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其中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如下)
《葉公好龍》:葉公好龍的故事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散仔、口頭上喜歡罷了。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聞雞起舞》:晉朝人祖逖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後來發奮攻讀,他與志同道合的劉琨在司州(今洛陽一帶)擔任文官小職,晚上經常蓋著一床被子聊天,談起國家大事,二人慷慨激昂。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啼聲驚醒,就把劉錕叫醒說:「你聽雞都叫了,我們起來練功吧!」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劍,一直練到天亮。晉元帝時,祖逖在南方任豫州刺史,北渡長江討伐匈奴貴族,收復了中原不少失地。「聞雞起舞」這一千古佳話,後比喻有志者抓緊時間學習和鍛煉的奮發精神,其實,它也含有珍惜光陰之意 。
《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一天,他在地里幹活,忽然看見一隻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 沒准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幹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麼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杯弓蛇影》:晉朝人樂廣曾經請朋友到家裡喝酒。當那個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備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時候,突然看見杯子里漂著一條小蛇,心裡就有點不安,不過還是勉強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後,那個朋友就派源生了病。樂廣派人去問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懷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樂廣很仔細地觀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緣由。後來,他發現牆上掛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來很像一條小蛇。
後來,他再把朋友請到家裡,讓他朋友看清楚牆上的弓,再請他看看杯子里的東西。最後,他朋友終於明白杯子里並沒有小蛇的時候,病立刻就好了。
《犬牙交錯》:漢高祖劉邦開沖羨汪國之後,分別封功臣到各地為王。但是因為這些王候在地方上擁有強權,甚至有謀反叛變的意思,於是漢高祖就一一把他們消滅了。 為了鞏固漢室,漢高祖又大力賜封同族的人。因為同姓諸侯國數量增加,在漢景帝時,爆發了以吳王為首的七國之亂。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征討,平定了叛亂,但同姓諸侯的存在依舊威脅著漢朝的江山。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施行了「領地削減」的政策,也就是削弱王侯們的勢力,並且想進一步採取行動。這個舉動引起諸侯們的恐慌,便對漢武帝說:「我們與王室血脈相連,先帝將封地如犬牙般交錯安排,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共同保護漢室,希望漢武帝能手下留情。」於是,漢武帝後來頒布推恩令,將諸侯的領地分封給他們的子弟,無形中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勢力,也鞏固了中央集權。
《亡羊補牢》:從前,有人養了許多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大窟窿,夜裡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麼?」
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又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於是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後,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庄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勸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這樣長此以往,楚國就要亡國了。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塗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
庄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結果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這時,他想到庄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庄辛看到楚襄王有悔過之心,便借機給他講了這個亡羊補牢的故事。
庄辛又給楚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去的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庄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B. 出自寓言故事的詞語有哪些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葉公好龍等等。
C. 專心致志、風和日麗、漫不經心、掩耳盜鈴、意味深長,中屬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專心致志槐飢、掩耳盜鈴是屬於寓言故事的成語。專心致緩旅志出自《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掩耳盜鈴出自《 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鉛哪返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
D. 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語
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語如下:
1、掩耳盜鈴,出自《呂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2、拔苗助長,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唯畢物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6、濫竽充數,出自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指液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7、黔驢技窮,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8、天女散花,出自《維摩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E. 出自寓言故事的詞語有哪些
答:出自寓言故事的詞語
1、量體裁衣
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給張融送一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會合身的。張融收到後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2、葉公好龍
秋時期,楚國葉地諸侯子弟沈諸梁自稱葉公,他特別喜歡龍,他的屋樑、柱子、門窗及所有傢具甚至連衣服上都雕刻或綉制龍的圖答賀姿案。天上的真龍得知後,專程去探望葉公,從窗戶上探進頭去。葉公一見真龍,嚇得魂不附體,連忙逃跑。
3、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清絕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拍清!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4、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5、買櫝還珠
傳說楚國有個珠寶商到鄭國去賣珍珠,為了吸引顧客,他做一個很漂亮的用名貴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還鑲嵌著寶石和翡翠,看起來十分華貴。一個鄭國的買主抱著珍珠匣子便以高價買下,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楚國商人。
6、螳螂捕蟬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要攻打楚國,並禁止大臣提反對意見,有一個大臣的兒子聽說後,帶上彈弓到王宮花園去打鳥。吳王問他干什麼,他說在看螳螂捕樹上的蟬,而黃雀在後面等著吃螳螂。吳王覺得自己的處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計劃。
7、痴人說夢
從前一個外國和尚到一座中國廟里燒香,廟里的小和尚問他何姓及來自何國,外國和尚不懂他的話,跟著說何姓何國人。小和尚向住持報告外面來了何國一個姓何的和尚。眾和尚紛紛出來看熱鬧,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8、自相矛盾
戰國時期,大思想家韓非子曾講有一個賣矛和盾的人,見人推銷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沒有穿不透的東西;一會又向人推銷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沒有什麼東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問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F.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
① 寓言故事中的四字詞語有那些
寓言故事中的四字詞語有:畫蛇添足、井底之蛙、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刻舟求劍
② 寫出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語,並寫出出處
葉公好龍——《新序·雜事》
自相矛盾——《韓非子·難一》
杯弓蛇影版——《感事》
揠苗助長權
——《孟子·公孫丑上》
鷸蚌相爭——《燕策》
畫蛇添足——《齊策》
刻舟求劍——《呂氏春秋·察今》
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
草木皆兵——《晉書·苻堅載記》
一箭雙雕——《北史·長孫晟傳》
口蜜腹劍——《唐書·李林甫傳》
掩耳盜鈴——《呂氏春秋·自知》
亡羊補牢——《戰國策·楚策》
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
黃粱一夢——《枕中記》
盲人摸象——《大般涅盤經》三二
塞翁失馬——《淮春亂南子·人間訓》
③ 成語故事 雞鳴狗盜 寓言故事的成語
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湯問》畫蛇添足——源於《戰國策》掩耳盜鈴——出自《呂氏春秋·自知》亡羊補牢——出自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買櫝還珠——出自《韓非子》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杯弓蛇影——出自漢應劭《風俗通義·怪神》不得要領——出蔽寬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騫傳》拋磚引玉——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爾虞我詐——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班門弄斧——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大筆如椽——出自《晉書·王珣傳》打草驚蛇——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雕蟲小技——出處《隋書·李德林傳》拔苗助長——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④ 寓言故事的成語....急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春秋時,吳王要攻打楚國,不準別人提意見。一個官吏的小孩子對吳王說:我在園子里打鳥,看到一隻蟬在樹上飲露水,卻不知道後面有一隻螳螂正要捕捉它;螳螂要捕蟬,卻不知道後面有隻黃雀正要啄它黃雀要吃螳螂,卻不知道有人正在樹下要用彈弓來打它。蟬、螳螂、黃雀都只看到眼前的好處,而不看後患。吳王聽了就決定不打楚國了。
這個故事適合五個以上人表演,除吳王外,演員男女不定。不過既然是古時故事,對道具和服裝就有一定要求了。
這個故事我們曾經演過,效果相當好,在此推薦給你。
⑤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語,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 鷸蚌相爭"出於<<燕策>>,( )
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興嘆 杞人憂天 愚公移山 濫竽充數 鄭人買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⑥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畫蛇添足、葉公好龍、狐假虎威
一、刻舟求劍
白話釋義: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辦法。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處:《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翻譯: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二、守株待兔
白話釋義: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朝代:漢
作者:王充
出處:《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譯:就像守株待兔一樣;藏身於破置的小路
三、畫蛇添足
白話釋義: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處:《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將軍扒並檔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四、葉公好龍
白話釋義:比喻說是愛好某事物,其實並不真愛好。
朝代:漢代
作者:劉向
出處:《新序·雜事》葉公好龍
翻譯:據說古代有個葉公,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著龍,房屋上也刻著龍。真龍知道了,就到葉公家來,把頭探進窗戶。葉公一見,嚇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五、狐假虎威
白話釋義: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狐假虎威只怕被別人~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
⑦ 像葉公好龍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1、三顧茅廬[sān gù máo lú]: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2、買櫝還珠[mǎi dú huán zhū]: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3、畫龍點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4、井底之蛙[jǐng dǐ zhī wā]: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處:《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5、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⑧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語,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這樣的例子,三個,謝謝!
買櫝還珠,我國古代成語,出自《韓非子》,原意是買來珠寶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裡面真正價值高的珠寶。經常用來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
掩耳盜鈴:原為盜鍾掩耳,為一中國成語,偷鍾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則寓言故事,原文為盜鍾,後來鍾演變成為鈴,掩耳盜鍾反而不常用了。近義詞: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塞翁失馬是一個成語,出自《淮南子·人間訓》。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⑨ 跪求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語: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等
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湯問》
畫蛇添足——源於《戰國策》
掩耳盜回鈴——出自《呂氏春秋·自答知》
亡羊補牢——出自劉向《戰國策•楚策四》
買櫝還珠——出自《韓非子》
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
杯弓蛇影——出自漢應劭《風俗通義·怪神》
不得要領——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騫傳》
拋磚引玉——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爾虞我詐——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班門弄斧——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
大筆如椽——出自《晉書·王珣傳》
打草驚蛇——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
雕蟲小技——出處《隋書·李德林傳》
拔苗助長——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G. 描寫源自寓言故事的詞語
有關寓言故事的成語
拔苗助長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濫竽充數 南轅北轍 驚弓之鳥
對牛彈琴 畫蛇添足 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葉公好龍 鷸蚌相爭
黔驢技窮 東施效顰 杞人憂天
狐假虎威 買櫝還珠 畫餅充飢
自相矛盾 量體裁衣 杯弓蛇影
螳螂捕蟬 亡羊補牢 人面獸心
無價之寶 曲高和寡 自作聰明
囫圇吞棗 庖丁解牛 起死回生
患得患失 庸人自擾 隨聲附和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 痴人說夢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自相矛盾 杯弓蛇影
螳螂捕蟬 亡羊補牢 人面獸心 無價之寶
囫圇吞棗 庖丁解牛 起死回生 患得患失
庸人自擾、拔苗助長、驚弓之鳥、濫竽充數
愚公移山、買櫝還珠 狐假虎威,愛屋及烏
打草驚蛇,破鏡重圓,才高八斗,一毛不拔
迎刃而解,毛遂自薦,八仙過海,一肢仔搏鳴驚人
縱虎歸山,世外桃源,項庄舞劍,下筆戚臘成章
天衣無縫,呆若木雞,怒發沖冠,魚目混珠
樂不思蜀,班門弄斧,走馬觀花,後來居上
狼狽為奸,半途而廢,得意洋洋,望梅止渴
塞翁失馬,掩耳盜鈴,葉公好龍,鑿壁借光
驕兵必敗,磨杵成針,入木三分
嘔心瀝血,才高八斗,伯樂相馬!
【成語】
亡羊補牢、掩耳盜鈴、濫竽充數、四面楚歌、紙上談兵、買櫝還珠 拔苗助長、狐假虎威、刻舟求劍、鷸蚌相爭、螳螂捕蟬、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盲人摸象、買櫝還珠、拔苗助長、黔驢技窮(黔驢之技)、亡羊補牢、諱疾忌醫、紙上談兵、吳牛喘月,蜀犬吠日、守株待兔、按圖索驥、葉公好龍、引嬰投江、掩耳盜鈴、自相矛盾、鄭人買履、相濡以沫
【典故】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樹木的根和莖.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守候在樹旁,等著撿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動地努力,存著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歷祥外的收獲.
邯鄲學步: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 杞人憂天: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 鄭人買履: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 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 曲突徙薪: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採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 拋磚引玉: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 濫竽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 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 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 亡羊補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 掩耳盜鈴: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 買櫝還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不知道您要幾個,我稍微在網上找了幾個,不知您是否用得到:
杞人憂天 邯鄲學步 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螳螂捕蟬 愚公移山 害群之馬 精衛填海
亡羊補牢 掩耳盜鈴 畫蛇添足 南轅北轍 買櫝還珠
黔驢技窮 揠苗助長 濫竽充數 葉公好龍 畫龍點睛
大家要注意出自寓言故事和歷史故事的成語有所區別!
像「完璧歸趙」、「擢發難數」、「投筆從戎」、「退避三舍」、「唇亡齒寒」、「一鼓作氣」、「門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歷史事實的。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
定義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闢易記易用。並常常附帶有感 *** 彩,包括貶義和褒義. 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編輯本段成語的來源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四個字以上的。成語的來源有五個方面:一是神話傳說,如誇父逐日和精衛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和狐假虎威;三是歷史故事,如負荊請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驥伏櫪和青出於藍;五是外來文化,如功德無量和火中取栗。 編輯本段形式結構 成語一共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一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個字,所以就成了成語。 編輯本段四字的語法結構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買櫝還珠 愚公移山 萬象更新;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並列式:千山萬水、畫蛇添足; 偏正式: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間可加「的」字)。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如「陽奉陰違」、「外強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慄」等各有妙用。因為成語有多種意思,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注意。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三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
成語解釋:1、揠苗助長 拼音:yà miáo zhù zhǎng 釋義:比喻為急於求成,反而壞了事。引證:《孟子·公孫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2、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釋義: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比喻原來的經驗;守:狹隘經驗。
不知變通,死守教條。引證:《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刻舟求劍 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釋義:比喻人的眼光未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引證:《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7)上述詞語中出自寓言故事的是什麼擴展閱讀:成語故事:1、揠苗助長 古時候有個人,希望自己田裡的禾苗長的快點,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也沒有長高。
他就在田邊焦急的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的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一天,他終於想到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當他回到家裡時,一邊喘氣一邊對兒子說:「可把我累壞了,力氣沒白費,禾苗都長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麼回事,跑到田裡一看,發現禾苗都枯死了。2、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但是一直沒有意外之財,每天過著一 樣 的生活。人生里總會有一點好運氣,終於,奇跡發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今往後,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那被兔子撞上的樹根,等著下一個兔子來撞。
3、刻舟求劍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麼寫的他就怎麼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麼做的,他也學著怎麼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
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
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
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
船行至江中,陶醉於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
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並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麼也撈不到那把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了呢?」。
H.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很多,比如坐井觀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劍、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長、葉公好龍、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畫蛇添足、濫竽充數、亡羊補牢、杯弓蛇影等。
(8)上述詞語中出自寓言故事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成語解析:
一、坐井觀天
【解釋】: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見識少。
【出自】: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白話文:「坐在井,看天,說是小的,不是天大小的。」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二、井底之蛙
【解釋】: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出自】:《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白話文:「井底之蛙不可以談論大海的,因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三、刻舟求劍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白話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到水裡,就契那船說:『這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的。船已經走了,而劍不走,這樣尋找寶劍,這不是糊塗嗎?」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四、狐假虎威
【解釋】: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出自】:《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白話文:虎求百獸而吃的,得到狐狸。老虎認為這樣……,所以就跟他走。獸見之都跑,老虎不知道野獸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怕狐狸呢。」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五、守株待兔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語法】: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I. 畫蛇添足掩耳盜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以上成語出自中國什麼故事
畫蛇添足、掩耳盜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以上成語出自中國寓言故事。
他們都是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寓言故事啟示
畫蛇添足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切不可有了一點成績就頭腦發昏,沾沾自喜。節外生枝,故意賣弄,只會弄巧成拙,喪失原有的優勢。
「掩耳盜鈴」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凡是要客觀存在的東西,它不會依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就如鍾的響聲一樣,只要人碰了它,不管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發出聲音的。
J.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如下:
狐假虎威、葉公好龍、畫蛇添足、掩耳盜鈴、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濫竽充數、井底之蛙、亡羊補牢、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