多多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走著走著,小蛇多多看見了一根香蕉。它想:香蕉軟軟了,吃了一定很舒服!於是多多吃了一根香蕉。走著走著,多多看見一串葡萄。它想:葡萄酸酸的一定很好吃,於是,多多吃下了一串葡萄。走著走著,多多看見一個蘋果。它想:蘋果脆脆的,一定很好吃!於是多多又吃下一個蘋果。多多的小肚子已經飽飽了,可是,不一會兒,多多又看見了一塊西瓜,它費勁地把西瓜也咽了下去。哎呀呀!多多吃了太多的水果,不能動了。肚子漲漲的,真難受呀!既不能向前走,也不能回家。
這時,一隻小螞蟻爬到了多多的鼻尖上。螞蟻在多多的鼻尖上爬來爬去,多多覺得鼻子癢癢的、癢癢的,它實在忍不住了,打了一個大大的、大大的、噴嚏――「啊嚏」咚咚!肚子里的水果都飛了出來。多多把水果送給了小螞蟻,輕輕鬆鬆地回家了
【活動目標】
1、樂於傾聽故事,感知故事中豬八戒,孫悟空等主要角色的不同特點。
2、能運用眼神、動作、表情、語言等創造性的表現豬八戒、孫悟空的角色特徵。
3、感知故事語言幽默風趣的特點。
【活動准備】
1、教學掛圖《豬八戒吃西瓜》。
2、會做律動《吃西瓜》。
3、道具:頭飾、金箍棒、大耙等。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做律動《吃西瓜》,引入情境
引導幼兒學豬八戒吃西瓜的樣子,說一說為什麼會肚子疼。
二、引導幼兒邊看掛圖,邊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感知豬八戒,孫悟空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點
提問:
1、八戒和悟空一起去摘果子,但是最後八戒去了嗎?為什麼?
2、悟空走了之後,八戒發現了什麼?他是怎麼分西瓜的?
3、悟空回來後發現八戒在吃西瓜,他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為什麼?
4、八戒被西瓜皮絆倒了幾次,他分別都說了什麼?
最後一次摔倒八戒是怎麼說的?
5、後來大家知道真相了嗎?八戒是怎麼說的?
三、播放學習資料《豬八戒吃西瓜》,完整欣賞故事。
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麼?
教師小結:孫悟空機智、勇敢、處處想到別人。他會耍金箍棒、會七十二變,還有火眼金睛。
八戒雖然有時候貪吃、偷懶,但他有時很勇敢,知錯能改,非常可愛。
四、引導幼兒表演故事,請幼兒自由選擇故事中的角色和道具,進行誇張幽默的表演。
活動延伸:以快樂詩畫的形式,引導幼兒畫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活動目標
1、理解莎莎從膽小到勇敢的成長過程。
2、體驗故事角色的心理變化,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活動准備
1、圖片。
2、故事磁帶。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
――結合掛圖,完整欣賞故事一遍。
――莎莎為什麼會一個人在家裡?媽媽臨走時對莎莎說了什麼?
――媽媽走後,莎莎心裡感到怎麼樣?
二、理解故事內容。
――重點欣賞第四小節至第十小節的故事內容。
――媽媽走後,莎莎做了些什麼?她心裡是怎麼想的?
――莎莎有沒有另帕勺地方可以去?她去了嗎?為什麼?
――媽媽要莎莎等的重要電話是誰打來的?是什麼內容?
――你從什麼地方看出莎莎長大了?
三、我也長大了。
――你能為家裡做些什麼?
――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引導幼兒理解為他人做事,無論大小都是長大的一種表現。
活動建議
1、活動後,通過家園聯系了解幼兒在家的表現,及時肯定能獨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幼兒。
2、鼓勵幼兒在幼兒園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在互相幫助中體驗成功感和長大的快樂。
附故事:重要電話
有個小女孩,名叫莎莎。媽媽是醫生,爸爸在外地工作。她和媽媽住在一套大房間里。
莎莎膽子可小啦,每次媽媽值夜班,她總是到小夥伴家去過夜,不敢一個人在家睡覺。
這一天,媽媽又值夜班。臨走時對莎莎說:「莎莎,注意電話鈴響。今天有一個重要電話來!非常重要……」
媽媽剛走,莎莎就害怕了。她希望早點接到那個重要電話,通知在醫院的媽媽,然後馬上到小夥伴家去。
一會兒,電話鈴響了,莎莎撲過去,抓起電話筒一聽……哎,原來是人家撥錯了號,她懊喪地擱了聽筒。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屋裡靜得可怕。忽然,她好像聽見老鼠在走廊里跑。可仔細聽聽,又不像了。
正在害怕的時候,莎莎聽見遠處傳來了樂曲聲,她高興起來,按著節拍跳起了舞,心裡平靜了許多。
可沒多久,地板上響了一下,她嚇了一跳,心「噗噗噗」地跳個不停,她打定主意:趕快上小夥伴家去。
她剛拉開門,又馬上想到:「我一走,要是哪個病人有急事打電話找媽媽,媽媽就會什麼也不知道。我不能走。」
她關上房門,又放了張凳子在門背後,然後,躺在沙發上,使勁想著故事裡、電視里那些勇敢的人。莎莎迷迷糊糊睡著了。
天快亮的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莎莎跳起身。話筒里傳來媽媽的聲音:「莎莎,你沒有到小夥伴家去嗎?」
「沒有,我在等重要電話。」
媽媽笑了:「我打的就是這個重要電話,我要對你說,你長大了,已經是個勇敢的孩子了。」
莎莎長大了,從那以後再也不怕一個人在家裡過夜了。
3. 幼兒園故事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技巧有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往往存在著這樣一套模式:首先是教師有表情地講述一遍故事,要求幼兒認真傾聽。講完後,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裡有哪些人物或動物?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接著是邊出示圖片邊分段講故事,提問:這一段里有誰和誰?都說了些什麼?這中間還要讓幼兒學說新詞和短句。最後是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錄音,並要提一個總結性的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剖析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它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 第 一、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影響了故事內容的傳授,教師無論講什麼故事,都把它套進這個模式里,勢必會影響幼兒聽故事的新鮮感和敏銳感。 第 二、失去了故事教學的愉悅性和趣味性,這是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魅力,一則好的故事,往往能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春雨潤物般的情感來打動幼兒的心靈,使他(她)產生情感上的呼應和共鳴。 第 三、幼兒是帶著回答問題的壓力來聽故事的,他們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從何談起?如果故事教學只滿足於使幼兒獲取知識、接受教育這樣一種表層功能,那麼故事教學的深層功能——開啟幼兒熱愛文學的心靈之門,引導幼兒踏進文學殿堂的啟蒙功能又體現在哪裡呢?因此,我認為要改善幼兒園故事教學的模式,不拘一格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故事教學的功能,尤其是深層功能,使幼兒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滿足他們各方面的精神需要。 不同的故事具有不同的內容、情節和結構,我覺得要激發幼兒聽講故事的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主題、情節,使之產生心靈上的呼應和共鳴,關鍵在於教師的課前准備工作,教師必須反復鑽研作品,分析故事的主題,掌握故事的情節、結構,找准其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適合幼兒和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此, 我向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一、活動參與法 幼兒生性好動,年齡越小,這個特點就越明顯。因而故事教學不應僅僅是靜態的,還必須與幼兒的身體活動、操作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有關詞彙和句子,也可以使他們進一步熟悉作品,體驗思想情感和鞏固記憶。 故事《小老鼠和落葉》里鼠媽媽和小老鼠打掃落葉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有趣,是全文的重點、難點所在,這里不僅有「頂、扛、掃、耙、扛」這些表示打掃的動詞,還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就准備了一些小老鼠的頭飾和簡單的道具,讓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他們興致極高,演得怡然自得,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會自然地運用作品中的對話、動作、表情來再現作品,活動參與法真不愧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難點前置法 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於萌芽狀態,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麼有些故事內容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採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 比如故事《包公審石頭》,我考慮到幼兒很難理解「包公為什麼會罰觀看熱鬧的人每人一枚銅錢,並讓他們把所罰的銅錢扔入水中,由此來判斷偷賣油條小孩錢的小偷是誰?」課前,我就准備幾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沒有沾油的硬幣,在講述故事前,讓幼兒分組做個小實驗,將兩種硬幣分批投入清水中,通過觀察實驗操作中的現象,使幼兒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幼兒思維,開發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擴充講述法 有些故事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進行擴充性的講述,在聽聽講講的過程中,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就誕生了。 象故事《小蝸牛》,篇幅不長,字里行間蘊含著四季的典型特徵和季節輪換的順序。課前我精選春、夏、秋、冬四幅圖片,並把它們布置在活動室的四周。上課時,我邊操縱指偶邊講述故事的第一段,提問: 「這是哪個季節發生的事?」幼兒異口同聲地說:「春天。」「春天就象蝸牛媽媽說的只是樹葉兒發芽了嗎?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我們快幫小蝸牛找找吧!」幼兒很快地來到春意圖前,眼前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他們彷彿置身在萬物復甦的美好春光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春天的景色,比如:小草變綠了,桃花紅了,迎春花吹起小喇叭,「嘀嘀噠!嘀嘀噠!」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朋友手拉著手去春遊……凡是在春天裡發生的事全讓他們說到了,同樣的,在以後的夏、秋、冬三季的擴充性講述中,幼兒表現得非常出色。通過這個活動,不但加深了幼兒對四季特徵和輪換順序的認識,而且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最值得欣慰的是誕生了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小蝸牛》,實現了師幼互動。 四、情景激勵法 故事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有極大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像、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願,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分析故事《最奇妙的西瓜》,我認為最重要的要讓幼兒感受到參賽西瓜的奇妙之處,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精心製作一些新穎有趣的西瓜模型:手提包形的西瓜、外面是瓜瓤裡面是瓜皮的方形西瓜和狀如水塔、裝著水龍頭的大西瓜。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教師頭戴王冠,以瓜瓜國國王的身份,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小貴賓(由幼兒扮演),幼兒饒有興趣地參觀西瓜展示會,初步感受到這些西瓜的奇妙之處,愉快地和小夥伴交流自己的參觀所得,同時他們也非常想知道這些西瓜是誰發明的?這時候,「國王」就安排他們觀看情景表演,讓他們知道故事的內容,同時也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疑團。接著,「國王」徵求小貴賓的意見,讓他們說說:「最喜歡誰發明的西瓜?奇妙在哪裡?」最後,「國王」讓小貴賓談談:「我想發明怎樣的西瓜來參加明年的西瓜節?」縱觀這個活動,幼兒始終置身在寬松、自由的游戲情景中,他們想說、愛說、敢說,在與老師、同伴的交流中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愉快的情緒得到了體驗,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倡導的精神相一致的。 五、師幼對講法 有些故事,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邏輯推理關系,這時,你大可不必把整則故事一古腦兒地全部講出來,而可巧妙地採取留下一半給孩子的方法,啟發、鼓勵幼兒積極思維,講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過師幼對講的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述故事《小兔逃跑》前,我簡要地向幼兒介紹師幼對講的方法——要求幼兒聽清我的上句,編出下句。我示範講完第一組對句後,問了兩個問題:「小兔想變成什麼逃跑?兔媽媽變成什麼去追?」幼兒不假思索地說出:「小兔想變成小魚逃跑,兔媽媽就變成釣魚人把小兔釣上來。」我馬上予以肯定,接下來,我要求幼兒圍繞「如果你是小兔,你會變成什麼逃跑?」「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會變成什麼去追?兩個問題,引導幼兒分別站在小兔和兔媽媽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參照第一組對句的句式進行回答。由於這種「你逃我追」的游戲方式深受幼兒喜愛,幼兒也不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非常投人,他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回答接連不斷,尤其是後面的仿編部分,幼兒表現得更為積極,有的說:「要是你變成荷塘
4. 小學語文中寓言故事該怎樣進行教學
寓言是一種諷喻或寄託的故事,是一種形象與寓意相結合的文學體裁。優秀的寓言故事裡有著豐厚的思想容量,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學生們去領悟言外之意、品評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國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種動物,它們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舉止也大多顯得怪誕奇異,這些都能使學生難以忘懷。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不少文質兼美的寓言故事,那麼,小學寓言故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 指導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內容
小學階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課文,比如《亡羊補牢》、《南轅北轍》、《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那麼,如何使學生弄清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呢?
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比方說《亡羊補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意思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因此,教學中面對三年級的孩子要指導他們學會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還理解「後悔」「接受」這兩個詞意,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你了解到了什麼?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麼?
加強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時,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
二、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蘊涵道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個字,但是幾乎每一則寓言,都有一個生動有趣、情節富於變化的故事,同時語言精練簡潔易於朗讀,這樣的故事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從而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們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就像慈愛聰明的長者,總是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於小學生形象思維較強,理解能力較差,缺乏感性經驗,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故事情境並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一定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讀過的故事裡所知道的類似的人。比方說:學習了《亡羊補牢》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有沒有犯過和養羊人一樣的錯誤?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麼做?還有學習了《南轅北轍》可以談一談這個人錯在哪裡?你想對這個楚國人說些什麼?學習了寓言故事你收獲了些什麼?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通過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編者意圖,了解寓言特點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在漢語言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那麼編者在小學語文中選編寓言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學習寓言哪些特點呢?
首先,從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徵:一是語言精練簡潔,概括性極強,極富表現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結構嚴謹,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最簡短的一種。寓言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是一個充滿機智、幽默、滑稽、膽識和豐富想像力的世界,它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賦予了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惡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由於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蘊涵豐富深刻的哲理,把諷刺對象的本質充分地揭示出來,讓人們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誕可笑的行為之餘,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語言既要精煉概括,極富表現力,又要幽默、風趣。此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徵、誇張、擬人等藝術表現手法,增添了更加豐富的文學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節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憑借形象誇張的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豐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贏得了兒童的喜愛,也成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學體裁,為學生的寫作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給孩子學會區別寓言和童話,他們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的區別。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事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像、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積累
(一)推薦寓言故事書
教師要給學生推薦一些寓言作品,讓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關的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有關書籍,並向學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於兩篇故事的閱讀要求。從而使學生對寓言這一體裁文章有更深一層次的了解,拓展他們的視野,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學生逐漸從被動讀書轉變為主動讀書,對語文學習起了推動、促進的作用。
(二)組織寓言故事會
老師在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礎上,趁熱打鐵、組織寓言故事會,用不同的形式詮釋自己對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改編後的相聲、小品、課本劇等等,以此來推動學生對寓言故事學習的興趣。
(三)編寫寓言故事
想像和寫作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想像力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積極作用。寓言故事是一個充滿了機智、幽默、滑稽、諷刺、膽識和豐富的想像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機。通常情況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語言精煉簡潔。還有的寓言只講故事沒有明說道理,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的命運或作品的寓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想像空間,讓讀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並根據寓言故事的特徵設計續寫寓言故事、改寫寓言故事、仿寫寓言故事等教學環節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續寫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結尾言已盡而意無窮,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寫下有可能發生的故事結局,不一定要求有標准、統一的結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結局沒有說明可憐的小羊的最後命運如何,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藝術空白,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續寫之後可能發生的事情,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句話:「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凶惡的狼向小羊撲去時的動畫,讓學生充分感受狼的兇狠,小羊的弱小、無助,為可憐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小羊最後被狼吃掉了嗎?如果沒有,小羊是怎樣獲救的呢?」並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和創造思維,想出解救小羊的辦法。最後,在學生充分說出辦法的基礎上,要求以「小羊獲救」為題,寫一段話。
在學生充分閱讀寓言故事的基礎上感受問題情境的特定角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開創造性的聯想,為寫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節簡單但富於變化的特徵。因此,可以添加情節和增添角色,進行多角度敘述,續寫寓言故事。另外,故事總是從反面給讀者以教育,所以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對寓言角色接受教訓後做正面的描述,進行續寫故事。
2.改寫寓言故事。改寫寓言故事的教學環節,可以根據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訓性、角色少和形象誇張可笑的特徵設計。例如,《狐假虎威》這則寓言故事諷刺老虎的兇殘、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勢欺人的可惡行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給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動物看見老虎來了紛紛逃走時,一隻犀牛來了,它建議老虎站在旁邊觀看,讓狐狸自己向前走,結果老虎恍然大悟。
總之,寓言故事教學注意了以上四個問題,教學中就能開拓學生思路,拓展學生積累,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5. 小班故事活動設計方案
幼兒語言能力培養的主要教學方式就是 故事 教學,通過故事教學能有效促進幼兒的語言交流,發展幼兒語言能力。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故事活動設計方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小班故事活動設計方案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能清楚地說出故事的主要情節。
2、願意克服困難,做一個勇敢的孩子。
活動准備 圖片、故事磁帶。
活動過程
一、聆聽故事開頭。
提問:咪咪很膽小,故事的開頭是怎樣講咪咪膽小的?
(不敢自己出門,總是要媽媽陪)
二、看圖片完整傾聽故事。
1.貓哥哥和小夥伴不等咪咪就先走了。媽媽怎樣鼓勵咪咪自己出門去?
(別害怕,也許路上會碰到小夥伴們)
2.咪咪在路上遇到了什麼?他心裡是怎樣想的?
(幫助幼兒重點欣賞第九小節至最後,理解咪咪的心理活動變化
3.被螢火蟲嚇了一跳,心裡想:一定是夥伴的眼睛;
看見樹葉上露珠映出的月亮光,心裡想:一定是小夥伴躲在樹上。
4.咪咪走著走著,為什麼會覺得一個人出門沒什麼可怕?
(黑暗裡到處是自己的夥伴)
5.咪咪回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為什麼他已經是只勇敢的小貓了?
(他自己敢在黑夜裡走路了)
三、談話:你怕黑嗎?
1.你敢一個人留在黑暗的房間或在黑暗的地方走路嗎?
2.你希望自己成為勇敢的孩子嗎?怎樣才是勇敢的孩子呢?
3.引導幼兒回憶自身的事例進行講述。
附:咪咪
咪咪是只膽子很小的貓,他的夥伴們都開始學捉老鼠了,他還不敢自己出門呢。
「媽媽,你陪陪我,我怕!」咪咪常這樣喊著。
「這么膽小怎麼行呢?」貓媽媽和小夥伴們都很著急。
貓哥哥想出一個好辦法,悄悄地告訴了大家。
晚上,風兒輕輕地吹著,咪咪 靠在媽媽身邊聽她講故事。
「咪咪,快,快!」夥伴們沖進來,大聲喊道:「山那邊正開聯歡會呢,我們都去。」說完,小夥伴們就走了。咪咪急了:「等等我呀。」可夥伴們都走遠了。
「你自己去吧,咪咪。」媽媽親切地說:「別害怕,也許路上會碰到夥伴們的。」
咪咪太想和小夥伴們一起去參加聯歡會了,他終於自己出門了。「呀,那是什麼?」咪咪被一隻螢火蟲的亮光嚇了一跳,「噢,一定是我的夥伴,一定是我夥伴的眼睛在黑暗中閃閃發亮。」
咪咪不怕了,又向前走。他不停地向四周望去,希望再碰到夥伴們。
「嘻,那兒有閃閃的亮光,一定是我的夥伴躲在樹上呢!」咪咪笑著說。其實,那是樹葉上的露珠映出的月亮光。
咪咪想,我的夥伴們到處都有,一個人出門沒什麼可怕的。他走呀走,走到了山那邊。可那兒冷冷清清的。「一定是來晚了。」咪咪只好往回走。回家的路上,咪咪一點都不害怕了,他知道自己已經是勇敢的小貓了。
回到家,咦,家裡擠滿了小夥伴。「哈,聯歡會正在家裡開呢。」咪咪高興地喊著。貓哥哥把一束鮮花送給他,祝賀他變成一隻勇敢的小貓。
小班故事活動設計方案2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畫片的情節,樂於傾聽同伴的講述。學慣用大大的、香香的、甜甜的等句式來說一說姥姥的禮物。
2.嘗試看動畫與同伴合作模仿角色進行講述。
3.遷移 經驗 進行創造性講述。
活動准備:(1)製作後的《姥姥的禮物》動畫碟片。
(2)多媒體教學設備。
(3)卡片十張。
活動過程:一、識動畫片中的角色導入活動。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客人,我們來看看是誰呢?
引入活動主題。(看動畫片一)(幼兒講述.)二、段講述動畫片的內容。
1.師:喜鵲叫,姥姥提著大包和小包,這是誰的姥姥呢?她要去誰家呢?你想知道嗎?(看動畫片二)現在你知道她是誰的姥姥了吧?
樂樂看到姥姥來了,心裡怎麼樣啊?
樂樂很想知道姥姥給她帶來了什麼,你想知道嗎?
我們先來猜猜姥姥會給樂樂帶什麼?(啟發幼兒講述)你的外婆來看你會給你帶什麼?
(幼兒講述)2.姥姥給樂樂帶來了什麼禮物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看動畫片三)師:誰會來說一說姥姥帶來了什麼。
出示相應圖片(請幼兒講述)誰會用好聽的話把姥姥帶來的禮物說一說?
(請幼兒來說一說)3.姥帶來水果,還帶來什麼呢?請接著看動畫片.
(看動畫片四)誰會用好聽的話來說一說這兩個禮物?
4.姥帶來的禮物擺了一桌子,樂樂可高興了,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幼兒看圖片講述)樂樂收到這么多的禮物,她會對姥姥說什麼?
(看動畫片五)三、師:樂樂的姥姥帶來了這么多好吃的東西,你的姥姥也會帶來好多呢?
現在老師來做姥姥去小朋友家作客,我會帶來什麼呢?
(和幼兒進行模仿游戲)拿出圖片,也用好聽的話來說一說。
請幼兒和幼兒來做游戲。
四、今天的動畫片好看嗎?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把這個好看的動畫片講一講。
(看完整動畫片)
小班故事活動設計方案3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理解故事《一朵雲帽子》,學習故事中的對話。
2、通過觀看圖片和表演活動,理解小鳥把雲帽子給太陽公公戴的原因。
3、體驗與朋友交流和關心他人的歡樂。
活動准備:
故事《一朵雲帽子》的幻燈片,小鳥、太陽、雲帽子、小草、小花、大樹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與幼兒談話,引出主題。
1.師:誰來 說說 看你身上穿的是什麼衣服?(裙子、短袖、短褲等)什麼季節才穿裙子、短袖和短褲的呢?(夏天)2.師:夏天外出的時候,太陽照在身上很熱很熱,我們該怎麼辦呢?(戴帽子、撐傘等)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一朵雲帽子》。
二、欣賞故事,初步感知理解故事內容。
1.,師:圖上有什麼?(小草、小花、大樹、雲帽子)小草、小花、大樹的心情怎麼樣?(很開心、很高興等)在觀察完圖片後,教師講述幻燈片一的內容。
2、出示幻燈片二,師:這幅圖上小草、小花、大樹的心情怎麼樣?(不開心、不高興等)它們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它們很熱)那麼請小朋友猜猜看,當小草看見雲帽子時會說什麼話?(幼兒回答)我們一起來聽聽看小朋友有沒有猜對(教師講述小草說:我戴、我戴)小花又會說什麼話呢?大樹呢?
3、出示幻燈片三,師:圖片上的太陽公公怎麼啦?(流汗了)它為什麼會流汗呢?(熱)瞧!誰飛來了?(小鳥)那小鳥看見太陽公公流汗會說什麼話呢?(幼兒回答)我們來聽聽看,小朋友有沒有說對(教師講述畫面內容)4、出示幻燈片四,師:太陽公公戴上雲帽子後有沒有流汗了呀?(沒有)教師講述圖片內容。
三、教師打開幻燈片,帶領幼兒講述畫面內容,在講述對話的地方,採用放慢速度和等待的方式,引導幼兒大聲的跟述。
師:接下來,我們來完整的聽一聽這個故事,好嗎?(好)在聽完故事後,請小朋友說一說,小鳥為什麼要把雲帽子給太陽公公戴?教師邊出示幻燈片邊完整的講述故事。
師:故事講完了,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討論一下,小鳥把雲帽子給太陽公公戴的原因。
幼兒討論回答後,教師 總結 :夏天到了,太陽照在身上很熱很熱,,如果給太陽戴上雲帽子,那麼大地就會變得陰涼了,所以小鳥才會把雲帽子給太陽公公戴。
四、故事表演《一朵雲帽子》
請一位幼兒上來扮演道具太陽,其餘幼兒則扮演小草、小花、大樹和小鳥。教師講解旁白,幼兒講對話並表演相應的動作。
1、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把這個故事表演出來,好嗎?(好)那麼誰願意上來做太陽?請小朋友想想看,如果你是雲帽子你會怎麼給太陽公公戴上雲帽子?誰願意上來表演一下?
2、,出示貼有小草、小花、大樹和小鳥的椅子,並一一做介紹。師:願意做小草的小朋友站在貼有小草的小椅子後面,願意做小花的小朋友站在貼有小花的小椅子後面,願意做大樹的小朋友站在貼有大樹的小椅子後面,願意做小鳥的小朋友則站在貼有小鳥的小椅子後面。當小鳥說完「雲帽子應該給太陽公公戴」時,扮演小鳥的小朋友就要一起給太陽公公戴上雲帽子,聽清楚了嗎?
五、結束活動活動延伸:
師:太陽公公有了一朵雲帽子,可是很多很多小動物也想要雲帽子,這里只有一朵,等會區角活動時我們小朋友一起來幫它們做一朵雲帽子好不好啊?然後把你畫好的雲帽子給你喜歡的小動物戴。
小班故事活動設計方案4
活動目標:
1、通過集體活動幫助幼兒掌握在閱讀時抓住故事主要線索的 方法 ,欣賞並喜愛故事中丑小鴨的角色形象;2、讓幼兒在傾聽故事的同時能按線索理解故事內容,發展幼兒記憶故事主要內容的有意性。
3、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和保護小動物的美好情感。
4、對文學作品有興趣,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
活動重點:通過圖畫,理解故事內容。
活動難點:讓幼兒感受丑小鴨的心情變化過程。
活動准備 :《丑小鴨》故事大圖書一本、幼兒小圖書人手一冊、天鵝頭飾一個、音樂磁帶《天鵝湖》一盤活動過程:
一、情景設置,激發興趣。
老師頭戴天鵝頭飾邊舞邊來到幼兒的面前,引起幼兒的興趣,從而引出故事《丑小鴨》。
興趣是的老師,通過老師的舞蹈和旋律優美的音樂,讓幼兒對故事充滿了遐想和興趣。
二、出示大圖書,感知故事內容。
1、 展示大圖書第一頁:鴨媽媽正在孵小鴨,看著小鴨一個個破殼而出,它可開心了。
請幼兒說一說圖上有什麼?圖中講了什麼意思?
2、 展示大圖書第二頁:可有一隻小鴨過了幾天才出殼,模樣又丑又土。
請幼兒說一說小鴨們長得都一樣嗎?不一樣的小鴨能和他的哥哥姐姐們相處好嗎?
3、展示大圖書第三頁:哥哥姐姐都認為丑小鴨太丑不願意理它。
請幼兒說一說哥哥姐姐們為什麼不喜歡丑小鴨?
4、展示大圖書第四頁:農莊裡的雞鴨和哥哥姐姐都欺負丑小鴨。
請幼兒說一說農莊裡的雞鴨喜歡丑小鴨嗎?它受歡迎嗎?它高興嗎?那它應該怎麼辦呢?
5、展示大圖書第五頁:丑小鴨在農庄實在呆不下去了,就離開了農庄。
請幼兒說一說丑小鴨還在農庄嗎?它為什麼離開農庄?
6、展示大圖書第六頁:丑小鴨來到一個沼澤地里住下。有一天,飛來兩只大雁,他們正在捉弄醜小鴨,被獵人打了下來。
請幼兒說一說丑小鴨去了哪裡?發生了什麼事?從圖上看它高興嗎?
7、展示大圖書第七頁:獵狗抓了一下丑小鴨沒抓著,就走開了,丑小鴨認為獵狗都嫌它丑,更傷心了。
請幼兒說一說獵狗抓到丑小鴨了嗎?丑小鴨為什麼更傷心了?
8、展示大圖書第八頁:天冷了,一個老婆婆收留了丑小鴨,可老婆婆的貓和雞又成天欺負它。
請幼兒說一說誰收留了丑小鴨?老婆婆的貓和雞喜歡它嗎?
9、展示大圖書第九頁:下 大雪 的時候丑小鴨被貓和雞趕了出來,在水裡快凍成冰了,幸好一個農夫救了它。
請幼兒說一說下大雪的時候丑小鴨被誰趕了出來?它冷嗎?有沒有人救它?誰救了它?
10、展示大圖書第十頁:可在農夫家沒多久丑小鴨就跑了出來,不久春天到了,它看到幾只白天鵝優雅地在水裡游著。
請幼兒說一說丑小鴨一直住在農夫家嗎?春天來了,它看到了什麼?
11、展示大圖書第十一頁:丑小鴨很羨慕它們,當丑小鴨低下頭時從水中的倒影發現自己也是一隻美麗的天鵝。
請幼兒說一說丑小鴨喜歡白天鵝嗎?可當他低下頭時發現自己變成了什麼?它是從那兒發現自己變成天鵝的?
12、展示大圖書第十二頁:大天鵝熱情的歡迎它的到來,幾個孩子發現了,高興得大叫:"看呀!那隻美麗的小天鵝,它是新來的!"請幼兒說一說天鵝歡迎丑小鴨變成的小天鵝嗎?人們喜歡它嗎?它高興嗎?請小朋友做一個既開心又幸福的表情。
通過大圖書的層層展示,讓幼兒邊看圖片邊理解圖片內容,同時聯想故事的下一環節,設置了懸念,激發了興趣。讓幼兒跟著故事內容的展開,深入理解丑小鴨歷經苦難時的傷心,用它的悲慘遭遇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和保護弱小的美好情感。最後丑小鴨變成了美麗的小天鵝,讓幼兒感受丑小鴨的快樂心情。
三、 聽故事、看圖書1、 發給幼兒每人一本丑小鴨小圖畫書,幼兒邊看邊聽,老師聲情並茂的讀"丑小鴨"的故事。
2、 提問:丑小鴨為什麼么被別人叫丑小鴨?開始它生活的快樂嗎?後來丑小鴨經歷了那些危險?"丑小鴨"有什麼夢想?它的夢想實現了嗎?如果你看到一隻"丑小鴨"會怎樣做?
通過老師聲情並茂的講故事,引發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人手一冊小圖書的使用,使幼兒通過欣賞圖書進一步熟悉故事內容,通過圖書上丑小鴨的表情感受丑小鴨的心理變化。同時,提升了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能夠更加關注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小班故事活動設計方案5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感受故事語言的豐富與優美,培養幼兒創編故事的興趣。
2.引導幼兒學習看圖講述和自編故事,發展幼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活動准備 Ppt:上幼兒園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今天誰送你來幼兒園的?你是高高興興來幼兒園的嗎?
2.你喜歡來幼兒園嗎?在幼兒園里你會做些什麼呢?
請幼兒互相說一說,為編故事做鋪墊。
二、展開
1.出示圖片1
引導幼兒說說媽媽送寶寶來幼兒園後會發生什麼故事呢?
2.老師啟發引導幼兒看圖創編故事。
(1)我們先給這個小朋友起個名字吧
幼兒討論後決定叫什麼名字。(紅紅)
媽媽送紅紅來到幼兒園後,紅紅給媽媽說了什麼?
(媽媽再見)
(2)紅紅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做了哪些事呢?
3.逐一出示圖片:
紅紅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玩了什麼游戲?
准備吃飯時,紅紅做了哪些事情?
紅紅是怎麼和小朋友玩玩具的?玩完以後怎樣收拾玩具的?
紅紅吃簡餐時想到了誰?
紅紅上課時怎樣聽講的?
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4.根據幼兒的回答積極引導幼兒創編出較完整的故事,有故事名字,有情節。
5.引導幼兒懂得,每個人都很棒,都能自己編故事。
對幼兒的創編進行鼓勵支持,幫助幼兒樹立自信。
6.教師評價,對幼兒在看圖編故事過程中的積極表現,給予贊賞。
7.老師就圖片創編故事。
三、延伸
將自己編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小班故事活動設計方案相關 文章 :
★ 小班語言活動方案設計方案5篇
★ 小班語言活動設計方案
★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方案設計方案5篇
★ 幼兒園小班語言主題活動設計方案
★ 小班語言領域活動方案設計方案合集
★ 小班開展講故事活動方案
★ 語言活動設計方案小班
★ 小班環保故事活動方案
★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方案設計【5篇】
★ 小班語言活動方案設計方案【5篇】
6. 以故事的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以故事的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動目標:
1、在欣賞的過程中,了解有關圖書的基本知識,激起幼兒動手製作的興趣。
2、學習將紙正反四等分,並用畫連環畫的方式表現自己最喜愛的故事。
3、豐富幼兒的想像力,分享同班的故事,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准備:
1、供幼兒欣賞的圖書(幼兒自製的彈簧故事書一本,大開本圖畫書一本)
2、一盒錄音帶(課前錄制好的幼兒講述自己的彈簧故事錄音)
3、稍厚且有韌性的長條形白紙,油畫棒,勾線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欣賞小朋友製作的彈簧故事書,激發幼兒動手的興趣。
1、出示幼兒自製的彈簧故事書。
教師:這是一本小朋友自己製作的故事書,想不想聽聽書中的故事?(想聽)
2、教師播放故事錄音,幼兒安靜傾聽。
3、教師:故事好聽嗎?(好聽)剛剛有沒有聽清那位小朋友叫它什麼書?(彈簧故事書)想不想自己動手製作一本?(想)
二、欣賞圖畫書,了解圖畫書的基本知識。
1、教師:我們先來了解下圖畫書。這是什麼?(圖畫書)這是圖畫書的什麼?(封面)封面上有什麼?(書名、作者、圖畫)最後是什麼?(封底)封底上有什麼?(條形碼,小圖標等等)
2、中間是什麼?(內容)用什麼來表示?(圖畫)右下角有什麼?( 頁碼)
三、討論彈簧故事書製作的方法。
1、教師:小朋友覺得它像彈簧一樣會彈起來,所以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彈簧故事書。
2、教師:製作一本彈簧書看看需要准備些什麼?(一張長條形紙)
3、怎樣把這張長條紙折成這樣?(正反四等分)教師講解:
a、將長方形的兩條長邊對折再對折成相等的四等分。
b、將四等分的紙翻轉放在桌面上。
c、提起最上面一等分沿痕跡反折,完全重合在其他三等分紙上壓平,成W形狀。
4、教師:什麼地方可以做封面?封面上有些什麼?(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書名、作者,老師可拿出甘心雯小朋友的做範例。)什麼地方做封底?封底需要畫什麼?(條形碼、標價等。)
5、教師:裡面還有幾頁?(4頁)怎樣把一個故事分成4頁來畫?(以小朋友的彈簧故事為例)每頁需要畫些什麼?(開始、發展
一、發展二、結束)
四、幼兒製作「彈簧故事書」
1、老師:你想畫什麼故事?需要先做什麼?(設計封面、封底)後做什麼?(將故事分成四個部分來表現,不會寫故事名字的可叫老師幫忙寫上。)
2、指導幼兒進行彈簧故事書的繪畫和製作活動。
五、展示和評價
教師: 說一說你的書上畫了什麼?你最滿意的地方在哪裡?你最喜歡哪一本書,哪一個故事?為什麼?
前言
以下這些是我個人在教學活動「愛的故事書」課後的反思、頓悟,以及改編的原因和細節。在教學的不斷實踐和總結中,我明白,教學是個常思常完善創新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完善、改進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從「愛的故事書」到「彈簧故事書」
3月4日上午第二個活動是美術「愛的故事書』.因為最近有點私事沒來得及提前備課,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粗略地看了一下教材。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知道小朋友會喜歡上這個手工兼繪畫的活動。
活動按書上的教材一步一步地進行著,小朋友也的確如我所料的一樣——趣味盎然。但在第四步「幼兒製作愛的故事書」這一環節出現了問題。教材書上只是說將紙正反折成四層,並沒有怎樣具體教幼兒的操作方法。因為正在上課,來不及細想,拿起紙來,就教小朋友正一下反一下地對折。結果最後一層明顯比前三層少了許多。再看看小朋友的,機靈一點的正反折成了四層,最後一層多出了或少了部分的馬上嚷嚷開了「老師,多出了怎麼辦?我這里少了許多……」;反應遲緩一些的小孩如卷席子般將紙朝一個方向捲成了四層。看到這些,直罵自己的馬虎,課前應該認真備課。沒辦法,暫時我只能告訴幼兒這是我們的第一本書,試驗品。抽時間老師再重新教他們做過一本,這會兒就這樣折好就成。
這一環節過來,幼兒在進行愛心故事的繪制上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幼兒因年齡差異,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大一點的孩子知道幫助、關心別人或別人關心幫助自己都是愛。可有的小朋友卻認為愛就是自己想畫什麼就是什麼(即便是課前我們曾討論過有關愛心故事的話題)。幼兒這樣,我加以指正,他面露難色:「老師,我不會。」就無興趣再畫下去,另一個被指正的孩子也跟著如此。(其實想想,「愛的故事書」的繪畫內容對於孩子來說,是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局限性,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怎樣才能讓他們有興致的繪畫完作品呢?
我想前提必須是幼兒自己感興趣,願意主動去繪畫。平時小朋友課間休息時間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拿筆畫畫,那會兒從沒聽誰說過不會。於是,當即我就把繪畫內容拓寬了:幼兒可以畫自己親身經歷的愛的故事,也可以畫自己想像的故事。「哦,知道了!」小傢伙們活躍起來,剛剛幾個說不會的小傢伙這會兒也忙乎。
一段時間後,小傢伙「愛的'故事書」問世了,有作者、有內容、有頁碼……象模象樣的。有幾個會寫字的還給自己的書寫上了書名。像熊佳祺的「會飛的鞋子」,諶佳馨的「我會飛」…..
嘿嘿,小朋友們並沒有因時間過長感到到疲倦和厭煩,反而個個笑開了花,爭著給老師看。瞧他們那份自豪感!看著他們這樣,內心的那份愧疚更加重了。從今往後決不能以任何事情為借口馬虎的對待工作,同時也許諾小朋友下周教他們製作過一本故事書的。
活動結束後,我再一遍認真地翻閱了教案。覺得他們編輯的教案也有不足之處,需要完善。
稍後一星期,單位出通知:縣教育局舉行送課進私立幼兒園的活動。突然想到這個活動,如果按自己的思路把教學過程重新設計一下或許不錯,同時也想看看私立幼兒園與公辦幼兒園存在哪些區別。於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離送課的活動還有些時間,於是我開始按自己的想法著手設計教案了,因為涉及到幼兒最後繪畫的表現,「愛的故事書」范疇較窄,不利於孩子想像力的發揮,我把活動目的2改為:學慣用連環畫的方式表現自己最喜愛的故事,這一改動就豐富幼兒的繪畫創作內容。
有了這一更改,標題「愛的故事書」就顯得過於硬梆,必須有一個既有童趣又讓幼兒印象深刻的題目。那天,我把玩著手中一本幼兒的「愛的故事書」,甘心雯小朋友走過來問:
「劉老師,你在干什麼?」
「甘心雯小朋友,你說這像什麼?」我提按著故事書。
「像彈簧,媽媽睡的床就是這樣壓下去,又彈起來的。」
思緒豁然開朗,「彈簧故事書」多有趣味!我抱起甘心雯小朋友響亮的親了一下,
「謝謝你,寶貝!你幫老師解決了一個難題。」
「彈簧故事書」這一活動名稱便孕育而生。
接下來活動過程也需要重新編排一下。原教材第一步驟是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講述關於愛的故事。幼兒大部分只會人雲亦雲:爺爺早上開車送我來幼兒園,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了,奶奶給我蓋被子了……有些小朋友等不及你請他說,便自顧自地和身邊的夥伴聊開了。老師為了課程需要又必須硬性地讓幼兒回到活動內容上來,幼兒情緒上不免有些起伏。而且這部分內容現在也不適合我的活動標題,所以我決定捨去這部分,改為我增設的一個活動內容。
出示我班幼兒的成品「彈簧故事書」,讓小朋友欣賞並傾聽他的「彈簧」故事(課前我錄制好故事錄音)。我想小朋友聽完後,肯定會露出羨慕的表情,並發自內心的想自己動手製作故事書,這也是我增設這一內容的目的。
幼兒有了自己想動手的念頭,爾後我就直接用了書中的第二步欣賞圖畫書,了解圖畫的基本知識。幼兒迫切地想製作故事書,這一環節他們會很認真地傾聽,想知道圖書里故事外,還有哪些他們不知道的知識。
隨後很自然地過渡到原教材的第三步:討論愛的故事書(彈簧故事書)的製作方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已有感觀經驗基礎上(剛欣賞過我班幼兒的彈簧故事書),進一步把圖書的基本知識進行了一番梳理,又明白製作所必須的材料和製作步驟。同時也加深了印象,製作就不會落下哪一個環節。
活動的第四步就是幼兒製作彈簧故事書。在這一步,原教材只有將紙折成四層,並沒有具體的教學方法,也欠一個將紙等分的說明。已上了的活動經歷讓我明白必須自己琢磨出一個折紙的方法,且要組織好語言,通俗易懂,讓幼兒一聽就明了。怎樣將紙折成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四層呢?
這一環節,對於幼兒來說,掌握折成大小相等的四等分容易,但後者就不是件易事。說實話,我自己琢磨了許久才頓悟:
①、將長方形的兩條長邊對折再對折成相等的四等分。
②、將四等分的紙翻轉放在桌面上。
③、提起最上面一等分沿痕跡反折,完全重合在其他三等分紙上壓
為了驗證折紙方法的可行性,我抽空在班上試驗了一下。班上45名幼兒,其中只有2名幼兒不會,比起以前上的那節課,效果算不錯的。
這一難度被攻克,幼兒最喜愛的故事繪制就不成問題了。大班幼兒具備一定的相像力,雖說幼兒個體的差異會影響到故事繪制內容的簡易,人物的多少。但我覺得這一點大可不必深究,重在幼兒極大的發自己的主動性,從中獲得了愉悅、成就感。
活動過程最後一步依舊採用了原教材的「展示和評價」這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所有的小朋友都在期待著自己的作品會得到老師、夥伴的贊揚與肯定。但在這一環節,老師必須更好地照顧到那些相對弱勢的幼兒,鼓勵他們,讓他們保有信心。
整個活動過程時間持續會比較長,但我想孩子的態度是積極的,明朗的,因為最大限度的挖掘並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性。已上的「愛的故事書」也證明了這一點。
我堅信,並期待著這次活動的到來!
設計意圖: 《綱要》里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照片在幼兒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拍照和欣賞照片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情。孩子自己的照片直接來源於他的生活經驗,是他熟悉的、親身經歷的,適合於幼兒的講述活動。但是這種講述對於幼兒來說並不是記憶的簡單再現,往往需要孩子將看到的信息重新組合,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用現在的知識經驗去創造性地講述。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語言領域的發展目標,利用照片發展孩子詳細地、有條理地、完整地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的能力,啟發他們通過敏銳的觀察,捕捉靜態的視圖傳遞的動態信息並能較好地運用語言描述,對於大班孩子來說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另外,攝影是一種文化藝術活動,在引導幼兒講述的過程中讓幼兒感受照片本身所蘊涵的價值,恰當地融入藝術和社會領域的內容,對孩子來說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活動目標:
1.能運用連貫、完整、富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語言講述照片的內容。
2.感受照片所表現內容的多樣性,體驗與人交流的快樂。
二、活動准備:
1.教師准備的照片:示範講述的照片、孩子在幼兒園活動中拍的照片、三張有益於幼兒經驗拓展的照片:智慧樹劇照、全家福照片、劉翔比賽的照片。
2.幼兒准備自己的照片2——3張,課前請家長和孩子共同交流、回憶有關照片的內容。
3.為了提高幼兒講述的興趣,布置照片展覽會,為幼兒創設了想講、願意講的環境氛圍,這可以使幼兒在有聲有色的講述過程中身臨其境,受到感染與教育。
4.自製一本相冊。
5.實物展示儀。
三、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組織幼兒參觀照片,相互交流照片的內容。
1.提出參觀的要求:「參觀的時候,請你找一找哪張照片是你的,和好朋友講一講你的照片上有誰?是在什麼地方拍的,當時你的心情怎麼樣?」
2.幼兒參觀,同伴間互相講述,教師了解幼兒講述的大致情況,給予個別幼兒恰當的指導。
(二)教師示範講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1.教師示範講述:我的照片的故事。
老師:「這是我和我的孩子在泰山旅遊時拍的一張照片。放假的時候,我和我的孩子來到了泰山,泰山是一座很高的山,我們沿著台階向上爬,一路上看到了高高的樹、綠綠的草和五顏六色的花,最有趣的是山上的石頭,有的像小猴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大象,真是好玩極了!我們爬了好長時間,終於爬到山頂了。我們高興地說:『我們爬到山頂了,我們勝利了!』」
2.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講述的要點以及講述的條理性和完整性。
(1)「我的故事裡有誰?」
(2)「我和我的孩子在什麼時候去了什麼地方?」
(3)「我們看到里什麼?說了什麼?心裡覺得怎麼樣?」
(三)教師啟發、引導幼兒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各類照片,感受照片所表現的不同內容,體驗大膽講述、與人交流的快樂。
1.個別講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老師:「誰願意去選一張自己的照片,將照片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幼兒一:「這是我在奶奶家拍的一張照片。秋天到了,奶奶家裡收獲了許多花生,我和爸爸幫奶奶曬花生,奶奶要剝花生給我吃,我說:『奶奶,我幫你剝。』我剝不動就用牙齒去咬,爸爸就用照相機咔嚓一下把我用牙齒咬花生的樣子給照下來了。」
幼兒二:「這是我過五歲生日時我媽媽帶我到小天使影樓拍的一張照片,我特別喜歡奧特曼,就拉著媽媽跟奧特曼一起拍照片留作紀念,我大聲喊『打敗怪獸』媽媽祝我生日快樂!後來,媽媽就去深圳打工了,我很想媽媽……」
孩子爭先恐後地講述自己照片的故事,故事內容真實、有趣、完整。
2.講述幼兒在幼兒園活動中拍的照片的故事。(教師為幼兒准備了他們在幼兒園各項活動中拍攝的照片,如:春遊、運動會、六一團體操表演等,孩子們都能快樂地、用完整、連貫的的語言講述,而且講述內容生動、有趣,是孩子記憶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3.經驗遷移,講述他人照片的故事。
(1)少兒頻道智慧樹節目的劇照。
(2)全家福照片。(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非常開心、快樂、幸福!拍張全家福作為留念……)
(3)劉翔比賽的照片。(劉翔哥哥在參加跨欄比賽,他跑步的速度非常快,像飛一樣,獲得了世界冠軍……)
4.自選照片,再次與同伴與交流、分享照片的故事。
(四)分類整理,製作班級相冊,共享照片的故事。
1.引導幼兒為照片歸類、整理。
「每一張照片不僅可以講述一個好聽的故事,還可以幫助我們記住一件事情,每一張照片都很珍貴,我們應該將它保存好。」請幼兒按照片拍攝的地點歸類、整理。
2.製作班級相冊,分享活動的快樂。
這些照片裝在一起,給它加個封面就做成一本相冊了,這是我們的班級相冊,我們還會有更多的照片存放在裡面,我們還要繼續講照片的故事。
(五)活動延伸:
繼續收集照片,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自由講述。
目標
1.理解什麼是長大,體驗成長的快樂。
2.能用動作、表情、語言表達小動物們成長的喜悅心情。
准備
1.掛圖。
2.請四個幼兒排練情景表演(內容同故事前四段,角色為小熊、小馬、小兔或小象)。
過程
1.觀看情景表演。
――認識小熊、小馬、小兔和小象,從他們的自我介紹中了解他們是通過哪些變化來感受自己在長大的。
――小熊究竟長大了嗎?聽聽故事你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2.欣賞故事。
――結合掛圖欣賞故事一遍。
――小熊的朋友是誰?
――小動物們為什麼都說自己長大了?(引導幼兒用動作、表情、對話來表達動物成長的快樂心情)
――小熊長大了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原來在不知不覺中小熊已經長大了,它的衣服、鞋子、帽子都變小了,連原來跳不過去的小河也能輕而易舉地跳過了,小動物們是幼兒園中最大的孩子了。
3.討論:你長大了嗎?
――我們幼兒園最大的孩子是誰呢?你們覺得自己長大了嗎?
――幼兒講述有關自己長大的事情,可引導幼兒從身體的長高、升班、弟弟妹妹的到來等方面來講述。
建議
1.活動區中投放木偶、頭飾,供幼兒玩玩講講,進一步理解故事。
2.活動中,應對幼兒的任何一種表達方式,如動作、表情等都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激發幼兒大膽表達的願望。
7. 幼兒繪本故事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幫助幼兒樹立主人翁精神,培養互助友愛精神。
2、知道"不是我的錯"是推卸責任的行為。
活動准備:
PPT
活動過程:
一、不肯承認錯的人。
1、如果你看到班中有個小朋友在旁邊哭,你會怎麼做?(幼兒回答)
2、我們班的孩子都非常的有愛心,可是呢,也有個別的孩子對別人很不關心,看到別人需要幫忙他也只是在旁邊看看,做錯了事情還不肯承認,你們說這樣的孩子我們喜歡嗎?
3、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書,書裡面講了一個班級小朋友的故事,你們看看,覺得他們是怎麼樣的孩子?
二、感受故事。
1、認識封面(文、圖、譯)
2、聽故事,思考回答問題:"故事裡發生了什麼事情?小朋友都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
3、你覺得故事裡的孩子的態度好不好?
4、你覺得他們和那個哭的孩子真的沒關系嗎?
5、聽故事第二遍,請你們聽的時候想一想,如果你在這個班裡的話,你會怎麼做?
6、看後面的圖片:你看到了什麼?心裡有什麼感覺?
小結:世界、大自然和我們的班級都是一樣的,是我們大家的,我們要一起關心,一起努力,一起幫助,不能做一個推卸責任的、沒有責任心的人。
三、情景表演:我會怎麼做?
請班中一幼兒站在場地中間,假裝哭的樣子,請孩子一個一個過去,自由發揮表演。
反思:故事中的事情其實會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看了這個故事,讓我也有了很多的感觸,老師們每天在幼兒園引導幼兒要相互友愛,愛勞動等等,可是一到家,很多家長、長輩又立刻做反教育,我前幾天就親身經歷過班中2個奶奶當著孩子的面做反教育,其實,中國的很多教育的失敗很大一部分都要取決於環境的因素,所以呢,要想孩子身心健康,首先家長長輩要以身作則。
設計意圖:
《噓!保密》是中班繪本教材,故事以守住一個秘密為起點,點燃孩子的閱讀熱情。在繪本情景中孩子發現原來王冠就在國王的頭上,卻不能說出來,眼看國王不停地尋找,卻還要把答案藏在心裡這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真是糾結,但就是以「守住秘密」為切入點開始了孩子最初的自我控制的培養。在繪本情景中,我根據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以「探秘與保密」為活動體驗內容。創設了「猜密―保密」游戲體驗、「探密―保密」閱讀感受、「推測―想像」故事結尾等教學情境,支持和滿足孩子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圍繞這一設計思路,我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孩子感知繪本故事內容,理解「保密」的含義。在觀察、猜想、操作、講述的過程中學習繪本語言方位的表述。在繪本情景氛圍中體驗閱讀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1、感知繪本故事內容,理解「保密」的含義。
2、在游戲、觀察、猜想、講述的過程中學慣用「在誰的什麼地方」的句式准確表述方位。
3、體驗閱讀活動的快樂,激發閱讀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繪本方位句式的表述
教學難點:遵守規則,保守秘密
活動准備:
1、教具准備:繪本ppt、黑板、動物貼圖、背景音樂。
2、學具准備:操作材料每小組一份:繪本人手一份、繪本動物卡圖、王冠貼紙。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引出保密話題,參與保密體驗)
1、講述游戲名稱《噓!保密》,你知道保密是什麼意思?你會保密嗎?
2、游戲體驗,保守秘密。
玩法:①一名幼兒背對同學蒙住眼睛,倒數5秒。
②5秒內,老師提供大象圖卡標注猜測方位。
③5秒後,該幼兒猜測方位,其他幼兒要保守秘密。
二、小組操作,表述方位 (通過猜一猜、貼一貼、說一說,感知體驗繪本方位表述的語言)
1、在繪本情景中營造尋找王冠的緊迫氛圍。(激發孩子的探秘興趣)
代表國王身份的王冠不見了,到底是誰把它給藏起來了?
2、小組討論,分享交流。(推測,猜想王冠的下落,大膽表達猜測的方位。為學習繪本語言做好鋪墊)
①調皮的動物可能把王冠藏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呢?請你來猜猜看!
②分小組動手貼一貼王冠所藏的方位,相互交流說一說方位。
③小組展示,說方位。(引導孩子用「可能在什麼動物的什麼方位」的句式表述方位)
3、出示國王尋找王冠的圖片,請你來說一說國王在什麼動物的什麼方位找王冠?和你猜的一樣嗎?
三、翻閱圖書,自主閱讀 (老師以「探密―保密」為激趣點,引導孩子感受圖書的作用,體
會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樂趣)
1、再次在繪本情景中渲染尋找王冠的探秘氛圍,激發孩子自主閱讀的興趣。
國王的王冠到底在哪兒呢?我們一起看書找一找,找到王冠記得「噓!要保密!」
2、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
①關注幼兒的觀察能力――何時發現王冠就在國王的頭上(給出大拇指表示鼓勵)②關注幼兒自我控制的能力――發現王冠後能否保守秘密(做「噓」的動作示意保密)
3、回憶故事,鞏固繪本語言
你們看完了繪本故事,相信你們都在書里發現了秘密,知道王冠在哪兒吧?噓!先保密讓我來猜猜!
老師問――是在綠大象的下面嗎?
孩子提示――它不在綠大象的下面。
四、完整欣賞,感受繪本尋密、保密的閱讀樂趣
1、我們都發現了王冠的秘密,可是著急的國王到底有沒有找到自己的王冠呢?我們一起
來完整欣賞繪本吧!
2、在背景音樂中欣賞繪本
五、課後延伸:交流故事結尾
1、最後,國王能發現頭頂上的王冠嗎?
2、國王用什麼辦法能發現頭頂上的王冠呢?
小結:這本書里還藏著很多秘密,我們回去再一起找找吧!
活動目標:
1、仔細傾聽故事,認真觀察畫面,理解小熊從不愛刷牙到愛刷牙的轉變過程。
2、知道牙齒的重要性,懂得要愛護牙齒,堅持每天刷牙。
活動准備:
繪本《小熊不刷牙》、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觀察幻燈片,根據畫面猜測故事情節。
1、播放幻燈片,請幼兒仔細觀察封面和封底一圖,提問幼兒故事裡講了誰?猜猜這個故事會講些什麼?
2、播放幻燈片小熊跟「牙膏牙刷兵」決斗的一圖,提問幼兒發生了什麼事?小老鼠在幹嘛?從它們的決斗還有小老鼠醫生的出現來看,你覺得這只小熊它愛不愛刷牙?
3、引出繪本的名字,請幼兒大膽猜測小熊為什麼不刷牙?不刷牙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4、播放幻燈片小熊躲在浴室里打開水龍頭的一圖,提問幼兒小熊在做什麼?猜猜它為什麼要這么做?
5、播放幻燈片晚上小熊睡覺的一圖,提問幼兒小熊怎麼了?小熊睡著了做了一個夢,猜猜小熊會夢見誰?夢里會發生什麼事情?
二、教師完整講述故事。
1、提問幼兒媽媽叫小熊刷牙後,小熊是怎麼說的?它又是怎麼做的?你覺得它這樣做對不對?
2、晚上小熊做夢,夢到自己的牙齒怎麼了?它一開始心情怎麼樣?
3、夢里,小熊遇到了誰?他們對小熊說了些什麼?
4、小熊聽了小動物們的話,回到家看到桌上那麼多好吃的東西,可是沒有牙齒它什麼也咬不動,他的心情怎麼樣?
5、聽了貓頭鷹的話,後來小熊怎麼樣了?爸爸媽媽是怎麼稱贊它的?
三、小結。
1、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說刷牙重不重要呀?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有什麼打算?要不要每天都刷牙呢?小朋友們要愛護自己的牙齒,堅持每天刷牙,這樣就不會長蛀牙,也不會疼,牙齒才會健健康康的。我們要從小養成愛刷牙的好習慣。
2、游戲:刷牙。
繪本中夾著一隻可愛的大牙刷,這是一個很好的道具,可以請個別幼兒上來用大牙刷表現刷牙的正確動作,其他幼兒可一起用手比劃。
四、延伸活動。
開展繪畫活動《我的牙刷》。
一、活動目標:
1、知道動物各有各的本領。
2、感受故事的有趣,願意跟老師猜猜、講講。
二、活動准備:
實物(蘋果)多媒體課件動物圖片
三、活動過程:
1、回憶經驗,激發興趣。
(老師出示實物蘋果)
(1)寶寶,這是什麼?是一個怎樣的蘋果?你吃過蘋果嗎?是什麼味道的?
(2)蘋果長在哪裡呢?瞧,高高的樹上有許多紅蘋果,數一數有幾個蘋果?
2、猜猜講講
(1)誰來了?鼠小弟抬頭看著紅蘋果在想什麼?鼠小弟能吃到蘋果嗎?
(2)它正在想辦法的時候,誰來了?(出示小鳥、小猴圖片)小鳥、小猴它們也想吃樹上的蘋果,那它們能摘到蘋果嗎?小鳥會怎麼摘?(看PPT:小鳥飛到樹上摘了一個蘋果。同時在小鳥圖片旁貼上一個紅蘋果)小猴的方法同上。
鼠小弟看到小鳥和小猴都摘到了蘋果,它心裡會怎麼樣?
(3)瞧,又來了誰?(出示大象、長頸鹿圖片)它們能摘到蘋果嗎?大象會怎麼摘呢?(看PPT:大象有長長的鼻子一下子就摘了一個蘋果。同時在大象圖片旁貼上一個紅蘋果)長頸鹿的方法同上
(4)又來了誰?(出示袋鼠圖片)它能摘到蘋果嗎?
表演:老師手裡拿著蘋果,請一寶寶來做袋鼠,跳一跳,看看能摘得到嗎?
(看PPT:袋鼠跳得高,摘到了一個蘋果)
(5)又誰來了?(出示犀牛圖片)它能摘到蘋果嗎?怎麼摘?
(看PPT:犀牛力氣大,撞樹干,蘋果就掉下來了,它也拿到了一個蘋果)表演:現在老師做大樹,請一寶寶來做犀牛,學撞樹干(犀牛跑得快,撞樹干,蘋果就掉下來了)
(6)小動物們用自己的本領摘到了蘋果,樹上的蘋果越來越少了,只剩下幾個了?現在鼠小弟心裡怎麼樣?(更加著急了)
3、動作模仿
(1)瞧,它在做什麼?(學小鳥飛)出示鼠小弟動作圖放在小鳥圖片後面。
它一邊學一邊想:要是我也會飛該有多好呀!
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鼠小弟的樣子。
(2)方法同上:逐一出示鼠小弟的動作圖放在動物圖片的後面。
讓幼兒說說;鼠小弟在干什麼?想什麼?
句型感受:要是我也有……那該有多好呀
(3)鼠小弟想了這么多的辦法,它摘到蘋果了嗎?那我們來幫它想想辦法:怎樣能摘到樹上的蘋果?
4、情境設疑咦,鼠小弟在哪裡?它摘到蘋果了嗎?它怎麼會在樹上,是誰幫助了它呢,哦,原來是海獅幫助了它,海獅有什麼本領呢?(海獅用頂球的本領,把鼠小弟拋到了樹上,鼠小弟摘到了蘋果,你一個,我一個,它們吃得多開心呀!)
5、完整欣賞故事
6、寶寶,你們想吃蘋果嗎?那我們一起去和朋友們分享吧!
活動反思:
從實習到成為一個真正的幼兒園教師,這應該是我的第一次的公開教學活動,這次園內公開教學是針對早期閱讀這個領域的,我對繪本教學接觸和了解的不是很多,最終確定的是《想吃蘋果的鼠小弟》這個繪本,因為覺得這個繪本內容很有趣,雖然畫面很單一,沒有像其他的繪本那樣色彩豐富,但是裡面的圖片非常有趣和精彩,它沒有復雜和繁多的語言,只有精煉的畫面,生動活潑的小動物形象也是小班的孩子非常喜歡的。活動結束後,發現有好多值得反思的東西。
首先,從目標達成來說,我的第一個目標是:從鼠小弟想吃蘋果到達成願望的過程中感受鼠小弟的內心活動和故事的趣味,鼓勵幼兒大膽猜猜、說說。但是活動中並沒有重點展開或是體現,沒有讓幼兒去想像了解鼠小弟的內心活動,而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出示小動物,只是問:「接下來又是誰來了?它是怎麼摘到蘋果的呢?」並沒有接著引導幼兒說:「鼠小弟心裡會怎麼想呢?(引導幼兒說「要是我也能……就好了」)」其實原本 教案設計中是有的,但是在活動中就忘記了展開,所以這點我覺得活動的目標沒有達到是最大的失敗。
其次,在活動過程中,沒有注重環節的強弱緩輕,每個小動物的出場都是一樣的過程,雖然前面兩個小動物出場以後,我對後面的大象、長頸鹿和犀牛採用了連續出場的方式,但是由於不是自己放的幻燈片,感覺效果還是雷同,另外就是活動中我的言語表達我覺得還有欠缺,不夠生動,那樣的話,更能吸引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最後要說的就是我的心態,活動中有點緊張,導致貫穿整個活動的「鼠小弟」形象一直都說成了「小老鼠」,活動開始後就有發現自己說錯了,但是已經沒辦法改過來了,只能硬著頭皮說下去。
總的來說,整個活動幼兒的表現還是比較活躍的,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並模仿著小動物的本領,最後海獅出場時我提問:「你們知道海獅有什麼本領么?」有的幼兒說會挖土,有的幼兒說會打洞,他們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受了昨天活動中「小鼴鼠」的影響,但是我卻捏了把汗,就當我要告訴幼兒答案的時候沒有一個幼兒回答了:「海獅會在水裡面游泳,還是頂球呢。」這是因為他去過海洋館看到過海獅有了這方面的知識經驗,可見我們班的寶寶還是挺聰明的。
總之,整個活動過程有太多的不足之處,有太多需要自己反思的地方,作為一名新教師,我想在以後的任教生涯中這樣的公開教學機會還會有很多,我想通過每一次的活動逐步積累經驗,逐步學習和反思,讓自己有所提高。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學慣用恰當的詞彙描述物體的顏色、形狀等。
2、能大膽地用語言表述自己的觀察、猜測與想像,感受幽默有趣的情節。樂意和老師一起分享故事。
活動准備:
繪本書《好餓的小蛇》;課件;其他食物圖片(西瓜、梨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故事。
二、看課件,講故事
1、封面上有誰?小蛇餓了,它會找什麼吃呢?
究竟小蛇會發生一件什麼有意思的事情?
2、出示蘋果,小蛇發現了什麼?誰能用好聽的話說說是怎樣的蘋果?小蛇會怎麼吃呢
3、吃下蘋果的小蛇的圖片,蘋果到哪兒去了呢?誰來指一指
4、翻開香蕉圖片,小蛇又要去吃東西了,發現了什麼?它會怎麼吃?
5、翻開吃下香蕉的小蛇圖片,香蕉到哪兒去了?像什麼?
6、師:小蛇還要去找吃的呢!這次小蛇吃了什麼?
7、出示三角形的飯團,原來小蛇吃了一個三角形的飯團。真是一條貪吃的小蛇
8、原來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
9、出示菠蘿圖片。
10、出示一棵蘋果樹,小蛇會怎麼去吃呢?
11、翻開吃了大樹的小蛇圖片,小蛇到哪兒去了?
三、完整講述故事
這個好聽的故事就藏在這本圖畫書里,你知道這個故事叫什麼名字嗎?
完整看圖書講故事。老師講,幼兒大膽表演
四、游戲:
小朋友,你肚子餓的時候你會找什麼好吃的呢?我們也來學學小蛇,出去找東西吃吧!
老師帶領幼兒學小蛇扭啊扭的去找吃的東西,學小蛇「啊嗚」吃掉,說說自己的'肚子變成了什麼?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含義,明白任何事務、人物都不是完美的,是有缺點的。
2、喜歡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長處,承認自己的短處,學習取長補短。
3、體驗婚嫁帶來的喜悅氣氛和抬轎子游戲帶來的樂趣。
活動准備:
1、歡慶音樂一段。
2、《老鼠娶新娘》系列圖畫。
3、故事背景音樂一段。
4、漢字卡片:太陽——照;烏雲——遮;風——吹;高牆——擋;老鼠——打洞;貓——抓;
取長補短
活動過程:
1、導入:
(1)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音樂,你來聽聽看在這段音樂里人們會在做些什麼事?
幼兒討論(高興的事、結婚)都是高興的事情,今天老鼠村也發生了一件高興的事情!
(2)_出示圖片:花轎
提問:什麼時候會坐轎子?今天老鼠美叮當也坐上歐陸花轎,當了新娘。
2、老鼠娶新娘
(1)美叮當要出嫁了,她要找一個世界上最強的新郎(出示循環圖)她找到了太陽、雲、風、高牆、老鼠小阿郎、貓。你們覺得他們中間誰是最強大的新郎呢?為什麼?
(2)美叮當到底會嫁給誰呢?我們來聽聽故事。
講故事(邊講邊演示圖片,故事背景音樂輕輕響起)
提問:你覺得在這個故事裡誰是最強的新郎呢?他有什麼本領?幼兒講到誰就出示子卡。
小結:他們都有自己最強的地方,分別是……,但是沒有人是最強的。
3、最強的你:
小朋友你們有最強的地方嗎?我們把最強的地方叫做長處,你知道自己的長處是什麼嗎?每個人都有長處,有長處,可真好,因為長處會讓我們很棒。
4、不強的你: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強的地方,但每個人也有不夠強的地方,我們把不強的地方叫做短處,你知道你的短處是什麼嗎?請2—3個幼兒回答。你們能夠知道自己的短處,真好,因為只有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夠進步!
5、朋友圈:
我們都有長處和短處,今天老師帶你們來玩一個朋友圈的游戲(用你的長處去幫助別人,你的短處請別人來幫助你,這就是取長補短)出示子卡。
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當我們取長補短,互相幫助時,就會變得很強大。
一、教學內容:
小班閱讀活動,繪本故事《我愛你》。
二、教學目標:
1、教會幼兒會對親密的人或者朋友說|:我愛你。並體驗說這句話的時候帶給自己的一種愉悅感。
2、記住故事,能夠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別人的愛。
三、教學准備:
玩具狗一件,有關繪本故事〈我愛你〉的課件。
四、教學過程:
律動組織活動,通過活動,發現孩子們現場的閃光點,教師愛撫地摸著孩子們的臉,說一句:我愛你,引出課題。
剛才我說了一句我愛你。想想看,還有誰說過我愛你呢?(我媽媽,爸爸)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你心裡感覺怎麼樣?(開心)。哦,原來啊,我們班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深深地愛著我們。那你把我愛你說給別人聽過沒有?(說過)。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新朋友,一位新朋友哦。瞧——出示課件。
他叫樂樂,他非常喜歡說我愛你。樂樂呀,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男孩兒,他無論看到什麼,都會歡快地說我愛你,我愛你。小樂樂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了小花,樂樂對小花說:小花,我愛你。樂樂繼續往前走,猜猜看,他還會對誰說我愛你呢?哦,猜不出來呀,那讓我們看看是什麼?一朵黃顏色的小花。樂樂對黃顏色的小花說,小花,我愛你。樂樂又繼續往前走,再來猜猜看,他又會對誰說我愛你呢?哦,那麼現在看看和你們猜得一樣不?哦,一棵大樹。樂樂對著大樹大聲說:大樹,我—愛—你。樂樂對小花,大樹,還有藍天上飄動的什麼?(白雲)對,樂樂會對白雲說什麼呢?(白雲,我愛你。)樂樂回到了哪兒?(家)誰在等著他?(小狗)教師出示玩具小狗,猜猜看,樂樂會對小狗說什麼呢?(小狗,我愛你)。哦,用好聽的聲音讓小狗聽見,叫著小狗的名字對小狗說我愛你,小狗會更開心的,試試著。哦,快看,小狗聽了可真開心啊。這么好聽的話,小狗想再聽一遍。再說一遍怎麼樣?哦,小狗真得很快樂,它高興得直甩尾巴。哇,原來,把我愛你說給別人聽,會讓別人很快樂,很高興。那我們也說說看怎麼樣?看著你身邊的夥伴,叫著他的名字,對著他說我愛你。哇,說得好動情呢。下來看看,還有你最愛的夥伴嗎?哇,好幸福啊,我也要試試。教師和小朋友互相擁抱並說我愛你。小二班的小朋友,我愛你們。師幼擁抱。把愛說給我,我會很開心很高興的,你們開心嗎?我還得到了一個大大的擁抱。瞧,把我愛你說給別人聽,自己會很高興,別人也會很高興,還能得到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感覺簡直太美好啦。
樂樂把玩累了的小狗送回了家。樂樂的肚子餓了。要開飯了,樂樂會說什麼呢?猜猜看?(米飯我愛你,青菜我愛你。)這么多好吃的,是媽媽給樂樂准備的,我們的媽媽呀,每天給我們做好多好多好吃的飯,還會為我們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們知道嗎?(知道)來,閉上小眼睛想想媽媽笑眯眯的模樣。看你們也笑眯眯的樣子,原來想著媽媽笑眯眯的樣子就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媽媽為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呢?
瞧,老師遇到難題了,你們願意幫助我嗎?(願意)為什麼媽媽每天要上班,累得腰也疼了,腿也酸了,還要為我們做這么多這么多的事情呢?有誰能告訴我?為什麼呀,因為媽媽愛著我們,深深得愛著我們。你們愛媽媽嗎?愛媽媽就要用好聽的聲音對媽媽說媽媽我愛你。讓我們沉浸在媽媽的愛裡面,聽一個溫暖的故事,一個我愛你的故事。
有一天,老師教了一句我愛你。老師說,愛是要說出來的。回家的路上,樂樂可忙壞了,小花我愛你,大樹我愛你,白雲,我愛你。回到家,樂樂一看到媽媽就大聲地喊:媽媽,我愛你。小狗我愛你。爸爸很吃驚,剛一湊過來,樂樂說對爸爸說:爸爸,我愛你。開飯了,樂樂拿起筷子,大聲地說:米飯我愛你,青菜我愛你。該睡覺了,樂樂爬進溫暖的被窩兒,歡快地說:小床,我愛你,枕頭我愛你,小布熊我愛你。媽媽和爸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一起說:我愛你。這就是我愛你的故事。
設計意圖:
選材自繪本《你好》,該繪本是關於朋友見面互相問好的過程,其中的角色是四個小動物,情節簡單,突出了交往這一社會性主題,而小班年齡段的幼兒正處在社會性發展技能習得與迅速成長的時期,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交往和互動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技能,因此該教材非常適合小班年齡段的幼兒。
教學目標:
1、鼓勵幼兒觀察畫面,願意大膽地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畫面內容,在情境中說「你好」。
2、嘗試用不同的肢體動作和朋友打招呼,感受交往的快樂。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四位好朋友
利用多媒體逐個出示小河馬、小老鼠、小豬、小鱷魚形象,你認識誰呀?並向新朋友問好。
二、好朋友來問好
1、小豬來問好。
有一天,小河馬在公園里玩,它在玩什麼呀?
播放聲音「你好!」你們聽到了什麼?是誰在說「你好」呀?
出現小豬,兩個好朋友玩什麼呀?心情怎麼樣?
2、小老鼠來問好。
播放聲音「你好」,又有朋友來了!是誰呢?猜猜看。
出示「小老鼠」:是我呀,我們一起玩吧!
現在有幾個朋友了?數一數。三個好朋友會在一起玩什麼呢?
3、小鱷魚來問好。
播放聲音「你好」。這個聲音聽起來怎麼樣呢?
原來是誰呀?他是怎麼和朋友說「你好」的?朋友們喜歡嗎?
沒朋友和小鱷魚一起玩,它怎麼了?心情怎麼樣?怎麼樣才能讓朋友們願意和它一起玩呢?
最後小鱷魚是怎麼問好的呢?
4、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幫助幼兒鞏固故事內容。
三、游戲:你好你好
1、「你們和好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是怎麼問好的呢?」
2、播放歌曲《你好》,引導幼兒互相問好。
8.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亡羊補牢》寓言故事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中學□小學
2、學科:語文
3、課時:1課時
4、學生課前准備: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二、教學課題:
1、認識2個生字,掌握2個多音字。
2、通過多種形式地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寓言蘊含的道理。
3、懂得應該聽取他人的勸告,及時改正錯誤的行為。
三、教材分析: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只用了幾斷簡短的文字講敘了一個生動有趣的,並且很與現實生活接近的這么一個小故事。從養人的羊圈破了個洞丟了羊,鄰居勸告修補羊圈,他認為沒用,到第二天又丟了羊才番然醒悟,應該聽取別人的忠告,找到補救的方法之後再也沒丟過的小故事。理解了故事內容之後,重點是讓孩子們從這個小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就是無論做錯什麼事,只要善於聽取別人善意的勸告後,及時改正還不算晚。
這則寓言故事中所點到的錯誤是幾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下的,但是通過它的告誡會時時提醒孩子們這是一個可貴的品質。所以在教學時讓孩子們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挖掘故事背後的寓意才是最關鍵的。教學重點: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義
四、教學方法:
情境法、自主合作法、多層次朗讀法
1.以情境導入,課前採用多幅圖片展示,先讓學生走入香港這個繁華的都市。
2.通過多媒體課件輔助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朗讀,使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體會寓意,從而知道要虛心接受他人的勸告,發現問題及時地改正。
五、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掌握2個多音字。
2、通過多種形式地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寓言蘊含的道理。
3、懂得應該聽取他人的勸告,及時改正錯誤的行為。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1、出示課題,這是個成語,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學生齊讀)
2、這個成語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嗎?
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現在你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了嗎?(學生嘗試解釋)
4、從這個課題,你知道了什麼?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由回答、提問)
5、這也是一則寓言故事
(二)、初讀課文,掃除障礙
出示學習方法:
(三)、通讀課文,理解內容
1、本課的生字、生詞我們都弄清楚了,現在你能讀課文嗎?(指名讀課文)大家思考:這篇寓言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用一句話概括)
板書: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樣丟的呢?默讀課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丟羊是什麼原因?第二次丟羊又是什麼原因?
學生結合問題自由回答:第一次丟羊是因為羊圈有個窟窿。
第二次丟羊是因為他沒有及時把羊圈修補上。
小結:那麼這部分可以用課題中的哪兩個字概括?(亡羊)對,這部分告訴我們,養羊人是怎麼會丟了兩次羊。
3、養羊人又是怎樣「補牢」的.呢?結果又怎樣呢?讓我們自由地讀一讀第5自然段。
結合朗讀,自由回答:養羊人後悔了,趕快把羊圈補上了,以後再也沒丟羊。
4、練習復述
(四)、品讀評價,體會寓意
1、請你評價評價這位養羊人,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
2、全班交流評價
(1)養羊人是個不聽勸告的人:
a、從他與街坊的對話中,看出他不聽別人的勸告。
他的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漫不經心,毫不在意,無所謂的語氣)大家嘗試讀一讀,指名朗讀。
街坊的話應該怎樣來讀?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從「趕快」知道街坊很為他著急,感到可惜,讀出勸的語氣)
指名嘗試讀
分角色來讀對話,體會對話雙方的不同的心情。
b、從第4自然段中的兩個「又」,感覺他這個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丟羊,就應該想到還會丟,可他偏偏不去修補,導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丟羊。
這兩個「又」應該怎樣來讀?大家嘗試讀第4自然段,體會養羊人的可氣之處。
(2)養羊人是個知錯能改的人
這個養羊人真是可氣,那麼養羊人就沒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嗎?
默讀最後一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抓住「後悔」「不該不」想像一下養羊人當時後悔的心情。嘗試讀出當時的心情。你能把這句話換一種說法嗎?(改成一般陳述句)
抓住「趕快」「結結實實」指導朗讀,從這兩個詞你知道了什麼?(養羊人的可貴之處:發現錯誤後,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養羊人最可貴之處就是他心想:「現在修還不晚」,看到這句話,你想說點什麼?大家自由交流。
3、養羊人由開始的不在乎,到後來的後悔,到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如果你是養羊人,你現在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是不是有滿腹話語想對大家說呢?(奉勸大家,不要像我這樣,不聽他人的勸告,不能及時地改正錯誤。我們要虛心接受他人的勸告,發現問題及時地改正。更要記住,只要想改正錯誤,到任何時候都不晚)「亡羊補牢」這個成語還有後半句,你能根據蘊含的道理補上後半句嗎?(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五)、聯系實際,說話訓練
師:讀了這則寓言,你有什麼想說?
生:小組說——全班匯報——寫在書本p35中間空白地方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本課生字。正確理解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亡羊補牢》這個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重點難點
了解語言的主要內容,體會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寓言,誰能說說什麼叫寓言?(寓,寄託;言,講道理。寓言就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寓言《亡羊補牢》。(板書課文題目)
二、解題,引出主要內容
1、請同學們查字典,說一說題目中的「亡」「牢」分別是什麼意思。【「亡」在古代指丟失。「牢」在文中指羊圈。】
2、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嗎?(養羊人丟失了羊才去修補羊圈。)
三、學習生字、新詞
1、出示字詞卡片,指名認讀。
2、交流討論,記憶字形。
窟:上面是「穴寶蓋」,下面是「屈」。
街:中間最後一筆是「提」。
窿:上面是「穴寶蓋」,下面的「折文旁」下面有一橫,不要丟掉。
3、口頭組詞。
四、深入學習,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養羊人丟了幾次羊?(丟了兩次羊,因為羊圈破了。)
2、學習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畫出第一次丟羊的原因。(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裡狼從窟窿里鑽進去,把羊叼走了。)
(2)請你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丟羊的事。(因為羊圈破了個窟窿,狼從窟窿里叼走了羊,所以羊少了一隻。)
(3)句式訓練。
投影出示填空:
我今天特別高興,原來_______。
因為小麗生病了,所以_______。
(4)養羊人第一次丟羊是因為羊圈破了,那麼第二次丟羊是因為什麼呢?(不聽街坊的勸告。)
指名讀街坊和養羊人的對話。
(5)養羊人的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養羊人的想法不對。因為他不修羊圈,羊還會再丟。他只想到已經丟的羊回不來了,卻沒有想到還會再丟羊。)
同學們分析得對,養羊人沒有認真分析丟羊的原因,考慮問題不全面。
(6)養羊人不聽勸告的結果是什麼?齊讀第四自然段。
「又」是什麼意思?(這一次丟養的過程跟第一次一樣。)
由此可見,不聽勸告,沒有及時補救過失,不好的結果就會重演。同學們,這樣的道理適用於學習嗎?(比如做作業,如果錯了,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及時改正錯誤,下次不再錯。)
3、學習第五自然段。
(1)指名讀,畫出第二次丟羊後養羊人的想法。
(2)理解句子,出示投影: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後悔」是什麼意思?說明了什麼?(感到自己以前的行為是錯誤的。說明養羊人認識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
(3)養羊人現在修羊圈晚不晚?為什麼?(現在修羊圈不晚,這樣以後就不會再丟養了。)
這次,養羊人思考問題比第一次有了進步,想問題想得全面了。
(4)課文中哪一句說明現在修羊圈不晚?(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5)投影出示插圖。
請你用「因為……所以……」句式說說圖上的內容。(因為養羊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趕快修補好了羊圈。)
(6)養羊人這樣做的結果怎樣?(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再也」一詞說明什麼?(強調從此以後他的羊一直沒有丟過。)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想一想,在丟羊、修羊圈這些事中,養羊人做錯了什麼,又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不聽別人的勸告,考慮問題不全面。做對了:吸取自己不聽勸告的教訓,及時改正錯誤修補羊圈。)
2、你讀完了這個故事後懂得了什麼?(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總結:這節課我們不但學習了一則寓言,懂得了它所告訴我們的道理而且知道了讀書要邊讀邊想,這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越讀越聰明。
六、齊讀課文
9. 如何進行小學英語故事教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故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傳承,故事的美,不僅體現於語言,更體現於故事中所蘊含的意義。對小學生而言,故事能極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逐漸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一、如何進行故事教學
1.利用多種活動形式激發興趣,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實踐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PEP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Story time―Make a puppet時,在故事的准備階段,運用學生喜愛的英文歌曲Head and shoulders,knees and toes、TPR游戲以及畫簡筆畫猜「What』s this?」等活動形式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使課堂以活潑的形式開始。同時幫助學生復習學過的表示身體部位的詞語,如eyes,nose,arm,leg,mouth等等。然後通過呈現多媒體課件及運用肢體語言,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讓學生親手做一個小木偶,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原有認知,為故事的學習作好鋪墊。
2.創設豐富的故事情景,以課文為載體,引導學生體驗新語言
教師要充分發揮人教版教材故事性強的特點,始終以故事情節貫穿課堂,開展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模式,注重創設故事問題情景,設置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繼而回答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想像。如,教師通過課件呈現人教版PEP五年級下冊Unit 5 Story time―Taking pictures全畫面,並問孩子「What are Zoom and Zip doing?Where are they?What are the monkeys doing?」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大意。然後通過多媒體課件以及教師與課件中人物的人機對話,學生與人物的人機對話引導學生觀察故事圖片,讓學生置身於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之中,讓學生在類似真實的語境中模仿、體會、理解,主動參與實踐,學習新的語言內容。之後抓住「Why are the two monkeys picking up the stones?Do you think the two monkeys are very clever?Why or why not?」等一系列問題層層深入,通過動畫呈現課文,引導學生對具體情節的理解,教會學生質疑,進一步鞏固新知。
3.語言輸出環節,通過模擬的活動,給予學生時空的自由,幫助學生內化新知,體驗語言學習的樂趣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交際。表演故事是幫助學生內化並產出新內容的過程。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要提供多種方式讓學生選擇,每一種選擇都可得到相應的激勵。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能夠比較准確地反映故事內容,較為細膩地刻畫人物。比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PEP六年級下冊Story time―Need a new goalkeeper時,許多學生不滿足於僅僅表演故事,他們希望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學過的知識去改編故事。教師鼓勵他們寫下修改後的劇本,學有餘力的學生會選擇在原作的基礎上大幅度地改編,改寫成一個全新的故事,再演繹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以各種形式記錄下自己所做的努力,比如,修改過的劇本、表演日記等作為成長的記錄。
二、故事教學的模式
根據小學教材在英語故事的編排上的特點,這些故事也各具不同的功能。例如,人教版PEP把Story time放在單元最後,其功能就是前面學習的綜合運用和拓展。有的教材是把故事放在單元之首,其功能就是用故事來導入新課的學習。
另外,故事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一段具有完整情景的真實或非真實的對話實際上也構成一個故事;講述某個孩子所經歷的一件事情也是故事。低年級的故事往往是以連環畫展開情節,而配以少量故事中人物的對話;高年級可能以閱讀篇章的形式呈現故事等等。
教育部課程標准專家組核心成員,全國著名中學英語特級教師劉兆義指出,故事教學應該是根據素材的功能、形式和內容來構思教學方式,不應該有什麼固定的模式。例如,有些關鍵詞語可能先要設計情景進行教學,有的可能在聽故事或讀故事過程中來理解學習等等。教師要本著「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心得法」的原則,發揮自己創造性來設計和實施。
故事教學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故事,進行聽、說、讀、寫等技能的教學和訓練。實踐表明,小學生非常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尤其是最後的表演環節,學生往往帶來很多驚喜,每個學生都樂於投入到故事學習中,創造性地運用學過的內容。從他們自如的運用中可以看出,故事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的需要
10. 民間故事怎麼教學
民間故事,是群眾集體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不斷地集體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種文學形式。這些故事大都直接反應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
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縱觀蘇教版教材,民間故事佔有一定的比例,如《日月潭的傳說》《九色鹿》《普羅米修斯盜火》《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低、中、高三個學段均有所涉及。
這些民間故事,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耳熟能詳,老師們在教學時往往會心生疑惑,到底該以何為抓手,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
我一直從教高年級,因而,想以《牛郎織女》為例,談談小學高段的民間故事的教學策略。
一、培養學生講述故事的能力
縱觀教材中的民間故事,課後往往會出現這樣的要求:復述故事。確實,民間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而小學生又天真爛漫,有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生動曲折的情節趣味盎然,而想像和創編故事也符合他們的閱讀心理。學生通過復述故事,能更加深刻領悟經典人物的形象,也能增強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從傳承的角度來講,我們將學生置於「講述者」的位置,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並實現傳統民間文化在學生身上的傳承。因此,我們在教學民間故事時,要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
教學時,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結構和主要情節,以便學生以此為抓手,憑借豐富的想像力,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故事。同時,我們也知道,民間故事沒有明確的原著,而是源於百姓的集體智慧,因而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就會產生諸多版本,所以我們要允許學生創造性地講述故事,只要故事符合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
在《牛郎織女》教學結尾部分,我出示了兩個內容相似、但是表達不同的版本片段:內容都是老牛指點牛郎去尋找織女,可是有的版本說「你只要把她的衣服偷來,她就是你的妻子」,有的版本說「你只要藏在茶豆架下,我就能拉著你上天與她婚配」,繼而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講述故事,只要情節符合它原來的框架,語言生動朴實,能體現自己豐富的想像。
這樣一來,學生對民間故事就有了閱讀的興趣,更有了探究的興趣。語文課堂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創作慾望,我想這節課也算上得值得了。
可以說,民間故事的閱讀教學中,讓學生依故事框架想像設計情節,大膽續寫創編,來講述故事,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思維,訓練學生的篇章結構意識,更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表達能力。
二、引導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文本特點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個分支本文,具有其獨特的文本特點。這些故事流傳了上千年,通俗易懂,它們的價值不僅在於故事好聽,還涉及到了一些價值觀、生活觀、愛情觀,對勞動人民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讀懂這些故事,甚至評價故事中的人物,都輕而易舉,那如何讓學生在熟悉的故事裡,體會這些民間故事作為經典的魅力?我覺得還是要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閱讀」上——讓所學文本成為學生走進經典民間故事的一個「例子」,藉助文本,引導學生體會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讀懂這類故事背後的價值,並激發他們探究性閱讀的興趣。
《牛郎織女》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材中一個經典的民間愛情故事,更是「四大民間故事」之一。
教學時,我利用了四個板塊來讓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
第一板塊是「梳理人物關系,概括故事梗概,體會曲折情節」。在用兩首與故事有關的古詩導入新課之後,我首先設置了一個復習環節,讓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此時的概括多半不能做到簡潔,因而,我引導學生梳理了人物關系,並相機進行板書,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一下就能用三言兩簡練地概括故事內容,既訓練了概括能力,又體會到了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從而領會民間故事有著曲折的情節這一特點。
第二塊板塊是「走進故事情節,品析朴實語言,讀懂美好追求」。首先,我是通過兩段文字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民間故事語言的朴實。一段是課文中老牛對牛郎的指引,朴實簡單,一段是對此「指引」的改寫,語言華麗,文學味很濃。學生通過對比,很容易發現第二段文字是不適合民間故事的,教師趁機總結:民間故事的語言都來自百姓,通俗易懂,朴實自然。此時,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語言特點已然聊熟於胸。
其次,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牛郎織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設計了一段情景對話,讓其他仙女來勸織女,通過一來一往的勸說和反駁,學生能夠感受到織女對愛情的堅貞、對自由的嚮往。接下來,通過出示葉聖陶改寫的《牛郎織女》中表達織女對尋常百姓生活的喜愛的片斷,引導學生體會到牛郎織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實是樸素簡單的,這也表達了老百姓的幸福觀。
課堂到此,學生對民間故事的又一特點又有所了解了,即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第三板塊是「進入故事高潮,讀出鮮明形象,領略奇特想像」。首先我引導學生談對「下嫁」一詞的理解,由此引出,王母其實就是傳統的等級觀念的典型代表。繼而,引導學生抓文本,通過對關鍵詞句的解讀,感受王母的心狠手辣,不講骨肉親情,這樣一來,學生便能了解民間故事中人物的形象都是非常鮮明的這一特點。接著,學生通過回顧故事中的想像情節,發現民間故事中處處有想像,這些想像體現了百姓的智慧,也是民間故事的一大特點。
第四版塊是「一文帶讀,探索文學奧秘,激發閱讀興趣」。課前先讓學生對其餘三個經典的民間愛情故事,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做一定的了解,然後引導學生談談這些民間故事的相似之處,可以抓人物形象談,可以抓故事表達的主題,也可以抓故事的結局談,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對民間故事的一些特點又做了簡單的梳理。這樣,我們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即借《牛郎織女》這一課,讓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也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