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單刀赴會」這一典故,是從何人身上移花接木到了雲長身上
後記
站在旁人的立場,客觀的來說,關二爺不過是個平凡人,一介武夫罷了,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武將。對於關羽的評論不再少數,在老羅精彩演義的影響下,許多人都挺崇拜關羽的,不過有點盲目。長期以來關二爺被尊為武聖,封建君主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不斷給關羽「封官加爵」,名頭更是一次比一次響亮,單字就長達24個!由此,關二爺剛正不阿,為人正氣凌然,忠義,威武,漸漸滲入老百姓心中,甚至於文聖孔子齊名!關二爺「飛天」了。
老羅崇劉貶曹的思想讓跟隨劉備的關羽粘了光,加上老羅有意搞紅關羽,所以他運用了老辦法——移花接木。什麼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這些是老羅想的,不是真的,三英倒是有但沒有關羽),水淹七軍(老天爺的傑作,關羽撿了個便宜),乃至單刀赴會,此文是移花接木的典型運用。 從歷史上來看關羽,關羽為人不言而喻,就不多說了。
歷史上的魯肅也不是演義所描繪的那樣軟弱無能,尤猶寡斷,而正好和那相反,隆中對這重大的政治思想還是他首先發布的,其他的政績更不用說了,不過老羅硬是把他功勞強加給別人,總之一句話,吃虧的還是俺們老實人吶。
Ⅱ 關公單刀赴會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沖察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那是藝術家的創造,並非歷史。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歌:單刀赴會
好江風,將這塌卜輕舟催送,
波翻浪涌,添幾分壯志豪情。
龍譚虎穴何足懼,劍戟叢中久鏖兵。
非是俺藐群雄,一部春秋銘記。
義不負心泰山重,忠不顧死何言輕。
桃園團判穗金蘭誓,弟兄山海盟。
早把這七尺身軀青龍偃月,付與蒼生
做事要沉得住氣,切莫意氣用事,做事不高調,人也一樣
Ⅲ 簡述單刀赴會的情節 30字
三國時,魯肅為了索還荊州,請關羽赴宴,暗中設下埋伏,並請關羽故人司馬徽前來陪宴勸酒,司馬徽拒絕,並告誡魯肅不可魯莽行事。關羽接到請書後明知是計,仍舊帶周倉一人單刀赴會,關平、關興帶大軍在江邊接應。席間二人言辭交鋒,魯肅不能取勝。關羽智勇雙全,震住魯肅,令他不敢動用埋伏的軍士,最後安然返回。
演義過程
關羽為了荊州之事隻身過江,與魯肅會面,以下為其簡要內容。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魯肅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題,索還荊州。關公開始時以飲酒莫談國事為由將話題叉開,哪料魯肅步步緊逼;關公乃以劉備繼承漢室土地為由,且使刀鈴錚錚直響。
周倉插話:「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抵賴之言,毫不掩飾。關羽於是變色而起,從周倉手中奪過大刀,假裝怒叱道:「這是國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給我退出!」明叱周倉,實在魯肅!
接著,關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親熱之中又帶有幾分殺氣:「今天飲酒,我已經醉了,莫要再提荊州之事,擔心我這刀傷了故舊之情。
改日我再請到荊州赴會,再作商議。」魯肅被他一提,掙脫不得,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興嘆。到了船邊,關公才放了襪者魯肅,拱手道謝而別。魯肅如痴如醉,半晌才緩過氣來。
歷史記載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占據益州後拒絕歸還荊州。孫權一面命令呂蒙強行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面命令魯肅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備關羽增援。呂蒙陷三郡後,關羽果然南下,被魯肅堵住。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說服關羽以維持聯盟,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會談。
談判前,魯肅的部下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去見關羽。(《吳書》原句:「乃趨就羽」。但未說是受關羽之邀。)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據理力爭。席間關羽一部下曰:「夫土地者,惟得所在耳,何嘗之有」,魯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據《吳書》記載,席間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令關羽啞口無言:「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蔭。
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並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
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告雹薯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肆首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其功可謂大也。
Ⅳ 歷史單刀赴會的成語故事 單刀赴會成語簡介
1、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占據益州後拒絕歸還荊州。孫權一面命令呂蒙強行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面命令魯肅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備關羽增援。呂蒙陷三郡後,關羽果然南下,被魯肅堵住。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說服關羽以維持聯盟歷讓,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會談。
2、談判前,魯肅的肢檔局部下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去見關羽。(《吳書》原句:「乃趨就羽」。但未說是受關羽之邀。)
3、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據理力爭。席間關羽一部下曰:「夫土地者,惟得所在耳,何嘗之有」,魯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據《吳書》記載,席間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令關羽啞口無言:「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蠢猜患,使有所庇蔭。
4、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並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其功可謂大也。
Ⅳ 關羽單刀赴會的故事
關羽單刀赴會的故事:
話說關羽奉命鎮守荊州,當時吳國的大將為魯肅,魯肅從大局著想,因此和關羽的關系處理得不錯。可是關羽鎮守的荊州是從東吳借來的,因此吳國的孫權總是催魯肅想辦法把荊州要回來。魯肅是個忠厚的長者,不好意思開口要,但是國家大事必須放在首位,於是魯肅就想了個辦法來找關羽索要。
魯肅深知關羽不是個好說話的人,必須想個計策來對付他。魯肅於是就發請帖給關羽來赴宴會。關羽當然知道這是吳國的圈套,可是他為人非常驕傲,因此覺得龍潭虎穴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何況是「江東群鼠」!關羽慨然應允。
魯肅把關羽接到了吳國的地盤,然後親自敬酒關羽,過了一會就問關羽,何時還借的荊州。關羽還沒發話,他身後的周倉突然問魯肅,借的東風什麼時候還。魯肅沒想到周倉會這么問,於是發愣起來。埋伏的士兵突然沖了出來。關羽突然大喝一聲,拔出寶劍,罵周倉說:「我們說話,你敢插嘴!」假裝要殺周倉,魯肅連忙去勸關羽,關羽突然把劍架在了魯肅脖子上,魯肅和江東的人都嚇得變了顏色。
關羽就這樣架著魯肅來到了江邊,然後上了船回到了荊州。
單刀赴會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 。」釋義: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魯肅的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5)單刀赴會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擴展閱讀:
歷史記載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占據益州後拒絕歸還荊州。孫權一面命令呂蒙強行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一面命令魯肅守巴丘(今湖南嶽陽),防備關羽增援。呂蒙陷三郡後,關羽果然南下,被魯肅堵住。魯肅以大局為重,為了說服關羽以維持聯盟,邀請關羽到約定地點會談。
談判前,魯肅的部下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帶著幾個部將,佩掛單刀赴會。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據理力爭,「厲聲呵之,辭色甚切」,駁得汪磨關羽面紅耳赤,理屈詞窮。尤其是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令關羽啞口無言:「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旦蠢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蔭。
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並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
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其功可謂大也。
單刀赴會主人公明明是魯肅,結果卻被按在了關羽的身上。《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很大的價值,但是小說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物角色有自己的特點,所以難免會發生張冠李戴的現象。
Ⅵ 三國演義之單刀赴會故事概括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
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宏唯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
關羽為了荊州之事隻身過江,與魯肅會面,以下為其簡要內容。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魯肅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題,索還荊州。關公開始時以飲酒莫談國事為由將話題叉開,哪料魯肅步步緊逼;關公乃以劉備繼承漢室土地為由,且使刀鈴錚錚直響。周倉插話:「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抵賴之言,毫不掩飾。
關羽於是變色而起,從周倉手中奪過大刀,假裝怒叱道:「這是國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給我退出!」明叱周倉,實在魯肅!接著,關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親熱之中又帶有幾分殺氣:「今天飲酒,我已經醉了,莫要再提荊州之事,擔心我這刀傷了故舊之情。改日我再請到荊州赴會,再作商議。」魯肅被他一提,掙脫不得,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興嘆。到了船邊,關公才放了魯肅,拱手道謝而別。魯肅如痴如醉,半晌才緩過氣來。
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6)單刀赴會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擴展閱讀
單刀棗讓赴會出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 。」釋義:單刀:一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魯肅的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反面教材。這是藝術家們的創作,並非歷史真相。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蔽岩培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 )鎮守荊州五郡,獨鎮一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北伐曹魏,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操大將曹仁於襄陽郡,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關羽又久攻襄樊不下,只好撤退,由於荊州被東吳攻佔,所以在退卻路上,士卒離心、逃亡殆盡。
關羽也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其「忠」、「義」操行被後來統治者所渲染,並加以神化,尊之為「關公」、「關帝」。今華北不少地區廣大農村中都建有「關帝廟」,俗稱「關老爺廟」。
魯肅(172-217) 字子敬。東漢末年孫權帳下外交家,戰略家。臨淮東城(今定遠)人。出身士族。幼喪父,有壯節,好為奇計,喜擊劍騎射。他為人嚴格,生活節儉,治軍有方,禁令必行,雖忙於軍備,手不釋卷,又善談論,擅長文辭。他與周瑜交好,孫策經營江東,他與周瑜同歸之。孫策死,他繼續輔佐孫權,為孫權所敬重。
赤壁之戰前夕,他力主與劉備聯合抗曹。赤壁之戰後期,又從大局出發勸孫權把南郡暫時讓給劉備。周瑜死後,孫權任魯肅為奮武校尉,代周瑜統兵,繼續維持與劉備的聯盟。魯肅死時,孫權親臨其葬,諸葛亮亦在蜀國為他發哀。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戰略家、外交家。
Ⅶ 成語典故《單刀赴會》 和意義
單刀赴會 出自《三國志·吳伍做戚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釋義:單腔陵刀:一胡歷把刀,指一個人.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後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