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我價值|巴迪的故事
我去哪找我的自我價值?
最近在學習中接觸到一個案例:一位名為「巴迪」的人,70歲的時候尋求家庭治療師的幫助——幾個月前他的母親孤單地在平安夜去世了,但是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辦法為她的離去感到傷心,但他內心中實際上是為母親感到難過的。從他十四五歲起,他感覺他跟母親之間有著一道牆——他疏離母親但他又無時不牽掛著母親,他崇拜母親他認為母親為這個世界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直到兩鬢斑白,巴迪也沒弄清楚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關系。
巴迪是家裡的獨子,母親本來不打算生小孩,她規劃讀完大學後要去讀研究生,但是在結婚後幾個月她意外懷孕了。懷孕巴迪媽媽期間受盡婆家冷眼,也缺乏娘家的支持,巴迪出生時候一直哭,巴迪的爺爺命令送走這個哭個不停的小孩,巴迪媽媽只好一直乞求巴迪不要哭。哭聲斷斷續續48小時後,巴迪停止了哭泣。巴迪五個月的時候,媽媽決定要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便把巴迪送到外婆家,外婆給予巴迪足夠的關愛,在巴迪眼中,外婆是他「真正的媽媽」。
巴迪十個月的時候,跟著父母一起到了印度,途中他們經過埃及,父母便把十個月大的巴迪留給船上男廚師照顧,他們倆趁此機會去看金字塔…他三歲之前搬了二十多次家…巴迪四歲半的時候,進入到了寄宿學校,作為學校里唯一的白人學生,他沒有朋友,也被老師以更高的標准要求著…
著名家庭治療治療師瑪莉亞•葛茉莉通過家庭重塑的方式協助巴迪揭開層層迷霧,揭開這層看似是巴迪與母親之間關系的「不和諧」,深入探討發現是巴迪的「自我肯定」遇到了障礙。
巴迪認為,有所成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這一點,深受母親的影響。母親在她的原生家庭中並不受待見,在她的家庭中,男人享有權力,男人備受寵愛。她的價值無法得到賀雀家庭的關注和肯定,因此,她轉向外界尋找自己的價值,她力求追求完美,追求成就,在別人眼裡就是一位「成功人士」。
對於孩子呢?她向巴迪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要求,最常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你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你要更努力一點。」巴迪也不斷地向他優秀的母親看齊,也想成為一位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他不斷地鞭策自己,力求晌逗成為像媽媽一樣「完美」的人。他幾乎不生氣,因為家庭當中認為生氣是對神的不尊敬;當事情出問題的時候,他習慣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他表達清晰,邏輯分明,但被問到「你四歲半自己一個人坐火車去上學,你有什麼感受」時,他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為母親「辯護」卻忽視自己的「感受」;他知道自己是名有所成就的醫生,但他內心深處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總能努力變得更好。
這樣看似追求完美的背後是一種病態的不斷否定自我價值的過程,而這種否定,自巴迪形成就開始禪謹早了——母親其實並不想懷孕,他只是個意外;巴迪被取名為Buddy(意為「夥伴」),父母把他當作成功路上的夥伴,而非一個孩子;爺爺認為巴迪哭個不停要挾著要送走他;十個月的時候被要去看金字塔的父母「拋棄」在船上;呆在寄宿學校時受盡屈辱,無人哭訴;跟父母分享拿到獎學金的喜悅,卻被責怪「你更努力一點就可以拿全額獎學金了」……以至於巴迪在若干年後真的有所成就,但他卻不能欣然地接受他人的認可,他沒有辦法接納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這像是一個魔咒纏繞著他很多年…
究其原因,巴迪的母親從小就給巴迪輸入提出各種「期望」,她希望巴迪能夠按照她設計的道路往前走,成為一個「成功的人」。毫無疑問,巴迪的母親是一個成功的人,但她不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good enough mother,詳細介紹見前文 足夠好的媽媽 )——在巴迪需要她的時候,她在社會上服務他人;在巴迪想要找人哭訴的時候,她總是不見蹤影;她總對巴迪提出各種期望,卻沒有問過巴迪想要什麼…
育兒是一個熱議的話題,很多父母像巴迪的媽媽一樣,希望孩子能夠實現/延續自己的夢想,在對孩子的每一句贊揚後面總有「但是」,在孩子還沒嘗試便說「你錯了,你不應該這么做」…他們往往忘記了孩子所需要的——那一聲純粹的肯定和鼓勵「你做的真好,我為你驕傲」;那一句「你去飛,累了可以回家」;那種給予孩子足夠的試錯空間的勇氣。
安全感極低的人自我價值往往依附於別人的肯定中
或許有人批評我對媽媽要求太高,爸爸干什麼去了?這巴迪的家庭中,爸爸基本是個「隱形人」,也就是我們當下流行的「 喪偶式育兒家庭 」,關於這個概念,我們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會進行介紹,期待下次和大家見面。
文 普通人小李子
B.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難道很多家長都沒學會嗎
從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到一個能獨當一面的成年人,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要面臨許多挑戰。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自我矯正才能學會一項又一項技能,具備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能力。在這樣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驚喜的、失落的、自豪的、懊惱的時刻,而父母是我們永遠的支持者,見證者,成功時給我們祝賀,失敗時給我們安慰。可實際上,在這個方面並御並不是所有父母都使用了正確的方式,而是習慣於給孩子潑冷水。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嬌嫩的花,父母的理解、鼓勵和關愛是滋養花朵生長最好的養分。家長試著理解孩子,多和孩子溝通,既能幫助孩子成長,還能拉近彼此距離,何樂而不為呢?
C. 飛狗巴迪的主要內容英文
After his father died in a test flight accident, George, a basketball player, became an introvert and was teased and teased by his classmates at school.
On his way home he meets Buddy, a golden retriever who has just escaped abuse from his owner. When George got home, he ran into Buddy again playing basketball on the backyard basketball court and found that Buddy liked to play basketball, too.
Then he took Buddy home and started a new life. His character began to change. In a casual conversation, he found that the black uncle who cleaned up with him was actually Arthur, once a famous football star.
Arthur made his game better and taught him a lot about how to be a man.
At a game, Buddy's former owner saw on TV that the basketball-playing dog was his and went to collect it. After rescuing Buddy, George set him free on a desert island to prevent his former owner from finding him again.
George was losing the game one after another because of the loss of Buddy, until Buddy's surprise appearance gave the team a victory. In the end, Buddy was fairly awarded to George by the judge, and the two good friends will never be apart from now on.
譯文:男孩喬治·菲姆的父親在一次試飛中因事故身亡,從此愛打籃球的喬治性格變得內向寡言,在學校經常被同學嘲諷和取笑。在搬家的路上他遇見了金毛獵犬巴迪,它剛剛擺脫主人的虐待。喬治回家以後,在後院的籃球場上打籃球的時候再次遇見巴迪,並發現巴迪也喜歡玩籃球備譽。
後來他將巴迪帶回家,開始了新的生活。他的性格開始發生了轉變。偶然的一次交談中,他發現和自己一起打掃衛生的黑人大叔居然是曾經的著名球星阿瑟。阿瑟使他的球技蒸蒸日上,並教會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一次比賽中,巴迪的前主人在電視上看到了這只會打籃球的狗原來就是他的,於是前往領取。喬治把巴迪救回以後將它放生到荒島上,防止前主人再次尋找到它。
由於失去了巴迪,喬治在比賽中節節失利,後來巴迪意外出場使全隊取得勝利。最後巴迪被法官公正地判給了喬治,這對好朋友從此以後再也不會分開。
飛狗巴迪主要介紹仿缺段
《飛狗巴迪》是由查爾斯·馬丁·史密斯導演,邁克爾·傑特、凱文·席格斯參演的家庭片。神犬也瘋狂是適合全家一起觀看的扮坦的團隊協作冒險故事。該片講述了狗爸爸與5個可愛的小狗寶寶的故事。
該影片由博偉電影公司出品,於1996年10月29日-1996年12月1日拍攝,1997年8月1日上映。
D. 巴迪歐與布爾迪厄的區別
巴迪歐與布爾迪厄的區別如下: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公元1937年1月17日—),法國作家、哲學家,出生於北非的法屬摩洛哥拉巴特。
受過數學和心理學的訓練,關注哲學、政治及現實問題,前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哲學系主任、教授,現任位於瑞士的歐洲研究院(EGS)教授。
皮埃爾·布爾迪厄是當代法國最具國際性影響的思想大師之一,任巴黎高等研究學校教授,法蘭西學院院士,2002年去世。早在1972年布爾迪厄就已出版了經典的社會學著作《實踐理論概要》,1975年布爾迪厄創辦了《社會科學的研究行為》雜志,1980年布爾迪厄出版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實踐的帶岩態邏輯》,這部著作的英譯本出版於1990年,布蠢源爾迪厄80年代末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講座內容《反觀社會學的邀請》則發表於1992年。布爾迪厄的國際性學術影響是從80年代後期開始急速上升的,進入棗滑90年代後非但勢頭未減,而且後勁十足。
E. 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後有感
【第1篇】
文中「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講的是巴迪第一次寫詩給母親看了很高興,又給父親看,父親很嚴厲。
我生活中也是這樣,這不過我的媽媽很嚴厲,我的爸爸很慈祥。
我記得在我三年級下冊數學考了一百分的時候,我高興地跟媽媽和爸爸說:「我數學考了一百分。」但媽媽說:「你不能太驕傲,你還得去補課,這樣你明年都有可能考一百分。「我反駁道:「我數學考了這么好,你還讓我去補課,我就偏不去。」媽媽說:「你要是不去,我就打斷你的腿。」我心中能體會到媽媽憤怒的心情。此時,我說不過,就含著淚水跑進了房間。在房間里我失聲痛哭。剛哭完,爸爸就進來了。爸爸慈祥地說:「你考的好,我和媽媽都很高興,但媽媽考慮到你下半年期末考試能不能考的這么好,所以讓你去補課。下半年你就又可能考得這么好了。」在爸爸的解釋下,我終於理解了爸爸媽媽的良苦用心。爸爸出了我的房間,進了他們的房間。在花費了一個小時左右,媽媽走到我的房間,我先說:「我去補課吧。」媽媽高興地說:「這才是我的兒子嗎!」
其實我知道,媽媽的愛是嚴厲的愛,爸爸的愛是慈祥的愛。我不僅需要慈祥的愛,也需要嚴厲的愛。因為有這樣嚴厲又慈祥的父母,才會有我的明天!
【第2篇】
「愛」不是一味的關懷。有時可以用嚴厲來表示,有時可以用保護來表示,又有時......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中,母愛是寫作的源泉,給作者寫作的靈感,而父愛是嚴厲的,提醒作者不要誤入歧途。但是漏雀,無論是母愛的庇護,還是父愛的嚴厲,作者從心底里知道,這是父母對自己的愛。
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只不過我媽媽在我學習方面對我很嚴厲,但生活中卻經常為我流淚,而我爸爸在我生活中很溫柔,但在我衛生與吃飯禮儀方面卻很嚴厲。
返頌早2012年期末考試我考了100分,爸爸高興極了,對媽媽說:"老婆,我們帶兒子去歡樂谷玩吧!這可是兒子第一次考100分哪" "可以,但代價是明天不準玩電腦。』』媽媽說,我立即反駁道;「不公平,我第一次考100分,為什麼不能去歡樂谷玩。』』 「100這回考起來了,下回你還能考100分嗎?」我低了一下頭,臉開始紅起來。第二天,媽媽來到我房間,可我還在為昨天的那件事生氣,「對不起,我昨天有不對的地方,你第一次考100分,的確是該放鬆一下,要不,我們去怎麼樣。」 我的臉比翻書還快,立即向媽媽擁去。
「愛」有許多方式可以表達,可以用嚴厲表達,可以用溫柔來表達......
【第3篇】
這一天,我讀了一篇課文,課文是《「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這篇課文講了一位小男孩巴迪寫了一首詩,他興高采烈地給了媽媽看,媽媽說:「巴迪,這是你寫的嗎?精彩極了!」他又高興地給了爸爸看,爸爸卻皺著眉頭說:「這首詩糟糕透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對巴迪產生了巨大影響,巴迪從這兩種評價中感悟到了愛。
是啊,愛可以有兩種表達方式。
記得有一回,我考試考了99分,我就非常高興,興沖沖地拿給媽媽看。媽媽說:「女兒,你真棒,你是我們家的驕傲!」聽了媽媽的話,我心裡美滋滋的,心想:我要是再給爸爸看,爸爸肯定會大大地表揚我的'。我又興高采烈地給爸爸看,爸爸卻說:「你不就考了個99分嗎?要是我去考,肯定考個滿分來!等下次考了全班第一的時候,你再讓我高興吧。」我沮喪地跑回房間,躲進被窩,「哇哇哇哇」地哭了起來,當時我太傷心了,就沒有理會爸爸。
幾年過去了,我懂事了,回想以前的場景,我真後悔啊!現在,我知道了,鼓勵是需要的,可每次表揚是不全面的,也需要批評來平衡。
【第4篇】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他產生的巨大影響和從中感悟到的愛。
作者從中感悟到的愛,我也曾今櫻棚感受到過。有一次,我考了95.5分,是全班最高分。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喜氣洋洋地回到家中等媽媽回來。我有點迫不及待,一次一次跑去看鍾,可時間就想跟我作對似的,走得很慢很慢,我就像火燒屁股一樣一點兒坐不著。
突然門口有一陣響聲,我急忙跑去一看原來是媽媽,便急忙跑過去,像一塊口香糖一樣粘住了她。她有點不知所措,我大聲告訴她,我考了全班第一。她眉開眼笑,激動得抱住了我,我在她的懷里傻傻地笑著。
爸爸回來了,我急忙跑過去把卷子拿給他看,並告訴他我考了全班最高分,爸爸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反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雖然這次考得不錯,但也不能驕傲,俗話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進步」。
愛有兩種方式,我知道爸爸媽媽都是愛我的,都是為我好,只不過愛的方式不同。
F. the chaos theory
是英語
直譯的話是混沌理論.
混沌理論 :是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確定性系統中出現的內在「隨機過程」形成的途徑、機制的研討。
「相對論消除了關於絕對空間和時間的幻想;量子力學則消除了關於可控測量過程的牛頓式的夢;而混沌則消除了拉普拉斯關於決定論式可預測的幻想。」
第一,就是未來無法確定。如果你某一天確定了,那是你撞上了。
第二,事物的發展是通過自我相似的秩序來實現的。看見雲彩,知道他是雲彩,看見一座山,就知道是一座山,憑什麼?就是自我相似。這是混沌理論兩個基本的概念。
混沌理論還有一個是發展人格,他有三個原則,一個是事物的發展總是向他阻力最小的方向運動。第二個原則當事物改變方向的時候,他存在一些結構。
一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中(如:人口移動、化學反應、氣象變化、社會行為等)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系,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系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之行為。
二 ,混沌一詞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亂狀態,我國及古希臘哲學家對於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論,主張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漸形成現今有條不紊的世界。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學家經過長期的探討,逐一發現眾多自然界中的規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地心引力、杠桿原理、相對論等。這些自然規律都能用單一的數學公式加以描述,並可以依據此公式准確預測物體的行徑。
三 ,近半世紀以來,科學家發現許多自然現象即使可化為單純的數學公式,但是其行徑卻無法加以預測。如氣象學家Edward Lorenz發現,簡單的熱對流現象居然能引起令人無法想像的氣象變化,產生所謂的「蝴蝶效應」,亦即某地下大雪,經追根究底卻發現是受到幾個月前遠在異地的蝴蝶拍打翅膀產生氣流所造成的。一九六○年代,美國數學家Stephen Smale 發現,某些物體的行徑經過某種規則性的變化之後,隨後的發展並無一定的軌跡可尋,呈現失序的混沌狀態。
四,混沌現象起因於物體不斷以某種規則復制前一階段的運動狀態,而產生無法預測的隨機效果。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絕枝里」正是此一現象的最佳批註。具體而言,混沌現象發生於易變動的物體或系統,該物體在行動之初極為單純,但經過一定規則的連續變動之後,卻產生始料所未及的後果,也就是混沌狀態。但是此種混沌狀態不同於一般雜亂無章的的混亂狀況,此一混沌現象經過長期及完整分析之後,可以從中理出某種規則出來。混沌現象雖然最先用於解釋自然界,但是在人文及社會領域中因為事物之間相互牽引,混沌現象尤為多見。如股票市場的起伏、人生的平坦曲折、教育的復雜過程。
五,混沌理論在教育行政、課程與教學、教育研究、教育測驗等方面已經有些許應用的例子。由於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隨時變動起伏的個體,而教育的過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准則,並歷經長期的互動,因此,相當符合混沌理論的架構。也因此,依據混沌理論,教育系統容易產生無法預期的結果。此一結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負面的。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重要的是,教育的成效或教育並尺敏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觀察之外,更應該累積長期數據,從中分析出可能的脈絡出來,以增加教育效果的可預測性,並運用其擴大教育效果。
六,過去決策基礎的三個主要假定和三個新的現實
根據混沌理論,格拉斯提出,過去作為決策基礎的三個主要假定已經不再成立。這些假定是:
假定1:企業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封閉系統。外界對企業決定採取的行動沒有多大幹擾。
假定2:經營環境是穩定的。管理者能夠充分把握經營環境,從而制定出詳盡具體的戰略。
假定3:管理者對事件的因果關系有著足夠的認識。他們能夠順藤摸瓜,找出每一事件將會導致的變化。
在格拉斯看來,這些舊的假定已經被三個新的現實所代替:
現實1:企業是復雜的「開放」系統,既影響著其所處的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受環境的影響。困握這意味著,企業的行動可能無法達到它所預期的結果。
現實2:環境是瞬息萬變的(不斷創造著機會和威脅)。高層管理者不能指望制定出在付諸實施時仍完全有效的詳盡戰略。
現實3:作為傳統決策理論基礎的簡單線性因果關系模型已經失靈。因此,各種事件的後果是無法預料的
[編輯本段]同名電影
基本資料
譯名:混沌理論混沌理論
其他譯名:混沌科學
片名:Chaos Theory
年代:2007
國家:美國
類別:喜劇/劇情/愛情
語言:英語
片長:87 分鍾
演職員表
導演:馬科斯·西恩加 Marcos Siega
主演:瑞安·雷諾茲 Ryan Reynolds .....Frank
斯圖爾特·湯森德 Stuart Townsend
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伊莉莎白·哈諾伊斯 Elisabeth Harnois .....Jesse
Lisa Calder .....Sherri
Sarah Chalke
Christine Chatelain .....Tracey (2007)
Simon Chin
Sarah Edmondson .....Tequilla Girl
Mike Erwin .....Ed
Matreya Fedor .....Jesse age 8
Kevin Foley .....Delivery Guy
Jovanna Huguet .....Maid of Honour
Christopher Jacot .....Simon / Best Man
Alessandro Juliani .....Ken
Jocelyne Loewen .....Pregnant Nancy
Chris Martin .....Damon
Laurie Murdoch .....Judge
Daryl Shuttleworth .....Officer Fields
Donavon Stinson .....Wedding waiter
Constance Zimmer
Ty Olsson .....Evil Ferryman
Patricia Idlette .....Nurse
Denalda Williams .....Head Nurse
David Berner .....Frank's Doctor
Christina Twidale .....Girl #1 at Bar
Cassandra Brianne Hearle .....Girl #2 at Bar
劇情簡介
作為曾經創作了暢銷小說《五分鍾效率訓練》的著名作家,弗蘭克·艾倫也為自己營造出了一種幾近於完美的生活藝術,他把自己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鍾應該做的事情都記錄下來,然後通過時間計劃表和索引卡這種簡單有效的系統方法,規規矩矩地日復一日。
事實上,弗蘭克那「每日必做」的明細列表,本身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傳奇了,他意識到,只有這么做才可以過上一種「安全」的人生,因為他討厭偶然……他做出的每一項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並計劃好的,所以他過著的是一種完全可以預期的生活。
弗蘭克的妻子蘇珊和女兒潔茜,也被迫得追隨他的生活步伐,她們發現,弗蘭克似乎對於這樣的事情過於著迷了,已經變成了一種強迫症。雖然這種日子過得很常規很安全,卻因為一成不變而難免產生一種挫敗感。一天早上,壓抑了許久的蘇珊決定做出一個小小的嘗試,她希望可以「松動」丈夫壓制性過強的行程安排表,所以她將時鍾調快了10分鍾……讓蘇珊想像不到的是,自己沖動下的一個無意識的行為,最終卻成了釋放一系列災難的導火線,讓弗蘭克那小心翼翼的規律生活瞬間坍塌,陷入了一整片混亂當中無法自拔。而由此引發的結果,很可能會迫使弗蘭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他會發現,即使不是被時間表和索引卡全副武裝的效率專家,仍然可以用「隨機」的生活同時獲得親情、友情、愛情和寬容的天分。
[編輯本段]混沌理論-蝴蝶效應
如果一隻蝴蝶在拍翅膀就會引起一次龍卷風,那麼世界那麼多的蝴蝶,那人類不就將會面臨一次滅亡的危機????
為什麼說在巴西蝴蝶拍翅膀,在德州就會有龍卷風,為什麼不在其他地方???本來這個東西就存在很多的變數嗎!!!
蝴蝶的翅膀拍動,就會引起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為什麼那麼一點點的變動就可以使那麼大的系統變動,如果那是台風的話,,怎麼辦??
那一點點的變動為什麼不會被整個系統吞噬掉???
蝴蝶效應:蝴蝶在拍翅膀就有可能會引起一次龍卷風.
這是哲學上的問題,辨證唯物主義認為整體統領部分而且部分影響整體。
蝴蝶效應就是對這個理論舉的一個很經典的例子。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混沌科學》的導演馬科斯·西恩加說:「這部影片所講述的故事看似蠻復雜的,中間充滿了離奇的曲折,其實關注的中心內容還是很簡單的--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愛和寬容。我希望通過影片能夠傳達一個信息:如果你真心地愛著某個人,就會原諒他們做的任何事,只是過程中可能會經歷一些考驗和磨難。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能夠毀滅我們的東西,同時也可能會讓我們變得堅強。』這恰好就是影片中所有的角色正在過著的生活。」
將真人真事改編成電影,這在好萊塢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混沌科學》的創作靈感即來自於真實發生在編劇丹尼爾·塔力茲(Daniel Taplitz)身上的一些遭遇,他表示:「當我被診斷出患上了癌症時,算是我生命中一個最大的轉折點,感悟也油然而生。雖然我沒必要非得把它寫出來,但我對這類故事一直都非常感興趣,想探究一下當一個人被猛然推下了情感的懸崖時,他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可能僅僅一個簡單的信息,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然後在廢墟上重新建立自己的信仰。這部影片中講述的故事是從弗蘭克的視角出發的,一開始的時候,他對自己的生活有著一種強迫性的控制欲,不但事事都秩序井然,而且顯然被小心地計劃過了。但他卻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個人是沒辦法用規劃去避免能夠給他造成打擊的情感危機的,因為類似的經歷很可能導致他過上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從以前處處安排到現在的隨性而自由,有的時候,光靠選擇,就可以引發一個更偉大的結果。」
弗雷德里克·高爾沉(Frederic Golchan)是第一個買下劇本的電影版權的製片人,他表示,正是故事裡講述的中心話題吸引住了他的目光:「我覺得這是一個用溫暖和幽默拼湊而成的原創故事,我喜歡劇本中所蘊含的那個『聲音』……與此同時,我還覺得這樣的內容非常有意義--責任與許諾,本來就是愛所體現出的兩個不同的層面,而且需要你不計代價、無條件地賦予,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弗蘭克對女兒潔茜的愛。當然,這里還有一種你不得不維持下去的愛,比如說弗蘭克和他的妻子蘇珊之間……只要你們真的關心彼此,到最後就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你想要的支持,甚至是回報。我認為,弗蘭克正在嘗試著給他那未來的女婿愛德做出一個好榜樣,以身作則地告訴他即將會承擔什麼樣的諾言:長相守,是個考驗。」
買下劇本之後,弗雷德里克·高爾沉開始為影片尋找合適的導演人選,他還記得和馬科斯·西恩加會面時的情景,幾乎是剛一照面,高爾沉就知道自己找對了人,他說:「西恩加對這部影片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熱情,而且你還能從他身上體會到一種特殊的執導風格,那是一種強烈的審美哲學--幾乎都是一些會讓我欣賞的特質。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怎麼做才能得到,所以只要他一進入工作狀態,就會非常有效率。」
【關於演員】
當導演就位之後,下一個被提上日程的,自然就是對演員的選擇了。首先要從故事的中心角色弗蘭克·艾倫開始,他是一位效率專家,生活在計劃當中……只除了一點,那就是他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活也有混亂的時候。弗蘭克的扮演者是瑞安·雷諾茲,他表示,對於能夠得到一個描述將未來完全拆解在自己面前的角色的機會,他感到很榮幸,雷諾茲說:「弗蘭克的角色立意非常新穎,他擁有脆弱的個性,是一個控制欲過度的怪人,而他的生活即將以一種他沒辦法控制的方式分解開來。我一直都很喜歡這類角色,許多人都想在某種程度上控制自己的生活,想尋找一種方法讓日子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下去,他們更想用某些機制方面的流程去除因為改變而產生的適應不良。以弗蘭克為例,他總是詳細寫下每一件他經歷過的事情,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他親自給自己的周圍築起了一道阻隔情感的圍牆。他甚至自我催眠,如果自己不讓所有的事情都被計劃的有組織、有規律的話,他就有可能會迷失自我。在我看來,弗蘭克最終會發現,他是沒辦法避免或消除那種生活必然會帶給你的混亂的,人生本來就像是一個曲線球,你不知道自己會旋轉到什麼地方。」
很多人都認為,夫妻之間如果性格互補,將會更加和睦,這正好也是弗蘭克和他的妻子蘇珊之間的相處模式……然而蘇珊卻因為丈夫越來越明顯的強迫症而備感挫敗,她能夠理解這種有規劃的生活,可是她沒辦法忍受弗蘭克甚至不能允許哪怕是最微小的偏差,她感到了生活的無望。為了能夠重回快樂的日子,蘇珊被誤導了,她覺得如果能夠改變弗蘭克那強迫性十足的時間管理表,就能恢復以往愉快的心情。蘇珊沒想到的是,她的行為最終去變成了隨後而來的一系列事件的催化劑,不僅讓弗蘭克的生活完全脫離了軌道,也幾乎摧毀了自己的世界。
蘇珊這個角色的扮演者是艾米莉·莫迪默,她表示:「蘇珊認為自己需要一個溫暖快樂的家庭,如今她得到了,卻發現在這個家裡,自己的行為處處受到了限制和拘束,而弗蘭克也逼近著她跟隨自己的索引卡和計劃表按部就班地生活。於是蘇珊就想,『難道這就是我以後要過的人生嗎?』所以她嘗試著想要做出改變,她調了時鍾,本來是想調慢一些的,卻陰差陽錯地調快了10分鍾。隨後,所有的行為都產生了相反的效果,混亂也如猛獸出閘一樣席捲了這個家庭的各個角落……蘇珊所採取的這種刺激的做法確實得到了很充分的運用,有點敢作敢為的意味,可同時她也忘了,自己曾經是多麼地渴望融洽、安逸、舒適的家庭生活。我覺得蘇珊一直在嘗試著如何結合她的兩個完全不同的情感側面,最終她一定會意識到,對於她來說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蘇珊那走向兩個極端的情感側面,具體體現在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身上:一是她的丈夫弗蘭克,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效率專家;另一個就是他們最好的朋友巴迪,一個自由生活風格的象徵……而在弗蘭克追求蘇珊的時候,巴迪曾經是他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說到巴迪這個角色,其飾演者斯圖爾特·湯森德表示:「巴迪屬於那種會讓你心情愉悅、很會討人歡心的人,他單身,開著保時捷,對待任何事情都很隨性,從不認真。當我們在影片中第一次看到他的時候,是在閃回的畫面當中,他在弗蘭克和蘇珊的婚禮的前夜趕回紐約……巴迪迷戀著蘇珊,並且覺得蘇珊也喜歡自己,所以當蘇珊宣布她會和弗蘭克結婚時,巴迪的感覺就好像被人當頭打了一個悶棍。在整個故事中,巴迪都在努力地讓弗蘭克的生活更加輕松一些,可同時,他也得學會成長,然後開始面對他自己的責任。我將《混沌科學》看成是一部關注友情和愛情的影片,當所有的事情開始糾結的時候,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仍然有可能產生裂痕與猜疑。」
莎拉·謝爾克(Sarah Chalke)在影片中飾演保拉,是弗蘭克的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仰慕者,正打算利用弗蘭克最大的弱點做一些事情。邁克·歐文(Mike Erwin)飾演愛德,他要和弗蘭克與蘇珊的女兒潔茜結婚了,可是卻在面對即將到來的婚禮時,越來越膽怯。伊莉莎白·哈諾伊斯的角色是成年後的潔茜,而7歲時的潔茜,則是用小演員瑪崔雅·費德(Matreya Fedor)飾演的。
在影片正式開拍之前,導演馬科斯·西恩加特別帶著演員們進行了為期兩個星期的綵排,他能夠感覺到這個額外加進來的時間很關鍵,尤其是在三個主要角色建立彼此之間可信的關系方面,對他們在大銀幕上塑造的形象,有著直接的幫助。當三位演員最終磨合出了感覺時,西恩加又額外在影片中加了一些他們在一起的場景,他表示:「我的風格就是這樣,無需攝像機不停地運轉,而且也不會在某個人講話的時候,就非要給他面部的大特寫,更不用通過後期剪輯來營造出那種情感的傳遞,你只需要坐在那裡拍攝,完全憑感覺行事。」
G. 巴迪歐:數學本體論
無睡意哲學課 巴迪歐:數學本體論 EP93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在現代哲學可說是自成一家,與在法國流行的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浪潮相反。這些流行的思想(跟從海德格的思路)提出顛覆形而上學、本體論在哲學的位置,嘗試思考傳統哲學的外界/他者(outside/other)。巴迪歐卻反其道而行,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本體論--數學本體論(mathematical ontology)用以抗衡解構主義、後現代等思潮。巴迪歐在Logics of Worlds中統稱這些思想為「民主唯物主義」(democratic materialism),因為他們相信這個世界只有身體與語言(There are only bodies and languages),而不同的身體與語言都擁有同等存在的權利;巴迪歐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唯物辯證,認為這個世界只有身體與語言,除了真理(there are only bodies and languages, except that there are truths)。
在一個「懷疑的解釋學」(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流行的年代,巴迪歐重提真理不免顯得不合時宜。從德希達、傅柯等到羅蒂、奎恩等,哲學從不同角度懷疑真理的絕對性,而邏輯、哲學、歷史真理等傳統真理概念(真理符應論,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的確有很多漏洞。因此,我們對巴迪歐哲學的第一反應都是一種懷疑--在一個不再相信絕對的年代,我們還能談論真理嗎?
但從他自稱為唯物辯證這個舉動中,我們已可以看出巴迪歐對真理的熱誠從何而來。從他最早的著作和參與的社會運動到現在,他都是一個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者。作為路易.阿圖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的學生,阿圖塞式的共產哲學對他影響深遠。在Metapolitics一書中,巴迪歐更說所有當代哲學必須從阿圖塞的哲學觀開始。這哲學觀提出馬克思是思想史中重大的思想革命(epistemological break),指出唯物辯證的科學根基。在阿圖塞的思想史觀里,每一個科學革命都導致一場哲學革命,而當代哲學的使命就是嘗試在哲學領域推行一場受馬克思的革命(即是政治)所造就(condition)的革命。
但阿圖塞的哲學面對眾多困局,而他的學生對此最為清楚不過。巴迪歐一方面繼承阿圖塞哲學的精神,另一方面開始重新余斗理解哲學的功能,建構一套更完整的哲學。Theory of Subject是他哲學系統的起點。Theory of Subject的舉橡譯者把此書稱為巴迪歐「最具創意及激情」的書。此書沒有傳統學者客觀、置身事外的態度,更像阿圖塞所說的「哲學是理論中的階級斗爭」。共產主義(列寧,馬克思,毛澤東,恩格斯)當然是此書的主角之一。但除了政治之外,Theory of Subject也表現了巴迪歐在理論方面的野心。巴迪歐嘗試提出新的理論框架解讀思想史,對黑格爾、馬拉美、希臘悲劇、賀爾德林等作出深入及獨到的分析。Theory of Subject 的計劃是要改造唯心辯證法以反思主體的唯物面向,建立一套馬克思主義哲學。巴迪歐之後的哲學擴大了這思路。
《存在與事件》
「The statement that mathematics is ontology…is the stroke of light that illuminates the speculative scene」。數學是令巴迪歐能擴大及超越Theory of Subject框架的源頭;「數學就是本體論」也是巴迪歐哲學的中心,堪稱他最大的思想突破。數學本體論這哲學觀中隱藏了巴迪歐對二十世紀哲學的批評。二十世紀哲學(無論是海德格還是維根斯坦、德希達、傅柯等)都偏重語言作為表達思想的媒介,也不斷分析語言對思想的限制;海德格更把哲學跟詩詞(尤其是賀爾德林的詩詞)縫合在一起。數學本體論正是藉助數學的絕對性,針對語言的流動所做成的多變性來建立哲學。另一方面,數學本體論的本體論也正在挑戰二十世紀哲學宣判形而上學跟本體論已終結的宣言。在巴迪歐眼中,我們不需要放棄本體論,只需建立一套新的本體論。
四種開啟真理的程序
傳統本體論的失正毀旁敗只是幾代哲學家的空談。形而上學自柏拉圖都是要尋找恆久不變的真理,把這真理設置為哲學的根據。二十世紀哲學正正發現這是不再可能。因此,哲學本身的根據被動搖,而放棄形而上的思考模式變成最自然的出路。巴迪歐接受了現代哲學對本體論的批判,承認傳統的絕對(真理、上帝等)並無根據。但在巴迪歐眼中,無根據並不是一個問題。哲學並無絕對的根據:它的根據在於偶然的事件(event)中。真理的出現要等待「事件」的發生。再進一步,哲學是不能夠發現真理的--能夠發現真理的是科學、政治、藝術跟愛情,而巴迪歐稱上述四者為哲學的四個條件(condition),或真理程序(truth procere)。哲學必須精通它的條件,但不可以跟任何一個縫合(suture)。哲學不具備真理,但這並不是哲學的「缺憾」,哲學能夠貫穿四個擁有真理的條件。阿圖塞把哲學跟政治縫合,而海德格把哲學跟藝術縫合,都是錯誤的舉動。
數學本體論之集合論
《存在與事件》一書嘗試證明如下的哲學觀︰論證存在、事件的本體。但巴迪歐哲學的根據在於偶然的事件;因此它不會嘗試「證明」它自己的出發點正確與否。就如黑格爾的哲學一樣,出發點的正確與否是要出發後,再回過頭來才能看清楚的。唯一可以指出的是他的哲學的條件--康托爾(Cantor)作為集合論的先驅者。在這事件的條件底下,《存在與事件》用策梅洛-弗蘭克爾集合論(Zermelo–Fraenkel set theory)為基礎建構一套本體論。(關於集合論的延伸閱讀:維恩:集合論/數學與哲學模型)
上圖是簡單的維氏圖,圖中有A、B與C三個集合,以圓圈表示,而圓圈之間重疊的區域是交集(intersection)。一個元素/成員(elements)若符合集合的定義,即可歸入集合A、B或C的圓圈之內,若都不符合的話就會在這三個圓圈之外。若一個元素/成員同時可歸入A與B、B與C、A與C,或A與B與C的集合之內,就會在圖中圓圈重疊的區域,即交集。
這么看,集合論的直觀概念其實非常簡單(這被稱為樸素集合論):集合就是集合了任何不同元素/成員。我們可以把所有書本變成一個集合,也可以把貓與狗變成另一個集合。用比較正式的語言說(這是費雷格發展的集合論),一個集合就是所有符合任何一個命題的成員。這個直觀對集合的理解替數學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基礎:所有數學的結構都是一個集合,只不過有不同命題。代數中的「組」(group)便是符合四個公理的集合、幾何學不同的流形便是符合不同拓撲條件的集合。
這本來很簡單且圓滿的基礎卻被羅素悖論推翻:所有集合作為命題的集合並不存在(set of all sets does not exist)。因此,集合不能夠被定義為符合任何命題的成員。為了發展一套一致(consistent)的公理,數學家形成了策梅洛-弗蘭克爾(Zermelo-Fraenkel)公理。巴迪歐正是用這套公理來思考本體論。
如果用集合論來思考本體論顯得不倫不類,那麼巴迪歐在《存在與事件》第一個沉思中對柏拉圖《巴門尼德》的解讀就表現了集合論的哲學元素。一與多的問題跟集合論關系密切。本體論從來都是覺得表現是多,表現者是一(what presents itself is essentially multiple;what presents itself is essentially one)。巴迪歐卻宣稱一不存在。「一」是一個操作的結果(operational result)。我們可以把任何東西數成一(count-as-one),而這操作的過程不是必要的;我們可以把任何事物數成一。巴迪歐把呈現的多重性(presented multiplicity)稱為情況(situation);呈現的多重性由多重(multiple)跟「數成一」組成。情況擁有這兩部分。但任何這樣的結構都被再分為︰首先,那些多重本身是「一」,它們是一致的多重性(consistent multiplicity);但在一個情況中,我們會回溯性地發現呈現本身不是一,而是多,這就是不一致的多重性。所以我們可以說策梅洛-弗蘭克爾公理是呈現(presentation)的哲學。
按照策梅勒-弗蘭克爾公理,巴迪歐重新思考了很多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例如屬於與包括(belonging/inclusion)、同一與差異等。策梅勒-弗蘭克爾集合論的頭五個公理是我們用來理解呈現(presentation)本身被呈現(presented)的概念。但公理只是形式;任何符合公理的都能成為集合。但集合本身的存在卻不能夠被公理本身確定。公理系統與本體存在之間仍然保持距離,我們需要縫合公理與存在(suture-to-being)。這就是第六個公理,亦即空集公理的功能。我們用以理解呈現的那些概念(亦即公理本身)並沒有存在;他們只是形式。但這虛無本身卻是存在的;他的存在只是一個標記--∅。「…nothing is delivered by the law of ideas, but make this nothing be through the assumption of a proper name」只有不能夠被呈現的才是所有存在的起點。這與海德格與德希達對呈現的形而上學的批判不謀而合:用虛無作為存在的開始意味著存在本身不能夠被呈現。
用最簡單的語言說,巴迪歐用策梅勒-弗蘭克爾集合論釐清了本體論的基本概念,以「一不存在」作為整個本體論的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巴迪歐能夠數學化地把握不同存在的性質。巴迪歐用更高深的集合論來理解真理與事件只不過是這基礎的延伸。基於集合論,巴迪歐把情況分為三類:自然、歷史與中立。事件在歷史情況中出現。用巴迪歐的詞彙,歷史情況中所呈現的多重性是不正常的(abnormal)。(這些詞彙全部都有嚴謹的定義,但我們這里不仔細分析)。一個完全不正常的多重就是一個事件場地(evental site),可能出現事件的地方。但這場地並非事件本身,而場地的出現也未必意味著事件必須出現。事件不是被任何因素導致的,因此我們不應以因果關系來理解巴迪歐的事件的出現。事件是在某一個情況里發生的,但不是情況里的元素可以完全決定的。事件嚴格的定義是一個包含它的場地和它自己的多重。巴迪歐用法國大革命的例子來解釋他的概念:法國大革命這事件包括了當時的歷史現實--從三級會議、法國的經濟情況、雅各布布賓派,再到馬賽曲、監獄、斷頭台等。但這些都不是革命本身;法國大革命里的革命一詞不是列清單就能夠被理解的。把它稱為革命是這革命的一部分。因此一件事件包含了他的場地(1789-1794的法國),但必須包括自己在裡面。
介入與忠誠
我們不能夠邏輯地斷定事件究竟有沒有發生。每一個情況都有它實際、具體的現實,而要斷定事件有沒有發生就要介入(intervention)情況里。忠誠(fidelity)就是去界定情況中跟事件有關及無關。
真理要在事件發生後才能出現。但真理不能夠受限於不同的情況與歷史,否則巴迪歐的整套哲學只會回到一套歷史相對主義。但巴迪歐的真理觀念與傳統哲學截然不同。真理在哲學中通常用以來衡量不同命題的真偽。巴迪歐把這種真理稱作真實性(veracity),與真理(truth)分開。真實性是不同命題的真偽的准則,而真理確實一種存在。真理是忠誠程序(通用真理程序generic truth procere)中得出的,是一個存在的一部分。經歷這過程後,它會變成情況中無限的部分。既然是存在的一部分,他就不會隨時代而改變。
《存在與事件》透過重新建立本體論來確立真理、事件、存在、主體的哲學地位,這可說是近代哲學全新的開始。在這本體論的基礎上,巴迪歐向不同的哲學議題進發,在Conditions、Handbook of Inaesthetics、Briefings on Existence與Metapolitics 等書中對政治、藝術、哲學史、精神分析等近代哲學最重要的議題進行分析。但巴迪歐卻在逐漸發現存在與事件的不足之處,這發現最終引導他寫下存在與事件II,亦即《諸世界的邏輯》(Logics of Worlds)。
存在與事件諸世界的邏輯
如果《存在與事件》是本體論,那麼《諸世界的邏輯》就是現象學了。巴迪歐把這兩部書模擬作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與《大邏輯》,只不過他先出版了《大邏輯》,然後再處理現象學。巴迪歐反思存在與事件的框架源於兩個主要的原因:在數學上,范疇論(category theory)囊括了集合論作為數學的基礎的優點,甚至比集合論用途更廣泛;集合論只是一個范疇。在哲學上,巴迪歐要處理不同情況形成的可能性:為什麼不同情況可以存在而不變成純粹的混亂呢?是什麼給予一個情況的結構?在《諸世界的邏輯》一書,巴迪歐把情況稱為世界。因此,這些問題都是在問︰一個世界的元素怎麼在世界中出現(appear)?這出現的方法就是這個世界的邏輯。
范疇論在現代數學的用處多不勝數。代數學的不同結構全部都是范疇;代數幾何的概形、代數拓撲學不同拓撲空間全部都形成不同范疇,而范疇論研究不同結構的方法也是現代數學不可缺少的(層、同調、模範范疇……)。對巴迪歐最重要的卻是范疇論在數學邏輯的重要性,尤其是拓撲斯一概念。拓撲斯是一個符合幾個公理的范疇。它的特徵是擁有自身的邏輯。在一個拓撲斯中,我們日常用的邏輯規矩並不一定正確,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不一定成立。但這不代表一個拓撲斯的邏輯是隨意的;它的邏輯是根據它的元素建立的,內在於它自己的。例如,集合的范疇是一個拓撲斯,而這范疇符合我們慣用的邏輯--這邏輯卻不是我們放進去的,而是集合本身的數學結構。如果范疇的成員不是集合,它能夠擁有其他數學結構,改變著拓撲斯的邏輯。
在巴迪歐的哲學中,一個世界就是一個拓撲斯(更准確來說,一個格洛騰迪克拓撲斯,Grothendieck topos)。因此,世界的邏輯是一個內在於世界的邏輯。給予世界結構的功能是一個先驗結構(transcendental);每一個世界作為拓撲斯都有它自己的先驗結構,衡量不同元素在世界中出現(appearance)的強度(intensity)。
在這新的現象學基礎上,巴迪歐重新理解存在在世界之內的意思。這也是對事件的另一個解讀。在世界之中,主體面對多重性;但事件與真理是在這多重性中突出的--主體可以肯定或否定這事件的發生。換言之,主體面對事件終須作出選擇。這選擇把整個世界復雜的多重性變作肯定與否定。巴迪歐把這稱為世界中的一點(point)--這點強迫主體作出抉擇。整個世界的存在都聚焦在這一點上--所有存在都要決定自己是肯定一方還是否定一方。用具體例子說,1940年法國被德國佔領,每一個法國人面對這復雜的政治、軍事形勢都要做出選擇:參與法國抵抗運動還是不參與。整個法國的政界都要面對這點,肯定還是否定。
當今的世界毫無激情
現今的世界在巴迪歐眼中卻是一個拒絕面對選擇的年代。消費主義、資本主義和後現代的風俗都鼓勵與世界保持適度的距離,不需要為任何「真理」保持忠誠。巴迪歐把這種世界稱為無調世界(atonic world)。巴迪歐的整套哲學非常反對這種世界。對事件及真理的忠誠就是要抗衡無調世界對存在的冷感與虛無主義,挑戰虛假的安全感與自由。在巴迪歐深奧的哲學與數學之中不難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誠的肯定、思想的喜悅:"I am sometimes told that I see in philosophy only a means to re-establish, against the contemporary apologia of the futile and the everyday, the rights of heroism. Why not?... my wish is to make heroism exist through the affirmative joy which is universally generated by following consequences through. We could say that the epic heroism of the one who gives his life is supplanted by the mathematical heroism of the one who creates life, point by point."